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试题: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限时规范训练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六 抢分点二四类鉴赏分析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六 抢分点二四类鉴赏分析题含答案

抢分点二四类鉴赏分析题——情感、形象、语言、技巧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4页突破点一鉴赏诗歌的情感[典例](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看提示,定基调。

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戏赠”的意思是戏谑、赠送给两位老友。

可见诗歌中会有“调侃”意味。

结合注释可知,“老元偷格律”“短李伏歌行”正是这种写法。

第2步:抓意象,挖内涵。

由于这是一首序跋性质的小诗,没有意象,但可以根据诗中写到的人和事分析。

第3步:品词句,悟感情。

“应无分”“合有名”。

按照常理,自己应能“赢得生前身后名”。

一个“应”字,一个“合”字,表明应该,但现实恰恰未能如愿。

“气粗言语大”是对自己前文“海口”的评价,有自嘲之意。

[规范作答]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评分细则]能从夸耀自己和无奈自嘲两个角度概括,并结合具体内容略加分析即可。

每点3分。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丑奴儿令龚自珍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忏飘零,不信飘零,请看床头金字经[注]。

【注】金字经:指佛经。

下片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绪变化?答:答案:“自忏飘零”写出了十五年来词人劳苦奔波,怎奈一事无成,而今想来后悔不已,情绪落寞低沉;“不信”二字,又表达了词人心有不甘、意欲奋发的强烈愿望,情绪顿时昂扬;然而现实无情,挣扎无功,无奈只能通过拜佛诵经求得心安、解脱,情绪归于平静。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讲义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讲义Word版含解析

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讲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0 页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考生感觉难度较大的一个题型。

好多考生面对一首诗歌鉴赏题时,不知该怎样下手。

下边就我们面对一道诗歌鉴赏题时,该从哪些方面考虑和下手供给以下的几个切入点。

古代诗歌鉴赏六大切入点一、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常常是诗歌的眼睛、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点出了诗歌所抒写的人物和事件,示意着诗歌的类型与境界等。

鉴赏时能够依据诗歌供给的信息,较为正确地理解诗歌。

二、看作者。

看作者就是经过认识作者的平生易风格来解读诗歌。

每个作者有每个作者的风格。

如三曹诗风的凄凉雄健;李白诗风的俊逸洒脱;陆游诗风的雄浑豪放、明亮流利;辛弃疾词风的气概雄伟;等等。

认识诗人的风格,有益于掌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看意象。

写诗是为了抒怀、言志,而情和志是虚的,需要借助于实物来传达,我们能够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掌握诗歌的境界和要旨。

四、看说明。

说明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常常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等重要信息,它凝集着古人的智慧,也是帮助我们翻开诗歌艺术宝库的钥匙。

五、看所属类型和诗歌风格。

我们有时能够借助内容微风格来掌握诗作的思想偏向和诗人的感情变化。

1、山川田园诗:这种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全部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川自然光景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或借景抒怀,或情形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色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必定要注意掌握作者在描摹事物时所寄望的感情。

3、边塞诗:鉴赏边塞诗时应第一掌握时代的特色,而后斟酌作品中包含的不一样思想感情。

4、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短的文字、优选的意象,交融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想,进而表现作者历尽沧桑以后的深思,蕴涵了深邃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六、看题干。

在诗歌鉴赏中,试题也为我们解读诗歌,得出正确答案,供给了许多信息。

【读文示范】。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6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限时集训16 古代诗歌鉴赏(二)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6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限时集训16 古代诗歌鉴赏(二)

专题限时集训(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二)(限时40分钟)1.(2018·大庆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九日①水阁韩琦②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两句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了九日赏菊。

B.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C.“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表现了苏轼不服老的壮志豪情;而本诗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

D.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C[C项,“已真心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的是作者的一种不服老的豪情。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了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作者此时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杜鹃花得红字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必做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6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限时集训17 古代诗歌鉴赏(三)

必做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 专题6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限时集训17 古代诗歌鉴赏(三)

专题限时集训(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三)(限时40分钟)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登泰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1)下列对这首元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

B.诗的颔联叙述了诗人登上南天门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目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C.诗的颈联主要写诗人居所的今昔变化,强调现在才知以前居处井底多么狭隘,今后即使筑巢枝头也会觉得宽阔。

D.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事的老练迥然不同。

C[C项,“居所的今昔变化”错,应是对人生的感悟。

](2)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抓住张诗中的关键词语“登”“到”等,知晓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所见,所写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再分析杜诗中“望”“会当”等可以看出诗人并未登上山顶,所见之景为想象,是虚写。

这样两首诗就区别开了。

【答案】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则是作者登上泰山后亲眼所见之景。

杜诗标题中的“望”字,诗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本诗标题中的“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登上泰山之后的亲眼所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通过“雪”“寒灯”“漏声”“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B.“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手法巧妙。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及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及答案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系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对点练1.(2018·河北邢台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草碧完颜璹几番风雨西城陌,不见海棠红、梨花白。

底事胜赏匆匆,正自天付酒肠窄。

更笑老东君[注]。

人间客。

赖有玉管新翻,罗襟醉墨。

望中倚栏人,如曾识。

旧梦回首何堪,故苑春光又陈迹。

落尽后庭花,春草碧。

【注】东君:神话中掌管春天的神。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2.(江西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3.(2018·贵州贵阳市摸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4.(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讲义:专题六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六古代诗歌鉴赏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0页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考生感觉难度较大的一个题型。

很多考生面对一首诗歌鉴赏题时,不知该如何下手。

下面就我们面对一道诗歌鉴赏题时,该从哪些方面考虑和下手提供如下的几个切入点。

古代诗歌鉴赏六大切入点一、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点出了诗歌所抒写的人物和事件,暗示着诗歌的类型与意境等。

鉴赏时可以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二、看作者。

看作者就是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风格来解读诗歌。

每个作者有每个作者的风格。

如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等等。

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看意象。

写诗是为了抒情、言志,而情和志是虚的,需要借助于实物来传达,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四、看注释。

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等重要信息,它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也是帮助我们打开诗歌艺术宝库的钥匙。

五、看所属类别和诗歌风格。

我们有时可以借助内容和风格来把握诗作的思想倾向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1.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时所寄托的感情。

3.边塞诗:鉴赏边塞诗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4.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从而表现作者历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六、看题干。

在诗歌鉴赏中,试题也为我们解读诗歌,得出正确答案,提供了不少信息。

【读文示范】。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与2019届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与2019届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与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文言文阅读(带答案)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古代诗歌鉴赏(有答案)[真题回顾]例1.(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意境的鉴赏与分析能力。

分析时要抓住“万里”“九龙盘”等表现其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

后一句中的“豁”指割裂,写出了江水泛滥中国的情景,“崔嵬”指高大雄伟,“飞迅湍”表现江水之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第一句宏观联想江流的宏大分布,第二句具体描绘江水之浩瀚与奔腾,这种宏大的景象暗示当时盛唐气象的象征性,其主要目的是为后四句的议论抒情铺垫与蓄势。

【参考答案】第一问: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与分析能力,具体分析典故的作用。

最后两句紧承第7、8句的“大唐王朝统一天下、无为而治的盛况”的意思反用典故。

当年的任公子因为水中有巨鱼而钓,如今水中无巨鱼,任公子也无所作为了。

依据注释,“水中无巨鱼”表示世无巨寇,显然对大唐王朝的赞颂,同时作者自比任公子,本想有番作为,却也只能像任公子一样“罢钓竿”,有失落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规范训练]单独成册专题练十九古代诗歌鉴赏(综合选择题)(建议用时45分钟)1.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边晚望刘秉忠①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

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

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指画中②。

【注】①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随忽必烈南征北讨,这首诗歌应写于长江边。

②元戎,指忽必烈,当时还未即位当皇帝。

画,通“划”筹划。

★(1)(综合选择题)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由晚望江景,引出对历史和现实的评说,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

B.三、四两句描写天光、山形,由山如人面各不相同暗喻了英雄人物功业不同的感慨。

C.最后两句写如何攻打偏居东南的南宋,早就已经在忽必烈的准备和谋划之中。

D.后四句,把千古公认的英雄与现实的豪杰两相对照,表达了对忽必烈的赞美之情。

(2)本诗首联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答案:(1)B B项,“暗喻了英雄人物功业不同的感慨”错,三、四两句描写的是水天相接、山峰如人面的千般不同的山水之美。

(2)首句用“白”“青”“红”等颜色词,抓住景物特征,细致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景色的灿烂多姿;第二句用一动词“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老树、沧波在秋风中的飘摇动荡之态,境界苍茫雄壮。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

B.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C.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解析:D项,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答案:D(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答案:①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②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

③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怀二首(其一)①李贺长卿②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③泰山顶。

【注】①此诗是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吕谷家中所作。

②长卿,即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官场一直不得意,最终弃官而去,与其妻卓文君一起闲居茂林家中。

③金泥:水银和金子搅拌用于涂封封口。

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时用的封禅书。

相如死后,他的《封禅书》被汉武帝奉为至宝。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第二句写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这里远离尘嚣,虽安谧静寂,但也萧条荒凉。

B.颔联写司马相如用琴声向妻子卓文君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丽鬓影,陶然欲醉。

C.诗歌前四句描绘了司马相如居住的茂陵的周边环境,以及司马相如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D.颈联写梁王和武帝都没有重用才气纵横的司马相如,而是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一样弃置不用。

解析:A项,“但也萧条荒凉”说法错误,“绿草”一句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

答案:A(2)本诗在抒发诗人的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借史抒怀。

诗人借司马相如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②欲抑先扬。

本诗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从描写司马相如的闲适生活入手,前后表达的感情不同,先扬后抑。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杜甫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①,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②。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鳣,即鳣鲔(zhān wěi),一种鲤鱼。

发发(bō bō),拟声词。

②杜酒,即杜康酒。

张梨,见《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鹿吃着青草,呦呦鸣叫——颔联化用诗句虚写张氏居所景象,寓情于景。

B.“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含蓄蕴藉,又不失风趣、轻灵。

C.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要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极言主人的情重。

D.本诗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

诗歌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密合无间。

解析:A项,颔联化用前人诗句,实写了张氏居所景象。

答案:A(2)后人评鉴此诗时,认为最后一句“归醉每无愁”应改为“归醉每应愁”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

答案:原诗句更胜一筹。

①前村山路很险,诗人醉酒回家,“应愁”更符合现实,“无愁”虽非实感,却能深刻地表现出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若改为“应”,则诗意全失。

②结构上,“无愁”与首联“邀人晚兴留”遥相呼应,轻灵自然,浑然天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朱敦儒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

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

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B.“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D.“只恐莺啼春又老”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解析:A项,“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分析错误,这里应是听觉,并无视听结合。

答案:A(2)有人说词的下片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答案:①从“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韶华已逝,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②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相守,流露出的孤独失意之感。

6.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月夜泛舟刘著①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

传邮②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③老却人。

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

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④作逸民。

【注】①刘著:安徽皖城人,北宋遗民,后仕于金。

②传邮:上传下达的文件、书牍。

③区区:庸庸碌碌。

④尧封:相传尧划天下为十二州,每州表封一山,以作祭祀。

后以“尧封”称中国的疆域,或故国。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取陶渊明笔下“无心以出岫的云”的意象,寄寓作者遭逢宋金易代的感慨:世事变迁,人世浮沉就如白云苍狗变幻无定。

B.第二句使用典故,以出使北朝被扣留,终生不能南归的南朝诗人庾信自比,“南朝”“北朝”两词对比起到了强化情感的作用。

C.颔联描述作者的公务活动状况和内心感受,“扰扰”“区区”的使用不仅有叠词的音韵效果,更有描述真切、表意强烈之功。

D.颈联由远及近写泛舟所见的优美景象:两岸青山绵延流转,身侧白鹭傍船翩飞。

但从诗歌抒情的角度看,应是以乐景衬哀情。

解析:A 项,陶渊明笔下的“出岫”云蕴含着无心无意、自然自在的意味,而本诗首句中“出岫云”则是无根无倚、漂浮不定的意象,寄寓作者对浮世变迁的感慨,二者大异其趣。

答案:A(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答案:①国家破亡,人世漂泊的悲痛。

首联写祖国灭亡、异朝为臣的屈辱,悲叹自身如孤云漂泊,无依无凭。

②对公务烦冗、官场庸俗的厌烦。

颔联写文书繁多终日碌碌,应对庸俗僚吏让人心灰意懒。

③暂得摆脱公务、陶醉于自然美景的轻松愉悦。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绘了月光照耀的优美山景,傍船飞掠的白鹭轻姿,表达了诗人暂时摆脱俗务的喜悦心情。

④对故国的眷恋,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尾句“暂向尧封作逸民”,诗人特称早已沦陷的中原为“尧封”之地,宁做故土的隐逸之民,而不愿仕宦金朝。

专题练二十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分析题)(建议用时45分钟)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和范舍人①书怀陆游岁月如奔不可遮,即今杨柳已藏鸦。

客中常欠尊中酒,马上时看檐上花。

末路凄凉老巴蜀,少年豪举动京华。

天魔②久矣先成佛,多病维摩③尚在家。

【注】①范舍人:范成大,曾任中书舍人。

②天魔: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

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

③维摩:维摩诘,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

(1)下列对本诗的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岁月如奔马不可阻挡,而今杨柳已枝叶繁茂来写出时光易逝,抒发时不我待的急切心理。

B.颔联的“客中”“马上”生动描绘了诗人为了实现抗金理想而到处奔波忙碌、鞍马劳顿的形象。

C.颈联以巴蜀和京华对举,初入仕途与贬谪远荒,意气风发与失意彷徨,通过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