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周期.doc
世界经济周期

世界经济周期摘要:本文对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存在与否、产生原因、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世界经济周期;区域性经济周期;国际传导;协动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相关性逐渐增强。
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呈现了明显的世界经济协同性。
因此,回顾和理清世界经济周期的脉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全球经济衰退,并从中寻找新的理论研究方向。
一、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进行界定。
从定性的角度,Canova和Dellas给出了世界经济周期定义的简单描述,即世界经济周期是在国别总量经济的跨国周期性行为中存在的共同特征。
而对这种共同特征,宋玉华加以进一步的明确,她认为世界经济周期就是在世界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世界主要国家的实际经济活动呈现同步的扩张、衰退、萧条和复苏,表现出高度相似的周期性运行形态,这种运行形态会重复发生,最终形成持续时间不同的世界经济周期运动。
从定量的角度,Gerlach用波谱分析研究经济周期的跨国行为,发现大量国家的产出运动在经济周期频带上是相互联系的,世界经济周期是多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动在一定的周期频带上的高度相关性存在;Gregory等则用时间序列相关性来界定世界经济周期,即全世界的经济时间序列表现出一个序列相关的共同特征。
二、世界经济周期是否存在世界经济周期存在的研究很多实例证明国家之间的确存在经济周期的共振现象和经济波动的传播行为。
如,Dellas发现在英、美、德、日四国间,几乎存在长久的同一的经济周期。
Backus,Kehoe,Kydland扩展了RBC模型,建立了包含跨国经济协动现象的I—RBC模型,在这个扩展的开放经济理论里,国家之间的消费是高度相关的,由此说明国家之间的协同性是存在的。
Sarkissian也认为国家之间的消费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高度相关,特别是在萧条时期更是如此。
经济危机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讲义

(三)纯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R·G·霍特里。他认为一 个具有充分弹性的货供给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唯一根源,在 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银行在逐利动机驱使下,有不断 刺激货币供给扩张和收缩的愿望。
四阶段:衰退、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衰退 和萧条阶段属于收缩期,复苏和高涨阶段属于扩张期)。
两转折点:峰(经济由高涨阶段转入衰退阶段的那个关键 点)和谷(经济走出萧条阶段开始回升的那个关键点)两个转 折点。
经济周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扩张转为衰退,跟着是萧 条,然后是复苏,最后又转入扩张,接着又重新开始这一 过程。
(一)太阳黑子论
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外生周期理论,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英国学者W·S·杰文斯、H·S·杰文斯和美国学者H·L·穆尔 。
该理论认为宇宙天体(如太阳黑子)的周期循环运动会引起 农业的丰歉周期,进而引发整个经济周期性波动。现代观 点大都认为该理论过于简单,从而很少论及。
该理论出现于19世纪末,当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 地位,所以认为农业波动会影响整个经济有一定合理性, 这启迪我们应该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经济周期的形成; 此外尽管它是从经济体系外寻找周期的形成原因,但是它 也是从影响因素的周期性推导经济波动的周期性,而这比 后来一些完全把周期形成的动力归结为变动不规则的变量 的理论更有意义。
关于当前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特点的分析

关于当前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特点的分析受美国次贷危机拖累的世界经济实际上已经进入新一轮周期,从不同视角的分析发现:第一,从长波观点来看,本轮世界经济周期处于世界经济第五次长周期上升阶段的结束,其到来具有必然性;第二,从中周期视角采用比较方法发现,本轮世界经济周期下降阶段较长,波幅较大,并且表现出很强的同步性。
进一步从中国的视角分析发现:中国经济不会改变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基本形状,但会使世界经济在原有运动轨迹上显示有中国影响的小幅波动,中国经济对处于下滑阶段的世界经济将起到“减速阀”的作用,从而减弱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振幅。
所谓世界经济周期,就是在世界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世界主要国家的实际经济活动呈现同步的高涨、衰退、萧条和复苏,表现出高度相似的周期性运行态势,这种态势会重复发生,最终形成持续时间不同的世界经济周期运动。
[1]依据定义,我们认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陷入发展低谷的事实,实际上就是新一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开始。
危机的发生尽管促使相关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刺激经济复苏并走出低谷,但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不能给出明朗的答案,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从周期性的视角对世界经济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
一般认为,按长度经济周期可划分为长、中和短三种形式,长周期中包含中短周期,而中短周期又属于某一轮次长周期,因此我们认为达到对一轮中短周期的深刻分析,既要结合当时的情况分析经济周期的具体特点,又要放在长周期波动轨迹的历史背景下以期发现影响经济周期的一般规律性的因素。
一、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中的长波规律最早系统和明确地提出长波理论并认为世界经济周期中存在长波波动的是俄国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他在1922年和1923年的书中都提到了长波假说。
1925年,在《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他正式提出西方经济中存在50年一次的长期波动,并系统深入地对长波进行了论述,运用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格、利率、进口额、出口额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波动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长度为48至60年、平均长度约50年的周期性波动,并指出,从18世纪末开始经历了三次长周期。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规律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规律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波动的规律性变动。
它包括繁荣期、衰退期、经济低谷和复苏期四个阶段,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出现。
经济波动规律是指在经济周期中,经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波动形态和规律性。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规律。
一、宏观层面分析在宏观层面上,经济周期通常表现为长期波动,并且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周期性波动主要由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
1.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结构和投资情况等。
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会直接影响市场的资金供给和消费水平,从而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
财政政策的变动也会对经济活动带来明显的波动。
此外,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投资水平的起伏也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内部原因之一。
2.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国际贸易和自然灾害等。
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国际贸易的变动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能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周期产生影响,进而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波动。
二、微观层面分析在微观层面上,经济周期和波动规律更加注重个体企业和产业的经营状况。
不同行业和公司的经营状况也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
1. 行业间差异:不同行业的经济周期波动有所差异。
一些产业如房地产、银行业和证券业对经济周期的波动更为敏感,而其他行业如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品制造业等波动相对较小。
这些差异主要由行业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所决定。
2. 公司经营策略:不同公司的经营策略也会导致经济波动。
一些公司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价格等方式来应对经济周期波动,而另一些公司则选择减少投资和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这些决策都能够缓解或者放大经济波动。
总结: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规律是一个复杂而必要的经济现象。
了解和研究经济周期和波动规律对于企业和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以及个人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分析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因素,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适应经济变化,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第七章__经济周期理论

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的第一次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以后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这样的危机,面对危机时期生产锐减、物价暴跌、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的状况,人们将这种危机称为“恐慌”或其他令人生畏的名称。
同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冷静地分析这种现象。
就在大多数经济学家仍把危机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时,法国一位原来行医的学者C·朱格拉提出,危机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经济中周期性波动中的一个阶段。
从那时以来,经济周期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题之一。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把经济周期作为以国民收人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的短期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
本章介绍经济学家对经济中周期性波动这种现象的解释。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什么是经济周期?经济学家给经济周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规律性模式,即先是经济活动的扩展,随后是收缩,接着是进一步扩张。
这类周期随着产量的长期趋势进程而出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曾作了这样的描述:“在繁荣之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
经济扩张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
价格与利润跌落,工人失业。
当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
复苏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
新的高涨可以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生活标准。
它也可以表现为短暂的价格膨胀和投机活动,紧接而至的是又一次灾难性的萧条。
简单说来,这就是所谓‘经济周期’。
”从萨缪尔森的这种描述中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就是国民收人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学家在解释这一定义时强调:第一,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而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活动的波动。
所以,研究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规律与根源。
第二,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
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之点,即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

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1825年,英国迸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的第一次消费过剩性经济危机,以后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这样的危机,面对危机时期消费锐减、物价暴跌、社会动乱、人心不安的状况,人们将这种危机称为〝恐慌〞或其他令人生畏的称号。
同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冷静地剖析这种现象。
就在大少数经济学家仍把危机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时,法国一位原来行医的学者C·朱格拉提出,危机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经济中周期性动摇中的一个阶段。
从那时以来,经济周期就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主题之一。
现代微观经济实际把经济周期作为以国民收人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的短期周期性动摇。
经济周期实际是国民支出决议实际的静态化。
本章引见经济学家对经济中周期性动摇这种现象的解释。
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什么是经济周期?经济学家给经济周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动摇〔通常以国民支出来代表〕,它构成一种规律性形式,即先是经济活动的扩展,随后是收缩,接着是进一步扩张。
这类周期随着产量的临时趋向进程而出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曾作了这样的描画:〝在兴盛之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
经济扩张让位于衰退,国民支出、失业和消费下降。
价钱与利润跌落,工人失业。
当最终抵达最低点以后,复苏末尾出现。
复苏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
新的高涨可以表现为临时继续的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失业时机以及增长的生活规范。
它也可以表现为持久的价钱收缩和投机活动,紧接而至的是又一次灾难性的萧条。
复杂说来,这就是所谓‘经济周期’。
〞从萨缪尔森的这种描画中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就是国民收人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动摇。
经济学家在解释这一定义时强调:第一,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支出的动摇,由于这种动摇而惹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活动的动摇。
所以,研讨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讨国民支出动摇的规律与根源。
第二,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防止的动摇。
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反,但它们却有共同之点,即每个周期都是兴盛与萧条的交替。
世界经济周期规律

世界经济周期规律
变动趋势从工业化开始,世界经济呈现出具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动已经历了五个长周期,即分别以“早期机械化”技术革命、“蒸汽动力和铁路”技术革命、“电力和重型工程”技术革命、“福特制和大生产”技术革命和“信息和通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周期。
每个长经济周期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革命从产生到消亡的时间一般约50年(其中前25年为周期的繁荣期,后25年为周期衰退期)。
技术革命往往具有二重性:它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既创造投资高潮和生产的高潮.。
全球经济危机时间表

第一次经济危机 1788-1789第二次经济危机1792-1794,物件下降,破产增加,1793英国对法国宣战,对欧洲的出口大幅下降,物价急跌。
第三次经济危机1797-1798,始于英国农业欠收,工业品需求下降。
第四次经济危机1810-1814,英国农业再度欠收,物价下跌,1811美英宣战,美国对英国禁运。
第五次经济危机1816-1817,英国破产事件。
第六次经济危机1819-1822,消费品减少三分之一,英国破产超过第五次高点。
第七次经济危机1825-1826,物价下跌,纺织品设备开工率下降一半。
第八次经济危机1837-1843,银行业的收缩,美国经济机制极度缺失,工业生产品需求萎缩。
第九次经济危机1847-1850,始于铁路危机,波及英法美,造成工业危机。
第十次经济危机1857-1858,始于棉产品上涨,靠空头支票的进口商大量破产,银行破产,波及到其他工业。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1867-1868,铁路建设,造船业等工业生产下降缩小工业的需求,粮食再次欠收。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1873-1879,首次由于金融引发,维也纳股票交易所的铁路股票大跌,美国最具实力的银行因投资铁路破产,引发后面引发重工业危机,轻工业受波及较小。
第十三次经济危机1882-1883,美国铁路建设退潮,加深英国危机,重工业下降,银行,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
第十四次经济危机1890-1893,德国股市暴跌,此后股价联系两年下跌,破产事件严重,铁路建筑缩减一半以上,粮食欠收。
第十五次经济危机1900-1903,始于1899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波及到工业。
随后法,德,比利时,英,美跟进,同期日本爆发经济危机。
第十六次经济危机1907-1908,美国信贷机构大量破产,失业率下降,波及重工业生产及周期行行业。
第十七次经济危机1929-1933,始于美国,美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证券市场暴跌,失业率大增,波及英国,从而使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1948-1949,美国短暂繁荣后爆发,失业率大增,工业指数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济周期摘要:本文对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存在与否、产生原因、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协同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世界经济周期;区域性经济周期;国际传导;协动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相关性逐渐增强。
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呈现了明显的世界经济协同性。
因此,回顾和理清世界经济周期的脉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全球经济衰退,并从中寻找新的理论研究方向。
一、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进行界定。
从定性的角度,Canova和Dellas(1993)给出了世界经济周期定义的简单描述,即世界经济周期是在国别总量经济的跨国周期性行为中存在的共同特征。
而对这种共同特征,宋玉华(2004)加以进一步的明确,她认为世界经济周期就是在世界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世界主要国家的实际经济活动呈现同步的扩张、衰退、萧条和复苏,表现出高度相似的周期性运行形态,这种运行形态会重复发生,最终形成持续时间不同的世界经济周期运动。
从定量的角度,Gerlach(1988)用波谱分析研究经济周期的跨国行为,发现大量国家的产出运动在经济周期频带上是相互联系的,世界经济周期是多国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动在一定的周期频带上的高度相关性存在;Gregory等(1997)则用时间序列相关性来界定世界经济周期,即全世界(国家)的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表现出一个序列相关的共同特征。
二、世界经济周期是否存在(一)世界经济周期存在的研究很多实例证明国家之间的确存在经济周期的共振现象和经济波动的传播行为。
如,Dellas(1986)发现在英、美、德、日四国间,几乎存在长久的同一的经济周期。
Backus,Kehoe,Kydland(1992)扩展了RBC(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模型,建立了包含跨国经济协动现象的I—RBC模型,在这个扩展的开放经济理论里,国家之间的消费是高度相关的,由此说明国家之间的协同性是存在的。
Sarkissian(2001)也认为国家之间的消费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高度相关,特别是在萧条时期更是如此。
而Canova,Dellas(1993)发现显著增强的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和全世界面临着的共同的外部或内部经济扰动是生成跨国的经济周期行为的共同因素。
Baxter,Kouparitsas(2004)的研究发现,如果两国之间有较高的双边贸易相关度,那么这两国之间的经济周期相关度就会提高;同时,经济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之间的周期相关度一般会比较高。
Ravn(1997)的研究表明,除OECD国家政府支出显示了较弱的正相关性外,其他经济变量(包括产出、消费、总投资、出口和进口)都显示了很强的正相关性,并表现出良好的跨国协同运动性。
Kouparitsas(2001)研究发现,七国集团的经济周期存在着极高的相关性,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以后更是如此,他认为世界经济周期(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的世界经济周期)的确是存在的。
(二)世界经济周期不存在的研究Hickman,Filatov(1983)的研究发现,经济波动的国际传导通常表现得相当微弱,这种微弱的传导很易于被国内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所控制而失去扩散能力。
唐海燕(1999)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初期或以前时期,各国经济周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时间错位,同一时期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抵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世界经济周期性特征。
Kollmann(1996)通过与完全资产市场的对比,发现在不完全资产市场(即国际金融市场只能买卖债券合约)的两个国家实际经济周期模型里,国家之间消费的相关关系比完全资产市场情况要明显弱得多。
Selover(1997)在研究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互动关系时,进一步发现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因为相互驱动而导致同步波动的假说并不成立,两国经济趋向同步波动是因为低水平的或者弱的冲击所致。
(三)区域性经济周期增强而世界性经济周期减弱的研究更多的学者研究了区域性经济周期的存在。
所选择的区域范围主要集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两个区域。
Clark,Wincoop(2001)比较了美国各州的经济周期和欧盟内部的国别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指出无论在过去20年还是40年中,美国各州之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都要强于欧盟国家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存在消除了由于区域边界而衍生出的大量交易成本和经济波动的非协动性。
此外,Chiquiar,Ramous,Francia(2004)认为美国和墨西哥两国之间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加强,导致了美墨两国之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增强。
在东盟区域经济周期方面,DavidD.Selover(1999)研究了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传导的相互依赖性。
他们主要考察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及东盟国家,与它们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欧盟之间的经济周期的国际传导,用主成分分析法、自回归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研究了贸易量的相关性,并找到了东盟区域经济周期存在的证据。
Choe(2001)研究了十个东亚国家的经济周期与双边贸易的影响,并得出经济波动随着区域内贸易依存度的加深而具有显著的同步性。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性经济周期在减弱。
Heathcote,Perri(2002)利用一个简单的模型以帮助理解冲击的国际相关性、国际资产贸易程度及宏观总量的国际关系等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
他们的研究指出,1972至1986年间,美国与欧洲总量、加拿大和日本之间的GDP、就业和投资相关性分别是0.76、0.66和0.63,但在1986年至2000年间,这些相关系数降低了,分别为0.26、0.03和-0.07,他们认为,金融全球化导致国际借贷的自由化,从而导致资产风险的分散化,并伴随着经济的区域。
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与其伙伴国之间的产出、就业和投资的相关性就大幅度降低了。
JamesH.Stock,Markw.Watson(2003)研究发现,即使在七国集团内部,经济周期的协同性也降低了,并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即出现了欧洲区域国家和英语语系国家各自内部的协同性增加。
三、世界经济周期的产生与传导综合学者们的研究,世界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特定国家冲击、技术冲击、石油冲击、需求和供给冲击等。
Dellas(1986)研究发现,世界范围的共同冲击(如石油冲击、共同的技术进步等)是产生世界经济周期的驱动力量。
康特和马克(CantorMark,1988)建立了一个两国家模型,每一个国家有相同的工业,但这些工业受不同的国家特色(主要以技术为主)的冲击。
他们的研究证明经济周期风险来源于国家特色的技术冲击,而国际证券市场正是经济周期的媒介。
Stefanc.Norrbin,DonE,Schlagenhauf(1996)指出,特定国家冲击和特定技术冲击是世界经济周期的重要来源,而特定国家冲击是产出波动的最重要的因素。
Bruno(1997)建立两国家、两产品模型,并假定国内外投资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以及资本的使用效率各不相同,结果表明,国内外投资品的替代弹性是国际经济周期协动性产生的重要变量,特定国家的技术冲击是造成两国经济波动的根源。
MichaelBergman(1996)利用产出和通货膨胀两变量的V AR模型检测了德国、日本、瑞典、英国和美国等五国的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结果证明需求和供给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
同时,他们还发现,德国、英国和美国三国的经济周期的频率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他们产出和通货膨胀的误差方差的50%以上来源于供给冲击,日本和瑞典产出的90%以上的误差方差来源于供给冲击。
世界经济周期的传导渠道主要包括贸易传导和金融传导。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渠道的传导,近期的研究则更多关注金融渠道的传导,而这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相适应的。
Dellas(1986)的经验研究发现,经济扰动的跨国传导中,贸易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贸易和资本的流动并不能解释世界经济周期的产生。
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是宋玉华(2007)等,其研究表明贸易发展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具有正相关关系。
早期的研究中,金融交易主要是指国际货币借贷和国际资本投资,基于这种认识,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利率在世界经济周期传导中的作用。
Choudri和Cohen(1980)、Cantor和Mark(1988)、Baxter和Crucini(1995)等的早期研究确认了这些传导渠道的存在性和合理性。
Daniel(1981)、Flood和Marion(1982)等的研究发现实际利率和相对价格是扰动跨国传导的因子。
Blankenau等(2001)则从另一角度确认了世界利率在传导外部冲击方面的作用,能够导致净出口、净外国资产及产出等的跨国波动联系。
Cantor和Mark(1987)、Stockman(1990)等认为资本边际产出是生产率冲击多国传导的重要因子。
Jansen,Stokam(2003)从国际直接投资角度对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进行了分析。
他们指出,在1995年以前,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投资关系与国际经济周期的协动性有关,那时密切的贸易关系一直是两国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的重要原因。
WilliamBlankenau,M,AyhanKose,Kei—MuYi(2001)认为作为世界经济波动向小型开放国家传导的众多的渠道之一的世界真实利率是世界经济周期向小型开放经济传导的重要机制,并指出世界真实利率对世界经济周期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净出口、净外国资产和产出等。
四、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关于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同性,仅有较少的学者进行了研究。
胡鞍钢(1994)分区段将中国和美国、中国和世界GDP年增长率波动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1960—1979年中国与美国、中国与世界的相关系数非常小,而1980~1989年,相关系数相应增大。
秦宛顺、靳云汇和卜永祥(2002)以1987-2000年间的季度GDP数据为分析对象,得出中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为弱相关,中日经济周期的关系为负相关。
余芳东等(2001)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随世界经济的趋强而走强,随世界经济的趋弱而走弱,经济周期的“拐点”与世界经济动态的一致性越来越明显。
五、简单评论现有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世界经济周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当前,经济全球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复杂,世界经济周期的研究意义更加突出,其研究内容也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深化。
首先,区域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互关系。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区域经济协动性增强,区域经济周期产生原因及其与世界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