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之时空定位·必修(一)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5课西方的文官制度(学案)

第5课西方的文官制度【课标要求】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知道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文官制建立的背景,认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公平高效的官员录用制度,知道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难点:了解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时空定位】除大臣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8世纪初19世纪初设立常务次位官职1853年1855年1870年1883年奠定基础《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最终确立文官制度美国建立文官制度20世纪初文官退休制文官等级制法、德、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建立二战后【名词解释】▲文官制度:是指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
是以其特定的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关于文官进、管、出的法律制度。
▲恩赐制:君主和贵族将官职赏赐给下属的任官制度。
它是封建君主制度下普遍存在的一种任官现象。
▲政党分肥制:把公职当作某政党执政后的战利品进行瓜分。
▲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与内阁共进退。
▲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一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
【知识链接】东印度公司英属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政府组织的独占性贸易公司,成立于1600年,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成为英帝国主义在印度的代理人,由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享有特权,他的职员都捞取了大量财富,因此,达官贵人子弟和投机专营者趋之若鹜,公司职员中营私舞弊。
1858年,东印度公司用尽毕生精力为英国聚敛到足够的财富之后,被一脚踢开,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至1947年。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
(1)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统治者大力提倡
——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
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2)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道
教
三
清
◎道教的“八卦”和“五行”学说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3.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1)两汉: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3)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 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根据表格,结合材料思考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
涉及领 域领广域
数学
时期人物 南朝祖冲之
科技内容
书法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齐备。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李斯《秦始小皇篆廿六年诏铭》 《曹隶全书碑》
怀素《草自书叙帖》
王羲之《行兰书亭集序》
艺术——书法
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 世称“书圣”
《兰亭序》
王羲之《游目帖》 (草书)
高中历史复习时空定位表

国共第二次合作、两个战场、四大会战、相持阶段、中共七大、收回治外法权、抗战的胜利
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七届二中全会
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装西餐西式住宅传入
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兴起
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石器时代-1840)
阶段
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十国
宋、元
明、清前期
时间
前2070-前771年(前21-前8世纪)
前770-前221年(前8-前3世纪)
前221-220年(前3世纪后期-3世纪前期)
581-907年(6世纪后期-10世纪初)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知州、通判、转运使、御史台、行省制、宣政院
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密折制、改土归流、理藩院、清处理边疆原则
经济
耒耜、刀耕、火种、彩陶、养蚕
井田制、青铜(夏商周)、官府垄断手工业
重农抑商、铁犁牛耕、柔化处理技术、都江堰、郑国渠
灵渠、修驰道、统一度量衡车轨、丝国、水排、王景治黄河、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新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整风运动
选修
戊戌变法
孙中山
毛泽东
中国现代史知识框架(1949-现在)
阶段
建国初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时期
文化大革命
徘徊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时间
1949-1952
1953-1956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03

(2)紧扣主题运用回答历史特点和启示的方法技巧,从历史现象发生 的背景、性质、影响、评价等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注意 多角度思考问题。
(3)按解答顺序进行时空转换,确立比较的角度,根据题意确立比较 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把收集到的零散的信息根据设问组织 和串联起来,有效组织答案。表述时注意比较点的提示语。
5.文化上:四大发明进入定型时期并外传;形成新儒学即理学,并 对文艺产生影响;文化的世俗化(词曲、风俗画);书院发达。
整合二 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 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 (1)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 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 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2)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整合三 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中央集权的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
加强
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政治
知识分子的 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 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裂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 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 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8分)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同步课件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典型例题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 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 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门 第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 A.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B.标志着鲜卑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C.进一步推动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D.消除了鲜卑贵族与汉族的矛盾
?
论从史出 二、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自东汉以 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 潮流。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
?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推动了包括鲜卑族 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 的优秀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交融。
?
(3)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 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4)东晋南朝的统治者为了在江南站稳脚跟,巩固政权,采取 了劝课农桑、重视发展社会生产的举措。
?
典型例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我国南北经济 的发展水平开始持平。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南方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南方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C.南方劳动力的增加和生产工具的改进 D.北方战乱并且盛行门阀政治
农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 汉族交融。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2.[2021·新高考湖南卷,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 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 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 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尝试解答] ________ [点拨] 解答本题关键是注意“汉初”“诸吕之乱”,再分析“决 定迎立刘恒为帝”,判断这一做法的目的。
单元高效整合与解题技法特色讲练
【时空定位】
【线索主旨】 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 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 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 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 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 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1)特点: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 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 影响深远。(6分) 条理答 (2)价值: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 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 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 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8分)
答案:秦朝:郡县制。原因: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吸取周朝实行分 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对秦国设县及商鞅变法的沿革等。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第1编 中国古代史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深化8大核心要点——激活思维潜能
要点一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 (1)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 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 (2)此后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 的趋势,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2.兼容并蓄: (1)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加 速了各地区文明化的进程。 (2)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这种开放 性吸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重要促进作用。
要点七 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要点
阐释
仁爱思想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强调整体精神和 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
群体意识 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1)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提倡人伦价值 (2)孟子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
清单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走向统一、集权趋势 (1)列国纷争: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郡 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 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2)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等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更加 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3)变法运动 ①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②秦国的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建立县制 等,顺应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时空定位·通史概览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
命题探究·多维讲练
高考历史_专题14__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时空观念(原卷版)

秘籍14 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一、基本观念:任何历史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下发生的历史时间是学习一切历史的基础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时空下发生的,所以在分析、解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候需要了解当时时空环境。
时空观不仅包括能够在特定时空下解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二、典型地图类时空观念题目备考策略1.左图右史——挖掘地图信息,构建阶段特征。
教材中的任何地图都应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指导学生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从而服务于构建历史阶段特征的需要。
2.心中有图——贯穿日常课堂教学历史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历史史实在教材中都有相对应的空间地图,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图。
3.精选地图——进行二轮地图专题复习。
疆域图;战争、战役类;分布图;城市平面图等(2020泰安一模)对比图1、图2长城与城防分布的变化,可推知秦朝()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B.边疆危机日益严峻C.极力维护国家统一D.君主权力高度集中(2021年北京东城一模)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部收到一组贺电,称“这是正义事业和真理的胜利”“在解决重要国际事务方面,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绝不能被排除在外,而应当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这些电报所祝贺的事件是A.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B.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C.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D.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2020泰安一模)1938年抗日军政大学发布的《招生简章》规定,入学资格“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性别……如有各地抗日救国团体的介绍更可优予取录”,申请人在“各报名地初试,延安本校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