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情悲喜剧的文化场
宝莲灯的故事简介

宝莲灯的故事简介宝莲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人物有许仙、白素贞和玉帝等,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演绎出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喜剧。
故事的开端,是一个普通的渔民许仙在湖边钓鱼时,意外救了一只受伤的白蛇。
这只白蛇原来是一位千年修炼成仙的白素贞,她化作人形后与许仙相识相知,二人情投意合,最终结为夫妻。
然而,这段美好的爱情却引来了天界的不满,玉帝派遣雷公和电母前来惩罚他们。
在雷公和电母的追杀下,白素贞为了保护许仙,不惜牺牲自己。
她化身为宝莲灯,为许仙抵挡了雷公和电母的攻击。
最终,许仙得以幸免于难,但他却对妻子的失踪感到悲痛万分。
在宝莲灯的帮助下,许仙得知了真相,他不顾一切地寻找妻子的下落。
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被困在雷峰塔下的白素贞。
为了救妻子,许仙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登上雷峰塔,与玉帝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最终,许仙打败了玉帝,救出了白素贞。
他们的爱情也得到了玉帝的祝福,最终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宝莲灯的故事,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颗明珠。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也表达了人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宝莲灯的故事,不仅在中国流传甚广,也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它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感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可以战胜一切,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和追求,幸福终将降临在我们身上。
宝莲灯的故事,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更是一部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魅力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个故事将继续在世代传颂下去,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感动和启迪。
浅析啼笑因缘的文化内涵

浅析《啼笑因缘》的文化内涵马彦峰摘要: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小说中艺术魅力最高的一部小说。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包容着丰富的文化含量。
多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啼笑因缘》的艺术格调,扩大了它的影响力,更保证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 张恨水; 啼笑因缘; 文化《啼笑因缘》是张恨水引起社会轰动最大的一部集言情,武侠,社会暴露于一体的章回小说。
同时也是中国20世纪通俗文学的长青之作,其从问世到现今被改编成话剧、电影、评谈、戏曲等多种艺术样式。
可称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仅搬上银幕和荧幕的,就有14次之多,而且在其问世的这70多年来,不断地改编拍摄,差不多5年一次,这可能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小说创下的最高纪录。
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人樊家树情感和恋爱的故事。
杭州富家子弟樊家树来北京读书,围绕樊家树,有三个女孩子分别喜欢上了这位年青才俊。
她们分别是唱大鼓书的平民女子沈凤喜,部长千金何丽娜和一位走江湖卖艺的侠女关秀姑。
在这一男三女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演绎了一段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
中间还穿插了关寿峰父女扶弱锄强的武侠传奇。
可以说,《啼笑因缘》的畅销和成功,一方面建立在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巧的艺术结构基础上,同时也离不开它包蕴的多层文化内涵。
在思想方面,《啼笑因缘》反封建、反霸道、反强权的思想表现出特定时代的社会要求,更难能可贵的是主人公樊家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平民化思想,这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艺术上,通俗化的创作手法、对传统章回小说的改良、情节的巧妙设计以及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描写,极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艺术品格。
《啼笑因缘》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本论文从四个方面予以具体分析。
一、老北京的风土文化作者早年曾四处漂泊,后来又从事新闻工作,这使他对许多地方的风土习俗极为熟悉。
所以,他的不少作品都含有丰富的地方文化色彩。
在《啼笑因缘》中,作者一一再现了老北京的天桥、先农坛、什刹海、北海和西山的风俗景观,令人读其文,有卧游其地,身临其境的趣味。
从文化场角度探析《玉簪记》主人公爱恋的悲喜剧

从文化场角度探析《玉簪记》主人公爱恋的悲喜剧作者:刘巧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摘要:《玉簪记》中陈、潘二人的爱恋发展一直在波折中曲线上升,悲喜交加。
他们爱恋的悲喜,受到文化环境中各方面力量的影响,即受到文化场的影响。
总体来看,陈娇莲因战争与母亲失散,背井离乡,是一悲;得遇好心人至女贞观栖身而免于战乱,是一喜;陈出家后,得遇潘必正,两情相悦,又是一喜;然观主逼试,陈、潘二人离别,又是一悲;最后潘金榜题名,迎娶娇莲,以喜收尾。
关键词:文化场;悲;喜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58-02所谓文化场,就是弥散于整个社会的系统化了的信息,一种类似于“物”的客观存在。
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也必然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玉簪记》中,书生潘必正和道姑陈妙常于女贞观中相识、互生爱慕,经过茶叙、琴挑、偷诗、相思、离别,最终修成正果,与陈妙常结为连理。
或悲或喜,都受到了文化场中不同因素的影响,即主人公爱恋的悲喜剧皆由社会文化场和主人公内心文化场相互作用造成,他们的行为选择,包括结果,都带有文化场影响的痕迹。
一、社会文化场社会文化场,即社会大环境。
马斯洛认为,环境在塑造人们的性格和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受周围信息的影响,并把这些因素融入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中。
①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不论是时代背景还是其他人物的态度,或者是封建礼教道德伦理,都对潘必正和陈妙常两人的悲喜爱恋产生很大影响。
(一)时代背景《玉簪记》第三出以“兀术南侵”交代了该剧的时代背景。
正是因为处于战乱年代,女主人公陈娇莲才有了那一悲一喜。
南宋时陈娇莲与母亲避金兵乱,不幸途中走失,陈娇莲入金陵城外女贞观中为道姑,法名妙常。
本是一富贵宦家小姐,如今却远离繁华,独尝空门滋味,这是一悲。
同时,也正是因为陈娇莲投身女贞观,受着五戒三皈,才免于兵荒马乱之祸,这是一喜。
华语经典必看的电影排行榜前十名

华语经典必看的电影排行榜前十名必看的十部华语电影有哪些推荐?曾经的华语电影是仅次于好莱坞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华语电影是多么的辉煌同时也出来的很多经典电影。
下面就来和大家盘点下华语经典电影排行榜前十名!希望能唤起你对沉睡的记忆。
华语经典电影排行榜前十名必看的十部华语电影华语经典电影排行榜前十名1.《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汤臣电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艺片,该片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陈凯歌执导,李碧华、芦苇编剧;张国荣、巩俐、张丰毅领衔主演。
影片围绕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
1993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以及中国香港上映,此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并且打破中国内地文艺片在美国的票房纪录。
1993年该片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中国影片,金棕榈大奖也是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的最高荣誉;此外这部电影还获得了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并且是唯一一部同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
1994年张国荣凭借此片获得第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贡献奖。
2005年《霸王别姬》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
华语经典电影排行榜前十名2.《阳光灿烂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1993年出品、1995上映的一部电影,本片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由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
主要演员有夏雨、宁静、陶虹、耿乐等。
该片的背景是“”时的北京,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匿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渡过自己的青春。
意识流的故事里,有爱情和性的冲动,有幼稚和失败的革命精神,也有成长的故事。
华语经典电影排行榜前十名3.《大话西游》《大话西游》是由周星驰彩星电影公司和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爱情悲喜剧电影,由刘镇伟执导,周星驰、朱茵、吴孟达和莫文蔚等人主演。
《大话西游》由《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两部组成,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景、情、戏、思 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

作者:张琼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510631 该文发表于《语文月刊》2006年第4期【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景现情发,情入景存《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
“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情之萌,戏之始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潜在的、且更为深刻的。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16世纪末,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分别完成了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昆曲经典《牡丹亭》与爱情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剧创作时间相差只有三年,且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
两部戏剧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抑或主题思想,还是美学形态、表演方式上均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独有魅力。
四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至今仍在舞台上盛演,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西文化艺术标志性符号之一。
两部戏剧作品的女主角形象之比杜丽娘:毫无疑问,《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杜丽娘。
杜丽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作为名门宦族的小姐,她长于深闺,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不能稍有越礼出格。
在“闺塾” 一场中,她“嫩脸娇羞,老成尊重",矜持温顺的性格展现无遗。
然而沉重的思想枷锁慢慢地使这个花季少女越来越苦闷,引发了她对周遭一切的怀疑和不满。
及至游园,那暗暗生长的情思终于变得明晰。
春天的妩媚的景色激发了她要求身心自由的觉悟。
情欲已然苏醒,等待着一次爆发。
终于,“惊梦"中她获得了爱情,并在梦中完成与柳梦梅的爱欲交融。
苏醒后她更加深了要把梦境变成现实的冲动,“寻梦”正是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梦中幻景,现实难寻。
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甘愿选择自我结束这“如花美眷” 般的生命,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永远留在这梦中的春光里。
但杜丽娘的死只是她抗争之路的另一个开始。
杜丽娘她的游魂居然与柳梦梅再续前缘。
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
回到现实阳界的她,又要面对父亲对她爱情的百般阻挠。
最终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感动了皇帝“敕赐团圆”,与柳梦梅成婚。
这正是社会、观众对生死至情与人欲合理的肯定与褒扬。
朱丽叶: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理想的新女性形象:美丽纯洁,善良温和,忠贞不屈。
课件9:冯梦龙—爱情悲喜剧

写、编撰小说及戏曲
• 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 • 《智囊》、《古今谈概》、《情史》 • “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
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 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
——《智囊》 • 在当时,这些书被士大夫们认为俗气,登不了大雅之
• 《山歌》是太湖青年男女的情歌儿,大胆而奔放,热情又柔 情! “人人说我与你有私情,寻场相骂洗身清。你便拔出 子拳头只说大,我便手指子吴山骂洞庭。”
• 相爱了如火,掩饰时如水,就连洞庭湖、太湖也被当作了挡 箭的牌。
编写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
•他所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写尽 了世间百态,令世世代代的读书人如痴如醉。
李甲愧悔成狂疾 孙富受惊为怯鬼
尾声
• 这篇小说主要人物是为爱抗争的杜十娘、“负 心薄幸”的李甲、破坏他人感情的孙富、勇于 助人的柳遇春和“隐形人物”李甲之父。一般的
观点,都认为杜十娘错把自身托付给李甲,李 甲却最终负心。
•杜十娘和李甲两情相悦,十娘希望李甲能交出赎金三百两 为自己赎身,而已经贫困潦倒的李甲根本无法筹措如此巨 大的赎金。十娘最终自己拿出一百五十两,李甲的好友柳 遇春得知十娘如此有心,为李甲左右奔波,将赎金凑齐, 使得一对有情人走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 李甲对十娘的情感是颇重的。最初李甲到处筹措三百两赎 金时,柳遇春认为十娘不足信,劝李甲不必对此认真。李
为情所伤
• 从此之后他再也不去青楼,却热衷于在文学创作 中塑造优秀女性。
• 在他的小说杰作“三言”中,充满了众多光彩照人 的女性:聪慧刚烈的杜十娘、柔弱美丽的赵京娘 、勇敢多情的白娘子、大胆追求爱情的周胜仙、 不畏强权与爱人不离不弃的璩秀秀、机灵多谋的 张淑儿……
《牡丹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

《牡丹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摘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杰出的古典悲剧作品。
两住作者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冲突、结构、人物以及结局方面各显异调,表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比较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在同一年离开人世。
两位大师是同一时代出现在东西方的两颗最耀眼的艺术明星,他们的剧作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至今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描写爱情的典范之作,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
两剧在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等方面,有着相似的主题特征。
但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与文化形态的差异,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两剧主人公、冲突体现、戏剧结构以及悲剧结局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揭示中西方悲剧精神及审美观念的巨大差异。
一、悲剧主人公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悲剧往往以悲剧人物的毁灭为突出特征,每到此时,观众心里不仅泛起对悲剧人物的同情与怜悯,随之而来的还有担心自己遭遇同样不幸的恐惧感。
而悲剧主人公,作为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人物,其语言、行动、事件深刻影响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
英国戏剧家批评家德莱登说:“怜悯和恐怖之感必须主要地,即使不是全部地,建筑在这个人物身上(指悲剧主人公)。
这个法则是极端需要的,因为恐怖和怜悯之情一经分散到许多人物身上,它们就只能起微小的作用。
”《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人公都是光彩照人的女性叛逆形象:杜丽娘与朱丽叶都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是自由幸福的追求者,都是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封建叛逆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唐悲剧
陆游
唐婉儿
(夫妻、小礼)
陆母
(母子,大礼)
琵 琶 记
琵琶记
父母 宰相
蔡伯喈
赵五娘
相女
“事”与“情”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
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
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长恨歌》及其接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不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杜甫《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罗隐《马嵬坡》:“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从来绝 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 李商隐《华清宫》“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娥眉不胜人。幸 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李商隐
《马嵬》:“海外徒闻传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 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 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主人公
仲子
父母、兄弟
白蛇传
许仙
白娘子
(妖)
法海
(人、礼)
沈园二首 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迹犹锁壁间尘。 作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陆游75岁, 沈园别后 45年 1192),陆游1205 作于光宗绍熙三年( 68 ),陆游81 作于宁宗开禧元年( 岁,沈园别后岁,沈园别后五十年。 38年
蒹葭
美人
追求者
强追求
礼
弱反应
诗经·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 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 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 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 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 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
明清文士对李唐爱情的评述——女性视角
清代女诗人李娓娓《咏杨妃》: 宠极从来祸亦奇,休将七夕说佳期。红尘飞骑渔洋鼓, 无复当年进荔枝。云鬓花颜致杀身,霓裳一曲起烟尘。君王 重色轻天下,误国何须怨美人。
清翰林院编修蔡殿齐之妻万梦丹《书长恨歌后》: 翠华西巡唤奈何,六军兵谏逼金戈。拼将一死纾君难,愧杀 从行将士多!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回登剑阁。 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袁第锐先生 《马嵬坡怀古》 生生世世语堪夸, 绝似英伦爱德华。 辛浦夫人齐耄耋, 三郎终竟负娇娃。
明清文士对李唐爱情的评述——底层视角
袁枚《马嵬》之二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金人高有邻《马嵬》
事去君王可奈何,荒坟三尺马嵬坡。 归来枉为香囊泣,不道生灵泪更多。
杜甫《北征》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刘禹锡《马嵬行》:“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元稹《连昌宫词》:“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 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记 得杨和李。庙漠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痍”。 温庭筠《马嵬佛寺》“荒鸡野唱战尘深,五鼓雕舆过上林。 才信倾城是真语,直教涂地始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 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沚。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人对李唐爱情的评述
李白的《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汉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杨妃》: 佛堂掩面太无情,辜负长生殿上盟。此后仙山须稳住, 人间岂忍说重生? 《读唐书》: 灯影宫门血染尘,佛堂匹练怨魂新。三郎最是无情种, 惯向军中杀美人。 陈葆贞《杨太真》: 一死能教国难平,马前值得早捐生。红颜若向升平老, 未必君王不负盟。
明清文士对李唐爱情的评述——祸水论
明薛宣《马嵬》 深情只拟乾坤久,绝宠宁知咫尺休。 路边三尺妖姬土,长带千秋万古羞。
清张映辰《马嵬驿》 渔阳古鼙声动地,翠华出都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人管,破国亡家尽妃子。
明清文士对李唐爱情的评述——选择论
袁枚《再题马嵬驿》 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 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 林则徐《题杨太真墓》之三 才过生日咒长生,谁料生天促此行。 六月佛堂凉似水,梵王挥手竟无情。 崔光斗《咏马嵬》之五 旧宠珍同掌上珠,一朝割爱掷泥途。 玉环倘有重生日,可愿三郎再作夫? 祝德麟《马嵬》 和门谁息六军哗, 一死终能护翠华。 毕竟大家非好色, 不曾并命殉梨花。 方玉润《马嵬怀古》 三郎多情信有无? 忍看绝代委征途。 六军不发无人管, 却把阿环作护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