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
程
危急值报告制度是医院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及时诊断和治疗危急病情而制定的一套规
范化的报告制度。
下面是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的一般步骤:
1. 定义危急值:医院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学标准制定危急值的范围和标准,一般包括生
命威胁、需要立即干预或治疗的病情。
2. 危急值识别和报告:医院通过各种途径(如医院信息系统、电话等)识别危急值,
并及时向相关医务人员报告,包括主治医生、护士、实验室技术人员等。
3. 危急值信息传递:报告危急值的人员需要提供准确的患者信息,包括患者体征、实
验室检查结果等,以便获取快速有效的医疗干预。
4. 危急值确认和记录:接收到危急值报告的医务人员需要确认报告的准确性,并将相
关信息记录在患者的电子病历中,以方便日后追踪和评估。
5. 危急值处理和干预:医务人员根据危急值的紧急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及时采取适
当的处理和干预措施,包括紧急手术、快速诊断、药物治疗等。
6. 立即反馈:医务人员处理完危急值后,需要及时向报告人员反馈处理结果,确保信
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7. 追踪和评估:医院要做好对危急值的追踪和评估工作,包括对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
和及时性进行评估,并对处理结果和患者结局进行追踪和分析,以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以上是一般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的主要步骤,不同的医院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细化或调整。
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及项目和范围

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及项目和范围危急值报告是医院内部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用于及时通报医院内发生的危急情况,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建立完善的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及项目和范围,能够确保危急情况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和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危急值报告制度1.危急值的定义和范围:明确各种危急值的定义和范围,涵盖各种危急患者的状况,如临床病情紧急、器官衰竭、意识状态异常等。
2.危急值报告的责任人和责任分工:明确危急值报告工作的责任人,包括医生、护士、检验科技师等,并明确各个责任人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
3.危急值报告的流程和时间要求:规定危急值的报告流程,如从发现危急状况到报告的具体流程和环节,并要求报告的时间要求,以确保及时报告。
4.危急值报告的记录和归档:要求对危急值报告进行记录和归档,以便日后的查阅和跟踪。
二、危急值报告流程1.发现危急值:发现危急值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行紧急处理,并立即向危急值报告负责人报告。
2.报告危急值:危急值报告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核实并确认危急值,并按照规定通知相关人员,如医生、护士、实验室技师等。
3.处理危急值:经确认的危急值需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如开展紧急治疗、采取适当的检查等。
4.归档和跟踪:对于发生的危急值报告,应及时进行记录和归档,并进行后续的跟踪检查和回访。
1.临床业务方面的危急值报告,如血压过高、心电图异常等。
2.化验业务方面的危急值报告,如生命体征异常、药物过敏等。
3.影像业务方面的危急值报告,如肺部疑似感染、脑部出血等。
4.手术业务方面的危急值报告,如手术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等。
以上仅为一般性的项目和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细化。
总之,建立完善的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及项目和范围,是医院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规范和严谨的操作,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危急情况,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也能够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操作流程

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操作流程医院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操作流程是确保医疗机构在发生危急病情时能及时进行有效救治的重要管理措施。
下面是一个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操作流程的简要介绍,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制度建设医院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流程文件,确保该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制度建设的关键内容包括:1.明确定义危急值:对危急值进行明确定义,包括哪些病情被视为危急值,以及对应的处理措施。
4.设定报告时间要求:明确各类危急值报告的时间要求,确保及时传达和响应。
二、危急值报告流程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上,医院还需要建立危急值报告的具体操作流程。
具体流程包括:1.发现危急病情: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发现危急病情,并以书面形式记录。
3.接收人员的确认:接收人员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当立即做出确认回复,确保报告传达到位。
4.确认处理措施:接收人员应当根据危急值的严重程度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启动急救流程。
5.跟进和报告结束:接收人员在处理完危急值后,应当进行跟进观察,确保病情得到控制,并及时报告处理结果。
三、培训和教育医院需要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培训和教育,以确保所有人员都能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制度。
培训和教育内容包括:1.制度和流程的介绍:向相关人员介绍“危急值”报告制度的目的、内容和流程。
2.案例演练:进行案例演练,让工作人员通过模拟危急病情的处理过程,掌握操作技巧和应变能力。
3.知识更新:定期组织相关知识的更新培训,包括医疗急救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等。
四、监督和评估医院应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对“危急值”报告制度进行监督和评估,以不断改进和提升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监督和评估内容包括:1.确保制度执行:对相关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制度的真正执行。
2.收集反馈意见:定期收集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反馈意见,了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危急值是指对病人生命健康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或临床表现,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建立科学的危急值报告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介绍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危急值报告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一、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是指对患者生命健康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或临床表现。
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实验室检测结果:如血液生化学检查、血气分析、心电图、脑电图等。
2. 临床表现:如呼吸窘迫、意识障碍、高热、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危急值的判定标准应当采用国家或地方相关标准。
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流程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流程通常包括采集、鉴定、确认、报告和跟踪等环节。
1. 采集实验室检测人员或临床医生在进行检测或治疗过程中,对可能产生危急值的检验项目或临床表现进行监测,并及时将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2. 鉴定检验人员在发现可能产生危急值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时,应当及时核对样本、检查仪器运行情况和检测方法等,以防止因错误操作或技术原因导致的假阳性结果。
3. 确认实验室检测人员或临床医生在发现可能产生危急值的检测结果或临床表现时,应当及时通知已授权确认危急值的医师,进行再次确认。
4. 报告确认危急值后,医生应当及时向患者、责任护士、病区负责人等报告,并记录到病历上。
医生应当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危急值的意义和可能的危害。
5. 跟踪医生应当对危急值的处理过程进行跟踪,确保采取的紧急救治措施有效,并及时反馈患者的治疗效果。
三、危急值报告制度应注意的事项1. 报告负责人的选择医院应当设立危急值报告负责人,负责制定危急值报告制度、审核危急值的识别标准和确认标准、解决危急值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和纠错等。
卫生院、诊所等医疗机构也应当设立相应岗位,保障卫生服务质量。
2. 记录完整医生应当在病历中记录危急值的检测结果、确认的医生、采取的救治措施和患者的反应等,以备查验。
医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模版(3篇)

医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模版一、概述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检验科危急值的报告流程,确保准确、及时、有效地传递重要危急检验结果,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医疗质量。
二、危急值定义危急值是指在临床医学意义上具有重要诊断或治疗意义,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检验结果。
根据不同检验项目的特点,医院将制定相应的危急值范围。
三、危急值报告程序1. 检验科人员发现危急值后,立即向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报告。
2. 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接到报告后,判断危急值的准确性,并与相关科室进行确认。
3. 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将危急值报告给相关科室负责人。
4. 相关科室负责人接到危急值报告后,立即组织相关医护人员采取紧急措施,并追踪患者的进展情况。
5. 患者的主治医师需及时与患者沟通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6. 检验科人员需及时记录危急值的报告、确认和处理过程,并填写相应的报告表格。
四、危急值报告的内容和要求1. 危急值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a. 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b. 危急值结果:检验项目名称、结果数值及单位,超出正常参考范围的程度。
c. 报告时间:记录危急值的检验时间和报告时间。
d. 报告人:填写报告人的姓名、职称和联系方式。
e. 接收科室:填写接收危急值报告的科室名称。
f. 处理情况:记录患者接受的治疗和护理情况。
2. 危急值报告应具备以下要求:a. 清晰明确:报告内容简明扼要,语言准确清晰,避免模棱两可的表达。
b. 及时有效:报告应在最快时间内传达给相关科室,并得到确认和处理。
c. 准确可靠:危急值结果应经过仔细核对和验证,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d. 机密安全:危急值报告应严格保密,只限内部医护人员知晓。
e. 录音备案:电话报告危急值时,需进行录音备案,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危急值报告的监控与评估1. 医院检验科需设立危急值报告的监控系统,定期对危急值报告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
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是医院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制定的一套重要且紧急的报告机制。
它涉及到医疗过程中遇到的危及患者健康或生命的紧急情况,需要医务人员立即采取行动。
下面是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的详细介绍。
一、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制定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危急值的定义和具体内容。
危急值是指对患者健康或生命构成严重危害的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检查结果。
具体的危急值项目包括血压过高或过低,血糖过高或过低,心电图异常,血氧饱和度降低等。
2.确定危急值判定的标准。
即危急值的判定应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避免主观性的判断和错误的报告。
3.明确危急值的报告责任人和报告渠道。
医院应明确危急值的报告责任人,包括医生、护士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等,并明确危急值的报告渠道,确保能够及时通知到相关人员。
4.制定危急值报告的流程和时间要求。
医院应制定危急值报告的具体流程和时间要求,确保报告能够及时传达给相关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医院危急值报告流程的具体步骤1.患者危急值的发现。
医院临床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发现患者存在危急值的情况时,应立即采取行动。
2.危急值的判定。
医务人员根据医院制定的危急值判定标准来判断是否属于危急值,并进行确认。
3.危急值的报告。
一旦确定患者存在危急值,医务人员应立即向相应的责任人员报告,以便能够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报告方式可以是口头、书面或电子的形式。
4.危急值的接收和确认。
接收到危急值报告的责任人员应立即确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等。
5.危急值的跟进和处理。
医务人员应跟进危急值的处理情况,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救助。
6.危急值的记录和总结。
医院应做好危急值报告的相关记录,包括报告的时间、处理情况和结果等,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评估,以便改进工作和提高报告的效率。
三、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要求1.及时性。
报告存在危急值的患者要能够及时通知到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危急值报告是医疗行业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旨在迅速识别和处理患者危急状况,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是医疗机构内部的一套规范和程序,通过明确报告对象、报告内容和报告渠道,保证危急值的有效传达和及时处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的要点和操作方法。
一、危急值报告的定义和目的危急值是指具有重大临床意义且需要立即处理的检验结果、影像学或其他医学观察结果。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核心目的在于:1.提高患者安全:确保患者在发生危急值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减少可能的健康风险和并发症。
2.优化医疗协同:通过危急值报告,实现医护人员之间的快速沟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团队协作效率。
二、危急值报告的内容和准则1.危急值定义和分类: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危急值定义,并根据具体检验项目、影像学或其他医学观察结果的临床意义,将危急值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和分类。
2.报告对象:危急值报告的对象通常包括下列人员或部门:- 主治医生或责任医生:负责危急值相关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 医务主管或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和推动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并督促相关人员按要求执行。
- 检验科、影像科或其他医学科室:负责进行相关检验和观察的实验室或医技人员,负责及时报告危急值,并确认报告的正确性。
- 护理科室: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和监测,收到危急值报告后需与主治医生协同处理。
3.报告内容和格式:危急值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码等。
- 危急值结果:具体危急值检验项目、数值和等级。
- 报告时间和报告人:记录危急值报告的时间和负责报告的医护人员。
- 处理措施和建议:包括主治医生针对危急值的处理行动和建议。
4.危急值报告流程的规范和细节- 规定报告时间:制定危急值报告的时间要求,如设定每日早晨8点前必须汇总前一天的危急值。
- 确定报告渠道:明确危急值报告的传递渠道,如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或特定的医疗信息系统。
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及项目和范围

======================================================================= =====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及项目和范围一、危急值报告制度1、“危急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2、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详细做好相关记录。
3、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必须严格按照登记表的内容认真填写,字迹清晰,不得瞒报。
医护双方签字确认。
4、临床科室护理人员在接到医技科通知时,一方面尽快检查核对标本采集方式、方法正确与否、另一方面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相应措施。
5、临床科室医师在接到医技科室通知的结果时,一方面通知护理人员尽快观察患者病情,另一方面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6、更改治疗方案、实施抢救措施前,应及时与患方沟通,并记载于病程记录中。
二、危急值报告流程1、当检查结果出现“危机值”时,检查者首先要确认仪器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在确认仪器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检查者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并在《医技科室检查“危机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
2、临床科室接到“危机值”报告时,需紧急通知主管医师、值班医师或科主任、临床医师需立即采取相应诊治措施,并于2小时内在病程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机值检查报告结果和诊治措施。
3、临床医师和护士在接到“危机值”报告后,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应重新留取标本送检进行复查。
如果复查结果与上一次一致或误差在许可范围内,检查科室应重新向临床科室报告“危机值”,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已复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为加强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确保"危急值"及时反馈,保证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危急值”是指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填写《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检验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床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临床电话、临床联系人、报告人等项目,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并填写详细《临床科室危急值接收登记本》,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一、“危急值”报告程序
1、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验)者首先要确认仪器、设备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核查检验标本是否有错,检验项目质控、定标、试剂是否正常,仪器传输是否有误。
在确认检查(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需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人员“危急值”结果,并在《检查(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逐项做好“危急值”报告登记。
2、临床检验科必须在《检查(验)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并简要提示标本异常外观性状,如溶血、黄疸、乳糜状等。
3、记录应有以下内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临床诊断、申请医师、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收到标本时间、报告时间、检验报告者、通知方式、接收医护人员姓名。
4、对原标本妥善处理之后保存待查。
5、各医技科室要在检查(验)报告“危急值”项目处加盖“危急值”提示章。
临床检验科凡打印报告除加盖“危急值”提示章外,在项目结果后还有“HH”或“LL”的提示。
6、各医技科室在对病人检查过程中发现急、危、重病人出现危急症状应立即启动急诊急救应急预案,并与临床医生、护士联系,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7、门诊检验报告“危急值”项目处加盖“危急值”提示章,门诊医生见到盖有“危急值”提示章的检验报告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处理。
8、临床科室人员在接到“危急值”报告电话后,应在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做好记录,同时及时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做好下一步的救治工作。
9、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应进一步对病人进行检查;如认为检验结果不符,应关注
标本留取情况。
必要时,应重新留取标本送检进行复查。
若该结果与临床相符,应在30分钟内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同时及时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
10、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需6小时内在病程记录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报告结果和所采取的相关诊疗措施。
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情况,将纳入医院绩效考核。
医技科室如未按要求向临床科室报告危急值结果,一次扣罚1分;临床科室未及时处理一次扣罚1分,病历无记录一次扣罚0.5分;《危急值报告登记本》登记不及时、漏登或缺项过多,扣0.5分。
三、各临床、医技科室在实际诊疗工作,如发现所拟定“危急值”项目及“危急值”范
围需要更改或增减,请及时与医务处联系,以便逐步规范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
四、医院医疗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定期检查和总结“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每年至少要有一次总结,重点是追踪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或是否由于有了危急值的报告而有所改善,提出“危急值报告”的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
五、在实验室操作手册中应包括危急界值实验的操作规程,并对所有与危急界值实验有关的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临床检验的“危急值报告”作为医院管理评价的重要标准,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检验医师制。
六、“危急值”报告项目及报告范围。
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范围(一)、检验科
检验
项目
白细胞计数
单位
109/L
低值
2.5
高值
30
备
注
静
脉
血、
末
梢
血
血红蛋白
含量g/L 50 200
静
脉
血、
末
梢
血
血细胞比
容%15 60
静
脉
血、
末
梢
血血小板计
数109/L 50
静
脉
血、
末
梢
血
凝血活酶
时间(PT)S 30
抗
凝
治
疗
时
激活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APTT)S 70
静
脉
血
纤维蛋白
原定量g/L 1 8
血
浆
酸碱度PH 7.25 7.55 动脉血
二氧化碳
分压mmHg 20 70
动
脉
血
碳酸氢根mmHg 15 40 动脉血
氧分压mmHg 45 动脉血
血氧饱和
度% 75
动
脉
血
血钾mmol/L 2.5 6.5 血清
血钠mmol/L 120 160 血清
血氯mmol/L 80 115 血清
血钙mmol/L 1.6 3.5 血清
葡萄糖mmol/L 2.2 22.2 血清
尿素mmol/L 36 血清
肌酐μmol/L 530 血清
胆红素mmol/L 307.8 血清
淀粉酶U/l >正常参考
值上限3倍
以上
血
清
细菌培养及药敏培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
二、功能科
1、心脏停搏
2、急性心肌缺血(不适宜平板)
3 、急性心肌损伤
4、急性心肌梗死
5、致命性心率失常
(1)心室扑动、颤动
(2)室性心动过速
(3)多源性、ront型室性早搏
(4)频发室性早搏并Q-T间期延长
(5)预激伴快速心房颤动
(6)心室率大于180次/分的心动过速
(7)二度Ⅱ型及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8)心室率小于45次/分的心动过缓
(9)大于2秒的心室停搏
(三)、CT室
1、严重的颅脑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2、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
3、脑疝
4、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5、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除外复查病人)
6、肺栓塞
7、急性主动脉夹层
8、消化道穿孔
9、急性胰腺炎
10、肝脾胰肾等腹腔脏器出血
11、眼眶内异物
(四)、放射科
1、一侧肺不张
2、气管、支气管异物
3、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大于50%以上)
4、急性肺水肿
5、心包填塞、纵隔摆动
6、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7、食道异物
8、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包括肠套叠)
9、外伤性膈疝
10、严重骨关节创伤:
(1)脊柱骨折伴脊柱长轴成角畸形
(2)多发肋骨骨折伴肺挫裂伤及或液气胸;
(3)骨盆环骨折。
(五)、超声科
1、急诊外伤见腹腔积液,疑似肝脏、脾脏或肾脏等内脏器官破裂出血的危重病人
2、大量心包积液,前壁前厚度大于等于3cm,合并心包填塞
3、怀疑宫外孕破裂并腹腔内出血
4、晚期妊娠出现羊水过少、心率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