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

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

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后又简称为《吕览》,一共有二十余万字。

《汉书·艺文志》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杂家”,即认为它是先秦以来阴阳、儒、墨等各家的折衷和调和。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就是博采众说,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

这部书文字朴素简练,和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有不少地方都是借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因而富有文学的意味。

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2.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亦限期缴出烧毁;有敢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

次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

史称“焚书坑儒”。

3.《过秦论》:散文篇名,西汉贾谊作。

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篇。

“过秦”是指责秦政之失。

作者详细论述秦王朝迅速为农民起义所推翻的原因,旨在作为汉兴之后接受历史教训、巩固统治的借鉴。

文中对秦政的苛虐有所暴露。

4.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吸取《楚辞》、荀卿《赋篇》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

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

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

5.辞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

“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泉,其中楚辞的影响最直接,故称辞赋。

两汉辞赋盛行,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的演变。

它的文体是诗和文的综合体,其基本的一些文体特征:1、从音律上说,有音节而不入乐,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2、从体式上说,骈散不拘,韵否不定。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

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秦汉魏晋文学名词解释

秦汉魏晋文学名词解释


21、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22、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其作品反映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情绪。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23、互见法:是《史记》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了不伤害人物的统一性,又能忠实于史实,司马迁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使得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
24、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并称。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他们抒写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承先启后。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12、《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著,共一百三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13、《悲愤诗》:诗歌篇名。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1、赋: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型自由、无严格格律限制的特点。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它包括骚体赋、汉大赋和小赋,但典型的汉赋是大赋。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

古代文学名词解说(上)1、 20、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切宽泛地反应社会现实和人民磨难,显现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生家立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踊跃进步精神;也表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凄凉幽怨情绪。

作品境界弘大,笔调明亮,形成雄健深沉、大方凄凉的风格。

后代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到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21、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华期间,此不时势稳固,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得意忘形,永垂不朽,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益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丽,创作成就其实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因此,这一期间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绚丽成为诗文的一般特点。

代表这种主派别风格的作家,首推潘岳和陆机。

22、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迷享福,意志更为低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民风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讨论老庄玄理为主,少量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乏艺术形象和真情表露,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等。

2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创作风格的评论。

左思的诗歌,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歧视与抗争,感触深沉、情调激动,笔力健壮,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弘扬,即是后代所说的“左思风力”。

24、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刘宋期间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鼎力创作山川诗语言工整精练,境地清爽自然;颜延之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表现了寒士的大方不平,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25、竟陵八友: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

此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汉魏六朝文学

汉魏六朝文学

司马迁《史记》一、关于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与农夫牧童为伴,饱览山河,广闻史传,培养灵秀之气读书: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孔安国《尚书》,董仲舒《春秋》,范围广,知人论世漫游:东南一带,感受各地民风习俗差异,拓阔视野,接触各阶层,加深历史理解出任:继任父职太史令,《太史公书》即《史记》遭刑:向武帝解释李陵战败投降事情原委而遭刑著史:发奋著书,历史总结(通史)与身世之叹(倾诉)结合,怨刺成分二、李陵之祸与《报任安书》中书令与北军护军使者通信:半公开的宣言*以“推贤进士”为线索,实则1.向任安、刘彻以及天下人解说他的生死观内心对死的渴望—史记的悲剧气氛悲剧英雄—生死的选择是为有意义的目标苟活2.向汉武帝宣告自己的胜利知识者人格尊严与非理性权威的对抗3.不能解救朋友的隐言生死“要之死日,是非乃定”;沉痛、屈辱、愤怨、自豪、自傲、自伤*贡献1.文学史上纯粹抒情散文从私人书信体中开始2.影响后世表达人生志向和感慨的名篇3.研究司马迁生平的重要资料三、《史记》1.结构体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一种史书体裁,始于司马迁。

通史:贯通古今的史书,史记从上古贯通到汉初)。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叙事艺术(1).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无比宏大的结构中包含着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等体例的运用,既尊重历史事实,又突显历史意义;人物传记的排列顺序,基本以时间为序,又兼顾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以类相从;《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3).因果关系的探索和展示史学家素养:史学、史才、史德、史识、详因略果、因果关系探究:“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第二章汉魏六朝文学

第二章汉魏六朝文学

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61岁。班固 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 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 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 卷。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 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 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 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 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 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 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 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
康是晋武帝年号(280~289),这一时期经济呈 现上升局面,文学上出现了以“三张、二陆、两潘 、一左”为代表的作家群。太康文学呈现出对繁缛 、对仗等形式美的追求,逐渐丧失了建安文学的风 骨,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有一些新的探索,尤其是左 思对门阀制度的抗议、抒发寒士不平之鸣的诗歌, 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富有光彩的亮点。 东晋文学起自晋室南渡(317),终于刘裕篡晋 (420)。自魏晋以来,在哲学思想领域所兴起的玄 学,至西晋时盛极一时。降及东晋,玄风仍盛而不 衰,加之佛学流行,玄佛合流,整个文坛为玄风所 笼罩。这种风气影响到文体,使得玄言诗占据文坛 长达百年之久,因此东晋除了玄言诗外,无可称道 者,唯晋末陶渊明的出现,才为东晋文坛带来了新 的气息而成为东晋文坛之异彩。 自刘宋起迄陈末,为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
阳伽蓝记》、《水经注》等。南北方不同的文学 风貌,在对峙中交流,在交流中渐渐融合,至隋统 一而使得这种交流、融合大大加强,终而至唐朝时 形成了一种文质并焕的文学新局面。
第一节 史传文学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样式及代表作家 1. 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 、王粲 、陈琳、阮瑀 、刘 桢 、徐干、应瑒 女作家蔡琰:《悲愤诗》
2. 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 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 王戎
3.陶渊明
4.谢灵运
1. 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 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2. 散体大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3. 抒情小赋 扬雄《酒赋》、张衡《归田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二)史传文学 史传的成就在汉代达到顶峰 司马迁 《史记》 班固《汉书》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视频导入:《魏晋南北朝服饰》 点击
一、两汉文学
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内容上看
从形式上看
(一)赋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是我国古代诗歌的 表现手法之一,到战国后期,它发展成为 一种独立的文体,内容侧重于状物叙事, 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 只适宜于朗读。 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和 抒情小赋。
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 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 情感。
(一)文学创作的主题 1. 生死主题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曹植的《游仙》、《升无行》、《仙人篇》
3. 隐逸主题 陶渊明描写隐逸生活和表现隐逸思想

两汉魏晋六朝文学复习要点

两汉魏晋六朝文学复习要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汉赋:是汉代在远承《诗经》赋诵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家铺张恣肆的文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杨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

汉代设立的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并负责搜集各地歌谣的音乐管理机关。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题材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近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伤感色彩。

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是汉代文人无言诗成熟的标志,其内容多写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蔡琰为代表的作家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目睹了民生的苦难,因而大都既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作品大都呈现出高扬理想、忧时伤世、充满个性、富有悲剧色彩的特征,这种特点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建安风骨”。

真实地反映了现时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流露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幽怨,带有悲剧色彩,意境宏大,笔调畅朗,从而形成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以“三曹”、“七子”和蔡文姬为代表。

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构成的文学家族。

他们在诗歌中书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后又简称为《吕览》,一共有二十余万字。

《汉书·艺文志》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杂家”,即认为它是先秦以来阴阳、儒、墨等各家的折衷和调和。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就是博采众说,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

这部书文字朴素简练,和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有不少地方都是借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因而富有文学的意味。

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2.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亦限期缴出烧毁;有敢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

次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

史称“焚书坑儒”。

3.《过秦论》:散文篇名,西汉贾谊作。

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篇。

“过秦”是指责秦政之失。

作者详细论述秦王朝迅速为农民起义所推翻的原因,旨在作为汉兴之后接受历史教训、巩固统治的借鉴。

文中对秦政的苛虐有所暴露。

4.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吸取《楚辞》、荀卿《赋篇》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

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

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

5.辞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

“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泉,其中楚辞的影响最直接,故称辞赋。

两汉辞赋盛行,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的演变。

它的文体是诗和文的综合体,其基本的一些文体特征:1、从音律上说,有音节而不入乐,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2、从体式上说,骈散不拘,韵否不定。

类似散文、骈文、韵文之混合;3、从风格上说,善于铺陈夸饰,《文心雕龙》所谓“极声貌以穷文”;4、从组织上说,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反复渲染,驰骋铺张;5、从功用上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重视讽谏作用。

六朝骈文盛行,抒情小赋也演变为骈体赋,抒情和描写功能更强。

6.骚体赋:汉赋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

当时的社会是“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

从当时诸王纳士和著书的情况来看,西汉初年的文化思想还是比较活跃。

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追随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而在形式上与楚辞比较起来初有转变,但是不大。

这时较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和枚乘等。

贾谊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淮南小山有《招隐士》,枚乘有《七发》。

7.散体大赋:汉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西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的作家作品最多,尤其武帝、宣帝时代,汉赋达到鼎盛。

这个时期的赋作,内容大都描写汉帝国威振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园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的田猎、歌舞时的壮观场面等等。

一方面夸耀国势和一时文物之盛,充满了自豪的感情;一方面又对统治者挥霍享乐的行为流露出某些不满,进行委婉的劝谏和讽刺,所谓劝百而讽一。

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

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赋虚》、《上林赋》;扬雄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等。

班固有《东都赋》和《西都赋》,合起来叫《两都赋》。

大赋8.抒情小赋:东汉中叶以后,是汉赋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这一时期,汉赋从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都开始有所转变,那就是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专以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开始衰微,而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

这一转变,主要是因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张衡是这一转变开始的代表作家,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等人。

《归田赋》是张衡抒情小赋的代表作。

赵壹《刺世疾邪赋》也很有名。

9.纪传体:纪传体是司马迁的《史记》所开创的史书体例,他以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网络,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公元前104-前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

“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最具文学价值。

《史记》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以类相从的原则。

在传记的体例上,有单传、合传、类传等类型。

各传之间血脉贯通,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0.互见法:是《史记》传记选材写人的方法。

司马迁写人物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选择。

为了既不伤害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用以积极地运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务。

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注明,有的并没有注明。

如在《留侯世家》中有这样的话:“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阴事中”。

又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噁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传赞中虽有所贬责,但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

作者在本纪中没有过多地去批评项羽这个人物的缺点和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而把它放在《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说出。

11.《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著,共一百三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年)撰成。

后其书有缺,元帝、成帝间褚少孙补撰《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又附缀武帝天汉以后史事。

司马迁职居史官,据《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利用国家收藏的文献,再加以实地采访的资料,取材丰富。

记事起于传说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尤详于战国、秦、汉。

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

其中《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和《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都是本书的优点。

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12.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派兵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率四十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准备消灭刘邦。

经项羽叔父项伯调解,刘邦亲至鸿门会见项羽。

宴会上,范增命项庄舞剑,欲乘机刺杀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常以身掩护。

最后樊哙带剑执盾闯入,刘邦始得乘隙脱险。

这一段史实由于司马迁《史记》的精彩描述而流传不衰,成为后代小说、尤其是戏剧的优秀素材,不断在舞台上搬演。

13.《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14.《汉书》:东汉班固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创始于其父班彪继《史记》而作的《后传》,彪死,班固整理补充,撰成本书。

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班固的妹妹班昭和马续续成。

本书体例大略与《史记》相同,惟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准绳。

本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

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断代历史。

本书包举一代,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其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述,由此全面地展示了西汉盛世的繁荣和时代风貌。

其中李陵、苏武的传记酣畅淋漓,悲壮沉郁,可与《史记》名篇媲美。

《汉书》的笔法严谨有法,形成了与《史记》截然不同的风格。

15.乐府:“乐府”有二层含义:一是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秦。

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哀帝时废除,从此乐府机构消失。

东汉的黄门鼓吹署的职能大体相当于乐府。

二是诗体名。

魏晋以后,把乐府所唱的诗也称“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构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后人因此把词和散曲也叫做乐府。

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按照音乐的不同,将乐府诗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这个分类为后人所遵从。

汉代乐府诗的精华是民歌,它们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中。

16.《孔雀东南飞》:此诗最早见于陈朝时每个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取此诗首句,称为《孔雀东南飞》。

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

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和鞭斥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和赞扬。

诗的结尾以幻想的形式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予以描绘和歌颂。

作品展现了很高的叙事技巧,人物刻画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

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

情节双线交叉,结构谨严,剪裁得当。

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乐府中的叙事诗发展到了高峰。

本篇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

17.《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东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抒情诗。

非一人一时之作,但因其相似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而被编辑在一起。

其题材不出乎游子思妇的离情别思与失意士人的羁旅愁怀、坎懔之悲。

其主题紧紧围绕着人生短暂和对死亡的忧惧而展开,诗人或渴望青春爱情,或渴望功名和物质享乐,从努力实现人生不朽到满足于耳目口腹之欲,都是为了达到战胜死亡的目的。

其艺术表现手法既继承了诗、骚的比兴传统,又吸取了汉乐府五言诗的长处。

总之,哀婉、感伤、忧惧和狂放的情感以及沉重的人生哲理思索及其率真的表达,都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故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18.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