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一双手》精选备课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缘由,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妙心愿;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阅历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熟悉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情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别出心裁。

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妙心愿。

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缘由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妙心灵应当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肯定不会是相同的。

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详细描写,猜猜他们的仆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舞同学主动参加,通过评价调动同学的学习爱好。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同学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受使每双手各有特点。

今日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

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评析:喜爱嬉戏是孩子的天性,在嬉戏中学习最为轻松欢乐。

课前的猜手嬉戏,不仅调动了同学的无意留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爱好,还使学问在情意的参加下进行记忆,力量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1、把预习时发觉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示大家留意。

2、轻声读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详细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详细描写?和大家沟通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化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同学划出的详细描写〕把这些详细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舞同学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阅历、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一双手》优秀教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一双手》优秀教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一双手》优秀教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姜孟之一、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脉络,把握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手法。

2.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1.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多角度细致准确描写张迎善这一人物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张迎善一双“丑”手背后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五、课型:讲授课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谁能让荒山成为绿塔?谁能让浊水成为清溪?一双手,改造迹地林、次生林44.5顷;一双手,种树26万多棵!历经千锤百炼,却知难而进; 忍受千辛万苦,却毫无怨言。

看到他的手,我仿佛看到一山山碧绿的森林。

他是一名普通的育林工人,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苍山之上;他像一棵小草隐没在山林之中。

一双丑陋的手,种下无数棵树,他为祖国,为了后人,留下一片油油树阴……只凭这种敬业精神,让这年仅32岁的年轻育林功臣,创建了一座绿色金库!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张迎善,一位年轻的林业工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一双手。

板书:一双手姜孟之(二)初读课文1.抓住动词,理清脉络一般而言,描写人物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但本文别开生面地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的特征,整篇课文都紧紧围绕张迎善的一双手展开。

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找作者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抓住这几个动词,再加上本文的重点手,我们也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脉络了。

现在请大家默读全文,将本文的脉络补充完整。

第4段中“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握手;第6段“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看手;第10-16段,作者和张迎善就他的手进行了一些交谈,也就是说手;第17段“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量手;最后的两段,作者在通过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的介绍后,对张迎善的手赞叹不已,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也就是赞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一双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一双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一双手》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一双手》。

2.能理解课文中的语言,在语言文字层面能从韵律、语调、声音变化等角度理解,并能想象故事的情节和内容。

3.能说出文章的主题,领悟文章的情感。

4.发挥想象力,完成类似的小故事创作。

教学重点1.完整朗读课文,感知语言音韵及情感。

2.学会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能独立完成类似小故事的创作。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情感,准确把握主题。

2.完成创作,发挥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

2.引导学生想象或描述“一双手”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征或功能。

呈现新课(10分钟)1.配合课件或媒体播放《一双手》的动画或视频。

2.让学生自己跟着视频或动画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分析语言(20分钟)1.引导学生重读课文,分析韵律和语调特点。

2.分析文字表述的想象和刻画技巧,比如对物体的形态、大小、材质等的描述,人物的动作以及描写景象等。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这样的词句和句式来表达情感和主旨。

探究主题(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2.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出现的“手”是如何表现主题的,如何代表了“爱”、“帮助”、“奉献”等情感。

3.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创作小故事(25分钟)1.随机分组,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小故事,故事中必须出现“一双手”,并能体现同情、帮助、爱等情感。

2.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完成自己的小故事创作。

3.课堂上让小组代表或自愿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小故事,完成交流和展示。

总结(5分钟)1.温习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呈现。

2.引导学生发表对于此次小故事创作的体会和感受,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总结。

教学评价1.学生在朗读和倾听中,能有所感知和理解,达到教学目标。

2.学生在分组合作和分享中,能发挥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完成故事的创作。

北师大4下《一双手》教学设计(配课件)

北师大4下《一双手》教学设计(配课件)

《一双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

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

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

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

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读准字音:“惺忪、镐、老茧、铸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继续练习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

知道这是谁的手,大致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一双手》教学设计(共7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共7篇)

《一双手》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一双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读书学字解词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生字词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张迎善的手的宽大、粗糙、有力、勤劳等特点。

3、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教学难点:通过数字,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一双手”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学了《一双手》这篇文章,今天我们将更加深化地认识姜孟之笔下的这双手,看看他的手有什么特点?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昨天的学习情况。

〔出示词语〕谁愿意把这些字词大声地读一读。

〔相机处理“惺忪、镐、垧”的意思,解读形声字“裹”〕3、你知道本文写了谁的一双手吗?谁能按照提示完好地答复。

〔出示课件〕二、细读“一双手”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终究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

〔出示读书要求〕2、说一说在你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a、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导读:你见过老松木吗?是怎样的?〔粗糙〕而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活像半截老松木”,你能给“活像”换个词吗?而这更加说明张迎善手的——粗糙。

读句子。

〔出示老松木和手的比照图〕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你呢?……我也没见过,见到这样的手,你感到——惊讶。

把你感受送进句子中读一读。

这一句完毕时用了〔!〕,足以说明作者的惊讶之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b、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导读:你通过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发现张迎善的手是“有力”的?〔紧紧〕,带着你的发现再读一读句子。

齐读。

c、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导读: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是什么颜色的?而张迎善的手为什么是木色的呢?〔出示手的图片〕看着这双木色的手,你感到〔惊讶〕。

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教案:探究《一双手》

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教案:探究《一双手》

1.了解诗歌的特点和分类。

2.掌握描述动作的方位词。

3.诵读诗歌,体悟句意。

4.发现周围的美,激发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日常化与简单化,对动作描述、情感描写、自然景物咀嚼能够逐渐领悟。

2.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方位词。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望楼独坐思红颜,落花楼外垂柳添”这一句的意境。

2.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方位词描述身体动作。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咀嚼一些包含情感的诗句和自然景物。

2.组织学生广泛阅读、分析课外文本,培养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

3.在学习和练习方位词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借助手势或实物进行形象化的描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双手》课文和诗歌训练材料。

2.教师准备图片或当时的生产实物,以方位词的形式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可使用图片或实物来引导学生讨论“环境美”概念,帮助学生联想一些优美和让人感动的景物和诗句。

比如:“春雨中洒,泥土的气息都在空气里弥漫开来”,“晚霞染红了天空,河面上倒影的光芒,像黄金般遍布水面”。

第二步:诗歌解读(15分钟)教师播放《一双手》的音视频,为学生带来体验,并简要讲解诗歌中的方位词和动作描述语言。

第三步: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诵读《一双手》,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意图。

第四步:方位词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方位词的基本概念和运用,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例如:拿书的姿势、洗脸擦手的步骤、坐姿站姿等等。

第五步:练习(20分钟)教师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互相配对进行练习,反复核对和修改。

第六步:巩固(10分钟)教师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位词和动作描写语言来描述身边具体的事物,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居室、家电等。

第七步: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书写、描写身边具体的事物和环境美感,使用所学方位词和动作描写语言。

教学反思:本次授课主要是通关《一双手》这首诗歌来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特征和分类,以及探究方位词的应用与运用原则。

文《一双手》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文《一双手》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文《一双手》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小学四年级语文《一双手》精选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养成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3、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引导自学以读促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一、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说一说,这可能是谁的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我来考考你1、字词预习检测。

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2、课文初读感知。

(1)这篇*写的人物是谁?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2)*的作者是什么身份?*的体裁是什么 ?三、自主学习(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写了( )的一双( )手。

(谁的一双怎样的手)(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动起你的手来。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⑴用曲线画出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批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可以用“这是一双的手,你看:“”的句式交流。

2、我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档案。

主人:身份:手感:手的肤色手指:纹络:掌面:手的大小手指细节:手的别号:手的价值3、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

4、请同学们结合*语句,议一议造成年轻的张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请再次用“这是一双 __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6、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7、欣赏图片体会贡献。

整理《一双手》教学设计

整理《一双手》教学设计

整理《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双手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一双手》这首诗歌,让学生认识到手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爱护自己的双手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启发学生思考手的功能,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教学准备:-诗歌《一双手》的教学课件-学生学习笔记本和铅笔-学生活动手册-一些对手的图片和实物,如小刀、毛笔等3.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并问学生手的作用是什么。

-准备一些图片和实物来展示手的不同功能,如用手拿东西,写字,剪纸等。

步骤二:齐读诗歌(10分钟)-让学生齐读诗歌《一双手》。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

步骤三:诗歌欣赏(10分钟)-让学生听课件上的录音,同时观察课件上的图片来欣赏诗歌。

-引导学生讲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四:诗歌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商讨诗歌中的意象,如“伸手摘叶子”,“画着思绪的图画”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隐喻,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比喻和隐喻的意义。

步骤五:诗歌表演(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表演形式来表演诗歌,如舞蹈、朗诵、绘画等。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加入一些小故事或表情动作来丰富表演效果。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其他小组和老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步骤六:手的实用功能(15分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并尝试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手的活动,如剪纸、写字、画画等。

-引导学生思考手的重要性和功能,并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来描述手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

步骤七:归纳总结(5分钟)-和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手的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体会和收获。

4.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以手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可以选择油画、水彩、素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语文《一双手》精选备课教案三篇《一双手》记叙的是一次采访的内容,作者运用新颖的构思,匠心独运地向我们展示了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一双手》精选备课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能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2、掌握抓住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一个课前活动导入本课)1、师生之间的一次握手,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握老师手的感觉,再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相互握握手,感受一下同学的手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含有“手”的成语。

爱不释手碍手碍脚白手成家比手划脚垂手可得触手可及赤手空拳丹青妙手大显身手得心应手额手称颂高抬贵手举手投足举手之劳蹑手蹑脚拿手好戏妙手偶得妙手回春七脚八手情同手足手不释卷束手就擒顺手牵羊手舞足蹈手下留情唾手可得握手言欢心慈手软袖手旁观眼高手低炙手可热一手遮天鹿死谁手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惺忪(xīngsōng)镐裹住纹络老茧甘蔗缠着染成穴里铁铸丈量搓了火燎燎功臣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xx到底有一双怎样的手?(粗糙的手、神奇的手、创造绿色宝库的手、绿化世界的手、做出巨大贡献的手令人敬佩的手干了很多活儿的手)4、xx的手是如何的“大”?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

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

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

(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5、xx的手"奇"在哪里呢?(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感悟: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

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

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

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拓展延伸(课堂练习)写颁奖词(提供颁奖词材料)颁奖词材料:一、200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姚明:篮球运动员颁奖词:他用高超的体育技能,在一个强手如林的国家运动项目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更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他出色的表现和随时听从祖国召唤的爱国精神,使他带给人们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

对祖国的情感,对现在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期待,都将使他成为中国体育和NBA的历史人物。

二、200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利伟:宇航员颁奖词: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三、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四、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

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

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五、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季羡林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创造绿色的奇手:张迎善颁奖词:提示一:他是躬耕绿野的拓荒人。

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他很普通,普通得就像林场一株生长了数十年的树。

他的手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每栽一棵树,手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现在手的纹络又深又粗,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就是这样一双奇丑无比的手,却创造了绿色的宝库。

提示二:一双手,并没有什么含义,但是象半截老松木样的手你见过吗?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长24CM,宽10CM,厚2.5CM,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是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

提示三:“长城是耗费数十万能工巧匠,花了十年时间修成的;抗日是靠全国人民,花了八年时间才胜利的;青藏铁路是中国科技人员花了35年时间筑成的。

”这些伟业,是多么令人惊讶,但是一个普通林业工人用一双手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生产木材1300多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

“却只是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是让我们多么咋舌,这几乎可堪称是奇迹。

这位创造奇迹者就是——张迎善。

作业: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以“的手”为题,写一篇短文。

教学目标: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特征描写一双手,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仔细观察,然后与我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手相比,看一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二、找一找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上张迎善手的图片,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文字,给张迎善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主人;身份;手感;手的肤色;纹路;掌面;手指;手的大小;手的别号;三、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课文是怎样写xx的“一双手”的?2、文章又是如何从对“手”的描写中引出他的事迹,进而揭示其精神世界的?提示:1、抓住有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

表现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执着坚韧的精神,完全可以选取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详实细致的描写。

可本文作者却是避重就轻,省去了人物平常所做的具体事实,仅从“一双手”来做足文章,通过“看”“问”“量”“搓”“介绍”等各个细节,全面透彻地挖掘出“手”中所蕴涵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平淡中蕴涵着神奇,细微处包孕着博大,真正达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真可谓“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2、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对比、列数字等方法,表现手的特征。

赞美了主人公不畏艰辛,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亮点赏析1、让我们用优美的文字来写一写生活中最有印象的手。

2、请选择一位同学,抓住他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写出来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哪位同学。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4、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并赏析。

五、拓展延伸:动一动,xx播放授予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颁奖词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

教师:通过主人公张迎善“一双手”,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崇敬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像张迎善这样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就的人,比如;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他们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精神。

香水热卖排行榜10强眼影最有效的增高药洗面左旋肉碱哪个好眼线怎样瘦腿最快最有效比较怎么减肥最快最有效美白去皱效果好的眼霜排行榜治疗脚气的药眼膜瘦腿袜有用吗不错芦荟胶什么牌子好眼霜好用美白面膜排行榜六、课堂寄语早晨要扶你的犁,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

——xx谚语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手,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的这双手为所有爱我们的人带去温暖。

老师相信同学们都能做到!请同学们大声告诉老师能做到吗?七、课堂练习1、赏析精彩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