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药症则是尖端上的极点

合集下载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一、何谓经方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

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

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

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如此、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

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根本理论。

直至东汉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存下来。

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

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开展奠定了根底。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

何谓辨证施治?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

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

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

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

下同)。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经方理论体系

经方理论体系

经方范畴。
---------胡希恕、冯世纶等
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
1.经方难-----条文读不懂、记不住、不理解。 辨证不会辨、易辨错、不是证 用是方 方证对应” “药简力专 疗效好”
“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 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 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料, 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中医名家-----刘渡舟
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
一、胡希恕临床医学的思维----先辨六经 继辨方证。
二、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的基本特点有三: ①明确指出《伤寒论》代表的经方医学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代表的
医经体系。 ②六经来自于八纲,六经实质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三阴三
阳;辨六经就是辨八纲。 ③临床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六步辨证分析 第一步:详细而准确地采集四诊信息。伤寒七日,病程长 短不是诊断外感还是内伤的绝对指征,我们只看具体症 状。什么症状?发热、无汗、微恶寒、身体疼痛,咯痰、 痰色黄。
第二步:辨病位。如果用术语归纳总结一下,具有发热、 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的症状。依据表证诊断标准,能 够辨认出这是表证。同时有咯痰、痰色黄,已经不是单
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
证法 方
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
病案分析: 本人 男 34岁 3天前夜间因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清涕、打喷嚏,伴咽痛、咽 痒,偶有头痛,现自觉恶寒,无发热、汗出,大便略溏,小便正常,舌淡红 苔白腻,脉沉。
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
范左,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 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麻黄一钱,桂枝一钱,炙草八分,杏仁三 钱。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 六步辨证分析: 4.辨六经。本案为病位在表的阳证,即太阳病。

范中林应用麻黄汤的经验

范中林应用麻黄汤的经验
桂 枝 , 进 2剂 。 此 时 太 阳 表 实 已 解 , 泻 时 秘 减 , 再 时 拟
四J 省 乐 山市人 民医院 四川 乐 山 6 4 0 I l 10 0 关 键 词 参 芪桂 枝 汤 慢 性低 血 压综 合征
临 床 观 察
以针砂 散方 意 ( 砂 、 矾 、 芽 、 香 、 通 、 砂 、 针 绿 麦 木 木 硼 神 曲、 草、 甘 白矾) 连服 2 , 0余 日, 病遂 痊愈 。
炙 甘 草 、杏 仁各 1 g 8 ,法半 夏 1 g 5 。4剂后 左脸 剧 痛消 失 ,夜能安 睡 ,精神 顿觉 清爽 ,黄 腻苔 已退 。
按 :此 案 范老不 拘 泥 于头 痛 偏侧 多 属 少 阳 ,或头 痛 日久 ,多属 内伤 之常 规 ,却 着 眼 于似 乎 同偏 头 痛无 明显关 联 的 “ 恶 寒 ,无 汗 ” 微 ,可 谓 独 具 慧 眼 ,方 证
时 间 明 显 缩 短 ,能 自 由 行 动 。
但在 具体诊 疗 时 ,却 不完 全 拘 泥 ,而是 仔 细 辨 证 ,灵 活用 药 ,故 疗效 甚佳 。如 治太 阳 阳 明证 泄 泻 ( 敏 性 过
结肠 炎 ) 案 :姚 某 某 ,腹 泻 每 日 3 4次 ,腹 胀 满 、 ~ 隐痛 ,大便 时 泻 时秘 ,头 昏身 痛 ,神 疲 面黄 ,肢 体 消 瘦 。舌质 黯红 、苔 黄 白而 润 ,脉 浮 紧 。范 老 辨 为外 感
按 : 范 老 认 为 此 种 胁 痛 属 少 阳 证 者 较 少 , 而 常 见 为 少 阳与 太 阳相 兼 。 多 由 外 感 风 寒 湿 邪 反 复 缠 绵 ,历
久不 解 ,邪传少 阳 ,两 经 同病 。故 必 须首 开 太 阳 ,散
寒 除湿 。太 阳一 开 ,邪有 出路 ,然 后 根 据 病情 轻 重 缓 急 ,逐一 突破 ,以竞 全功 。

中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

中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

中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四本医学名著是中国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人类财富,不仅仅影响着中国的医学界,还给世界的医学知识增加了光彩。

这四本名著成为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石,是中医药学的瑰宝。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医四大名著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四大名著读后感1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

《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

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

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

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

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一,要懂得养生之道。

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皮肤病

皮肤病

皮肤病患者董某,中年女性,慢性荨麻疹病史两年,反复发作,身痒明显,初服西替利嗪等效果尚可,后来效果不佳。

近来发作频繁,瘙痒难耐而前来就诊。

症见:身痒,自汗出,乏力,无恶风寒,鼻塞,口中和,大便前干后溏,排便不爽,月经量少,痛经,腹冷,脉沉,舌暗,苔薄裂。

既往有慢性鼻炎史十余年。

从六经辨证来考虑,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的恶风恶寒,但有身痒、1、鼻塞,属于太阳表证;大便前干后溏、月经量少、痛经、腹凉,脉沉、舌暗苔薄裂,为气血不足导致的太阴证,属里有虚寒的表现;自汗出,没有恶风恶寒,考虑兼有阳明内热,故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给予表里双解微发汗法。

处方: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生石膏45g,生薏苡仁30g,当归15g,赤小豆10g,生白术20g,苍术10g,干姜6g,炙甘草6g,自加生姜、大枣适量。

1.太阳证2.阳明证3.太阴证患者服药后汗出偏多,但自觉身体舒适,身痒、鼻塞明显减轻。

药后三天月经乃至,痛经亦较前明显减轻。

患者感觉满意。

二诊时,荨麻疹仅在上侧肢体偶有发作,考虑表证减轻,专以调理太阴为主,去麻黄,以桂枝加荆芥防风合当归芍药散等加减治疗。

该案患者有慢性鼻炎史十余年,近来常有鼻塞。

因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因此,身痒与鼻塞同为表证。

微发汗解表,风邪随汗出而解,故身痒、鼻塞能明显减轻。

身痒作为一个症状,历来论述多从风、从血论治,如后世的消风散、四物消风散等,而《伤寒论》从表论治身痒,给我们从另外一种角度阐释了身痒的病机与治疗。

如《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临床表证的典型症状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等,可有鼻塞症状,但少见身痒。

从此条可以发现,身痒亦是表证的一个症状。

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

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

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前言:经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应用中药的经验结晶,也是中医的临床规范。

千百年来,多少名医醉心于经方的研究,也有不少擅用经方者成为了临床高手。

黄煌教授,就是深爱经方的其中一位,20多年以来,黄煌教授专注于经方研究,并提出了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具体是哪四大特征?详见正文!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我们为什么要推广经方?一句话,经方好!好在哪里?经方有方证。

什么是方证?方证,就是方的主治,是安全有效地使用本方的临床证据。

一棵草,有证就是药物,无证就是植物。

几味药物,有方证才能名方,无方证便是一堆药而已!方是矢,证是的,有的才能放矢,对证用方才能取效。

研究经方也必须抓方证。

古人如是研究经方:“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对,须有检讨,仓卒易知。

”(孙思邈《千金翼方》)“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林亿《金匮要略方论·序》)“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所以说,经方好,好在方证上。

下面,说说经方方证的四大特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广经方的四个理由:特征1:经方方证很真实,按经典方证用方,疗效可靠《伤寒论》说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我治疗各种腿痛,效果确实不错。

上周一,一个老病人打电话给我,说是她的坐骨神经痛发了,右腿痛得不能着地,必须弓腰方能缓和些,针灸也没有效果。

我说你记一下,两味药:白芍60g,生甘草30g。

到上周五她电话告诉我,说此方真神,一剂缓,二剂止,大便也畅通了。

她每剂药服了4次。

再说一例:一年前,我母亲因腰椎间盘突出而手术,不幸导致椎间隙感染,腰痛之外,还不时出现脚抽筋,发作时呼天喊地,必须让人紧紧捏紧小腿方能缓解,后我用芍药甘草汤加牛膝,也是一剂而安。

芍药甘草汤乃止痛神方!后世又称此方为去杖汤,专治腓肠肌痉挛以及坐骨神经痛。

用原方有效,有时还加味,如加附子,加麻黄、细辛。

其实,芍药甘草汤还不仅仅是治疗腿痛,对其他神经痛也有效果。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

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

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

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

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

经方特点及临床应用体会

经方特点及临床应用体会

经方 有 自身 的 组 方规 律 , 中 单 味药 、 对 、 其 药 药 组 ( 至 方 剂 ) 有 特 定 的 主 治 病 症 或 功 效 意 直 均 义 , 伍严 谨 , 配 动一 药 、 变一 量 则名 亦 改 、 治亦 有 主 变 , 是 经方 最重 要 的特 点 。例如 桂 枝 治悸 、 这 白术
YUN Ke q a g - in
Xi goC m nt ahSri e rfQna o n , i n7 10 , hn n u o mu i Hel ev eC me i nC u t Qna 4 6 0 C ia g y t c o y
l s r a Cl ia p l ain o lsia rsr t n sa ay e n o cu e r m h e tr d l tat b i c la pi t fca sclpec p i swa n lz d a d c n ld d f n c o i o o te faue a n
方 为 基 础 加 减 治 疗 , 无 不 效 , 为 举 一 反 三 之 亦 此 法 。如 桂 枝汤 [] 主 治 中风表 虚 、 卫不 和之 证 , s 营 但 其 隐 含 诸 劳 损 虚 寒之 证 , 凡 证 机 为 此 者 均 可 故 以桂枝 汤[] 。1 鹋加减 治疗 。 案 朱 某 , ,7岁 , 师 。 男 2 教 自诉数 年 来常 觉精 力 不足 , 则气 短 , 悸 , 力 , 自汗 , 冷 喜温 , 动 心 乏 时 怕 食少 , 干 , 便 眠差 。刻 诊 , 精神 萎靡 , 白体 瘦文 弱 , 肤
r m m l casc l rsr t n fau e ciia p l ain m s lsia ec pi ;e tr; l c l pi t p i o n a c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药症则是尖端上的极点
首先,要重点澄清的一个问题,就是“方证”概念和理念,到底是谁明确提出的。

目前国内学界有几位著名经方学者一致认为,“方证”的概念和理念,是日本汉方学界率先提出的,这未免有失公允,这是一种学术迷失的表现!甚至有数典忘祖之嫌
“方证”一词,在《伤寒论》一书中,虽然未见,但是,其实际理念却到处可见,这不能说,因为书中未见“方证”名词,就否定仲景的方证理念或者否定原书无方证概念和理念。

什么叫“方证”?方证就是讲求方证相应。

也就是说,你所开具的处方,必须和你对治的疾病证候,要丝丝入扣,彼此相应,才能达到显著的预期效果。

这和西医的对症治疗用药,是一个道理。

比如发炎要用消炎药,疼痛要用止痛药。

《伤寒论》一书,无处不体现方证相应这一核心理念,其辨证的究竟目的,就是求得方证对应的结果。

我们现摘录其书中几条,用来阐明仲景先师的方证理念:
1、“······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5、“自利者,其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属承气汤证。

(《脉经》原文)
6、“······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全书类似这样的地方,举目皆是,不胜枚举。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意思是说,辨清证候后,使用对证的方剂治疗。

对证方剂,说的就是方证,如桂枝证,是说桂枝汤这个方剂对治的证候;柴胡证,就是指小柴胡汤方剂对治的证候。

承气汤证,指的是承气汤方剂对治的证候。

每一个特定的方剂,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证候。

方证相应,立竿见影,否则,效果不明显、无效甚至可能会造成加重病情的严重后果
仲景文中虽然未见“方证”一词,但是,桂枝证、柴胡证等用词,是不是方证的概念和理念呢?这个概念和理念,是仲景述出的,怎么倒成了日本汉方界的发现了呢?
即使还要狡辩,硬要找出“方证”一词的这两个汉字组合,才能承认的话,我们就耐着性子,继续来引经据典,非要搞个水落石出不可!
我们从唐代的《千金翼方》这部经典中看看药王孙思邈是怎么说的:“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

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千金翼方》
我们看,孙思邈说,“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孙思邈可是提到“方证”一词了!要说方证一词以及理念的提出,该是孙思邈才对,怎么倒成了日本汉方界的发现了呢?
更何况,历朝历代,不乏伤寒大家,皆是异口同声的高呼“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怎么倒成了日本汉方界的发现了呢?
这个问题啊,我看不必再浪费笔墨了,阅者一目了然,难道还有必要再说什么吗?
下面,我们再说说汉传经方医学辨证的核心问题。

中医讲辨证,他辨的,不是西医的“病”,他辨的是病人整体的症候群。

他不管你是什么肾炎、胆囊炎之类的疾病,任何一种疾病,随着病人个体的差异,都会有不同的一系列症状表现,中医呢,就把全部症状搜集起来,用“证”的概念去系统归纳,每一个特定“证”,必然要由系列的特定“症状”所组成,也就是说,一个“证”,是一个特定的症候群。

有严格的判断依据和标准,一旦这个“证”得到成立和确认,根据方证对应的法则,其主治的有效方剂(经过循证检验),也就得到了足够的证据予以彻底确认,从而完成了一个周密严谨的、科学规范的、辩证论治的全过程。

近代已故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曾经指出,辨方证,是中医辨证的尖端!真知灼见啊!辨方证的这个系统而规范化的理念和法则,也只有汉传经方医学理论所独具。

汉传医学体系,才是中医学术的真髓啊!
那么,能够达到精确的辨方证水平了,是不是就到了顶峰了?不是的,那只能说是和尖端看齐,还没有站到山尖上。

如何才能站到顶尖上呢?我们在此,又引出了一个概念,叫辨药症!
我们再从南北朝时期的《小品方》、唐代的《千金方》这两部经典中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1、“但问人男女长少依据方说,方说有半与病相会便可服也。

宜有增损者,一依药性也。

”——《小品方》
2、“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

非其主对者,慎勿服也。

”——《千金方》
孙思邈叫“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要使药的主治和症状绝对吻合。

陈延之叫“宜有增损者,一依药性也”,见到某个单一症状与方剂不相应,就要根据症状,对方剂中的某个药物
进行加减,必须要达到相应,才是最完美的。

因此,我们对这种精微的辨证,叫“辨药症”,药症的这一名词概念,由此得出。

如果把方证叫方剂学的话,那么,药症,就是中药学。

一个患者所患疾病,其症候群复杂的很,经过“证”的系统归纳,辨出了“方证”后,又多余出一个或两个单一症状,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再去辨“药症”,对所选的方剂进行精确的加减调整,达到严格的对应标准,从而提高疗效。

因此说,辨方证,是中医辨证的尖端,辨药症,则是尖端上的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