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安交通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及2号科研楼单体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教学主楼群建筑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教学主楼群建筑分析——土木工程概论论文 Chagalurpie摘要西安交通大学教学主楼群建筑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内,是一项构思新颖、功能齐全、施工精细,集教学、办公、科研为一体的智能化大型公共建筑群。
工程设计巧妙,沿西安交大校园中轴线东西对称,以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为主。
施工材料质量高,施工方法先进,且运用了多项新技术。
该工程充分利用空间,尽可能的使该主楼群的作用达到最大。
建筑群周围环境优美,温馨和谐。
以其合理的布局,完美的设计,精细的施工,该工程于2007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关键词主楼群中轴对称胭脂坡建筑结构施工环境一、概述西安交通大学教学主楼群工程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内,于2007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主楼群东面是康桥苑餐厅西边为西食堂和公寓楼,北面接四大发明广场与钱学森图书馆相望,南面由胭脂坡将其与思源学生活动中心隔开。
主楼群由A、B、C、D四座四层楼和一个500座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以及一座23层的行政主楼E组成。
行政主楼(E座),位于该工程的中心位置,主要是实验室和行政、科技、财务方面的办公室。
四个体量基本均衡的4层教学楼(E座西北角开始,顺时针方向分别是A座、B座、C座、D座),主要是教室和报告厅。
在A和B座之间的一层建筑为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主要用于一些重要的报告会和交流会。
工程总建筑面积为52944平方米,其中教学主楼A、B 11192平方米,高层主楼E 28596平方米,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及大台阶1064平方米,教学C、D座11362平方米。
西安交通大学教学主楼群为构思新颖、功能齐全、施工精细,集教学、办公、科研为一体的智能化大型公共建筑群,工程涵盖了给排水、建筑电气、智能建筑、通风空调、电梯等专业工程。
该工程投资额10010万元,竣工决算价为21000万元。
工程开工日期:2002年7月16日,工程竣工日期:2006年3月23日,历时近四年,工程验收日期:2006年3月23日。
西安交大教学区规划特点与教学主楼的建筑特点简介

西安交大教学区规划特点与教学主楼的建筑特点简介建筑21 2120703016 汪琳西安交通大学兴建1955年,校园座落于西安市东南叫兴庆公园(唐兴庆宫遗址)的南面,用地十分方正,东西宽度为1536.64m,南北长度为1084.432m。
这块土地与中国的古老文明颇有渊源,西汉王朝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建于此处,山水交辉,是皇家狩猎游乐之所。
隋代长安城的道政、常乐二坊也建于次,是城内皇亲国戚与文人雅士聚居之所,属于城内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更是在此处兴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广场“勤政务本楼南广场”。
西安交大校区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是其他校园无法比拟的。
正是如此,当年建筑工程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在进行交大校园规划时,遵循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建筑设计手法,总平面呈对称布局,形成明显的南北中轴线,北校门、原中心教学楼、图书馆等重要建筑沿轴线依次排开。
当年大的建筑物都是灰砖墙红瓦屋顶,风格简洁质朴,协和宜人。
上个世纪80以后又在中轴线上兴建了钱学森图书馆、科学馆、四大发明广场、思源活动中心、南门、教学主楼等建筑。
虽然随着校园的不断发展,校园内新旧建筑交替,呈现色彩各异,体量不同的建筑风貌,但总体布局仍是方正平直,并且进一步强调了南北轴线。
21世纪以来,为了满足教学发展,学校需要一座多功能的教学楼,教学主楼应运而生。
教学主楼与2005年建成,位于四大发明广与思源活动中心之间,从而使西安交通大学校内南北形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同时,教学主楼也成为了西安交通大学的重心和标志。
教学主楼高110米,总建筑面积达529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不同规模的阶梯教室、实验室、研究室和办公用房,最多可容难14500人学习和工作。
教学主楼的整体布局是高层居中,四角为四个多层讲堂群,讲堂群之间以广场道路、室内平台、连廊和庭院相连接,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格局。
同时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人流的集散,自然的通风采光和消防时人流的疏散。
教学主楼的设计还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地形与植被,唐胭脂坡和多株古木得以保留,并成为学生们休憩的良好场所。
科研创新教学楼设计

科研创新教学楼设计引言:随着科研和教学的不断发展,大学校园中的教学楼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科研创新教学楼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设施之一,承载着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科研创新教学楼的设计要点,包括空间规划、功能布局、环境设施等方面,旨在为高校和设计师提供有关科研创新教学楼设计的指导和思路。
一、空间规划科研创新教学楼的空间规划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和科研的需求。
首先,需要确定教室的数量和大小,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
教室的布局应合理,尽量避免过于拥挤或空荡的情况。
同时,科研实验室也是教学楼中的重要部分,应考虑到实验室的数量和大小,并确保实验室的功能完善,满足科研项目的需求。
此外,科研创新教学楼中还需要提供一些共享的学术交流和研讨的空间,如会议室、讨论室等。
这些空间应具备较好的声学环境和功能性布局,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团队合作。
二、功能布局科研创新教学楼的功能布局应考虑到教学和科研的特点。
首先,教室和实验室应尽量集中在同一楼层,以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同时,教室和实验室的布局应合理,保证通风和采光,提供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此外,科研创新教学楼还应考虑到教师办公区的设置。
教师办公室的布局应合理,提供舒适和私密的工作空间,并配备必要的设施和工作设备。
教师办公区应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优化。
三、环境设施科研创新教学楼的环境设施对教学和科研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楼内应具备完善的通风和空调系统,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舒适。
其次,科研创新教学楼还应配置适当的灯光系统,以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
同时,楼内应设置适当的消防设施和安全出口,确保安全。
此外,科研创新教学楼还可以配备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如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等,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科研条件。
同时,楼内还应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休息和娱乐需求,设置舒适的休息区和娱乐设施,提供一个放松和交流的空间。
总结:科研创新教学楼的设计至关重要,对高校的教育和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科研楼的设计方案

一、项目背景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对教学科研楼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现代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我们提出以下教学科研楼设计方案。
二、设计理念1. 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师生的使用需求,营造舒适、便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 功能分区:合理划分教学区、科研区、办公区、公共设施区等,确保各区域功能明确、互不干扰。
3. 绿色环保: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性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4. 科技融合: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的智能化。
三、设计方案1. 建筑外观教学科研楼采用现代简约风格,立面设计简洁大方,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大楼高度为15层,建筑总高度为60米,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2. 功能布局(1)教学区:包括教室、实验室、报告厅等。
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器材,报告厅可容纳500人,满足大型学术交流需求。
(2)科研区:设置多个独立的研究室,配备高端科研设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3)办公区:包括教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图书资料室等,方便师生查阅资料和进行学术交流。
(4)公共设施区:设有咖啡厅、休息室、健身房等,为师生提供休闲和健身场所。
3. 智能化系统(1)安防系统:采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等,确保校园安全。
(2)监控系统:覆盖教学楼各个角落,实时监控教学和科研活动。
(3)网络系统:提供高速网络接入,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
(4)能源管理系统: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节能减排。
四、设计亮点1. 生态绿化:在建筑周围设置绿化带,提高室内空气质量,营造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 自然采光:采用大面积玻璃窗,充分利用自然光,降低能耗。
3. 垂直绿化:在建筑外墙设置垂直绿化,美化建筑外观,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4. 人性化设计: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设置无障碍通道、母婴室等设施。
五、结论本设计方案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师生的需求,力求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科技先进的教学科研楼。
建筑概论

解读交大建筑摘要:(150字以内)西安交通大学占地2464 亩,校舍面积157万平方米。
校园总体自北向南建筑逐渐呈现代化的趋势。
学校的整体规划非常整齐,校园以北门和南门构成的中轴线相对称,学校里的建筑以钱学森图书馆和教学主楼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各种辅助教学和科研的建筑。
关键词:(5个以内)西交建筑总印象教学主楼西迁历史博物馆1 交大校园建筑的总体印象当我第一次满怀着无限的憧憬踏入交大的校门时,交大思源活动中心的气势磅礴给我留下了深厚的印象,“文治书院”的规整让我感到高等学府应有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崇实书院”茁壮古朴的铁质树让我感到学院的亲切和希望,梧桐影下的宿舍楼和着阳光有一种岁月积淀的美。
校园里古老的建筑是交大历史的见证,规整的现代化建筑又见证着学校的蓬勃发展。
当年一句“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可是应了。
西安交通大学占地2464 亩,校舍面积157万平方米。
校园总体自北向南建筑逐渐呈现代化的趋势。
学校的整体规划非常整齐,校园以北门和南门构成的中轴线相对称,学校里的建筑以钱学森图书馆和教学主楼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各种辅助教学和科研的建筑。
站在学校最高建筑教学主楼鸟瞰交大校园,校园周边车水马龙,校园里绿树红花,灰墙红顶,整个校园被绿色覆盖,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赵保林老师说,交大校园就像一个偌大的棋盘,纵向有梧桐东道和梧桐西道,樱花东道和樱花西道,横向有思源路,彭康路,学森路和文治路,它们纵横交错,排列有序,延伸着学子们的成长之路。
松柏和绿篱把各学院各单位分割成相对独立的院落,这就像象棋中的“士”和“相”走的道。
特别是耸立在东花园的唐文治、叶恭绰塑像,西花园的彭康塑像,耸立在教学主楼南的孙中山塑像,图书馆前的钱学森塑像和耸立在材料学院门前的周惠九塑像,印证了交通大学从幼小到壮大的发展历程,浓缩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给人以深刻启迪。
名人塑像与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致巧妙结合,在西部黄土地上勾勒出江南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熏陶。
西安交通大学教学中心二楼建筑设计施工图

重磅!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研教育板块设计方案出炉!

重磅!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研教育板块设计方案出炉!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项目是由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是西安交大落实“一带一路”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
创新港科研、教育板块设计方案正式公示啦!科研、教育板块总建筑面积153.74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科研教育用房、博物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食堂及其他辅助设施。
快来先睹为快吧!
创新港总体规划
创新港渭河生态景观
总体鸟瞰图
医学化工板块鸟瞰图
总体平面图
方案解读老交大的建筑多用红砖,故为了传承百年交大的建筑文脉,新校区的建筑以砖红色作为最主要的色彩,同时辅以土黄色和赭石色,打造古朴厚重、典雅大气的校园建筑。
通过对交大老校区建筑的分析,提炼出几种建筑形式:院落、三段式、圆拱、柱廊以及老虎窗。
面积指标及空间尺度
单体效果图
学生宿舍
地下室分布图
链接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占地面积约5000亩,分为科研、教育、转孵化和综合服务四大板块。
其中科研教育板块占地约2100亩,本次设计为一期工程,占地约1750亩,二期350亩为预留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项目用地。
近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研教育板块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
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内容来源】:创新港管理办公室【责任编辑】:古月欢迎分享期待点赞。
解读交大建筑

解读交大建筑摘要:对交大主楼从位置和周围环境,功能来分析,介绍它的优点和一些不足,喜欢它的原因。
关键词:1.交大校园建筑总体印象八月末,我们踏入了西安交大的校园,开始了我们为期五年的大学生活.初入交大,思源活动中心的巨大体量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逸夫外文楼和工程坊大楼给我现代建筑的惊鸿一瞥,钱学森图书馆和腾飞塔传递给我百年交大的深厚底蕴与荣光.同样,我也体会到学校诸多建筑的陈旧,老套。
西安交通大学占地2464 亩.校舍面积157万平方米.从规划上,西安交大的布局呈现一个理工科大学的严谨学风,校园总体呈棋盘式布局,以南门-思源活动中心-主楼-钱学森图书馆-腾飞塔-理科楼-北门,文治路分别为纵横轴线,纵贯线东西分别坐落着实验室、教学楼,实习工厂、车间、工程训练中心;文治路则是学生生活区与学习区的分界线,其北部,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工程楼集中分布;而其南面,体育场、食堂、宿舍、商店、学生活动中心整齐地排列.这种规划在交大50年代迁校后,经过六十年的补充与扩建,有积极一面,自然也给师生造成了一些不便。
2 我比较满意的建筑-----(教学主楼)交大主教学楼和周围建筑新老建筑并存,创造出一种区域连贯感也凸显了教学主楼的优越。
(图)一座建筑物的位置无论在哪,都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影响,交大主楼何尝不是如此?反过来周边的环境也会影响着建筑的整体建构,和属性。
交大主楼建筑和周围环境的相互衬托,使得主楼不单单是一个建筑物,而是自然中的一部分。
(图)教学主楼群整体对称,位于西安交通大学校园的中轴线上。
A、B、C、D四座楼按逆时针方向排列,且围着主楼E(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的最高建筑)。
A、B、C、D座与E座之间形成“众星捧月”的效果。
E座与其他四座宽度相当,高度约是其他四座的4倍。
主楼与周围的康桥苑和西食堂体量也相对和谐。
虽然主楼群东西整体对称,但是南北却有很大差异,位于主楼E北面的A和B的形状却与E南面的C和D有很大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安交通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及2号科研楼单体设计摘要:根据中国科技创新港总体目标定位和指导思想,探讨了西安交通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以及对2号楼科研楼的建筑特点、单体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文脉;带轴线;融合;院落1 引言为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西部大开放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着力培养高端创新人才,促进统筹科技资源,打造承载创新驱动的坚实平台。
交大研究生部、留学生部等以中国科技创新港为依托,迎来了一次较大规模搬迁工作。
在整体规划设计中2号科研楼项目是融合了科研、办公、学术研讨等多种功能的综合类项目。
建筑设计手法上充分考虑新校区与老校区的历史传承、建筑文脉和时代感的体现,同时突显建筑个性和自身特点;外立面采用简欧风格,虽简洁但不乏细部构造。
2 规划设计2.1规划结构2.1.1规矩网格:上位规划中以150mX150m为一个网格单元,对整个教育板块进行划分。
这种规矩的网格,创造了一种秩序,与汉唐长安城中的“里坊制”规划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这种划分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学院的需求,灵活安排若干块用地。
2.1.2一带环绕:教育板块中心地块四周沿学苑北路、梧桐西路、梧桐东路形成环形绿带。
为城市空间营造了一条轻松悠闲的带状空间,同时也成为教育板块内部慢行系统的主要路线,串联各个地块,为学生、教师日常短距离交通提供了一个安全、便利、舒适的步行网络系统。
2.1.3二轴贯穿:分别是贯通基地南北的智慧轴和联系创新港各大片区的东西向活力廊道。
智慧轴是贯穿基地的开放空间,通过对轴线上各个节点广场主题的设计,营造了一条礼仪文化轴线,同时也展示了交大辉煌的历史。
活力廊道是基地内的主要绿色空间之一,不仅为创新港人创造了一个与自然亲密接触空间,也是创新港各大功能的一条纽带。
2.2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原则:功能分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原则,同时考虑了与城市的相互融合,景观生态的利用与塑造、基地地形地貌的利用、校园空间的优美和谐等因素。
以人为本体现在对人活动规律的尊重:如功能的便捷,使用的方便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人精神层面的尊重:如空间围合,序列引导,还体现在对人环境需求的尊重:如亲近自然,景观优美等。
整体规划采用了以公共服务功能为核心的圈层结构,最核心区域为校行政楼、校级会议中心、15号楼兼礼堂和社会科学研究院组团,其他学院、及配套功能环绕在核心区周围。
整体功能分区以共享区为中心,学生生活区就近布置,辅助配套设施采用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各个设施都在较为合理的服务范围内。
2.3空间规划2.3.1空间规划原则空间规划注重中西会通、礼乐相成、珠联璧合的整体规划理念,以“微型城市”为设计概念,从东西方经典城市规划中提取出轴线、街巷、院落等城市空间原型,并融入当代城市绿带、共享环等空间构形,结合整体规划进行适宜地富有特色的空间系统设计。
同时根据需要设置不同层级和规模的公共空间,从大到小依次为广场、街道、组团、院落、庭院,柱廊灰空间,在建筑内设置了中庭、天井、室内绿化、空中花园、交往平台等,力求塑造多维、丰富的校园空间。
2.3.2特色空间营造2.3.2.1中西合璧的轴线空间:轴线是东西方城市用来组织城市空间秩序的重要元素和手法,本规划通过设计南北向的智慧轴和东西向的活力廊道绿轴,力图形成统领整体建筑群的空间序列。
2.3.2.2特色鲜明的广场空间:广场也是东西方城市富有趣味的特色公共空间,本规划通过建筑组团的限定和围合创造出多个特色鲜明的广场空间。
2.3.2.3尺度宜人的街巷空间:设计力图将校园街道打造成尺度宜人、具有生活韵味的街巷空间。
在部分街道两侧界面通过架空柱廊等方式形成灰空间,底层局部安排画廊、创意作坊、青年交流、餐吧、茶室、传统美食等休闲功能,在丰富街道界面的同时,也为人群提供随时可以停留、交谈的空间。
同时在院系教学组团内除了利用院落进行空间组织外还利用控制建筑的间距形成街巷的空间尺度,避免过大而空旷的空间尺度。
2.3.2.4集约限定的院落空间:院落是中国民居典型的建筑群组织形式,具有良好的空间围合和限定感,在规划设计中将其作为建筑组团和很多建筑的空间组织模式,具有用地集约和空间尺度良好的优点。
建筑群中的院落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以及外部街巷空间形成内、中、外的空间序列。
2.4交通组织2.4.1交通组织原则:2.4.1.1人车分流:校园交通采用了人车分离的设计理念。
2.4.1.2倡导步行:为鼓励步行,促进交往,形成大学校园特有的空间氛围,基地内设置了较多的步行道路和利用高差形成的缓坡和台地。
2.4.1.3景观结合:车行道路与步行道路都注重与景观的相互结合,以形成环境优美的校园交通空间。
与景观结合的架空平台和天桥等形成具有景观特色的步行通道。
2.4.2具体交通组织:2.4.2.1出入口设置:每个地块机动车出入口设置均遵循优先设置在次一级道路上,并且出入口位置尽量远离道路交叉口的原则,避免对主要道路的交通干扰。
此外,每个地块均设置多个人行出入口与道路人行道或广场相接,最大程度满足行人行走方便,快捷的要求。
2.4.2.2 动态交通:基地内机动车交通主要利用上位规划的车行道路,在每个地块主入口位置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避免机动车进入建筑群内部;由于每个地块底层均有大量架空区域,且互相串联,形成一个步行交通网络,极大的方便了行人在各学院之间通过步行或自行车交流。
2.4.2.3 静态交通:在中央区域,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基础科学研究院地下设置了集中地下车库,地面不设置停车位。
即满足了停车需求,又尽可能的减少了机动车对地面交通的影响。
2.5景观规划中国古典园林在唐朝时进入全盛期。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完全形成。
法国勒诺特式园林在欧洲园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对周边国家形成深远影响。
我们例举两个国家当时的代表园林进行对比。
唐朝大明宫:1)轴线:因建筑功能的递进关系形成一个个由严肃至娱乐的空间。
2)院落:讲求意境美。
法国凡尔赛宫:1)轴线:通过透视线条强调气势恢宏的氛围。
2)院落:各庭院皆围绕主题展开。
通过研究两个国家的园林,从中我们找到了共同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景观理念。
即“一轴、一带、一环、多心”。
希望通过这个构架将整体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绿色、生态而又氛围浓郁的开放性学校。
2.6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分布,食堂、超市等设施错落布置、满足学生公寓区相关的服务半径,教学区内沿共享环设置书吧、咖啡等服务设施,为各个学院组团服务,在沟壑景观带内布置餐饮、书吧等公共设施为整个校区休闲服务。
2.7竖向规划整个基地地势平缓,控规里已经对主要道路竖向标高做了设计。
建筑主要出入口与道路标高平齐,其他区域利用缓坡将建筑台地与道路相互连接。
2.8地下空间规划2.8.1地下室空间:出于功能需要,在中央绿带区设有中央地下室,社会科学研究院、基础科学研究院下均设置了地下室空间,安排所需要的地下停车,相关设备用房,部分区域兼做战时人防。
宿舍及15号楼也均设有相应的地下室,满足功能及设备需求。
2.8.2地下管线综合利用车行道路下的地下空间安排校区内的市政管网并进行管线综合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3 2号科研楼单体设计3.1建筑平面及功能设计:主要功能为实验室、研究室、会议室、高大厂房,附带一些辅助用房等等;西侧中部为主入口,整体布局以主入口横向中轴对称布局,形内部形成多个内庭院;中轴一层设有前厅、中庭、过厅等厅套厅的布局手法,属经典欧式内部空间布局,与欧式立面形成呼应;在主入口的上部几层已会议室功能为主;中轴南北对称布置有实验室、研究室、交流共享区、便利店、公厕、高大厂房等等。
五层屋顶采用种植屋面,与六层平面相互串通,打造第五立面。
在六层局部上方,坡屋顶下设有学生活动室等,充分利用空间。
垂直交通有:楼梯、客梯、货梯。
3.2剖面设计地上7层,地下1层。
层高4.5米,顶部部分为坡顶;地下平时为汽车库,战时为常六核六级甲类二等人员掩蔽所,层高3.9米。
客梯为1.35T,货梯为2T。
3.3地下停车库设计地下车库与中央车库联通,为一类大型车库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采用自动喷淋系统。
各防火分区均符合防火要求。
工程上部为内庭院集中绿化,覆土厚度约为1.5M,地下车库与中央车库相连共用其车库出入口。
地下车库为一级防水标准。
地下室顶板做2‰泛水坡度,以利绿化水、地下水的流动。
3.3立面及造型立面设计采用经典简欧风格,序列感强;讲求在整体统一下寻求变化,各立面主体开窗采用较为细腻的凹凸变化,窗下墙多为富有层次的处理,局部采用通高落地300高的玻璃窗构。
外围周边采用偏古典的柱廊处理,形成庄重典雅的立面特色。
整体建筑采用能够体现交大传统建筑特色的红色面砖,灰蓝透明玻璃作为主要的建筑外饰材料,在学院建筑组团建筑基座中采用统一的荔枝面锈石石材。
4 结束语西安交通大学新校区建筑,继承了传统历史文脉,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活力。
努力实现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学府的目标,实现由教学型高校向教学研究性高校、由重点院校向国际一流学府的转型,体现“人才进港,知识出港”的新型大学模式。
参考文献[1] 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S].[2] JGJ 91-1993《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 [S].[3]《高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的探析》.刘晋聪.山西建筑 [S].[4]《中西传统园林水艺术比较》.刘雪芳.湘潭大学硕士论文 [S].[5]《现代中小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开放式策略研究》.卢天骄.青岛理工大学硕士论文[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