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学课程论文
贝类学论文

《贝类学课程论文》题目:双壳贝类能量代谢研究进展学生:学号:专业:电话:双壳贝类能量代谢研究进展摘要:双壳贝类的能量代谢是双壳贝类的经济种类收益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双壳贝类经济价值的又一途径。
双壳贝类能量代谢的核心问题是阐明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分配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定量关系。
本文研究了不同物理和化学因素下,对双壳贝类的摄食率、滤水率、同化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关键词:能量收支排氨率同化率耗氧率0 引言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双壳贝类的能量代谢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特点,在中国对海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的同时,双壳贝类养殖技术的日益完善,为提高双壳贝类的产量,对前人方法作出的总结,为了提高经济类双壳贝类的经济效益,增加养殖户的效益。
1 双壳贝类的能量收支方程能量收支方程是研究贝类生理能量学的重点,能量分配及各因素对这种分配的影响都能通过收支方程表现出来,许多贝类能量学研究者都把收支方程的建立作为研究重点。
1.1 能量收支方程的起源贝类能量学研究起源于20 世纪60 年代,其核心问题是研究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 以及生态因子对这些关系的影响。
贝类能量学收支模型[1,2,3]可表示为: C= P + R + U +F , 式中, C 为贝类摄取食物中的总能量(即摄食能),P 为贝类用于生长消耗的能量, 包括个体生长能(P g) 和生殖能(P r),R 为贝类呼吸代谢消耗的能量(即代谢能),U 为排泄消耗的能量(即排泄能), F 为贝类摄取的食物中没有被利用而随粪便排出的能量(即排粪能)。
1.2 摄食能摄食能是指鲍实际摄取的食物中所含的能量。
在能量收支研究中, 摄食能的测定通常有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两种方法。
直接法测量是直接测定实验前后食物的差量, 再测定食物的含能值, 即可得到最大摄食能。
间接方法则是通过分别测定生长、代谢、排泄及排粪能, 然后通过能量收支方程求得。
实验表明,温度,水质,体重,饵料等是影响鲍摄食率的主要因子。
研究性教学在“贝类学”课程中的应用

选 定好专题 后,教师 根据具体 情况创设一定的 问题情境 ,
识及技能。这些都对教师的授课提 出了更新、更高 的教学要求 。 规 划出问题的提 出方式 ,并把问题 详细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运
因此 ,有必 要 开 展 研 究性 教 学 , 以使 学 生 在 较 少 的课 时 内对 本 用已有的知识 ,充分思 考,探 求解决 问题 的方 向,筛选解决 方
与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是近年来 国际 课程,在教学 中教师 不能完全依 托教 材,要根 据课程和教学 要
教育机 构倡 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其 方式是教师把课本 内容 求调 整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 目标选择 课题 或问题。我们在实验 例如 : 九孔鲍与杂色鲍是不是同一个种, 设置 成若干小课题 ,让学生 选择 课题、进行研 究、得出结论, 中提 出了很多好的课题,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生和分类,以及贝类养殖 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应用科学, 墨西哥湾扇贝与海湾扇贝为我国引进的两个不同的地理 亚种,它 而另一 个只适 合在我 国北 方沿海养 殖? 分布于我 国南北方 沿海 “ 贝类学 ”作为研究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习性、生理 、发 们在表 型上难于区分,为什么一个只适合在我国南方 沿海养殖 , 具有直观性强、实践性要求高、内容补充更新快等特点。在传 的魁 蚶形态上 差别很大,为什么被认为是同一个种?通过这 些 统的教学方法中,“ 贝类学 ”往往以讲授法为主 。由于只有讲授, 课题或问题 的研究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和热情,挖掘 内在潜力, 没有交 流,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 更重要 的是 ,由于讲 授法 广泛地学习研究 生物学相 关知 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高 传授 的课程 内容 较为呆板,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加 之课 层次 上把握本学 科、本专业 的知识。 程授课 时数的大 幅度 减少,使得教 师在 授课时不得不有选择地 进行 讲解,学生无法有效、全面地 掌握贝类 分类等较 系统 的知
海洋类高校贝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进步 。目前 , 海洋类高校 中如 中国海洋 大学 、 上海 海洋 大学 、 广东 海洋大学 、 大连海 洋大学 、 浙江海 洋学 院等 均开设有 贝类 学相关课程 , 表 明该课程在 海洋类人才 培养过程 中 占据举足轻重 的地位 。然而 , 传统教学 中 关 于贝类 的知识 已不足 以使 学生们 更充 分地 学 习这 门课 程 ,因此 贝类 学课 程 的教学改 革 与创新 势在必
行。
在 贝类学 教学 中 ,理论 教学 与实 践教 学并 驾齐
驱, 两者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理论教学在于 引导学生 认 识贝类 的形 态结构 、 生理生态 特点 、 繁殖生 长规律 、 分 类方法 、 常见 贝类和收藏 贝类 的现状及其 贝类 的生 态 修复作用 。实 践教学则可通过 实验课 的学习 , 让学 生 能够掌握 贝类 生物学基础知识 、 贝类 的分类 程序 和
索, 旨在 为后 续培养 出具有 高质量 的海 洋生物类人 才提供 支撑 。
关键词 : 海 洋类 高校 ; 贝类学; 教学改革 ; 实践教 学 中图分类号 : G6 4 2 .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5 2 — 0 1 0 9 — 0 2
贝类 学课程 在海 洋类 高等 院校本 科生 教育 中重 要 的课 程之一 , 是水产养 殖专业 、 生物科 学专业 、 海洋 生物专业 等的本科 生基 础课程 。 随着 国家海洋强 国战 略 的提 出 , 海洋事业 得 到 了迅 速 的发展 , 海洋 类 高素
质人才 的培养需求 也在 不断地增加 。 海洋 生物类人才 培养是海, 对于贝类研究也 有 了长 足的
同。为提高教学 质量 , 培养高素质创 新海洋生 物类人 才, 贝类学教学 的改革与创新 主要从 以下几个 方面进
新时代背景下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索

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源[10] 。 在此形势下,探索创新广东
海洋大学新时代水产养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已
成为一个新颖的课题
[11]
。 笔者结合广东海洋大学新时代水
使得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加大了完成实习内容的难度,导致
生产实习内容比较局限。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教学的重要工具,不仅是教学大
产养殖专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分析了海水
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 2022,50(12) :249-252
新时代背景下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索
栗志民,刘志刚,申玉春 ∗
(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88)
摘要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生产实习作为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 新时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以校内课堂教学为
养殖专业的特点,针对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探
主,实践教学一般采取生产实习的方式。
索;曹谨玲等[9] 从课堂教学、课程实验和产学研方面对贝类
基金项目 广 东 省 本 科 高 校 教 学 质 量 与 教 学 改 革 工 程 建 设 项 目
( 201957 ) ; 广 东 省 研 究 生 教 育 创 新 计 划 项 目
择、蓄养促熟、诱导产卵、授精、孵化、幼虫培育及采苗等生产
学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主体是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应全程
操作技术,以及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技术。 学生学完该门课
参与指导并实时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障实
程后能够从事与贝类相关的科研、开发、生产、推广及生产管
习质量和实习过程的顺利实施。 然而,由于学生比较分散,
贝类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知识文库 第22期13贝类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田 莹 郝振林 常亚青*生物科学贝类学涉及贝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贝类的分类等内容,相应的贝类学实验课程也包括了贝类的解剖与分类部分。
贝类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室教学占了全部的课程,机械的模仿和对照图片进行解剖占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辨识和认知能力差,创新思维不足。
如在实验课程中已经学习了贝壳的外部形态和构造,但在自然界中却无法辨别课程上已认识的贝类。
另外,对贝类的生活状态认识不足。
许多同学来自于内陆地区,平时很少能够接触到生活状态的贝类,对贝类的生活状态和方式认识不足,靠想象去理解教授的知识,效果不理想,通过贝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出了创新性实验,实验中加入了贝类的生态观察和贝类标本制作等实验,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对课程学习的理解。
下面具体谈谈本次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经验和教训。
1 存在的问题贝类学实验课是贝类学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贝类学系列课程是进一步学习水产养殖学,开展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系列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就业后从事水产养殖生产活动必备的知识环节。
目前经过了实践之后发现,虽然在贝类教学方面存在大量的经验,但随着实践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贝类学实验课也应该与时俱进,跟随发展的脚步,进行教学的改革。
目前,主要的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示范性的解剖过于明显。
目前国内的贝类学实验课作为一项特色课程,没有将实验课程的特色发挥出来,照图解剖,照图画图,学生没有将实验与实践结合。
其次,采用图片教学,学生的直观性不强。
对贝类大多采用看图教学 对贝类生态和习性方面知识匮乏。
第三,贝类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不断的变化,贝类学实验应与时俱进,将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的能力。
2 教改措施2.1 对贝类的解剖实验的改革措施 2.1.1 “启发式”代替“示范型”在之前的贝类解剖实验中,多为示范性的实验,例如在做腹足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实验时,一般为选定一种腹足类,如脉红螺,老师进行讲解和解剖示范后,学生进行“模仿”的解剖,这种“演示”性的实验方法,每次上课,使学生处于“看”和“听”的位置,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禁锢。
贝类学

贝类免疫学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贝类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分别从贝类免疫的两大方面——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进行详细地分析。
其中细胞免疫的论述包括吞噬作用,吞噬和杀伤机制,贝类血细胞的分类。
体液免疫的论述包括凝集素、抗菌肤、溶酶体酶、化学递质。
【关键词】贝类免疫学细胞体液研究【前言】贝类免疫学是新兴学科无脊椎动物免疫学中的一个分支,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贝类的免疫反应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者密切相关,在抵御异物侵袭方面相辅相成,贝类通过免疫应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本文就从贝类免疫学的两大防御系统进行综述。
【正文】1.贝类的细胞免疫贝类血细胞参与了机体损伤的修复、贝壳的重建、吞噬异物颗粒和消除有毒物质等过程,是贝类免疫的主要承担者。
异物入侵贝类机体直至异物被吞噬和消化的整个过程,需要血细胞内和血淋巴中很多物质的参与,一些学者指出该过程受到温度、盐度和污染物等环境胁迫因素的影响。
张朝霞[1]等首次研究了对杂色鲍流行病病原弧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
种抗生素对杂色鲍血细胞的吞噬、趋化和溶酶体膜完整性等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种抗生素对鲍血细胞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促进血细胞吞噬活性的作用并非随抗生素的浓度上升而提高,以此说明贝类养殖中滥用抗生素和盲目加大投放浓度的严重后果,并发现链霉素用于治疗鲍弧菌病,不但可以显著地提高杂色鲍血细胞对病原弧菌的吞噬活性,对鲍血细胞的趋化和产生活性氧等免疫功能的破坏程度也低。
1.1吞噬作用贝类的主要防御手段是由血细胞完成的吞噬作用(PhagocyLosis) 。
吞噬作用能够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原虫、大分子物质及无机颗粒等。
当外界条件改变,尤其是动物受到外界抗原物质刺激时,贝类的主要表现就是吞噬反应,而且其血细胞吞噬外来异物时,清除的速率大小取决于细胞表面的特征。
在大多数报道的贝类中,吞噬作用主要是由颗粒细胞完成的,颗粒细胞表现出很高的吞噬能力,而且其吞噬能力与年龄无关,但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盐度等,透明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
【参考文档】贝类生态研究进展-word范文模板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贝类生态研究进展篇一:贝类生长发育研究进展贝类附着变态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工作规划秦骥底栖无脊椎动物专业学号:224201X0150111引言浮游幼体的附着(settlement)和变态(metamorphosis)是海洋底栖动物生活史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其种群分布及数量变动,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问题。
双壳贝类幼虫变态机理研究对于阐明双壳贝类的数量变动、资源保护以及增养殖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也涉及重大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变化,是重要的发育生物学问题,相比其他模式生物,海洋生物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
另一方面,防止海洋污损动物幼体的附着是海洋设施防污技术的关键,阐明幼体附着和变态的机制,将为防污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因此研究幼体的附着和变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贝类附着的分子调控机理,深入到分子水平对附着变态现象进行阐述,研究其诱导因子,调控路径。
为人工大规范整齐诱导贝类幼体附着变态、发展贝类增养殖、研究基础发育生物学问题、为防污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正文1 科学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同时也是海水养殖大国,是世界唯一一个水产品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201X年水产品养殖产量占总产量比重的66.47%。
由于中国近海捕捞资源逐年衰退,以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定,中国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务面临“无鱼可捕”的资源性难题,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人们对海洋产品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大幅提高,供需矛盾突出,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成为中国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目前,海水养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海水养殖产量持续增长。
海水养殖产量1978年为45万吨,1992年为243万吨,1999年为974万吨,201X年产量达到1384万吨,占海水产品总产量的48.79%,其中,沿海地区贝类养殖总产量达到1067.54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7.09%,贝类养殖具有食物链短、定居性强、育苗和养殖基础好、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贝类生长与营养代谢的分子调控

贝类生长与营养代谢的分子调控当我们想到贝类这一类海产品的时候,往往会想到深海、珍贵等词汇,想到这些美味又充满营养价值的海鲜,谁也不曾想过背后的科研。
其实,对贝类的生长与营养代谢的分子调控一直是海洋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首先,我们来考虑贝类的生长与发育过程。
在大自然中,一个新生命的产生需要借助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而对于贝类,他们的基因最初的来源则是某一时刻由单细胞有性繁殖的方式分裂出来的结果。
相对于哺乳动物的足月生产,这种从单细胞不断创造生命的方式显得默默无闻,但却同样神奇而有力。
贝类通常在孵化后10-30天开始进入成虫阶段,这是贝类生长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贝类的分子调控机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的饵料可以促进贝类的生长和发育。
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分析几种营养物质。
首先,蛋白质是组成贝类身体的重要物质。
在绝大多数贝类饵料中,蛋白质通常是主要成分之一。
然而,细胞光合作用所能直接提供的蛋白质往往并不充足,通常需要通过摄食其他生物来获得。
在“标准”的贝类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菜籽饼粉,它含有高达60-70%的占据绝大多数的主要蛋白质。
而糖原则是贝类所必需的另一个元素,它们常常是生活在高浓度盐分环境中的贝类必需的糖供应。
糖原主要负责促进贝类的实际生长和修改贝类的组织机构和结构。
此外,营养不良、食谱调整、环境因素等因素也都可能影响贝类的生长和发展。
如果仔细观察贝类的身体组织,则可以看到许多神奇神秘的结构。
在这些结构的构造中,分子调控机制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如人类细胞的遗传物质DNA 与RNA等决定性因素对于生命的发展而言,贝类的基因在其身体的构造及功能发育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托基因及其他微生物原初遗传材料,贝类的身体构造在不经意间便能极大增强其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研究表明,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贝类的基因表达,从而影响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长。
比如温度、盐度、污染都可能引起贝类的生殖、生长和发育不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海洋大学科目:-----贝类学课程论文题目:-----《贝类免疫学研究进展》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1102班学号:-----20101163121 1 姓名:-----李荣光贝类免疫学研究进展前言:1、贝类动物细胞免疫主要通过细胞的吞噬作用完成。
2、溶酶体酶、凝集素、抗菌肽等体液免疫因子以杀菌、促进吞噬等方式参与贝类的免疫防御,阿片样活性肽、细胞因子、细胞激酶等是贝类免疫通信中的化学递质。
3、化学递质通过介导免疫信号传导参与贝类的免疫防御,也是近年贝类的免疫研究的新热点。
贝类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子能显著改变贝类的免疫机能,贝类对生态因子的敏感性使贝类的生态学研究成为人类等高等动物的生态免疫学研究模式。
4、现代业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手段来提高贝类的免疫力以适应业的发展。
正文1 贝类的细胞免疫1.1吞噬作用贝类的细胞免疫主要通过吞噬作用完成。
入侵贝类体内的病原体,如原虫、细菌、真菌、生物大分子和自身的坏死细胞、细胞碎片都通过血细胞吞噬作用消除,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趋化、黏附、识别、内吞和消化杀死几个阶段。
吞噬作用的基础是免疫识别,血细胞对异物的消除速率取决于细胞表面特征。
当然,血细胞的吞噬能力还受到体液因子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受到抗原的刺激时,贝类就表现出炎症反应和吞噬反应[1]。
不同的血细胞在吞噬中的作用也不一样,颗粒细胞是主要的吞噬细胞,有很高的吞噬能力。
杀伤内吞进贝类体内异物的途径之一是由多种活性氧中间体(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ROIs)完成的。
ROIs伴随吞噬作用中的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过程,由细胞膜上的高铁细胞色素氧化还原酶产生。
产生的ROIs包括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基自由基和超卤化物(Hypohalides)等[6]。
Nakamura等[7]在静止和刺激状态的扇贝中都检测到了超氧化氢的产生。
O 与NO结合产生的硝酸盐超氧化物阴离子 (peroxynitrite anion)是一种稳定的、高毒性的ROIs类物质,其有效灭菌活性使其成为最重要的一种活性氧中间物[8]。
ROIs的氧化对宿主和病原体都有伤害,贝类体内ROIs的消除需要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参与。
在氧化过程中,机体蛋白的变性会诱导贝类和入侵的病原体体内产生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
HSPs会诱导贝类体内大量蛋白类物质的折叠和生成,这些物质释放到体液中,会促进吞噬作用和提高贝类面对环境胁迫时的免疫力[9]。
溶酶体释放的各种水解酶是杀伤外来物的另外一种机制。
除了直接参与贝类细胞免疫外,溶酶体酶还能作为调理素有效调节吞噬作用。
由此可以发现,贝类体内的防御系统是一个有效的整体,各种免疫因子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1.2 其他细胞免疫方式除吞噬作用外,贝类血细胞还在包囊作用、炎症反应、伤口修复等防御过程中发挥作用。
包囊作用,即贝类血细胞在吞噬比自己大的物质时的一种特殊吞噬方式。
在这种防御方式中,血细胞会动员自己全部的膜面积在异物表面完全伸展、扁平化,最后由若干吞噬细胞形成连续的细胞层而将异物包裹起来[1],然后进行降解消除。
在研究珍珠贝的伤口修复中,Suzuki T等[10]发现,无颗粒细胞发挥关键作用,它能清理组织碎片,阻止血液继续外流。
同时,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是上皮细胞再生的模板。
贝类血细胞直接参与贝类的免疫防御,其血细胞数能成为贝类免疫水平评估的重要参数。
2 体液免疫在贝类的免疫系统中,除了细胞免疫方式外,血淋巴中的溶酶体酶、凝集素、非特异性抗菌肽等体液因子也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协同作用,共同抵抗外来物质的入侵。
2.1 溶酶体酶溶酶体酶主要有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β葡萄糖甘酸酶(βglucuronidase)、脂肪酶(lipase)、氨肽酶(aminopeptidase)、溶菌酶(lysozyme,LSZ)等,这些酶主要存在于颗粒细胞的溶酶体中,在细胞吞噬作用中,通过脱颗粒作用释放到血清中发挥作用[11]。
其中,溶菌酶是溶酶体中一种最重要的酶,通过溶解杀伤细菌的方式起滤食海水细菌,防御病害的作用。
其他的酶,如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既能直接起抗菌作用,又能作为调节因子影响细胞的吞噬。
另外,溶酶体中的脂肪酶、氨基肽酶等水解酶还能消化脂肪和蛋白质,使溶酶体兼有消化和防御的功能。
2.2 凝集素凝集素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具有凝集细胞、抑制病原微生物等多种生物活性。
在多种贝类的组织中,都发现了凝集素的存在[12]。
凝集素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免疫识别作用实现的,即凝集素表面携带的特异性糖基决定簇的受体能根据不同颗粒表面的糖基来识别异己。
凝集素的识别作用能促进吞噬作用而具有调理素的功能。
凝集素具有的特异性地识别细胞表面糖残基的功能,能被不同的糖类抑制,表明在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凝集素的活性能被乳糖和半乳糖抑制[13]。
凝集素的活性还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因为环境中的pH和离子浓度改变了结合位点的构象,从而影响凝集素与受体的结合。
研究证实,美洲巨蛎等多数软体动物的凝集素在pH6~7时才表现较强活力[14]。
2.3 抗菌肽抗菌肽是动物体内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肽的总称。
在贝类中,抗菌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贻贝,在病原刺激时,抗菌肽的迅速表达和全身分布使抗菌肽成为贝类体液防御中第一道重要防线。
根据其化学性质的不同,Mitta G等[15]把从贻贝中分离纯化的抗菌肽分为防御素、贻贝素、贻贝肽和贻贝霉素。
抗菌肽主要以活跃的形式存在于颗粒细胞中,当受到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分泌到细胞表面,直接起抗菌作用。
防御素是当前抗菌肽中研究最多的一种,具有杀伤微生物细胞和生长旺盛的癌细胞的功能。
已经分离纯化的防御素是一类具有小分子质量、阳离子、富含半胱氨酸,同时又有特定抗菌活性的一类抗菌肽。
根据阐明的结构,分离纯化的防御素又可以分为贻贝防御素、Myticins、Mytilins和Mytinycin[12]。
这些防御素在不同的贻贝中起特定的抗菌功能。
3 化学递质化学递质是一类在免疫细胞之间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介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具有调节机体生长、发育和神经活动等功能。
在贝类的免疫研究中,化学递质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贝类的化学递质存在于贝类的体液和血细胞中,包括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糖皮质素(glucocorticoids)、细胞因子(cytokines)、阿片样活性肽(opioid peptides)和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PK)等化学活性物质[8]。
阿片样活性肽通过改变免疫细胞的形态来参与贝类免疫。
Hughes T K等[16]向贻贝的血淋巴加阿片肽时发现,免疫细胞变扁,产生趋化性,促进了吞噬作用。
不同浓度的阿片样肽对贝类免疫的作用不一样。
陈振英等[17]证实,一定浓度阿片样活性肽对贝类免疫防御系统具有负面效应,当血细胞中加入脑啡肽(5 μg/mL~50 μg/mL)后,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和包囊化能力都降低,脑啡肽含量越高,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和包囊化能力越低。
阿片样活性肽通过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介导免疫信号的传导而影响免疫系统,贝类阿片样活性肽受体与高等动物一样,有μ、δ和κ 3种受体。
Cadet P等利用反转录PCR和免疫探针技术分析了μ受体的mRNA在贻贝足神经节的表达。
阿片样肽通过受体作用的方式使其作用效果受到受体数量和体液中的各种调理素的影响。
细胞因子是另外一种重要化学递质,在动物体内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死亡多种作用。
在贝类的免疫系统中,细胞因子通过激活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具有改变免疫细胞的迁移速率和提高诱导型氮氧化物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等作用。
Stefano G等[19]在研究贝类免疫的过程中发现,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能影响血细胞的迁移。
在细胞吞噬过程中,Novas A等[20]发现人的细胞因子IL2能诱导紫贻贝血细胞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产生。
NO产生的活性氧中间物质能有效杀灭入侵病原菌,促进吞噬作用。
免疫细胞膜上的蛋白激酶是信号传导的重要分子,激酶传导信号受阻或传导方式的改变,都会对贝类免疫机能产生较大影响。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试验表明,大肠埃希菌感染时,如果贻贝的P38MAPK受到抑制,则其抗菌活性将大大下降[21]。
激酶的产生和活性都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贝类血细胞受到环境中的佛波脂(phorbol ester)的诱导,膜上能产生新的蛋白激酶p105[22],这种激酶能分化出大量其他激酶,从而影响贝类的免疫信号传导,最终影响贝类的免疫能力。
在贝类免疫中,化学递质的重要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不同化学递质对下游免疫信号转导的影响以及递质作用效果和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
化学递质作用途径和彼此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明确贝类的免疫机理和提高贝类的免疫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5 展望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大的方面,贝类的免疫研究已经做过很多工作,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同细胞的协作机制还不十分明确。
化学递质在贝类免疫细胞之间、免疫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桥梁作用对于理解贝类各种免疫因子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协作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贝类的生态学免疫的简单模式对于了解人的免疫疾病的产生机理有着重要意义。
利用分子生物学分离、重组、转移各种贝类抗病、抗逆基因,或者直接注射基因来提高贝的免疫力将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小结全面阐释贝类的免疫机制和免疫生态学机制,对于贝类自身抗病能力的提高和高等动物的免疫生态学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贝类的免疫学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Haeckel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Stauber等对于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体内颗粒细胞和可溶性的外源物质变化的观察,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目前,贝类免疫学研究已经从贝类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体液免疫因子的发现和分离,进入到探索化学递质介导的免疫信号传导和各种免疫因子相互作用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