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上捕蛇者说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捕蛇者说》教案人教版.doc

九年级语文上《捕蛇者说》教案人教版.doc

一. 本周教学内容:《捕蛇者说》二. 学习目的:1. 了解“说”的特点;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3. 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 简介1. 课文《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2. 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

“说”这种文体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

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3. 作者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

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

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

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二. 思考1. 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 《捕蛇者说》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 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三. 分析本文的结构全文共5段,可归纳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至4段;第三部分,第5段。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1层(“永州之野产异蛇”至“无御之者”):写了蛇的产地、外形特征和剧烈的毒性。

第2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至“杀三虫”):写蛇的医学功用。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捕蛇者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捕蛇者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捕蛇者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能够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句和表达方式;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互读、讲解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领会课文中的深层含义;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感受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重要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表达方式的解析;3.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对古代社会百姓生活困苦的理解;2.对作者同情百姓疾苦的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出本课《捕蛇者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解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4.讲解分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重要词语,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5.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掌握程度;3.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理解程度;4.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六、教学方法1.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互读:让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3.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4.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课文文本;2.相关注释资料;3.多媒体教学设备。

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题;3.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文章。

《捕蛇者说》这篇教案,我们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感受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捕蛇者与百姓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捕蛇者虽然生活困苦,但相比百姓而言,却能得以生存。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教案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2.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 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课文、注释、问题讨论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认真听讲,了解课文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注释,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文章的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心得。

6. 写作训练: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修改。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学习成果。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章,拓展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教师也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3)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捕蛇者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3)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捕蛇者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捕蛇者说》。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3)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捕蛇者说》。

(2)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捕蛇者说》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捕蛇者说》,理解文意,掌握生词和句子。

(2)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和困惑。

3. 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学生讨论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捕蛇者的生活场景。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捕蛇者在现代社会的对应人群及其生活状态。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捕蛇者说》的朗读和背诵。

2. 写一篇关于捕蛇者生活状态的短文。

3.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现代社会中类似捕蛇者这样的人群及其生活状态。

九年级《捕蛇者说》教案

九年级《捕蛇者说》教案

九年级《捕蛇者说》教案【5篇】教学要点:一理解全文主旨。

二背诵四、五段。

疏通文意。

篇二二人小组,对比注解疏通每一句大意。

布置作业:一熟读课文,至少读两遍。

二完成课后练习三(做在书上)。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篇三【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力量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及“说”的体裁特点2把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3理解比照、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3在熟识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比照、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怜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惊。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

[板书课题,]或从背景介绍导入: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斗仍频,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斗、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削减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

朝廷随便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

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

在这种状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究竟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二、揭题解题:1、“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由于“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谈论,可以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说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2、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

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理想,有抱负。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实行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教案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教案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捕蛇者”、“赋税”、“蛇毒”等。

分析文中描绘的捕蛇者的生活状况和封建社会的矛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翻译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捕蛇者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捕蛇者说》的文意、结构和修辞手法。

文中描绘的捕蛇者的生活状况和封建社会的矛盾。

2.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对文中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捕蛇者说》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文中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讲解与分析: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分析文中的捕蛇者的生活状况和封建社会的矛盾。

5.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文中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让学生尝试用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写一段自己的文章。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捕蛇者说》。

3. 选择一篇类似的课文,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捕蛇者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捕蛇者的生活现状。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捕蛇者与农民的生活进行对比,揭示封建社会的矛盾。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捕蛇者说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

捕蛇者说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

捕蛇者说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课时篇一教学要点:一熟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课时篇二教学要点:一理解全文主旨。

二背诵四、五段。

教学设想:篇三尽可能多读几遍课文。

因为课文读不熟,疏通文意困难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本课教学目的和训练重点,都规定了背诵四、五两段,熟读才好成诵。

读课文的方法,尽量有所变化,使学生爱读、乐读。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抓住四、五两段适当做些分析。

理解全文主旨和蒋氏陈述的主要意思和感情。

疏通文意是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要指导学生认真对照注解完成这项工作。

但不搞对评。

布置作业:篇四一背诵四、五段。

二完成课后练习四。

教学目标:篇五一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二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段。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篇六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

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

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

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 捕蛇者说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 捕蛇者说教案 语文版

《捕蛇者说》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培养翻译课文的能力。

2.学习文中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赏析叙述中插入议论的妙处。

3.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1.了解“说”这种文体。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1.了解柳宗元。

2.积累文言词汇,在诵读中感受本文整散结合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主旨的写法。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同学们,“毒蛇”在你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阴狠”“恐怖”这些词语,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惧。

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毒蛇,而且将捕蛇作为自己的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捕蛇人的奇特生活。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著名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柳宗元集》传世,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2.背景链接唐朝中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巧立名目,无限制地搜刮人民的钱粮,使人民不堪重负。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主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这个荒僻落后的地区生活了将近1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蛇者说
教学目的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是讲清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和经过,了解人物对话的语气表达方式;
二教学难点是对多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认识。

核心知识
关于“说”
“说”是一种文体,主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本文是通过记事来说理,即通过对“捕蛇者”蒋氏的遭遇的述说说明“赋敛之毒”这个中心。

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适当议论、抒情。

开头由蛇毒写到捕蛇,引出捕蛇者,然后详记捕蛇者的话,最后推出结论,提出题意。

文章前两部分是记叙,后一部分的议论则是前面记叙的必然归结。

学习本文,默读课文的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默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概貌。

思考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

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

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

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

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

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写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

“利”与“害”关系,跌宕有致。

3、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作者是怎样写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①六十年的变迁
┏非死则徙尔
“乡邻”与“蒋氏”之比┫
┗以捕蛇独存
②悍吏来乡逼税
┏哗然而骇
“乡邻”与“蒋氏”之比┫
┗弛然而卧
③平时的生活
┏旦旦有是哉
“乡邻”与“蒋氏”之比┫
┗其余,则熙熙而乐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看看下面哪个句子是本文的主题。

苛政猛于虎也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是本文的主题,即作者的观点。

“苛政猛于虎也”是作者用来论证论点的一个论据,虽说与本文中心意思有关,但结合课文内容来看,它不是本文的主题。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本文的写作意图,不是论点,也不是主题。

积累:
关于下列句中的“是”字的用法。

吾祖死于是(代词,代捕蛇这件事)
吾尝疑乎是(代词,代“苛政猛于虎”这句话)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指示代词,这种)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指示代词,这个,代“永州之野”)
关于下列语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太医以王命聚之(代蛇)
问之(代蒋氏)
言之(代情况)
余悲之(代他的境遇)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蒋氏自己)
谨食之(代蛇)
典型例题
1、根据提示或要求写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捕蛇者说》的“吾尝疑乎是”一句中“是”字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文言语句的理解、默写
【分析】:本题难度较大。

不但要能熟练背诵课文,而且还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缺一不可。

答案为:苛政猛于虎也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有误的一句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