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教案设计(传染病学第八版)
病毒性肝炎教案(传染病学第八版)

共同感染:指HBV和HDV同时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
重叠感染: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感染HDV,感染对象是已受HBV感染的人群。
4流行特征全球性分布。
呈散发性发病和暴发流行,以散发性为主。
(四)戊型肝炎
1传染源患者与隐性感染者。
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教案首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注
步骤一
[引入]
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5分钟〕
[步骤二]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
〔时间:30分钟〕
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6天入院。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与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入院诊断:急性肝炎〔典型〕。
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静脉药瘾者、多个性伴侣与同性恋等。
4流行特征呈全球分布,无明显地理界限。
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较高,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较低。
我国为高发区。
〔四〕丁型肝炎1传染源
急性或慢性丁型肝炎患者
HDV与HBV携带者
2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
3、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生、发展与转归取决于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其中HCV抗原特异性CTL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是丙肝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此外,调节性T细胞也参与整个疾病过程。
病毒性肝炎 教案

山西医科大学教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教研室:临床医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岳玉瑛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讲授内容注解病毒性肝炎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第13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大使、香港救治老年人、儿童护眼光明大使。
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提问:什么是病毒性肝炎?一、病毒性肝炎的定义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
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
甲型、戊型肝炎可引起急性感染,多在6月内恢复。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重症肝炎。
乙型、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
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刘德华、政治明星马英九、孙中山先的照片及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的新闻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①肝病正在狂卷现代人的健康和生命。
②肝炎并不可怕。
③不歧视肝炎患者,关爱肝炎患者。
简单介绍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仅有急性患者或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甲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粪-口传播,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往往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引起暴发,而戊型病毒性肝炎常由水源污染引起暴发。
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体液传播,而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垂直传播)亦在传播中起有重要意义;患肝癌的名人----提醒大家注意肝炎的早期筛查、治疗。
结合图片讲解,加深记忆其中丙型病毒性肝炎以输血、血制品的应用和共用注射器的传播多见。
母婴传播(垂直传播)在乙型肝炎病毒的传院内感染也是构成各种病毒性肝炎传播的重要组分。
(三)易感人群人群对各种肝炎病毒普遍易感,除甲型病毒性肝炎可以终生免疫外,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均可重复感染或再次感染。
824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一、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病毒性肝炎种类及传播途径,做好预防。
2、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为防止传染病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传播途径四、教学难点:症状与预防五、教具:挂图(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病毒性肝炎吗?它是否传染性吗?它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影响吗?挂图:通过挂图让学生了解病毒性肝炎种类及传播途径加深印象。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一)肝炎种类及传播1、病毒性肝炎又叫传染性肝炎,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性肝炎。
临床表现有黄胆、无黄胆2、病毒性肝炎病毒种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
最常见的是甲型和乙型肝炎。
丙型、丁型肝炎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戊型肝炎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3、传染源:(1)急性肝炎病人和肝炎病毒的携带者。
(2)肝炎病毒主要在这些人的粪便、唾液和血液中,如果水、食物或注射器针头受污染时,肝炎病毒通过受损的皮肤、粘膜进入健康人体内而受传染。
(3)甲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粪便中甲型肝炎病毒排除体外,污染水、食物、餐具、手等,经口传染,引起甲型肝炎的发生和流行。
(4)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注射、伤口、密切接触,经口、输血和性行为等多种途径传播。
4、早期症状:厌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乏、腹脹、肝区疼痛及发热。
黄胆病人的小便浓茶样巩膜发黄、皮肤蜡黄。
无黄胆病人易被误疹为感冒。
(二)肝炎的预防1、控制传染源:(1)抓好肝炎病人隔离治疗和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管理。
(2)与甲肝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在两周内注射丙种球蛋白。
(3)肝炎患者患病期间不走亲访友不和健康的人玩扑克、下棋等。
2、切断传播途径:(1)搞好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养成饭前、便后、点钱数钞要用肥皂和流水冲洗手的习惯。
(2)勤剪指甲。
(3)不吃路边摊点零食,不吃苍蝇爬过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的蔬菜、瓜果要洗净化。
(4)用自己的食几具, 在食堂就餐应实行分餐制。
刘锐病毒性肝炎备课

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阳性为病毒感染标志
四、丁型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HDV,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HDV为缺陷病毒,必须依赖嗜肝DNA病毒才能复制。
1. HDV形态:
直径:35~37 nm
表面包裹HBsAg 核心为HDV RNA和 HDAg
HDAg和抗-HDV
抗HAV-IgM: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抗HAV-IgG: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标志。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HBV属嗜肝DNA病毒,又名Dane颗粒。
Dane颗粒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
包膜:含HBsAg、糖蛋白与细胞脂质 核心:含环状双股DNA、DNAP、HBcAg和HBeAg, 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HDAg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 抗HDV-IgM:是HDV早期感染标志
抗HDV-IgG:是HDV既往感染的标志 抗HDV不是保护性抗体 HDV RNA : 血清或肝组织HDV RNA是诊断HDV感染最直接的 依据。
五、戊型病毒性肝炎
HEV为单股线状正链 RNA病毒,现暂归类于
嵌杯病毒科。 其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与 甲肝类似,不转为慢性。 ● 抗-HEV: 抗HEV-IgM: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 断价值
现;HBV的传播模式;治疗原则。
◆难点:HBV血清标志物的意义判定(有无传染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定义: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 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 HAV(甲)、HBV(乙)、HCV(丙)、 HDV(丁)和HEV(戊)。 其他类型:庚、TTV
第七课 病毒性肝炎教案

第七课病毒性肝炎教案导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了解病毒性肝炎有多少种类型及传播的基本途径。
2、教育学生注意预防传染病,加强锻炼,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导学重点: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及传播的基本途径导学难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导学准备:PPT课件导学内容及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问得过传染病的学生,说一说当时的得什么病。
,怎么会生这种病的。
)这些病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讨论,交流)2、复习:怎样预防传染病。
师:第六课我们讲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动物传播,空气传播,饮食,接触传播四条途径,只要阻断传播途径,健康人就不会被传染。
(学生回答)师:第六课我们还讲了怎样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有哪位同学还记得呢?3、揭示本课学习内容。
这些因传染而生的病叫传染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与传染病有关(板书课题:病毒性肝炎)4、导入学习内容: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
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站首位,平均年发病率为千分之一,即全国每年发生病毒性肝炎约130万例。
二、学习课文。
一)、认识病毒性肝炎1、引导学生认识病毒性肝炎。
1)、引发肝炎的危险因素(见课件)2)、病毒性肝炎的含义、特征、类型和传播途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课件展示)2、甲肝和戊肝怎么预防?二)、乙肝的流行在已发现的肝炎病毒中,以乙肝病毒的危害最大。
这是因为乙肝病毒感染人数众多,易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我国大约有1.3亿人携带乙肝病毒,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10。
1、想一想: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什么?——乙肝病毒2、乙肝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3、乙肝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对急性乙肝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携带者不得献血。
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饮食业、幼托机构等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病人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对血制品应做HBsAg检测,防止医源性传播。
病毒性肝炎八版ppt课件

自我剪切
裂解
正股RNA分子
环化
抗基因组RNA
转录
环状基因组RNA
HDV RNA滚环式复制 G:基因组RNA,AG:抗-基因组RNA,
X:G和AG分子链被RNA自身裂解点
HDV可与HBV同时感染人体,也可以在 HBV感染的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当HBV 感染结束时,HDV感染亦随之结束。 同时,HDV基因复制和表达能影响HBV基 因复制和表达,反之亦然。这种抑制作用 的环节和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开放读码框架(ORF)及编码蛋白
P区
➢ 最长,编码多种功能蛋白,参与HBV复制 ➢ DNA多聚酶:复制的主要酶体,有逆转录功能 ➢ RNA酶H
X区
➢ HBxAg:具反式激活作用,在HCC发生中起重 要作用
HBV 基因组变异
原因:繁殖速度快,复制酶类缺乏校对功能 S基因
➢ HBsAg亚型改变或HBsAg阴性乙型肝炎 ➢ aa145R变异株,影响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
(七)输血传播病毒(TTV)
TTV为无包膜的单负 链环状DNA病毒
病毒体呈球形,直径 为30~50nm
类似环状单链DNA圆 环病毒
TTV(重组)感染SF-21细胞 病毒样颗粒圆形或花瓣型,及相
伴结构未见包膜
TTV基因组
长约3.8kb
➢ 非编码区:1.2kb ➢ 编码区:2.6kb
含有两个ORF
➢ ORF1→编码衣壳结构蛋白 ➢ ORF2→编码非结构蛋白
仅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 HEV Ag:存在于肝细胞浆中,血液中检测不到 ➢ 抗HEV IgM:发病早期出现,3月内阴转,是近
期感染标志 ➢ 抗HEV IgG:持续时间6~12月不等
HEV RNA
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

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病毒性肝炎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卫生习惯,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起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了解程度。
知识讲解:2. 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可以通过PPT、讲解和示意图等方式进行讲解。
小组讨论: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等方面。
4.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展示活动:5.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成果,设计展示板、宣传海报或小品等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病毒性肝炎防控方案。
6. 全班进行观摩和点评,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7.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正确的预防措施和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8.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意识。
拓展活动:9. 邀请医生或专家进行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
10.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卫生机构,了解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教学评估:11. 设计小测验或问答环节,检查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知识的掌握程度。
1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入活动所需资源。
2. PPT、讲解和示意图等进行知识讲解的资源。
3. 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所需的纸张、笔和展示工具等。
4. 医生或专家讲座和医院参观等拓展活动所需的资源。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和防控措施,并撰写调查报告。
2. 可以邀请社区卫生工作者进行讲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八年级《肝炎的预防》教案、教学设计

4.家庭作业: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家庭作业,让家长参与其中,共同学习肝炎预防知识,提高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
5.撰写心得体会: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撰写一篇关于肝炎预防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以及对未来肝炎防治工作的思考。
5.情感态度: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学生对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有一定的关注,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积极参与肝炎防治活动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肝炎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及其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2.难点: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及其危害、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适用人群、生活中如何有效预防肝炎。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健康问题开始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关注。在学科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预防措施,但对于肝炎这一特定疾病,他们的了解可能还较为有限。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了肝脏的基本功能,但对于肝炎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4.实践活动,巩固知识:
(1)设计肝炎预防宣传海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预防措施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肝炎疫苗接种过程,提高疫苗接种意识。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1)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公共卫生,积极参与肝炎防治活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认识到预防肝炎的重要性,自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
八年级《肝炎的预防》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 活动
教 学 内 容
学生 活动
备注
【步骤 二】 理解病毒 性肝炎的 流行病学
(二) 乙型肝炎
1、 传染源 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
2、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主要为围产期传播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 也可发 生宫内传播,在我国占40%~50%。
堂气氛
【步骤二】
讲授: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感
简述讲授病
染率已经由过去10%下降到7.18%,按我国人口
毒性肝炎的
13亿计算感染人群下降率是非常明显的。这要归
概念、病原
功于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虽然发病率有明显下
学生举例联
学
降, 但我国人口基数大, 乙肝发病人数众多, 仍不
可掉以轻心。 因此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知识是非常重
4流行特征 呈全球分布,无明显地理界限。 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较高,西欧、北美和澳大 利亚较低。
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
案例导入
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
概要
(时间:5
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
教与学的互
分钟)
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 尿胆原(+)。肝功能:
动能活跃课
TB84 μmol/L,DB 60 μmol/L,ALT>200u/L。入 院诊断:急性肝炎(典型) 。
教案首页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讲授 内容
病毒性肝炎
课时
安排
2学时
教学 目的
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 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重
点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肝炎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难
点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乙型和丙型、丁型易转为慢性。
(二)病原学:
1、甲肝(HA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体 外抵抗力较低,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传染性高于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在100℃加热5分钟可 使病毒灭活,70%酒精25℃3分钟均可有效灭活HAV。
HAV仅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解 决 方 案
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 学目标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 学 参 考 资 料
1、《传染病学》(第八版,人卫出版社)
2、《传染病学》(杨绍基主编供8年制及七年制教材) 。
3、《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抗-HBc:抗-HBc-lgM:是HBV近期感染或者慢性感 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抗-HBc-lgG:凡有过HBV感染者均 可阳性。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3、丙肝: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丙肝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输血、血透、注射、 针刺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 率高。
血液、体液传播:
血液:输血及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共用剃刀和牙 刷 血液透析、器官移植
体液:性接触、密切生活接触,唾液、汗液、阴道分泌物、 乳汁含
3、HBV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均易感高危人群
HBsAg阳性者亲属(新生儿) 医务人员
需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血友病)
4、流行特征 婴幼儿期感染多见:慢性化。
系周围,加
(时间:30
要的。
深印象
分钟)
一、概述:
(一)定义:
1、病毒性肝炎:是指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 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确定的肝炎病毒有 甲、乙、丙、丁、戊共五型。
2、病原体不同行, 但临床症状基本相似, 以疲乏、 无力、食欲不正、 肝肿大、 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 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2传播途径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注射途径传播 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4%~7%
教师 活动
教 学 内 容
学生 活动
备注
【步骤 三】理解 病毒性肝 炎的发病 机制 (时间:15分钟)
3易感人群
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 经常使用血制品者, 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 静脉药瘾者、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等。
但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5岁以下儿童的HBsAg阳性率降至0.96%(我国HBsAg总阳性率为7.18%,2005年流调数据)
以散发为主, 有家庭聚集现象, 暴发仅见于输血后肝炎和血 液透析中心。
无明显季节性 。
(三) 丙型肝炎
1传染源 主要为急、慢性患者,以慢性患者尤为重要。 血清抗HCV阳性的亚临床感染者也可能长期存在传染性。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 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2、乙肝(HBV):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1)HBsAg:出现时间:在HBV感染后2~6个
月(潜伏期) ,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 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 持续阳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 活动
备注
【步骤二】 理解病毒性 肝炎的流行 病学
4、简述丁戊肝炎的病原学
学生:思考并理解乙肝(HBV):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 义
(一)、甲型肝炎及戊肝
1、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起病前2周到ALT高峰期后1周传染性最强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输血后引起甲肝极为罕见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 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发流行,例如1988年上海甲型 肝炎大流行主要由于食用HAV污染的毛蚶引起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期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 期,对HBV再感染有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HBV保护力 不完全。
2)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出现时间:随着)HbeAg消失而出现。
3)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者DANE颗粒核心中,到血液中被降解为HbeAg。
教 学 后 记
课堂中同学们对乙肝五对半的检查指征十分感兴趣,学习气氛浓厚,已初步掌 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其实验室指征。 希望能将该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
备注
步骤一
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24岁,发热、尿黄、皮
【引入】
肤巩膜黄染6天入院。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
内容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