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杆菌

合集下载

猪丹毒杆菌

猪丹毒杆菌

豚鼠 敏感
猪丹毒



- -或α 不敏感
八、免疫
1. 猪丹毒杆菌弱毒苗; 2.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
苗。
一般只感染猪,对牛羊不易感染。 2)直接染色镜检:败血症可以用血推片, 对常用消毒药物敏感. 需氧,在血平板上形成针尖大的菌落, 慢性猪丹毒病畜的心内膜疣状物上,菌体带呈长丝状。 一、分类地位及形态染色: 对常用消毒药物敏感. 1)取材:败血症型可以取血、肝、脾; 感性强于小白鼠,一般豚鼠不易感染。 主要引起疹块型猪丹毒(慢性俗称打火印) 需氧,在血平板上形成针尖大的菌落, 一般只感染猪,对牛羊不易感染。 常含有A、B、G三种抗原,根据其三种 一般只感染猪,对牛羊不易感染。 属于丹毒杆菌属。 疹块型取皮肤疹块; 其他可以用组织推片。 感性强于小白鼠,一般豚鼠不易感染。 2)直接染色镜检:败血症可以用血推片, 慢性心内膜炎型取欣内膜上的疣状物。 需氧,在血平板上形成针尖大的菌落, 感性强于小白鼠,一般豚鼠不易感染。 “-”、扬苷“-”、H2S“+”。 3)分离培养:划线接种血平板,37度24小时. 属于丹毒杆菌属。 慢性猪丹毒病畜的心内膜疣状物上,菌体带呈长丝状。 3)分离培养:划线接种血平板,37度24小时. 2)直接染色镜检:败血症可以用血推片, 慢性猪丹毒病畜的心内膜疣状物上,菌体带呈长丝状。
猪丹毒杆菌
一、分类地位及形态染色:
属于丹毒杆菌属。G+平直或微弯曲的细 长杆菌,单在或呈从状排列,特别是在白细 胞内从状排列更为明显。慢性猪丹毒病畜的 心内膜疣状物上,菌体带呈长丝状。
三、培养特性:
需氧,在血平板上形成针尖大的菌落, 有时有溶血。
四、生化特点:
明胶穿刺上呈试管刷样生长,接触酶 “-”、扬苷“-”、H2S“+”。

猪丹毒杆菌

猪丹毒杆菌
本菌能产生H2S,不产生靛基质,不分解尿素,在石蕊牛 乳中无变化,M-R及V—P试验阴性。
(三) 抗原性
Kucsera (1972) 利用琼脂扩散试验将本菌分为24种。
(四) 抵抗力
猪丹毒杆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状态下可活 3周,尸 体内细菌可活几个月。 本菌对热较敏感。55℃经1.5分钟, 70℃经5分钟死亡。
一般化学消毒药对此菌消毒相当有效。1%漂白粉、 3%克辽林,1:1000升汞水和 3% 来苏儿 5一15 分钟可杀菌。
(五) 致病性
在自然条件下,本菌主要使 3 — 12 个月龄大小的猪发 生猪丹毒。3 — 4 周岁的羔羊发生慢性多发性关节炎。鸡感 染后,常呈衰弱和下痢等症状。 实验动物中小鼠和鸽子易感性强,常用作实验动物。皮 下注射后,常于 2 — 5 天内以败血症经过而死。
猪丹毒杆菌
猪丹毒杆菌为猪丹毒的病原菌。偶尔可使人、鸟类和羔 羊等感染,人感染后可发生 “类丹毒”。 (一) 形态及染色 本菌为平直或微弯杆菌,其太小为0.2 — 0.4 x 0.5 — 2.5μm。 在病料内的细菌 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血球内一 般成丛存在多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 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并成丛。 本菌无运动性;不形成荚膜和芽胞。革兰氏染色阳厌氧菌。在血琼脂或血清琼脂上生 长较佳。 在血琼脂平皿上培养24—48小时后,生成针尖大露珠样小 菌落,菌落呈圆形,灰白色,透明,菌落周围可形成狭窄的绿 色溶血环。在普通琼脂上生长较差。 肉汤培养呈轻度混浊,有少量灰白色粘稠沉淀,不形成菌 膜和菌环。
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过氧化氢酶阴性。
(六) 微生物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制成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如发现革兰氏染色阳性,较细长,单在、成对或成丛状 排列的杆菌时,可初步诊断。如为慢性心内膜炎病例, 可用心脏瓣膜增生物制涂片,可查见单在或成丛的长丝 状菌体。 2.分离培养:培养于血琼脂或血清葡萄糖肉汤中。 3.物试验:分别给小鼠、鸽接种,2-5天死亡。

猪丹毒

猪丹毒

主要表现局部红肿、热痛,但不化脓;
肿胀可向四周蔓延,波及到手或脚,引 起全身不适,附近淋巴结肿大,甚至发 生败血症、关节炎或心内膜炎。 用青霉素治疗可以迅速康复,但不产 生免疫力。在处理动物及其产品时,应 注意个人防护和消毒,尤其是不准食用 未经高温处理的病猪肉和内脏。
( 2 )动物接种 病料制成悬液, 接种豚鼠、鸽子、小白鼠看能否引 起发病、死亡。 ( 3 )血清学反应 有荧光技术、 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间接血 凝试验等。 3.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猪瘟、 猪肺疫、猪副伤寒区别。
防 治
1.预防措施 ( 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抵抗力 搞 好防疫卫生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猪时, 应隔离观察两周以上;定期消毒、杀虫、灭 鼠。 ( 2 )定期预防注射,提高免疫水平 每年 春秋各免疫接种1次;仔猪于断奶后进行,如 在哺乳期免疫,则应于断奶后补免,以后每 隔6个月免疫1次。
( 3 )脾脏充血、肿大,呈樱桃红
色,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质地柔软;
切面隆起,呈暗红色,脾髓刮过量大。
( 4 )肾脏淤血、肿大,俗称“大
红肾”,表面出血点。
( 5 )胃肠呈卡他性出血性炎症,
主要在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明显。
急性猪丹毒 右脾肿大、 充血,左为正常对照
猪丹毒 脾脏明显肿大,肾脏有散在出血
关节炎
慢性猪丹毒 呈多发性关节炎,不能站 立呈犬坐势
慢性猪丹毒 多发性关节炎,关节 肿胀,不能站立,呈犬坐姿势
(2)慢性心内膜炎 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喜卧伏,厌行动, 强使行走,则举步缓慢,全身摇晃。 听诊心脏有杂音,心跳加快、亢进,心律 不齐。 呼吸急促、困难。 胸下、四肢发生于浮肿(浮肿一般无疼痛 感)。 强迫其剧烈运动时,常由于心脏麻痹而突 然倒地死。

细菌病-猪丹毒

细菌病-猪丹毒

【防治措施】
• 1、预防 • 目前用于防制本病的疫苗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 大类,乳猪应在断乳后进行首免以后每隔6个月 免疫一次,其他猪春、秋各免疫一次
• 2、治疗 • 治疗本病的首选药为青霉素,头孢,氨苄青霉 素配合其他解热镇痛药进行,如无并发症,均能 收到很好的效果。
行特流点
在新疫区常呈 暴发性、急性, 现大多数地区呈 散发性流行
3个月龄以上的猪 发病率最高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见于流行初期地区,个别发病突然死亡,大多发病体温42℃以上, 结膜充血呈暗红色,发病1~2天后,皮肤上出现红斑,其大小和形状 不一,以耳、背、臀等处较多见,指压退色(个别红斑色不显)。
十三、猪丹毒
本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 染病。
【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为丹毒杆菌属的红斑丹毒丝菌, 俗称丹毒杆菌。 猪丹毒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但对 消毒药的抵抗力较低,2%福尔马林、3%来苏儿、 1%火碱和漂白粉都能很快将其杀死。
春、夏湿热季节多发
传播途径主要 经化道和损伤的 皮肤而感染
• 2、亚急性疹块型(常见) • 其特征是全身皮肤上出现疹块。发病初 期,体温41℃以上,1~2天后,在胸、背、 腹、四肢外侧等处出现数量不定,大小不等, 形状不规则、颜色深浅不同的疹块,且稍突 出皮肤表面。
症状视频
• 3、慢性型
其特征是呈关节炎、心内膜炎和 皮肤坏死三种.
猪丹毒与附红体混合感染

猪丹毒ppt医学课件

猪丹毒ppt医学课件
猪 丹毒
概述 病原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剖检变化 诊断 防制
一、概述 猪丹毒俗称“打火印”是由猪丹毒 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特征为急性病例表现败血症;亚 急性病例表现皮肤疹块;慢性病例主 要表现为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 死。主要侵害架子猪,对养猪业危害 很大。
二、病原体(猪丹毒杆菌) 1、大小及形态:猪丹毒杆菌是一种 纤细的小杆菌,大小为0.2~ 0.4µm×0.8~2.0µm。在感染动物组织触 片或血片中,呈单个、成对或小丛状。从 心脏瓣膜疣状物中分离的常呈不分枝的长 丝状或短链状。不运动,不产生芽胞,无 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
2、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1)隔离:猪进行检查,发现病猪隔离治疗。 (2)消毒:对猪舍、用具、运动场等认真消毒。 (3)粪便和垫料最好烧毁或堆肥发酵处理。 (4)病猪尸体、急宰病猪的血液和割除的病变组 织器官化制和深埋,没有病变的肉和脏器可高温处 理后利用。 (5)对同群未发病的猪只,注射青霉素或四环素 可收到控制疫情的效果。

2、亚急性:主要变化为皮肤有坏死性疹块。
3、慢性 (1)心内膜炎型:心脏二尖瓣处有溃疡 性心内膜炎,形成疣状物,呈菜花状,此病 变可能发生在三尖瓣处。
3、慢性
(2)关节炎型:关节腔内及关节周围有 浆液性纤维素渗出。
膀胱粘膜上的出血点及血肿
膝关节关节炎,滑膜绒毛样增生
3、慢性 (3)皮肤坏死型:多见于背、肩、耳、蹄 和尾等部的皮肤出现肿胀、隆起、坏死、干 硬似皮革,经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形成 瘢痕组织而痊愈。
(3)皮肤坏死型:多见于背、肩、 耳、蹄和尾等部的皮肤出现肿胀、隆起、 坏死、干硬似皮革,经2~3个月坏死皮 肤脱落,形成瘢痕组织而痊愈。如有继
发感染则病情复杂且病程延长。

猪丹毒杆菌的检验

猪丹毒杆菌的检验

动物实验
病理解剖和细菌分离 病理解剖,观察小鼠的内脏病理变化;无菌取小鼠的脾脏,触于血清平板, 37℃培养12~18h。记录结果。
1
2
四、操作步骤
结果与报告 综合以上生化试验、PCR鉴定和动物实验的结果,报告样品中检出或未检出猪丹毒杆菌。
实验六 猪丹毒杆菌检验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正文
01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02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
1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2
(四)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猪丹毒杆菌的检测步骤
反应条件: 95℃,5min 95℃,1min 63℃,1min 40次循环 72℃,1min 72℃,10min
以无菌操作将各菌分别穿刺接种至SIM培养基中,将所有试管置于37℃下培养24-48小时。
自TSA琼脂平板上分别挑取2个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先在斜面划线,再于底层穿刺。
生化实验
四、操作步骤
如试管5:本试验可观察乳糖和葡萄糖发酵产酸不产气(变黄);产生硫化氢(变黑)。
将被检菌穿刺接种于明胶培养基,于20℃培养7天,逐日观察明胶液化现象。如室温高,培养基自行溶化时,可与冰箱内放置30分钟,然后取出观察结果,不再凝固时为阳性。

怎样防治猪丹毒

怎样防治猪丹毒

怎样防治猪丹毒汇报人:目录•猪丹毒概述•猪丹毒的预防措施•猪丹毒的诊断与治疗•猪丹毒的防控实践与案例分析•未来展望与科研进展01猪丹毒概述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猪病。

定义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伤口等途径侵入猪体,引起感染。

病因猪丹毒的定义和病因高热、皮肤红斑、紫癜、关节炎、心内膜炎等。

猪丹毒可导致猪只死亡、生长发育受阻、繁殖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猪丹毒的症状和影响影响症状传播途径:猪丹毒主要通过病猪和带菌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传播,也可通过饲料、饮水、用具等间接传播。

流行特点:猪丹毒在夏秋季节高发,潮湿、闷热、卫生条件差的猪场更易发生。

易感群体:各年龄段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幼龄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建议咨询专业兽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猪丹毒的流行病学特征02猪丹毒的预防措施根据当地疫情和猪丹毒流行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种类进行接种。

疫苗种类选择接种时间接种方法按照疫苗使用说明,合理安排接种时间,确保疫苗能够充分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采用正确的接种方法,如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确保疫苗有效进入猪体内。

030201疫苗接种对新引进的猪进行隔离检疫,确保没有携带猪丹毒病原体。

隔离检疫定期对猪场、猪舍、饲养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杀灭病原体,降低感染风险。

消毒措施加强猪场灭鼠和防虫工作,减少病原体传播媒介。

灭鼠防虫生物安全防控饲料管理饮水管理环境调控密度控制饲养管理改善01020304提供营养全面、均衡的饲料,增强猪的抗病能力。

确保猪群饮水充足、清洁,避免饮用污染的水源。

保持猪舍内温度、湿度适宜,降低应激反应,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

合理控制猪群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减少疾病传播机会。

03猪丹毒的诊断与治疗临床诊断方法猪丹毒感染的猪只会出现高热、皮肤红斑等症状,观察这些症状的出现可以帮助初步诊断猪丹毒。

猪丹毒最新版

猪丹毒最新版

猪丹毒一、病原学猪丹毒杆菌猪丹毒杆菌又称红斑丹毒丝菌,为G+细长的小杆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不能运动。

在病料内的细菌常单在、成对或成丛状排列(图2-1-1);在慢性病猪的心内膜,多呈长丝状(图2-1-2)。

一、病原学猪丹毒杆菌一、病原学猪丹毒杆菌本菌为微需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加入适量血液或血清(血琼脂或血清琼脂),并在10%的CO2环境中生长生长更佳。

本菌对环境抵抗力强,阴暗环境中可存活30天以上,阳光下可存活10~12天,在病死猪已腐败尸体内7~10个月不死亡,在盐渍肉、腊肉中可存活3~4个月,15cm厚的肉内煮沸2~3小时方可将其杀死。

一、病原学猪丹毒杆菌本菌可以抵抗胃酸的作用,但对热的抵抗力较差(55℃经15min、70℃经5~10min能将其杀死)。

对消毒药敏感,一般消毒药如1%漂白粉、3%来苏尔、10%~20%的石灰乳、1%火碱、2%福尔马林都可很快(5~10min)将其杀死;但对石炭酸和酒精不敏感。

本菌对青霉素最敏感,四环素次之。

二、流行病学易感动物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各年龄猪均可感染,但以3个月以上(3~6月)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3个月以下和5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

其他家畜如牛、羊、马、犬、鼠、家禽及鸟类也能感染发病。

人类可因创伤感染发病,称为类丹毒。

传染源病猪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带菌的牛、马、羊、禽、狗是潜在的传染源。

屠宰场、加工厂的废料、废水、食堂的残羹和腌制、熏制的肉品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病原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这是人感染本病的主要途径)。

也可通过蚊、蝇等吸血昆虫传播;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也可侵入血液,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发病。

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有时爆发流行。

北方地区5~8月炎热多雨季节是流行的高峰,春秋次之;南方地区则在冬春季流行三、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3~5d,最短的为1d,最长的为7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微生物诊断
1)取材:败血症型可以取血、肝、脾; 疹块型取皮肤疹块; 慢性心内膜炎型取欣内膜上的疣状物。
2)直接染色镜检:败血症可以用血推片, 其他可以用组织推片。
3)分离培养:划线接种血平板,37度24小时. 4)鉴定:注意与李氏杆菌相区别
运动性 接触酶 H2S
李氏杆菌 +


扬苷 +
溶血性 Β溶血
五、抗原性:
常含有A、B、G三种抗原,根据其三种 抗原的多少分为三个群。
A群 主要引起败血性猪丹毒,主要含A+G+(B) B群 主要引起疹块型猪丹毒(慢性俗称打火印) N群 只含有GAg,慢性心内膜炎
六、抵抗力:
较强,在尸体中可以存活几个月,但 对常用消毒药物敏感.
七、致病性:
一般只感染猪,对牛羊不易感染。病 猪表现为败血症、疹块、心内膜炎。人可 以感染而发生类丹毒。实验动物中鸽的易 感性强于小白鼠,一般豚鼠不易感染。
猪丹毒杆菌
一、分类地位及形态染色:
属于丹毒杆菌属。G+平直或微弯曲的细 长杆菌,单在或呈从状排列,特别是在白细 胞内从状排列更为明显。慢性猪丹毒病畜的 心内膜疣状物上,菌体带呈长丝状。
三、培养特性:需氧,在血ຫໍສະໝຸດ 板上形成针尖大的菌落, 有时有溶血。
四、生化特点:
明胶穿刺上呈试管刷样生长,接触酶 “-”、扬苷“-”、H2S“+”。
豚鼠 敏感
猪丹毒



- -或α 不敏感
八、免疫
1. 猪丹毒杆菌弱毒苗; 2.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
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