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

中国古代结婚有哪些习俗在古代,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呢?相信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吧,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结婚习俗,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结婚有习俗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

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

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在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

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

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

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

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

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古代的中国人民遵循着各种各样的民俗和习俗。

这些民俗和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民俗与习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1. 婚礼习俗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多样而独特。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聘礼、过大礼和婚宴三个环节。

聘礼是指男方向女方家庭送礼以示诚意,礼金和嫁妆的价值往往要经过双方长辈商量决定。

过大礼是指男方正式迎娶女方的仪式,包括行亲友三拜、订婚以及对新娘家人的感恩之礼。

婚宴是婚礼的最后环节,新人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

2. 丧葬习俗古代中国人对丧葬有着严肃的仪式和习俗。

根据传统,丧事要举行丧家会议,邀请亲友帮助安排丧事。

在葬礼上,人们会焚香祭奠,举行告别仪式,并将逝者埋葬于坟墓之中。

丧服也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要穿戴与普通服饰不同的孝服。

3. 节日习俗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都伴随着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对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赏花灯等。

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和纪念逝者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烧纸钱,并享用清明粽子。

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方式来庆祝,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4. 饮食习俗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养生和礼仪,有许多与饮食相关的习俗。

例如,在传统餐桌上,人们通常要按照传统次序逐个品尝不同的菜肴。

重要的场合上,主人还要向客人敬酒,以示尊重。

此外,人们还会根据不同的节气和季节选择食材,追求饮食的平衡和变化。

5. 礼仪习俗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非常重要,代表了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古代,人们要遵循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原则,以及遵守社会礼仪。

对长辈要行三跪九叩礼,对师长要行师恩礼,对朋友要行揖礼等等。

这些礼仪习俗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非常普遍,并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婚姻文化

中国传统的婚姻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台的基本制度和形式。

婚姻习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心理发展态势。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婚姻依礼而行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又把婚礼看作礼义之本”、“人伦之始”。

只有正婚姻夫妇秩序,才能正其它社会秩序,才有社会的礼治。

按照陈顾远先生的观点,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为另一种形式婚——礼仪婚。

陈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自有礼制后,非当于礼者不视为婚姻”。

婚姻讲究礼仪程序.实行的是礼仪婚。

在历史上,虽然也对婚姻作了法律规定,但法的作用是以律辅礼,不依礼而行,便以法刑之。

我国从周代开始,男女之交出于礼者.必人于刑.自秦汉以来,都是依赖法律达到“明刑弼教”,制裁反礼而行者,“法”不过是推动礼的工具.礼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立法的基本依据。

我国古代对婚姻的法律规定远远迟于礼,是以刑辅礼,法在刑后。

法律对婚姻的作用是逐渐加强的,最后才成为礼法并行,但仍然是法在礼之下,法是礼的延伸二婚姻重礼轻爱透过中国人的传统婚姻习俗,不难发现,传统婚姻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及宗族。

婚姻是家族行为,只要婚姻台乎礼仪,是经过明媒正娶的,那么婚姻就是合理合法的。

至于两人“爱”还是“不爱”那倒是无所谓的,个人的意愿和意志须服从于家族利益。

因而即使夫妻情深,只要公婆不容,就要出妻离异。

而夫妻相恶,但公婆认为媳妇“善事我”,则不能离异.必须“子行夫妇礼”没身不衰。

夫妻感情在婚姻中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男女结合不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幸福和感情的满足。

“广家族、繁子孙”.传宗接代才是男女相交的主题.所谓“非为色也,为后也”而且在道学家看来.婚姻中其他附加的感情越是淡漠.下一代品种越是纯正,越是精致越近于“人。

为了肯定婚姻中的“伦理性”,不惜将婚姻中“性爱”因素降至到零点,“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地住在一块儿罢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重礼轻爱的婚姻习俗,使爱情的追求始终不能融人道德评价的尺度,也阻挠了爱情价值观的发育。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而婚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与现代的婚姻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婚姻制度、婚姻习俗、婚姻观念三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一、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有明显的父权制特征,男性在婚姻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女性应当服从男性的支配。

因此,在婚姻制度中,女性只有在丈夫和家庭前途上做出最大的牺牲。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早婚、晚婚以及门当户对等等约束因素。

婚龄、资产、身份等都成为影响婚姻匹配的因素。

在古代,婚姻往往是由父母之间进行商议,女性没有选择自己伴侣的权利。

相亲是传统的婚姻方式,而且是由家人带着介绍人来完成的,女性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男性则几乎拥有所有权。

这种婚姻制度并不平等,严重影响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不利于两性平等。

二、婚姻习俗中国的婚姻习俗极为繁多,传统的习俗有“嫁妆”、“梳头”、“入洞房”等等。

其中,“嫁妆”是指女方嫁娶时出的财产或物品,这是家族传承和父母教育女儿的体现。

除此之外,婚礼流程也应有尽有。

“请红娘”是婚礼中的重要一环,红娘一般是媒婆或熟悉家庭情况的人,她在婚礼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又如,婚礼上的拜堂、过门、喜酒等细节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婚姻观念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处于父权制和家族观念的笼罩下。

对于女性来说,婚姻既是一种传宗接代、延续家族的责任,也是女性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

因此,女性在婚姻中的举动必须遵循的是家庭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意愿和个性。

同时,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也是一种大众意识,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也代表着特定的价值和思想观念。

由于这些价值观念的狭隘性,导致了妇女的权利受到严重压迫,且长期受到不平等待遇和歧视。

综上,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是一个多样性、复杂性的文化现象。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是指古代社会中的婚嫁仪式和相关习俗。

不同的古代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婚嫁礼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婚嫁礼仪:
1. 订婚:双方家长商定婚事,并交换礼物以示确定。

有时还举行豪华的订婚仪式。

2. 婚礼: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中或庙宇举行。

有时会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例如传统的中式婚礼。

3. 仪式和习俗:婚礼仪式包括迎亲、过门、交杯酒、拜堂等,这些都具有象征意义。

4. 嫁妆:女方需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床品等,作为女方进入新家的财产。

5. 婚后居住和地位:在某些古代社会中,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一般要居住在丈夫家中并服从丈夫的安排。

6. 祭祀和娱乐活动:婚礼之后可能会有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婚姻幸福和家宅兴旺,并举行娱乐活动,例如音乐、舞蹈和游戏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古代婚嫁礼仪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内容仅为一般概述。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中国的婚姻制度源远流长,由于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影响,婚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因素在婚姻中起着较大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婚姻被看作是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单位。

婚姻制度一般由父母为子女安排,所以在古代中国中,父母对子女的婚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婚姻的方式在古代中国,婚姻的方式主要分为纳彩和择偶。

纳彩是说,男方在男女双方父母经过商定的情况下,给女方的父母一定财物,表示慷慨。

这个过程叫做纳彩,同时又叫做嫁妆。

而择偶是指由男女双方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的方式。

但是,在中国古代择偶并不普遍,大部分情况下是由父母来为其子女选择婚姻对象,选择条件一般是财富地位和家世等。

二、婚礼的习俗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婚礼也有其独特的习俗。

在古代的中国,婚礼一般会分为三个阶段:迎亲、婚礼和返送娘家。

迎亲指的就是男方去女方家里“迎亲”,把新娘带回男方家,这个过程一般是在婚礼之前的。

婚礼则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过门、拜堂和喜宴。

过门就是新娘在抵达男方家之后,由男方父母用红头绳绑住新娘的手腕,表示两个家庭联系在一起。

拜堂则是红白喜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郎新娘需要在堂前拜神庙和双方父母,表示祝福和感恩。

而喜宴则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由新郎新娘的父母进行策划和安排,亲友和宾客们都将参加这个慶典。

三、婚后的习俗在中国古代,新娘在嫁到新郎家之后,需要更加重视文化交流和家庭教育,以适应新的生活。

在婚后,双方要尊重父母和长辈,对家庭和邻里关系也要更加注意和关心。

同时,女方在进入男方家庭之后,要尽快融入男方家庭,适应新的角色和生活方式。

在婚后也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家庭的安全。

四、结语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都相当的独特。

尽管现在的社会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深远。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我们可以发扬其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并学习新的东西,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历史婚俗与婚礼文化

中国的历史婚俗与婚礼文化

中国的历史婚俗与婚礼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婚俗与婚礼文化也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婚俗与婚礼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都有所变化。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析中国的历史婚俗与婚礼文化。

古代中国的婚俗与婚礼文化在古代中国,婚姻往往被视为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婚事往往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程序。

首先,双方家庭会委派媒人来商定婚配事宜。

在确定婚姻意向之后,双方家族会进行茶礼,向对方家庭表示对彼此的尊重和喜爱。

接下来是婚约和彩礼的交换,彩礼是新郎家庭送给新娘家庭的财物,用以显示新郎家庭的经济实力。

最后是正式的婚礼仪式,包括迎亲、过门和拜堂等环节。

这些环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尊卑分明的思想。

古代中国的婚礼文化也非常注重婚庆的热闹和喜庆氛围。

新嫁娘要穿着嫁衣,戴着嫁首饰,坐上盖着红盖头的大轿,由媒人和喜儿(婚礼主持人)领着前往新房。

同时,婚礼还伴随着打炮、鞭炮和放焰火等活动,以求驱邪、祈福和庆贺。

现代中国的婚俗与婚礼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演变,中国的婚俗与婚礼文化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如今,婚姻不再仅仅是两个家族的事,而更多地注重新郎和新娘的个人意愿和价值观。

现代婚礼的筹办通常由新人自行负责,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婚礼主题和仪式形式。

在现代中国,婚俗与婚礼文化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一些新人选择举办传统的中式婚礼,如龙凤呈祥的婚庆布置、中式婚纱和中式婚车等。

另一些新人则选择西式婚礼,如教堂婚礼、白色婚纱和华丽的庆祝晚宴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人选择结合中西方元素,创造出独特的婚礼形式,以展现他们独特的个性和爱情故事。

不仅如此,中国的婚礼文化还开始融入一些现代科技元素。

例如,一些新人选择在婚礼上播放他们的情侣视频,或者使用航拍无人机来记录婚礼全过程。

这些创新的方式使得婚礼更加个性化、浪漫和时尚。

结语中国的历史婚俗与婚礼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价值观——家庭和婚姻的重要性从未改变。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知识有哪些
古代婚嫁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宗族制度、婚姻制度、婚姻仪式、婚姻生活等方面详细介绍古代婚嫁礼仪知识。

一、宗族制度
在古代中国,宗族制度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

家庭是宗族制度的基本单位,宗族掌握着重要的社会权力和社会资源,因此婚姻的选择与家族的利益息息相关。

二、婚姻制度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比较复杂,有不同的形式。

早期的婚姻形式一般是男方直接定婚,女方有很少的选择权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也开始逐渐获得婚姻选择的权力。

三、婚姻仪式
古代婚姻仪式是非常庄重的,讲究礼节。

婚礼分为三个步骤:纳彩、定婚和迎娶。

在这个过程中,亲友和宾客都要参加,场面热闹非凡。

四、婚姻生活
古代婚姻生活一般以男权制为主,男性地位高于女性。

女性需要尊重男性,顺从丈夫。

同时,婚姻也是男女之间感情交往的重要方式,双方需要相互关心和理解,共同经营家庭。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婚嫁礼仪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表现出的仪式、禁忌、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婚姻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中国社会仍然有很多人会遵循传统的婚姻礼仪,不断传承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1-15〔作者简介〕高建军,男,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刘立功,男,河北科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政工师;郭红卫,男,河北科技大学组织部政工师。

浅谈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高建军 刘立功 郭红卫(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摘 要〕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精华,批判糟粕,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无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981(2003)02-0076-04 中国的传统婚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体系。

这个体系涉及中国人婚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

但中国的婚俗文化也有一个发展完备的过程,经历了从原始初民的粗犷、童真式的“开放”,到封建社会中晚期的成熟、系统的封闭。

本文就中国婚俗文化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希望能对中国几千年的婚俗文化有一个大体的把握。

“婚姻”一词在古代汉语里指男女双方的父亲。

《礼记・昏义》上又说“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可见在古代人眼里,婚姻仅仅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一种社会性的缔约,婚姻的目的也是传宗接代和祭祀祖先,唯独与男女当事人没有关系。

而且在古代人眼里,婚姻的实质也并不是夫妻双方的美满幸福,而是崇上与接下。

所以,在今人看来,中国古代对于婚姻的观念是重形式大于重内容,重社会性大于重夫妇的个体性。

从上述对于婚姻的这种定义看,基本上没有夫妻双方的影子,在这种婚姻里,夫妻既不是主角,也不是主要参与者,甚至连配角都不是。

他们就象道具、摆设、木偶,任人摆布。

无论是对于婚姻仪式的举办,还是对于婚姻的目的和实质的看法上,他们都没有发言权。

孟子更进一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句话使上述古人对于婚姻的定义的两方面内容结合了起来。

并突出了祭祀祖先的优先地位,就是说,传宗接代是为了祭祀祖先。

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并一直在从上到皇亲国戚、下至寻常百姓家占据着统治地位。

甚至直到今天,此种思想仍然死而不僵,并有着相当的市场。

不过,今天大多数人对于婚姻的理解毕竟已经大大不同于古代。

至少在追求夫妻个体幸福方面,现代人已经将之放到了婚姻的第一位。

而且现代人对于婚烟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上,也与古人有了根本的区别。

古人是重形式大于重内容,今人则正好相反,是重内容大于重形式。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大量的未婚同居、试婚、“丁克家庭”等现象就是对于传统婚姻观念的一种稍显激进的“矫枉过正”式的反动。

不过,正常的生儿育女、道义上的夫妻双方的相互忠诚、尊老爱幼等等,毕竟是对社会的一种负责。

在这些问题上的激进,至少在现在看来是一种逃避义务的自私行为。

因此,回顾中国几千年来的婚姻发展的历史,找出其具有永恒价值的一面,批判其封建糟粕的一面,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不无借鉴意义。

一、先秦“淫奔”之风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哲学和文化的轴心时代。

其2003年4月 第2期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Socialist College Apr.2003 No.2时,民风朴厚无文,社会处于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大情境之中。

而儒家的学说思想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因此,人们在男女关系方面基本上是“情之所至”“率性而为”。

许多在后代人看来伤心败俗、惊世骇俗,甚至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行为在当时则并不被人认为有什么不正常。

史籍中,此类思想和事件屡屡出现,证明先秦时代人们的性观念还是十分“开放”的。

《易经》系辞下传里有这样几句话:“天地 ,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白虎通德论》解释这句话:“男女之交,人伦之始,莫若夫妇。

”完全肯定了男女交合的人伦意义。

而《易经》将“男女构精”看作是“万物化生”的本源,从思想上承认男女关系对于万事万物的重要意义。

思想是实际的反映,《易经》对男女关系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至少说明,在先秦知识阶层———其实也是社会的主流阶层,因为当时受教育的权力还掌握在少数统治者手中,《易经》之作者必属于社会主流阶层———眼里,“男女构精”具有重要的本源意义。

他们对于男女性关系的看法还没有后世的不洁感。

而且,即使从唯物主义角度来说,《易经》的这种“万物起源说”也并非全无道理,从这一点来看,又可以说明,先秦时代人们对于性不仅没有不洁感,而且没有神秘感。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男女关系上似乎是非常随便的。

后世的廉耻观念几乎是不存在的。

这样的记载史不绝书。

比如:“文姜如齐,齐侯通焉。

”(《左传・桓公十八年》)文姜是鲁桓公夫人,齐侯是齐襄公,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再比如: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 服以戏于朝。

”(《左传・宣公九年》)君臣三人与一个女子私通,还都穿着这个女人送给他们的衣服在朝堂之上互相炫耀、开玩笑。

这在后世人眼中简直是无耻之尤。

再比如:“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

”(《左传・文公十六年》)襄夫人是公子鲍的祖母;祖母要与孙子私通,真是骇人听闻。

《诗经》中涉及到这样的淫乱的例子也不少。

上面提到文姜与齐侯齐襄公的通奸就在齐风的《载驱》和《蔽笱》里有所表现。

 风中的《墙有茨》、《君子偕老》,邶风中的《新台》写的是卫宣公强占了儿子娶来的齐女宣姜。

陈风《株林》就是写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的丑行的。

另外,象一见钟情、野外幽会、大胆私奔等情况,《诗经》里都有描写。

除了这些,先秦时期还有一种“转房制”。

所谓“转房制”,就是子弟在父兄死后,娶庶母及兄嫂为妻的婚制。

例如,嫁给晋文公的怀赢,就曾先嫁晋怀公,怀公死后,秦穆公就把怀赢纳于文公。

文公是怀公的叔父,这是叔侄间的转房。

而象兄弟间及父子间的转房亦有记载。

除了转房制外,先秦时还有一种“劫夺婚”。

即通过强行劫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娶方式。

每当部落或氏族间发生战争,妇女便成为掠夺的对象。

除了杀掉外,则“男为人臣,女为人妾。

”如《易・屯》:“六二,屯如 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又,《易・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象曰:六四,当位,疑也。

匪寇婚媾,终无尤也。

”将娶亲的人误认作寇,可见当时抢婚之风之盛。

性开放的观念不仅表现在行动上,还表现在平常生活和交往中毫无顾忌地谈论此事,而并不以为丑,而将之当作习用而常见的事情。

如《战国策・韩策》中,秦国宣太后对韩国的使臣的一段话:“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

……”公开地对外国的使臣谈论自己的房事,而竟能如此从容坦然,也足见当时人们对于男女关系的不在乎的程度。

许嘉璐先生在《先秦婚姻说略》中说:“先秦,确切地说是春秋战国时代,婚姻问题正处在以整易‘乱’、由宽到严的过渡阶段,既有前代的遗踪,又有后代封建囚笼的雏形。

”信然。

二、古代婚姻的聘礼与媒人中国乃礼义之邦,是讲“礼”的国家。

中国古代尤其如此。

这在婚姻上也不例外。

在古代婚娶中,聘礼与媒人占据极为重要之地位。

几乎无媒不成婚,传统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聘礼当然就是指一定的礼品。

这种作为婚姻聘礼的礼品的种类、数量、贵重程度,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地位都有所区别。

比如,《东汉会要・礼四》里记载,桓帝娶大将军梁冀的妹妹为皇后,“聘黄金二万金,纳采雁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

”这样贵重的聘礼一般家庭的人是难以想像的。

但聘礼无论贵贱多少,作为传递情意的媒介作用却是一致的。

在社会生产力尚不十分发达的先民时代,一枝花、一颗果、一件粗糙的手饰都可以用来当作聘礼。

如《诗经》邶风《静女》一诗说:“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悦怿汝美。

/自牧・77・高建军 刘立功 郭红卫 浅谈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归荑,洵美且异。

/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里的“彤管”和“荑”就是聘礼。

再比如《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里的“木瓜、木桃、木李”和“琼琚、琼瑶、琼玖”也是传情达意的聘礼。

此种投桃报李式的交往基本上是自愿的。

只要一方停止送礼和拒绝收礼都意味着双方关系的终结。

进入阶级社会后,聘礼变得贵重起来。

往往金银、布帛、牛马等都被用来作为聘礼。

媒人是在一夫一妻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

媒人既为男女双方的婚事奔走,也以在双方出现纠纷时从中调停。

但在封建社会,媒人是双方家长意志的代理人。

《诗经》豳风《伐柯》里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说明媒人在婚姻缔结中的地位非同小可。

由于媒人是双方家长意志的代理人,因此,他的意见左右甚至决定了婚姻的成败。

媒人在双方家庭之间前后周旋,上下其手,其作用别人无法替代。

比如取材于《聊斋志异》的电影《花为媒》,里面两个媒人角色阮妈和二大娘,居然可以偷梁换柱,连新郎和新娘都可以使人来假冒。

《世说新语》曾记王羲之坦腹东床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郄家女和王羲之都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在这场相亲事件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那个代表郄家去相亲的媒人。

媒人在古代又可分为官媒和私媒两种。

《周礼・地官・媒氏》说的“掌万民之判”的“媒氏”,与《管子・入国篇》中的“凡国都皆有掌媒,”主管“合独”的媒妁都是官媒。

而《战国策・燕策》说的“周地贱媒”的媒人,当属私媒。

而且据史料记载,宋代已经有了媒人的行会组织。

元代媒人更是由乡社推选出来后注册于官,政府给他们颁发相当于《婚烟法》的《至元新格》,使他们有法可依。

媒人似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特产,它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人与人,特别是男女之间相互隔绝的一种文化情境。

但中国的媒人传统虽长,却没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行业特色和行业资源。

其辐射性和扩展力也一直局限在“专业媒婆”这一狭窄身份上,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走向衰亡。

三、古代婚姻的禁忌古代婚姻的禁忌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同姓不婚,一是姻亲间禁婚,一是禁娶亲属妻妾。

同姓不婚在中国是一个很久的传统禁忌,从周朝起就是这样。

姓的起源原来是血统的一种标志,最初,同姓的都有血统关系。

所以在同姓之间禁止发生性关系。

《礼记》所谓:“合二姓之好”就是这个意思。

《礼记・曲礼》说:“娶妻不娶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我国古代所以规定同姓不婚,除了出于伦常的理由,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人们认为同姓的结合对于子孙后代是有害处的,这样的结合后代不会繁殖。

同姓不婚的禁忌,在法律上一直保持到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

实际上随着人口的增殖,同姓已经和同宗不同,大量同姓的人未必有血缘关系。

但在法律上,仍然禁止同姓结构。

唐朝对同姓结婚的人处徒刑二年。

同姓又同宗的加重处分,以奸论罪(《唐律疏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