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经济学常考名词汇总
常见经济学名词汇总

常见经济学名词汇总山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经济知识《常见经济学名词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在公职类考试中,基础的经济学知识也是常规考点,非经济专业的学员可能对这些概念不是很清楚,本文就公职类考试里常见的经济学名词做一系统总结,望有一二帮助。
1.GDP:国内生产总值。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2.GNP:国民生产总值。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区分:GDP和GNP都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指标国际社会常用前者。
GDP强调地域概念,GNP强调国民概念。
3.恩格尔系数:一个家庭(个人)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越大,生活水平越低;反之,生活水平越高。
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4.基尼系数: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分配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差距越小,更趋于公平。
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5.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当该数值大于3%时,意味着发生通货膨胀,大于5%时,意味着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6.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或纸币)的发行量远远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造成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普遍持续性的上涨。
通货膨胀的特点是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事业单位经济知识:常用经济学名词解释

从事业单位的考试可以看出,经济一直以来都是考试中的香饽饽,在2020全面小康之际,良好的经济发展必然可以为其实现带来良好的物质基础,而在经济学考试中,除了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政策之外,还会考到一些经济学名词解释,需要引起重视。
一、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要点提示:1. 人们在消费中总会拿出一部分钱用来购买食物,这部分钱属于刚需,满足人生存的需要,如果这部分在个人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小,意味着其更多的消费支出可以用来改善生活,所以恩格尔系数越小意味着国家越富裕,反之则越贫穷;2. 该系数为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而不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收入总额的比重,如果一个人收入10w,一年存银行8W,剩下2W中花1.5W用于购买食物,那么这个时候恩格系数的计算方式为1.5W/2W,而不是1.5W/10W,毕竟,该年的全部生活开支仅有2W。
二、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指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
要点提示:1.基尼系数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中两极分化的程度,如果基尼系数为1,意味着全部的财富归一个人所有,其余人没有任何财富,即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如果基尼系数为0,意味着全部的财富被分成了无数等份,每个人获得一份,即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但现实中这两种情况都过于极端,所以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
2.基尼系数警戒线一般认为是0.4。
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要点提示:1.决策中就会有遗憾,如果做出决策就意味着放弃了其它决策可能带来的好处,比如大家选择了考事业单位,那么就意味着放弃了考公务员,那么公务员工作可以给你带来的收益就是你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可见机会成本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成本。
2.如果决策中可选择的机会有很多,那么取所放弃的最大价值者。
常考的经济学名词

常考的经济学名词一、微观经济术语(一)供求法则1.需求法则——市场价格越高,需求数量越少;市场价格越低,需求数量越多。
(反向变动) 2.供给法则——市场价格越高,供给数量越多;市场价格越低,供给数量越少。
(同向变动)(二)替代品和互补品1.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2.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三)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被用来衡量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类型:(1)需求缺乏弹性,表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2)需求富有弹性,说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四)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收入变动幅度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幅度。
根据收入弹性正负值的大小,可以将消费品分为:(1)正常品需求收入弹性为正,称为正常品。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都会相应上升。
其中,需求量上升幅度大于收入增加幅度者,称为奢侈品;需求量上升幅度小于收入增加幅度,称为必需品。
(2)劣等品需求收入弹性为负,称为劣等品。
有些低档消费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反而减少。
(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同一物品的每一单位消费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随着所消费的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六)边际产量(收益)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即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的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当该生产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量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七)常考的成本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2021泉州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学名词汇总

2021泉州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学名词汇总泉州中公事业单位为各位考生带来更多泉州事业单位资讯,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泉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经济学名词是考试的重要内容。
经济学名词是对基础经济现象的总结,学习并理解经济学名词对指导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总结在考试当中常见的中国经济学名词。
1. 沉没成本:是指由过去的决策造成的已经产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做出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前期的付出,在持续的付出后而得不到回报的情况下,及时止损,是最好的选择,止损前的付出都是沉没成本。
2.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当把一定资源用于某种产品生产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4. 替代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
5. 收入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
6. 低档品:指当人们实际收入增加时,反而减少对其消费需求量,以较高档次商品将其替代的那一类商品。
7. 吉芬品:是指某种生活必需品,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与其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8. 基尼系数:是指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衡量社会总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收入的所占比重。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
国际惯例把0.2以下视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视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9. 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2020长春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备考:事业单位考试之经济学名词总结

2020长春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备考:事业单位考试之经济学名词总结经济学部分的考查已经是多地事业单位考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比重也越来越大,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多次在考查到的经济学名词,对于经济学名词这部分各位考生备考时一定要充分准备。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即每消费一个单位的该物品,其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有递减的趋势。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的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
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且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注意:边际报酬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减少的,而是先增加到一个最大值然后才减少的。
)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1.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
2.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
后一种结果称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丰收悖论丰收悖论是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悖论,它既发生在农作物的季度生长中,也可能发生在百年的农业历史进程中。
寒冬瑞雪冻死了大部分害虫,春季温暖宜人适合早耕,播种的谷物都是改良过的杂交品种。
夏天的阳光都很充沛,秋天很干燥,丰收进展得很顺利,大部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升,农民琼斯一家喜上眉梢,期待着所有农产品能卖个好价钱。
事业编-经济常识

经济常识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规定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我国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宪法》第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二)经济体制1.经济体制概述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主要包括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生产和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缺点:(1)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经济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只是严重依赖于上级政府的经济实体,或者说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
(2)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行政手段,经济计划主要通过行政指令和实物调拨来实现,市场调节的做用非常微小,甚至于没有市场调节。
(3)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等等。
3.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指依靠市场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通常由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1)优点: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有序性、法治性。
(2)缺点:自发性—是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别人利益。
口诀:损人利己盲目性—是自己不了解情况导致自身利益受损。
口诀:损己不害人滞后性—造成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知识点

经济常识政治经济学第一节商品一、人类社会三种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商品经济:交换前提和基础:社会分工一共3次分工(恩格斯)①农业、畜牧业分离②农业、手工业分离③商人的出现产品经济:共产主义按需分配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目的不同二、商品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三、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天生存在)是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是能够满足人需求的属性(自然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与统一统一:某一物品既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对立:生产者与消费者只能得到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一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四、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补充知识交换价值:比列关系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商品商品一定有价值(√)商品→价值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价值→商品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一定是商品(×)自给自足有使用价值的一定有价值(×)自给自足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价值→使用价值五、商品的价值量概念(1)商品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2)商品的价值总量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 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含义: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分类: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比与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六、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决定价格(奢侈品和古董等例外)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关键字:指挥棒)哪里赚钱去哪里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字:鞭策)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关键字:筛)第二节货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一、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 货币产生二、货币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使用价值纸币是一种货币符号货币时间排序商朝刀币秦朝半两汉朝五铢唐朝开元通宝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纸币、硬币、纪念币都不是商品纪念金币是商品三、本质一般等价物四、货币具有五种职能考点: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或想象的货币流通手段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贮藏手段它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为足值的货币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银货币。
事业单位统考公基干货之经济常识

事业单位统考公基干货之经济常识经济常识是历年事业单位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其地位不如时政和法律部分的地位重要,比值也没有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对于考生来讲,由于其考察的内容越来越专业,所以也是一个需要大家重视的知识板块。
经济常识在每年考察常规知识点(微观经济之市场、宏观经济之财政和货币政策和央行职能等)的同时,也会涉及一些比较贴近实际的点,例如特别提款权、众筹,P2P等大家在生活能够长听说到的名词,甚至也涉及一些比较冷僻的知识点,例如对冲基金、费雪效应、科斯定理等这些只有经济学专业学生才学习的名词。
更有甚者,也出现了像“薛定谔的猫”等这样的和动物相关的高难度考点。
从这一点来看,其考察难度越来越大。
今天笔者就来说说那些和动物相关的经济常识吧。
一、题目中出现的动物们例题1:人们常用“鳄鱼的眼泪”来形容那些伪君子。
近年来,通过研究发现鳄鱼的眼泪是( )A.它吞食牺牲品时流出的悲痛的眼泪B.它吞食牺牲品时流出喜悦的眼泪C.反映出它有怜悯、同情之心D.排泄出来的盐溶液这道题考察难度一般,如果有点基本常识的话,都知道鳄鱼的眼泪在客观上是鳄鱼排泄出来的盐溶液,和其主观的情绪表达没有必然联系。
大家如果在儿时读过《十万个为什么》的话,肯定能选出D答案,所以这道题轻松拿下。
再来一道,大家就不一定能轻松过关了。
例题2:“薛定谔的猫”是一个关于量子理论的实验,有人说“生活就像一只薛定谔的猫”。
对于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生活状态如猫的性格般温和B.生活充满许多的不确定性C.生活已有一定的归属D.生活穿越了现有的状态一上来,大家就糊涂了,问薛定谔是谁,和他和猫有什么关系。
好吧,答案如下:“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
这里必须要认识量子行为的一个现象:观测。
微观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
通常,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态存在;一旦观测后,它们立刻选择成为粒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经济学常考名词汇总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事业单位经济学常考名词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总结一些在经济学常识里常考又易混淆的名词,每个名词又涉及的一些相关知识部分,方便大家下来区分记忆。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关键词:愿意且能够二者必须同时满足
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自身价格(反相关)、消费者收入水平(正相关)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正相关,互补品反相关)、消费者偏好(正相关)、价格预期。
2、需求定理: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需求数量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化成反比关系,在需求曲线途中表现为沿着需求曲线移动。
关键词:价格与需求数量
3、逆向选择: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即优汰劣胜,导致市场失灵。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
4、失业:主体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仍未得到工作机会,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关键词: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没有工作
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劳动者正常流动)、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季节性失业(季节变化)、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的衰退或萧条)。
5、充分就业: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社会就业状况,国家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所有经济资源均得到充分利用,并不等于没有失业。
关键词:自然失业率长期均衡
6、通货膨胀: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货币需求量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和持续上涨的现象。
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云南事业单位招聘和云南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关键词:商品和劳务价格普遍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的影响:
1)不利于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有利于浮动收入的人
2)不利于储蓄者
3)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债务人
4)不利于公众,有利于政府
通货膨胀与失业-----菲利普斯曲线
该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种交替关系,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高。
7、基尼系数:用于表明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测定收入差距程度的指标。
基尼系数值在0-1之间,等于0说明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0.2收入高度平均;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等于1说明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关键词:收入差距
8、恩格尔系数:指居民的食物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程度。
关键词:富裕程度
9、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关键词:一国或一地区生产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10、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关键词: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帕累托最优
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云南事业单位招聘和云南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招考信息及备考资料请关注:
云南省事业单位招聘网(公告信息/备考资料),实时更新。
事业单位考试信息请关注: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网。
更多云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请关注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网
云南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云南事业单位招聘和云南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