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微创治疗案例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PPT

血管内药物涂层球囊
通过在球囊表面涂覆药物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从而防止动脉狭窄的复发 ,但药物释放量和球囊扩张压力的控制需要精确掌握。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一
患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 膜下腔出血,经过动脉瘤介入栓 塞术治疗后,动脉瘤完全闭塞, 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常见并发症
栓塞后综合征
手术后可能出现恶心、 呕吐、发热等症状,一
般一周内自行缓解。
动脉瘤破裂
手术后动脉瘤可能发生 破裂,需及时处理。
血栓形成
手术后可能形成血栓, 导致血管阻塞,需及时
溶栓治疗。
感染
手术后可能出现感染, 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与处理措施
术前评估
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 安全。
开颅手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患者 需要接受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药物治疗
适用范围有限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或控 制病情发展,无法根治动脉瘤。
副作用明显
药物治疗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如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
疗效不确切
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且疗效 不够稳定。
其他介入治疗方式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成功案例二
患者患有颅内多发动脉瘤,经过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所有动 脉瘤均得到有效栓塞,患者恢复 良好,无严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就诊,经过动 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未能 完全闭塞,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等并 发症,患者预后不良。
失败案例二
患者患有颅内巨大动脉瘤,经过动脉 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仍继续 增大,并出现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预后较差。
《2024年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研究》范文

《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研究》篇一摘要:本研究探讨了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通过临床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发现替罗非班能有效辅助手术过程,减少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再出血的风险。
本文旨在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一、引言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可引起严重的脑出血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血管内治疗术成为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替罗非班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血管内治疗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二、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近期接受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XX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1)对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大小、位置、治疗方式等。
(2)分析替罗非班在手术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包括用药时机、剂量、用法等。
(3)评估替罗非班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等。
(4)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分析替罗非班的应用优势和潜在风险。
三、结果1. 替罗非班的使用情况本研究中,替罗非班主要在术前和术中使用,以降低血小板活性,减少术中出血。
具体使用时机、剂量和用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求进行个体化调整。
2. 替罗非班对手术效果的影响(1)手术时间: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手术过程更为顺利。
(2)术中出血量: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降低了术中并发症的风险。
(3)术后恢复情况: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好,再出血风险降低。
3. 安全性分析替罗非班的使用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表明其安全性较高。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辅助手术过程,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再出血的风险。
探讨介入栓塞术在脑动脉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DOI:10.16662/ki.1674-0742.2024.02.046探讨介入栓塞术在脑动脉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陈凡增1,李栋2,王健11.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枣庄277100;2.山东健康集团枣庄医院急诊科,山东枣庄277100[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在脑动脉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3年4月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医院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27例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23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
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血清指标,随访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治疗后,两组血清指标水平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核因子-κ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
观察组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4.07%,并发症发生率为8.70%,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3、4.393,P均<0.05)。
结论予以脑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不仅创伤小,且对血清指标的改善效果更好,有利于早期康复,同时治疗安全性更理想。
[关键词]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切口长度;血清指标;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4)01(b)-0046-04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CHEN Fanzeng1, LI Dong2, WANG Jian11.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Shandong Guoxin Yiyang Group Zaozhuang Hospital, Zaozhuang, Shandong Province, 277100 China;2.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Shandong Guoxin Health Group Zaozhuang Hospital, Zaozhuang, Shandong Province, 2771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 Methods5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neurysms admitted to Shandong Guoxin Yiyan Group Zaozhuang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April 2023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treat⁃ment,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27 cases received craniotomy) and observation group (23 cases received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Incision length, operation time, hospital stay and serum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recorded in the two groups. The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3 months of follow-up. Results The incision length,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serum indexes in both groups were improved, and the level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serum nuclear factor-κB and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0.05).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65%,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4.07%),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8.70%,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3.33%),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303, 4.393, both [作者简介] 陈凡增(1988-),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神经外科。
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一例

·520·空国膻鱼笪痘盘盍!Q!i生!!旦!!旦笠!鲞箜!!塑坚地!』曼!堡!翌!!堕塑!:堕!!.!!:!!堕:∑!!:!:堕!:!!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一例徐建望李萌【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患者男,16岁。
2005年2月18日住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入院前两个月因头部轻微外伤,行头部CT、MRI检查,证实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见图1。
体格检查:未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行三维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巨大梭形动脉瘤,豆纹动脉由动脉瘤远端发出,见图2。
又行球囊闭塞试验,见图3。
在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分叉部40min时,患者头痛,伴言语不清,但无肢体无力;解除闭塞后,患者头痛症状缓解。
闭塞时单光子射出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血流显像(SPECT·rCBF)显示,右侧大脑半球皮质[两侧脑血流比值(R/L)=0.88]及基底核区(R/L=0.69)脑血流灌注减低,见图4。
图1右侧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1a头部CT检查lbMRI(T2加权像)检查图2右侧颈内动脉造影(正位)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梭形动脉瘤,M1分支由动脉瘤远端发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图3球囊闭塞右侧颈内动脉末端,避开后交通动脉,造影(正位)显示右侧M1、A1段及其分支不显影,脉络膜前动脉代偿供应右侧基底核区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病例报告·图4球囊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后的SPECT图像,显示右侧大脑半球皮质(R/L=0.88)及基底核区(PdL=0.69)血流灌注减低2005年3月4日,在全身麻醉下,利用大隐静脉移植,对患者行右侧颈外动脉与大脑中动脉高流量搭桥术及动脉瘤孤立术。
术中将大隐静脉分别与大脑中动脉M2段及颈外动脉端一侧吻合。
开放吻合后,大隐静脉及M2远端血管充盈搏动良好,于M1段远、近端各放置动脉瘤夹1枚,行动脉瘤孤立术。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案例讨论

护理措施:2、并发症的预防
•再出血(休息、环境、情绪、血压、止血 药的应用) •血管痉挛(尼膜同的使用) •脑梗塞(肢体活动、意识障碍;替罗非班 、波立维、速碧林的使用) •下肢静脉血栓 •长期卧床三大并发症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案例讨论
目录
疾病相关知识回顾
病例介绍
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病例介绍
患者 冯艳玲,女, 49岁,因“打喷嚏后突发头晕、头痛伴 肢体乏力1小时余”于2016年3月9日收入我科,送院过程中患 者呕吐非咖啡样胃内容物1次。
入院体查:体温36.5度,脉搏6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
148/87mmHg。神志呈嗜睡状态,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 3.0mm,右侧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左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四 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V级,左侧下肢肌力III级。
护理措施:7、体位
术后绝对卧床休息 ,可以在床上翻身, 但不可以坐起。
患者呕吐时取侧卧 位或者是平卧头偏向 一侧。
回顾、总结
1、什么叫SAH?ICA? 2 、动脉瘤破裂出血栓塞术后的护理?
动眼神经麻痹:视物模糊、重影,出现上眼睑下垂。
无动性缄默症(akineticmutism,AM):是植物状态的一种特殊类型,也称
What
蛛网膜下 腔出血?
颅内动脉 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出血性脑血管 病的一个类型,分原 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 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先 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 管畸形。
SAH临床表现
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体会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介入手术将栓塞剂注入瘤体内,阻塞瘤体供血动脉,达到栓塞瘤体的目的。
在护理过程中,我参与了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工作,并积累了一些体会。
以下是我对这些体会的总结:1.术前准备在术前,我们要仔细查看患者的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指征。
还要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术前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指标、心电图等,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2.术中监测手术开始后,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脉搏、血压等。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需要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以及监测导管穿刺部位的情况。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和并发症,如过敏性休克、瘤体脱落等。
3.防止感染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在术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手术器械和导管的无菌。
出血和导管穿刺部位的感染是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血,并进行有效的止血措施。
术后,我们要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带,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和清洁。
4.维持患者的舒适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或不适感。
我们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症状,及时给予轻微镇痛或舒适措施,如调整体位、给予床垫和枕头等。
5.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我们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出现任何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我们要给予适当的药物支持治疗,如镇痛药、抗呕吐药等。
此外,我们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如果出现明显的出血或导管位置移位,需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处理。
6.定期随访和教育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颅内动脉瘤的缩小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我们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做好教育工作,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药物使用,防止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起来,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护理工作需要仔细、严密地执行,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常用支架的特点及病例分享

• 患者基本情况 • 性别 女性 • 年龄 84岁 • 现病史 患者在家洗脚后,由坐位变为站位后突发剧烈头痛,
为全头胀痛,伴恶心,呕吐2次。 • 既往病史 冠心病 10年,糖尿病 2年,左下肢支架植入术术
后1年。 • 血压 172/74mmHg • 血糖 12.2mmol/L • 心电图 窦性心律,心电轴不偏,正常心电图 • 临床症状 轻到中度的头痛,无神经功能缺失 • Hunt-Hess分级 II级
1.微导管到位近端动脉瘤
2.部分释放Target 3mm×6cm
3.支架植入 Enterprise 4.5mm × 22mm 覆盖 近端动脉瘤开口。
4.应用GDC 2mm× 6cm栓塞,发生了微导管头端的移位,调整微导 管头端至远端动脉瘤,栓塞远端动脉瘤,继续应用Target 2mm × 4cm栓塞至满意 。
1. 血流导向作用 改变载瘤动脉血管走行及血管成角 改变载瘤动脉及动脉瘤内血液动力学
2. 支架的网格可以为胶原纤维提供依附点,刺激内 皮细胞生长
Neuroform Enterprise Solitaire AB
贴壁性: Solitaire>Neuroform>Enterprise 支撑力:Enterprise>Solitaire>Neuroform 血管壁覆盖 :Neuroform>Enterprise>Solitaire 网孔大小:Solitaire>Neuroform>Enterprise 输送平滑度(柔软性):Solitaire>Enterprise>Neuroform 压缩50%径向力:Solitaire>Enterprise>Neuroform 压缩15%径向力:Neuroform>Solitaire>Enterprise
术前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地包天手术失败案例

地包天手术失败案例地包天手术是一种常见的脑部手术,用于治疗脑动脉瘤等疾病。
尽管地包天手术的成功率很高,但仍然存在一些案例失败的情况。
有一位患者,名叫小王,因为发现了脑动脉瘤而需要进行地包天手术。
脑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部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生破裂出血的危险。
因此,小王决定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当天,小王被送入手术室,经过麻醉后进入手术状态。
医生小心翼翼地将手术器械引导到脑动脉瘤的位置,并开始进行手术。
然而,手术进行到一半时,医生发现手术器械无法顺利进入脑动脉瘤,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经过一番努力,医生决定暂停手术,并将小王转移到恢复室。
经过专业的检查后,医生发现小王的脑动脉瘤并未得到有效的治疗,手术失败。
医生推测手术器械未能准确地进入脑动脉瘤可能是造成失败的原因之一。
手术失败对于患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小王和他的家人都陷入了深深的失望之中。
他们对于手术的结果感到非常沮丧,也因此对医生和医院产生了很大的质疑。
为了寻求解决方案,小王和他的家人咨询了多位专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以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虽然手术失败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但小王和他的家人意识到,失败并不代表没有希望。
他们决定积极面对现实,寻找其他的治疗途径。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找到了一家专门治疗脑动脉瘤的医院,并安排了小王进行重新手术。
重新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医生成功地将手术器械引导到了脑动脉瘤的位置,并取出了动脉瘤。
小王术后恢复良好,并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他的家人对医生的技术和专业能力表示十分感激,他们意识到重新手术的重要性,并深刻明白手术失败并不是医生的错。
尽管地包天手术的成功率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案例失败的情况。
失败的原因可能是手术器械无法准确进入病变的位置,或者其他预期之外的因素。
对于手术失败的患者来说,他们需要积极面对现实,寻找其他的治疗途径,并与医生密切合作,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院和医生也应该认真总结手术失败的原因,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本山脑子里的11根钉子
近日,著名笑星赵本山在授受媒体采访时自曝其脑袋里有11根钉子。
这11根钉子是什么?怎么脑袋里会放入这么多钉子。
2009的9月20日,因头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紧急住院抢救。
赵本山这次生病,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引起出血的原因是先天性脑血管瘤。
当脑血管瘤破裂出血时,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变为血性,这就叫蛛网膜下腔出血。
最常见的出血原因为先天性动脉瘤破裂,其次为动脉硬化和血管畸形。
有时因脑出血,使血液流到脑室内或穿破皮层而到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由许多原因引起的综合病征。
其中先天性脑动脉瘤是最常见原因。
据资料显示,2009年,当时医生在他右颅靠近太阳穴处做了一个微创手术,把当时的出血点止住了,但血管瘤仍在。
那他当时做的是什么微创手术呢?
他做的其实就是血管内介入治疗。
这是一种微创操作,通过血管内的途径抵达所要治疗的部位。
在脑动脉瘤治疗中,这种操作叫做弹簧圈栓塞术。
与手术所不同的是,弹簧圈栓塞术不需要打开头颅,取而代之的是,医师采用实时X线技术(又叫X线透视影像技术)来显示患者的血管系统,并治疗位于血管内的疾病。
此手术通常在腹股沟部位做一小切口(手术位置这与早先媒体的报道有出入),在股动脉插入一根导管,沿着血管一直延伸到脑动脉瘤的部位,通过导管将微小的铂金弹簧圈放入脑动脉瘤腔内,阻断动脉瘤内的血流,逐渐形成血栓而阻塞动脉瘤腔,来降低动脉瘤破裂的机会。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好、创伤小、并发症少,不需开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应用越来越普及。
我个人理解,心脏支架术,是将堵塞的冠脉用一把“小雨伞”给撑开;而脑血管内的介入术刚好相反,是铂金弹簧圈将出血的部位给堵上。
而赵本山指的11根钉子,应该就是指这种铂金弹簧圈。
弹簧圈是用于治疗动脉狭窄的医疗器械。
弹簧圈1991年Guglielmi等首次报道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GDC远端为铂金的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可直接送入动脉瘤内。
当通入直流电后,弹簧圈吸引带负电荷的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发生电凝,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同时弹簧圈与不锈钢导丝相连部分因电解而溶断,弹簧圈解脱留于动脉瘤内。
GDC弹簧圈极柔软,在动脉瘤内进退盘旋顺应性好,投放位置不满意可再调整,不易发生载瘤动脉闭塞。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有两个关键步骤,第一是微导管准确到位并能固定于瘤腔,第二是选择合适型号及大小的微弹簧圈。
对于第一步需要完成以下3个方面:
(1)由于微导管较软,必须依赖导引导管的有效支撑,因此,为了防止微导管在血管内过度扭曲,应将导引导管插至颅底。
(2)根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所成角度以及动脉瘤腔中心至载瘤动脉侧壁的距离,将微导管头端塑成不同形状。
(3)在微导丝的配合下,将微导管经动脉瘤开口送入瘤腔,微导管末端保持在近瘤颈的
1/3~1/2处,较小动脉瘤可放在动脉瘤颈处,这样阻力较小而利于弹簧圈的缠绕。
为使栓塞过程顺利进行,选择合适的微弹簧圈至关重要,GDC栓塞系统有多种微弹簧圈可供选择,常用有GDC-10和GDC-18两种型号,每种型号分为3种规格,即单直径型、双直径型(2-D)和三维型(3-D),其中单直径型与双直径型又分为标准型和柔软型。
在2009年10月5日,曾经有一篇文章:“赵本山突发脑溢血之深度分析”,全面解读了赵本山的病情。
如今,我当时的预言一语成谶,前两天,赵本山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上海的那次脑部手术,我的身体不会像现在这样差。
我现在脑子里已经有11根钉子了......”,事实上也,赵本山已经承认了他当时的治疗是一种无奈或者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