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
采用综合探测技术_揭开秦皇陵地宫千古之谜

收稿日期:2004-02-06作者简介:赵国隆(1934-),男(满族),辽宁大连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杂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探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地质勘探及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北京市德外黄寺大街24号院21号楼,glong865@vip.si na.c om 。
采用综合探测技术,揭开秦皇陵地宫千古之谜赵国隆1,李常茂2(1.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北京100011; 2.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北京100035)摘 要:秦始皇陵是我国最大的帝王陵园。
据古书记载,秦陵地宫墓室内珍宝无数。
国家863计划项目之一,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探测,解开了秦陵地宫的位置、布局之谜。
为进一步勘测地宫墓室内都有些什么东西,提议在不破坏墓室结构和原文物保存环境的前提下,采用岩土钻掘工程技术(孔或井巷)和影像技术(蛇形机械人等)综合探测方法,深入到地宫墓室里探查,为钻掘工程开拓地下考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考古;秦始皇陵;地宫;遥感;地球物理;钻掘工程;机械人中图分类号:K854.1;P6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7428(2004)04-0001-03Use C om prehensive Tech.to Reveal Eternal Secrets of Underground Palace of Qinshihuang Mausoleum/Z HAO Guo long 1,LI Chang mao 2(1.Chinese Continental Scienti fic Drilling Engineering Center ,Beijing 100011,China; 2.Consultation and Re search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0035,China)Abstract:Qinshihuang Mausoleum is the largest one of Emperor Mausoleums in our country.According to the hi storical records,there are great deals of treasures in the underground palace of Qinshihuang Mausoleum.One of 863national projects used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geophysical technology to detect Qinshihuang Mausoleum,and revealed the secrets about the position and arrangements of underground of Qinshihuang Mausoleum.The proposal that the further detection to see what in the underground palace should be done with drilling or tunneling technology companied with i mage technology,such as snake patterned robots,to keep the original 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s from being destroyed is put forwards.New thoughts of using drilling and tunnel ing method for archaeological survey are offered.Key words:archaeological work;Q i nshihang Mausoleum;uderground place;rmote snsing ;geophysics;drilling and tunneling engineering ;robot1 秦陵宫墓千古之谜公元前210年夏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50岁的秦始皇死在了他东巡的路上。
秦始皇陵墓内部高科技探测效果图,大开眼界

秦始皇陵墓内部高科技探测效果图,大开眼界秦始皇陵从秦始皇13岁开始修建,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壹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不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众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
四十多年不敢挖!中国考古学家们在1974年春季发现了秦始皇陵,秦陵地宫,秦始皇的埋身之处,四十年过去了因特殊原因至今还未挖掘。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壹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
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壹靠近就会被射死。
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独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 多个,范围广及56.25 平方公里。
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馬廄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 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
1980 年前发掘出土的壹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地宫壹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根据多年的探索发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相当复杂,那么这座神秘的皇陵到底有哪些不可告人的谜团呢?■谜团1 秦陵地宫深几许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
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
■谜团2 地宫设有几道门秦陵地宫门的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似乎早有答案。
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
《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放在中门以内。
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

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中国专家近日开始采用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以揭开缠绕人们心头上千年的秦陵地宫之谜。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伟的帝王陵园,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
专家估计如果使用传统的考古方法,如此大规模的考古探测至少需要200年的时间。
对于地宫,除了进行发掘外,很难解开其具体位臵、大小和埋藏深度等问题。
此次探测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化学探测技术,将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
专家们使用的具体方法有:地面弹性波法、磁法、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重力法和测汞法。
对于充满神秘色彩的秦陵地宫,专家们将利用三维推断技术判定其存在依据(即参数依据),确定地宫的边界、形状、结构、埋藏深度、是否坍塌等信息。
并将证实《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等说法。
据参与这一科技课题的专家介绍,中国在以往的考古实践中一直进行着现代化、科技化的努力,航空遥感等技术逐渐运用到了考古领域。
此次对秦始皇陵进行遥感等现代技术的勘测,对于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先进工作方法的运用有重要意义。
但有的专家对于这种方法仍持保守态度。
文物保护专家刘云辉说:“遥感等技术虽已广泛应用其他领域,但它只能检测出‘异常’情况,在缺少基本参数的情况下,仍然要靠传统的考古方法来开展工作。
”据悉,这次勘测是秦始皇陵考古探测中资金投入最多和技术水平最高的项目。
勘查工作已被列入中国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
勘察工作的一期工程将在2003年9月结束,届时,人们对秦陵地宫将会有一个新的认知。
(完)千百年来,对秦始皇陵地宫的猜测从未中断过,但这些都有待考古证实。
经过对秦皇陵一年的无损探测,科学家和考古学家都认为,秦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之下,距离地面30米左右。
一直存疑的地宫是否被项羽所破坏的推断也得到可靠证实,地宫至今没有坍塌,没有进水,秦陵地宫的秘密被微微地掀起了一个边角。
2002年,科技部首次在“863”计划中设立了《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研究课题。
我国应用高科技探测秦始皇陵地宫布局之谜告破

我国应用高科技探测秦始皇陵地宫布局之谜告破--------------------------------------------------------------------------------本报讯记者高明“秦皇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昨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据悉,该项目为国家“863计划”之一,这是我国首次将考古工作纳入该计划,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对西安秦始皇陵所进行的资金投入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勘察工作。
此次考古探测于去年底启动,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特别是高光谱遥感考古在国际上是第二次采用,而在国内还是首次。
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
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
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
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
”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
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
秦始皇陵是否开挖的利弊

1.以目前的科技力量无法把秦王陵完整无缺的把陵墓整体开发。
而且因为陵墓主人的特殊历史地位在无法100%确定的情况下为了保持陵墓的完整性所以没有进行开发。
2.根据史料记载,陵墓中应该有大量的汞。
几千年下来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汞蒸汽,而汞蒸汽是巨毒物质,没有妥善的处理方式的话就会导致大量的人畜死亡。
3.在处理陵墓内部气体的时候应该如何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一大难题。
毕竟和文物比起来这些历史文献还是要珍贵很多的!所以目前不能够也没有能里去开发秦王陵墓。
本人到是很想知道,传说中的秦皇剑是否在它主人的陪葬品中!据说它是中国当时冶铁业,锻造业的经典力作。
对当时的生产力分析和金属冶炼能力都是一个无法估量的珍贵证明就目前的现状,“应该不应该开发秦始皇陵”的讨论由来已久,争论不休。
著名学者张五常建议打开始皇陵,引发争论。
核心提示:10月6日,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的文章,立即吸引来广泛关注,截止到10月18日,点击量超过了23万,跟帖评论者很快也分成赞成和反对的两大阵营。
张五常为什么要提出来开挖秦始皇陵?在他看来秦始皇陵的开挖能带来什么?考古界对打开秦始皇陵怎么看?现在技术能否保证发掘后的文物保护?始皇陵究竟应该如何保护和发掘?张五常建议打开秦始皇陵10月6日,在新浪张五常的博客上出现了一篇《是打开始皇陵墓的时候了》,随后很快被推荐到新浪博客首页上,并被制作成了专题。
张五常在博客中写到,秦始皇这个人不容易明白:一方面有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发神经,很大的神经。
记载说,始皇陵建了39年,动员70多万人,为了保守秘密,最后不少建墓者被杀掉,或被迫陪葬。
秦始皇的墓地面积达50平方公里,现在被誉为天下第八奇迹的兵马俑,只是其中一小角而矣。
“始皇之陵,对人类文化的启示,应该超于埃及的所有金字塔。
”张五常说,当他见到墓地主场大山丘的外观,就很想知道内里的设计如何,放着什么样的物品。
张五常认为,像他一样愿意花钱到秦始皇陵,细看一下2000多年前的中华文明的人应该有很多。
秦始皇陵的发现与考古成果

秦始皇陵的发现与考古成果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无疑是一个令人称道的君主。
他不仅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还开始了一系列宏大的工程,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秦始皇陵。
然而,这座伟大的陵墓一直隐藏在长期的尘埃之下,直到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才慢慢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考古学家们对秦始皇陵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他们利用地质雷达和卫星技术对陵墓进行了初步的勘测。
根据这些技术的结果,人们得知秦始皇陵的规模庞大,并且陵墓内可能埋葬着大量的宝藏和文物。
这一发现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为进一步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随后,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始展开。
首先,考古学家们对陵区周边的陪葬坑进行了挖掘,这些陪葬坑内通常埋葬着陵墓主人的家人、官员和仆从。
通过对陪葬坑的发掘,人们不仅能了解到秦始皇陵的附属建筑,还能揭示出秦朝社会的一些特征。
例如,在陪葬坑中发现的陶俑和铜骑马器,都见证了秦朝独特的制度和文化。
之后,考古学家们终于迈进了秦始皇陵的真实面貌。
他们分阶段进行了多次发掘,每一次都带来了新的惊喜与发现。
陵墓内的石刻壁画、地宫以及大型石雕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精致的建筑群。
这些发掘无疑为我们还原了秦朝的皇家葬礼仪式和建筑工艺,让世人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然而,对秦始皇陵的发掘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问题。
首先是关于陵墓内是否真的埋葬了秦始皇本人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和宏伟,几乎不可能单靠一个人之力完成。
因此,他们怀疑陵墓内可能还有其他的未知秘密,例如曾联姻并统治秦国的赵国,或是其他关键人物。
但直到现在,这些猜测都没有得到最终的证实。
另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和展示秦始皇陵的宝藏。
考古学家们发现,在陵墓内有大量的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这些文物是研究秦代文化和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然而,由于保护的困难和考古技术的限制,目前绝大部分文物仍然埋藏在地下,无法公之于众。
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展示这些宝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秦始皇陵迟迟不发掘机关重重难下手,这到底是个什么规模的陵墓?

秦始皇陵迟迟不发掘机关重重难下手,这到底是个什么规模的陵墓?本文导读: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
《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十八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三十米。
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六百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十万余件。
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对于该不该惊醒这位沉睡于地下的旷世君王,新中国成立后,文物总局秉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只对皇陵进行抢救性发掘,并未大规模进行挖掘。
但是近年来,有关“挖掘秦始皇陵”的言论再次甚嚣尘上。
我们依旧秉持着在各方面条件均不成熟的前提下延后挖掘。
第一个原因是秦始皇陵的面积很大,里面构造复杂。
二十世纪末,一个由美国国家考古队牵头的考古团在秦始皇陵地宫表面检测出大片强汞区域,结论是,地宫里隐藏着大量水银。
水银的分布走向,分明就是一幅大秦帝国的疆域版图。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无损勘查。
经过周密分析,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推论,地宫中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
保守估计至少有100吨水银。
这些水银在地下2000多年中不断蒸发形成的大量有毒气体,使得考古学家不敢贸然打开地宫。
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

世界文化遗产之秦始皇陵【摘要】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著称于世,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具有全球突出价值、独一无二、无法替代、并不可再生的性质,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关键字】秦始皇陵世界文化遗产兵马俑布局考古奇迹一、秦始皇陵被列为世界遗产秦始皇陵(Mausoleum of the First Q in Emperor)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种类属于文化遗产。
秦始皇(公元前259-210年)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层峦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
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陵园于秦始皇即位那年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时间还长8年,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56.25平方公里)。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 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196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二、秦始皇陵的整体布局特点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
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
中国专家近日开始采用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以揭开缠绕人们心头上千年的秦陵地宫之谜。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伟的帝王陵园,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
专家估计如果使用传统的考古方法,如此大规模的考古探测至少需要200年的时间。
对于地宫,除了进行发掘外,很难解开其具体位臵、大小和埋藏深度等问题。
此次探测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化学探测技术,将不会对秦始皇陵地宫产生损害。
专家们使用的具体方法有:地面弹性波法、磁法、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重力法和测汞法。
对于充满神秘色彩的秦陵地宫,专家们将利用三维推断技术判定其存在依据(即参数依据),确定地宫的边界、形状、结构、埋藏深度、是否坍塌等信息。
并将证实《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等说法。
据参与这一科技课题的专家介绍,中国在以往的考古实践中一直进行着现代化、科技化的努力,航空遥感等技术逐渐运用到了考古领域。
此次对秦始皇陵进行遥感等现代技术的勘测,对于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先进工作方法的运用有重要意义。
但有的专家对于这种方法仍持保守态度。
文物保护专家刘云辉说:“遥感等技术虽已广泛应用其他领域,但它只能检测出‘异常’情况,在缺少基本参数的情况下,仍然要靠传统的考古方法来开展工作。
”
据悉,这次勘测是秦始皇陵考古探测中资金投入最多和技术水平最高的项目。
勘查工作已被列入中国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
勘察工作的一期工程将在2003年9月结束,届时,人们对秦陵地宫将会有一个新的认知。
(完)
千百年来,对秦始皇陵地宫的猜测从未中断过,但这些都有待考古证实。
经过对秦皇陵一年的无损探测,科学家和考古学家都认为,秦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之下,距离地面30米左右。
一直存疑的地宫是否被项羽所破坏的推断也得到可靠证实,地宫至今没有坍塌,没有进水,秦陵地宫的秘密被微微地掀起了一个边角。
2002年,科技部首次在“863”计划中设立了《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研究课题。
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刘士毅说,探测首先是断定封土堆中部下方经过大范围开挖,研究人员在秦皇陵封土堆中部观测到明显重力异常,由此推断这是由地宫中的回填夯土引起的。
因为地宫开挖后,回填土经过夯实,比正常土的密度大,可以引起重力异常。
在推断的地宫开挖范围处,弹性波法的观测结果与外围不同。
秦始皇陵区有封土堆、内外城墙和内外城墙内外的陪葬坑、陪葬墓、地面建筑遗址及相关文物遗存
区构成,面积约56平方公里。
通过探测,研究人员推断地宫的位臵在封土堆中部。
根据磁异常的形状推断地宫的平面投影形状,认为地宫应为矩形状。
重力反演结果显示,地宫上大下小。
地宫的大小初步测定为墓室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15米,顶深约475米(海拔高程)。
宫墙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高约14米,宽约8米,顶深约469米(海拔高程)。
地宫开挖范围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深约30米。
细夯土墙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宽约15米,高约30米。
研究人员发现地宫墓室主体尚未坍塌。
这是在采取电测深法后得出的结论。
电测深法可以给出地表以下、某一深度以上电阻率变化的情况,也能直观地给出异常体的埋藏深度概念。
在一张推断成果图中,研究人员发现,除4剖面外,其余5条剖面在封土堆中部原始地表以下都存在一个近似椭圆形的高阻体。
空洞或木质结构体的电阻率明显高于土层,因此推断椭圆形高阻体是由主体尚未坍塌的墓室引起。
在确认地宫中存在东向墓道后,根据探测结果,研究人员推断可能存在对称的西向通道。
另外,探测发现地宫中可能有石质宫墙和金属制品,在封土堆中部建有细夯土墙。
而地宫中的阻排水渠被证明至今阻水效果良好,依然起着阻水作用。
通过核磁共振法———一种可以直接找水的新方法,研究人员推断地宫的深度上都为不含水区,因此推断墓室尚未进水。
而1981年的土壤汞量探测已经在封土堆中部发现了明显的汞异常,本次复核了土壤汞测量结果,同上次基本一致,证明地宫中存放着大量水银。
本次物理探测投入了重力法、磁法、电法、弹性波法、放射性法(核方法)、地温法、核磁共振法和测汞法8大类方法。
浙江大学教授徐世浙院士说,此次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探测,是我国最大规模的一次遥感、物探技术在考古上的综合应用,显示出高技术无损探测在考古研究中具有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