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影像

合集下载

脑小血管病jinan张微微主任

脑小血管病jinan张微微主任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which arise at the point in the neck where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bifurcate,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branch to form two major cerebral arteries, the anterior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ies.
• 404只SD大鼠按双肾双夹法建立易卒中型肾血 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模型
38 黄如训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丁苯酞对脑梗塞区域毛细血管的作用机制研究
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VCI
控制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如: 高血压 糖尿病 吸烟 脂质代谢异常 …….
控制上述危险因素有助于防止VCI
影像与临床
典型病例
患者唐XX,男性,58岁,10年前右侧底节区 急性脑梗死,经静脉溶栓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 正常,现能参加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MRI检 查发现右侧基底核体积较对侧变小;脑沟加深, 脑室系统无扩张;DTI图像示双侧白质纤维束 走行区FA值无明显降低,纤维束完整,无中 断、受压移位(图3)。
A 56 year-old man with diabetes presented with weakness involving the right face, arm and leg. 56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右侧面部及肢体力弱
How many neuron/fiber/astrocyt? More fiber damaged
尼莫地平
丁苯酞
立普妥 灌注下降 脑血管储备能力受损 脑水肿、缺血 轴索损伤 神经胶质增生

脑小血管病的研究

脑小血管病的研究

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颅内小血管各种病变导致的,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脑血管病,是慢性组织损伤、脑功能丧失、认知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1]。

SVD发病隐匿,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30%[2],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1倍,亦有约45%的痴呆由其所致[3]。

1 SVD影像学特点SVD的主要影像学表现包括:①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LI 陈旧LI在CT及T1加权像为低密度/低信号,新鲜LI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为高信号。

LI病灶大小在3~20 mm,多分布在内囊、基底节、丘脑或桥脑[4]。

②脑白质病(white matter lesions,WHL);WHL病损多位于皮质下和/或侧脑室旁,双侧基本对称。

在磁共振T2加权或FLAIR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T1加权像为略低信号,但明显高于脑脊液信号。

CT上为低密度改变。

③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CMB在MRIT2加权梯度回波上或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表现为均匀一致、直径2~5 mm 的卵圆形、小灶、性质均一的低信号或信号缺失区,周围无水肿[5]。

④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EPVS在MRI表现多为分布在壳核周围的异常信号,边缘规则、光滑,直径多小于2 mm,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质子加权像等信号。

2 临床表现SV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突发性脑卒中症状、易被忽略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自觉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痴呆、抑郁和残疾[6],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1缺血性卒中常见的是LI综合征,即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及感觉运动性卒中[7]。

不同影像学类型脑小血管病及其MRI总负荷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不同影像学类型脑小血管病及其MRI总负荷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不同影像学类型脑小血管病及其MRI总负荷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刘发伟1,2综述, 吉维忠2审校摘要: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引起人群认知功能障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及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SV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脑小血管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出现症状时已进入认知功能障碍的中晚期或者已经形成痴呆,往往带给患者不能逆转的损伤及沉重的医疗负担。

本文就不同影像学类型脑小血管病及其MRI总负荷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进一步了解CSVD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CSVD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识别和预防提供帮助。

关键词:脑小血管病;MRI总负荷;认知功能障碍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on different imaging types of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and total MRI load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LIU Fawei, JI Weizhong.(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01, China)Abstract: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 is one of the most major causes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the incidence rate of CSVD has been on the rise, and related cognitive dysfunction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concerning issue. Due to its insidiousonset, slow progression, and lack of early warning signs, CSVD is typically found when moderate or severe cognitive im⁃pairment or even dementia already occurs, often causing irreversible damage and heavy medical burden to patie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imaging types of CSVD and total MRI load on cognitive function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SVD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caused by CSVD.Key words: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Total MRI load;Cognitive impairment1 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目前对于脑小血管的定义更为宽泛,不仅包括上述小血管,还包括这些小血管周围2~5 mm的脑实质和蛛网膜下腔内的血管结构,其分类方法众多,在临床中为了便于诊断主要以影像学表现分为新发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腔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1]。

脑小血管病,问题可不小

脑小血管病,问题可不小

家庭医药 2019.0116预防与治疗·专家门诊脑小血管病,问题可不小□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林 琅/刘天元有患者因头晕、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到医院就诊,颈部和头部的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血管超声检查都没有明显的血管狭窄,但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提示有腔隙性脑梗塞、脑白质变性、血管间隙扩大或点状缺血灶。

这是为什么呢?有一种病叫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顾名思义指的是脑部小血管病变所导致的疾患,为一类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及小静脉受累的疾病,其所造成的脑组织损害包括腔隙性脑梗塞(小梗死灶)、脑白质损害和微出血等。

我们的血供系统就像一颗树,心脏就是树根,大血管就像树干,小血管就像树枝、树叶,脑小血管病就是指树枝树叶出问题了,得病了。

80岁以上人群都存在脑小血管改变有很多情况可以损害脑小血管,最常见是小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血管危险因素有关。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疾病,比如淀粉样脑血管病、一些遗传性和炎性血管病也会导致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受到损害后,它供应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血脑屏障损害还会导致脑组织受到一些毒性物质的破坏。

脑小血管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人群。

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去做个脑MRI或CT,80%以上可以发现有脑白质变性和腔隙,这都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而80岁以上的人群,100%存在一定程度的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改变。

不过也不用太紧张,这些影像学表现不一定有临床表现。

需防引起急性病变脑小血管病早期,血管损害程度比较轻,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脑小血管病变加重,脑损害程度也逐步加重,这时就可以引起许多疾病状态,最常见的是血管性痴呆,其次还可以引起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震颤麻痹)、血管性抑郁等。

有时这些受损的小血管可以发生急性病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小血管闭塞,会引起腔隙性脑梗塞,这种梗死一般(体积)比较小,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等解剖部位。

22.脑小血管病的MRI诊断思路-马军

22.脑小血管病的MRI诊断思路-马军

– 有临床症状,有影像证实的病灶(急性、亚 急性期病灶) – 无临床症状的,又称作静止性梗死(silent infarct),影像上见急性、亚急性期病灶 – 或用“深部小梗死”或“皮层下小梗死” – 指脑内小的梗死组织吸收后的空腔,影像见 被CSF充满的空腔(慢性期的软化灶)
血管周围间隙 (Periventricular Space,PVS)
• EPVS 直径通常为 3 mm 左右,偶尔达到 15 mm
– <3mm,T2WI接近脑 脊液样信号,界限清 楚,位于穿支血管走 行区
T2WI
LI
好发部位 基底节、丘脑、 脑干
EPVS
前联合附近的壳核和 外囊下部,脑白质离 侧脑室稍远的部位 常 对称分布 低信号 高信号 不强化 低信号 (25%在flair 及T2呈环状信号) 随年龄增大
高血压性动脉病
• GRE-T2*和SWI最佳检出序列 • 通常为2–5mm低信号影 • 正常人发生率5%,缺血性卒中病人发生 率34% • 复发的缺血性卒中为44%,初次为23%
T1WI
T2WI
SWI
脑梗死出血转化
高血压脑出血 急性期
微出血
T2*序列(GRE):小灶样、圆形、斑点 样、性质均一的低信号或信号缺失,周 围无水肿 SWI图:低信号或信号缺失,周围无水肿 相位图:低信号(右手图) 高信号(左手图),西门子机器

T2WI
FLAIR

Ⅰ型
Ⅲ型(脑干型)也有些 学者提出第三种类型, 随着来自大脑后动脉的 穿通动脉进入中脑
其他较少见部位:丘脑、小脑、 岛叶、最外囊及海马

Ⅱ型
Ⅲ型
(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影像研究概况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影像研究概况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影像研究概况刘妮;高培毅【摘要】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 vessel disease,cSVD)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病因,且约占卒中病因的1/5。

目前对cSVD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行,cSVD在MRI上的表现包括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与腔隙灶、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血管周围间隙扩张(dilated Virchow-Robin space,dVR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及脑萎缩。

本文综述上述cSVD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定义、分级及推荐序列等的研究概况。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vascular dementia and causes about one fifth of stroke, and we know it mainly throug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t present. Features seen on MRI include lacunar infarction and lacunes,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dilated Virchow-Robin space, cerebral microbleeds, and brain atroph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definition, grade and MRI sequence.【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450-454)【关键词】脑小血管病;磁共振影像【作者】刘妮;高培毅【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病因,且约占卒中病因的1/5[1]。

脑小血管病(1)1

脑小血管病(1)1
脑小血管病的基本病理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淀粉样变
Lancet Neurol 2010; 9: 689–701
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小血管病
平滑肌细胞丢失,管腔狭窄,血管壁变厚
血管壁破坏,微动脉瘤,淀粉样沉积
脑血流减少,自我调节功能丧失
慢性、弥漫性、亚临床性脑缺血
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凋亡
血脑屏障破坏
炎症
急性、严重、局灶性缺血
Schmidtke K.Hull M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how does it progress? J Neurol sci。2005.229-230:13-20.
脑小血管病,顾名思义是指脑内小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疾病,是从神经解剖角度进行定义的,因此脑小血管病又称作脑微小血管疾病
血管破裂
不完全梗死(脱髓鞘,少突神经胶质细胞丢失,轴突损害)
白质或灰质局灶完全坏死或广泛坏死
微出血
肉眼可见出血,伴广泛脑实质破坏
T2加权MRI显示弥漫高强度信号(脑白质病变或脑白质疏松)
T1或FLAIR MRI显示深部灰质或白质结构腔隙改变(腔隙性梗死)
梯度回波MRI显示微小低信号(微出血)
大血肿
脑小血管病导致脑损伤的机理
阿托伐他汀(80mg/d)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预后:复发率高,长期预后不佳,增加死亡率 和影响认知功能,存在出血的风险。
SVD目前的概念
中华内科杂志.王拥军.2010.49(2):163-164.
脑血管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动脉系统
脑部各动脉分支示意图(黄色区域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

中国脑小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标准及名词定义标准化2024PPT

中国脑小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标准及名词定义标准化2024PPT

腔隙性脑梗死与脑白质高信号
的关系
腔隙性脑梗死常伴随脑白质高信 号,可能是由于脑部微小血管病
变引起的。
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征
腔隙性脑梗死在MRI上表现为低 信号,病灶最大轴向直径≤20 mm。
脑白质高信号与SVD的关系
脑白质高信号可能与SVD相关, 是疾病负荷及发生发展的重要标 志。
脑微出血对SVD的影响
中国专家共识对SVD的诊断
• RSI在SVD中的应用 • 解释内容一:RSI可评估SVD的严重程度。 • 解释内容二:RSI是预测SVD转归的重要标志物。 • 解释内容三:RSI对指导SVD的治疗策略有重要价值。
SVD影像标志物的新进展
RSI在SVD中的应用
RSI在SVD中的应用解释内容一:RSI 被定义为在单个小穿支动脉灌注区存 在近期(约3周内)梗死的影像学证 据,且具有相应的临床症状。
CMB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发CMB的半 自动化或自动化评估方法,提高其准 确性和可靠性。
01
02
03
SVD相关脑出血的识别和预测
cSS在CAA中的识别作用
cSS与CAA的关系
cSS是CAA的重要标志物,常见 于CAA引起的凸面蛛网膜下腔出 血。
cSS的识别和评估
cSS在T2*WI或其他磁敏感序列上 表现为线形低信号,常可见沿脑 沟走行的“双轨征”。
SVD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标准
中国专家共识明确了SVD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标准,包括STRIVE-1和STRIVE-2定为SVD的关键影像标志物,但仍需进一步规范使用。
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的贡献
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成立专家讨论组,编写了本专家共识,旨在规范 中国SVD的神经影像学评估和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S-0级
FS-1级
FS-2级
FS-3级
一、小动脉硬化
皮质下硬化性脑病(进行性皮层下血管性脑病)、Binswanger 病 病因:高血压、糖尿病 病理:主要表现为脑白质慢性缺血致白质脱髓鞘改变 影像表现:大脑半球多发白质略长T1略长T2信号,FLAIR上呈高 信号。 部位:高血压-侧脑室周围,糖尿病-皮质下白质为主
M-72y 高血压多年
• 脑白质弥漫性疏松性 病变,皮质不受累。 • FS-3级 • 高血压患者
F-56y 糖尿病史多年
糖尿病相关小动脉硬化的典型病变分布 -周边受累更多 见
二、CADASIL
• • 大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白质脑病和皮质下梗死,主要累及脑 动脉穿通支及软脑膜动脉。 颞叶前部、外囊、额叶上部受累是CADASIL高度特异性表现。
有条件可以将梯度回波序列改为SWI序列,并加做DWI序列
CSVD影像学表现形式
腔隙性脑梗死 脑白质病变(白质缺血,脱髓鞘,疏松) 脑微出血。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脑实质体积的改变 微梗死
腔隙性脑梗塞
约占脑梗死20% 危险因素:高血压是本病的直接原因,合并高血压达90%。 病因高血压、糖尿病 有症状:多位于豆纹动脉支配区域的基底节区 无症状: 脑白质 演变:
比较少见的累及脑小血管病变
常显性网膜血视管病伴白质脑病(ADRVCL) 胶原蛋白病(COLAA1卒中综合症) 伴钙化和囊变的脑视网膜微血管壁(CRMCC或LCC) 性连锁隐性遗传病 Fabry病 母系遗传病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 韦格氏肉芽肿 白塞氏病
脑微出血
血管炎、淀粉样变性、脂质玻璃样变性及内皮细胞、平滑肌病变 均会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红细胞进入血管 周围。 出血可以为新旧,主要为微小血管周围含铁血红素沉积和吞噬含 铁血黄素的单核细胞。 亚临床表现,微小血管病变发展到终末期 好发部位:
皮质及皮质下50.7% 基底节及丘脑34.1%、脑干9%、小脑6.2%
2、脑基底部穿支动脉
内侧豆纹和外侧动脉组 丘脑穿支动脉 基底动脉旁正中供应脑桥 侧脑室室壁周围(脉络膜和豆纹动脉终末支)
概述
CSVD泛指上述小血管的各种病变所导致的临床、认知、影像学 及病理表现的各种综合征。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亚型。
由于病理学资料难以获得,习惯上多指小的穿支动脉和小动脉病 变所导致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CSVD临床上:小卒中,亚临床卒中,无症状性卒中,约占卒中 20%-25%,
新鲜腔梗随时间演变快
脑白质病变
白质病变就是脱髓鞘:表现为局部组织结构异常疏松,内见许多水分积累成的空 泡状结构,细胞间隙水分异常增多,FLAIR显示清晰。
分两种类型
1、多灶性脑白质脱髓鞘,神经纤维密度减少,呈海绵样改变,弓形纤维常常不受 累。 2、多灶性脑白质微梗死:影像不能发现,镜下见细胞坏死和胶质增生。 分级方法较多,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改良Fazekas scale分级简单常用 FS-0级:无改变 FS-1级:斑点状 FS-2级:斑块状,早期融合 FS-3级:斑片状,大片状融合
影像表现
含铁血黄素--顺磁性-T2去相位—局部信号丢失-低信号 梯度回波序列显示较好:DWI,MRA,SWI,T2/GRE,2mm5mm,圆形、边界清晰。 高血压性(中央),淀粉样变性(皮质下) 淀粉样变性(脑淀粉样血管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朊蛋白病) 鉴别:钙化,DAI,
近皮质的幕上脑实质大量微出血病灶,基底节区未受累。
蛛网膜下腔内小血管周围被软脑膜包绕深入脑实质内形成间隙
在穿支静脉—软脑膜之间组织液聚集
发生机制不明(1节段性坏死性动脉炎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2CSF 引流障碍3血管迂曲、脑萎缩致局部液体积聚4组织间液渗透,VRS 纤维化致液体阻力增加) 见于各个年龄组,随年龄增大而增多
血管周围间隙
基底节受累为主
高血压与淀粉样脑血管病变的微 出血鉴别
高血压:
累及深部白质和基底核团的穿支动脉:基底节区、丘脑 、脑干和小脑
淀粉样:
累及小-中等大小的皮质软脑膜、皮质和灰白质交界处动 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出血多成脑叶分布,主要位于皮 质下 血压正常老年人皮质及皮质下出血的重要原因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VR间隙)
概述
主要临床表现相似,但不典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
1、腔隙性卒中 2、认知功能下降(言语、构音、注意力、信息处理、执行功能 下降) 3、 情感障碍(淡漠、抑郁、情绪不稳)
发病机制
血管间隙扩大
缺血性改变
出血性改变
脑小血管病变的影像学检查
首选MRI检查 检查序列 基本序列:T1WI,T2WI,FLAIR和梯度回波序列(GRE)
鉴别诊断
累及弓形纤维是特征,幕下受累也有诊断意义
侧脑室三角区旁
额角旁(疏松的髓磷脂)
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
DWI上可以呈轻微高信号
多发性硬化
腔梗灶与脱髓鞘鉴别
脱髓鞘病变相对比较稳定,与梗死相比随时间演变慢 脱髓鞘表现为白质疏松,间质内水分增多,FLAIR显示清晰。梗 死为细胞水肿,DWI显示清晰。
脑小血管病(CSVD)影像识别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影像科 牛忠锋
脑小血管
小动脉 微动脉 毛细血管 微静脉 小静脉 (40-200um) 脑组织血供的基本单位,对脑功能的维持起着 重要作用
小血管占脑血管的绝大部分
脑小血管的分布和解剖
1、软脑膜动脉(ACA、MCA、PCA)
短皮质动脉 短髓质动脉(60-65um) 长髓质动脉(100-200um) 弓形纤维
桥脑部位:腔梗与脱髓鞘难以鉴别,但一般认为脱髓鞘位于中央 ,病灶大小与临床严重程度不相关。腔梗灶可以达桥脑边缘,临 床症状重。 基底节一般不考虑脱髓鞘,主要是腔梗和VR间隙鉴别
侧脑室旁和皮质下白质、深部白质以脱髓鞘和VR间隙多见
脑小血管病的脑白质病变预后
没有良好的预后 20%-30%患者2-5年内加重(高龄、高血压、基线较重时是病变 进展的危险因素 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于无白质病变者,但并不明显降低溶栓患者 获益程度 华法林抗凝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影像诊断注意事项
上述四种表现并非脑小血管病的特有表现
任何一种诊断的特异性均较低 诊断必须结合临床,避免过度诊断 影像报告对上述四种表现(部位和程度应 分开描述,便于随访评估)
谢谢
脉络膜囊肿 粘多糖增多症(临床表现为神经运动发育迟滞,大头畸形,骨骼肌畸形。尿中
GAG 增高.常表现为脑萎缩和脑白质异常。)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
陈旧性腔梗灶(FLAIR上周围有胶质增生) 隐球菌(FLAIR上呈高信号)
影像识别目的
认识正常VRs好发部位 鉴别脑小血管病相关的VRs扩大和腔梗、白质病变。 鉴别特殊类型的VRs扩大和肿瘤性病变 感染及肿瘤病变时:扩大的VRs为病变进入种树神经系统提供侵 入点。
一般认为MRI看到即为DVRs,也有学者认为大于2mm为DVRs 与蛛网膜下腔不通,虽然不是脑脊液但MRI信号和脑脊液一样, 边缘清晰、锐利,邻近脑组织正常 不强化,有时可以看到中心血管影 CT上有时误认为脑梗死 研究表明:血管外间隙扩大与认知障碍有相关性
血管周围间隙
最好发部位 基底节下1/3,前联合周围 常见部位 中脑(黑质周围) 深部白质 最外囊 次常见部位 丘脑、齿状核、胼胝体、扣带回 皮质不受累
遗传异常引起的VRs扩大,见于粘多糖贮积病,遗传性肌纤维不良 多见于大脑半球后边,累及胼胝体
特殊类型的VRs扩大
肿瘤样扩大,多发生在中脑
患儿,男,5岁,MRI无意 发现
影像诊断要点
典型的区域
与穿支血管走形一致
圆形、卵圆形、管状 类脑脊液信号,周围脑组织信号正常
鉴别
急性期:病变直径多小于15mm,大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mm少见 慢性期:直径缩小50%左右 后 期 :大部分直径小于5mm
出血后的腔隙灶
影像诊断要点
好发部位:豆状核、丘脑、放射冠、桥脑 圆形、类圆形,三角形,半月形;边界清。无占位效应, CT呈小低密度灶,有时看不到 MRI:急性期FLAIR、DWI序列高信号;DWI可以与其它白质病 变鉴别;慢性期FLAIR上腔梗周围有胶质增生和低张力都可以与 VR间隙鉴别;出血后的小腔隙灶(梯度序列上、T2WI可见低信 号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