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漓江生态需水量研究报告
漓江流域生态需水量的研究

漓江流域生态需水量的研究作者:黄丹郭纯青徐宁涛来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漓江水资源短缺问题给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对生态需水量的研究有利于该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选择了月保证率法计算生态需水量,但由于漓江流域降雨量季节性分布不均匀,径流量的年内和年际变化都比较大,因此对月保证率法进行了改进,最终得到50%保证率下需水等级为“好”时的生态需水量为适宜生态需水量,结果为18.45亿m3,最小生态需水量为5.88亿m3。
最后用Tennant法对结果进行检验,并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
关键词:漓江流域;生态需水量;月保证率法;Tennant法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6-0026-05漓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旅游开发不断深入后桂林市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对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干扰正在不断地扩大。
漓江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其时间和空间分布却极为不均匀,枯季水资源紧张,加之水资源配置中对生态需水的考虑并不全面,生态用水被挤占,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
为了保证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漓江流域的生态需水量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Covic[1]在1993年提出生态需水量的定义,即保证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水量。
中国工程院在“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2]中将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定义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步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
将广义的生态环境用水定义为“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用的水,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都是生态环境用水”。
崔树彬[3]、冯宝平[4]、李丽娟[5]、王芳[6]等学者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系统的需水量,并给出了需水量各自的概念和内涵。
在这些研究中,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而对南方河流的需水量研究相对缺乏,本文所研究的漓江流域是位于中国南方的桂东北的一条重要河流。
桂林漓江环境流量的计算和保障措施分析的开题报告

桂林漓江环境流量的计算和保障措施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桂林漓江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漓江景区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同时漓江也是桂林市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然而,近年来漓江水质下降、枯水期流量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如何科学计算和保障漓江环境流量,是防治漓江水污染、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桂林漓江环境流量的计算和保障措施,明确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漓江水量计算和管理,以保障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1. 漓江水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通过分析漓江水文气象数据,探讨漓江水量计算的方法,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漓江水量计算体系。
2. 漓江环境流量的保障措施研究。
通过研究漓江流域的水资源保护政策、水资源利用评价、水资源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漓江环境流量保障的必要措施。
3. 桂林漓江流域水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调查漓江的水质现状和对漓江水质影响的因素,为环境流量保障提供依据。
四、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法。
对漓江流域进行实地调查,获取漓江水资源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2. 数学模型法。
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漓江的水流变化,预测漓江水量情况,为环境流量保障提供数据支持。
3. 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漓江流域的水文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取漓江流量的变化规律。
五、预期成果本课题主要成果包括:1. 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漓江水量计算体系,为漓江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2. 提出漓江环境流量保障的必要措施和管理方案,为保障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3. 对漓江流域的水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为环境流量保障提供数据支持。
广西桂林市漓江生态需水量研究

广西桂林市漓江生态需水量研究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一、漓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1、漓江概况广西桂林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孕育了美丽的桂林山水,形成了百里漓江“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世间美景。
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桂江支流上游段的习称。
漓江流域面积为5959km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80mm,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210mm,人均水资源量为4390m3。
漓江属雨源性河流,雨量充沛,水量丰富,但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丰、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80%以上降雨量集中在每年的3~8月份,日平均流量变幅也较大,以桂林水文站为例(集雨面积2762 km2),保证率为10%的日平均流量达286 m3/s,保证率为90%的日平均流量仅18.7 m3/s。
历史上漓江市区段实测最小月平均流量仅5.9m3/s(1956年12月),实测最枯流量3.8m3/s(1951年2月),基本处于断流状态,而实测最大流量达5890m3/s(1998年6月),因此,漓江水多与水少问题并存。
2、漓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 漓江枯水期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蜕变降雨量的时空分配极不均,导致漓江汛期洪水泛滥成灾,枯水期长期严重缺水,水量几近枯竭。
枯水期间漓江两岸山体裸露、河道干涸、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严重影响漓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漓江上游流域是广西桂北暴雨中心区,暴雨集中、强度大、洪水频繁,而该区又缺乏控制性防洪工程,加上桂林市城区大部分地势较低和城区防洪工程受旅游景观特殊要求限制,目前桂林市区的防洪能力尚达不到20年一遇,洪涝灾害严重。
(3)水污染潜在威胁大,水环境有恶化趋势漓江是桂林市城市供水水源地,也是主要纳污水体。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排污量亦随之加大,而现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限,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在枯水季节河水流量减少,稀释自净能力很低,使河水质量急剧下降,如1994年1月,桂林市东镇水厂因漓江水源严重污染而被迫停产。
漓江调研报告

漓江调研报告漓江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漓江素有“天下秀山水”之美誉,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为了更加了解漓江的发展状况和旅游资源利用情况,本次调研旨在收集相关数据和意见,为漓江的未来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漓江的自然资源情况:调研了漓江的水质、河流生态状况以及周边的自然保护区等情况。
2. 旅游资源利用情况:对漓江上的游船、观光点等资源进行了调查,了解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消费情况。
3.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考察了漓江沿线的酒店、餐饮、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现状和问题。
4. 旅游管理和保护措施:了解了漓江旅游管理机构和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调查了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覆盖了漓江沿线的各个部分。
调研时间持续了一周,共收集了大量数据和意见。
三、调研结果1. 漓江的自然资源情况:漓江的河水清澈,水质优良,但在旅游高峰期会出现环境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周边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有力,但仍存在人为干扰等问题。
2. 旅游资源利用情况:漓江的游船配套设施完善,但游客体验不尽如人意,存在拥挤和缺乏舒适度的情况。
观光点的开发利用不均衡,有些景点过于商业化,影响了游客的观光体验。
3.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漓江沿线的酒店和餐饮设施较多,但品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交通方面,公共交通不便利,私家车存在交通拥堵的问题。
4. 旅游管理和保护措施:漓江的旅游管理机构组织有序,但仍存在一些对违法行为的监管不力的问题。
保护措施方面,需要加强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人为干扰。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1. 加强漓江的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减少污染源、控制人流量等措施,保护漓江的生态环境。
2. 完善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合理规划观光点,提升游客体验。
加大对观光点的管理力度,避免过度商业化。
3. 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的质量,加强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提升交通的便利性。
关于漓江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分析

关于漓江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分析漓江是一条位于广西桂林市的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大型河流,也是中国著名的景观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
漓江的水资源丰富,是桂林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桂林的景观和旅游景点的一体。
然而,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水资源枯竭等多种因素,漓江的水资源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水质的变差对漓江的生态系统和桂林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保护漓江水资源和提高水质,以及实现漓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面临桂林的一个重要任务。
首先,应完善和强化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建设。
桂林市应建立完善的水资源计量、保护、管理和审计机制,强化环境监测,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规侵占漓江水资源的行为,以确保水资源调控的有效实施。
其次,应加强漓江、桂林市周边水土保持和水系治理工作。
应建立绿色保护区、生态管理区和植被恢复区,积极保护漓江、桂林市周边的植被,从而减少水沙流失,保护漓江的水质和水量。
此外,要改善漓江的水利设施,健全水资源建设、管理和调度体系。
可以建设引水渠、洪坝、河床和河岸等水利设施,改善漓江水系的调节能力,从而对漓江的水量提供有效保障。
最后,应建立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分配机制,充分考虑漓江和桂林市周边地区各方面的利益,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有机统一。
同时,要加强漓江水资源的旅游经济发展,利用漓江景
观旅游活动发展桂林经济,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发展。
综上所述,漓江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桂林发展的核心问题。
只有通过强化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才能保证漓江水资源的长足发展,使桂林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
漓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漓江水质的基本情况,掌握水质监测的基本方法。
2. 分析漓江水质的变化规律,为保护漓江水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至2023年4月20日三、实验地点桂林市漓江流域四、实验材料1. 采样设备:塑料瓶、采样器、温度计、pH计、溶解氧测定仪、浊度计等。
2. 分析仪器: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
3. 样品处理:实验室常用试剂、蒸馏水、酸碱指示剂等。
五、实验方法1. 采样:在漓江流域选择5个不同地点进行采样,每个地点采集2个水样,分别用于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的测定。
2. 物理指标测定:(1)水温: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样温度。
(2)pH值:使用pH计测定水样pH值。
(3)溶解氧:使用溶解氧测定仪测定水样溶解氧含量。
(4)浊度:使用浊度计测定水样浊度。
3. 化学指标测定:(1)氨氮:采用纳氏试剂法测定。
(2)总磷: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
(3)化学需氧量(COD):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
(4)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理指标分析(1)水温:实验期间,漓江水温平均为18.5℃,属于较适宜鱼类生长的水温。
(2)pH值:实验期间,漓江pH值平均为7.5,属于中性偏碱水质。
(3)溶解氧:实验期间,漓江溶解氧平均为7.2mg/L,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4)浊度:实验期间,漓江浊度平均为10NTU,属于较清洁水质。
2. 化学指标分析(1)氨氮:实验期间,漓江氨氮平均浓度为0.8mg/L,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2)总磷:实验期间,漓江总磷平均浓度为0.1mg/L,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COD:实验期间,漓江COD平均浓度为12mg/L,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4)重金属:实验期间,漓江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 分析与讨论(1)漓江水质总体良好,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但个别指标如氨氮、COD 等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风险。
漓江水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调查研究

漓江水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调查研究周解韩耀全(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 530021)水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渔业资源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份,顶级生物群落鱼类是其代表生物,鱼类种群的丰盛与兴衰,提示该水域生态环境的好与坏。
广西江河渔业自然资源已近30年没有进行综合的科学考察了,这二、三十间由于各地人口人类活动的急剧增加,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使域内各江河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社会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提示,江河中渔业自然资源已极度枯竭,很有必要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流域的生态恢复重建关键技术提出建议。
本次工作,是相隔二、三十年后,难得重新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针对近年新发生的情况,探索讨论漓江水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的兴衰替变,为今后其它流域进行类似的工作提供参考。
1.漓江水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调查基本情况研究1.1基本情况信息提示值得关注的历史与现状种种信息从漓江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视角出发,漓江水生生物自然资源调查的基本情况提供的信息可以知道:(1)在当地政府与民间志士仁人长期不懈的关注和努力下,漓江生态环境多样性总体来说保存尚好,漓江中上游的污染得到防治,周边脏乱差的情况得到治理和美化,干流没有截流闸坝等水工建筑,河流尚能保持自然流态和原生状态,河床卵石密布、夹岸奇峰错落有致、水草丰茂品种繁多、滩多潭多蜿蜒萦洄、清流澈水、易涨易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漓江的奇山秀水。
沧海桑田、奇妆素裹、天生丽质,漓江的非生物自然环境迄今没有太多变化,干流的环境因子保持在一个较高较好的水平,此其一。
(2)河流谷地是生命的走廊,那里的生物群落传递着人类的活动信息,是评估生态系统优劣的一个指标。
大自然也赋与漓江旺盛的生命,水域中除鱼以外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灵,如漓江就还有浮游植物80余属,浮游动物===种,底栖动物90余种,水生维管束植物30余种。
漓江环境流量评价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漓江的环境流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这不仅影响了漓江 的生态环境,也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04
影响漓江环境流量的因 素分析
气候变化
降水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漓江流域的降水分布发 生变化,影响径流量和洪水频率。
气温升高
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加速,增 加河流流量,但也可能导致蒸发量增 加,减少可用水资源。
漓江环境流量评价
目录
• 漓江概况 • 环境流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漓江当前环境流量状况 • 影响漓江环境流量的因素分析 • 漓江环境流量评价方法 • 漓江环境流量评价结果及建议 • 结论
01
漓江概况
地理位置
01
漓江位于中国南方,属于珠江水 系,是珠江的重要支流之一。
02
漓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 市东北部的兴安县境内,流经桂 林市、阳朔县、平乐县等地,最 终汇入桂江。
水文特征
漓江流量季节性变化较大,枯水期流量较小,可 能影响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建议和对策
加强水质监测和污染治理
定期监测水质,对污染源进行调查和控制,减 少农业和城市排放的污染物。
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建立水生生物保护区,减少人为干扰,保护漓 江生物多样性。
合理调度水资源
通过水利工程调节漓江流量,减小季节性变化,保障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意义
保护河流生态系统
合理的环境流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 保障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维护生物多样性。
保障供水安全
环境流量的合理配置可以保障居民用水和水产业用水的安全,避免 水资源的短缺和水质的恶化。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市漓江生态需水量研究.2006年6月1日16:07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XX壮族自治区水利厅一、漓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1、漓江概况XXXX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漓江是XX的母亲河,孕育了美丽的XX山水,形成了百里漓江“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世间美景。
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桂江支流上游段的习称。
漓江流域面积为5959km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80mm,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210mm,人均水资源量为4390m3。
漓江属雨源性河流,雨量充沛,水量丰富,但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丰、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80%以上降雨量集中在每年的3~8月份,日平均流量变幅也较大,以XX水文站为例(集雨面积2762 km2),保证率为10%的日平均流量达286 m3/s,保证率为90%的日平均流量仅18.7 m3/s。
历史上漓江市区段实测最小月平均流量仅5.9m3/s(1956年12月),实测最枯流量3.8m3/s(1951年2月),基本处于断流状态,而实测最大流量达5890m3/s(1998年6月),因此,漓江水多与水少问题并存。
2、漓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 漓江枯水期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蜕变降雨量的时空分配极不均,导致漓江汛期洪水泛滥成灾,枯水期长期严重缺水,水量几近枯竭。
枯水期间漓江两岸山体裸露、河道干涸、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严重影响漓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漓江上游流域是XX桂北暴雨中心区,暴雨集中、强度大、洪水频繁,而该区又缺乏控制性防洪工程,加上XX市城区大部分地势较低和城区防洪工程受旅游景观特殊要求限制,目前XX市区的防洪能力尚达不到20年一遇,洪涝灾害严重。
(3)水污染潜在威胁大,水环境有恶化趋势漓江是XX市城市供水水源地,也是主要纳污水体。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排污量亦随之加大,而现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限,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在枯水季节河水流量减少,稀释自净能力很低,使河水质量急剧下降,如1994年1月,XX市东镇水厂因漓江水源严重污染而被迫停产。
今后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废污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漓江水污染潜在威胁将会更大。
(4) 漓江枯水期缺水,严重影响XX山水旅游形象漓江乃XX山水之精华,XX市目前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漓江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XX山水以水为魂,有了水,漓江才有灵气、活力。
然而,每逢枯水期来临,水位下降,水边退缩,河滩裸露,乱石嶙峋,大大影响了观赏价值。
由于枯水期水量较少,还导致漓江风景名胜区旅游通航受到严重影响。
百里漓江目前每年平均有5个月仅能通航10~20km,大大减少了旅游收入,影响了旅游声誉,影响了XX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进程,已成为严重制约XX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漓江生态需水量研究工作XX自治区有关部门及XX市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漓江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开展了多项有关漓江枯水期需补水的方案研究和补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并先后实施了青狮潭水库补水工程、思安江水库补水工程等一、二期补水工程,计划“十一五”期间实施XX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设,其中包括漓江三期补水工程建设。
漓江一期工程设计补水目标流量为30m3/s,主要由青狮潭水库补水,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单库补水保证率低,月保证率仅70%左右,其中2002年有4个月共54天XX实测流量小于30m3/s ,最小日平均流量仅9m3/s,对生态环境、旅游、景观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期补水工程之一的思安江水库于2005年蓄水运行,与青狮潭水库联合调度,同时采取节水措施,初步分析可将漓江补水目标流量提高到35 m3/s ,但仍不能满足漓江生态环境需水量要求,仍需采取新建水源工程等综合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漓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问题。
漓江生态需水量的分析计算及合理确定,关系到漓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工程布局及规模确定,涉及XX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需综合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满足维护漓江河流健康生命的基本要求,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旅游景观、旅游通航等多方面分析。
XX水利厅及XX市政府组织科研设计单位在统计分析流域水文水资源特性的基础上,对漓江生态需水量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
XX市与水相关的部门也积极参与了漓江最小生态需水量的分析研究工作,各部门提出的主要意见有:XX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提出,应从确保漓江两侧山峰的倒影完整,有机组织四季旅游通航,利于合理协调补水量与沿岸堤坝高度的关系、尽可能维持沿岸线的自然亲水性效果三方面进行论证研究漓江最小生态需水量(即漓江补水目标流量),同时强调确保漓江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补水的主要目的。
XX市环境保护局提出,漓江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上游水源林保护、水土保持、漓江航道管理、水利建设等多方面内容,漓江补水只是改善漓江生态环境的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治本”措施是要加强漓江上游水源林的保护和对漓江实施有效的全程管理。
达到30m3/s,XX市区段和漓江流域的CODCr水环境容量分别达到1.97和4.18万吨/年,这一水环境容量基本可以满足XX市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XX市旅游局提出,从XX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看,漓江河道流量保持在60m3/s 以上,才能确保漓江河床、沿岸水生生物和亲水植物(被)得到大自然的呵护,满足漓江旅游航线畅通、游客游览观赏性、愉悦性的需要,同时也是漓江旅游景区(点)申报世界遗产的必备条件,是XX市创建中国环保城、卫生城、园林城、最佳旅游城市的重要条件。
XX市交通局提出,从漓江流域水资源条件、补水实践和水环境角度提出漓江补水目标流量为60m3/s,基本符合漓江的自然实际。
但从漓江旅游水运角度考虑,漓江补水目标定为80m3/s比较合适。
漓江旅游客船在目前是技术先进的船舶,改进对水量要求的“吃水”已无余地。
漓江是源头河流,水量变化大,从满足汛期安全航行的需要,漓江今后新建造的旅游客船必须是双主机船舶,客观上造成船舶是90~120客位。
漓江船型难以同时兼顾“以船适水”和船舶安全性。
此外,90~120客位的“大型”船舶可以减少船舶总数,从而减少对环境和游览的影响。
总之,为保证漓江旅游船舶航行需要,漓江补水目标定为80m3/s较合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XX市委托正在编制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XX 市园林局提供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漓江补水目标流量的初步研究成果,认为漓江作为国家级管理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内容,其主要功能是观光旅游,主要管理目标是保持自然原貌;综合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制约,景观、生态环境要求和旅游通航要求三方面的分析成果,漓江枯水期目标流量以50~55m3/s为宜。
如果单从河流航运目的出发,将漓江航道等级从目前的七级提高到六级,相应目标流量需要达到80m3/s 的方案不妥,不仅不符合漓江特定的性质要求,而且大大超过了漓江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XX航道管理处根据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漓江航道技术等级,规划到2010年从目前的Ⅶ级提高到Ⅵ(2)级,要求漓江流量达到50m3/s,日保证率达到95%以上,并进行相应的航道整治工程,方能达到Ⅵ(2)级航道尺度要求。
承担XX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控制性工程前期工作的XX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采用Tennant法估算漓江生态需水量,以年平均径流量百分数来描述河道内流量状态,保护鱼类、野生生物、娱乐和有关环境资源的河流流量状况,枯水期流量的最佳X围在年平均流量的60%~100%,枯水期流量状况为好~很好时为年平均流量的30%~40%。
漓江中游市区段的XX水文站断面实测多年平均流量为131m3/s,漓江枯水期流量为年平均流量的40%时相应流量为52.4m3/s,60%时相应流量为78.6m3/s。
漓江下游段的阳朔水文站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210 m3/s,枯水期流量为年平均流量的30%时为63m3/s,40%时为84m3/s。
提出可通过经济可行的工程措施,使漓江在XX 水文站断面的枯水期流量达到60m3/s,使漓江全线生态环境状态达到好~很好。
为更深入研究漓江水生生物与河流流量的关系,XX水利厅委托XX水产研究所从2006年开始开展漓江水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通过对漓江水域水文、水质等因子的分析、水生态系统自然资源调查研究,进行漓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为漓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设,特别是漓江生物多样性保育及栖息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科技支撑。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1、科学选点,确定采集断面地点、位置及数量。
按科学规程规X取(采)样,进行漓江水域水质理化因子的定性分析,同时监测有关水文要素。
拟在规划建设的小溶江生态水库至阳朔的漓江河段及会仙湿地共设5个采样断面,每年按枯水期、洪水期监测两次。
2、进行漓江水生态自然资源调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生态环境多样性:A地质结构、地貌、自然环境;B汇入支流,流量、流速;C鱼类产卵场勘察;D水质理化因子。
(2)物种多样性:A浮游植物资源;B浮游动物资源;C底栖动物资源;D 水生维管束植物资源;E鱼类资源。
(3)遗传多样性:A有否国家级保护的水生生物,漓江特有生物;B主要经济鱼类(2-3种)年龄组成,生长繁殖;C土著鱼类的生长繁殖。
(4)致危因素:A枯水期时间延长;B水工建筑,挖沙掘金;C水质污染;D 人类因素(酷渔滥捕)。
(5)社会经济:A渔业状况(专业渔民人数,渔获物组成,渔具渔法);B管理状况(水政管理、渔政管理,证照发放);C沿江社区渔民生活状况。
3、分析研究漓江水生生物现状和历史演变过程,评估漓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致危因素,为今后漓江生物保护、救护、水域生态的恢复重建和人工增殖规划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该课题正在开展,已进行两次现场采样及科考活动,对平水期水生生物状况取得初步成果。
三、漓江生态需水量研究初步成果综合流域水资源防洪、兴利等综合开发利用要求,从城市建设、旅游景观、旅游通航、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分析,结合水资源配置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初步选定漓江在XX水文站断面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为60m3/s,通过实施补水工程满足漓江生态需水量要求,补水月保证率为90%。
四、结语漓江生态需水量的预测及合理确定,关系到漓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总体格局及规模确定,涉及XX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漓江生态需水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维护漓江河流健康生命为宗旨,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工作,特别是从生态系统本身对水的需求角度来研究漓江生态需水量,为XX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设及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