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死劫》读后感心得1500字
最新整理读《Xx生死劫》有感范文.docx

读《上海生死劫》有感我是在去年11月份某一期上的TIME看到郑念的死讯的。
在此之前,我从未看过这本书,也不知道这个人。
只是封面上那个优雅美丽的老太太打动了我,对她的介绍让我更加好奇。
百般转折,从一回国探亲的朋友处借来,厚厚的一本全英文,硬是花了整两天啃下来。
这本书讲的是她自己,一个旧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女性在1966-1980年间在上海的遭遇。
我这才知道,这本书20年之前在美国出版,震动了当时的英文世界,为西方人第一次了解中国文革掀起那神秘的竹帘。
作者郑念原籍湖北,1915年生于中国北京,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北平燕京大学。
留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硕士学位。
1957年到1966年在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任职。
1966年到1973年被关押在上海看守所。
她的丈夫郑康琪是郑观应的后代,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派驻澳大利亚官员。
后任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上海办事处的总经理,直到1957年死于癌症。
她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导致家破人亡。
独生女儿郑梅平遭红卫兵活活打死。
她被抄家,不久又被关进上海第一看管所,等待审判。
在名不正言不顺的监狱里,她呆了六年,经受了无数的折磨,精神的,肉体的,但是她相信自己的无辜,发愤要与关押她的人斗争到底。
这六年里,她与女儿毫无联系,1972年出狱后才得知女儿早已死了。
1980年她从上海经由香港到了西方,定居华盛顿,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祖国。
TIME 对此的评述是,because she knew the home land she loved so deeply had disappeared long ago。
(因为她了解这片她深爱的国家,却在多年前对它心如死灰。
)奇怪的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反复在想,发现我从未看过哪怕一本,对文革描述如此生动的书。
其实之前看过一些中文出版的报告文学、小说、历史资料,但没有看过第一人称叙述的,对那期间的回忆和社会风情的白描。
我才知道在当时的红色中国是可以有外企的;知道当时还有那样的中产式的生活--她有自己的房子,仆人,有各种各样的古董和首饰;说英文,可以经常出国;更加才知道文革时每日的细致生活,如何开批斗会,红卫兵如何吵架,监狱和看守所的所谓审讯,街道居委会,邻居,开始兴起的“走后门”和一去不回的对知识分子的尊敬和人性中起码的诚信良心。
郑念:上海生死劫

郑念:一代名媛的“上海生死劫”一位真正的贵族不在他生来就是个贵族,而在他直到去世仍保持着贵族的风采和尊严。
郑念与《上海生死劫》郑念出生于1915年1月28日,原名姚念媛,丈夫名为郑康琪。
她为纪念丈夫,后随夫改姓郑。
她毕业于燕京大学,后留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在此期间,郑念与郑康琪相识,两人情投意合,遂结为夫妇。
学成回国后,郑康琪进入国名党外交部,曾被派往澳大利亚,驻留长达7年,女儿郑梅萍便出生于此。
1948年,郑念带着女儿回到上海。
她一生都在后悔这个决定,因为这个决定,使她唯一的女儿——年仅25岁的郑梅萍,在“文革”期间,被人拷打至死。
1949年,郑康琪没有随国名党前去台湾,而是决定留在上海,后来他任职于英资壳牌石油公司上海办事处总经理。
1957年,郑康琪病逝后,由郑念担任该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这工作一做便是九年。
可就因郑念早年在英国留学与为英资企业工作的经历,在“文革”期间,她被污判为“英国间谍”,关押进上海第一看守所。
含冤入狱六载半,这期间她饱受折磨。
1980年,郑念远赴美国,决心不再踏入中国——这个令她心碎之地。
2009年11月2日,郑念逝世于美国华盛顿,享年94岁。
《上海生死劫》这本书由郑念在美国期间,用英文所写,名为《LifeandDeathinShanghai》。
1988年为人翻译,在大陆出版,也有版本译为《生死在上海》。
因书中涉及作者在“文革”期间所受迫害与自己的政治观点,故此书早已被禁止发行。
我曾在网络上搜寻此书,见还有不少人在贩卖,只是原价为3.5元的这本书,已被抬高至350元至750元不等。
我阮囊羞涩,买不起这本书。
好在网上仍有这本书的电子版在流传,以供人阅读。
郑念的文笔优美,语言洗练,六百多页的书读下来,丝毫不觉吃力,倒还觉得意犹未尽。
有时会觉得自己,已随着她之笔,进入了她的时代。
年轻无知的红卫兵,无尽的大字报,四处抄家毁人财产,强制抓人开批斗会,没日没夜折磨人至自杀,为求自保污蔑他人,亲友反目等,除了这些表象外,还有不为人知的党内派系斗争,暗中倾轧......“文革”开始,锒铛入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我这个出生于1993年的女生而言,显得那样神秘而遥远。
生死文章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生死便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无论是古代的诗人墨客,还是现代的文学家,都对生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我阅读了多部关于生死的文章后,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死的哲理1. 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佛教中的一种观点,认为生命在生死之间不断循环。
这种观点告诉我们,生死并非终点,而是生命的一个阶段。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份生命,因为在轮回中,我们可能会失去某些珍贵的东西。
2. 生死如梦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中提到:“生死如梦,何足挂齿。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死不过是一场梦境,我们应该以超然的心态看待生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生死所困扰,但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圈子,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待生死,那么生命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3. 生死一体生死一体是道家的观点,认为生死是相互依存的。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生死相因,成败相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在生命中找到平衡,既不畏惧死亡,也不沉溺于生命。
二、生死的感悟1. 珍惜生命在生死文章中,许多作者都强调了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生命的巅峰。
2. 生命的意义关于生命的意义,不同的哲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去体验和感受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坚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3. 生死离别生死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之一。
在生死文章中,许多作者都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感悟。
他们认为,生死离别虽然痛苦,但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学会接受生死离别,以更加成熟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故。
4. 生命的无常生命的无常是生死文章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
因此,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珍惜当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上海生死劫》

《上海生死劫》作者:程乃珊来源:《长三角》2011年第05期《上海生死劫》作者:郑念译者:程乃珊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闻名于英美文坛的华人女作家郑念,以个人经历创作的小说《上海生死劫》是“文革”结束后在海外出版的第一本关于那段历史的小说。
1987年小说在英美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小说中文版于1988年出版,译者为程乃珊。
世人从中看到,一位优雅、坚毅、机敏、高贵的女性,面对野蛮和强权的侵犯时,如何坚守底线,维护自己生而为人的尊严,以及心中不可折损的现代价值。
《上海生死劫》(《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的作者郑念不是一位职业作家,她的作品只有一部,虽然此书的问世比内地文坛伤痕文学奠基人卢新华的《伤痕》要迟,但因为作者是直接用英文写作,再加上她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直白不矫情的行文,故而更具真情和世界共性,甫问世即引起轰动。
要说伤痕文学的经典,笔者首推此书。
1988年9月,我与母亲潘佐君女士合译的《上海生死劫》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首版发行5万册,立时销售一空,更有个体书贩必要硬搭几本过期期刊与此书一起出售。
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此书没有再版。
当时还有另一中文版本,或者因为同样的原因吧,此书后来也不见再版。
1996年,在香港,徐枫女士曾约请我写《上海生死劫》电影剧本,她已买下此书改编权,并将亲任女主角,以告别自己水银灯下的生涯。
笔者交出初稿,但总也不见电影开机。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一直以来,中国人的“根”的界定,是以其籍贯为依据的,然近百年来随着交通资讯的开拓和个人居住选择权的开放,我们更以文化认知及人文价值的归宿来认定我们的“根”,所谓“上海人”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实例。
郑念女士,原名姚念媛,原籍湖北,1915年出生于北京,父亲为留日海归,在北洋政府任高官。
郑念先后在天津中西女中和燕京大学受教育,后赴伦敦留学获硕士学位。
丈夫郑康祺原籍济南,为留英博士,双双学成回国后,丈夫出任民国时期驻澳大利亚外交官。
2023年最新-《生死之间》观后感优秀5篇

《生死之间》观后感优秀5篇《生死之间》观后感5 篇一在上海旅行的时候,朋友带我到外滩欣赏黄浦江江岸的美景。
外滩很美,灯火辉煌,处处闪着色泽,可惜人实在太多了,上海的本地人已经够挤了,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看着美丽的黄浦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事。
朋友告诉我:“你别看黄浦江景色这么美,每年因为活不下去而跳进黄浦江的人,平均有五百多呀!”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每天都有人因不堪痛苦而跳江自杀。
跳江的有五百多人,还不算那些自杀未遂,或想跳而没有勇气的人。
更不算那些除了跳江之外,用各种各样方式自杀的人。
上海,是中国最有钱的城市,也是最有朝气和未来的城市,有许多人一天赚的钱胜过其他地方的人一整年的辛劳。
如此富有都痛苦不堪,那些在陕北、东北、大西北的人应该更是痛苦吧?后来,我因为在陕北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建校之前,特意去黄土高原探查。
从北京飞西安,再从西安飞延安,接着由延安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到延川,换成越野车,由延川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到山顶上的刘家山村―我捐建小学的地方,这一兴学之旅足足走了两天。
与上海相比,恍如梦境。
当地的人住在窑洞里,交通靠的是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拉一桶水就要耗上半天。
没水、没电,甚至没有家当。
早上一个窝窝头,中午一根玉米棒,晚上一碗面,日子就这样过着。
每一户年平均收入约是150元人民币。
如果说上海是最富的地方,陕北和大西北可以并列为最穷的地方。
上海人那么容易自杀,陕北人生活艰苦百倍,应该更容易自杀吧!我终于鼓起勇气,问刘家山村的村长:“生活这么苦,有没有人自杀?”村长瞪大眼睛看我,说:“没有的事!恐怕从秦朝到现在都没人自杀吧!”秦朝到现在!多么漫长的时间!听说这山坳里的人家原是避秦而来的人呐!我问:“生活这么苦,大家都能挺着,没有人想过自杀吗?”村长说:“拼着活下去都没时间了,哪有力气寻死呀!”生与死之间,疼和痛之间,并不是黑白的,而是有一个灰色的地带,那个地带可以是觉醒或迷茫,可以是意志或情绪,对于努力求生的人,确实有更强大的、对于苦的承受力。
生死劫电影观后感

生死劫电影观后感《生死劫》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通过其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电影以一个围绕死亡和重生的秘密组织展开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努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探讨了人类生死循环和意义的问题。
影片一开始,观众被引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主人公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看似无法解脱的循环,每次死亡后总能回到初始时刻重新开始。
这样的情节设计不仅增加了影片的紧张感,同时也为观众展示了人类生死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主人公在面临不断死亡的恐惧与挑战时,逐渐展现出坚韧的意志和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欲望。
影片通过叙事手法和精心构建的剧情来呈现主人公对生死问题的思考。
主人公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境,他不断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过程中,他变得越来越勇敢,也逐渐理解到了生命中的真正价值所在。
观众可以看到主人公的成长和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也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思索。
该电影还通过展示其他角色的命运和故事,给观众提供了对生死问题多元的思考角度。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正因为如此,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方式使得影片更具有普适性,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并引发深入的思考。
除了主题的深入探讨,影片的制作也非常精良。
特效的运用和画面的表现力使得影片更具视觉冲击力。
通过影片中色彩的运用和镜头的切换,让观众感受到了生与死的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对生命的思考。
同时,音效的运用也非常出色,配合剧情的发展,使观众更加沉浸在故事之中。
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死劫》不仅是一部惊险刺激的电影,更是一部带给观众深刻思考的影片。
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探讨,影片引领观众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观影后,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意识到每一刻都是那么宝贵,应当珍惜和充分利用。
总而言之,《生死劫》是一部很值得观看的电影。
它不仅通过引人入胜的剧情,给观众带来了惊险和刺激,更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探讨,激发出普遍的共鸣。
生死之间看完的读后感

生死之间看完的读后感《生死之间》是一部由著名作家张爱玲所著的小说,该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著称。
小说以一个女主人公的生死之间的抉择为主线,描绘了她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所面临的选择和挣扎。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与死之间的深刻内涵,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子,她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她始终坚强地面对着。
然而,在一次意外中,她不幸患上了绝症,面临着生死的抉择。
在这个关键时刻,她思考了很多,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经历,深刻地探讨了生死之间的抉择,以及人生的意义。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与死之间的深刻内涵。
在生命面临绝境的时刻,人们往往会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也是如此,她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发现,生命并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需要用心去体味和珍惜的。
在生死之间,她找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另外,小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很多选择和抉择,有些时候,这些选择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一生。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思考了很多,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她的选择或许在别人看来是错误的,但对她来说却是最正确的。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总的来说,通过对小说《生死之间》的阅读,我对生与死之间的深刻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找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她的选择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生死劫》有感【作文案例】400字

读《生死劫》有感_400字
今年的《阅读年选》发下来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目录,挑选吸引眼球的题目。
突然,我的目光被一个题目吸引了,它就是《生死劫》
我打开了这篇文章,它讲的是一位父亲和他的女儿,准备到石渠,正行驶在危险的山路上的时候忽然发生了地震,无数块大石头砸了下来,父亲将唯一的安全帽交给了女儿。
就在一块大石头砸到了父亲的头上时,父亲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拉住了刹车,并张开自己的双臂紧紧抱住自己的女儿,保住了女儿的性命。
我看到这里眼里充满了泪花,我想是什么让这位父亲即便是面临死亡也会奋不顾身保护自己的女儿。
是父爱还有一位父亲对女儿的责任,我们都在呼唤母爱的伟大,却少有人记得父爱;我们都在母亲节时送过礼物给妈妈,却几乎没有人在父亲节送过礼物,甚至还有人不知道父亲节是哪一天。
父亲的爱也就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一张慈祥的脸庞、一个温柔的动作,也许这不足以让你感动,但它包含着每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爱。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最神奇的东西。
它伟大到可以让人不顾一切甚至不惧怕死亡,神奇到哪怕在绝境中只要有爱就会有奇迹发生。
让我们拥有世界上既伟大又神奇的爱
吧!世界需要爱,拥有爱便拥有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生死劫》读后感心得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上海生死劫》读后感心得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海生死劫》读后感心得1500字:
写读后感之前,我先简单的介绍下作者?
作者是郑念,原名姚念媛。
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北平燕京大学。
出生于1915年1月28日,嫁给了同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郑康琪。
郑康琪曾人国民政府外交部派驻澳大利亚官员,后任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上海办事处的总经理,直到1957年死于癌症。
死后,由郑念继续担任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经理秘书。
(应该是秘书,要不就是一个更高的职位哈,不重要,重要的是英国公司)
作者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为什么介绍他的丈夫呢?因为这一切可能和他丈夫的任职有关,或许和他们没去台湾有关,或者就是和当时的时代有关。
谁知道起因呢,我也就只是写写,又何必去较真?
如果总结一句话的话,那就是资产阶级。
(真是精辟,哈哈哈哈哈哈!)《上海生死劫》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来展现由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文化大革命”。
其实,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有一种后怕在里面。
我到底在怕什么呢?我自己也不知道。
或许是怕郑念撑不过去?或许是怕她被屈打成招?或许是怕自己身处那个乱世而无法自保?或许......
有很多个或许,还好只是一个或许,而不是重新再来。
郑念一家
人属于知识分子,生活也很是讲究。
但只能说,生在那个时代,我们都没有办法改变。
以前不是很能理解阶级,记得看电视剧《门第》的时候,就有讲过这个,但是当时是看不懂的,就是觉得心疼佟大为,剧情实在是记不住,就是记住最后一集女主内心的独白,说两个人之间都有门第之见,所以两个人才会有这么多的矛盾,才会相互嫌弃。
(可能拿这个电视剧说事不太具体,而我也记不太清这个电视剧了,就是提一嘴。
)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可能不是很贴切主题,永远不要拿理想和苟且相比,因为你永远也想不到苟且的经历。
这是在《奇葩说》看到的一期,一个辩手说“我上一节课赚20元钱,你跟我说理想,买个面膜花19.9,剩1分钱你让我搞理想?”
想想当时的中国应该算是一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国家。
这本书里详细描写了郑念本人被抄家被软禁被刑逼被关押的过程,在这里也描写了部分贫苦大众对她的痛恨。
在那个有时候连饭都吃不起的年代,贫苦的人确实会仇视富人,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估计也是其中的一员吧,不过历史就是历史,不能改变。
我们无法去评论谁对谁错,只能是就事论事。
看到如此一个知识女性,被如此残害,心中还是会悲愤。
当时的不分青红皂白,当时的屈打成招,当时的冤假错案...还有各种周围人的口供,各种周围人的监视,各种周围人的引诱。
在这种威逼利诱的情况下,我还是很佩服郑念女士的。
在当时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能够坚持自己所想所做的事,也很少有人能够坚持
己见。
人们分不清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谁掌权谁就对,就听谁的,这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心态。
而郑念却没有随波逐流,她坚信自己没有错,她坚信正义终会到来,她也知道如果不坚持,她的命运将会更加悲惨。
(这里的悲惨并不是说她怕死,而是她希望出狱后能再见到她的女儿,她不想痛失女儿)。
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所有人说你错了你就真的错了吗,所有人说你对你就真的对吗?,一切都是未知。
”
在我心里,文化大革命一直像是一个谜团一样,在我的心头萦绕。
始终想找一个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书籍来看。
也算是阴差阳错,让我看到了这本书。
读后感·虽说这本书由郑念本人亲身经历,但我还是想从多方面的了解文化大革命,我想,不能所有人都是这么看待文化大革命吧?或者它也有另一面?如果你有有关这方面觉得不错的书籍,可以推荐给我哦!作者:烟花雨荨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