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二首ppt27 课件
合集下载
课件4: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

本课内容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
作者用哪些物象和画面来表达这种愁情别 绪?(小组讨论)
薄雾、浓云、香炉、玉枕、纱橱、 西风、黄花……
小试牛刀 如果你是李清照,在来年的暮春时节,又会通过哪 些物象和画面来抒写思夫的情绪呢?请展开联想和 想象,拟照李清照的口吻来描述眼前之景,抒发心 中之情。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 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 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李清照在诗词文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最擅长 的还是词,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创“词,别是一家” 之说,其词被称为“易安体”,词集《漱玉集》。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诗人,亦称“一代词 宗”。
——郭沫若
词中哪个字体现了对丈夫的浓烈的相思之情? 明确: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雨。(贺铸)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
作者:李清照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云烟深处水茫茫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 士,济南章丘人。出生于爱好文学艺术的 士大夫家庭,十八岁嫁与太学生赵明诚, 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然而好景 不长,遭遇靖康之变,两人躲避战乱于江 南,南渡不久,丈夫病死,李清照精神上 受到沉重打击,最后,怀着对家国之思, 在极度的愁苦和孤寂中死去。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 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正易安作也。——《琅嬛记》
《李清照词两首》ppt课件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 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 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薄雾浓云 愁永昼, 瑞脑销金 兽。佳节 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 透。
云雾笼罩使我 整天心中充满愁闷, 兽形香炉里升起瑞 脑香的袅袅青烟。 今天又是把酒赏菊 的九九重阳节,我 玉枕孤眠,纱帐独 寝,半夜里初秋的 凉意袭人,辗转难 眠。
凄凉萧索
问:上阙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 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
凉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 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 心感觉孤独凄凉。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
“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
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
寻寻觅觅
动作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冷冷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词中的主要意象
酒 秋风 雁 黄花 雨 梧桐
整体把握
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 (哀婉、凄凉、愁苦),以下 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 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
延伸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了最集中最形象
小
的体现。可以说
全篇画龙,结句
结
点睛,巧妙结合
相映成辉,创设
出了“情深深,
愁浓浓”的情境。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 戚。乍暖还 寒时候,最 难将息。三 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 来风急?雁 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 时相识。
犹如失落了什么东 西,空落落的,我便东 寻西找,四周冷冷清清, 陡然感到无比的凄惨, 悲伤,忧郁。忽热忽冷 的时候,最难调养休息。 喝下这三两杯淡酒,又 怎能抵得住黄昏时的疾 风!只见一行大雁向南 飞去,我正伤心不已, 偏又认出,它们是我旧 时相识的信使。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 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 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薄雾浓云 愁永昼, 瑞脑销金 兽。佳节 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 透。
云雾笼罩使我 整天心中充满愁闷, 兽形香炉里升起瑞 脑香的袅袅青烟。 今天又是把酒赏菊 的九九重阳节,我 玉枕孤眠,纱帐独 寝,半夜里初秋的 凉意袭人,辗转难 眠。
凄凉萧索
问:上阙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 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
凉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 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 心感觉孤独凄凉。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
“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
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
寻寻觅觅
动作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冷冷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词中的主要意象
酒 秋风 雁 黄花 雨 梧桐
整体把握
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 (哀婉、凄凉、愁苦),以下 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 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
延伸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了最集中最形象
小
的体现。可以说
全篇画龙,结句
结
点睛,巧妙结合
相映成辉,创设
出了“情深深,
愁浓浓”的情境。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 戚。乍暖还 寒时候,最 难将息。三 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 来风急?雁 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 时相识。
犹如失落了什么东 西,空落落的,我便东 寻西找,四周冷冷清清, 陡然感到无比的凄惨, 悲伤,忧郁。忽热忽冷 的时候,最难调养休息。 喝下这三两杯淡酒,又 怎能抵得住黄昏时的疾 风!只见一行大雁向南 飞去,我正伤心不已, 偏又认出,它们是我旧 时相识的信使。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课件(共27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 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同点? 2、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对比阅读
1、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同点? 语言通俗易懂,生动自然。
2、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表达了作者年少时的天真活泼,对自然美
字正腔圆读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兴 xìnɡ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 /晚 /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常记: 时常记起。
• 溪亭: 小溪边的凉亭。 • 日暮: 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
景的热爱,淡泊清雅的情怀。 《声声慢》表达了作者因物是人非,家国不同往昔,
夫君不在,而愁情伤感。
作业布置
1.《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2.阅读李清照的其它作品,了解李清照的传奇人 生。《点绛唇》、《一剪梅》、《醉花阴》、 《声声慢》......
小结
本词运用多种意象,以美为原点, 以情感变化为横轴,以回忆为纵轴,景 色迷人,构成了一幅欢乐自然却又简 单明了的画面。
课外拓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 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 了内心的苦闷。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 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同点? 2、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对比阅读
1、两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同点? 语言通俗易懂,生动自然。
2、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表达了作者年少时的天真活泼,对自然美
字正腔圆读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兴 xìnɡ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 /晚 /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常记: 时常记起。
• 溪亭: 小溪边的凉亭。 • 日暮: 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
景的热爱,淡泊清雅的情怀。 《声声慢》表达了作者因物是人非,家国不同往昔,
夫君不在,而愁情伤感。
作业布置
1.《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2.阅读李清照的其它作品,了解李清照的传奇人 生。《点绛唇》、《一剪梅》、《醉花阴》、 《声声慢》......
小结
本词运用多种意象,以美为原点, 以情感变化为横轴,以回忆为纵轴,景 色迷人,构成了一幅欢乐自然却又简 单明了的画面。
课外拓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 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 了内心的苦闷。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ppt26 人教课标版

元伊世珍《琅環(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 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 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 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 曰: ‘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 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政(正)是易安作也。”
又 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 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 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 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
是 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 晚于东篱下菊圃把酒独酌的情景, 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永遇乐》写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 反映了 在历尽沧桑之后晚年的悲凉心境。
《词论》,对唐代特别是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分别 提出了批评,从中能够看出她自己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 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 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 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白昼, 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 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
分析:“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 布
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 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 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 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 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7.李清照词两首PPT课件

-
28
结构梳理
-
29
结构梳理
“寻寻觅觅”的心境
上阕 “乍暖还寒”的时候 凄凉
声声慢
“旧时相识”的风景 无人采摘的黄花
下阕 无人过问的作者 孤独
无人理解的愁情
-
30
主旨探索
《声声慢》 这首词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
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 悲苦,具有时代色彩,表现了词 人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 安的心境。全词通过对残秋景象 的层层描述,表现了词人离乱的 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二是“三杯两盏淡酒”应是扶头卯酒,相应的 此处也应为“晓来”;
三是关于“雁过也”的说明。
-
33
(2)用“晚来”好。理由也有三点: 一是“晚来”并非一个特定的时刻,并非专
指天黑以后,而应该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傍晚”。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所 说“兴尽晚回舟”, 句中的“晚”同样应是“傍 晚”而非“夜晚”,因为首句明明写着“日暮”!
自己:瘦比黄花
-
13
结构梳理
-
14
主旨探索
《醉花阴》 这首词是词人早年和丈夫赵
明诚分别之后所写的,它通过悲 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 情怀。它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 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 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 以表达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
15
合作探究
《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 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对于这样的“闺怨” 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
-
2
教学目标
[学海金指针] 1.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理解词人的感情。 2.学会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的身世经历把握作者的情感。 3.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
李清照词两首ppt课件(39张最好版本)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 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 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 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 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 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 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上片写秋凉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情景。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东篱把酒黄昏后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 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 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 意。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
苦。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
“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 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 愁苦之感。 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 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 所感之凄凉。
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 思的凄苦之情
“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 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 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 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 的原因。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 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下片写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重九感怀。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 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上片写秋凉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情景。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东篱把酒黄昏后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 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 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 意。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
苦。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
“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 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 愁苦之感。 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 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 所感之凄凉。
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 思的凄苦之情
“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 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 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 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 的原因。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 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下片写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重九感怀。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 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 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 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 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 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 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 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 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 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 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 夫的思念之情。
学习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4。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 关系。 5.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 造意境的好处。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 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 士。她的词于苏轼、柳永、 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 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 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 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 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 安体”。
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 《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 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 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 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 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 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 寞无聊之感。
整体把握
上片: 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 兰舟。云中一种相思,两处 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
后期代表作
《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 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整体把握
上片:
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 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 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整体把握
下片:
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 的处境和心情。
整体把握
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 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 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 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 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 之所在。
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含 蓄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整体把握
下片:
下片写黄昏后独自饮酒的愁绪。
问题探究
这首词的意境是怎样的? 感情基调是什么?
清新寂静的意境 ︱
思念丈夫的情感 ︱
寂寞忧郁的基调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是一 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 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 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 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 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 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 内心情感。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秋风”意象——秋风渲染愁情。
1、雁声凄惨。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 李清照《一剪梅》(思念之情。)
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 (国破 家亡、漂流南方之苦。)
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凄
艺术特色
1.叠字的运用。 2.触景生情,层层深入。 3.语言晓畅通俗易懂,韵味无穷。
品味鉴赏
两首词的意境有什么异同?
《醉花阴》呈现的是一种青烟袅袅, 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 的意境。《声声慢》词中则营造的是 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 惨悲凉意境。
品味鉴赏
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两首词抒发的都是愁绪。《醉花阴》 表达的只是离别相思之愁,《声声慢》 则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 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品味鉴赏
两首词表达感情的方法有什么异同?
《醉花阴》表达感情用的是情景交 融写法,多白描。 《声声慢》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写法 外,还有直接抒情。
延伸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期:
南 渡 前
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南 内容:怀旧、悼亡 渡 后 词风:凄凉、低沉
前期代表作
《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 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 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 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 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 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 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 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 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 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 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 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 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 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苦 忧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愁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一叶知秋,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词中的主要意象
酒 秋风 雁 黄花 雨 梧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酒是愁的象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