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

合集下载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猪丹毒,也被称为细菌性败血症,是一种由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严重疾病,常见于猪。

以下是关于猪丹毒的症状、防治和预防措施的详细介绍。

症状:1. 食欲丧失:受感染的猪常常会出现食欲减退或完全丧失的情况。

2. 体温升高:感染猪的体温会明显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3. 皮肤发炎:受感染的猪的皮肤会出现红肿、发炎、甚至溃烂的症状。

4. 呼吸困难:由于丹毒菌感染引起的脱水,猪常常会呼吸急促或出现呼吸困难。

5. 活动性下降:感染的猪会感到虚弱,行动迟缓,甚至不愿意行动。

防治方法:1. 抗生素治疗:猪丹毒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进行治疗,以控制细菌感染和减轻疾病症状。

2. 注射药物:疫苗注射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猪体内产生抗体,并提高免疫力,减少病变发生的机会。

3. 外用药物:在皮肤病变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外用药物,如漂白粉、紫草水等进行消毒和清洁。

还可以使用抗菌药膏进行局部治疗。

4. 饲养管理:保持养猪场的卫生环境,定期清理和消毒猪栏,加强猪群的营养和饮水管理,提高猪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猪丹毒的发生。

预防措施:1. 接种疫苗:对于具有猪丹毒感染史的养猪场,可以考虑接种疫苗来增加猪的免疫力并预防疾病发生。

2. 环境控制:保持猪舍的卫生,定期清理猪栏和饮水设施,消毒病区,控制病原体传播,减少感染机会。

3. 饲料管理:合理饲喂猪只,保证营养均衡,增加抗病能力。

避免使用变质饲料和水源,防止细菌污染。

4. 隔离感染猪只:及时发现并隔离患有丹毒症状的猪只,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猪丹毒是一种严重的猪类传染病,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及时治疗和预防是控制疫情发生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养殖管理、饲养和环境控制,以及疫苗接种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猪丹毒的发生率,并保证猪的养殖质量和养殖效益。

猪丹毒

猪丹毒

猪丹毒猪丹毒是猪丹毒丝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为败血病表现和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

慢性病猪主要表现为心内膜炎和关节炎。

发病特点本病有一定季节性,气候较暖和的时节发生较多;以3-6月龄的猪发病最多,老龄和哺乳猪发病少;在流行初期猪群中猪只常取急性经过,突然死亡1-2头,且多为健壮大猪,以后陆续发病或死亡;发病后如能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常可终止流行;青霉素治疗有效;有较明显的常在性,呈散发或地方流行。

临诊症状败血型猪丹毒,以体温升高达42℃以上、突发病和死亡、皮肤上有红斑、指压褪色及呕吐等症状为特征。

亚急性(疹块型)以病猪体表皮肤上出现典型疹块为主症(图2.1)。

慢性病猪有心内膜炎及关节炎等(图2.2,2.3)。

病理变化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脾肿大,紫红色,切面结构不清,易刮脱;肾肿大,紫红色;胃底部及小肠(十二指肠及空腹前段)出血性卡他炎症;慢性病例,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图 2.4~2.9)。

诊断确诊可进行细菌学检查。

以新鲜病料抹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单个或成堆的长丝状菌体,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平时做好预防注射,当前我国使用的有两种菌苗:①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10千克以上的断奶猪一律皮下注射5毫升;10千克以下或尚未断奶的猪,皮下注射3毫升,1个月后再补注3毫升。

注苗后21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②猪丹毒弱毒菌苗,为冻干苗,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大小猪一律皮下注射1毫升,注苗后7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

口服时,每头2毫升,服后9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

发病后应早期确诊,隔离病猪,及时治疗。

青霉素为首选抗生素,用量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每日2~3次肌肉注射。

应该指出,经过治疗后体温下降,食欲和精神好转时仍需继续注射2~3次,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

猪场环境及饲养管理用具,应进行消毒,猪粪及垫草集中堆肥,发酵腐熟后作料用。

病死猪或屠宰可高温处理,血液、内脏等深埋。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猪丹毒菌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通过饲料和环境感染。

猪丹毒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猪的养殖业发展。

以下是猪丹毒的症状、防治措施和预防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症状1.急性病例:猪丹毒病初次感染时,主要表现为抗虫蚁、对颜色的耐受性降低,肠道产生黄色粪便,体温升高,食欲下降,血尿增多。

2.慢性病例:病情发展到后期,猪丹毒病会逐渐恶化。

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乳糜泻增加,腹泻变为黄色或绿色,毛发变得暗淡无光。

二、防治措施1.环境卫生:保持猪圈清洁干燥,定期清理粪便,加强消毒措施。

定期更换饲料和水源,避免交叉感染。

2.疫苗接种:猪丹毒疫苗是预防猪丹毒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般在猪只出生后的第三周至第五周接种疫苗。

接种后可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3.饲养管理:合理饲养和管理是预防猪丹毒的重要措施。

营养均衡的饲料,良好的饲养环境,定时的疾病检查和治疗都可以减少猪丹毒的发生。

4.消毒措施:定期对猪圈、饲料槽、水槽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使用消毒剂杀灭细菌和病毒的残留。

特别是在发病期间,要加强消毒工作,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5.隔离措施:一旦发现有猪丹毒病例,应及时将患病猪只隔离开来,防止疫情传播。

在猪只群体中对关键时期的猪只进行单独饲养,以减少感染风险。

三、预防方法1.猪丹毒菌感染主要通过饲料和环境传播,饲养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饲料,并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

要加强猪圈的环境卫生,保持干燥清洁。

2.及时发现和治疗疫情。

一旦发现疑似猪丹毒病例,应立即向当地畜牧部门报告,并请求专业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3.定期进行猪丹毒疫苗接种。

根据养殖规模和疫情形势,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并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效力。

猪丹毒是养殖业中常见的传染病,给猪只的生长和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接种疫苗、饲养管理和定期检测,可以预防和控制猪丹毒的发生。

猪农应加强对猪丹毒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减少经济损失。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丹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猪类动物。

在全球范围内猪丹毒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猪丹毒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猪丹毒的症状通常出现在感染后的2到5天。

主要症状如下:1.发烧:受感染的猪往往会出现全身发热的症状,体温超过40摄氏度。

2.食欲减退:猪丹毒病猪的食欲明显减退,甚至拒绝食物。

3.呼吸困难:由于丹毒杆菌影响了猪的呼吸系统,猪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状。

4.皮肤改变:患病的猪通常会出现皮肤瘀斑、水肿和溃疡等症状。

5.神经症状:丹毒病也会影响猪的神经系统,导致猪出现抽搐、肌肉僵硬等症状。

猪丹毒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感染率极高。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如下为猪丹毒的防治方法:1.疫苗注射:猪丹毒疫苗可在幼猪出生后的2周龄开始接种。

首次接种后,每3至4周接种一次,直到猪达到6个月龄。

之后,成年猪可以每6个月接种一次。

2.清洁和消毒:保持猪圈的清洁和消毒是预防猪丹毒的重要措施。

定期清洁猪栏,清除污垢和粪便,并使用消毒剂对猪圈进行彻底消毒。

3.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降低猪丹毒的发病率。

确保猪圈通风良好,避免猪群过度拥挤,定期检查猪的健康情况。

4.隔离:将新进猪隔离至少14天,以确保其不是携带丹毒杆菌的猪。

5.营养平衡:给猪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猪的抵抗力,以减少感染病菌的风险。

6.早期发现和治疗:如果发现猪出现疑似丹毒的症状,应立即与兽医联系,进行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猪的生存率。

猪丹毒是对于猪养殖业来说非常严重的传染病。

只有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减少猪丹毒的发病率,保障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

猪丹毒的症状与防治猪丹毒又称作猪传染性红斑病,是一种由传染性红斑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的特点是潜伏期长,患病猪出现严重的瘙痒和皮肤红斑,严重影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丹毒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1.潜伏期:约为3-10天,但有时可长达数周。

2.发病期:发病猪出现高烧,体温可达40-42℃,伴有食欲不振、呼吸急促等全身症状。

3.皮肤症状:患病猪出现强烈的瘙痒感,经常性的摩擦,导致皮肤擦伤、掉毛、皮肤糜烂。

皮肤表面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严重者可形成溃疡。

4.其他症状:患病猪常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等呼吸道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抽搐、共济失调等。

二、传播途径1.直接传播:患病猪体表的病毒可通过瘙痒、摩擦等方式传染给健康猪。

3.蚊虫叮咬传播:某些蚊虫可带有猪丹毒病毒,它们叮咬患病猪后再叮咬健康猪,将病毒传播给健康猪。

三、防治方法1.疫苗预防: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

一般建议猪只在3个月大时接种猪传染性红斑病疫苗,增强其免疫力。

2.加强管理:定期消毒养殖环境,保持场所清洁卫生。

杜绝瘙痒病病原体传播途径,防止病毒侵入猪群。

3.隔离治疗:对于出现丹毒症状的猪只,应及时隔离治疗,避免其与健康猪接触,防止病毒传播。

4.对症治疗: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保湿药物治疗皮肤糜烂等。

5.加强蚊虫控制:杜绝蚊虫进入养殖场,采取蚊虫灭除措施,避免蚊虫叮咬传播丹毒病毒。

猪丹毒是一种严重影响猪群健康的传染病,对于猪农来说,加强疫苗预防、加强环境管理、定期隔离治疗等都是预防和控制猪丹毒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减少猪丹毒的发生,保证猪只的健康生长发育。

猪丹毒

猪丹毒

猪丹毒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

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概念猪丹毒症状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 ,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

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猪丹毒-病猪的颈部背部皮肤大面积瘀血。

致病原因①圈舍肮脏潮湿。

②饲料湿喂,尤其是如果使用了奶类副产品,会促进病原的繁殖。

③引水系统遭病原污染。

④摄入粪便。

⑤猪只转移、混群造成应激。

⑥温度突变、夏季高温。

⑦饮水系统遭病原污染。

⑧突然更换日粮。

⑨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

⑩病毒感染 - 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症和流感。

⑾栖息区垫有稻草的猪舍更易发生,因为丹毒杆菌可在稻草中存活。

病原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

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4微米×0.8~2.5微米。

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有时很细。

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

在病死猪的肝、脾内4℃159天,毒力仍然强大。

露天放置27天的病死猪肝脏,深埋1.5米231天的病猪尸体,12.5%食盐处理并冷藏于4℃148天的猪肉中,都可以分离到猪丹毒杆菌。

在一般消毒药,如2%福尔马林、l%漂白粉、1%氢氧化钠或5%碳酸中很快死亡。

对热的抵抗力较弱,肉汤培养物于50℃经12~20分钟,70℃5分钟即可杀死。

本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因此可经胃而进入肠道。

临床症状潜伏期短的1天,长的7天。

急性型此型常见,以突然爆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为特征。

猪丹毒

猪丹毒

病猪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为主要特征,病猪体表有红疹较为好确认,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也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中文名:猪丹毒英文名:swine erysipelas病原学:红斑丹毒丝菌季节分布:四季传染病:是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染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蜱等吸血昆虫传播临床表现: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

并发症:类丹毒疫苗预防:是预防措施:每年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猪时严格做好检疫病猪体表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

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猪丹毒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同义名猪丹毒杆菌(Bacillus rhusiopat hiae suis),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在感染动物的组织触片或血片中,呈单在、成对或小丛状。

从慢性病灶如心脏瓣膜疣状物中分离的本菌常呈不分枝的长丝,也有呈中等长度的链状。

本菌不运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

革兰氏染色阳性。

本菌为微嗜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如加入少许血液或血清,并在10%二氧化碳中培养,则生长更佳。

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小时,用显微镜反光观察,有光滑(S)型、粗糙(R)型和中间(I)型等三个型,三者可以发生互变。

由急性病猪分离的菌株,菌落为光滑型,毒力强;粗糙型菌落一般见于久经人工培养或从慢性病猪、带菌猪分离的菌株,毒力低;中间型菌落金黄色,其毒力介于光滑型和粗糙型之间。

本菌明胶穿刺培养,呈试管刷状生长。

糖发酵力极弱。

大多数菌株能产生硫化氢。

经酸或热酚水抽提菌体胞壁抗原,高免兔血清,做琼扩试验是血清分型基础,已确认有25个型(即la、1b、2-22、及N型)。

猪的细菌性疾病-猪丹毒

猪的细菌性疾病-猪丹毒

案例二:慢性猪丹毒
慢性发病
病猪表现出轻微的食欲不振,间歇性发热,皮肤出现溃疡等症状 。
慢性关节炎
病猪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症状。
对策
及时诊断,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使用抗菌药物等治疗手段。
案例三:幼猪感染猪丹毒
1 2
感染途径
通过母猪的胎盘垂直传播给幼猪。
幼猪死亡率高
幼猪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就会死亡,死亡率高达 100%。
手术治疗
01
02
03
手术适应症
对于某些猪丹毒病例,可 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 如出现关节畸形或皮肤坏 死等情况。
手术方法
手术治疗猪丹毒的方法包 括清创、切除坏死组织、 缝合等步骤。
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后,应给予适当 的护理和药物辅助治疗, 以促进康复。
护理措施
隔离饲养
对患有猪丹毒的病猪应进 行隔离饲养,以避免传染 其他健康猪只。
环境消毒
对病猪饲养环境进行定期 消毒,以消灭病原体。
增强免疫力
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 猪只的免疫力,预防猪丹 毒的发生。
04
猪丹毒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急性猪丹毒
急性发病
突然出现高热,皮肤出现红斑,食欲不振,口渴 ,便秘等症状。
急性败血症
在发病后2-3天内死亡,死亡率高达80%。
对策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进行疫苗接种等预防 措施。
消毒管理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保持猪舍干燥 、通风、保暖等。
隔离措施
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 播。
03
猪丹毒的治疗
药物治疗
可用药物
治疗猪丹毒的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 等抗生素。
用药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浅谈猪丹毒诊断及其治疗*****专业:动物防疫与食品检验主考学校:甘肃农业大学准考证号:442112100029指导教师姓名职称:22013年6月14日浅谈猪丹毒诊断及其治疗D Diagnosis and treat ment of swine erysipelass a n d t r e a t m e n o f s w i n e e r y s i p e l a s*****TanwenJun目录摘要 (4)关键词 (4)猪丹毒病原体 (4)流行病学 (5)1传播特性 (5)2流行特点 (5)临床症状 (6)1急性败血型 (6)2亚急性疹块型 (6)3慢性型 (6)病理变化 (7)诊断 (7)1病理变化诊断 (7)2实验室诊断 (8)3血清学试验 (8)4鉴别诊断 (8)治疗方法 (8)1西药治疗 (8)2中药治疗 (9)预防措施 (9)1病前措施 (9)2发病后的措施 (10)附录 (10)参考文献 (12)后记(致谢) (13)浅谈猪丹毒诊断及其治疗*****摘要: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败血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是败血症症状、发高热、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纤维素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等。

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很大,是威胁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而且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为了使养猪户更多地了解该病,加强防范意识,本文就猪丹毒的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措施方面等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猪丹毒症状诊断治疗1.猪丹毒的病原体猪丹毒的病原为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紫色)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它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无运动性,呈单个、成对或成堆存在,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

对酸的抵抗力很强,耐胃酸。

本菌为微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在普遍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培养温度为37℃,pH7.2~7.5。

在普遍琼脂平板上生长较差,长成半透明极小的圆形菌落,如添加血液或血清时则生长较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呈圆形、光滑、灰白色、透明、边缘整齐、针尖大露珠样的小菌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形成狭窄绿色溶血圈;在肉汤培养中,呈均匀的微浑浊,不形成菌膜和菌环,底部有少量沉淀,振摇后,沉淀物上升呈絮片状;在明胶穿刺培养时,沿穿刺线横向放射状生长,表现为特征性的试管刷状,是区别于李斯特氏菌的一个特征。

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h后,用显微镜反光观察,有光滑S型,菌落小呈蓝绿色,荧光强,毒力强,从急性病例分离的菌株大多为S型;粗糙R型,菌落呈土黄色,无荧光,毒力弱,从慢性病猪、带菌猪分离的菌株为R型;中间I型,呈金黄色,荧光弱,毒力介于上两型之间。

根据菌体抗原不同,将猪丹毒丝菌分为25个血清型,我国主要是1a和2型。

猪丹毒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

在阴暗的地方可以生存1个月以上,在室温下耐受干燥数月,在阳光下生存10~14天才死亡,在死后深埋1.5m 231天的尸体内尚有活菌。

污染的粪和垫草堆肥发酵时,半个月内可杀死。

本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在50℃加热15~20min,或在70℃加热5min可杀死,煮沸后很快死亡。

含菌的肉块厚15cm,煮沸2~3h可完全灭菌。

对猪丹毒丝菌,一般兽医常用消毒药液,如1%~2%氢氧化钠、1%漂白粉、5%石灰乳、2%福尔马林、3%煤酚皂液等均能很快杀死。

但对石炭酸的抵抗力较强,在0.5%石炭酸中可存活99天。

2.流行病学(1)传播特性:猪丹毒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常发生在夏秋炎热多雨季节,冬春寒冷较少发病。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泻物排出大量的猪丹毒杆菌,污染周围环境,如饲料、饮水用具及土壤等,落在土壤中的猪丹毒杆菌在温度和湿度适宜条件下,不但可以生存,而且还能繁殖,夏秋两季多雨,雨水冲刷土壤,使土壤中的猪丹毒杆菌有机会扩大传染,夏秋又是吸血昆虫活动季节,因此助长了猪丹毒杆菌的传播;其次是皮肤创伤感染,蚊蝇等吸吮病猪血液也机械性传播。

带菌的健康猪当猪体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抵抗力减弱时,细菌毒力增强也常引起内源性感染发病。

在自然条件下,猪对本菌最敏感。

已知50多种哺乳动物,几乎半数啮齿类动物和30种野鸟中分离到本菌,小鼠和鸽对丹毒丝菌易感,常作为试验动物用于诊断。

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

病猪、带菌猪的肝、脾、胃、扁桃体、回盲瓣处的腺体等部位带有本菌,随分泌物、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猪舍和饲养管理用具,通过消化道侵入易感猪体。

人通过伤口感染,称为“类丹毒”,少呈败血病症状,常为局部炎症,有时引起关节炎。

某些吸血昆虫,蚊、蝇、虱、蜱等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媒介。

屠宰场、肉品加工厂的废弃物,食堂残羹、泔水,动物性蛋白饲料(如鱼粉、肉粉)喂猪,也可引起发病。

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适于本菌生存,在弱碱性土壤中可生存90天,最长可达14个月,因此,土壤污染对猪丹毒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2)流行特点:猪丹毒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

大多发生在气候较暖和的初夏和晚秋季节,但由于我国地幅辽阔,南北方气温差异很大,流行季节不可能一致。

据报道,基本规律是:北方各省6~9月是流行季节;中南各省7~9月是流行季节,其他月份只有零星发生;南方各省则全年都有发生,尤以9~12月为多。

据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对京郊死亡猪只检验统计,7月至翌年2月都有发生,以11~12月为多,多呈散发性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偶尔也可暴发流行。

3.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1一7天。

病状由于猪体抵抗力与猪丹毒杆菌毒力的强弱,通常分为三型。

(1)败血型猪丹毒:其表现为急性死亡或者严重的败血病,并出现高热症状病猪常突然死亡,体温突然增高到42-43℃,病猪食欲减退或完全停食,没有精神、寒战、病初粪便干燥后下痢、卧地不起,也有部分猪病后不久,在耳后、颈部、胸、腹侧等部位,皮肤上出现各种形状红斑,逐渐变为暗紫色,用手按压退色,停止按压时则又恢复,严重的脉搏纤细增快,呼吸困难,很快死亡。

,急性死亡经常出现于生长育肥猪,刚育成的猪中少发。

(2)疹块型猪丹毒: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体温增高到41℃以上,便秘、呕吐12天后,在背、胸侧、颈部、四肢外面等处皮肤上出现深红色、大小不等的疹块,典型的“荨麻疹样丹毒”故称“打火印”,界限清楚,扁平凸起,病程为8-12天。

猪只嗜睡,不愿走动.(3)慢性猪丹毒:主要病状是四肢关节炎或心内膜炎。

也有的两者并发,这种类型多半是急性或亚急型转化而来。

慢性症状感染猪丹毒的后续影响也非常严重,可能出现以下结果:①皮肤坏死从急性症状恢复后,大块皮肤坏死并且腐烂,特别是耳朵、阴囊皮肤部位容易发生,小腿部位偶发。

②跛行部分猪只在恢复过程中,由于免疫反应过度,导致猪关节炎症状非常严重而且不可逆转。

在这些病历中,由于长期患病导致关节部位的组织已经大多坏死。

③心内膜炎发生急性感染之后,病原微生物在心脏瓣上生长,造成花椰菜形状的组织损伤,从而影响到心脏功能。

通常会导致受感染猪的死亡。

对于2-3周龄的猪,出现心内膜炎症状的猪几乎都会出现荨麻疹样丹毒症状。

4.急性猪丹毒病理变化(1)急性(败血型) 急性死亡的病猪,可见鼻、耳、颈部、胸、腹部及四肢皮肤等处,常见不规则的淡紫色,或不同程度暗紫色,即所谓丹毒性红斑;全身淋巴结急性肿大,潮红或紫红色,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变化,胃底部及小肠(主要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黏膜红肿,脾脏显著肿大,呈樱桃红色,包膜紧张,质地柔软,切面脾髓隆起,红白髓界限不清,用刀易乱脱大量脾髓组织;肾脏淤血肿大,被膜易剥离,呈不均匀的紫红色,切面皮质部呈红黄色,表面及切面可见有大头针帽大小的出血点,稍隆起如“糖葫芦串”。

心内外膜出血,心包积液,心肌浑浊。

肺充血、水肿,可见出血点。

肝淤血、肿大,呈暗红色。

(2)亚急性(疹块型) 疹块型丹毒可见皮肤呈现典型的疹块病变,与生前症状相同,以白猪或褪毛后更明显,有部分病死猪的脾、肾还可出现与急性病例相似的病理变化。

(3)慢性慢性病猪心内膜的损害,大多见于左心的房室瓣(二尖瓣)上,出现典型的菜花样疣状赘生物,表面高低大小不一,使瓣膜变形,心孔狭窄与闭锁不全,大者可堵塞房室孔。

慢性关节炎时,可见关节肿大,关节囊显著增大、增厚,囊内关节液增多,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关节面粗糙,滑膜表面有绒毛样增生物。

5.诊断此病的诊断方法是观察临床症状或者从死亡猪只身上采集病料,在实验室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后检测。

有繁殖和跛行症状的猪丹毒需要通过血清学诊断来检测猪丹毒的免疫水平。

猪丹毒的诊断,除了病原学和流行性两方面外,主要依靠以下方面确诊。

(1)病理变化诊断有诊断价值的病理变化是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有出血。

脾肿大,呈樱桃红色,切面结构不清,易乱脱。

肾肿大,皮质部肾小球出血。

胃底部及小肠(十二指肠及空肠前段)黏膜呈出血性炎症。

在屠宰检验中可见皮肤上有形状不同、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红斑,似“花衣裳”外观;严重时整个猪体皮肤发红,有“大红袍”之称。

慢性病例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

(2)实验室诊断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以新鲜病料(心血、脾、肾、肝、淋巴结、病变的心内膜和关节炎病变部)抹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单个或成堆的细长小杆菌,白细胞内也可见到成丛排列的细菌,在慢性心瓣膜制片中,可见单个或成堆的长丝状菌体,便可做出初步诊断。

取新鲜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皿,37℃培养24~48h,可见长出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圆形、针尖大小露珠样菌落,有蓝绿色荧光;明胶穿刺培养时,生长成试管刷状,不液化明胶;肉汤培养时不形成菌膜,有絮片状沉淀物。

(3)血清学试验有凝集试验、SPA协同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抗体直接法、琼脂扩散试验等。

凝集试验有全血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用于诊断。

血清培养凝集试验,可用于血清抗体检测和免疫水平评价。

方法是在含有抗丹毒血清的培养基中接种被检组织液或纯培养物,37℃培养18~24 h,有凝集者即判为阳性。

检测猪血清时,不发病猪凝集价在1:20以下,发病或有免疫力的猪,凝集价在1:320以上。

SPA协同凝集试验,可用于细菌鉴定及菌株分型。

荧光抗体法可直接检查病料中有否本菌存在。

(5)鉴别诊断发生急性猪丹毒时,要与猪瘟、猪肺疫、猪链球菌病、李氏杆菌病等相区分。

6. 治疗治疗原则:抗菌消炎,清热解毒,退热消肿。

(1)西药治疗1.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猪丹毒的首选抗生素,坚持每8h注射一次足量青霉素,使病猪治愈。

同时经验指出,经过治疗后,病猪体温下降,食欲和精神好转时,仍须继续再注射2~3次,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

2.土霉素盐酸盐,按每10kg体重0.2~0.4g计算,用专门配用的稀释液稀释后,深部肌肉注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