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差异之根源: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PDF

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PDF

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PDF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深刻的,之所以存在,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及其原因。

地理环境的差异东亚文明的显著特点是山水,且实际上以山为主,少有平原(如长江、黄河中央平原),土地干旱水少险峻,地路交通不便,只有东、南、西三条外线。

同时,山地又多因为地形太陡,草木难以生长。

这样的地理环境,促成了以各自为中心的地区文化形态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区文化便衍生成为独特的东亚文化。

西方,尤其是欧洲,地势大致上呈现交错盘踞的局面,海陆遍布,平原、丘陵、山岭、高原等地形地貌种类丰富。

与东亚相比,这样的地形地貌进一步提高了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难度。

同时,主要地区人口较多,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会带来文化融合,从而推动了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文化特征的差异东亚文化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强调和合的理念和观念,如“和谐社会”,“合乎天人之道”,“不倚重个人”等思想。

这些观念反映了东亚文化倡导的自我调适、奉献和忍让的态度,这与东亚文化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

相反,西方文化很强调个人主义,有自由、平等、竞争为核心的价值观。

这与西方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分不开,一方面是正反两面的角度,另一方面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

在这两种文化价值观之间,有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就是西方文化的易接受和开放性。

有迹象表明,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流和沟通,它们出现了一种文化交织的趋势。

这种混合文化并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从双方优点吸取,形成完全新的、独特的文化。

这些由地理环境所导致的文化差异,更加突出了中西方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差异,也深刻的影响着当代世界各个领域的发展。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东西方文化差异之根源:地理环境

东西方文化差异之根源:地理环境

摘要在人类祖先起源问题上,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大陆的观点,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议(百度百科)。

然而起源于同一处的人类,如今却差距甚大。

不仅仅是肤色、体格、样貌上的差异巨大,文化上的差异更是各不相同。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不仅在生理上不同于其它地域的人,而且在文化心理上也有大大区别。

东西方文本论文的主要论点是:地理环境不同是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差异入手,分析其对东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从而得出地理环境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这一结论。

地理环境差异影响宗教文化,而宗教在古代社会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文依照地理环境差异——宗教文化差异——文化各方面的差异的线索进行综合论述论述。

随着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的活动的能力不断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所拥有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将逐渐无差别化。

而不同的地理环境是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而地理环境的无差别化将孕育出相同的文化,同一个民族。

本论文通过地理环境的不同来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旨在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消除民族间的误解与历史上的仇怨,共同促进人类的彼此融合,从而创造出另一个人类文明的高峰。

关键词:根源;自然地理环境;宗教;融合化的地理环境差异1、东西方文明的划分东方古文明,基于大河冲刷的肥沃平原之上;希腊文明,诞生于大海的摇篮之中。

1.古代东方大河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东方大河文明,很巧合的是,便是四大古文明:黄河流域商朝文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文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以及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依照地理环境的共同性将四大古文明划为东方大河文明。

它们都坐拥着一条大河(苏美尔文明坐拥着两条大河),分别是:黄河,印度河。

它们都拥有一片大河冲刷出来的肥沃土地,农耕文明发达。

它们政治上缺乏民主的元素。

它们的文化宗教色彩十分浓重,君权与神权紧密配合。

2.古代西方海洋文明爱琴海地区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与后来的古希腊文明史古代西方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广泛、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

而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因素造成的。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来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地域因素。

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东方大部分地区位于亚洲大陆,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方文化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亲密关系。

例如,在中国,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等密切关系被极度看重。

而在日本,社会的组织和道德观念更加强调集体利益,个人主义的观念相对较弱。

相比之下,西方大部分地区位于欧洲和美洲,地理环境与东方区别较大。

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的私人空间和个人利益被更加重视。

这种差异可以从美国的个人主义和民主理念中得到体现。

二、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东西方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

东方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中国和印度等地,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这些传统为东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中国,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忍让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在东方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西方文化的发展则主要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后又受到基督教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科学理性和教育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西方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三、社会制度社会制度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制度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权利义务和社会组织方式。

东方社会制度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强调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塑造了家族和社区的组织模式,以及对权威的尊重。

而在日本,长期以来的武士精神和等级制度也影响了日本社会的组织和价值观。

地理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

地理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

产生中西文化的不同自然环境文化差别的最初根源在于自然环境中国文化产生于大河流域西方文化产生于滨海地带与近海岛屿钱穆论文化根源于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人类文化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两类三型:高寒的草原地带→ 游牧文化滨海地带与近海岛屿→商业文化河流灌溉的平原→农业文化王会昌论文化产生与气候古典文明的时空规律:空间: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20度—40度)时间:距今6000—4000年先后兴起距今8000—3000年间,是10000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称为“气候适宜期”。

在高纬地区,气候转暖;在低纬地区,气候湿润。

中低纬度地区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中国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支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普通都说中国文化发生在黄河,其实黄河本身并不适于灌溉与交通。

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并不赖借黄河本身,他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

每以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地。

”中国古文化发源地唐虞文化山西西南部,黄河大曲的东岸及北岸,汾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夏文化河南西部,黄河大曲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一)内陆环境: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大陆,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大江大河,自西而东,蜿蜒入海,冲积而成的平原、盆地,土壤肥沃。

地域广大,水系复杂。

这些水系流域一方面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开放性,它们足以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组成自存自立的社会并抵御外来侵扰,同时又可以将自己的文明与其它小流域相融合,共同组成更大的社会,创造更高的文明。

古代中国的地理条件(二)对外交通环境:在对外交通方面,中国大陆与爱琴海地区相比却显得十分封闭,东南是横无际涯的大洋,西南是陡峻的横断山脉和严寒的青藏高原,西北是干燥的高原和浩瀚的沙漠,在文明的初期,这些构成了与外部世界交通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中西文化差异的地理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的地理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的地理原因①正如春秋时齐国人晏婴在其《晏子使楚》中如是说。

每一种文化状态都会因为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以及遇到的成长发展的机遇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特点。

所以说海陆位置、山川、河流、气候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经济生产模式给中西方文化带来的差异。

②大家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吗?它们是黄河流域商朝文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文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以及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它们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东方大河文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东方文明。

并且它们有个最大的共通点,它们都是只有一面向着大海。

③中国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地形多样,以高山大河为标志,其大部分地处亚洲内陆,只有东南面向大海,因此内陆文化的兴盛明显占主导地位。

大山大河形成我国的山河图,中华民族的衣食住行、治乱兴衰、喜怒哀乐都与千山万水相连。

“大好河山”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景观,“气吞山河”成了中国人文韬武略的英豪之气,“还我河山”成了民族英雄面对侵略者的誓言。

“黄河之水天上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万马奔腾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华文化的生命、性格就孕育在大陆的万里山河之中。

④西方文明主要指的是希腊文明,它诞生于大海的摇篮之中。

海洋使得各民族长期形成的强烈的海洋价值观念、海洋精神。

伟大的荷马史诗下半部《奥德赛》,就是海上漂流十年的纪录,还有20世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是证明了海洋在欧洲人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

美国有from sea to sea (举国上下)说法。

⑤第二是河流带来的文化差异在中国与欧洲各国都有许多著名的河流,文人墨客也多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例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杜甫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或者是泰戈尔的《飞鸟集》中含有大量River Water等词汇。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河流的流向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而这些差异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中国普遍的是河水东南流,所以古代诗词中就有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

王_地理环境和中西方文化的关系

王_地理环境和中西方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文化差异的关系王曦林关键词:文化差异摘要:日本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风俗的不同正文:文化差异大部分都是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的,自认地理包括被人类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面貌。

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让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

而人文地理是以人类活动的区域发展的。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很大,举个例子。

比如在生活方面,自然环境造成的气候不同可能会影响当地人们的心情,在酷热生活的人可能脾气比较容易发怒。

气候寒冷的地方的人比较容易生病,穿衣风格也跟其他地方有很大的不同。

在生产方面,下雨比较频繁的地方生产水稻比较容易。

热带气候比较容易生产水果等等。

举一个西方国家的例子,日本是一个岛国,它是由四大岛屿和众多小岛组成的。

日本一共有6852个岛屿,而且日本的地壳是由欧亚大陆板块与其他板块碰撞突起而成。

山脉将日本分为面向日本海和面向太平洋两大板块,因为山脉的关系阻挡了季风和水汽让两个地区上气候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日本的地壳活动也非常不稳定,人们需要随时注意火山和地震的活动。

但是火山活动产生了温泉。

温泉也成为了日本一大特色之一。

接着日本的人文风俗也跟自然地理环境一样很特别。

日本一礼仪之邦著名,平时人们见面需要鞠躬并说你好或再见。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日本的住房方式很特别。

日本的住房分为单栋公寓,现代化的大楼公寓。

而且房子的固化和稳定要求特别高因为日本的地壳原因导致经常地震。

日本的饮食习惯也很有趣,因为四周都是海所以日本料理以鱼,虾,贝壳类等海鲜为主料并且有冷,热,生,熟等各种使用方法。

日本人很讲茶道,餐前餐后都要喝茶,而且特别喜欢喝清茶。

在穿着方面也是很特殊,日本人以和服为主要的服装。

和服是因为日本当地的自然气候所影响,日本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和服非常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甚至更多,而且和服的袖子都能自由开合,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日本地理环境和文化风俗)举一个东方国家的例子,中国地势多种多样,有很多山而且山区面积大。

从东西方的地理环境看东西方的文明差异

从东西方的地理环境看东西方的文明差异

从东西方的地理环境看东西方的文明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西文明的差异,可以说,地理因素是基本原因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中西方古国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基础,在不同经济基础的影响下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科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这种种的一切形成了不同的文明。

虽然不能绝对地说,地里差异造成了中西方文明差异,但地理因素绝对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之处,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的。

(一)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课前,在培养学生课前归纳出东西方的地理环境特点,分组搜集东西方在生理上、心理上、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二)导入:借用一个德国人画的阐释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图来导入左:西方人右:中国人1、饮食点评:筷子VS刀叉2、表达个人观点时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

“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

“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

事实上,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句”。

3、人际关系点评: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

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

4、自我点评:无语半晌。

唉。

集体高于一切啊。

另外,“我”是谁啊?加一句成语:人怕出名猪怕壮!记得80年代还有一首热唱的歌叫《小小的我》。

中国人的“自我”,能大吗?5、领导点评:这是一幅最抓住中国文化特征的图。

老外管那白色人称作“领导”,在西方可以是“领导”,或玩个洋的,叫“leader”。

在我们中国,那叫“官”,那叫“父母官”,那叫“我们的中流抵柱”。

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啊。

都是你爹你妈了,人家高那么多,不应该吗?(三)集体探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跟东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吗?先请学生展示他们所搜集的东西方地理环境材料师提示: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是海洋文明,是商业文明。

航海、移民、贸易促进了造船业、航海贸易业发展了起来,同时大大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逐渐地,这里有了人数众多的强大的工商业阶层但却没有政治权利,经常受到土地贵族的侵犯盘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人类祖先起源问题上,人科的共同祖先约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大陆的观点,学术界并无太大争议(百度百科)。

然而起源于同一处的人类,如今却差距甚大。

不仅仅是肤色、体格、样貌上的差异巨大,文化上的差异更是各不相同。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不仅在生理上不同于其它地域的人,而且在文化心理上也有大大区别。

东西方文本论文的主要论点是:地理环境不同是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差异入手,分析其对东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从而得出地理环境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这一结论。

地理环境差异影响宗教文化,而宗教在古代社会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文依照地理环境差异——宗教文化差异——文化各方面的差异的线索进行综合论述论述。

随着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的活动的能力不断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所拥有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将逐渐无差别化。

而不同的地理环境是导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而地理环境的无差别化将孕育出相同的文化,同一个民族。

本论文通过地理环境的不同来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旨在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消除民族间的误解与历史上的仇怨,共同促进人类的彼此融合,从而创造出另一个人类文明的高峰。

关键词:根源;自然地理环境;宗教;融合化的地理环境差异1、东西方文明的划分东方古文明,基于大河冲刷的肥沃平原之上;希腊文明,诞生于大海的摇篮之中。

1.古代东方大河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东方大河文明,很巧合的是,便是四大古文明:黄河流域商朝文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文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以及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依照地理环境的共同性将四大古文明划为东方大河文明。

它们都坐拥着一条大河(苏美尔文明坐拥着两条大河),分别是:黄河,印度河。

它们都拥有一片大河冲刷出来的肥沃土地,农耕文明发达。

它们政治上缺乏民主的元素。

它们的文化宗教色彩十分浓重,君权与神权紧密配合。

2.古代西方海洋文明爱琴海地区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与后来的古希腊文明史古代西方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

与东方的肥沃的大河平原不同,这里的土地十分贫瘠,且山脉众多,不宜耕种。

而因为其地理环境不适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必然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使其不得不对外进行贸易以换取足够的生活资料。

海岛星罗密布,海岸线崎岖,使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海港,为其对外进行海洋贸易提供了便利。

而正是因为许多生产资料是由自己对外贸易换取的,而非像东方的大河流域的人们那么依赖自己的土地,所以对自然界的崇拜感没有东方民族那么强烈。

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教,即他们创造出来的神,并没有如东方宗教中的神那么神秘,那么无所不能。

将爱琴海地区和希腊半岛的古文明列为古代西方海洋文明的依据是:土地不适宜农作物生产,农耕文明欠发达;优良港口众多,海上贸易繁荣;对大自然的崇拜程度较轻,宗教与神的神秘色彩较淡;政治制度相对于东方文明较民主,政权与神权联系不紧密。

2、东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地理差异1. 东方文明发源地的地理环境的共同特点(1)大河与肥沃的土地大河带来的馈赠不得不说是慷慨的。

其中最典型的是埃及的尼罗河。

正如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说的:“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137世界古代史,米辰峰,中国人民出版社】每年七月~十月,尼罗河上游大雨滂沱,山洪下泄带来大量矿物质和腐殖质的泥沙。

十月洪水退去,在两岸沉淀下一层肥沃的淤泥,极适于谷物的栽培,人们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耕种,并创造出了古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亦称美索不达米亚,以为“两河之间的土地”。

两河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由于流域气候干旱,所以两河流域的农作物十分有限,主要是耐盐碱的大麦和椰枣。

但正因为此地气候干旱,所以两河流域更加具有吸引力,公元前3500左右,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并创造了此地的最初文明。

【47】黄河流域中游的黄土高原,中下游的华北平原,在数千年前土壤肥沃,共同孕育出了华夏文明。

早在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华夏的祖先便在黄河流域进行狩猎与渔猎。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开始兴起。

炎帝的祖先被称为“神农氏”,足见农业已然替代渔猎狩猎成为社会主要生产活动。

之后炎帝联合黄帝打败蚩尤,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炎黄两部逐渐融合,衍生出华夏族。

2. 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地理环境的共同特点广义而言,古代希腊史的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

其中,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是主要舞台。

希腊属于地中海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

半岛山多平原少,夏季又高温少雨,所以土壤十分贫瘠,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粮食自给常有困难,主要农产品是橄榄、葡萄等,当地人经常因为粮食问题被迫移民海外,或者进行海上贸易以换取足够的粮食。

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提供了大量的优良港口。

由于周围岛屿众多,晴天航海时肉眼即可从甲地看到乙地的目标,不用罗盘指导也不致迷失方向。

再加上本地居民不得不进行对外贸易,用本地特产的橄榄、葡萄等换取足够的粮食,因此,爱琴海沿岸居民的航海事业在全世界发展最早,水平最高。

【世界古代史,米辰峰,中国人民出版社】3. 东西方文明发源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比(1)东方发源地大河流淌,西方发源地海洋广阔;(2)东方发源地土地肥沃,适宜谷物种植,西方发源地土壤贫瘠,主要生产橄榄、葡萄等;(3)东方发源地平原居多,西方发源地山地居多;(4)东方发源地亚热带气候,夏季湿润多雨,适宜植被生长。

西方发源地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不利于植被发展。

【参考世界古代史】二、地理环境因素差异对宗教文化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原始宗教也各不相同。

本章就着重剖析东方大河文明地区与爱琴文明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对两大文明的宗教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1、东西方宗教的划分1.东方地理环境中酝酿出来的宗教佛教、道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典型的东方宗教自不必说,都是东方的土壤里酝酿出的土生土长的宗教。

然而比较具有争议性的宗教是现今流行全球,特别是流行于当代西方世界的基督教。

基督教产生于散居在地中海东岸即巴基斯坦和小亚西部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

基督教,是东方犹太教与希腊哲学的共同产物。

它明显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原罪说、“救世主”观念和创世论等神学思想,并接受犹太教经典《圣经》,称为《旧约》;同时,希腊哲学对基督教义中的“人皆是神的奴隶”、“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以及禁欲主义、精神忏悔、宿命论等观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历史学基础,370,仝晰纲,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基督教可以说是“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派哲学的混合物中悄悄地产生了”。

所以说,基督教可以说是东西方宗教哲学的共同产物,但其从根源上来说,其出于犹太教,又带有浓重东方神学色彩,并且产生于巴基斯坦和小亚这个东方的土地,所以我把基督教划为东方宗教。

2.西方地理环境中酝酿出来的宗教希腊人最信奉的是以宙斯为首的新一代天神,其神宫监狱奥林普斯山上,故称奥林普斯众神。

其信仰基础是古希腊神话,主要是由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交织而成。

奉祀宙斯的最重要圣地是奥林匹亚,在此地举行的最大的全希腊运动会即称为奥林匹克运动会。

其主要突出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论”,明显区别于东方神学。

【参考世界古代史333,米辰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地理环境对宗教文化的影响大自然的地理环境,对宗教的产生,可以说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可以说,世界各地的原始宗教最初都主要是以这样那样的形式从人堆自然界的这种‘关系’中产生出来的。

”【宗教学74,段德智,人民出版社】确实,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相对低下,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显得极其软若无力,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便突出地表现为动物式的依赖、顺应、和服从的关系。

从而,人对自然的依赖感成了宗教的根本基础和中心内容。

自然崇拜或以自然崇拜为本质规定性的自然宗教成了人类宗教的最初形式。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支付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81页,人民出版社】“事实上,正是人类的这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以及自然之不可控制与原始人的技术之显然不足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人对自然产生了无限的恐惧感和依赖感,产生了无限敬畏的神的观念,产生了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

”【宗教学74,段德智,人民出版社】因而,自然地理环境对宗教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希腊半岛、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与东方文明地区的地理环境截然不同,因而产生的宗教也不相同。

(1)希腊半岛、爱琴海的独特地理环境对西方宗教的影响与东方肥沃的土地相比,希腊地区的大自然可以说是相当的吝啬。

希腊属于地中海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不适宜植被生长,也就不适宜发展农业。

加上半岛多山地,平原狭小,土壤十分贫瘠,因此粮食自给常有困难,可以说是穷山恶水,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即使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十分渺小,但也很难对其产生十分强烈的崇拜感,起码远远没有东方文明地区的人们对大自然崇拜得那么强烈。

地区特产是橄榄、葡萄等农作物,正因为粮食常常无法自足,所以希腊人必须进行海上贸易以特产换取足够的粮食。

而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提供了大量的优良港口,十分便于海上贸易,且海岛众多,便于航行,所以航海业十分发达。

与东方不同,他们的粮食大部分并不是直接由大自然赠予的,而是由自己勇敢开拓海上贸易,用自己的农产品换取的。

所以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甚至比大自然的馈赠来得更加重要。

而常年的海外贸易,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与见识,大自然的神秘感大大降低。

因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宗教神话,希腊的神并不如东方宗教的诸神那么无所不能,而是“同形同性论”。

众神外形和人一样,也具有人所具有的各种情感品性、优点缺点。

但是当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大自然依然是不可抗拒的,即使希腊地区的人对大自然崇拜没有东方人那么强烈,但不代表他们可以藐视大自然,只是程度较轻于东方宗教而已,因此虽然古希腊人坚持“神人同形同性”,但与人不同的是,神比人更聪明,更有力量,而且永生不死。

(2)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恒河流域的共有地理环境对东方宗教的影响东方文明的大河,给人们带来的馈赠无疑是最慷慨的。

没有尼罗河,埃及便是沙漠。

没有两河,就不可能产生苏美尔文明。

黄河流域,土壤肥沃,才能孕育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地理环境对宗教文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原本人在大自然面前便是微不足道的,在大河的慷慨赠予面前,更觉得大自然是无所不能的。

于是,便出现的了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

动物崇拜源于狩猎生活,而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太阳、月亮、天、地和河等自然界人类所无法认知的神秘事物的崇拜提升到了极致的地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