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导致鱼病与防治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并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十分常见,常见症状包括鳃部出血、溃烂、腹部肿胀、食欲减退等。

细菌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水体传播、饵料传播和爬行动物传播。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提高水质管理水平,保持水体清洁。

2. 严格控制饵料的使用量,避免过度投喂。

3.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使用适当的鱼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对于已经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鱼类,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 隔离患病鱼类,防止疾病的传播。

2. 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注意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3.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帮助患病鱼类恢复健康。

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会导致鱼体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和死亡等问题。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寄生虫卵。

2.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3. 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盐浴、药浴等。

如果鱼类已经感染了寄生虫病,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治疗:1. 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遵循用药指导。

2. 隔离患病鱼类,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3. 定期观察患病鱼类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极大,常见症状包括体表溃烂、腹水、贫血等。

想要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严格控制入池水源,确保水质的安全性。

2.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潜在的病毒来源。

3. 强化饲养管理,调节饲料、水体温度等因素,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4. 出现疑似病例时,及时隔离,进行病原学分析。

草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草鱼常见疾病及防治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一、出血症由出血病病毒GCRV引起的鱼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主要症状为病鱼肌肉、肠道、鳍及鳃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流行特点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流行季节在6~9月,8月为流行高峰;一般发病水温在20~33℃,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潜伏期一般为3~10天;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及麦穗鱼等;.症状及病理变化根据病鱼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1)“红肌肉”型:以肌肉出血为主,与此同时鳃瓣因严重失血,呈“白鳃”,而外表无明显的病变;(2)2“红鳍红鳃盖”型: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3)“肠炎”型: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这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相互混杂出现;出血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区别:草鱼出血病的肠炎型: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细菌性肠炎: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渗出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患病草鱼鳃盖、胸鳍出血患病草鱼肠道明显出血患病草鱼臀鳍、尾鳍出血患病草鱼肌肉严重出血防治方法预防:腹腔注射草鱼出血病灭火疫苗,或定期泼洒出血腐皮灵25ml/亩·米治疗:1内服:鱼血停拌饲料投喂2泼洒:出血腐皮灵50ml/亩·米或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或参福康5g亩·米二、肠炎1.肠炎病又名烂肠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细菌性疾病;能危害各种观赏鱼类及常规养殖鱼类,也是对鱼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电192.流行特点:此病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水温25—30℃,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3.症状:病鱼食欲降低,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鱼体发黑或体色减退,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拨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粘液较多;发病后期,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差,充满淡黄色黏液;4.防治方法预防:1彻底消毒;定期泼洒金碘150ml/亩·米(2)内服参肠宁+高能免疫VC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治疗:1内服参肠宁+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2)全池泼洒金碘200ml/亩·米三、赤皮病由荧光假单胞菌引起2.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等;此病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种也可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3.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鳞片脱落,出血发炎,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并出现“蛀鳍”;4.诊断方法根据外表症状及病理变化即可诊断;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患病草鱼体侧鳞片脱落,体表发红、发炎5.防治方法1全池均匀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2内服参舒康+高能免疫VC+鱼肝宝拌饵投喂,连用五天;四、烂腮病1.烂鳃病可分为粘细菌烂鳃病、真菌性烂鳃病和寄生虫性烂鳃病三种2.流行特点:该病在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和流行;发病时间南方在4-10月份,北方在5-9月,7-8月为发病高峰期;危害品种主要有草鱼、青鱼、鳊鱼、白鲢;目前虾、蟹鳃病发生也很严重3.发病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其是头部,江浙渔民称为“乌头瘟”;病鱼独自在池边或浮于水面慢慢游动,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病情严重时,离群独游水面,不吃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鳃丝末端腐烂、充血,有时被成块的污物和泥土粘着;严重时鳃丝被浸蚀成柱状,鳃骨外露发白,鳃盖骨内外层同时被腐蚀时远看呈空洞状,南方称为“开天窗”;发病虾蟹鳃丝被侵蚀,呼吸受阻;病虾常游到浅水处俯伏不动;病蟹上岸不肯下水,不吃食,不脱壳,或脱壳不遂而死亡,常与肝脏病、肠炎病等并发,发病率50%左右,死亡率30%-40%;4.防治预防:1由于草食性动物的粪便是粘细菌的孳生源,因此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2利用粘细菌在0;7%食盐水中就不能生存的弱点,可在鱼种过塘分养时,用2%%的食盐水溶液,给鱼种浸洗10分钟-20分钟,可较好地预防此病;3定期泼洒金碘150ml/亩·米治疗:全池均匀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内服参炎康+高能免疫VC+鱼肝宝拌饵投喂,连用五天;五、水霉病水霉病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鱼类的真菌病之一1.流行情况: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中的游孢子zoospore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於鳟鱼几乎全年皆可发生;180—3712-81192.症状1 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2 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3 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3.诊断1 观察体表棉絮状的覆盖物;2 病变部压片,以显微镜检查时,可观察到水霉病的菌丝及孢子囊等;3 霉菌种类的判别需经培养及鉴定;4.防治预防:1彻底清塘消毒;苗种运输过程时要小心以防止操作受伤2苗种下池前用3%~5%的食盐洗浴5~8分钟治疗:1全池泼洒霉菌净50ml/亩·米2内服参炎康+高能免疫VC+可立康拌饵投喂,连用五天;六、细菌型败血病1.鱼细菌性败血病是由嗜水性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气单胞等的引起鱼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危害鲢、鳙、鲤、鲫、团头鲂、白鲫等鱼;2.流行特点:近年来,名、优鱼类,如斑点叉尾摇、鳜等也有本质发生;主要侵害1月龄以上的鱼,和2月龄的鱼种;在混养的鱼池中早期发病的是鲫、白鲫、鲢,随后为团头鲂和鳙;如果肠鼠气单胞菌引起鲤的细菌性败血病,但不能使鲢、鳙发病;本病发生的温度为9~36℃,而28~32℃为高峰,6~7月份容易暴发;如果鱼池中淤泥增多,水质恶化,饲养密度过大,饲料变质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3.病症表现:发病初期,在鱼的颈部,口腔、鳃盖、体侧和鳍条部轻度充血;病鱼食量减少;随后病情严重,病鱼体表充血加重,眼眶充血而眼球突出;如刹去鱼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红色;剖检,腹腔内含有黄色或白红色腹水、肝、脾、肾脏肿胀,肠壁充血,呈半透明,肠道内充气并有稀薄的粘液;部分鱼贫血鱼鳃色变深;4.防治预防:1彻底消毒;定期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2内服暴血停+高能免疫VC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治疗:1内服鱼病统杀+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2全池泼洒金碘200ml/亩·米七、竖鳞病1.又称鳞立病、松鳞病、松球病;病原初步认为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竖鳞病是金鱼、鲤、鲫以及各种热带鱼的一种常见病,华北、华中、华东等养鱼地区常有发生,南方饲养的草鱼、鲢、鳙等有时也可发生这种病;2.流行特点:主要流行于冬末初春,一般当水质恶化或鱼体受伤时,经皮感染;发病严重时可引起患病鲤的亲鱼死亡率高达85%;3.症状表现: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无力;疾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的鳞片竖立,向外张开像松球;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内部积聚着半透明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用手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等症状;病鱼贫血,鳃、肝、脾、肾的颜色均变淡,鳃盖内表皮充血;病情严重的鱼体鳍基部充血,鳍有腐烂的现象;患病鱼体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腹部向上,2至3天后即死亡;4.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同时,必须用显微镜检查鳞囊内渗出液,见有大量短杆菌即可做出诊断;必须注意,当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鲤的鳞囊内时,也可以引起竖鳞症状,用显微镜检查鳞囊内渗出液,即可加以区别;5.防治预防:1彻底清池,患病的鱼种用2%的食盐水和3%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浴10分钟(2)定期泼洒金碘150ml/亩·米治疗:1发病初期加注新水(2)全池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3)内服参舒康+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拌饵投喂,连用五天八、指环虫病由指环虫属中许多种类引起的种寄生虫性鳃病;我国饲养鱼类中常见的指环虫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环鳃指坏虫等;1.流行情况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对鲢、鳙、草鱼危害最大;2.症状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着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3.防治方法预防措施:1、生石灰带水消毒2、发病季节,三环绝杀拌料投喂,连用三天,半月一次;治疗方法:1、全池泼洒菌虫卵三绝杀20ml/亩·米或混杀鱼安30ml/亩·米2、内服三环绝杀拌饵投喂,连用五天九、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由多子小瓜虫侵入淡水鱼的皮肤、鳃、鳍等组织引起的一种纤毛虫病;1.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高密度养殖鱼类的幼鱼和观赏鱼;病程一般5~10天;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2.症状典型症状为寄生处组织增生,形成脓包,在皮肤和鳍上形成许多小白点;鱼体感染初期,胸、背、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分布,此时病鱼照常觅食活动,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游动迟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皮肤伴有出血点,有时左右摆动,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游泳逐渐失去平衡;3.防治方法预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虫体胞囊,全池泼洒纤虫清20ml/亩·米治疗:1全池泼洒纤虫清(2)内服三环绝杀+高能免疫VC拌饵投喂,连用五天;十、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和小车轮虫寄生在鱼鳃或皮肤上引起的一种纤毛虫病;1.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阶段,流行的高峰季节为5-8月,水温20-28℃;2.症状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常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3.防治方法预防:1生石灰彻底清塘(2)三环绝杀拌饲投喂,连用三天,半个月一次治疗:1全池泼洒车轮斜管杀100g/亩·米或车轮一次净150ml/亩·米(2)同时内服三环绝杀+高能免疫VC+可立康拌饵投喂,连用五天十一.大中华蚤病1.病原:鱼大中华蚤病,又名鱼鳃蛆病;病原为大中华蚤,属桡足类甲壳动物;2.流行情况:大中华蚤对寄主有严格的选择性,仅寄生于草鱼、青鱼及赤眼鳟,尤其对当年草鱼危害严重,而同一水域的鲢、鲤、鲫等鱼则不感染;大中华蚤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长江流域每年5~9月最为流行;3.症状及病理变化:大中华蚤寄生很多时,病鱼常在水中跳跃不安,食欲减退或不摄食,体色变黑;病情严重或并发其他疾病时,病鱼离群独游,呼吸困难,不久即死;掀开鳃盖,可见病鱼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并附着大量带卵囊虫体,像挂了许多白色小蛆,因此,俗称“鳃蛆病”;4.防治方法:预防1.用生石灰带水清塘,以杀灭水中大中华蚤虫卵、幼虫和带虫者;2.鱼种放养时,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剂量为每立方米水体5克硫酸铜、2克硫酸亚铁浸洗鱼种20~30分钟;3.根据大中华蚤对寄主有严格选择性的特点,可采取轮养的方法进行预防;4.发病季节,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在食场挂袋;治疗:可全池遍洒正大灭虫精或鱼虫杀星或杀虫止血灵;十二;锚头蚤病此病又叫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病,是由锚头蚤侵入鱼体而引起,在病鱼体表肉眼可见虫体症状:锚头蚤寄生的病鱼,表现在焦急不安,减食,消瘦;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有的虫体上长有棉絮状青苔,往往被误认为是青苔的苔丝挂在鱼身上;这种害虫凶猛贪食,寄生处会出现不规整的深孔,虫的头部钻到鱼体肌肉里,用口器吸取血液,也噬食鳞片和肌肉,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蚤分泌物溶解腐蚀成不规整形缺口,又给水霉菌、车轮虫等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因此,被锚头蚤寄生的病鱼,往往会并发其他疾病;防治方法1.用碘王带水清塘,用量为200~250 毫克/升;180—3712--81192.鱼种放养时用高锰酸钾液浸浴,用量为10~ 20 毫克/升,时间15 ~ 30 分钟;3.在该虫繁殖季节,全池泼洒正大灭虫精,每两周1 次,连用2~3 次;正大药业技术部。

第六章 由病毒引起的鱼病

第六章  由病毒引起的鱼病

第六章由病毒引起的鱼病•病毒---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变异、共生、干扰等生命现象的准寄生性微生物。

大小:一般只有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可以通过细胞滤器,电镜下才能看到•病毒性水产动物疾病大约有20余种,主要集中在鲑鳟鱼类、草鱼、鲤鱼、叉尾鮰、鳜鱼、虾、蟹、贝等动物上•病毒性鱼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草鱼出血病•病原体: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为20面的球形颗粒、核心为RNA•危害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受害鱼规格:2寸以上的当年鱼种,最常见的是6-10cm;2足龄以上草鱼也可发生。

•死亡率:一般为30~50%,个别地区60~80%;•流行情况:•流行区域:我国大部分地区,以“两湖”“两广”为严重•流行季节:春季~秋季•水温情况:一般20~33℃,最适27~30℃•其他条件:水质差,鱼体机能下降•潜伏期:3-10天(影响因素水温、病毒浓度等)•症状:•各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皮下肌肉、口腔、头部、眼眶、鳍基、下颌、鳃盖、肠、内脏器官•鱼体呈暗黑色,无光泽;•离群独游、不吃东西;•有时出现:眼球突出,白鳃、腹水•过去有“肠炎型”,“红鳍红鳃盖型”,“红肌肉型”三种表现•诊断要点:•皮下肌肉有点状出血;•常伴有其他部位及脏器的出血充血;•血片检查可见红血球、血细胞数远低于正常•免疫学诊断•预防方法:•彻底清塘消毒;•鱼种用伏碘药浴;•合理密养,控制水质;•人工免疫;•治疗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有些中药可以有一些作用;•P71页(5)青鱼出血病青鱼出血病•病原体:可能与草鱼出血病病毒为同一种病毒,呈球形颗粒、比草鱼病毒小,核心为RNA •危害情况:•主要危害:二龄青鱼•死亡率:一般为50~80%;•流行情况:•流行区域:江浙等青鱼养殖区;•流行季节:夏季•水温情况:一般24~32℃•症状及诊断:与草鱼出血病相似,不同点:尾鳍基部出血更严重,脑腔常出血;•防治方法:与与草鱼出血病相同。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

防治措施
02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寄生虫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使用抗寄
生虫药物进行治疗;改善养殖环境,减少寄生虫滋生。
结果
03
经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该海域的寄生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未造成大规模的损失。
04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的 挑战与展望
病害防治面临的挑战
病害种类繁多
海水养殖鱼类可能面临的病害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性、病 毒性、寄生虫性和营养性病害等,每种病害都需要不同的 防治方法,增加了防治难度。
防治措施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病毒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使用抗病毒药 物进行治疗。
结果
经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该养殖区的病毒性鱼 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未造成大规模的损失。
案例三:某海域的寄生虫病防治
病因
01
由异沟虫、车轮虫等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症状为鱼体
消瘦、游动异常、呼吸困难等。
环境因素复杂
海水养殖环境中的温度、盐度、pH值、水流、光照等因 素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也可能引发或加重病害。
养殖管理问题
养殖密度过高、饲料质量差、水质管理不当等养殖管理问 题也可能导致鱼类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未来防治技术的发展方向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是未 来防治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
目录
•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概述 •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技术 •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案例分析 •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的挑战与展望
01 海水养殖鱼类病害概述
病害类型与特点
细菌性病害
由细菌感染引起,如赤潮、细菌性肠 炎等。症状包括鱼体出血、组织坏死 等。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鱼病的防治。

鱼病对养殖业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可能导致鱼苗大量死亡,还会影响养殖效益和品质。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水产养殖,必须加强鱼病防治工作。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种类及其防治措施。

1.细菌病细菌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原菌如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弧菌等引起。

鱼只会出现体表溃疡、腹水肿胀、白泡病等症状。

细菌病的防治措施如下:(1)主动防治保持水质清洁,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

同时对于水产疾病进行常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2)治疗鱼病针对细菌病情况,可采用国家批准的鱼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用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用药,避免对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真菌病保持水质清洁、饲料卫生,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和饵料等,降低病原体感染鱼只的机会。

(2)加强消毒对鱼池、养殖设备、网箱、运输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寄生在设备表面和水体中的病原体,减少疾病的传播。

(3)严密监测对于可能感染真菌病的鱼苗和病鱼,要及时分离隔离,并进行特殊饲料喂养,防止病情扩散。

3.寄生虫病(1)保持水质清洁保持鱼塘水质清洁,适度增加氧气含量,降低水温,增加水深,增强鱼类耐虫能力,降低寄生虫的感染概率。

(3)使用药物治疗4.病毒病(1)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水箱清洁,营养充足,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生态养殖,避免疾病的传播。

(2)不同种类的鱼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种类的鱼,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和防治措施。

例如对于与其他鱼类共同养殖的大鳞鲤,应加强消毒管理和筛选鱼苗;而对于独立养殖的草鱼,应定期检查、消毒和更换水源等措施。

(3)从源头上预防病毒病的发生源头预防主要是针对病毒来源环节进行疾病管制,防止携带病毒的鱼苗、病毒污染的卵、污染的饲料和源水等造成疫情。

211103631_海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211103631_海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动物生产 622023.3海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马 智(大连市金普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100)海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又被称为空泡性脑病或视网膜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鱼类传染病,严重危害幼鱼与仔鱼,短时间内死亡率高达100%,对成鱼的危害性与传染性也极高。

该病对多种类别的鱼造成危害,如鳕形目、鲽形目、鳗鲡目、纯形目等。

本文对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流行特点进行分析,并介绍其综合防治对策,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1 鱼类神经坏死病毒概述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海域出现尖吻鲈幼鱼大量死亡的情况,研究人员首次在病亡的幼鱼中枢神经中检测出神经坏死毒。

神经坏死毒是β诺达病毒,大小约为25纳米RNA病毒,呈二十面体或球形,不具囊膜的病毒。

此病毒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法国、挪威、东南亚各国和中国。

此病毒具备较高的耐受性,对氯仿具备一定的耐受性,50℃以下热处理半小时仍有活性,60℃才能使其失活;在海水中能够维持60天以上的活性;在自然干燥环境中能够维持活性40天以上;在太阳曝晒8小时的条件下仍维持活性。

2 流行特点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传播途径为:一是垂直传播,感染此病毒的亲鱼通过受精卵传染给其后代,通过P CR 检测,发现病毒在产卵后期的亲鱼体内检出率较高,表明在产卵期内,亲鱼生殖腺内的病毒增殖速度快。

由于该病毒在海水中能够存活60天以上,因而,卵子内部病毒的活性可以维持到孵化期。

二是水平传播,此种感染途径常见于网箱养殖。

病毒来自于带病毒的成鱼、水中游离的病毒、死亡病鱼的病毒粒子、小杂鱼等饵料等。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场通常为混养模式,养殖区域相互连通,共享相同水体。

未及时清理死亡的鱼类,任其漂浮在海面,造成同一水体发生相同的传染疾病。

3 综合防治方法3.1 垂直感染预防方法第一,亲鱼的选择与管理。

选择带有病毒的幼鱼作为亲鱼后,可以通过卵子把病毒传递给后代。

放养密度、产卵次数增多、注射激素或环境变换等应激反应能够使亲鱼的抵抗力下降,导致潜伏在鱼体的病毒增殖。

常见鱼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 -

常见鱼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          -

常见鱼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摘要:一、病毒性疾病 (一)主要病种:虾鳟等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一、病毒性疾病(一)主要病种:虾鳟等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胰脏坏死病、蟹抖抖病、鳗狂游病、鳗出血性张口病、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草鱼出血病、鲤痘疮病等。

(二)综合防治:(1)放养前。

干池清淤,彻底清塘,水深不超过0.3米,每0.067公顷用生石灰150公斤或清塘净0.5公斤或富氯2公斤全池泼洒。

(2)放养时。

用聚维酮碘溶液给鱼苗鱼种浸泡消毒,500-600克药加1000公斤水中,浸泡鱼体10-20分钟。

草鱼苗种可浸泡或注射疫苗。

(3)放养后,每15-20天,可用富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灭毒净、富碘等轮换消毒水体和食物,剂量为0.2-0.3克/立方米。

治疗时可隔日连用2-3次。

(4)内服:每100公斤饲料拌鱼血停、败血宁各0.5公斤、聚维酮碘液50克,连喂4-6天。

或每100公斤饲料加四黄粉、鱼健康1号、保肝宁(维生素C、维生素E)各0.5公斤,连喂4-6天。

(5)水质不良时,使用微生物制剂水中宝(水剂)、好水素(粉剂)调节水质,对鱼类摄食和治病有很好的效果。

细菌性鱼病是常见的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其症状较为明显,单从病名上即可加以区别。

细菌性疾病比病毒性疾病易于发现和治疗,而且可以说一般用于防治病毒性鱼病的鱼药和防治方法都可用来防治细菌性鱼病,但单用灭菌药则对病毒无效。

(一)主要病种:白皮病、败血症、出血病、打印病、赤皮病、竖鳞病、疖疮病、白头白嘴病、烂鳃病、腹水病、肠炎病以及各种特种水产的细菌性疾病。

(二)综合防治:(1)彻底清塘:鱼种用富碘消毒后入池,鱼苗用苗种平100毫升加300公斤水消毒5分钟后入池。

(2)细菌性鱼病往往因虫害而起,因此应先用1-2次菌虫双效药物,再用消毒药。

杀虫灭菌的鱼药有菌虫杀手、暴血停、B 型灭虫精等,与硫酸铜配伍,可增强灭菌功效。

用量为每瓶水剂(100毫升)可用于3000-6000立方米水体,每包粉剂(250克)可用于1000立方米水体。

鱼类疾病的防治

鱼类疾病的防治

低至l2℃及高至34.5℃时也有发病。
[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要进行病原学、
病理学及免疫学诊断。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2)草鱼鱼种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浴或注
射;(3)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鱼体抵抗力;(4)发病
季节,每月用下列治疗药物预防一个疗程。
[治疗方法] (1)外泼药:全池遍洒含氯消毒药,如二氧化氯0.02x10-
( 3)流行地区改养对此病不敏感的鱼类;
(4)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精品也课件有预防效果。
6
3.鲤水肿病
[病原]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 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是 继发性病原 。
[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
(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
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
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
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
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精品现课竖件 鳞。
7
鲤水肿病
上为健康鲤鱼
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
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
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
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
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
精品课件
18
疖疮病
[流行情况] 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 数不多。主要危害青鱼。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一年四季都可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导致鱼病与防治
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叫水产动物病毒病
病毒及病毒病
病毒(virus): 是一类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含一种类型核酸(DNA or RNA),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病毒的主要特点:
1)个体徽小,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2)病毒颗粒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
3)以寄主活细胞内寄生,寄主死亡,病毒扩散或死亡
4)病毒对水产动物养殖危害较大
病毒病的主要特点:
1)潜伏期长,不易发现;
2)传播快,难控制;
3)防治困难,无特效药
水产动物病毒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草鱼出血病
1.1 病原体:草鱼呼肠弧轮状病毒,病毒的个体极小,呈颗粒状,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清。

这种病毒寄生在鱼体组织细胞中,具有很强的抗药性,所以难以用药物治疗。

1.2 流行情况:草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发病率高,5-9月主要危害草鱼种,5-7月主要危害2龄草鱼种,8-9月主要危害当年草鱼种。

1.3症状:病鱼各种器官组织伴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体色发暗,微带红色。

病症主要有三种类型:红鳍红鳃盖型:鳍条,鳃和口腔发红;“红肌肉”型:撕开病鱼的皮肤或对准阳光或灯光透视鱼体,可见皮下肌肉充血;“肠炎”型:病鱼肠道充血,常伴随松鳞、肌肉充血。

1.4病理变化:病鱼严重贫血,血量减少;骨骼肌出现红血胞浸润,肠上皮细胞脱落
1.5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进行初步诊断
诊断时务须仔细观察病鱼体外和体内肠道等器官。

首先检查病鱼口腔、头部、鳍条基部有无充血现象,然后用镊子剥开皮肤观察肌肉是否有充血现象,最后解剖鱼体,观察肠道是否有充血症状。

如果充血症状明显,或者有几种症状同时表现,可诊断为草鱼出血病。

(注意区分:肠炎型出血病和细菌性肠炎病)
2)根据病理变化诊断
3)免疫学诊断
1.6 防治:草鱼出血病的病毒活细胞内寄生;病鱼和死鱼不断释放出病毒,通过水体传播;并且该病毒抗药性强。

这样就造成药物治疗的困难,
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方法:
1)注射灭活疫苗。

对草鱼进行腹腔注射免疫。

当年鱼种注射时间是6月中下旬,当鱼种规格在6-6.6厘米时即可注射。

每尾注射百分比浓度疫苗0.2毫升,1冬龄鱼种每尾注射1毫升左右。

经注射免疫后的鱼种,其免疫保护力可达14个月以上。

同时还可用浸泡疫苗进行浸泡免疫。

2)每100kg鱼每天用克列奥-鱼复康100克或鱼复药2号2.5-5g拌饲投喂,
连喂3-5天。

3)每100kg鱼每天用0.5kg大黄、黄岑、黄柏、板蓝根(单用或混用),再加食盐0.5kg伴饲投喂,连喂7天。

4)每100kg鱼每天用0.5kg刺槐子,0.5kg 苍生2号,0.5kg食盐伴饲投喂,连喂2天。

2鲤痘疮病
2.1病原体:疱疹病毒,颗粒近球形,20面体,
2.2流行:主要危害鲤鱼、鲫鱼及圆腹雅罗鱼;流行于冬季及早春(10-16℃);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

2鲤痘疮病
2.3 症状: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

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

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2.4 病理: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乳头状小突起,分层混乱;有些上皮细胞内含有包涵体
2.5 诊断:
1) 根据症状初步诊断;
2) 观察增生物的组织切片为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异常增生;
3) 超溥切片观察疱疹病毒。

2.6 防治方法:
1) 流行地区换养对此病不敏感的鱼类
2) 升高温度或稀养有预防作用
3) 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4) 注射左旋体氯霉素:25mg/尾鱼,结合0.225ppm药浴,7d后见效。

用0.4-1 ppm 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3淋巴囊肿病
3.1病原:淋巴囊肿病毒,DNA病毒,呈正二十面体,直径130~330nm。

3.2流行情况:最早发现的病毒病,已发生于包括鲆和鲽等100余种海淡水鱼类,多发生于高温季节。

3.3症状:属慢性皮肤瘤,在皮肤、鳍及鳃部有水泡状肿胀物,其大小随部位不同而异,大多分布于血管附近。

3.4病理变化:淋巴囊肿细胞独一无二地肥大鱼体细胞,成群细胞由于压迫而呈多角形;细胞具有透明厚膜
3.5诊断:依外观初诊,以电镜观察确诊
3.6防治:无有效方法
4真鲷虹彩病毒病
1.病原:真鲷虹彩病毒(Iridouirus): 病毒粒子正六角形,大小为200 ~ 240 nm;感染部位为鲷科鱼类的脾脏,其次为肾脏。

2.症状和病理变化:身体发黑、体表和鳍条出血、脾脏肥大,肾脏肥大。

[光镜] 病鱼脾脏有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电镜] 脾脏细胞内有许多的六角形的病毒粒子。

3.诊断方法:[初诊] 脾脏异常肥大[确诊] LM下有异常肥大细胞、EM下脾脏细
胞内有病毒粒子
4.流行情况:鲷科鱼类的幼鱼发病死亡高,发病高峰水温22~26 ℃
5.防治:无有效方法
5.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
1、病原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
双RNA病毒科
病毒为正20面体,无囊膜,直径55-75nm
2、症状
食欲丧失,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
肛门多数拖着线状粪便,还可见到原地转圈游泳等异常的活动现象。

病理组织检查为胰腺广泛坏死。

主要发病鱼类:鲑鳟鱼类(鱼苗-3月龄鱼)
IPNV宿主范围很广,如鲆、鲽、鳎、鳕
流行季节:春季,一般发病水温10~15℃
4、诊断方法
根据外观症状初步诊断,取病鱼胰脏组织作切片、HE染色可诊断。

免疫学、ELISA 诊断。

预防
1.加强检疫工作,不将带有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的鱼卵、鱼苗、鱼种及亲鱼输入或输出。

2.发现疫情首先要封锁、销毁病鱼。

被污染鱼池用浓度为200毫克/千克的有效氯消毒;被污染的工具用2%福尔马林或pH为12.2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消毒10分钟。

3.已有眼点鱼卵用浓度为50毫克/千克的10%复方皮维碘溶液药浴15分钟;如水的pH较高时,则需用浓度为60~100毫克/千克的10%复方皮维碘溶液药浴15分钟。

治疗:
1.疾病早期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剂(PVP-1)拌饵投喂,每天每千克鱼1.64~1.91克有效碘,连用15天,可降低死亡率。

2.大黄研成粉末,经煎煮或热开水浸泡过夜,以每万尾鱼0.25~0.5千克的剂量拌饵投喂,同时全池遍洒浓度为4毫克/千克的病毒灵,对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有一定疗效。

3.水温在10℃以下可降低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的死亡率,因此,可将病鱼放在低温水中饲养,以控制疾病的发展。

6、虹彩病毒病
(一)淋巴囊肿病
1、病原:
虹彩病毒科,淋巴囊肿病毒(LCD)
dsDNA病毒
呈正20面体,直径200~260nm
2、症状:病鱼的皮肤上、鳍上和眼球等处出现许多小疱状肿胀物。

肿胀物大的直径3cm的白色细胞团块,这些肿胀物有各个分散的,也有聚集成团或联成片
的严重患者密布于全身皮肤。

组织病理学检查,肿胀物为皮肤结缔组织被病毒感染后巨大化的产物。

3.诊断方法:依外观初诊,以电镜观察确诊。

4.流行情况:
已发生于100余种海淡水鱼类我国养殖的鲈鱼、真鲷、红斑笛鲷、石斑鱼、牙鲆、大菱鲆和东方纯等都曾发现过。

此病在水温10—25摄氏度时为流行的高峰期,在我国全年均可发生。

5.防治:无有效方法
7、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
(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
1、病原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
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鲑鳟鱼类的鱼苗,以摄食4周龄的鱼种为主
水温8~15℃流行
4、诊断
外观症状、病理切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