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曹刿论战》教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

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

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

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西汉景帝三年 (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

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

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范文

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范文

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范文经典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曹刿论战》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子。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2.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曹刿论战》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子: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表现。

3.2 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3.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曹刿论战》的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4.2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资料。

2. 电脑:用于制作和展示教学课件。

3. 白板:用于书写和展示关键词汇和句子。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子,探讨主题思想。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3篇)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3篇)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__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__大意。

导入新课: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

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四)读文欣赏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

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

语文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案1

语文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案1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2.生字词注音: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循(biàn)靡(mǐ)
3.翻译课文:①重点实词:
(1)十年春,齐师伐我。伐:攻打。(2)又何间焉?间:参与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
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订正并做好笔记。
12.讨论、更正,质疑问难。
13.自主练习,订对答案。
11.多媒体出示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指名回答引导订正。
12.教师点拨答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振作。
记。
9.中差生标注,其他学生纠正,所有学生一起朗读、掌握。
10.逐段翻译课文。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11.解释一词多
示,引导勾画补充要点。
9.多媒体出示,指名中差生标注,并引导纠正、朗读、掌握。
10.指名逐段翻译课文。引导补充纠正。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1.听导言,联系自身体会,初步感知学习内容。
2.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3.回忆并回答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4.明确学
1.结合实际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2.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3.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学法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2.听课文范读,标注生字词,并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情感态度:分析人物的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语文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

语文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可直接从对《左传》的介绍开始谈起,引出齐鲁长勺之战,以引入新课教学。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二、课文背景问题:哪位同学能根据预习来说说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补充史料: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相邻(杜甫有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为争霸不断发生战事。

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

几个月后被杀,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

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

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而公子纠则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

齐桓公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2021年整理)

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曹刿论战编制教师总序号审核人学生姓名班级小组序号课题内容 18、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的含义及用法。

2.通过人物语言的探究,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培养机智沉着的品质。

学习重点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的含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培养机智沉着的品质。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一)基础知识1.生难字:曹刿.( )又何间.( )焉鄙.( )玉帛.()小信未孚.()辙.( )登轼.()公与之乘.( )旗靡.( )2.重点词语解释:(1)一词多义:请曹刿请见( ) 焉又何间焉()战则请从( ) 惧有伏焉()故公问其故()从民服弗从也( )故克之( )战则请从( ) 一、预习案以何以战( )其其乡人曰()必以分人()公问其故()必以情()吾视其辙乱( )之公与之乘( )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故克之()(2)词类活用: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 )公将鼓之()齐师败绩()下视其辙( )公与之乘()(3)古今异义:小大之狱古义:今义: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再而衰古义:今义:3。

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这部书相传是()时期()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体史书.4。

《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曹刿论战》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能熟记文学常识;
2、能正确解释重点词语并能准确翻译句子;
3、能分析人物的性格。

二、学法:自主与合作学习
1、对照以上目标自主复习;
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小组检查。

三、反馈矫正;
(一)填空: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叙述完备的_____史书,传说是____时期根据___史料编写的。

课文叙述的“长勺之战”交战双方是______两国,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战例。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即出自本文。

{二}解释词语:
1、写出下列画线词语的古今义
⑴肉食者鄙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⑵牺牲玉帛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⑶小大之狱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⑷又何间焉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⑸可以一战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2、解释词性活用的词义
⑴公将鼓之
⑵神弗福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忠之属也()⑵战则请从()
⑶小信未孚()⑷虽不能察()
⑸既克,公问其故()⑹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
【学习导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资料助读、查查写写、读读想想、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

【资料助读】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查查写写】
1.给加点字注音,然后读一读,写一写(两遍)。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玉帛.()未孚.()辙.()乱
旗靡.()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齐师伐.我()肉食者鄙.()又何间.焉()
何以.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弗敢加.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公将鼓.之()下视其辙.()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遂逐.齐师()登轼.而望之()
既克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难测.也()
望其旗靡.()
【读读想想】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批改。

(或同桌互相检查、批改)
课内对话:读读课文、译译说说、理理写写
【读读课文】
1.听读:听老师范读课文。

2.自读: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3.演读:读出文言味,请其他同学评议。

【译译说说】
我结合课文注解,基本上读通了课文,了解了文意。

但是还有几个文言字词难以理解,我把它们摘录出来,请求大家的帮助。

【理理写写】
●通假字
小惠未徧
()通(),意为
●一词多义
①伐: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②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③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④师:遂逐齐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请: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古今异义词
①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②牺牲
..玉帛古义:今义:
③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④可以
..一战古义:今义: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一鼓.作气()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
1.完成作业本1-7题。

2.思考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以弱胜强的战争?
疑问:
收获:
21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学习导言】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并感知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资料助读、想想写写、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
我将课文读熟,并尝试背诵全文。

【资料助读】
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想想写写】
1.我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用文中句子回答。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表现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4个字)。

第三段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批改。

(或同桌互相检查、批改)
课内对话:读读写写、读读评评、想想说说
【读读写写】
1.读第一段,找出文中鲁庄公认为能够迎战齐军的条件。

曹刿对此如何评价?把我的思考结果写下来。

2.读二、三两段,说说曹刿帮助庄公选择的反攻时机及其理由。

写下我的分析。

【读读评评】
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评论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
鲁庄公
【想想说说】
本文写作上有一些特点,如对比手法的运用、详略的安排。

我的分析如下。

对比
详略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完成作业本8-12题。

背诵课文。

疑问:
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