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及翻译、阅读训练题及答案word版本 (2页)

合集下载

问说《孟涂文集》阅读答案附翻译

问说《孟涂文集》阅读答案附翻译

问说《孟涂文集》阅读答案(附翻译)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
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
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
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
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
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
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
答:
答案:1.①提出疑难②也许,或许③增加知识④判断,解决2.C.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是清代刘开写的一篇议论文。

“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完整篇.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完整篇.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高一学年文言文小短文阅读训练(2)

高一学年文言文小短文阅读训练(2)

高一语文文言小短文阅读初级训练(一)(一) 孙登比丸吴太子孙登,尝乘马出,有弹圆过。

左右求之,适见一人,操弹佩圆,咸以为是。

辞对不服。

从者欲捶之,登不听。

使求过圆,比之非类,乃见释。

人之负冤,多因疑似,听者不能审谨,忿然作威,遂至枉滥。

1、孙登遇到了什么事?2、孙登怎样处理这件事?(提示:注意“比丸”二字。

)3、这件小事给你什么启示?(提示:以小见大。

)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适见一人2.咸以为是3.登不听4.乃见释(二)柳庆问饮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

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

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谓是主人所窃。

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

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常自带之。

”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

”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

”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

彼沙门乃真盗耳。

”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

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注释:别驾,官名。

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务。

1、问题:贾人和主人,谁丢失了东西?丢失了什么东西?谁受到了怀疑?为什么?2、思考:柳庆如何问案?(提示:注意标题。

)3、评述:凡诬服之词必有疑窦,故“庆问而疑之”,然郡县为何不能发现疑问呢?搞逼供信的人往往自以为破案有术,孰知逼供之下必有冤魂!4、词句:解释加横线的词。

(1)诣京师交易(2)主人特以痛自诬服(三)蒋常留妪唐贞观中,衛州版桥店主张逖妻归宁。

有魏州三衛杨正等三人投店宿,五更早发。

是夜,有人取其刀杀逖,却纳鞘中,正等不觉。

至晚店人追及,刀血狼籍,收禁考掠,遂自诬服。

太宗疑之差御史蒋常复推。

常至,追店人十五以上皆集,人数不足,因俱放散,独留一妪,年八十余,晚乃令出,密遣狱典觇之,曰:“有人共语,即记姓名。

”果有一人问妪:“使人作何推勘?”前后三日,并是此人。

捕获诘问,具服:与逖妻奸杀逖,有实迹。

(文言文阅读题)《孟子》阅读附答案.docx

(文言文阅读题)《孟子》阅读附答案.docx

(文言文阅读题)《孟子》阅读附答案.docx《孟子》阅读附答案文言文阅读题《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 分)A.行拂乱其所为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B.必先苦其心志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舜发于畎亩之中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 D.人恒过,然后能改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 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小3】“然后知生于患,而死于安也。

”一句明确作者点,但,“死于安”似乎未加述,你能史人物的例子来么?(2 分)【小4】孟子“ 患”使人生存展,愈《》以千里人才,但是身逆境的“千里”“食不,力不足”,果是“才美不外,且欲与常等不可得”或“ 死于槽之”。

两者的点有矛盾?你的理解。

( 2 分)答案【小 1】A(2 分)【小 1】C (2分 )【小 1】例要点:史人物;安表;萎靡死亡之果。

(2 分)【小1】两者的述的内容中都涉及逆境,孟子着眼于得成功的主因素,因而要求不畏,主展;愈重人才成功的外在力量,即伯的作用。

两者角度不同,因而点各异。

(言之成理即可)( 2 分)解析【小 1】A 中二者都是“使用法,使??乱”。

【小 1】A 中“ ”通“悦”;B 中“忍”通“ ”;D 中“厝”通“措”。

【小1】所事例必具有典型性,概括性,性,是充据的三个特点。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就是清代刘开写得一篇议论文。

“说”就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本文得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得过程中得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就是“学”与“问”得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就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就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就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

如就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就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就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八年级语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高中文言文阅读】《问说(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问说(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问说(节选)(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问说(节选)(清)刘打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毫无疑问,毫无疑问,毫无知识。

勤奋好学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那些对自己有道德的人应该问如何打破他们的怀疑。

所谓的真相和正义。

如果你自卑,你怎么能问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辨别力。

这不是书吗?“如果你问,你就会富有。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在古代,人们在空虚中快乐而善良。

他们不顾一切地问燕。

这对他们是有益的身而已。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这是自我,不是男人。

这是和普通人一样的疾病。

如果在学习上缺乏成就,我们就会强烈地认为我们知道,如果在理性上缺乏安全感,我们就会假定,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避开别人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不屑于问怎么做;与自己平等的人不愿意提出要求。

如果是这样,世界上几乎没有人可以问。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问世界上奇怪而可鄙的事情,以便迅速发表评论;即使心里已经很清楚,也要问对方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而丈夫不易求,心不可空;心不是空的,从勤奋到不诚实。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全力以赴。

我们的学习不是古人的学习,它的好处也不是古人的好处。

我们不能问适当的问题。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精选文档.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档】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及翻译、阅读训练题及答案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及翻译、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
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
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