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学案:小说阅读知识清单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之小说知识清单

(二)分析人物形象的手法:正面描写:语,动,心,外,神,细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环境衬托(三)形象的作用:A.主人公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深化文章的主题社会意义:通过人物分析社会意义(深化主题)B.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作用:人物上:自身特点/衬托主人公的形象(正衬反衬)/ 情节上: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呼应主题上:与主人公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增加艺术感染力环境上: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我”的作用:人称上:第一人称,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体现故事的实性,便于抒情人物上: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上,主题上(同上)物象的作用:自身的特点,丰富文章内容,作用,审美价值人物上:衬托人物的形象,(尤其是主人公)情节上: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上:和主人公一起揭示,(通过···)深化主题2.类型:单线:双线: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未直接描写的人物活动,或者事件所呈现出来的线索(两线同时运行)3.线索作用:(1)贯穿全文的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2)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二).人称:第一人称:“我”,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观点(有限视角)第二人称:“你”,亲切,自然,便于情感的交流第三人称:“他”,自由,灵活,客观,公正,全面的放映问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全知视角,上帝视角)限知视角:主人公视角,见证人的视角,儿童角度等等。
(三).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顺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插叙:补充说明,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更严密,结构严谨铺垫,照应呼应,(去掉后,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补叙:追叙,对上文内容补充交代,更好的体现主题,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效果(去掉后,会影响故事的完整)平叙:(四)叙述的方式:1.真实与幻觉交织:真实与幻觉的交织,就是真实与虚构的交织。
2020高考指南小说知识清单

2020高考指南小说知识清单第1节:小说的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的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方法:(1)角度与内容:视觉(形状、色彩);听觉(声响)触觉(质地)嗅觉(味道)(2)层次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的变化)等等;(3)技巧与手法正侧、动静、虚实、细节、白描、工笔(4)从修辞角度看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作用:★从情节结构的角度(1)开头:交代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渲染故事氛围,奠定情感基调(2)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转折(3)结尾照应开头、标题或上文,营造余韵,升华主题★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或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从主题主旨角度:自然环境体现时代社会特征,影响人物行为性格,有助于表达主题★从艺术效果的角度:营造意境,渲染氛围,感染读者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人物方面:展示人物活动及成长的时代背景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2)主题方面表现社会本质特征。
如《祝福》鲁四老爷的书房揭示作品的主题。
如《林教头》中的行进路线第2节:小说的人物形象一、特征概括类试题的解题方法1、从情节角度概括(性格精神思想)特征或变化过程;2、从细节角度概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其他细节;3、从环境角度概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活动场景、人物关系;4、从作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中提取;特征包括:1、性格特征:善良、勤劳、正直、豪爽、含蓄、固执、乐于助人……2、精神品质特征:乐观、悲观、积极、消极、精神矍铄……3、身份地位特征:人大代表、建筑工人、身份卑微的老人……4、思想特征:爱党爱国、传统守旧、封建愚昧、思想先进……5、外貌特征: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穿着时尚、邋遢、穿着讲究……(提示: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不同的是还要答出除性格外的外貌、精神品质、思想、身份地位等。
)二、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1、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其他细节;2、侧面描写(1)通过环境场面的描写烘托人物(性格、思想情感、态度)(2)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3)通过他人的语言(评价)、其他事物(书信)来表现主要人物;★侧面描写的作用(1)委婉含蓄,丰富了作品内容(2)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分满真实,具有立体感(3)揭示(暗示)了作品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三、人物形象的作用1、主要人物的作用(1)人物具有典型性,代表了某一类社会群体(2)主要人物的活动,折射出某种社会现象(3)带给人某种启示,引发关注思考,表达了某一主题(4)对情节的推进作用;2、次要人物的作用(1)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表现主要人物的某一特征);(2)贯穿全文的线索,起到叙述者、参与者、旁观者、评论者、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感(特别是第一人称“我”);(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2020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小说、散文)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型一、人物形象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
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而入手。
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 巧妙安排。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S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从表达形式上来看,有以下两种:正而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 •小说的核心任务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4.分析人物形象设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槪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一)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1.常见考査题型(1)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 × 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试分析概括×××这一形象的作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苴作用o2.思路导航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而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清单1.doc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清单1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清单1命题预测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而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
但是,今年的山东考试说明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有一个明显的改动,即将原来的“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改为“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
排列顺序的改变,极可能引发命题材料的文体变化,换句话说,很可能会考小说阅读。
认识小说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考点分析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常设置如下类型的题环境类题、人物类题(或“形象类”)情节类题、主题类题、理解含义类题、技巧类题、作用类题命题特点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
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
此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
我们认为,它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家名篇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
在复习中,要重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推荐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知识清单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小说阅读考点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语言、主题。
具体考查角度: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赏析环境描写; 4.概括小说主题;5.分析写作技巧;6.品味语言特色。
一、小说基本知识概述小说的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小说:一种以很小的篇幅,反映生活中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较单一的事件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描写手法]情节[构建方法]环境[自然社会]把握形象特点把握主题思想鉴赏写作技巧(1)情节结构的特点;(2)环境或人物描写方法;(3)作品的表现手法;(4)文章构思技巧;(5)文章语言特色。
人物形象1.“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题”解题思路——是什么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⑸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特别提示:人物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区别性格特点包括人物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
形象特点不仅包括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还包括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
2.人物描写的方法——怎么写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注意概括介绍)⑵侧面描写:景物或环境烘托、他人衬托。
3.常见题型⑴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⑵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清单2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清单2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清单2
小说类阅读题解题策略
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此外叙述抒情描写结构)
方法点拨: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020年高考小说知识点

2020年高考小说知识点高考是每年考生们备战的重要考试,对于语文科目来说,小说知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掌握了小说知识点,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2020年高考小说知识点。
一、古代小说在古代小说方面,经典之作《红楼梦》无疑是高考中的重要内容。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通过学习《红楼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人性、爱情等方面的内容。
另外,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也是考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浒传》以梁山泊起义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农民起义军的英勇事迹,展现了民间英雄的形象。
通过研读《水浒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明代社会的农民起义、古代社会生活、人性的善恶等方面的内容。
二、现代小说在现代小说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到鲁迅先生的作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代表作品《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都是高考中常见的选文。
《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男人从正常到疯癫的心理历程,揭示出当时社会的无理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而批判了旧社会的封建制度。
《阿Q正传》则以一个普通底层人物阿Q为主人公,表现了他的软弱和自卑,揭示了社会对于弱者的压迫。
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此外,也不能忽视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热风》、《吶喊》等。
这些作品都对于把握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思想内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外国小说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加深,考生们也需要学习外国小说。
在2020年高考中,常见的外国小说作家有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等。
他们的作品广泛流传,也常常作为高考阅读材料。
狄更斯的代表作品《双城记》和《雾都孤儿》被誉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揭露了封建旧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清单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清单一、考点分析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命题特点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
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
此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
我们认为,它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家名篇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
三、分类解说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一)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1)引起读者的思考。
(2)引出下文的情节。
(3)突出人物形象。
(4)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渲染气氛。
(5)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二)小说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思维方向)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升华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升华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语文学案:小说阅读知识清单命题预测
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而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
但是,今年的山东考试说明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有一个明显的改动,即将原来的“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改为“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
排列顺序的改变,极可能引发命题材料的文体变化,换句话说,很可能会考小说阅读。
认识小说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考点分析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常设置如下类型的题环境类题、人物类题(或“形象类”)情节类题、主题类题、理解含义类题、技巧类题、作用类题
命题特点
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
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轮廓,捕捉其主
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
此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
我们认为,它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家名篇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
在复习中,要重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推荐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要对其内容梗概、主题思想、主要的人物形象,乃至总体的艺术特色有一些了解。
小说类阅读题解题策略
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此外叙述抒情描写结构)
方法点拨:
(1)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然后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生活的环境及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小说的环境描写: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
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
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手法作用等。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
(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常用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