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女性文学中的早期女性形象的论文

合集下载

《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权主义反思

《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权主义反思

《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权主义反思作者:毛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摘要: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于1985年发表的成名作《使女的故事》自出版以来就受到文学界、评论界高度关注,成为20世纪后期西方女性文学创作高峰的代表作品之一。

《使女的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奥芙弗雷德在极权国家基列共和国充当“使女”的悲惨遭遇,其中塑造了多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玛格丽特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反思。

关键词:《使女的故事》;女权主义;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2作家玛格丽特在《使女的故事》中虚构了一个发生在未来世界的反乌托邦故事,原教旨主义势力控制了美国并建立了极权政府基列共和国,由于环境恶化、不孕症泛滥,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政府强行抓走并统一训练成“使女”,即专门为不孕的统治阶级“大主教”完成生育任務的女性。

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奥芙弗雷德被迫成为“使女”的悲惨遭遇极其艰难的生存困境。

《使女的故事》发表与1985年,它的成功本身就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发展和女性主义文学繁荣的体现,对其的分析评论主要集中在它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独特的叙事策略、生态女权主义思想等。

本文旨在从其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玛格丽特对不同的女权主义思想如激进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等的反思。

一、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爆发了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随着女权主义主要理论的相继提出和女权主义重要作品的发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觉醒并挑战“父权制”的压迫,她们认识到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只是被压迫的“第二性”,是被剥夺了主体性的“他者”。

“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女权主义”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她们主张女性的性解放,挑战男性社会权威,认为男性与女性是绝对对立的,男性是迫害者,女性是受害者。

受此思潮影响,越来越多的西方女性选择放弃家庭追求解放,同时也导致艾滋病流行、家庭破裂、问题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对比研究

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对比研究

89 都市家教教 研 争 鸣【摘 要】女性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里是由古希腊的悲剧诗人欧里庇德斯发现的,从那开始,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就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多女性形象的确立,可以说女性形象的刻画从来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篇文章通过比较中外不同时期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描写,而且还将女性的地位发展结合起来,运用对比的方法,从而达到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对比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中外文学作品;女性人物形象;对比研究;人物刻画0引言自古以来的文学研究中,女性文学研究一直是一个最经典的主题。

追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文学作品对于女性的持续关怀,这让女性形象和她的社会地位都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为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样本,在一些作品中能够进行规律的总结。

另外一个方面是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的形象和社会地位的描写刻画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有差异的。

所以研究女性文学作品也使得人们更好的了解历史的发展。

对于中外文学的差异必然会带来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不同,各具特色,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文学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异彩纷呈。

1中外神话之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在中国的神话和外国的神话之中都能够发现,男性代表最高职权者,然而女性尽管有一些话语权,但是对于男性来说就是一种附庸式的存在。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男性掌控着所有十强的决策权。

在中国的传统神话中,塑造的女性神明大多会体现出女性的阴柔之美和圣洁之美,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嫦娥、女娲等等。

女娲的人类的创造者,有着很高的地位,这就充分的说明了社会最初对于女性的定位是很高的,但是后来有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描述,使得女娲的形象就是为盘古的丰功伟绩做铺垫,成为了锦上添花。

可见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观念中,女性的性格如此温和善良,本来就是听从服务于男性的。

然而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之中,女性的形象刻画更为突出,比中国的女性形象更加男性向。

读爱丽丝·门罗的《办公室》——看加拿大新女性形象

读爱丽丝·门罗的《办公室》——看加拿大新女性形象
较极端 的 “ 一 元 ” 思 维 ,而 在 本 文 中 的 女 主 人 公 走 出 家 庭 采
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女性运动 ,以非凡的魄力和睿智塑造新 女性形象
《 办 公 室 》这 篇 文 章 的作 者 — — 爱 丽 丝 ・ 门罗 脚 踏 时 代 的 节点 ,手抚女 权运动 的脉搏 ,以女权运动健 康发展为 己任 , 成 功地 塑 造 了一 位 既性情 完 美又 具 有斗 争精 神 的新 女 性形 象 。这 篇 文 章 在 当 时 的 女 权 运 动 中 引 起 了较 大 的震 动 , 其 较 强 的思想性 、针对性和 引导性对 当时女权运 动 的健康 发展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 2 0 世 纪6 0 年 代 中后 期 ,在 英美 等 国女 权主 义 思潮 的影 响 下 , 女 权 运 动 在 加 拿 大 这 个 传 统 的男 权 国 家 , 也 如 火 如 荼 地 “ 燃 烧 ”起 来 。 女 性 以新 的视 角 和 眼 光 审 视 社 会 、 审 视 女 性 ,认识 到 女性 受束 缚 、受 压 抑 以及地 位 上极 不平 等 的现 状 ,纷纷起 来进行抗 争和斗争 ,掀起 了一场声势 浩大的政 治 运 动 ,对 传 统 的男 权 意 识 造 成 了极 大 的 冲 击 。这 是 对 男 权 世 界特 别是对 “ 维 多利 亚 性 禁 锢 ”的 双 重 反 叛 。在 这 股 势 不 可 挡 的 滚 滚 洪 流 中 ,相 当 一 部 分 女 性 把 自 己受 束 缚 、 受 歧 视 、 受压抑 的原因归之 于家庭 ,因而纷纷 离夫弃子 ,离开家庭 , 独 立 到 社 会 上 闯荡 , 以此 来 体 现 自 身 的 价 值 。这 些 较 极 端 的 思 想 和 过 激 的 行 为 引 起 了社 会 较 大 的 负 面 影 响 。 一 时 间 , 这 些 负 面 影 响 成 了 男 权 势 力 反 扑 的 突 破 口 ,挥 舞 着 什 么 “ 家 庭 破 坏者 ”、 “ 淫妇 ” 、 “ 荡妇 ”等 大棒 ,向女权运动发 起进 攻 。 与 此 同 时 , 那 些 走 出 家 门 的 女 性 , 多 数 也 都 陷 入 了 贫 穷、痛苦 、迷 茫、困惑 的困境 。在这样 的情况下 ,爱丽丝 ・ 门 罗 以敏锐 的眼光看 待这一 不争 的事 实, 以理 性的睿智梳 理头 绪,通过 《 办 公室》这篇 文章 ,给 处于迷茫 和困惑 中的女权 主义运动 设计 出了一条可供 实践 的路:走 出去,挣脱束 缚 ; 从 “ 女 性 ”一 元 视 角 变 为 “ 女 性 和 男 性 ”二 元 视 角 ;在 共 同 关 心 的领 域 做 有 价 值 的事 , 实 现 自身 价 值 。 《 办 公 室 》 这 篇 文 章 ,本 为 女 性 小 说 ,但 与 其 他 女 性 作 品 比 较 ,就 其 内 容 和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相关推荐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精选6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篇1摘要: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从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形态。

女性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如此。

中世纪的文学主要可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作家描述下主流观点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与女性负面形象的大量存在;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和对典雅爱情追求导致的完美女性形象出现;以及城市文学中一些具有初步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

女性观与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世纪;西方文学;女性观20世纪以来妇女问题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女性主义的兴起则对社会生活及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女性观开始被研究。

一定时期文学作品里的内容与人物特征是与它所处时代的特征相对应的,并是后者在虚拟世界中的投影。

从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当时女性观的信息。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世纪西方文学里的女性观并进行简要分析来探讨中世纪女性观的成因。

中世纪的文学大体可以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

一、英雄史诗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主要分为中古早期和中古中后期两类。

早期的英雄史诗中涉及到女性的主要有《卡莱瓦拉》和《贝奥武甫》。

这两部史诗里面对女性的态度都是负面的,女性要么只是在作品中担当被人们争夺的角色,要么就是主要的反面角色。

而且这些反面女性角色都不是正常人类,而是女巫、怪物之流。

在中古中后期比较重要的史诗中,《熙德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这两部史诗里的女性角色对剧情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熙德之歌》里面主人翁熙德的女儿们基本充当了受害者、男性的附属物的角色。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学女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学女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学女王“可以吃的女人”对于我们来说,加拿大是一个遥远的,比美国还远的地方。

它在美国的北部,看上去,大部分国土似乎终年都被冰雪覆盖,寒冷异常。

如果你还没有去过那里,不用发愁,你可以通过阅读这个国家的作家的作品来了解它。

一直到20世纪的1950年代,作为一种独立的加拿大现代文学,似乎都很不起眼。

但是,在20世纪后半期,加拿大小说家在美国文学的巨大阴影之下顽强地显露出他们的身姿。

其中,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艾丽斯·芒罗这两位女性小说家,可以比肩任何同时代的美国作家了。

她们中间,艾丽斯·芒罗是一位短篇小说大家,发表有数百篇短篇小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则是一个真正的多面手,她以宏大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调,改写了北美洲文学的版图。

如今,年届70岁的她已经出版了40多部各类著作,包括12部长篇小说、十多部诗集,还有多部短篇小说集、随笔集和文学评论集,因此,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被誉为“加拿大的文学女王”是当之无愧的。

1939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出生于加拿大渥太华,她父亲是一位生物学家,喜欢研究各类昆虫,她的母亲是一个营养学家。

我想,这样一个家庭出身,对造就一位杰出作家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那么,为何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能够成为20世纪后半段最好的加拿大小说家呢?首先,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从小就喜欢阅读,五岁的时候,她就阅读了格林兄弟的童话集。

童话因素后来成为影响她的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她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我一生最经常读的书,就是《格林童话》,我3年7来一直在读这本书,从头读到尾,或跳着读,断断续续地读。

”在她的童年岁月里,主要是父母亲指导她进行阅读。

1946年,她跟随父母亲迁居到多伦多,开始在约克学校的杜克分校上学。

七岁的时候,她以一只蚂蚁为主角,写了一些诗歌和一篇小说。

这是她最早的文学开始。

1957年,16岁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进入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学习英语文学和哲学,她的老师中间有一位著名的神话原型文学理论的倡导者诺·弗莱教授,她从他那里获得了不少的教益。

艾丽丝_门罗的_逃离_与女性主义批评研究_陈思

艾丽丝_门罗的_逃离_与女性主义批评研究_陈思

2014年第10期总第143期No.10. 2014Sum 143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艾丽丝•门罗的《逃离》与女性主义批评研究陈 思(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摘 要:艾丽丝•门罗,加拿大女性作家的代表,其代表作品《逃离》更是体现了女性主义的特点。

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批评分析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女性主义特点。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逃离;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4)010-000024-02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加拿大女作家,她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2009年布克奖的获得者,并先后三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

门罗声名远扬,得到国内外读者的青睐。

其作品讲述日常生活的故事,镜头对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剖析人的处境。

由于她的作品针砭时弊,被称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

门罗出生在安大略省温厄马镇的一个牧场,父亲是一名牧场主,母亲是一名教师。

在她很小的时候,门罗就展现出了写作天赋,并在大学期间发表了第一部作品。

在大学期间,她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伴侣——詹姆斯·门罗。

随后,她选择结束大学生活,和丈夫一起搬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

因此,许多门罗小说的背景,都反映出了她的成长经历。

2013年,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时的她已经82岁。

但是,仍然用她优雅的魅力和细腻的笔触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赞誉,门罗的写作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也让加拿大短篇小说赢得了认可和好评,加拿大短篇小说由此而绽放出流光异彩。

作为一名女性,更是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门罗创作小说的主要对象对准了女性,并以她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经历作为故事原型,选择女性生命中重要的节点时刻——少女、婚姻、生育、死去等,来描写她们的心理变化,并由此揭露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女性自身意识的强大与懦弱。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下的《使女的故事》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下的《使女的故事》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下的《使女的故事》摘要:《使女的故事》是阿特伍德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优秀的反乌托邦小说。

该小说融入了阿特伍德的亲眼所见、所闻及经历,因此具有一定的真实色彩。

本文拟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该小说中女性的寓意,指出小说中女性的处境实则影射了现实世界中一些地区或国家的女性的处境,而且影射了加拿大的处境。

关键词:《使女的故事》;文学伦理学批评;女性;弱势群体一.引言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是加拿大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

她曾师从多伦多大学的国际著名文学理论家诺思诺普·弗莱,后获哈弗大学硕士学位。

自从1967年,阿特伍德已有近四十年的创作历程。

在这四十年里,阿特伍德笔耕不息,不断有新作问世。

迄今为止,她已出版40多部作品,包括诗集、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和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等。

她是一名多产的作家。

《使女的故事》出版于1985年,是阿特伍德的第一部反乌托邦小说。

该小说以基列国为背景,描述了该国度里的女性艰难的生存状况。

她们没有自主权、没有自由,是专属于男性的生育工具。

本文拟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小说中女性的生存状况不仅隐喻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地区或国家的女性的生存状况,而且影射了加拿大的处境。

二.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国内学者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在“中国的英美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这一全国学术研究会议上首次提出的。

在这次会议中上,聂珍钊教授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概念并建构了其理论框架。

于同年,聂珍钊教授又首次在《外国文学研究》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文学伦理学: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的文章。

该文章在总结了中国文学批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伦理学批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并阐释了该批评方法的理论基础、界定了其研究对象及内容。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既可用于“希腊神话的研究,也可用于当前各种文学的研究,还可用于以描写远离我们现实的理想为主要特征的幻想文学的研究”(邹建军,2005:40)。

旷日持久的“逃离”--从《逃离》探求“出走”女性的“归路”

旷日持久的“逃离”--从《逃离》探求“出走”女性的“归路”

旷日持久的“逃离”--从《逃离》探求“出走”女性的“归路”李伟华【摘要】加拿大女作家艾丽斯·门罗的《逃离》中,卡拉的“逃离”是对男权话语下自身需要无法满足的环境的逃离,并企图重建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环境。

然而作为女性,要完成这一重建几乎是不可能的。

卡拉最终体验到女权主义导致的人格分裂的悲剧境遇。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出走”的她而言,基本生理需求、安全和归属感都面临危机,自我实现需求就不再那么重要。

最终“约拿情结”占领了她的身心,她拒绝了解救者的指引,再次回到丈夫的身边。

家庭环境造就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依靠别人来解救自己,自己都不会答应。

在一切都显得无药可救的时刻,小说最后“出走”又“归来”的山羊充当了他们共同的神域,和他们发生了某种精神上联系,就像自然与灵性一样。

使他们最终勘破人性造就的幻象,摆脱罪恶感、界分感和二元对立,直接体验自身内在的神性,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连贯和至真,长久以来的无谓争吵也烟消云散,彼此释然,找到了自我的本真,从根本上结束女性内心旷日持久的“逃离”,走向了更好的心灵归宿。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185-186)【关键词】“出走”女性;人格分裂;需求层级理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长青哲学【作者】李伟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李伟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女权主义运动初期,对文学女性的“出走”甚为关注,因为女性出走是女性反抗意识的直接表现。

出走的经典形象当推娜拉,她不甘当丈夫的玩偶,为寻求自身的价值愤而出走。

女权主义存在许多问题。

“女性总归要和男性打交道,纯粹脱离男性的女性也是不可思议的。

女性不只是女人,首先也是人,打破或冲出了男权樊篱,不能陷入女性中心主义,女权主义的追求应当和人类的进步相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拿大女性文学中的早期女性形象的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加拿大女性文学中的早期女性形象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加拿大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出色的短篇小说女作家。

艾利斯·门罗是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少文学评论家称她为又一位“契诃夫”。

她的小说大多写加拿大特定乡土氛围里女人的成长故事。

她擅长把握细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小说中主人公尤其是女主人公青少年时期的迷惘、困惑和好奇心理,揭露普通人的情感生活的深度和复杂性。

她发表的百余篇短篇小说几乎得过所有加拿大享有盛名的文学奖。

如三次荣获“将军省长奖”,也曾获加拿大图书奖、文学新秀奖等其他不同奖项。

不少作品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多数作品已译成十几种文字,畅销许多国家和地区。

1971年,艾利斯·门罗发表了长篇小说《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该书是由一系列以同一主人公、同一种背景、彼此互相关联的短篇小说组成的作品。

作者巧妙地编织进去了许多姑娘和女人的痛苦和欢乐的
人生经历,小说通过黛尔这个姑娘的视野和意识来刻画和讲述了不同类型的社会女性形象。

第一,安于现状的群像。

门罗在书中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一群被传统观念束缚的定势化的姑娘和妇女的生动形象,比如与黛尔的母亲始终合不来的一对姑姑。

她们的生活稳定、思想观念顽固不变。

她们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目光短浅,每天的生活不是做饭就是干家务活。

当母亲给爱丝潘斯姑姑教识乐谱时,她带着一种不自然的笑拒绝了,好像有人给她教游泳似的无法接受(她觉得姑娘家不应露着身子)。

随后,姑姑走出屋子,跪在院子里的土地上,在烈日炎炎的中午,拔起草来。

她们又是多么的势力:当听说邻居家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富有的城里律师时,姑姑们考了面包,用擦得雪亮的银器餐具招待律师。

在晚餐时,格赖斯姑姑就不时模仿客人的吃饭方式,等等。

她们狭隘、胆怯、无抱负,认为野心会招来失败与嘲笑,在她们眼中一生中最坏的事情莫过于被别人嘲笑。

她们生活过于拘谨,喜欢那些有机会被提升或得到财富而又拒绝的谦逊的人们。

戴尔的堂姐露丝也属于这种女性。

她虽然获得了上大学的奖学金,可是,后来放弃了,选择待到家里。

在《人死之后》一篇里,可以看出姑姑们和其她
女人们的处世态度。

她们对人之情感及尊严的漠不关心。

她们不是因为失去兄弟而悲痛,而是对参加葬礼的人数之多惊叹不已;邻里妇女不是来安慰失去亲人的家属,而是津津有味地品尝婶婶家腌制的咸菜。

从姑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女性观念根深蒂固,使她们只安于现状的满足,没有对自由、独立的追求意识,没有女性的主体意识,总是以男性的标准和价值来衡量自身,总是受传统的束缚。

第二,苦苦挣扎的特像。

门罗还塑造了勇于追求自我身份但又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女性形象。

比如《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中,黛尔学校三年级的女教员伊莉诺?法芮思,她负责一年一度的学生戏剧表演,尽心尽力到神经质地步。

她总是打扮得不合年龄的年轻和花哨。

黛尔和女伴们常常议论和窃笑她的言行,她最后被发现淹死在河里。

门罗让我们通过黛尔的叙述感受到的是这个大龄未婚女人的不幸和孤独。

伊莉诺?法芮思虽然在追求着自身的价值,可是由于不能选择正确的方式来融入到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当中,最终是个生活的失败者。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黛尔母亲。

她失去了进入高层次文化圈子的可能,但却终生不肯放弃自己文化人的身份,一心要改造邻里乡亲。

由于她的文化背景与
婚后定居的小地方弗拉茨路的简陋和文化贫瘠格格不入,使得她最终也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小说的第一篇章《沼泽路》中,黛尔观察到母亲在沼泽路不受欢迎,她的声音不像在城里那样友好。

她母亲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严肃问题的世界,一大堆被弃之一边没完没了家务活她说话直截了当、咄咄逼人,就像恶劣的天气。

”母亲整天不着家,开车在坑坑洼洼的乡村小路上销售百科全书。

对母亲来说,知识温暖而可爱,但对大部分人来说,知识是个怪物,像突起的肿瘤。

戴尔的母亲所为充分体现了她已从传统妇女沉睡自我意识中觉醒。

她不想再由男人掌握自己的生活,不想再依附家庭、依附男人而生存,一生在为女性自由和独立而抗争,可是由于她不能明智的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最终同样是个失败者。

第三,不断反抗的典像。

正是在不同女性的强烈冲突中,黛尔找到了自己,戴尔就是代表着努力适应环境而且自强自立的典型女性形象。

戴尔很小就意识到了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帮助母亲料理家务,洗衣做饭,温顺听话,发现了女性与男性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明显不同。

而且,社会对男女智力反应不同。

要是男孩子聪明能干就会受到夸奖赞
扬,可要是女孩子聪明有学问,则会招来猜忌甚至蔑视。

但戴尔不是盲目接受陈旧的女性观念。

有一次在读一篇讲男女思维差异的文章时她对自己的性别问题产生了困惑:文章说男女思维方式不同,可以简单地用男孩女孩坐在公园的长凳上看满月时产生的想法来说明。

男孩想到的是宇宙,宇宙的广袤无垠,宇宙的神秘,而女孩想到的则是“我要洗头发”。

戴尔读到这段话时,内心极度烦乱,不得不放下这本杂志。

“我马上明白我想的和一般姑娘不同,我这辈子看到满月时绝不会想到洗头。

”这就是说戴尔不甘做一个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女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戴尔开始现实地考虑自己的生活和要扮演的社会角色。

当她遇上了林场工人弗伦奇坠入情网,想嫁他为妻,在居比里镇安心度日之时,弗伦奇却要她到他所属的教堂受洗礼,当她拒绝时,弗伦奇便将她按在水下,逼她同意。

她突然感到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弗伦奇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于是她果断地终止了与弗伦奇的关系,走上了用文学创作探究人生的道路。

戴尔是一代新女性的代表,她不再以家庭为中心,可以有自己的事业,有更多实现自我的空间。

她的自我完善过程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解放,它更侧重于
个人意识从幻想到现实的不断适应与调整。

戴尔证明了新时代的女性只有保持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在除家庭以外的更多地方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取得女性抗争的胜利,才能获得平等受尊重的地位。

她不合俗流,但也不去刻意追求特殊;一方面不停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也注意增强自强自立的意识。

这种新的女性意识,贯穿于门罗作品之中,于是她成了一个容易为现代人认同的女性,普普通通却个性鲜明,其成长与遭遇仿佛每个人都历经过或会经历一般。

艾利斯·门罗通过对书中三种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来揭露早期加拿大女性怎样争取自己独立与自由的历程。

从戴尔的姑姑为代表的总是以男性的标准和价值来衡量自身被传统观念束缚的定势化的妇女,到以女教员伊莉诺?法芮思和戴尔母亲为代表的女性,虽然由于她们不能明智的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最终是个失败者。

但这已是很大进步。

她们已成长为从传统妇女沉睡自我意识中觉醒,不想再依附家庭、依附男人而生存的女性。

在早期加拿大女性成长的过程中,以黛尔为代表的早期加拿大女性批判地承袭父母和环境的精髓,摆脱青少年时期的幻想而严肃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她们能吸收自己的乡土文化然后超越过
去。

她们的成熟是加拿大淳朴乡情向现代高层次文化及艺术的升华。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