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多媒体教学)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多媒体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通过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简介:介绍《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人物。
2. 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情节:描述林黛玉离开家园,进入贾府的经历。
3. 人物关系分析:解析林黛玉与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关系。
2. 教学难点: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视频片段、图片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简介:介绍《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人物,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准备。
3.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情节。
4.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解析人物关系。
5. 作品鉴赏:学生讨论课文的文学特色,培养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
7.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2. 视频片段:选取与课文相关的视频片段,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图片素材: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图片、场景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主要人物,阅读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情节。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设计《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设计一共1课时1 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 ? ? ? 人教2003课标版1教学目标1、初步归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2、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文本细读的习惯。
2学情分析课前调查显示,全班43位同学,通读原著《红楼梦》的有20人:女生占多数,男生较低。
男学生普遍感觉书本比较难读,感到繁缛,缺少激烈情节故事,阅读兴趣不高。
女学生也都追求看宝黛的情节故事,不注重细节欣赏。
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较好,平常有小组研究讨论的习惯。
3重点难点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文本细读的习惯。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课文导入师生一起观看《林黛玉进贾府》视频片段。
老师: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林黛玉是一个柔弱,美丽,知礼节的女子。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除了以上性格特点外,还有哪些性格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可以从《林黛玉进贾府》找到答案。
活动2【讲授】二、明确学习任务方法1、画出体现人物性格的词句2、初步归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研究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活动3【讲授】三、教师示范分析林黛玉性格特征教师:认真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林黛玉的词句,说说你眼中的林黛玉是怎样的?1.林黛玉的风采(外貌)试从以下三方面初步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1)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明确: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案【知识目标】一、初步了解《红楼梦》、曹雪芹及其创作概况。
二、学习刻画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风的性*格特点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三、掌握重点词语【能力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理解环境描写的对刻画人物性*格与表现主题的作用。
二、能结合个人的理解初步独立鉴赏分析人物个性*,并且能比较准确地表述。
【情感目标】一、能正确评价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个性*特点,并且正确认识宝、黛的爱情观及伦理价值观。
【课时】三课时【教学方法】速读法评鉴法(配合多媒体电一影观赏教学、文学评价写作)【重点与难点】一、学习刻画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风的性*格特点的艺术手法及作用是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理解环境描写的对刻画人物性*格与表现主题的作用,结合个人的理解初步独立鉴赏分析人物个性*,并且能比较准确地表述是难点。
第一课时一、结合《导学》指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与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略)1、引导学生从《导学》提一供的材料中捕捉筛选自己需要掌握的重点信息,适当扩展补充明清小说的承前启后的历史影响2、重点词语:敕造阜盛绾着内帏盥沐两靥忖度宫绦嗔视纨绔阜盛乖张纨挎杜撰顾盼神飞雕梁画栋孽根祸胎不经之谈敛声屏气二、导入新课〖章回小说〗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古典长篇小说惟一形式。
每回都有能概括全回内容的标题,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元末明初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
到明清出现如《西游记》《金一瓶梅》《红楼梦》等以“神魔”“世情”为题材的作品,故事情节更为复杂,描写更细腻,人物更鲜明,章回小说艺术也更为成熟。
(明清四大古典小说、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明朝《金一瓶梅》)〖作者〗曹雪芹,名露,字梦阮,别号雪芹、芹溪、芹圃。
康熙时曹家为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时,因受宫廷争权牵连,曹家从此败落。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早年为豪华的贵公子,中年贫居北京西郊,靠卖画和朋友接济度日。
在贫困潦倒中创作《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据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
林黛玉进贾府之人物描写(第三课时)

性格: ?
简介: 生性脆弱,多病爱哭,因
为父亡,寄居在外婆家, 虽然外婆十分疼爱,我还 是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黛玉生在破落的世家
贵族,祖上虽然袭过列 侯,但到五世林如海已 不得不凭科第出身了, 加上“支庶不盛,子孙 有限”,门庭便有些荒 凉冷落,现出衰败的模 样。林黛玉幼年丧母, 年幼多病,上无母亲教 育,下无兄弟姐妹扶持, 父亲林如海又不肯续室, 她只好依傍外祖母。
相貌: 最是极好
性格: ?
简介: 贾府的“老大”,我是“混
世魔王”“不通世务,怕读 文章”,我的名言是“男人 泥做的,女人水做的” 。
“宝玉的悲剧在于他的狂痴,狂痴在于他的更多的悟性, 在于他悟到的比别人多却不想不能去做任何事,他的悟 性是消极的、无建设性的。”
“他绝望于整个人生却又执着于人生中的知己、爱情、 友谊乃至亲族感情。他预感到了全部悲剧的结局却并不 准备抽身退步也缺少抽身退步的任何实际可能性。…… 他预见到了全部毁灭却又亲自一步又一步的走向毁灭— —有进无退。他的呆傻实际上是他的非流俗的表现,是 他有一个超常的精神世界感情世界的表现,是除黛玉外 再不可能被任何人理解——虽然表面上他被众人宠爱— —的结果,是他的思虑的深刻性的表现。”
对天命的反抗 对世俗的鄙弃 对平等的追求
林黛玉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 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枯木代表林,“枯木”是说油尽灯枯, 既有林家绝嗣的覆灭,也有林黛玉枯萎 的生命。冰雪聪明,最终却泪枯而死。 雪埋金钗,薛宝钗孤独一人死去。
贾宝玉
昵称: 混世魔王
特点:前呼后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深受宠爱,心狠手辣 (用黛玉“纳罕”和贾母的戏谑来衬托)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篇一教学目的:初步了解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通过多本文的学习,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重点:典型环境和主要人物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以点拨为主,引导学生逐步领会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初步了解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及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和步骤:导入:如果从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出一部能像“百科全书”一样充分表现封建社会历史、能被誉为“金字塔”式的作品,你会首选什么?——《红楼梦》。
它的作者是谁?——曹雪芹。
你了解曹雪芹吗?你看过《红楼梦》吗?一。
曹雪芹与《红楼梦》简介曹雪芹:出身于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贵族世家:曾祖母是康熙皇帝的奶妈;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叔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皇家的供货商);两个姑姑都被选为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住在他的家里。
成长于一个藏书丰富的书香门第:祖父曾是当地名士,能写诗、填词、编戏;还是有名的藏书家;主持刻印了《全唐诗》;曹雪芹深受祖父和家庭的影响,从小博览群书,有丰厚的文学文化底蕴,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诗词曲赋无所不精,不但是杰出的小说家,还是有名的诗人和画家。
生活于所谓的“康乾盛世”,但经历了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巨大变故。
人生经历:十三岁前: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
其后:父亲获罪革职,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
晚年:在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
死亡:四十多岁,约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痛苦地离开了人间。
身后留下凄苦的妻子和几束残稿,连埋葬的费用都是他几个好友资助的。
写作经历:写于凄凉困苦的晚年。
在“曹雪芹印”中有这样一首诗:“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绳床。
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
公开课《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构成本单元的讲读课文和课内自读课文均属我国古代长篇小说节选,拟增加单元阅读导言,阐明两点: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和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②就小说而言,根据课文特点,《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环境、人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重在研讨故事情节;《明湖居听书》重在鉴赏;以做到学前心中有数。
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
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
至于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集中解决两个重点;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教案按后一种情况设计编写。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言: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
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二、人物分析1.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
"黛玉进贾府"是因母亲亡故,父亲将她托付于外祖母。
她是女孩子,并将长期生活在贾府,将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祖母史太君、二舅母王夫人、琏二嫂子王熙凤--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
(完整)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背景及主要人物,掌握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理解其中的寓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育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红楼梦》的背景及主要人物介绍2. 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梗概3. 文本分析:重点解析林黛玉进贾府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关系、寓意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文本的深入解读。
2. 教学难点:对文本中的寓意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引导: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了解背景及情节。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文本内容进行讨论,促进思考。
3. 分析讲解: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其中的寓意和写作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及主要人物,引起学生兴趣。
2. 阅读引导:请学生阅读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章节,了解情节。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引导讨论文本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关系等。
4. 文本分析: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其中的寓意和作者写作意图。
5. 总结拓展:学生总结课堂收获,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红楼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后对《红楼梦》的自主阅读和思考。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和对文本的深入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红楼梦》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文本,以便他们能够深入阅读和理解故事情节。
2. 相关研究资料:提供关于《红楼梦》的学术论文、评论等资源,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
3. 影像资料:如有条件,可以为学生播放与《红楼梦》相关的影视作品,增强学生对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的认识。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PPT课件

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 和家庭伦理观念,通过她的经历和遭遇,展现了 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推动情节发展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紧密相连,对情节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塑造女性形象
01
林黛玉的形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女性形象的
• 善于交际:王熙凤在贾府中广结人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王熙凤的性格与命运
权力斗争
王熙凤在贾府中的权力斗争是其命运的重要组成 部分。
婚姻不幸
王熙凤的婚姻不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
悲惨结局
王熙凤最终因病去世,反映了其命运的悲惨。
04
人物塑造手法
小说中的描写手法
肖像描写
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气质,如林黛玉的“两弯 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林黛玉
象征纯洁、才情和悲剧命运,她的悲惨结局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无 情压迫。
贾宝玉
象征反叛、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他不满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真 爱。
王熙凤
象征精明能干、善于权谋,她是贾府的实际掌权者之一。
05
人物形象的意义与影响
对红楼梦整部小说的意义
1 2 3
塑造典型人物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她的形象塑 造为整部小说增色不少,丰富了故事情节和人物 性格。
关注家庭教育
林黛玉的经历启示我们要关注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良 好的品质。
追求真实情感
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启示我们要勇敢地追求真实情感,不受世俗 束缚和压力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教学要点]
探究阅读:宝玉为何“摔玉”。
探究阅读:关于人物的“哭”和“笑”。
探究阅读:赏析课文的对比手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阅读:宝玉为何“摔玉”
学生联系整部《红楼梦》来探究,然后自由发言。
观点一:《红楼梦》回说,女娲用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补天,剩下一块未用。
这“无才补天”的顽石后化为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被一个和尚携入下世,即宝玉出生时口衔的那块玉。
衔玉而诞本很“奇异”,加上贾府继承人的身份,宝玉自然被父亲寄予厚望。
这“通灵宝玉”就承载了贾政要求儿子走“经济仕途”之路,补封建社会之天的希望。
但是宝玉对功名利禄的厌恶几乎是与生俱来,与父亲的希望背道而驰。
摔玉,表现了他对封建政治观念、正统观念的叛逆。
观点二:宝玉摔玉的直接起因是“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这一动作充分体现出宝玉的妇女观。
亘古以来,男子一直把妇女视作花鸟、玩物和工具。
宝玉骂“连人之高低不择”,说明了他对妹妹
的尊重,认为自己这个“泥做”的男人根本不能和“水做”的女儿相提并论。
宝玉摔玉,实际上摔的是男权主义、大男子主义,表现出他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的思想。
二、探究阅读:人物的“哭”与“笑”
提问:文中共25处直接写笑,哪些人物笑了?他们为什么要笑?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后明确:节选部分共有25处直接写笑。
这些人物是:林黛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贾宝玉、探春、丫鬟。
林黛玉出于礼貌,不得不笑。
尽管她笑得最多,但她的笑是装出来的,是她待人处世“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具体体现。
贾母在贾府位居至尊,是喜悦而满足的笑。
但她悲后又笑,也不无虚伪成分。
王夫人满意王熙凤做事周到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
说明她心存仁慈,为人宽厚、随和。
邢夫人回复贾母而笑,对黛玉爱怜而笑。
她是以笑为交际手段,是为了处理好与长辈、晚辈的关系。
王熙凤纯粹是为了巴结逢迎贾母,装腔作势而笑。
通过笑可看出她见风使舵。
未见其人,先闻其笑,又可看出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贾宝玉是发自肺腑,出于自然的笑。
这反映了他性格上的不受拘束。
探春是在宝玉杜撰后会意而笑,说明她性格直率。
丫鬟们身份低下必须陪笑。
由此看来,不同人物的笑是不一样的。
笑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提问:本文中几次写到哭?是哪些人在哭?从哭中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文中总共写了36次哭;出场的主要人物都哭了。
黛玉与贾母见面时共4次写到哭。
贾母见外孙女时“大哭”,一方面是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另一方面也是为“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的女儿之死而伤心,表现母亲对女儿的亲情和怀念,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发自肺腑的伤感。
黛玉在拜见外祖母时也哭个“不停”,她是因见到外祖母,想到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不得不寄居他处的悲苦身世而哭。
这哭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
王熙凤出场后也为黛玉的不幸而哭。
但她的哭是装腔作势,是想投贾母所好。
当贾母说休再提前话时,她马上转悲为喜,由此可看出王熙凤的善于逢迎,长于随机应变的性格。
宝、黛初会,一见倾心,但当他知道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玉时,便满脸泪痕,体现了他向往平等,要与封建束缚决裂的反抗精神。
三、探究阅读:认识“凤辣子”的“辣”
学生思考后,教师可指导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声音“辣”。
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她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放诞无礼。
体态容貌“辣”。
如“三角眼”“吊梢眉”及含威不露的“粉面”。
衣着“辣”。
她浓妆艳饰,遍体锦绣,色调何其热烈。
语言“辣”。
心思“辣”。
恭维黛玉,其实是讨好贾母,获得“特权”。
四、探究阅读:赏析课文的对比手法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归纳:
本课主要的写作手法是对比,从开头的黛玉母亲“你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到最后的宝黛相见无不体现出对比的特点。
人物描写上有主要人物出场的对比,显示了人物的地位和身份;肖像描写上有贾氏三姐妹“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的比较,有三姐妹与王熙凤的比较“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也有宝玉、黛玉肖像的对比,黛玉眼中的宝玉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宝玉眼中的黛玉又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人物服饰上有三姐妹、王熙凤、贾宝玉之间的对比;人物语言上有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体现各自身份的对比等等。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
如黛玉的小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
可见,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点。
五、课文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红楼梦》的次总亮相,不仅重要人物纷纷亮相,贾府也是次亮相。
因此本文运用详略得当的环境描写、人物肖像描写,以及匠心独运的人物出场来展现这一切。
旨在揭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繁荣鼎盛,即它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
黛玉的一双眼睛把贾府由幕后推到了台前,而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是封建时代的缩影。
透过这个缩影,曹公让我们窥视了封建社会的最终命运。
六、布置作业
有条件的可以阅读小说《红楼梦》,或看电视剧《红楼梦》光碟。
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赏析文。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红楼梦》第九十七回黛玉焚稿的内容,体味她的
心理活动。
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地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
”说着又喘。
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
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
雪雁不解,只是发怔。
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
雪雁连忙回身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盒内。
紫鹃用绢子给他拭了嘴。
黛玉便拿绢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
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
”黛玉又摇摇头儿。
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
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
”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
紫鹃劝道:“姑娘歇歇罢,何若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
”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挣扎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份儿,那里撕得动。
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
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
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火盆。
”紫鹃打量他冷,因说道:“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
那炭气只怕耽不住。
”黛玉又摇头儿。
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
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
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
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
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
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
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也不敢动。
雪雁又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
紫绢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
”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
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
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
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连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
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上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
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
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
欲要叫人时,天又晚了;欲不叫人时,自己同着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不怕一时有什么原故。
好容易熬了一夜。
参考答案:
黛玉原来认为自己在贾府中找到了一位知己,却不料听说了宝玉和宝钗订婚的消息。
此时她自料万无生理,于是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之中。
黛玉一生以诗为侣,她用整个身心写成的那些诗篇,是她的生命、青春和爱情的象征。
因此,在她生命终止的前夕,她自然首先想到她的诗稿。
“焚稿”的情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此时此刻黛玉的心境,并使其思想性格又一次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