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评课稿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学科学第一册《生物圈的秘密》第六单元《植物的生命活动与保护》第二课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保护》。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保护。

(2)掌握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和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实验技能。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思考和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的适应和保护的方式和方法。

2.难点: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保护的原理,以及如何进行实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班里的植物,向学生提问:“你们学过植物的内容了吗?你们觉得植物是如何适应周围环境的呢?”(2)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30分钟)(1)教师分组给每组发放实验器材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2)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植物的这种适应方式有什么好处?”(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并进行复习。

3.概念讲解(20分钟)(1)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呈现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加深学生对植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原理。

4.巩固与展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植物,展示植物如何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说明。

(2)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5.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回答学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2)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板书设计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保护- 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植物生长的条件(光照、水分和温度)- 植物的叶子和根系- 植物的繁殖方式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五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五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五篇【篇1】小学科学评课稿1.例子与所要论证的知识点之间脱节,分析例子时只是就例子讲例子,没有能够做到与所要论证的知识点密切结合起来。

比如在让学生探究“先做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先做一个有道德的学生”时,当学生说“我成绩不好,那就去做有道德的学生”时,虽然点出了这两者不矛盾,但没有更进一步得点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是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的(成绩)”,同时有同学说“成绩好重要,因为高考重要”,我也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成绩好(科学文化修养高是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所以他们不矛盾,是能够相互促进的)”比如,在用“老人跌倒了,扶不扶的”事例导入之后,在讲存在道德冲突的原因时,没有借助这个事例进而去分析,生活方式的变化(与以往不同)导致人们的价值多元化,即有人认为要扶,有人认为不要扶,出现了多种声音(多元价值)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备课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比如: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我要如何引导他的回答?例子是如何体现所要论证的知识点的,例子不能只是纯粹的引出知识点等问题;二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认真筛选素材,使素材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例子泛滥却与知识点相关不大,容易导致上课缺乏深度,只是浮于表面。

2.面对学生纯粹捣蛋的学生的一些扯淡回答,教师可以不加以理会,因为教师会被他带飞,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对课堂教学没有意义(只是让大家乐一下),容易使课堂缺乏正式感,走向随意性的弊端。

3.小结太过简单,同时也缺乏系统的方法。

比如这节课小结时应该这样:这节课主要围绕”思想道德修养和学科文化修养“讲了三个大的问题”是什么(含义、关系)为什么(原因)怎么做(具体要求)“,难点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具体措施。

或者也可以这样小结,让学生来回答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4.没有时间讲练习!!无法就本课的重难点检测出学生的`掌握情况。

所以,时间把握上一直是硬伤。

5.上次跟pz探讨“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回答,进而避免学生睡觉或者游离课堂”这个问题时,他说“问题是你问他们问题,特别是课本的知识点,他们并不想回答啊。

2023年三年级科学评课稿(4篇)

2023年三年级科学评课稿(4篇)

2023年三年级科学评课稿(4篇)书目第1篇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第2篇三年级科学《水和水蒸气》评课稿第3篇三年级科学《磁铁的两极》的评课稿第4篇三年级科学《奇异的壳》评课稿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三年级科学《磁铁有磁性》评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好,特别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加评课,对于年轻老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假如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赐予指正。

同时也感谢曾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

听了这堂课,我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一、导入生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曾老师以钓鱼嬉戏引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磁铁主题,学生的留意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思路清楚,环环相扣整堂课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1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2利用磁铁辨别哪些物体是铁制品;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铁;4利用磁铁巧取水中物体。

四个环节中1、3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试验,2、4环节分别是1、3环节的延长应用。

一环扣着一环,课堂行云流水,连接自然。

三、重视试验操作,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理念曾老师在这次教学中支配了两次小组活动。

在第一个小组试验中,介绍材料-领取材料-进行预料-试验探究-汇报结果每个试验过程的步骤要求都很明确。

在科学探究中,预料很简单被学生忽视,这堂课曾老师就很注意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预料方法,并激励孩子大胆说出预料理由,体现出老师在科学方法上的指导。

整个活动曾老师非常关注每个学生,例如在提问中始终强调让没有回答过的'学生回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四、玩与学两不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科学概念本身就很少。

曾老师为孩子们供应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像得到很多玩具那样,仔细细致的视察和探讨起来。

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教学中学习,既能玩又能学。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洁,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快乐,学的轻松。

小学科学燃烧评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燃烧评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燃烧评课稿范文一、导入部分。

这堂课的开头就像一把小火苗,一下子就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

老师一上来就拿出一根蜡烛,轻轻一点,蜡烛就燃烧起来了。

然后问孩子们:“你们看,蜡烛燃烧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这问题就像一个小钩子,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给钩住了。

孩子们的眼睛就像被蜡烛的火苗吸引住的小飞虫,都紧紧地盯着那跳动的火焰,七嘴八舌地开始说起来。

这个导入简单又直接,就像打开科学大门的一把小钥匙,特别巧妙。

二、知识讲解。

在讲解燃烧需要的条件这部分的时候,老师就像一个超级魔法师在揭秘魔法咒语一样。

老师先在黑板上列出了几个可能的条件,像有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之类的。

然后呢,老师就开始用各种小实验来验证这些条件。

比如说,老师拿了一小片纸和一根小木棒,先点燃纸,纸呼地一下就烧起来了,可是小木棒呢,只是冒烟,没着起来。

老师就问孩子们:“这是为啥呀?”孩子们就开始开动小脑筋想啊想。

老师这时候就像一个引导者,带着孩子们一步步发现,原来是因为小木棒的温度还没达到着火点呢。

接着,老师又做了一个在杯子里燃烧蜡烛的实验,蜡烛在倒扣的杯子里慢慢熄灭了,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燃烧还需要氧气这个条件。

老师讲解知识的时候特别有条理,每个实验就像一个小台阶,孩子们顺着这些台阶,一步一步就轻松地爬上了科学知识的小山坡。

三、实验环节。

说到这个实验环节,那可真是这堂课的高潮部分,就像一场热闹的科学大派对。

老师把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实验小道具,像酒精灯、小木块、纸条什么的。

孩子们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一个个都像小科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又充满好奇地开始做实验。

老师呢,就像一个在派对里穿梭的主持人,一会儿到这个小组看看,给点小建议,一会儿到那个小组问问,回答孩子们的小问题。

我看到有的小组的孩子特别认真,眼睛紧紧盯着酒精灯上燃烧的纸条,小脸蛋因为兴奋都红扑扑的。

这个实验环节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科学的乐趣,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就像一场小小的科学战斗,孩子们在战斗中学会了好多知识。

小学科学课评课稿

小学科学课评课稿

小学科学课评课稿一、课程背景本节科学课是为小学生设计的一堂课,内容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堂课,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的科学现象和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生物、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 生物方面: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2. 物理方面:简单机械原理和力的作用;3. 化学方面: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教学方法1. 多媒体呈现: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有趣地介绍科学知识;2.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3. 小组合作: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5. 思维导图: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科学概念。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看一段生物和物理方面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 呈现:使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生物、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自实践并发现科学规律。

4. 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出相关的科学原理和结论。

5.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的练题和实践任务,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6. 结束:进行课堂总结,激励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

五、评价与反思1. 自我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反思:要求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3. 教师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制定改进方案。

六、延伸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或科学博物馆,增加他们对科学的了解。

2. 学科交叉: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和研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精选7篇)今天看了姚老师执教的“研究透镜”一课受益匪浅。

本节课姚老师通过透镜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

小编带来的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篇1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周老师执教的一节公开课,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周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课堂生成的艺术造诣,让我沉醉其中,下课音乐响起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时间到啦?怎么这么快?科学是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并研究其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而科学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去见识各种自然现象,给学生指引一条路,让学生奔向真理,找到自然的奥秘。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周老师有这么几点让我陶醉:一、情景自然生成,导入引人入胜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周老师很自然的利用课前一支歌,从听力过渡到眼力,让学生找寻画面上的青蛙,可谓巧用已有情景,自然生成,而在对荷花从中的青蛙,周老师别具匠心、精心处理,六只青蛙将它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有显眼的,有隐蔽的,找寻的难度各不相同,从而让学生体会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适应的相对性。

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知识收放有度,重点有侧重、难点有突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个别生物不代表整个自然界,为了突出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周老师由点到面,从个体适应、到多种生物适应、一直到动物界、植物界中的每一种生物的适应。

其中采用了师生共同探讨,学生举例、生生交流等多种手段,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全班学生参与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科学知识。

对待课堂中的重点环节时,周老师展现出自己大师的风采,对重点浓墨重彩、例如:他通过让学生对图片中情景的解读,学生的举例、发放标本让学生体验,等手段,来突出自己对重点的重视。

而面对难点,他如同庖丁解牛一样做到游刃有余,分层突破,例如:周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猜想。

小学科学教学评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评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评课稿范文一、课程概述本节课的主题为《探索光的传播》,旨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情况,让学生自己发现光的传播特性。

3. 知识讲解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 应用拓展教师给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光的传播知识,回答问题准确。

3. 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光的传播特性,表现出良好的科学思维。

4. 情感态度学生表现出对科学的热爱,乐于探索和尝试,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特性,教学过程顺利,学生参与度高。

但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讲解光的传播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在应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给出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评课的详细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

小学科学评课稿6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6篇

小学科学评课稿6篇评课稿1内容概述本课堂以小学科学《植物与人类的生活》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植物的特征与人类的利用”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思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课堂亮点1. 通过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植物的特征,并探讨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 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植物的形态结构和不同利用方面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4.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评课稿2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水的变化与利用》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水的变化与探索水的利用”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探究和合作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课堂亮点1. 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水的变化过程,并进行记录和讨论;2.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水的凝固、液化和蒸发等变化过程;3.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4.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研究和交流。

评课稿3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空气和风》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空气的存在和风的形成”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

课堂亮点1.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2.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保护好空气;3. 展示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4.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表达并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评课稿4内容概述本评课稿以小学科学《固体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为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固体物质的性质和探究物质的变化”这一主题展开。

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堂亮点1. 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固体物质的性质,如硬度、透明度等;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如熔化、溶解等过程,并进行实验验证;3.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共同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固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评价
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

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

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

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