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合集下载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在现代社会,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建筑风格各异,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并分析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建筑风格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

东方建筑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意境表达。

以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古代建筑群为例,其建筑风格展现出的是谐和统一的理念。

建筑物常常以红墙黄瓦为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和美好。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独立性、个性化和视觉冲击力。

哥特式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和现代主义风格的高楼大厦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代表。

这些建筑物常常以大胆的曲线和精细的装饰为特点,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空间布局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空间布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功能分区和内外有别。

以日本的传统住宅为例,它们常常以中庭为中心,各个房间围绕中庭布置,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内向型空间。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对私密性和内敛的追求。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中世纪的城堡和现代的大型购物中心都是典型的例子。

这些建筑物常常拥有宽敞的大厅和楼梯,让人们可以自由穿行其中。

这种开放的布局方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

三、材料和建造工艺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选用材料和建造工艺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建筑常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砖石和土壤。

以中国的古代建筑为例,这些建筑物大多采用木结构,由于历经百年,仍然保存完好。

东方建筑的建造工艺注重精雕细琢,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的尊重。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

现代建筑常常使用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以及各种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

这种建造方式注重效率和速度,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四、文化内涵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东方建筑注重平衡、谐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内敛、崇尚和谐的价值观。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自信、开放和冒险精神。

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西方建筑差异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一直以来,中西方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东方的古老寺庙还是西方的现代建筑,它们都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展现了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建筑风格是中西方建筑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比如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 - 格拉斯哥的"格拉斯哥的麦金托什建筑风格",强调简洁、流线型和机械化的设计风格。

而东方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美感和精神内涵,如中国的传统园林和寺庙建筑,强调平衡和谐、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背景。

其次,中西方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建筑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建材,以实现大跨度和高层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更多地选用砖、木和青石等传统材料,以强调自然和温暖的触感。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常使用木材和琉璃瓦,这种材料的选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有助于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最后,中西方建筑的文化传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技术和创新,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讲究节奏和秩序,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这种文化传承在东方古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寺庙所展现的封建王朝和宗教信仰。

然而,尽管中西方建筑在风格、选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都注重功能性和空间利用效率,都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西方建筑中的生态建筑和东方建筑中的环境友好型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注。

总结来说,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材料选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中西方建筑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中西方建筑差异》课件

《中西方建筑差异》课件

屋顶造型与屋檐构造
中西方屋顶造型 差异:中式屋顶 造型丰富多样, 如悬山、硬山、 歇山等;西方屋 顶造型则以平直 为主,如平屋顶、 坡屋顶等。
中西方屋檐构造 差异:中式屋檐 构造复杂,采用 多层结构,如斗 拱、檐椽等;西 方屋檐构造相对 简单,一般采用 单层结构,如檐 板、檐口等。
屋顶材料与风格: 中式屋顶材料以 木材为主,风格 多样;西方屋顶 材料则以砖石为 主,风格简约。
屋檐装饰与文化 内涵:中式屋檐 装饰精美,具有 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方屋檐装饰相 对简单,注重实 用功能。
墙体材料与构造方式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 墙体材料:砖石、土木、金属等 构造方式:砖石结构、木结构、钢结构等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04
中西方建筑装饰差 异
雕刻艺术与绘画艺术
中西方建筑雕刻 艺术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价值取向的不 同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对审 美观念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对价 值取向的影响
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地域特色: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对建筑的影响 民族风情: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建筑中的体现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06
中西方建筑融合与 发展趋势
中西方建筑融合的实践案例
中西方建筑差异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概述
中西方建筑装饰差异 中西方建筑融合与发展趋 势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中西方建筑概述
中西方建筑起源与发展
中国建筑起源:原始穴居、木构架建筑、斗拱与飞檐 中国建筑发展: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西方建筑起源: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 西方建筑发展: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等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构造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在中国建筑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等特色装饰。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比例美,通过飞檐、斗拱等装饰来突现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简洁和对称。

希腊柱式、拱门和尖顶等装饰成为西方建筑的特色。

除了装饰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庭院布局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内有天地之内的空间。

而西方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对话,大面积使用落地窗和露台,使室内外景观有机结合。

二、建筑结构中西方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料和木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采用石头、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通过砌筑或浇注实现建筑的坚固和稳定。

在建筑结构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虚实结合”,即将建筑分为实体部分和虚幻部分,在视觉上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感。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追求简约和实用,遵循“形式从功能而来”的原则。

三、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从屋顶上的装饰到院落布局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建筑被视为功能的延伸,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在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建筑注重庄重、威严和天地合一,强调层次感和象征意义;西方建筑则更加简约、实用和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和功能性。

从中西方建筑的区别看文化差异

从中西方建筑的区别看文化差异

从中西方建筑的区别看文化差异摘要中西方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传统建筑,承载着各种不同的建筑文化。

从中西方建筑材料、建筑造型、空间布局的区别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中国的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追求意境,结构严谨对称,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文化。

西方的建筑注重个体,追求外在的形式美,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改造。

关键词建筑文化建筑材料建筑造型空间布局建筑材料的区别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

建筑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建筑造型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分割等多种艺术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

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

“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

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就是飞檐的真实再现。

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作为凝固了的文化艺术品,从未间断过对人们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文化特质、哲学体系、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建筑历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明显差异。

1.中国的宫室建筑带有权力中心思想的印记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有多层级纵深,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

这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

皇家建筑是帝国形态的象征。

普通人家建筑也严格地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

即使最偏远乡村中的房子也遵守着宫殿建筑中蕴含的等级体系与社会思想文化准则。

2.中国重视“内宇宙”修炼的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痕迹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涵泳性情,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内心修养作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譬如狮子林中的假山曲径,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

3.中国建筑的围墙文化中国建筑喜欢用一堵坚实的围墙把建筑封闭起来。

作为家天下的皇帝,更是给“国家”(以国为家)修了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围墙。

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思想因子。

4。

中国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徽派建筑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

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堪舆之学,大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问有某种内在的隐秘关联。

5.西方建筑文化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迥异之处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建筑在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十分显著,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判断出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年代。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摘要:从文化的角度浅析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差异,以比较出不同的思想渊源与文化特色,从而更好的为今后建筑设计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总述
纵观历史,中外古代建筑普遍存在有明显的差异,不论是形体风格还是和谐审美上都表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魅力。

从目前的视野往前回顾,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建筑皆倾向于地面式的横向发展,表现为重重院落相套形成的巨大建筑群,给人一种宽广无限的感觉。

而西方古建筑却都倾向于高度式的竖向发展,表现为体量叠加垂直向上的雄伟单体,给人一种挺拔向上的感觉。

面对如此迥异的中西方古建筑形制表现,让我们对于建筑历史文化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概括来讲,历来一个社会或者说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都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密不可分,不论是饮食、医疗、服饰、教育还是我们本论文讲的建筑都为统治者们服务。

中国古代帝王所居为皇宫,皇宫形制为院落式组合结构,各地民居也是“家国同构”,所建的住宅形制按故宫比例缩小;而在古西方,统治人民思想的是主流基督教文化,统治者非帝王而是教皇,故我们可以从高耸云天的教堂建筑窥见各式各类向上挺拔的西方其他建筑。

二、细述
中国向心式与西方外向式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为优势,其中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组合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其建筑灵魂是庭院式中国古建群体布局。

中国庭院建筑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受正统儒家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习于培养不骄不躁的谦虚品质,体现在建筑上,也可以深深的表现出来,不张扬、向心性的庭院或许还有接地气的平铺布局,表现出中国人的内敛性格。

可以说,庭院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低位,也就是俗语所说“无庭不成居”。

与中国古建不同,西方古代建筑是呈现开放向高空发展的单体空间格局,采用体量向上和垂直叠加的创作手法,由巨大而富有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的整体布局。

由于基督教义中倡导人人平等与西方传统观念中家庭观念的淡薄,所以西方建筑住宅其形制与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大大不同,没有围墙的实物压迫,没有家长等级的精神威慑,子孙非长辈的附庸,故其形制相比于中国平面布局也较平淡,只是更多的向天空中发展,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鲜明特征。

这与中国古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围合特性截然不同,不仅体现出西方人外向开朗的性格,也通常给居住其中的人一种明亮、通敞的感觉。

中国礼乐文化与西方酒神文化
(1)礼乐文化
中国《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中就点明了中国古建筑城市规划中的整体规划定制,即,表现出礼乐文化中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讲人治、讲究皇权至上、尊卑等级、人伦道德、主从关系、层次分明的社会秩序等字眼背后的独特文化意义。

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代表性建筑之一,在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主要是在1.6km 的轴线上,利用长的、横的、方的不同形状的院落,与不同体型的建筑物相配合,构成连续的、对称的不同气氛的封闭空间。

如图1及图2,自午门至神武门南北轴线严谨对称,层次脉络分明,体现封建统治阶级威慑森严的意图,强调了礼制文化的深刻含义。

图1 图2
老北京四合院,其形制如同皇宫,有“家国同构”的意味,也是以其院落组合形式体现封建礼制文化的代表。

主要表现为以各个庭院为中心,进行大小、深浅的空间组合变化以形成整个建筑平面。

通常一个老北京四合院是三进院落,而当一个院不够就在后面增加一个,要是大家族聚在一起,就主轴线上再旁边分出支轴线,以成为多组院落的并列组合。

例如明清时浙江东阳县卢宅即有15公顷占地面积。

如图3为正统老北京四合院建筑形制。

图3
整个四合院以垂花门为节点,由北至南,倒座房为仆役住房、贮藏等,北房为全院中心是家长所居处(据说未出嫁的女子也在此与父
母同住),耳房也做储藏所用,东西厢房分为儿子所住,东厢为长子,西厢为次子,倒座属外院,通常为男仆等居住,为便于守门护院只用。

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的缩影。

不管是皇宫还是民居,其建筑格局都是适应着国家政治、社会关系的秩序,都反应出中国古典建筑的等级观念、等级差别,是中国历史上君权胜神权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独特产物,由此,更深刻的显现出其区别于西方国家文化的独特礼制文化。

(2)酒神文化
如果要谈论西方的酒神文化就要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时代,古希腊文明时代有两大精神文化,一个是阿波罗为形象的日神文化,一个是狄奥尼索斯为代表的酒神文化。

这两大精神文化被认为是互补构成为西方文化,是从同一现实分裂出来的两种对立的宗教精神,前者被认为是精神的沉醉,后者则是梦的沉醉。

而著名哲学大师尼采认为,在艺术创作中,酒神精神是本质创作的基本动力,而日神只不过是为酒神提供具体象形。

早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每年三月为表示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

在此活动中,人们打破一切禁忌,狂饮烂醉,追求一种解除个体化束缚、获得与世界本体的融合欢乐。

作为艺术创作之一的建筑创作,其文化意义深深地反映出酒神文化的精神特质。

图4图5
图4为西方园林具象之绿化,不规则的几何图案,随意混乱排列,有序井然形成。

图5我西方园林具象之水体,其气韵恢宏、灵动感较强,表现为奔放、热烈之势。

这两幅图皆是重在表现所筑物在所处大环境中的奢华绮丽、夺目外露之感。

3、“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
中国古建筑构建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便是“天人合一”的建构思想,在民间主要表现为风水思想的合理运用。

下面将以民居中,“门”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受风水学影响,老北京四合院的外门一般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开在八卦方位的“巽”位上,即东南角的位置。

据风水,巽为风,门开在此有助于藏风聚气,按老百姓的说法即可以开门讨平安、顺顺利利,即风水里的“坎宅巽位”。

而对于门的设置,也就是说人们在进入大门后走入主人正房的行走路线的设置。

通常进大门为一小天井,正对门楼设一影壁(按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大门开进设一遮挡视线的墙以保证主人隐私不让一览无余),穿过隔墙上的门洞,才到轴线上的第一进院落。

中国院门之所以如此设置是由于北方风水学的影响,此学说认为鬼(即煞气)走路不会拐弯,所以住宅进门通常为“之”字形路线。

不管是怎样的趋吉避凶、祁穰求福,都是表现“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机人文观。

而西方却完全不是如此,西方基督教中的自由观念深入人心,教父通常都会教导教徒们勇于突破自我向上发展,表现在建筑上就形成了不同于我国倾向于地面形制变化的高体量形制。

典型的我们可以
看他们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以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为例,它高达161米,建筑形制表现为强烈的向上动势。

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城市的文化标志(表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

巨大的空间尺度形成与不近人情的高耸入云建筑高度,都反映除了西方古建中非人性化,人与自然机械相处的环境生存观。

三、结论
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化今天,建筑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由此,作为业界有识之士务必做到“以史为鉴,方可知得失”。

继承建筑传统,需从深层文化思想内涵入手,合理分析其表象诠释,再结合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最终将能够得出今后设计的指导内涵。

四、参考文献
1、黄浩.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2011
2、黄国红.中西方城市空间特色比较.新建筑,1997
3、朱小雷.形式实验的追问——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看当代关注形式的建筑文化现象. 华中建筑,2000
4、俘裕哲.从东西方人聚环境理论的演进中谈建筑师创作思维的变化.建筑学报,1995
5、徐岩,王少飞.混沌思维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1999
6、韩永红.中西方建筑中的文化特征比较,2008
7、张云涛,范崴.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