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眩晕症80例
中医医案——眩晕(九)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眩晕两例病案一:王某,女,80岁。
初诊:1980年10月29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素有高血压病,经常感觉头昏,但不甚严重,近3个月来病情有增无已,故来我处求治。
诊查:头晕目眩,尤以夜间为甚,站坐则感天旋地转,两目昏花难睁,只能躺卧;伴耳中鸣响,四肢酸楚,颈项强,烦躁,二便尚调。
脉弦细,沉取乏力,舌苔薄黄。
血压230/100mmHg。
辨证:证属高年精血亏损于下,亢阳逆扰于上。
治法:治宜滋肾抑阳。
处方:杭菊花9g 钩藤9g 桑椹12g 首乌9g 杜仲9g 牛膝9g 当归12g 白芍9g 葛根6g 黄芩9g 草决明12g 石决明24g 上方药服5剂,眩晕即止,视物较清,项强烦躁皆除,耳鸣减轻。
脉细苔薄,血压趋于正常。
继以丸药滋之,饮剂清之,合而为功,以资巩固。
处方:首乌片4瓶,早晚各服1次;杭菊花100g,并水浸泡,代茶饮服。
1按语眩晕之病机,以肝脾肾为要。
故治疗有调肝、健脾、益肾等法。
老年人眩晕总以滋肾为基础,结合诸法合用。
该例八旬高龄,故先予滋肝肾、养精血、抑亢阳之汤剂;眩晕既止,则予有益寿功效的首乌片、菊花茶饮,乃治中有防、防中有治也。
(梁菊生整理)病案二:石某,女,75岁。
初诊:1983年1月15日。
主诉及病史:眩晕30余年,反复发作,此次于1周前复发,曾晕倒1次。
诊查:现症自觉天旋地转,两目畏光,闭目静卧则稍宁,睁眼稍动则加剧,如坐舟车之中,心中漾漾欲呕,甚则呕吐苦水;腹脘痞胀不适,纳食不思,口干不欲饮,头目胀痛,平素大便干燥。
脉滑而细,苔薄黄微腻。
辨证:证属脾运不健,痰浊内阻。
治法:治宜健脾化痰,方以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12g 茯苓9g 半夏9g 陈皮9g 莱菔子12g 竹茹9g 川朴9g 焦军6g 泽泻9g 甘草6g服5剂药后,大便通畅,眩晕、恶心即止。
按语此例为痰浊中阻,致清气不升;而痰浊之生则由脾虚,故先予化痰为主,兼以健脾。
眩晕辨治验案举隅

眩晕辨治验案举隅关键词眩晕辨证论治医案眩晕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此病,多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撷数案介绍如下。
1 阳虚气弱眩晕案官某,女,36岁。
2005年1月5日诊。
头目眩晕、畏寒、恶心呕吐1周。
余察其体形丰腴,面白少华,虽厚衣加身仍瑟瑟发抖,四肢逆冷,目不欲开,泛泛欲呕,耳中嗡嗡作响,口渴少饮,月事数月一行、量少而色黯淡。
舌质胖淡、苔白腻上泛黄滑苔,脉沉细而弱。
证属阳气虚弱,痰湿内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治当温阳散寒,化痰降逆。
方用芪附汤合六君子汤加味。
药用:炙黄芪、泽泻各15g,制附片、炒党参、茯苓、炒白术、桂枝、陈皮、姜半夏各10g,炙甘草、生姜各6g,红枣5枚。
3剂,水煎,不拘时热服。
二诊:服药1剂后,自觉腹中暖气渐生,睁目头眩减轻,服完3剂,诸证十去六、七,晨起自感颈部有强直感,转侧欠利。
效不更方,原方去党参加葛根汤以疏利太阳、阳明经输。
3剂。
三诊:眩晕、颈项强痛之状逐渐好转。
白天稍事劳作,夜间巅顶疼痛,头痛如裂,伴见呕吐痰涎,舌质黯红、苔白腻,脉沉弦。
属厥阴头痛。
药随证转,前方去葛根汤加吴茱萸汤治之。
3剂。
四诊:眩晕已愈,巅顶头痛亦除,逐拟参附汤合六君子汤加白芍、吴茱萸巩固疗效而愈。
按:阳虚生外寒,故畏寒肢冷;气虚则运迟,导致痰湿内著,恶心呕吐。
脑为髓之海,阳气不足,髓海不充,故耳鸣,目不欲开。
四诊合参,当温阳散寒,化痰降逆。
方用《魏氏家藏方》芪附汤合《医学正传》六君子汤加味,温阳益气,疏理太阳阳明经输,培土荣木,暖中御风,以竟全功。
2 痰饮眩晕案章某,男,42岁。
2003年6月8日诊。
眩晕反复发作半年,劳累后即发,发时病势迅急,头眩,呕恶特甚,有地陷、房屋倾倒之感,须得倒地闭目。
曾因骑车发作,倒卧路旁,险遭车祸。
家人心系其安危,外出时须陪伴左右,深以为苦。
刻诊:头晕目眩,脘闷恶心,欲吐不得,口渴少饮,多饮则呕,尿溲短少而大便溏软。
舌质淡胖、苔湿滑,脉弦缓。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每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甚则昏倒。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炎等可出现眩晕。
1病因病机1.1 肝阳上亢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1.2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致眩晕。
1.3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使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导致眩晕。
1.4 痰湿中阻嗜酒肥甘,饥饱劳倦,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2治疗方法2.1 辨证组方2.1.1 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30克,石决明9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茯苓15克,黄芩10克,栀子9克,菊花9克。
2.1.2 益气养血归脾汤加减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木香6克,熟地黄10克。
2.1.3 补肾益精右归丸加减熟地黄10克,山药9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0克,肉桂10克,菟丝子12克,附子6克,珍珠母30克。
2.1.4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导痰汤加减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9克,枳壳9克,胆南星9克,天麻10克,川芎12克。
2.2 中成药2.2.1 眩晕宁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
功能健脾化痰,补益肝肾。
适用于痰湿上蒙或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
2.2.2 脑立清片每次4片,每日2次。
功能平肝潜阳,醒脑安神。
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
2.2.3 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3次。
功能温补气血。
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2.3 单方验方2.3.1 仙鹤草10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于气血亏虚之眩晕。
2.3.2 天麻、制半夏、白茯苓各10克,生姜6克。
何绍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医案:例1...

何绍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医案:例1...
何绍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医案:例1某男不眠,咳而呕,两胁胀痛,痛引肩背,眩晕。
前医皆以气血虚而用补益,无效。
吴诊之,左关弦数有力,右关弦滑而濡(软),脉证合参,断为肝火上逆,湿痰久困,用半夏,陈皮、苍术、煨姜以燥脾之湿痰,黄连、竹茹、香附、白芍以平上逆之肝气,寻愈。
例2李老妇,既往体虚,眩晕,服人参即安。
此次眩晕又作。
吴诊其脉,两寸极洪大,极弦急,两天又极沉微,汗多,口渴,尿多,舌红紫,有芒刺。
断为心火亢于上。
肾水竭于下,若清心火,则恐增肾之虚寒,温肾命,而下元未受益,上焦已先炎。
遂仿交泰丸意。
用附子、黄连、生地、远志、甘草、茯神、丹皮、杞子、山萸、白芍、人参,一服汗敛,次日晕止。
按此两案叙脉颇堪玩味。
仲景重脉诊,历来名医于此亦莫不究心,近几十年来,唯张琪前辈有一本脉学专著,吾友李世懋、田淑霄伉俪最近始推出《脉学心悟》,盖有感于脉学之日见荒废者也。
上案是肝火引动湿痰,治以和阳明、平厥阴之法,如滥用补益,则两碍矣。
下案更为精彩,心火上燔,肾水内涸,上热下寒,不得偏治一边,乃为两难,仿交泰丸,以辛热沉雄之附子易肉桂以温下,黄连清上(心为肝之子,凉肝即所以清心),丹皮、白芍凉其肝,再以远志、茯神宁其心神,地黄、杞子滋其肾水,人参、甘草和调诸药。
面面俱到,真不愧个中高手。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眩晕1.风痰上扰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2.阴虚阳亢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 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3.肝火上炎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4.气血亏虚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辩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晄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明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6g 黄芪1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生白芍10g 肉桂3g 枸杞子10g 怀牛膝6g 炙甘草6g5.肾精不足症状: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颧红形瘦,咽干,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辩证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则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故头晕而空,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故耳鸣,偏阴虚则形瘦咽干,偏阳虚则形寒肢冷,舌嫩红脉细为肾虚之象;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15g 龟甲30g 黄柏15g 杜仲12g 怀牛膝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党参15g 茯苓15g6.痰瘀阻窍症状:眩晕而头重昏蒙,神疲气短,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辩证分析:饮食伤脾,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瘀血阻窍故头晕,头重昏蒙;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唇甲紫绀,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舌有瘀斑脉滑为痰瘀阻窍之象;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15g 川连6g 水蛭10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竹茹10g 红花30g 丹参30g 麝香冲服,或白芷10~15克代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菊花10g 牛膝10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
眩晕症的辩证治疗

眩晕症的辩证治疗@所有人收藏《眩晕症的辩证治疗》眩晕:“眩”、“晕”为两个症状,眩为眼花,晕为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合称为“眩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特征。
轻者闭目片刻即止;重者如乘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耳鸣,甚则昏倒等症状。
本病的病因,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上气不足”、“髓海不足”,有“风火”,有“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有“无虚不作眩”等等,均属前人经验之谈。
归纳起来,不外风、痰、火、虚四种。
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的效果,不论是真性眩晕或一般性眩晕,经用针灸治疗,都有不同程度的治愈或改善。
但有品质性病变者,疗效比较短暂,必得除致病因后,疗效方能巩固。
现代医学中的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内耳性眩晕和脑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出现的眩晕,可参考本篇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常见的有肝阳上亢、气血两虚、肾精亏虚和痰浊中阻等证型。
现将以上几个证型的证治分别来讨论。
【辩证论治】眩晕之证,临床以本虚标实较为多见。
本虚以气血两虚、肝肾不足、肾精亏虚、心脾亏损为主;标实以肝风、火、痰为主。
以上证型及病因单独出现,也可相互并见。
需详察病情,辩证取穴。
至于治法也有从标从本之异。
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清阳、清火、化痰等法治其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补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
属于肝阳上亢者,宜留意是否中风先兆。
属于内耳性眩晕,注意配泻耳区有关腧穴。
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多梦少寐,口苦,面时潮红,每因烦劳或恼怒而眩晕,头痛增加。
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则: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取穴:火硬穴、背部五岭穴刺血特效、耳背耳尖刺血特效;针泻百会(或风池)、行间、丘墟(配透天凉使针感循经上行至头部),清肝泻火,熄风潜阳。
伴有耳鸣重听者,加泻耳门或听会,开宣耳窍。
若偏于火盛,兼见目赤,舌苔黄燥,脉象弦数者,针泻行间、丘墟,清肝泄热;便秘者加泻天枢,可起到泄肝通腑的效果。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88)六经辨证治疗眩晕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88)六经辨证治疗眩晕女性,52岁,原来诊断为颈椎病,现在反复的头晕2年,时有天旋地转,发黑蒙,恶心欲吐,查颈椎MR:颈椎病,经过治疗后症状好转,依头晕。
刻诊:患者头晕,头重,汗出(以晚上为主),颈项部不适,腰痛以膀胱经为主,口干不欲饮,无口苦,无胸胁胀满及腹痛,腹泻,二便正常,月经不正常,一月两次,月经量少,无血块。
腹诊:剑突下轻压痛,未及明显气上冲胸及明显的悸动,博动感。
舌胖大苔白偏腻,脉弦细。
六经辨证分析:头晕,头重,舌胖大苔白偏腻,脉弦细,为太阴水饮为病,水饮内停,上蒙清窍,浊阴不降。
口干不欲阴,为太阴水饮不化,津液不能上承。
经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太阴的渴,为不欲饮。
颈项部不适,汗出,腰痛,为太阳病,经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眩晕—太阳太阴合病,兼水饮为病,桂枝加葛根汤,苓桂术甘汤处方:桂枝20g,白芍2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0g,白术20g,茯苓40g,葛根60g天麻20g三剂,日一剂,水煎服。
08月01日,二诊:头晕症状明显好转,颈项不适减轻,依时有恶风,不能吹空调,口苦,心烦,舌淡苔白,脉细弦。
六经辨证分析:患者出现口苦,心烦症状,结合舌脉,考虑为少阳病表现,表未解,用柴胡桂枝汤,苓桂术甘汤。
柴胡18g,黄芩15g,半夏12g,党参12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6g,茯苓30g桂枝20g,白术15g,葛根90g,天麻15g三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剂后,诸症好转。
早上,天气很好,读书了一会,道德经第十四章章。
白癜风文献中称白癜风“白癜”,是因皮肤变白,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局限性白斑而得名。
严重者泛发全身,给人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对此病的发病原理中西医各有论述,中医认为风、瘀是主因。
《金鉴.白驳风》说“由风邪相搏于皮肤,致令气血失和”,王清任《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所治证目》有“白癜风血瘀于皮里”之说。
中医治疗眩晕的辩症论治

中医治疗眩晕的辩症论治加味泽泻汤治疗颈性眩晕王某,女42岁,2014年7月5日初诊。
以眩晕、恶心、呕吐2天就诊。
患者长期伏案工作,有颈椎病史。
平时很少有体育运动,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身体肥胖,2天前因练习颈椎“米字操”后出现眩晕、恶心、呕吐。
颈椎X片:寰枢关节不稳,颈4、5椎体排列不稳。
无高血压、心脑血管及内耳疾病。
符合颈性眩晕诊断。
初诊:眩晕耳鸣,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数。
辨证: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腻,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痰湿内生,以及运动不合理,阻滞气机,清阳不升,而发眩晕。
治法:健脾化湿,和胃理气,以加味泽泻汤治疗处方:泽泻3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3剂后眩晕明显好转,7剂后症状消失。
按: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
中医历代医籍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论述颇多,不少医家均以《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景岳“无虚不作眩”与朱丹溪“无痰则不作眩,痰固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虞抟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所谓本虚以肝肾脾胃气虚为主,标实是以风火痰瘀为主。
泽泻汤是仲景治疗支饮引起眩晕的方子。
泽泻汤由泽泻、白术组成。
泽泻,味甘,性寒,功善渗湿、化痰,利水除饮为君药。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功效,善治痰饮眩悸。
本病例中加入天麻治疗头目眩晕,不论虚实,均为要药。
加入陈皮、茯苓、半夏,增加化痰祛湿和胃的功效。
苦冒眩者泽泻汤主之眩晕多属慢性疾患,不易根治,每遇情志、疲劳等而诱发。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说:“病痰饮者,当温药和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是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方中泽泻除湿化痰,白术健脾燥湿,二者配伍可从标从本来对付痰饮之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 类 号 : 5 . R2 5 3 文献 标 志 码 : B
本组 8 0例均 为 河南 中医学 院第 一 附属 医 院 门
诊 和病 房 患者 , 中男 3 其 7例 , 4 女 3例 。年 龄 3 5~ 7 5岁 , 均 5 . 平 5 5±7 9岁 。其 中 高 血 压 病 眩晕 3 . 0
水 煎 煮 2次 , 缩 至 适 宜 量 加 入 淀 粉 , 成 1 % 的 浓 制 0
淀粉浆备用 ; 其余 药 物粉 碎 , 过筛 , 匀 , 混 加入 上 述淀 粉浆 , 制成颗粒 , 干燥 , 压制成片 , 每片重 0 3 , .g 即得 。
5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合用 , 具有疏 风 除湿 、 络止痛 、 通 活血 逐瘀 , 养血补 肾
9 . 50 9 . 33 9 . 00
作 者 简 介
祝 天 翔 ( 9 8一), ( 族 ), 北 省 公 安 县 人 , 北 省 15 男 汉 湖 湖
寒湿 型 瘀 血 型 肾虚 型
公 安 县 中 医院疼 痛 科 主 任 , 主 任 医 师 , 要 从 事 腰 腿 痛 研 副 主
4 0 3 0 3 O
[ ] 园桃 . 医病 证 诊 疗 常 规 [ . 京 :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2陈 中 M] 北 中
版 社 ,0 9:8 2 0 4 3—4 4 8.
未愈
2 2 3
治 愈
2 l i 5 1 4
好 转
1 7 1 3 1 3
有效 率 ( ) %
出 、 色苍 白 , 面 甚至 可突然仆 倒 。马云枝 教授治疗 眩
晕 症按 照中 医辨 证 , 为 5型论 治 , 得较 好 疗 效 , 分 取
现 将临床 观察 结果报 告如下 :
1 一 般 资 料
( 0 0 ) 提 示 若 辨证 准 确 , 型 均 可 收 到 满 意 的疗 效 。 P> .5 。 各
强筋 的功能 。麻 布七止 痛 片可能是通 过促进 腰肌 劳 损炎性 损 伤部 位血 液循 环 , 制炎 性 物 质释 放 及其 抑 对损 伤 部位的 刺激 而发 挥 治疗 作用 , 待进 一 步药 有 效学试 验 。本 方 中虽 然 含 有毒 性 中药 雪 上 一枝 蒿 ,
依据陈 园桃 编著 的 《 医病 证 诊 疗 常规 》中腰 中 肌 劳损疗 效 标 准 制 定 。治 愈 : 痛 消 失 , 部 活 腰 腰 动 自如 。好 转 : 痛 基 本 消 失 , 累 后 略 有 酸胀 不 腰 劳 适, 腰部 活动 功 能正 常 。未 愈 : 痛无 明显 缓解 , 腰 腰 部活 动仍有 障碍 。
一
口服麻 布七 止痛 片 , 天 3次 , 每 每次 4片 ,0 d 3
为 1 程。 疗
麻布七止痛 片源 于我 市名 老 中医祝 方鉴 主任 医
师多 年治疗 腰 腿痛 的有 效 经验 方 ( 腿痛 散 ) 腰 。药
枝蒿 、 制川 乌及 制 草乌 能 祛 风湿 、 寒 止痛 ; 碎 散 骨
风散 瘀止 痛 ; 头尖 , 两 能祛 风 湿 消痈 肿 ; 草能 缓 急 甘 止痛并 调 和方 中诸 药 , 和 雪上 一枝 蒿 药 性 。诸 药 缓
物组成 : 布七 、 子七 、 马钱子 、 麻 猴 制 制川 乌 、 草乌 、 制
山慈菇 、 全蝎 、 两头 尖 、 见血 飞 、 牛膝 、 川 雪上一枝 蒿 、 土鳖虫 、 乳 香 、 没 药 、 黄 、 蚕、 鹿 筋 、 碎 制 制 麻 僵 制 骨 补 、 炒枳壳 、 麸 甘草 。川 牛膝 、 骨碎 补 、 草 、 甘 麻黄 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补 , 肾活 血 ; 补 山慈 菇 能 散 结 、 毒 ; 壳 能 破 气 消 解 枳 积、 化痰 除 痞 ; 土鳖 虫 , 破血 逐瘀 、 筋 接骨 ; 蚕 能 续 僵 能 祛风止 痛 、 毒散 结 ; 黄性温 , 解 麻 能温散 寒邪 ; 制乳 香、 制没 药及猴 子七 能 活 血 消肿 止痛 ; 血飞 , 祛 见 可
6 结 果
但未超 过规定 用量 , 按量 服用 , 临床未见 毒副反 应 。
参 考 文献 :
[ ] 树 椿 ,孙 之 镐 . 医 筋 伤 学 [ . 京 : 民 卫 生 出版 1孙 中 M] 北 人
社 .0 5: 1 . 2 0 2 4
治疗 结 果 见 表 1 。
裘 1
分 型 例数
中 医研 究 2 1 0 0年 1月 第 2 3卷 第 1期
T M R s J n ay2 1 o. 3No 1 C e .a u r 0 0 V 12 .
渴, 面色潮红 , 舌质红少 苔 , 弦细数 。 脉
4 治 疗 方 法
组织 的慢性损 伤 性 炎 症 。此属 中医学 痹 证 、 痛范 腰 畴 , 宜 祛风 通 络 、 治 活血 养 血 、 肾强筋 。本 方 中麻 补 布七能 疏风 除湿 、 气止 痛 ; 理 川牛 膝 、 鹿筋 , 活血补 能 肝 肾 、 筋骨 ; 马钱子 、 强 制 全蝎能通 络散结 止痛 ; 雪上
究。
合 计
10 0
5 0
4 3
7
9 . 30
7 讨
论
收稿 日期 :0 9—1 20 0—2 0
( 辑 编 张大明)
腰 肌 劳 损 西 医 是 指 腰 部 肌 肉 、 膜 与 韧 带 等 软 筋
文 章 编 号 :0 1 6 1 ( 00 0 — 00—0 10 — 9 0 2 1 ) 1 0 5 3
・
临 床 报 道 ・
辨 证 治疗 眩晕 症 8 O例
史 继 鑫 , 云枝 马
( 南 中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 , 南 郑州 4 0 0 ) 河 河 5 0 3
摘 要 对 8 0例 眩 晕症 患 者 按 中医 辨证 , 为痰 浊 中 阻 、 血 分 瘀
阻 窍、 阳上 扰 、 血 亏 虚 、 肾阴 虚 型论 治。 结 果 治 愈 率 为 风 气 肝 6 .5 , 6 2 % 总有 效 率 为 9 . 5 。 各 型 痊 愈 率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