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李鸿章的过错总结

李鸿章的过错总结

李鸿章的过错总结引言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绍齐,冀州人。

他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尽管李鸿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后果。

本文将对李鸿章的过错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看法。

一、不当的外交政策李鸿章在晚清时期担任重要的外交和谈判使节,但他的外交政策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过于妥协和让步,对外国势力和列强的侵略行为屈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例如,他在《马关条约》中被迫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条款,割让中国领土,使中国处于更加被动和边缘化的地位。

其次,李鸿章与俄国的外交策略也存在问题。

在东北三省的割让问题上,他过于迁就俄国的利益,没有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

这导致中国一部分领土被割让给俄国,后来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威胁。

二、鼓励沉溺于享乐和享受的生活方式李鸿章在晚清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推动了一种沉溺于享乐和享受的生活方式。

他自己就是个极端奢侈的享乐主义者,生活奢华,以住洋房、穿西装为标志,过着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崇,使得有限的资源被滥用,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三、经济落后的管理思维李鸿章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过错。

他推行的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管理思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封建时代。

他对洋务运动的推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贪污腐败现象多发,导致资金浪费和资源不合理配置。

此外,他过度依赖外国技术和工程师,没有加强本土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导致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期依赖外国技术和资本,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四、政治改革的局限性尽管李鸿章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政治改革主张,但他的政治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晚清政治体制的弊端,也没有推动普及民主与法治的理念。

此外,李鸿章推动的政治改革主要服务于自身利益和权力维护,在缺乏真正的民意和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政治改革无法真正实现民主和社会进步。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而在这一运动的推动者中,李鸿章被誉为其中的重要人物。

李鸿章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决策能力,为洋务运动的推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改革思想的先驱者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前,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技术水平与西方世界相比相差悬殊。

然而,中国派遣的使臣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薄弱之处。

李鸿章作为中国使节的代表,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强大的实力和先进的科技。

他对中国的状况深感担忧,开始积极主张引进西方技术和经验,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在与外国使节的交流中,深入研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吸取借鉴经验,为中国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二、创办船政学堂与北洋舰队的组建为了引进西方的船舶建造技术与海军实力,李鸿章创办了船政学堂,并亲自担任校长一职。

船政学堂的建立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舰船建造和航海技术的专业人才,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基础。

同时,李鸿章还带领着大批学生赴外国进行学习考察,以拓宽视野,引进更多的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

借助他们的努力,北洋舰队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主力力量逐渐形成。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投资兴办实业与国家驱逐敌对势力除了在军事和航海领域取得成就外,李鸿章还积极投资兴办实业,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和中国商人合作,引入了西方的机器设备,修建了铁路、电报线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了中国工业和交通的发展。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在与抵制改革的勾结势力作斗争中,李鸿章表现出了强烈的决心与实践能力。

他通过与外国列强的谈判,成功驱逐了入侵中国的敌对势力,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这一表现也为他在洋务运动中的推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倡导改革与汇集各方力量李鸿章在政治上非常机敏,善于处理各类复杂情况。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积极倡导对国家改革进行全面推进。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史学界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争议很大。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特别是十年文革浩劫的阶段对李鸿章以及他所倡导与积极实践的洋务运动基本上持否定批判的态度,认为洋务运动不过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依靠帝国侵略势力传来的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制度以便维护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的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运动。

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

史学界的研究工作者可以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客观的评价。

正如我国近代第一位写李鸿章的史学家梁启超对他的评价:“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

[1]用客观历史史实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方面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是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他们深感到“外国枪兵利器,百倍中国”(2)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细,器械之显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及”(3)在认识到西方国家的“长技”后主张向西方学习,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等地方势力派为主的洋务派官员,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进行了练军队,修铁路,开矿山,建工厂,创办新式的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为近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批近代化的工业,军事,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

其主要的领导者李鸿章则被评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这一运动的大致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政治思想主要为“中体西用”。

大致的本质则是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来发展晚清政府的社会经济达到自强的目的。

用中国封建的伦理纲常来禁锢人们的思想以便维护封建的政权统治。

“中体西用”的这种指导思想在洋务运动的早期适应了中国当时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对于促进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与发展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摘要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即使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也不能全部责怪他,也是当时的时代所造就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理去评价他,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看到落后的清政府,所以想挽救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来强化自己,在当时是非常有先进的思想,即使在以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一、李鸿章的简介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密切,也是到后来他们一起兴办洋务运动。

二、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原因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由于感受到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感受到国家的民穷兵弱,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为代表的封建大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①三、洋务运动做了些什么洋务运动可以归纳其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1867,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期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士大夫。

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较倭仁等顽固派较为开明,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至于争议最多的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的反侵略热情,战后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确实是李鸿章一生最不光彩的地方之一,但很难想在弱肉强食、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够取得平等的发言权,他背后更深刻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他没有摆脱晚清政治的陋习,存在着贪污腐化的一面,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坚持“中体西用”是其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权倾一时,谤满天下”这八个字的评价很形象。

因为李鸿章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权力,而中国又是一个弱国,常言弱国无外交,在外交上他无论如何绞尽脑汁,总逃不脱受制于列强的命运。

当然李鸿章本人在如何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讲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不敢越封建体制的雷池一步。

归根结底,因为他毕竟只是封建王朝的一名忠臣。

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总
是他那个时代处于朝野内外各种矛盾和旋涡中心的一个关键人物。

他所做的那些事情的重要性,和它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都十分明显地摆在那里。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
“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洋务运动相信有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该如何评价这次运动和这个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去探索下吧!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李鸿章: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少年顽皮,喜养雀,稍长颖悟过人。

六岁始师堂兄李少岚就读,后从当地名儒周先生攻读四书五经;十八九岁便成了府学廪生。

道光甲辰(1844年)开科,鸿章参加顺天乡试,中第84名举人;道光乙巳年(1845)至京,其父把他举荐给曾国藩,曾见其英俊聪慧,能倒背《春秋》,大爱之,授以义理经世之举;道光丁未年(1847)会试,鸿章应试中第25名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士,时与郭嵩涛、沈葆祯、李宗羲被称为“丁未四君子”。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关键词:洋务运动李鸿章摘要:19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在朝中有奕、文祥等人,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

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正文:通过近一个学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们在加深了中学历史知识同时,也对一些影响我们近现代文明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认识程度上有所提升。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突出。

以人物说史,以史为鉴。

我们经过仔细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广泛收集和阅读材料后,特别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以及洋务运动的领导核心李鸿章作了课题研究。

以下从简介李鸿章、浅谈洋务运动、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贡献和洋务运动纲领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第一人”李鸿章(1823─1901)是晚清第一重臣,任封疆大吏40余年,位高权重。

清政府在其死后特旨予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后又于京师建立专祠,由地方大吏春秋致祭。

这是有清一代汉族官僚的最高殊荣。

当时,他在国外的知名度也是“中国第一人”,外国人“知有李鸿章,不知有清国”。

欧洲雕塑家把李鸿章与德国的俾斯麦、英国的格兰斯顿并列为“世界三大伟人”,并雕像纪念。

日本的“世界之五大伟人明信片”中也有李鸿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摘要
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
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即使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也不能全部责怪他,也是当时的时代所造就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理去评价他,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看到落后的清政府,所以想挽救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来强化自己,在当时是非常有先进的思想,即使在以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
一、李鸿章的简介
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密切,也是到后来他们一起兴办洋务运动。

二、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原因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由于感受到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感受到国家的民穷兵弱,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为代表的封建大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①
三、洋务运动做了些什么
洋务运动可以归纳其三个方面:
(1)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1867,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洋务运动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所以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八九十艘。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兴办现代工业、训练新军,要有西方的先进专业人才。

所以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时间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多年间。

主要有3种学堂:1、翻译学堂。

2、工艺学堂。

3、军事学堂。

通过不同的方面来学习西方文化,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

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

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

四、洋务运动的口号
①冯桂兰《校庐抗议》
洋务运动早期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五、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思维方式是正确的,运动策略是必要的,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人才,开办了新式学堂,派出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消极作用:主观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客观效果是妨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六、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可以大体的概括为三点: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进行时,清政府已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败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往往质量低下。

七、洋务运动的教训
在引进西方的先进东西时,要学会引进更重要的东西,而不是拣了芝麻(设备、技术)丢了西瓜(制度、文化)。

八、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的“长久之患在西人”,必须“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并率先认识到了“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且提出“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借
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的观点,“自强”的愿望之强烈,时人无人能比。

总结
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

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

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

只有开放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其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这个运动开展的本身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保守势力和保守观念:同时,随着西方文明成果的引入,人们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选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新型知识分子。

他们是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心理和心态去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纵观历史来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沙健孙马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