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温养治百病:腹痛的艾灸法(实用)
课件-艾灸法

隔姜灸
隔盐灸
隔蒜灸
(二)悬 灸
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 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 触皮肤。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 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 肤3~5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 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施灸 10~15分钟。
治法:疏风通络,行气活血。常用悬灸法、隔姜 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 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风池;气虚者加灸足三
里。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 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 艾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 日1~2次, 7~10次为1疗程。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
3、在患者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艾灸。
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 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 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 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 免复燃。
2、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 俞,肾俞;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肝俞、太冲。
3、悬灸法: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以施灸部位 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 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 每个月经周期,以月经前3~4天开始治疗, 5次为1疗程, 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对小 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最为适宜
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 宜灸疗。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艾灸8句口诀!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艾灸8句口诀!蕲艾柱丨蕲艾条丨蕲艾绒丨蕲艾精油丨蕲艾根第一句,“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任何病,像胃弱、胃寒、胃痛、胃痛风,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这个部位,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足三里穴位在这个地方,人腿的膝盖、膝盖的半月板,半月板有凹陷,凹陷下面三寸,这个穴位叫足三里穴。
这个穴位就负责治疗肚腹所有的疾病。
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
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
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第二句,“腰背委中求”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委中穴在什么地方呢?在这条腿,腿腘窝横纹线中间。
腰背这个部位有什么疾病,你像腰痛。
过去有句话讲:病人腰疼,大夫头疼。
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方腱盘突出,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亏、肾虚寒,虚火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都考虑这个穴位,委中穴,这是第二个穴位。
委中穴位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主治: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
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第三句,“ 头项寻列缺”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列缺穴位置: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
(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
温养仪艾灸操作方法

温养仪艾灸操作方法
温养仪艾灸是一种通过燃烧艾草将热量传递给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保健效果的方法。
以下是温养仪艾灸的基本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准备好温养仪、艾草、打火机或火柴和一个容器。
2. 清洁和消毒:确保温养仪和使用的工具都是清洁的,并且进行必要的消毒,以避免细菌感染。
3. 点燃艾灸:将一根艾草放入温养仪的艾盒中,用打火机或火柴点燃艾草。
艾草燃烧后会产生烟雾和热量。
4. 选择穴位:根据个人需求和保健目标选择要进行艾灸的穴位。
一般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5. 进行艾灸:将温养仪的艾盒靠近选定的穴位,使烟雾和热量直接作用于穴位上。
可以根据个人的耐受能力和感觉调整艾灸的时间和强度。
6. 控制温度和时间:艾灸的温度和时间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和需要进行调节。
一般来说,艾灸的时间控制在10-30分钟左右,温度不宜过高,以避免烫伤皮肤。
7. 结束艾灸:当艾草完全燃烧完或者灭火时,表示艾灸已结束。
将温养仪和残
留的艾草放在安全的地方,等待它们冷却后处理。
温养仪艾灸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艾草燃烧时会产生烟雾,请确保使用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艾灸,以避免吸入过多烟雾对呼吸系统造成不适。
- 艾灸时要特别注意艾草和温养仪的距离,以防止灼伤皮肤。
- 对于孕妇、有皮肤病或感染的人群,以及体质虚弱或患有严重疾病的人群,应谨慎使用温养仪艾灸,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 如果出现不适或烫伤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
艾灸治百病

艾灸自我疗法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或称“灸疗”。
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炷与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置在病人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增强身体之抵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
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内病外治方法,又因施灸的材料不同,故又有纯艾灸疗法与莲花香灸疗法之分,统称为灸疗, 是一种值得研究和大力推广的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外治医疗方法。
1、自我疗法一、 灸疗治胃病取穴:中腕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
胃痛可立即缓解。
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中脘穴、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
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灸疗,均能立时止痛。
注:急性胃痛灸至阳穴.效果很好 见效快!二、艾灸升阳气,补肾虚取穴:命门穴(位于腰部,对应肚脐)、肾俞穴(位于腰部,命门穴旁开1.5寸)、涌泉穴(足底部前1/3处与后2/3交点处)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可用能子灸具)在命门穴、肾俞穴灸10——15分钟,每天1次,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艾 灸 莲花香灸 能子灸具色为度。
说明:命门就是生命之门,人体的先天之气就蕴藏在这里。
它对各脏腑有温煦、激发、推动的作用;涌泉为补肾的名穴,又有人体第二大长寿穴之称(第一长寿穴为足三里),艾灸本穴就有纯阳的效力,这都是补肾的常用穴位,适用于各种肾虚的症状如人精神萎靡、面色晃白、腰酸肢冷、小便不利等。
肚子艾灸怎么操作方法

肚子艾灸怎么操作方法肚子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通过对腹部进行刺激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在进行肚子艾灸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工具和材料,如艾绒、艾绒袋、火机或灯盏、保鲜膜等。
下面是肚子艾灸的具体操作方法:1. 准备工作:a. 确保环境安全:选择一个开阔、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艾灸,远离易燃物品,确保安全。
b. 艾绒处理:将艾绒放在热水中浸泡15分钟,然后取出并晾干。
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艾绒的温热效果。
c. 温暖腹部:用温热的热水袋或热毛巾在腹部热敷片刻,以使腹部血管扩张,为艾灸做准备。
2. 制作艾绒袋:a. 将适量的艾绒放入一个布袋中,袋口要封好,以免艾绒散落。
b. 袋子的大小和艾绒的数量应根据个人需要和舒适程度进行调整。
3. 点燃艾绒袋:a. 使用火机或灯盏将艾绒袋点燃,然后轻轻吹灭火苗,让艾绒冒烟。
b. 确保熄灭的火苗不会掉入皮肤或衣物上,以免烫伤。
4. 开始艾灸:a. 将艾绒袋放在腹部的特定穴位上。
常用的穴位有“神阙”、“中极”、“横膈”等。
b. 艾绒袋的温度应由个人的舒适程度来决定,刺激的感觉应该是舒适的,不应该是烫伤的。
c. 固定艾绒袋:可以使用保鲜膜将艾绒袋固定在腹部,以防止艾绒碎片掉落。
d. 注意时间:一般来说,每次艾灸的时间应在15-30分钟左右,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皮肤灼伤。
5. 艾灸后的注意事项:a. 按摩腹部:在完成艾灸后,用温水洗净腹部,然后轻轻按摩腹部,以促进血液循环。
b. 保持温暖:艾灸后腹部容易感到凉,可以使用保暖的方法,如贴暖宝宝等,保持艾灸的效果。
c. 饮食调养:艾灸后适当进食温热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食或进食刺激性食物。
d. 艾灸间隔:艾灸的间隔时间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来决定,通常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比较适宜。
e. 注意安全:使用艾灸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等事故的发生,不要睡着或离开时保证艾绒灭尽。
通过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肚子艾灸,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腹部的代谢功能,还可以缓解腹部不适、调节肠胃功能、促进消化等。
艾灸(温和灸)操作规范

艾灸(温和灸)操作规范
温和灸,又称温灸法是指将艾条燃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在灸治过程中使患者只觉有温热而无灼痛的一种艾条悬起灸法。
【适应证】
主要用于腰腿痛、风寒湿痹、肘劳、漏肩风、面瘫、胃痛、腹痛、泄泻、咳嗽、哮喘、心悸、胎位不正等及其他多种慢性病患者的防治。
还常用于保健灸。
【操作流程】
1体位选择
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2施灸顺序
施灸的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施灸艾灶先小后大。
3施灸手法
施灸手法有补有泻,需根据辨证而定,虚者宜补,实者宜泻
4操作方法
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
5操作时间
每次灸10~15min,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
每日1~2次,一般7~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对于局部知觉减退的受术者或小儿,施术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施术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受术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
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三伏天怎么艾灸比较好(具体方法)

三伏天怎么艾灸比较好(具体方法)三伏天怎么艾灸比较好?通过艾灸腹部的3个穴位温补肾阳,可以让你告别这些难题。
关元穴找穴:关元穴在肚脐正中线下4指,也就是3寸的位置。
艾灸关元穴可温养全身的阳气,如果您存在脾胃病,可以艾灸关元穴。
中脘穴找穴:两个肋弓交汇处到肚脐的连线的中点就是中脘穴。
中脘穴可以调理与脾胃相关的疾病,比如说胃疼、肚子胀、胃怕凉、呕吐、恶心等。
天枢穴找穴:肚脐旁开两拇指的位置是天枢穴,左右各一。
天枢穴可以缓解腹泻等问题。
三伏天艾灸的好处与功效三伏灸艾灸一般指三伏灸,有消暑排湿、健脾胃、温补肾阳等好处与功效。
三伏灸是一种在三伏天进行治疗的方法,一般是在每个伏的第一天进行治疗,它是中医实践医学、针灸学和中药外治法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三伏灸的好处与功效具体分析如下:一、消暑排湿:三伏灸可以将淤积在身体里的湿寒之气给排出体外,对于各类炎症都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同时清除人在夏季的暑热,因此有消暑排湿的养生作用。
二、健脾胃:部分脾胃虚弱者,容易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如果合理的使用三伏灸,有着很好的健脾和胃、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的功效。
三、温补肾阳: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身体阳气大盛,三伏灸可以增强体质,帮助体质不佳的人提高抵抗力,尤其适用于阳气不足、肾气不足的人群,效果更是直接,可以温阳补肾,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把这些都给搞清楚了以后,那么三伏天时间表就比较容易看明白了。
其中头伏是2023年7月11(庚午日)-2023年7月20日;中伏则是2023年7月21日(庚辰日)-2023年8月9日(8月8日立秋节气);末伏是2023年8月10日(庚子日)-2023年8月19日(8月23日处暑节气)。
再根据古人传下来的农谚“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其中在三伏中一般中伏是最热的一段时间,因此在7月21日到8月9日这段时间往往是最热的。
并且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中伏有20天,相当于是加长版的了,也就意味着酷热天气也要加倍了。
肚脐艾灸养生秘方操作方法

肚脐艾灸养生秘方操作方法肚脐艾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养生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下面是肚脐艾灸养生秘方的操作方法。
准备工作:1.艾叶:选择质地柔软、颜色鲜绿、气味香气浓郁的优质艾叶。
2.将艾叶晒干,贮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3.宽大并具有一定弹性的艾灸盒。
4.清洁肚脐及周围皮肤用的清洁器具,如酒精棉球。
5.常用的消毒器具,如消毒酒精、消毒棉球等。
6.盛艾条末的小碗。
操作方法:1.清洁:用酒精棉球擦拭肚脐和周围皮肤,保持清洁。
2.消毒:用消毒酒精在肚脐上消毒,以防止感染。
3.准备艾炷:将适量艾条末倒入小碗中,用火点燃后吹灭,使其变成红色炭烬状。
4.寻找穴位:用手指轻轻按压肚脐周围一寸处的酸痛点,边按摩边观察,直到找到最敏感的穴位。
5.贴敷艾炷:用镊子将艾炭沾湿后,贴在肚脐穴位上,轻轻按压,使其牢固贴紧,并且适应皮肤的变化。
6.艾灸时间:每次艾灸时间以5-10分钟为宜,初学者每次不宜过长,适应艾灸后再逐渐延长时间。
7.艾灸间隔:初学者每天一次为宜,适应后可逐渐增加次数,每次艾灸的间隔时间一般为4-6小时。
8.艾灸技巧:艾炷不宜过烫,以免烫伤皮肤,应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同时适当调整艾炷的位置,保持舒适和疼痛感的平衡。
9.艾灸结束:待艾炷完全燃尽后,用镊子将其取下,用酒精棉球擦拭肚脐和周围皮肤,保持清洁。
艾灸的注意事项:1.脐部皮肤有破损、溃疡或湿疹等情况时,不宜进行艾灸。
2.孕妇、月经期的女性、体质虚弱或病情加重的人应避免艾灸。
3.操作时要注重卫生,保持艾炷和皮肤的清洁,并避免艾炷掉落。
4.经常使用艾灸时,应适当调整艾灸的时间和次数,根据个人体质调节。
5.不宜在肚脐艾灸后马上洗澡或吹风,应保持艾灸部位的温暖和干燥。
总结:肚脐艾灸养生秘方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但要注意选择艾叶质量和进行操作时的卫生,同时根据个人体质调整艾灸的时间和次数。
艾灸过程中要保持艾炷的适宜温度,避免烫伤皮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温养治百病:腹痛的艾灸法(实用)
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其表现为腹部的疼痛。
《症因脉治》卷四上说:“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
”腹痛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
此外,腹痛又是一种主观感觉,腹痛的性质和强度,不仅受病变情况和刺激程度的影响,而且受神经和心里等因素的影响。
即患者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相同病变的刺激在不同的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病期引起的腹痛,在性质、强调及持续时间上有所不同。
根据其疼痛部位的不通过,可以用艾灸有针对性的施行温和灸。
辨证施灸:症状1:上腹痛(1)中脘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肚脐正上方4寸处。
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功效:和胃健脾(2)天枢穴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旁开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一穴功效:疏通大肠腑气,使得津生而便通。
症状2:下腹痛(1)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约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
取穴时,可将同侧手掌心正对膝盖骨中心,五指微张自然下扶,无名指指尖所触的凹陷处就是足三里穴。
功效:能使气血源源不断生长(2)
天枢穴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旁开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一穴。
功效:疏通大肠腑气,使得津生而便通。
以上穴位每次使用艾灸施灸30-40分钟(具体时间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调节)“艾”心食疗生姜粥生姜15克(打碎),放入碗内,加入沸腾的粥,加盖焖片刻,加盐调味服食。
适用于寒邪内阻引起的腹痛。
蜜糖水(大黄)大黄15克,加沸水200毫升,泡15分钟,加蜂蜜适量,代茶饮用。
适用于湿热壅滞腹痛。
良姜糯米粥黄芪20克,高良姜6克(研末),糯米100克,红糖适量。
将黄芪与糯米煮熟,再加入高良姜末及红糖煮片刻,趁热服用。
适用于中虚型腹痛艾灸小常识施灸时应遵循“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的顺序“先阳后阴”的意思是先灸后背上的穴位,再灸前胸的穴位。
在中医里,后背属阳,前胸属阴。
“先上后下”指先灸上面的穴位,后灸下面的穴位;“先少后多”指初灸者灸量宜先小后大,以便身体能逐渐适应,这是一般施灸的常规。
灸前灸后注意事项及调养历代医家对灸后的调养,都极为重视。
《针灸大成》说:“灸后不可立即饮茶,恐解火气;也不能立即进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
凡事都要宽解,不可生闷气,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等,惟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才能逐除病气。
如果过食厚味、酗醉,致生痰
涎,就会阻滞病气。
人多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致害者,此也。
还责怪艾灸没有效果。
”就是说如果不注意这些,就会发生越灸越严重的情况。
《医宗金鉴》也说:“凡灸后谨避风寒,慎起居,养其气血,其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可过极,和其情志,及禁食一切生冷醇酒厚味等物,即食蔬淡,亦当适宜,不可过度,以调养脾胃也。
”总结如下: 1.
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不要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同时要在施灸前喝一杯温开水(水温应高于体温),艾灸时注意保暖,不要吹风,容易受凉受寒,夏季艾灸不宜吹空调。
2.对于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的人、高热、昏迷、抽风、身体极度衰弱等情况时,不要施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3.不要在饭后立即施灸。
4.灸后要保持心情平静,努力做到忘掉疾病、忘掉烦恼,这样才有利于使艾灸达到更好的疗效。
5.灸后适当多饮水(水温烫嘴皮子为宜)或多食稀粥,因为艾灸过程中会通过皮肤蒸发一部分水分,多饮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6.施灸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的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后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也可以艾灸足三里穴、涌泉穴引火下行,或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灸,很快上述症状就会消失。
7.艾灸后不可
以马上洗澡,一般情况下,洗好澡后再艾灸。
或者艾灸完,隔3小时后再洗澡。
8.灸后忌食生冷、辛辣、肥厚食品,不饮酒、不吸烟,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可以适当多食蛋白。
不可饮食过饱,但可以少吃多餐。
9.灸后部分人会出现大便干的情况,可使用蜂蜜、藕、芹菜等进行调理。
10.生活方面要注意,房事要有节制,睡眠要充足11.不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每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
12.运动是最好的一种调养方式。
灸后的运动可以散步、打太极拳、练瑜伽等为主,不要进行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