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的措施

促进民族团结的措施促进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实现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民族教育和宣传1. 制定和实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教育政策,保障各民族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2. 推进多语种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多语种教育,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培养多语种人才。
3. 加强民族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交流合作,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加强民族交流与合作1. 促进民族交往: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交流活动,如文化节、艺术展览、民族体育比赛等,增加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2. 推进民族经济合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持,鼓励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3. 加强民族地区间的互利合作:利用资源禀赋差异,促进各民族地区间的互利合作,推动民族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三、加强民族地区发展1. 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 支持民族特色产业: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增加民众收入。
3. 加强民族自治: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地区自治权利,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自治政权,加强民族自治制度建设和实践。
四、加强少数民族权益保护1. 依法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等权益。
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法律援助和救助工作。
2. 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力度:对于种族歧视和仇恨言论的行为,依法从严处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3. 加强民族团结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平等对待各民族,确保各民族享有公平公正的社会福利。
五、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1. 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培养公民道德,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文化认同为突破 筑牢民族团结价值根基

以文化认同为突破筑牢民族团结价值根基【摘要】在当前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背景下,以文化认同为突破,筑牢民族团结价值根基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认同不仅是每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
加强文化传承教育,让民众深刻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有助于弥合不同文化间的隔阂,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使民众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建设多元文化共生的社会,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
文化认同是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保障。
唯有坚定文化认同,才能让多元文化共融,为社会和谐和国家繁荣注入持久动力。
【关键词】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团结、传承教育、文化交流、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多元文化、国家建设、发展、团结基础、发展保障。
1. 引言1.1 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文化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是构建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基础。
文化认同的形成和传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认同有利于个体心理、精神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人们在文化认同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升自我价值和自尊心。
文化认同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通过文化认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维护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最重要的是,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只有树立文化认同,才能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力,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
加强文化认同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和基石,它是国家稳定、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共生是必然的趋势。
只有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家社会。
民族团结不仅是各民族共同利益的体现,更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民族团结的意义还体现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上。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其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只有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让这些文化传统发挥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

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一、认同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应该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要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向全社会普及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重要历史事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而辉煌,我们应该认同和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历史。
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认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认同和践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等。
要加强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引导广大人民增强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
四、认同中华民族的国家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我们应该认同和热爱我们的祖国。
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认同,加强对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认同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与共,我们应该认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民族团结和谐,反对民族分裂和仇恨。
要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打破区域和民族的壁垒,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上就是关于切实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的简报的相关参考内容,我们应该深入贯彻这些理念和思想,积极践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以文化认同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文化07/2022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一心抱在一起、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宛如家庭共成一体,在最深层次上源自文化认同提供的精神感召、价值体认和意义追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涵,牢牢把握文化认同的重点方向,为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实现伟大祖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
充分认识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各族人民之所以互鉴融通、守望相助、和睦团结,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独具特色、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之提供深层次的认同基础。
文化认同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
文化认同有助于传承精神血脉,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凝魂聚气。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源自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中华文化认同的凝魂聚气。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文化认同的道理,并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孕育并传承了以“天下”观和“大一统”为特色的精神文化基因,从而以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塑造出我国长期以来的多民族统一格局。
因此,融汇于中华文明精神血脉之中的文化认同,对各族人民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精神源泉。
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战略定力,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强基固本。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暗流涌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上的致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上的致辞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胞们:大家好!首先,我要对广大同胞们为共同体所展现出的团结进步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发表致辞,分享一些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想法和意见。
中华民族作为伟大的民族,历经千年风雨,走过了磨难与曙光,成为世界文明的璀璨明珠。
我们有着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以及共同的追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们赢得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应该从自身文化的瑰宝中寻找共鸣,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的心灵彼此相通。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进行文化交流和碰撞,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
二、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从幼儿园到高中,从大学到社会,始终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使他们树立对民族团结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和谐共处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应该是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社会。
我们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倡导平等和谐的相处之道。
同时,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态度,加强民族间、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各项工作的进展。
四、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增强共同体责任感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维护共同体利益的保障。
我们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法治的环境下平等地享受各项权益。
同时,我们也要树立共同体责任感,共同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五、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是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灿烂文化,让每个人都能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进一步促进民族间的团结。
六、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证和推动力量。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促进民族团结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摘要:各个民族在交流中不断的互动、变迁与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
文化认同在我国民族凝聚力建构中的强大作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不断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和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关键词: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
“多元一体”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多元的。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多元化。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夏、商、周三个朝代传承下来的中原文化,是族际间互相交流、彼此吸收融合的产物。
从周族文化的形成看,先周文化是多种文化因素汇聚的结果。
根据考古资料,先周文化渊源于二里头文化和客省庄文化,还受到以辛店文化、四洼文化和刘家文化为代表的姜(羌)炎文化影响。
周族文化的起源就已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相当一部分蛮夷戎狄融合也加入到华夏的族体之中。
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中原文化吸收了不少戎狄的先进文化因素,到了秦汉统一多民族中国时期,各族文化汇聚,丰富了多元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地域分布多元化。
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于它的区域性。
以原始文化源头、经济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的不同,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秦陇文化、三晋文化和邹鲁文化;在长江流域出现了巴蜀文化、晋楚文化和吴越文化。
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星光夺目的多源多头。
(三)中华文化多元的内部结构。
中华文化早期的发展和后期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的内部结构。
中华文化经春秋战国到汉代,形成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多派的思想争鸣;后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不同中华各民族乃至西方不同的文化,最终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内核
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关键在行 动;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搭建多样宣传
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增强中华文 化认同感的价值基础。不同的发展历史 使各民族文化拥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价 值取向。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让 各民族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共同 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凝聚共识,增进民族 认同情感、增强身份认同情感。社会主
坚持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的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 要抓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 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为解决 中国民族问题,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 基本民族制度,是实现各族人民大团结的 重要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 势,能够使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国家治理
文化认同,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差 融合,其基础即是农业生产方式与游牧
异与共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要在繁 生产方式的相互融合。丝绸之路、茶马
荣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增强人们对 古道等不仅是经济的相互交流,济基础。
二是处理好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 各民族通过对共同经济利益的追求,聚
需求,使优秀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永远保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形成广
持活力,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从而 泛的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
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化 发展格局,增强各民族间的经济合作与
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交流,才能为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
在处理好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繁 经济基础。
BUSINESS CULTURE 商业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征文

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征文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征文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征文篇【一】刘基有言道:“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团结在一起,我们才是最强的。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泱泱华夏一直都是多民族团结在一起,我们一起开心,一起欢笑。
虽然也有过泪水,也有过分合离乱,但,民族团结的意识,它一直根植于中华大地,它是我们心中不老的传奇之花。
我们相信,民族团结之花将在我们华夏的每一寸土地上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芳香!回眸当世,团结之气犹如一股冲天而上的浩然正气,震慑乾坤。
金淑萍,她是雪域高原上的一名检查官,她是爱岗敬业的“拼命三郎”,她更是那于各民族兄弟姐妹情同手足的团结之花。
为了民族的和好,她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多次被评为“反分---裂斗争先进个人”。
艾则孜,他是新疆西北部的一名干部,他把“加强民族团结,责任重于泰山”作为人生的座右铭,他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发扬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
民族团结如一支颂歌,优美的旋律传遍我华夏大地。
世事百态,万物自有两面,在民族团结这首曲子上也是出现了点不和谐的音符。
台--独闹分--裂,新疆7·五事件,西藏3·一四事件,这些破坏民族团结的事件,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这些势力,纵然他们有通天的本事,我们也要把将其湮灭在我华夏的星空之下。
任何势力任何人,休想分裂我泱泱华夏!一部厚重的华夏史,就是一部华夏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
在华夏的历史上,我们有“以和为贵”的宽厚仁爱,我们也有“化干戈为玉帛”的风度。
刻苦铭心般的民族团结之情,矢志不渝般的民族团结之志,生死不移般的民族团结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五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各民族团结是我华夏的生命。
也是我华夏力量,更是我华夏的希望。
维护民族的团结应从你我做起。
孟子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我们应当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舟共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发表时间:2018-07-23T18:14:26.8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中作者:苟芳年[导读] 各个民族在交流中不断的互动、变迁与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
文化认同在我国民族凝聚力建构中的强大作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不断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和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摘要:各个民族在交流中不断的互动、变迁与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
文化认同在我国民族凝聚力建构中的强大作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不断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和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关键词: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
“多元一体”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多元的。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 (一)中华文化的起源多元化。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夏、商、周三个朝代传承下来的中原文化,是族际间互相交流、彼此吸收融合的产物。
从周族文化的形成看,先周文化是多种文化因素汇聚的结果。
根据考古资料,先周文化渊源于二里头文化和客省庄文化,还受到以辛店文化、四洼文化和刘家文化为代表的姜(羌)炎文化影响。
周族文化的起源就已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相当一部分蛮夷戎狄融合也加入到华夏的族体之中。
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中原文化吸收了不少戎狄的先进文化因素,到了秦汉统一多民族中国时期,各族文化汇聚,丰富了多元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地域分布多元化。
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于它的区域性。
以原始文化源头、经济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的不同,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秦陇文化、三晋文化和邹鲁文化;在长江流域出现了巴蜀文化、晋楚文化和吴越文化。
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星光夺目的多源多头。
(三)中华文化多元的内部结构。
中华文化早期的发展和后期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的内部结构。
中华文化经春秋战国到汉代,形成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多派的思想争鸣;后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不同中华各民族乃至西方不同的文化,最终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化。
不同时期盛行的文化各学派以多元的形式共存于中华文化结构中。
二、文化认同在我国民族凝聚力建构中的意义(一)文化认同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需要。
一个民族的形成、存在与文化认同是不可分的。
民族血缘、血统的认同,确定了人们同属于一个民族的相互关系及义务。
随着民族的发展,文化在联系民族中所起的作用已超过了事实上的血统关系。
文化是民族构成的一个重要要素,是民族存在的前提,能在民族中起到内聚的作用。
(二)文化认同是国家及政权稳定的需要。
一个国家必须有维系民族的纽带及民众思维与行为的基准,这就是认同,最终使民众的思想及行为与国家的利益目标一致。
认同属于文化深层次的内容,能导致一种最高价值的形成,因此能导致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使民众对国家产生感情,热爱国家、捍卫国家,因此,文化认同是国家的灵魂,是爱国主义的基础。
(三)加强文化认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的需要。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学者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指出在现代国际竞争中除了以军事和经济有形力量起支配作用外,软实力以文化之源作为载体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软实力摒弃了用传统的强制性力量,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方式,采用吸引合作的感召力、凝聚力来提高自己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等因素,文化实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四)文化认同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经验、精神、情感的寄托及社会秩序,离不开对于某些文化——民族的、国家的、人类共识文化的共识。
而人的文化认同正好概括了这一切。
在人们的认识体系之下,人们有一致的对于自然界及社会的认知,对于生产劳动、生活的经验,对于健康的认识及治疗疾病的方式,等等,这一切存在于文化中,为这一文化下的人们所拥有,从而形成了一种认同。
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
现阶段的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要不断加强民族理论教育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部队等,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公开讲座和课堂教育、文艺节庆等不同形式,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二)不断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文化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等具体政策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关键,也是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
要将共同富裕牢记心中,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牢固树立各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充分保障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
(三)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
要将文化认同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国民教育培养民族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把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和内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风和气节;社会教育是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大课堂,使广大人民群众既有面向世界的气魄和包容全球的胸怀,又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鲜明的民族本色,不断增强民族成员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四)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化异。
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不断繁荣发展,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蓬勃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文化认同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维系国家、民族长治久安,民主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有赖于我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弘扬。
民族凝聚力与认同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息息相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下,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民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詹小美.民族文化认同论[M].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4]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人学出版社,1999版.
[5][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盖玉云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苟芳年(1979年3月—),女,汉族,甘肃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