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赋权视角30页共30页
社会工作理论-赋权实践

4、小组活动的时间频率和会面次数应由成员间的 协定和相互便利性决定 5、成员应赞成并维护有关小组操作和记录体系的 各项规则 6、明确社工的角色 7、小组针对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问题,并非服务 使用者的个人困扰
1、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创造一种正式的机 制让案主参与组织的决策 2、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与项目受益人形成 一种伙伴关系以设计和评估项目 3、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清晰地提供跨越种 族、性别、阶层、文化和性取向障碍的政策和程序 以实现有效的服务输送 4、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形成一种员工之间、 案主与员工之间没有权力差异的决策实践模式 5、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促进员工之间形成 团队与合作
4、问题定义、签订合约:明确案主和社工的任务; 将多种压制包含其中,一起面对问题; 5、共同解决问题:案主承担赋权的责任,社工通 过感同身受进行协助;表现出对压制带来的威胁的 理解;共享对于问题的反思、意识;互动;对压迫 问题的批判性实践;明确个人、社区的优势 6、遗留:处理因结案而导致的感觉;巩固成就; 与社区联结;辨识权力收获; 7、评估:种族与性别敏感;评鉴压制、优势的影 响;不要过分关注简单且可测量的目标
1、前计划阶段:发现一个适合协同工作(coworking可为服务使用者带来更丰富的体验,提供 更多的支持)的团队、咨询支持以及对赋权原则达 成一致 2、起始阶段:以服务使用者合作伙伴的身份加入, 通过开放计划与服务使用者共同计划小组活动 3、针对行动进行小组准备阶段:帮助小组探讨哪 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这些问题为什么存在以及我 们应如何进行变革
赋权实践
20160031121王雪娇
第单元:概念赋权

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挖掘与激发案主潜能的一种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 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挖掘与激发案主潜能的一种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
。。会公正和社会平等待遇
旨在提高个体赋权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赋权的两种实践模式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本
假 设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
e
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实践模式
赋权的概念
个体主动模式
旨在提高个体赋权的主 体性和主动性;个体主 动模式强调个人在赋权 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外力推动模式
旨在通过外力推动和保障以实 现、激活弱势群体,通过客体 与主体互动的不断循环和构建 以达到持续赋权的目的
(disempowered)的群体及其成员
第6页/共6页
社会工作中的赋权取向实践始于20世 纪70年代。1976年, 哥伦比亚大学学者 巴巴拉.索罗门 (Solomon)出版了《黑人赋 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标 志着赋权取向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正 式诞生。
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挖掘与激发案主潜能的一种
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 。
赋权的概念
第1页/共6页
赋权的概念
赋 权 的
a
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 排挤和压迫
基
本
假 设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
b
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 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 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c
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 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
互动不断地增加
第2页/共6页
赋权的概念
赋 权 的
d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 值的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 (2)二、社会学习理论 ........................................................ ........................................................... ..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 . (2)四、镜中我理论 ........................................................ ........................................................... .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 (2)七: 九型人格理论......................................................... ........................................................... ..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 (3)九、社会支持网络 ........................................................ ........................................................... .. (4)(一)发展 ........................................................ ........................................................... .. (4)(二)基本假设 ........................................................ ........................................................... (4)(三)定义 ........................................................ ........................................................... .. (4)(四)分类 ........................................................ ........................................................... .. (4)(五)功能 ................................................................................................................... .. (4)(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 . (4)(七)应用 ........................................................ ........................................................... .. (4)十、优势视角理论 ........................................................ ........................................................... (4)(一)、优势视角的原则(saleebey) ................................................ .. (5)(二)、优势词典 ........................................................ ........................................................... .. (6)(三)、病态视角的假设 ........................................................ (6)(四) 、优势视角的核心信念 ........................................................ .. (7)十一、生态系统理论 ........................................................ ........................................................... .. 7十二、社会化理论 ........................................................ ........................................................... .. (8)十三、活动理论 ........................................................ ........................................................... (8)十四、弗诺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 (8)(一)、意识与潜意识 ........................................................ (8)(二)、人格结构理论 ........................................................ (8)(三)、性本能理论 ........................................................ . (9)(四)、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 (9)(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 (9)十五、社会系统理论 ........................................................ ........................................................... .. 10十六、场论......................................................... ........................................................... ..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赋权视角下社区老年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介入

赋权视角下社区老年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介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老年群体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社会工作服务在赋权视角下对社区老年群体进行介入是非常重要的。
赋权视角强调个体的自主权和自我决策权,鼓励个体参与决策过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在社区老年群体的服务中,赋权视角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入。
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服务应注重老年群体的参与和合作。
在制定服务计划和方案时,需要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偏好。
在服务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决策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服务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实现自身目标和愿望。
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服务应注重老年群体的能力发展。
社区老年群体由于年龄、健康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存在一些能力上的限制。
社会工作服务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教育等方式,帮助老年群体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可以开设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培训班,如计算机课程、健康知识讲座等,帮助老年人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在社区中的价值和作用。
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服务应注重老年群体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老年人是社区的一部分,他们应该有权利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社会工作服务可以通过建立老年人代表团体或委员会的方式,促进老年人的参与和表达权的实现。
在社区活动的组织和规划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意愿,通过听取和反馈老年人的意见,实现老年人在社区中的权力与地位的提升。
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服务应注重老年群体的互助和支持。
社区老年群体通常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难和挑战,社会工作服务可以通过组织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活动,为他们提供互相支持和帮助的机会。
可以成立老年人志愿者团队,鼓励老年人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和分享经验,提高老年人的社交网络和支持系统。
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服务对社区老年群体的介入非常重要。
通过注重老年人的参与和合作、能力发展、参与权和表达权、互助和支持等方面的介入,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自主性和幸福感,促进老年人在社区中的积极参与和发展。
赋权视角

赋权视角
赋权:帮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提高他们个 人的、人际的、社会经济的和政治的能力,从而达到 改善自己的状况的目的过程。(社会工作词典)
一、理论脉络
Solomon的赋权理论 Freire的受压迫者的教育学理论 习得性无助理论与赋权 Maluccio的赋权理论 Lee的赋权理论 Anderson的赋权理论
三、实践框架
Solomon的实践原则: 1. 所有的压制对于生活而言都是破坏性的,社工和案主
都应该挑战之。 2. 社工应该对压制的情景拥有一个整体的视角。 3. 人们赋权自己,社工进行协助。自我赋权原则超越了
Maluccio的赋权理论
赋权视角中的自主、个人责任、自我实现理念与认知理论、人文主 义视角具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们都强调并承认发展案主的力量或 能力对于这个过程的重要性。 由于付钱强调对案主与其所在环境的互动能力的重要性,它与生态 系统理论其实也是相互关联的。然而,对这种能力的重视,又属于认 知理论范畴,这个能力包含着一个归因的过程,即人们如何知觉并解 释有关环境的信息。 赋权视角对案主自身力量的关注与人文主义关注人们自身界定与环 境互动过程的能力极为相近,但赋权更加强调权力的分化、阶层的不 平等和压迫性体制。
习得性无助理论与赋权
➢Barber认为习得性理论与赋权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为赋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 很多研究性支持。 ➢Leligman 的习得性无助理论是建立在对动物与人的实验的基础之上的,认为, 如果人们有过无力改变自己面临的问题的这种经验,那么他们在其他情境中学习 哟用行为方式的能力能产生有用的结果。因此,他们在其他情境中学习有用行为 方式的能力将受到损害,他们的学习动机就可能丧失,他们在思考、学习过程中 可能变得更加焦急而沮丧。 ➢终生无权势的人们背负着沉重的习得性无助感。 ➢Barber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做到环境丰富化,改善这些人所在的 生活环境,让他们体验到可以住到自己的生活,达致成功的生活经验。
社会工作的赋权视角-PPT精选文档

习得性无助理论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 (Seligman)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 的。
1975 年塞里格曼 (Seligman) 用人当受 试者,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启示
Seligman认为,如果人们有过无力改变自己面临的问 题的这种经验,那么,他们就可能形成这样的心理预 期,即自己的行动很少能产生有用的结果。
因此,他们在其他情境中学习有用行为方式的能力将 受到损害,他们的学习动机就可能丧失,他们在思考、 学习过程中可能变得更加焦急而沮丧。
这个研究结果清楚有力地支持了Solomon的有关无力 感的看法。终生无权势的人们背负着沉重的习得性无 助感。
如何解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aber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在于做 到环境丰富化(environmental enrichment),改善这些人所在的生活 环境,让他们体验到可以主导自己的生 活,达致成功的生活经验。
权力(power) 权力不仅具有压迫性,也具有解放性。个人可以
使用通过政治权力争斗获得的影响力去争取资源、 解决冲突。 无力感就是基于这样的因素:经济无保障、政治 上的失语、无法企及信心、缺乏批评和抽象思维、 生理和心理压力感。 从赋权视角而言,认识到案主及其案主系统的权 力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6. 社工要鼓励案主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7. 社工应该维持这样一个聚焦:即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
8. 社工应该维持社会变迁的聚焦。
9. 赋权实践中,社工与案主是一种双向的合作关系:相互 关系、互惠关系、共享关系、平权关系。
间接性权力障碍的影响:负面的早期生活经验会减少人们 参与社会互动的信心,从而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协调和社 会制度的运用,并进而直接制约人们对重要社会角色的承 担。
社会工作理论之赋权视角共31页文档

谢谢!
31
社会工作理论之赋权视角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赋权视角下社区老年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介入

赋权视角下社区老年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介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年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在老年群体增多的情况下,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关爱和服务却相对不足,老年群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服务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解决老年群体问题的有效途径。
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服务强调老年群体的自主权和参与性,注重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保障,致力于提升老年人的自我决策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通过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促进老年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融合。
因此,开展赋权视角下社会工作服务对于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赋权视角下社区老年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探讨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服务在服务老年群体中的作用和效果,以期为加强老年群体服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社区老年群体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区老年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经济困难、心理孤独、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挑战。
在过去的社会工作服务中,社工们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施舍”的方式来帮助老年群体,这种方式使老年人更多地处于被动接受帮助的状态,缺乏自主权和尊严感。
在赋权视角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更加尊重老年群体的个体权利和需求,让他们成为服务的主体,而不是客体。
问题提出:在社区老年群体的服务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赋权视角,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他们的自主权和尊严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赋权视角下社会工作服务的探讨和实践,可以为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带来积极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社会工作服务在赋权视角下对社区老年群体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群体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