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比喻式材料—想的比别人高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比喻类作文题目及范文

2021年高考比喻类作文题目及范文

2021年高考比喻类作文题目及范文【考卷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

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理想灯塔陕西一考生传统文化,我们并不陌生。

然而面对扬雄的巧喻,我不禁眼前一亮,感慨良多,陷入了深思。

理想追求,我们并不陌生。

然而面对扬雄的巧喻,我不禁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陷入了深思。

扬雄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古圣先贤谆谆教导我们:只有加强自身修养,将“大义”作为奋斗目标,再积极不懈地行动,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斯言,信哉!从牙牙学语到粗懂诗文;从信心满满到彷徨徘徊,我曾深深地感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为此我动摇过,失意过,绝望过。

而扬雄的忠告犹如黄钟大吕,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犹如彼岸旖旎的风光,山巅奇异的云海,可望而不可即。

如今,迷惘的我终于明白,那是因为我的修养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我的行动还没有达到铿锵有力、俯视一切的力度。

理想之舟要靠汗水汇成的江河载着你“直挂云帆济沧海”;攀登的勇者要靠毅力和信念才能饱览“无限风光在险峰”。

“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人的一生,因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而精彩,而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应树立一种怎样的理想,才不虚此生?怎样让理想变成现实,才终生无憾?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这样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修身”,“养德”,这就是绝佳的答案。

修养品性,涵养美德,立下宏愿,矢志不渝,自然事遂人愿,理想才不会是幻想、妄想。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多义类材料—想的比别人妙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多义类材料—想的比别人妙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多义类材料—想的比别人妙多义类材料,往往有两个或多个主旨,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不同的主旨,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

多义类材料的审题立意原则是:多向辐射,多角探义。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也就是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既可以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也可以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进行质疑);既可以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申),也可以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典题](2017·江苏高考)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

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审题析题]材料共三句话,第三句蕴含着命题人的情感、态度、倾向,是写作关键,包含了四个写作角度:前两个角度偏重于感性,适合写记叙文;后两个角度偏重于理性,适合写议论文。

“车”,是一个具体事物。

对这种话题,常见的写法是“实题虚写”。

考生可以由实到虚,由古及今,勾勒出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为自豪,到现在私家车的普及;可以以小见大,彰显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真情故事;可以据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的生活节奏中去感受时代的脉搏;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车到山前必有路”。

比喻式作文材料——想得比别人高

比喻式作文材料——想得比别人高

足的是,珍珠上有个小小的黑点。渔夫心想,要是能把珍
珠上的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可是剥掉一
层,黑点仍在;渔夫不断剥下去,等到黑点没有了,珍珠也 被削剔得荡然无存了 。在对人或其他事物的态度和方
式上,常常有人犯了像渔夫一样的错误。

请以“珍珠上的小黑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
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 指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扰,精神枷锁或者思想牢笼,阻隔和谐 人际关系的隔膜,也可指法律法规、规矩、思维定势等。
• “门”的特点是人与外界相通。
• 可指各种良好的心态,如宽容、乐观、豁达等;打破精神枷锁, 消除彼此隔膜的沟通;法外之情、竞争中的人性美。
• (2)写作角度: • 1)走出困扰,乐观面对 2)打破禁锢,冲破世俗,寻求发
安门)
• 2、北京的民风民俗(京剧、相声与京韵大鼓) • 3、北京发展繁荣的新事物(中关村科技园、2008奥运
会等)。
在高考作文中,比喻式材料作文占有一席之地。如山东卷的 “星星”、江苏卷的“凤头、猪肚、豹尾”、辽宁卷的“今年花 胜去年花”、江西卷的“雨燕减肥”、广东卷的“雕刻心中的天 使”“回到原点”、湖南卷的“大树去旅行”等。
练一练
•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边落下。我们是 该追赶太阳呢,还是该守候它?
• 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自拟题目,自定文 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
• 关键词: • “追赶”“守候”“太阳”。 • “太阳”比喻—— • “理想”“梦想”“时间”“信念” 。 • 可选择“追赶”或选择“守候” 。 • “追赶”有追赶的勇气和信念,“守候”
• 你怎么理解这三种看法?请你从以上看法中选择其中 一种或几种看法,写一篇文章。可以发表议论表示赞 同或否定,可以编写故事形象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可 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深切感受。

2024年高考语文写作专题复习:想深想透,想妙想巧

2024年高考语文写作专题复习:想深想透,想妙想巧

想深想透,想妙想巧高考议论文要从尽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中突围出来,就必须有独到的见解。

独到的见解从何而来?它不是来自现成的名言警句,来自死记硬背,而是来自思维方式的转变。

那么,思维方式又该如何转变呢?下面我们结合文段,谈谈如何转变思维方式,实现议论的突破。

一、总论篇1.向前面想,探明原因。

向前面想,就是对某一现象进行议论、评说的时候,想一想它以前是什么情况,或者可能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例段】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在现实生活里,人们还不至于如此明牙利齿,寡情薄意,但是互联网拥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有虚拟的平等,于是有人便自我膨胀起来,变得个性十足,自觉正义感爆棚,一打开电脑便站到道德的制高点上,对自己所不满的对象口诛笔伐,嬉笑怒骂,竭尽攻击之能事。

至于事情的真相和当事人的感受,有电脑的金刚铁甲隔着,那是不用考虑的。

正像有人指出的那样,当羞辱以远距离遥控的无人轰炸机的方式进行,没人考虑众口铄金这件事,反正一片雪花永远不需要为雪崩负责。

——《网民一何怒》这段议论,不是对讨伐者简单的道德谴责或是非评判,而是在探讨网络讨伐盛行的原因。

这一探讨就是建立在“向前面想一想”的基础之上:网络明牙利齿,寡情薄意,但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和在现实生活里并非如此,何以如此?原来是“有电脑的金刚铁甲隔着”,“远距离遥控的无人轰炸机”,“一片雪花永远不需要为雪崩负责”。

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远比简单的是非评判更有新意。

2.向后面想,预见后果。

向后面想,就是对某以现象进行议论、评说的时候,想一想照这样下去会带领什么新的局面,或是会产生怎样严重的后果。

【例段】生活中,难免会与他人发生摩擦,如果遇到摩擦就暴跳如雷,像动怒的狗熊,非得给人一巴掌才出气,结果往往会是两败俱伤:昆山龙哥因电动车挡道,拔刀相向,结果被白衣男反杀;重庆乘客因坐过站和司机争吵,导致公交车坠江,14人罹难;郑州一老人因座位与小伙争执并打了小伙四个耳光,小伙未还手,老人自己却突然猝死……现实社会中,因小摩擦酿成血案不胜枚举,而选择宽容,结果往往是皆大欢喜:当你因为一件小事和他人争吵的时候,他的一句“对不起”也许就能换得你微笑;当我怀着歉意向他人归还不小心被我损坏的东西的时候,他一声“没关系”就能让我收获感激。

第二编 第3讲 比喻式材料——想的比别人高

第二编  第3讲  比喻式材料——想的比别人高
第3讲 比喻式材料 ——想的比别人高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经整理改动,版权归原作者,范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问题,联系QQ;372521744删除!
寻寻觅觅,万里江河,春色满园。野火不尽,春分又起, 玉门关外,刘、项的英雄气概响彻云际。无关胜负成败,青青 草色已然赋翠中原,休养生息,盛世繁花拂面翠翠湖岸,春泥 护花,风住沉香,英雄与此永恒天地。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青青草色的春季留住芬芳, 兴起艳丽。
[技法点评]
考生在审题立意上,注意挖掘比喻义,化抽象为具体,首先 将“春来草自青”与“秋深枫叶红”相联系,并最终聚焦于历史 上秦朝兴亡、项羽起落、刘邦屈而奋发三件大事,有力地论述了 “春来草自青”中所蕴含的历史兴衰规律。另外,本文是一篇联 古通今的散文,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运用课本中的材料。我们 平常都觉得作文无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素材就 在你的周围。文中将“青”代表为“豪气”“志气”“壮志”等, 巧用了《过秦论》、《鸿门宴》、王安石的诗、李清照的诗等素材, 很好地诠释了主题。
[范文感悟]
春来草自青
春来草自青,秋来黄叶落。我更喜欢把“秋来黄叶落”改成
“秋深枫叶红”。凉秋,悲悯中,却袭来几分颜色。
秦王扫六合,合纵连横的战国六雄最终归统于咸阳之下。时
势造英雄,春天到来,告别雪化冰凝的时节,二世之后,项羽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秦,成为天下的霸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理使然,众生随
英雄而为。曾几何时,眼神定格在乌江畔,回旋于霸王别姬的悲
[微写作]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及要求,写出你的立意)

高考比喻类作文

高考比喻类作文

高考比喻类作文
《高考不是独木桥》
一提到高考,很多人就觉得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窄得要命,掉下去就惨了。

可我觉得呀,高考它更像是一场超级马拉松。

我记得我上高中那会,为了高考真的是拼了老命了。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就挣扎着从被窝里爬起来,迷迷糊糊地洗漱,然后赶紧往学校奔。

到了学校,一坐就是一整天,那练习题、试卷堆得跟小山似的。

特别是那数学题啊,有时候真把我给绕晕了,感觉脑袋都要成浆糊了。

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我知道这就和跑马拉松一样,中途退场可不行,得咬牙坚持。

每一次攻克一道难题,就像是在马拉松比赛中超越了一个对手,心里那叫一个高兴。

还有那些一起奋斗的同学们,我们互相鼓励着,就如同在马拉松赛道上一起并肩前行的伙伴。

高考那两天,就像是冲刺的阶段。

虽然紧张到手心出汗,但还是鼓足了劲向前冲。

当最后一科考完,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跑完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虽然疲惫,但充满了成就感。

其实呀,就算高考没取得特别好的成绩,那也不代表人生就完了呀。

这世界这么大,出路多着呢。

高考不是独木桥,它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但绝不是唯一的道路。

就像跑马拉松,这一场没跑好,还有下一场可以努力嘛。

现在回头想想,那段为高考奋斗的日子,真的是一段特别难忘的经历呢!。

高考语文总复习写作:第二编 第5讲 思辨类材料——想的比别人深

高考语文总复习写作:第二编  第5讲  思辨类材料——想的比别人深
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那样我们将裹足不前。张无 忌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终难成大器;李斯害怕失去权势,残害 同窗韩非,自己也难逃被戮。所以“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才 是人生之智慧。
分析:本片段无论是选取全球气候变暖,还是日本右翼否认 侵略等素材,都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要有所害怕,要心存敬畏。难 能可贵的是,本文在肯定心存敬畏的同时,又提出了“当然,我 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的观点。纵观作者用墨,“有所害怕,心 存敬畏之心”用墨占片段 80%以上,“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 用墨占片段近 20%。如此行文构思,既兼顾了试题材料的两个观 点,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谓一箭双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析题] 本题考生可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立意,通过阅读材
料,考生可轻易地提取出关键词“不害怕”。对“不害怕”这个 话题,试题材料中蕴含了两个观点,一个肯定,一个否定,属典 型的二元矛盾型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所以考生就这两个观点便可 展开立意:①肯定“不害怕”;②否定“不害怕”;③综合以上 两点,辩证地看待“不害怕”。
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是高考命题的高频题型。无论是二元矛 盾型还是多元矛盾型,一般有 3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 的文章。,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 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 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 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
不害怕铸就民族辉煌。因为不害怕,马云对阿里巴巴大胆尝 试;因为不害怕,海尔敢于突破以科技创新求发展;因为不害怕,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因为不害怕,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 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2023届高考作文复习:比喻型三元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引导

2023届高考作文复习:比喻型三元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引导

比喻型三元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引导——以2023年宜宾三诊作文题为例[原题呈现]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书法老师让同学们一起欣赏颜真卿的《三表贴》(如左图),同学甲说:这副作品妙在字体结构外紧内松;同学乙说: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有赖于个体字的大小揖让,以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同学丙说:真正好的作品,还要注意适当留白,以求虚实相生的效果。

以上材料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精准审题]材料看似谈书法,实则谈人生,谈社会。

人与人之间,就像书法一样,“外紧内松”“相互揖让”“虚实相生”。

这样就形成了三元比喻型材料话题作文。

这三元的内涵要分析一下:“外紧内松”,本是颜体书法运笔书写的方法,效果是庄严正气。

(提炼关键词:正气)“相互揖让”就是要相互礼让,关系和谐。

(提炼关键词:礼让)“虚实相生”就是既要务实,又要有诗和远方。

虚实相生的最高境界,所谓“气韵生动”、“遗貌取神”、“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只有这样,才有“癫张醉素”的狂放洒脱,才有“二王”的清秀俊逸,才有颜体书法的厚重宽博……这些鲜明的个性,成就了美丽的书法。

(提炼关键词:个性或成功)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理想的人,要正气、礼让、个性,唯其如此,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高远立意]虽然这三元是并列关系,是社会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

但三者不可均衡用力,可以采用一体两翼的构思方法,展开立意写作。

如果采用元A、元B、元C依次写,再阐述三者关系,不免流于下乘。

仔细思考,正气是基础,礼让是途径,个性是目的。

正气是原则,礼让知进退,个性是成就……找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其中一元为主,其余二元为辅(其余二元与主元形成因果、条件、目的等等关系)。

因此文章大致可以有这样的立意:正气与礼让齐飞,个性共成就一体(正气、礼让促成个性)正气是个性之基,礼让为个性护航(正气、礼让促成个性)乘正气之舟,扬礼让之帆(暗含达个性之岸)礼让扬正气,进退促个性(强调礼让的重要性)个性须守正气,成功不违礼让(个性与成功互文,强调个性与正气礼让的条件关系)养浩然之气,修进取之心(修的内涵包括要礼让,知进退)……[高考类题]比喻型多元话题作文,高考已然有流行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复习:比喻式材料—想的比别人高
在高考作文中,比喻式材料作文占有一席之地。

如山东卷的“星星”、江苏卷的“凤头、猪肚、豹尾”、辽宁卷的“今年花胜去年花”、江西卷的“雨燕减肥”、广东卷的“雕刻心中的天使”“回到原点”、湖南卷的“大树去旅行”等。

比喻式材料作文审题立意3原则:
1.准确把握喻体的特点,弄清喻体的含义。

2.既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只抓住一点不放;又要选择最佳立意。

3.要善于从所提供的材料(含命题、话题)中找到理解的突破口(关键词句)。

(材料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比喻的)
[典题]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析题]
这个话题作文的材料只有一句话,里面有三个关键词:春、草、青。

其中,春是条件,也是原因;青是结果,也是表现。

但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还是在一个“自”字,“自”就是自动,不需要人为干涉,有功到自然成的意思。

所以,我们也可以将此看作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目。

就是“春”与“青”的关系。

春既可以理解为机遇,也可以理解为条件,一个人成功的条件。

当然这个条件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草”要有草的生命、精神,才能最终实现“自青”,可将春来草青和党的领导像春风吹拂联系起来,组成比喻,构思成文。

这样文章既扣住了原话题,又打开了思路。

按照此思路写下去,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构思,一定要将原材料中涉及的内容提出来,再写出和它相似的本体。

行文中将这个比喻写明白,无论如何也不会跑题了。

[范文感悟]
春来草自青
春来草自青,秋来黄叶落。

我更喜欢把“秋来黄叶落”改成“秋深枫叶红”。

凉秋,悲悯中,却袭来几分颜色。

秦王扫六合,合纵连横的战国六雄最终归统于咸阳之下。

时势造英雄,春天到来,告别雪化冰凝的时节,二世之后,项羽灭秦,成为天下的霸主。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理使然,众生随英雄而为。

曾几何时,眼神定格在乌江畔,回旋于霸王别姬的悲凉,乌骓赠亭长,奈何霸王已看破江东之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西楚霸王永远都是无冕之王,青青草色是他“大丈夫生当如此”的豪气,是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雄气,是他“破釜沉舟”的勇气,春为他而来,秋送他而去。

自古英雄皆寂寞,而他不寂寞。

春来的时候,他不寂寞;秋深的时节,他也不寂寥。

那抹枫叶的红,红透了虞姬的霓裳,红透了乌江滔滔江水。

高祖挺咸阳,却为汉中王。

他知道春天还没有来到,黎明前的黑暗总为人所畏惧,冲破黑暗的勇气不是等待普照的轮回。

他只是一棵平凡的小草,而他的周围却围绕着更多的小草。

春天来了,一棵草不足以“又绿江南岸”,他是天明的号角,他是报春的鸟儿,他就是吹绿草儿的春风。

帐下汉初三杰,手旁谋士如云。

青青的草色是他“彼可取而代之”的凌云之志,是他“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气干云,是他“四面楚歌”的奇谋异略,萧何、张良、韩信……就是帮他把春染青的草儿,春天来了,群草争艳,青草的芬芳笼盖大地,青得彻头彻尾,芬得点点滴滴。

寻寻觅觅,万里江河,春色满园。

野火不尽,春分又起,玉门关外,刘、项的英雄气概响彻云际。

无关胜负成败,青青草色已然赋翠中原,休养生息,盛世繁花拂面翠翠湖岸,春泥护花,风住沉香,英雄与此永恒天地。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青青草色的春季留住芬芳,兴起艳丽。

[技法点评]
考生在审题立意上,注意挖掘比喻义,化抽象为具体,首先将“春来草自青”与“秋深枫叶红”相联系,并最终聚焦于历史上秦朝兴亡、项羽起落、刘邦屈而奋发三件大事,有力地论述了“春来草自青”中所蕴含的历史兴衰规律。

另外,本文是一篇联古通今的散文,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运用课本中的材料。

我们平常都觉得作文无话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素材就在你的周围。

文中将“青”代表为“豪气”“志气”“壮志”等,巧用了《过秦论》、《鸿门宴》、王安石的诗、李清照的诗等素材,很好地诠释了主题。

[微写作](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及要求,写出你的立意)
一位先哲曾经说过,使我们疲惫的,往往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我们要随时倒掉鞋里的每一粒沙子。

请以“沙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的立意]
[参考立意]材料中的“远方的高山”比喻远大的目标,而“鞋里的一粒沙子”则比喻我们自身存在的小缺点或前进途中的小困难,“随时倒掉鞋里的每一粒沙子”,意思就是我们要随时改掉自身存在的小缺点,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小困难。

据此我们可确立以下主旨:“清除心灵的沙粒”“随时改正缺点和克服困难”“不要忽视小缺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