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

影响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成为目前林业管理的热点。其中,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能够使得林下植被多样性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传统的杉木人工林存在生物多样性贫乏的问题,大面积的杉木单一林分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有所不足。而近自然化改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来提高林下植被的多样性。通过进行适度的人为干预和调整,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树种结构调整,增加冠层结合树种的种植密度,增加野花野草等地被植物的种植量。这样一来,繁茂的林下植被不仅可以提供储存碳和净化空气的功能,还可以为当地的生物提供生境。因此,近自然化改造可以有效地提高人工林下的植物多样性,使得生态系统更为稳定和丰富。

其次,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传统杉木人工林存在着土地贫瘠、土壤酸度过高等问题,难以为当地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生境环境。而近自然化改造方式中,通过增加林下多样性和橡树、杨树等树种的种植,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这是因为橡树和杨树等其他树种的叶子含量比杉木更多,树叶降落后可以分解为土壤有机质,从而增强土壤肥力;此外这些植物的根系更加发达,可以增加土壤的结构性、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繁殖和代谢,进一步促进了土壤健康以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杉木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是一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土壤环境的理想方法。未来的林业管理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于传统人工林的改造和调整,以使生态系统更为稳定和丰富。

人工造林对植物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探究

人工造林对植物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探究 人工造林是指通过人工种植树木来改变原生植被的植被类型、结构和树种组成的一种 人类活动。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工造林成为一种重要的生 态恢复和保护手段。人工造林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探究 人工造林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人工造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人工造林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树种 来提高植物多样性。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树种,从而形成不同的森林类型,增加植物多样性。人工造林也可能导致植物多样性的下降。人工造林往往以经济树种 为主,而其他植物物种往往被排挤或抑制,导致植物多样性的减少。 人工造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也是复杂的。一方面,人工造林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树木 的生长会消耗土壤中的养分,并将大量的有机物质输入到土壤中,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人 工造林也可能降低土壤肥力。人工造林所选择的树种往往对土壤有高的养分需求,并可能 干扰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或减少。 人工造林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可能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植物多样性的 高低可能会影响土壤肥力。多样性较高的植物群落通常具有更高的生态功能,如富集土壤 中的养分、提供土壤覆盖、改善土壤结构等,从而增强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高低也可能 影响植物多样性。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通常有更好的生长条件,能够容纳更多的植物物种。人工造林应该注重平衡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关系,以实现生态恢复和保护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工造林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可 以通过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比较不同种类和年龄的人工林与自然林的植物多样性 和土壤肥力差异。还可以研究不同树种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以及利用不 同的管理措施来提高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方法。 人工造林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具有双重的影响,其影响是复杂且相互关联的。为 了实现生态恢复和保护的目标,需要注重平衡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关系,并进行深入 的研究。

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 影响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成为目前林业管理的热点。其中,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能够使得林下植被多样性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传统的杉木人工林存在生物多样性贫乏的问题,大面积的杉木单一林分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性有所不足。而近自然化改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来提高林下植被的多样性。通过进行适度的人为干预和调整,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树种结构调整,增加冠层结合树种的种植密度,增加野花野草等地被植物的种植量。这样一来,繁茂的林下植被不仅可以提供储存碳和净化空气的功能,还可以为当地的生物提供生境。因此,近自然化改造可以有效地提高人工林下的植物多样性,使得生态系统更为稳定和丰富。 其次,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传统杉木人工林存在着土地贫瘠、土壤酸度过高等问题,难以为当地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生境环境。而近自然化改造方式中,通过增加林下多样性和橡树、杨树等树种的种植,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这是因为橡树和杨树等其他树种的叶子含量比杉木更多,树叶降落后可以分解为土壤有机质,从而增强土壤肥力;此外这些植物的根系更加发达,可以增加土壤的结构性、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繁殖和代谢,进一步促进了土壤健康以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杉木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是一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土壤环境的理想方法。未来的林业管理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于传统人工林的改造和调整,以使生态系统更为稳定和丰富。

影响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因素探讨-模板

影响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因素探讨 提要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和林分生产力逐代下降,直接影响杉木地可持续经营。影响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和杉木人工林所处亚热带红壤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杉木人工林群落的单一性及杉木生物学特性等有关,而传统杉木林培育过程中采取一系列传统的营林措施则加剧了林地地力衰退。根据目前杉木人工林经营现状,建议在杉木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营林措施干扰强度,特别是炼山措施的采取;同时开展有关林地可持续模式试验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寻找适合不同地区的杉木检工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搞好杉木人工林规划和发展,这对南方杉木产区林地可持续经营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可持续经营因素 分类中图法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杉木人工林面积达 911万hm2,占全国人工用材林面积的 %,杉木人工林在我国森林资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不断积累的研究资料显示,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和林分生产力逐代下降,直接影响林地的可持续经营[2-6],本文对此进行全面探讨,以便为相应措施的采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 杉木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杉木人工林大多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的红壤区,该区岩石矿物风化强烈,盐基高度淋失,形成以高岭石为主(30%-60%)的次生粘土矿物,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低(3-12cmol/kg),盐基离子含量(约 3cmol/kg)和盐基饱和度(<30%)均较低,土壤缓冲性能差,pH 值低,土壤保肥和供肥能力亦低[6,7]。其次,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腐殖质品质较差,HA/FA<,活性 HA 含量高(90%),土壤腐殖质分子量小,结构简单,对土壤矿物分解作用强,腐殖质易遭分解和流失(淋失)。第三,红壤分布区地势不平,山地丘陵面积占 70-80%,坡度大,土壤抗蚀性较低,降雨侵蚀力大,一旦失去植被覆盖,极易发生水土肥流失,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脆弱性。Lumdgrem 认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红壤和其它肥力差的土壤上,如果没有特殊管理措施,把天然林改变成速生的短周期的人工林,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土壤退化。 2 杉木人工林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性质和特点

谈谈人工林林下植被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谈谈人工林林下植被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摘要】人工林长期连续经营会导致林地土壤质量下降,然而,研究发现人工林林下植被可有效改善林地土壤质量。本文在人工林林下植被、林地土壤质量及林下植被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人工林;林下植被;土壤质量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木材需求量不断上升,天然林资源减少及一些国家天然林禁伐等导致木材供应紧张,使得木材供应缺口越来越大,为缩小木材供应缺口,20世纪50年代人工林开始迅速发展。然而,由于人工林经营一味追求速生丰产,使得人工林树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工林林地土壤质量降低等问题,林地土壤质量的降低导致人工林生产力大幅度下降、林分稳定性变差、病虫害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世界林业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人工林林下植被研究也受到重视。研究人工林林下植被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揭示人工林林下植被与林地土壤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与森林生产力变化关系,对于促进林下植被发育来维持人工林林地土壤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人工林林下植被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研究杉木人工林时发现,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对立地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类型和指示种都可以作为立地分类和评价的依据。研究林下植被在森林群落分类、森林更新演替、竞争关系及生态功能方面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国内学者在研究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时发现,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组成、结构、盖度及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不同而变化,中度和强度间伐对促进林下植被发育具有良好作用。国外学者在研究疏伐和择伐与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关系中发现,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在疏伐和择伐中没有受到影响,而在除过草的样地和未除草的样地上进行上述试验时,两者丰富度却大不一样,前者显著增加。干扰林下植被的外界因素除采伐外,还有火烧、施肥、灌溉、放牧等因素。 2.人工林林地土壤质量研究现状 林地土壤质量是指森林土壤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生长所提供养分物质的能力,也就是说它是土壤支持生物生产能力、净化环境能力和促进动植物和人类健康能力的集中体现。影响林地土壤质量的因素众多,在这些众多因素中林地土壤退化是导致林地土壤质量下降的一个最直接、最主要因素。林地土壤退化主要是指森林土壤肥力下降或土壤生产能力的降低。因此林地土壤退化是影响人工林生产力退化的重要因素,解决林地土壤退化的问题对于维持林地土壤质量,保证人工林长期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人工林林地土壤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地土壤退化上,是通过合理造林技术、科学管理和集约经营措施,遵守生态学原理,合理调整人工林群落结构,维持人工林林地土壤肥力,从而保证人工林生产力稳定。研究结果认为合理调整人工林群落结构,能够增加林地凋

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探讨

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探讨 人工林是人们通过栽培和管理植被,使其成为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的林木群落的 一种森林类型。人工林的建设和管理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对生态系统的潜在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人工林近 自然经营也备受关注。本文将从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概念、特点、意义和挑战等方面展开 探讨。 一、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概念 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是指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尽量模拟或复原林木自然生长的过程和 模式,保留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人工林更加接近自然林。这种经营方式 不仅致力于提高人工林的生态效益,更注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1.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生 物多样性的增加,减少外部干扰,使得人工林更加接近自然状态。 2.多样性经营。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强调多样性经营,即在人工林中保留自然林的不同 植被结构和空间分布,使林木种类丰富、空间分布均匀,提高森林内部的物种多样性。 3.自然过程模拟。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尽量满足林木的 生长和演替需求,使得人工林更加符合自然规律。 4.功能性经营。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注重发挥林木的生态功能,如保持土壤的保护、保 水和固碳功能,减缓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 1.改善生态环境。人工林近自然经营通过提高人工林的生态效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促进经济发展。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可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品质,增加木材、竹 材等林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利用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有助于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合理利 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4.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 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技术和经验不足。目前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技术和经验相对较少,缺乏相关的研究 和实践经验,需要加强研究和论证。

浅谈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

浅谈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 【摘要】 人工林与自然森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的管 理对于保护和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林经营 的特点包括环境可控、树种选择灵活等,近自然经营模式通过模拟自 然演替过程管理、保留自然森林结构和功能、推行生态经济林种植等 方式促进人工林与自然森林之间的融合。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优势在 于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未来发展方向应注重推动人工林向 近自然经营模式转变,重视生态经济林种植。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将 成为未来人工林经营的核心问题,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人工林, 近自然森林经营, 管理意义, 经营特点, 自然演替, 结构功能, 生态经济, 优势, 发展方向, 可持续利用. 1. 引言 1.1 人工林与自然森林的区别 1. 林分结构:人工林通常是人为植被,树种单一,树龄相近,树 高和胸径具有规律性。而自然森林是由多种树种组成,树龄参差不齐,树种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了复杂的林分结构。

2. 生物多样性: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往 往只有某种或几种特定的植物和动物。而自然森林中生物种类繁多, 生态系统复杂,生物多样性较高。 3. 生态功能:人工林主要为经济利益而建立,注重木材和林产品 的生产,对生态系统的功效较少。自然森林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和多样 的生物,具有更多的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 4. 生态平衡:人工林往往需要通过人工干预来维持其生长和稳定,很难达到自然森林那种自然生态平衡。自然森林则能够自我调节,维 持生态平衡。 人工林与自然森林在结构、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生态平衡等 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要实现人工林近自然经营,需要在这些方面 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促进人工林向自然森林的转变,实现可持 续利用的目标。 1.2 人工林管理的意义 人工林管理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森林资源的生产力和经济 效益。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促进人工林的快速生长和更新,提 高木材的品质和产量。人工林管理也可以有效地防治林业病虫害,减 少森林资源的损失,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人工林管理还可以促进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经营,人工 林可以成为重要的碳汇,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为人类社会的可

对凉水林区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对凉水林区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摘要: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与地上植被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功能体系,土壤可为森林植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及动力支持,土壤理化性质是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植物是土壤有机质及各种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其存在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森林土壤的形成。因此,研究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对森林生长和分布有重要意义。而本文主要探讨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情况,旨在为凉水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森林土壤;土壤有机质;土壤性质; 前言:在凉水自然保护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种森林类型(人工红松幼林、枫桦幼林、白桦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云冷杉人工林、椴树红松林),36个土壤样品,用来比较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在(0-30cm)深度的理化性质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2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2.1土壤容重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容重平均值在0.390~0.449g/cm-3 之间,6种森林类型中,土壤容重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人工红松幼林(0.449g/cm-3)>白桦次生林(0.448g/cm-3)>枫桦幼林(0.440g/cm-3)>云冷杉人工林(0.437g/cm-3)>落叶松人工林(0.396g/cm-3)>椴树红松林(0.390g/cm-3),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红松幼林含量最高,椴树红松林含量最低,前者比后者高5.9%,不同森林土壤容重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变化不规律,土壤剖面容重在0.255~0.591g/cm-3 之间,其中在5-10cm土层深度的椴树红松林土壤容重最高,而在15-20cm土层深度的椴树红松林土壤容重最低,其次是落叶松人工林15-20cm土层深度土壤容重为0.396g/cm-3。在中间层10-15cm土层深度,各林型的变化趋势分别是人工红松幼林(0.543g/cm-3)>白桦次生林(0.470g/cm-3)>云冷杉人工林(0.436g/cm-3)>落叶松人工林(0.432/g•cm-3)>枫桦幼林(0.343g/cm-3)>椴树红松林(0.322g/cm-3),人工红松幼林比其它林型土壤容重分别增加了6.3%,10.7%,11.1%,10.0%,22.1%,不同土层,各森林土壤容重有变化但幅度不大。同一林型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差异均显著(P<0.05)。 根据凉水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土壤容重的调查结果可知:人工红松幼林的土壤缺少团粒结构,而椴树红松林的土壤就相对疏松多孔,结构性要比其它林型土壤好。 2.2土壤含水量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在11.71~13.81%之间。不同土层深度,落叶松人工林、椴树红松林、云冷杉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土

5种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5种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作者:周婉娟石珊奇宿少锋王小燕薛杨林之盼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第13期 摘要 [目的] 研究临高县5种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方法] 以临高县滨海台地5种典型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地调查法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土壤总孔隙度木麻黄林最大(46.17%),桉树林最小(39.46%)。土壤毛管孔隙度马占相思林最大(22.57%),次生林最小(18.95%)。土壤含水率木麻黄林最高,平均达27.85%,而次生林含水率最低,平均为434%。土壤pH在4.81~6.59,马占相思林、木麻黄林和桉树林均为极强酸性(pH 4.5~5.5)土壤,次生林和椰子林为弱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34~28.68 g/kg,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马占相思林、木麻黄林、桉树林、次生林、椰子林,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递减趋势。全氮含量为0.10~1.63 g/kg,马占相思林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椰子林最低;全磷含量为0.21~1.74 g/kg,桉树林全磷含量最高;全钾含量为0.16~2.15 g/kg,马占相思林最高。有效磷含量为0.98~132.46 mg/kg,次生林有效磷含量最高;速效钾含量为303~27.35 mg/kg,椰子林速效钾含量最高。铵态氮含量为1.38~5.15 mg/kg,硝态氮含量为0.56~3.51 mg/kg,其中马占相思林硝态氮(平均2.29 mg/kg)和铵态氮含量(平均3.93 mg/kg)最高。同一森林类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总体呈递减趋势。[结论]该研究为准确评估临高县森林土壤肥力的潜力,预测和维护人工林生态系统长期生产力,指导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临高县 中图分类号 S7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13-0114-05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ive Subtropical Forests ZHOU Wan-juan1 ,SHI Shan-qi2, SU Shao-feng2,3* et al (1.Forestry Bureau of Dingan County, Dingan,Hainan 571200; 2.Forestry Bureau of Ledong County,Ledong,Hainan 572500; 3.Hainan Forestry Institute,Haikou, Hainan 5711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ive types of forest soil in Lingao County. [Method] Taking five types of typical forest veget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tandard survey method. [Result] The soil total porosity of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est was the largest (46.17%), Eucalyptus robusta forest was the smallest(39.46%). The soil capillary porosity of Acacia mangium forest was the largest (22.57%), and the secondary forest was the smallest (18.95%).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in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est, with an average of 27.85%, while that of secondary forest was the lowest, with an average of 4.34%. Soil pH was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闫宝龙;赵清格;张波;李雅璐;赵鹏武;张昊 【摘要】不同植被类型影响地表覆盖和土壤特性,进而可能会改变生态系统碳循环.为了揭示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呼吸碳排放的影响,本文通过测定并分析大兴安岭南段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林缘草地、华北落叶松(Larix pricepis-ruprechtii)人工林、山杏(Armeniaca sibirica)灌丛和山荆子(Malus baccata)林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碳通量,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特性和土壤呼吸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全氮、速效磷和有机碳均表现为山荆子林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生长季的土壤温度呈单峰趋势,在8月份达到最高;土壤含水量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其范围在0.77~1.18 cm3·cm-3之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各植被类型均在8月份达到峰值,以山杏灌丛的土壤呼吸速率最大(9.778 μmol·m-2·s-1),分别是山荆子林、林缘草地、蒙古栎林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1.25、1.37、1.84和1.87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生长季的各个月份的土壤呼吸速率在不同植被类型间有显著差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季土壤呼吸的排放量最低;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大兴安岭南段的不同植被类型是影响生长季土壤碳排放的主要生物因子,而土壤温度是其主要的非生物因子.该研究可为植被类型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植被碳排放的进一步理解具有一定的意义.%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with different coverage have an impact on the soil properties and further alter the carbon cycling of ecosystems.In order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arbon emissions of soil respiration,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oil carbon flux of 5 vegetation types were measured in southern part of

杉木林林相改造原则及整体思路

杉木林林相改造原则及整体思路 杉木林是一种常见的森林类型,其林相改造是指对杉木林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以 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杉木林的林相改造既包括对林木的种植和 更新,也包括对林分结构和生态系统的调整。本文将从杉木林林相改造的原则和整体思路 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杉木林林相改造原则 1. 生态优先原则 杉木林林相改造的首要原则是生态优先,即在进行林相改造时充分考虑森林生态系统 的稳定和健康。在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实现森林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多样性原则 杉木林林相改造应注重提高森林植被的多样性,即保持和促进各种植物物种的丰富程 度和多样性。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的树种和植被类型,在林木的生长过程中形成多层次、多 层次、多品种的结构,提高植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其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3. 结构优化原则 在进行杉木林林相改造时,应着重优化森林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即在森林中形成 不同高度和年龄的树木层次,促进树冠的竞争和光合作用,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调整不 同林分的比例和分布,优化森林的水平格局,提高自然林与人工林的比例和比重,实现杉 木林的结构优化和功能多样化。 4. 适宜区位原则 杉木林林相改造应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土壤、地形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确定合适的 树种、配置和种植密度,合理确定各种植被类型的优势位置和适宜范围,保证森林的适地 性和适宜性。 5.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进行杉木林林相改造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在保证满足当代需要的不损 害未来世代的利益,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护。通过合理的林木管理、砍伐和更新,保证林地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实现杉木林的长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 调查评估

浅谈人工林营造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措施

浅谈人工林营造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 改造措施 摘要:营造人工林能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保障森林资源。 然而,在人工林营造管理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分析人工林营造中的问题,更 有利于为今后人工林的科学营造及合理管理提供理论和科技支持。 关键词:人工林;营造;管理 一、人工林营造问题 1、人工用材林中存在的问题。人工用材林存在许多问题,主要由于盲目营 造速生丰产林造成。人工用材林规模粗放扩张,短期效益好,但长期来看,可持 续性弱,不稳定因素多。在地理区位上,不顾立地条件可行性,盲目造林造成水 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脆弱等生态问题。木材市场观 念落后,人工用材林生产区域与木材产业布局不匹配。 我国人工用材林由政府组织和出资营造,管理模式是政府行为,未形成良好 的资本运作机制,其经营管理人员忽视林工结合方式,缺乏商业头脑,盲目扩大 造林面积,造成木材浪费,严重影响木材生产积极性。由于我国人工用材林生长 周期长,林业贷款项目时间短,资金周转往往不畅,贷款管理模式仍不完善,林 业项目贷款在政策上仍存在不连续性,贷款发放与人工用材林生产明显脱节,林 业贷款周期短,流程多,导致贷款难以实现,地方财政补贴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 我国植树造林主要追求林木的生长速度,但对树种结构搭配不够重视。同时,未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栽种林木,导致林木生产布局极不合理,林分组成及结 构单一,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林地生产力降低,浪费地力,易引发大规模森 林病虫害及森林火灾。在一些地区,片面追求林地木材产量导致大面积栽植单一 的速生丰产品种,由于一些林木的化感作用,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稳定性降低,

建瓯市杉木林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瓯市杉木林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建瓯市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杉木是建瓯市速生丰产先峰造林树种,在人工造林中占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杉木多代连栽造成地力衰退、造林树种单一、针叶化严重、经营环境恶化,严重地影响杉木林分的质量。分析了杉木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为杉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维持合理的杉木群体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杉木林;存在问题;对策;福建建瓯 建瓯市种植杉木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刘宋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太守华谨之于黄华山植杉松1.5万株,点缀风景。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朱熹曾作诗《中峰杉径》:“盘回山腹转修蛇,横入山峰小稳家,好把稚杉缘径插,待迎凉月看清华”来称道插杉造林,可见当时插植杉木已成习惯,且具一定规模。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乡绅杨达卿,募民植树于大富山,此林虽历经沧桑,但至今保存较好,现已成为著名的万木林自然保护区[1]。明、清时期,民间种植业兴起,地方政府实行“凡山场园林之利,听民取而薄征之”的政策,植树造林,代代相承,相沿成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森林保护和造林事业的发展,开展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推动全市植树造林的林业生产。 1建瓯市林业资源现状 建瓯市是全国重点林区和杉木中心产区,素有“绿色金库”之称。全市林业用地35.08万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41.89万hm2)的83.7%,其中有林面积33.53万hm2。森林覆盖率80.8%,绿化程度96.7%,森林蓄积量2 280.85万m3,年产商品木材46万m3,竹林面积8.29万hm2,毛竹立竹总数1.8亿株。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木材产量和毛竹面积、立竹株数均居全省前列,杉木资源丰富,是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长期以来,该市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营林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解放以来至2009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89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80.2%,其中杉木17.73万hm2,占52.9%。 建瓯市自然环境优越,非常适宜杉木生长发育。杉木是建瓯市用材林基地先锋造林树种,杉木速生,干形通直,木材质量好,产量高,不翘不裂,用途广,易于加工,是优良的建筑、家具用材,深受林农喜爱。近10年,全市木材年总产量稳定在50万m3左右,其中杉木年产量约40万m3,占木材总产量的80%。全市杉原木销售及木材深加工产值达3.5亿元。杉木这一优良树种为建瓯经济的发展和国计民生作出巨大贡献。 2杉木人工林经营存在的问题 2.1杉木生长质量下降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研究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人类对森林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人工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油松人工林作为我国重要的林木种类之一,被广泛用于森林经济和生态建设。本研究以不同林龄的油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探究了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的油松人工林凋落物有不同的组成和分解速率,且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 一、引言 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常见的人工栽植的森林树种之一。油松人工林的建植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木材资源,还能保护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凋落物是油松人工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因此,研究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北京市周边地区的三个油松人工林地,分别为10年生、20年生和40年生油松人工林。采用牵引方式收集凋落物样本,并进行样本干重和湿重的测定。将凋落物样本置于室内以模拟野外环境,采用定期观测和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组成变化情况。同时,通过采集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并与油松人工林凋落物的分解情况进行关联分析。

三、结果及分析 1. 凋落物的组成和分解速率 结果显示,10年生油松人工林的凋落物主要以针叶和小枝为主,占比较大;20年生油松人工林的凋落物中,树叶的比例 增加,而针叶的比例下降;40年生油松人工林的凋落物则以 树叶为主要组成部分。此外,不同林龄的凋落物分解速率也存在差异,其中40年生油松人工林的凋落物分解速率最快。 2. 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通过与土壤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会释放出氮、磷、钾等养分元素,从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同时,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也会释放出有机酸等物质,改变土壤的酸碱性、pH值等。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的油松人工林凋落物的分解过 程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 四、讨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的凋落物和土壤样本的分析,揭示了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然而,由于研究样本有限,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结合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研究,探索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此外,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在土壤养分循环和碳汇方面的差异,为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的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具有不同的组成和分解速率,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过程释放的养分元素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而释放的有机酸等物质则能够影响土壤酸碱性和pH值等。进 一步研究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以及不

龙泉市杉木小老头林成因分析与对策

龙泉市杉木“小老头林”成因分析与对策 张先祥1刘荣松1李一君1陈生作1周丽飞2 (1龙泉市林业局 2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摘要:本文通过杉木适生区龙泉市杉木成林阶段的小老头调查分析,杉木成林阶段的小老头林成因受立地因子、经营措施等因素影响,其中主要限制因子是立地条件,适地适树是防止杉木小老头林形成的主要办法。 关键词:小老头林;立地条件;成因分析 前言 杉木是我国南方优良速生丰产树种,它干形通直园满,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抗虫耐腐,经济价值高。龙泉市是杉木的中心产区,经营杉木历史悠久,“龙泉杉”以材质优良著称,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人工造林,造林质量优以1986年到1990年期间的速丰林建设为最好,现已基本进行入主伐阶段,平均蓄积达到每亩5.6m3,但期间仍有不少的杉木人工林分生长不良,林木矮化,成为没有经济效益的小老头林,深入分析总结小老头林的成因与预防对策,对林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研究区的自然环境 龙泉市地处浙江西南部,东径118°43′~119°26′,北纬27°42′~28°21′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6℃,大于10℃的年积温为5573℃,年均无霜期263天,年均降水量1665mm,相对湿度79%,干燥度为2.4%。 2、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文以杉木人工成林为主要考察对象,主要原因是杉木生长周期较长,环境因子对杉木幼龄林的生长影响敏感,而后期生长相对稳定,在成林阶段才最终定型。龙泉的气候环境比较适合杉木生长,10年内的低产林分至成林阶段有部分会转为丰产林分,如龙泉城南杉木合作造成林在1996调查时有1万多亩,而2007年调查时只有1百多亩为低产林。龙泉市1986年到1990年期间,正开展杉木速丰林建设,技术和施工标准比较统一,均采用良种壮苗上山造林,平均每亩蓄5.6m3,在速丰林建设期内筛选出没有经济效益的小老头林,更能直观反应杉木造林的成败得失。 3、杉木小老头林的鉴定 《低产用材林技术改造标准》(LY/T 1560-1999)对南方速生树种的低产林标准作了规定,中龄林低产林的标准为蓄积生长量小于4.5M3/ha,树高生长量小于0.3m/年,但未对近成过熟林作出具体规定。邓绍林等在《大面积杉木低产林改造综合技术》[2]则按每公顷年均蓄积生长量小于3.75 m3作为低产林标准,本文认为已现有林分的经营主体各不相同,其采 1本文于2008年12月发表《华东森林经理》第4期第20-21页

植被改造土壤的例子

植被改造土壤的例子 植被改造土壤的例子很多,以下列举几个: 1. 水稻土的形成:水稻土是人类在长期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方式,对原有土壤进行改良和熟化,形成的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类型。水稻土的形成过程中,植被(水稻)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够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通气性,从而为水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2. 森林土壤的改良:森林植被通过其根系和凋落物对土壤进行改良。一方面,树木的根系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增加土壤的抗旱性和抗蚀性;另一方面,树木凋落物的分解过程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此外,森林中的植被多样性也能够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进一步促进土壤的熟化和改良。 3. 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是指将原先的农用地或荒地改造成林地或草地,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在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中,植被的恢复和改造对土壤的改良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林草植被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通气性;另一方面,林草植被还能够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沙漠化、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草原的改良:草原改良是指通过人工措施或生物措施对原有草原进行改造和优化,以提高草原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在草原改良过程中,植被的作用

非常重要。一方面,合理种植牧草能够增加草原的生产力和载畜量;另一方面,草原中的植物根系和凋落物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总的来说,植被对土壤的改造和改良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和管理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其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其水源涵养能力研究高荣;成向荣 【期刊名称】《绿色科技》 【年(卷),期】2022(24)8 【摘要】由于间伐改变了林分结构,影响林下植被生长发育及降水再分配过程。在浙江建德开展了不同间伐处理(未间伐、20%和35%间伐)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凋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间伐8年后林下植物种类随间伐强度增大略有增加,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群落均匀度指数在3种间伐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林下植物覆盖度和生物量随间伐强度增加逐渐增大。不同间伐处理对凋落物生物量和持水能力没有显著影响。35%间伐强度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间伐对10-20 cm土层土壤持水能力没有显著影响。间伐后土壤持水能力增加主要与林下植物覆盖度和凋落物生物量及持水量增加有关。因此,在该区域开展杉木人工林间伐对提升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6页(P7-11) 【作者】高荣;成向荣 【作者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

【相关文献】 1.不同强度间伐对奉贤区水源涵养林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2.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抚育间伐对上海水源涵养林林分生长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间伐强度对云杉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5.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间伐水平下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以山西关帝山龙兴林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采伐作业对林下植被的影响

采伐作业对林下植被的影响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土壤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伐作业对林下植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探讨采伐作业对林下植被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采伐作业对林下植被的破坏 采伐作业通常会引起轻微到严重的林下植被破坏。在传统的伐木方式中,伐木者常常会将林下植被直接压碎或破坏以便开辟通道。这种破坏不仅导致植被死亡,还扰乱了植被的生长状态,破坏了植被的结构和多样性。此外,采伐作业还可能带来间接的影响,例如通过改变土壤质地和改变水循环模式进而影响林下植被的生长。 二、采伐作业对林下植被的恢复 采伐作业对林下植被的影响不仅限于破坏,还包括影响植被的恢复过程。采伐作业会破坏林下植被的种子库,减少植物的再生能力。此外,采伐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和废弃物也会抑制植物幼苗的生长。这些因素导致了林下植被的恢复速度较慢,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完全恢复。 三、解决方案:可持续采伐 为了减少采伐作业对林下植被的影响,可持续采伐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可持续采伐强调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以下是几种可持续采伐的实践方法:

1. 合理选择伐木地点:选择伐木地点时应综合考虑植被状况、水文条件和土壤质量等因素,避免对林下植被的破坏最小化。 2. 采用低影响采伐方法:采用低影响采伐方法,如手工采伐或人工马达运输,减少对林下植被的破坏和干扰。 3. 种植适应性植物:在采伐后的区域,可以适当地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以促进林下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4. 管理灌木和竹子的生长:灌木和竹子在恢复生态系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过度生长可能对林下植被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定期剪除和管理灌木和竹子的生长。 结论 采伐作业对林下植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括破坏和恢复过程。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可持续采伐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合理选择伐木地点、采用低影响采伐方法、种植适应性植物以及管理灌木和竹子的生长,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林下植被,实现采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注意:本文旨在探讨采伐作业对林下植被的影响及解决方案,并非具体合同或作文格式。请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

川西亚高山云杉低效林林窗改造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

川西亚高山云杉低效林林窗改造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动 态 潘业田;郝凯婕;张翠翠;李贤伟;王晓虹;范赟 【摘要】本文分析了川西亚高山米亚罗林区典型云杉低效林经不同面积的林窗(50 m2,L1;100 m2,L2;150 m2,L3;对照样地,CK)改造后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对4个样地的不同土层(分0~15 cm,15 cm~30 cm两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益测,并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及与其他活性碳和土壤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均是L2>L3 >L1>CK,且土壤上层高于下层;在观测的四个季节内,上、下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是夏季最低,以后逐渐升高,100m2林窗的碳含量最高. 【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 【年(卷),期】2016(037)001 【总页数】6页(P27-32) 【关键词】亚高山地区;林窗;云杉人工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 【作者】潘业田;郝凯婕;张翠翠;李贤伟;王晓虹;范赟 【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10081;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2;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10081;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4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征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其指标已经被用来评价退化生态系统中的恢复效果[1]。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作为活性有机碳是土壤微生物可直接利用的 有机物质,但只占土壤有机碳的很少部分,一般含量不超过200 mg·kg-1[2]。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容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3],它参与了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又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对土壤养分的有效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5]。因此研究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季节变化对评价森林土壤质量、 土壤肥力和土壤碳库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川西米亚罗林区是长江上游森林的主体、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对维持区域小气候、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现有林分初植密度过大和抚育工作滞后,林分普遍长势衰弱,并且由单一的树种组成,层次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土壤肥力退化,成了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和阻碍森林生态系统向健康方向演替的瓶颈之一,这种结构不合理的林分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如何提高低效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开展川西低效林改造,是切实提高川西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也是四川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分析了川西米亚罗林区典型低效林经不同林窗改造后,土壤中的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为衡量低效林改造的效益评价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为云杉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省西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米亚罗林区,东经102°4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