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外剥内扎术式治疗混合痔162例的体会
消痔灵注射配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体会

1 9
明显好转 。原 方 调理 4 5 剂, 皮损 消失 , 色质 如 常而愈 。半 年后 随 访, 1 年后 又访 均未 复 发 。
一
讨论 : 本病 若 失 治或 误 治 , 易 致 慢性 经过 常迁延 数 年 , 难愈 。 方面 由于脏 腑 中焦 积 热 , 复 感外 邪 , 风 热 相搏 , 久 羁 于唇 , 化燥
为对 照组 与 治疗 组 。对照 组 3 4例 , 男 1 4例 , 女2 O 例; 平 均 年 龄 4 2 . 5 岁; 病程 2 . 1 — 2 3 年 。治 疗组 3 6例 , 男 1 5 例, 女2 l 例; 平均 年 龄4 8 . 5 岁; 病程 3 . 2 — 2 5 年。其中 3 例曾有痔手术史。术前排除严 重心血管病 , 肝、 肾功能障碍 , 出血性疾病 , 糖尿病 , 结核病 , 肛门 局部及 全 身严重 感染 等 禁忌 症 。
非 甾体抗 炎抗 敏 药 , 使 用较 长疗 程 不发 生依赖 。 在 治疗 的同时 , 应 注 意保 持 口腔 卫 生 , 忌食 肥 甘 酒 酪 , 辛辣 炙 熵 , 注 重情 绪调 畅 , 劳 逸 结合 , 避免 饥饱 无 常 , 以及保 持 患处 清洁 , 做 好 干燥 季节 的唇 部 防护, 也 是治 疗和 预 防的重 要 方面 。 参 考文献 【 1 ] 朱仁 康 , 等. 实用 中 医外科 学【 M ] 涕 1 版. 上海: 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 ,
2 0 1 3年 1 月
燥, 久 覆灰 白色 鳞屑 , 或 唇 红 部有 细小 纵 裂 口 , 易 出血 痛 如火 燎 , 由于 干燥不 适 , 常用 舌舔 , 又 因唾 液刺 激 形成 湿润 、 干燥 的循 环往 复, 使燥 裂更 加严 重 , 对 轻 微 的冷 热或 触 碰 即痛苦 非 常 , 多伴 有 心 烦易怒, 面红 潮热 或 四肢 逆 冷 而 又 喜冷 饮 , 或虚烦不眠, 小便 黄 , 大 便秘 结 , 舌 红苔 腻 , 脉细 数 等。 为 邪热 久 羁 , 化燥 伤 阴 , 治 宜清 热 凉血 、 养 阴润 燥 , 方 用 凉血解 毒 汤 化裁 。 例2 : 赵某 某 , 女, 3 8岁 。 2 0 1 0年 3 月1 2日初诊 。 述 下唇 于裂 脱 屑 3年余 。发病 初 只觉干 燥 不润 , 痒不痛, 不 自觉 舔之 , 日久干 燥 皲裂 , 继而 反 复脱皮 , 肿胀 , 曾应 用抗 过 敏药 及 维生 素族 药 以及 蛋 黄油 、 紫草 油 、 锡 类散 及 珍珠 软 膏等 治疗 均 未愈 。刻下 : 唇 色 暗 紫、 干燥 、 稍有 外 翻 , 表 面有 散在 的灰 白色 鳞 屑 、 唇 缘 稍肿 胀 , 不由 自主地 咬 舔唇 部 、 口渴喜 冷 饮 , 便干 、 尿赤 、 舌质红 、 苔 少 脉细 数 。 西医诊断: 剥脱 性 唇 炎 ; 中 医诊 断 : 唇裂、 证属气血两虚 , 风 燥脾 热, 治 以活血 养血 , 润燥 清 热 。 药用: 生地 3 0 g 、 丹皮 1 0 g 、 赤芍 1 0 g 、 丹参 1 5 g 、 当归 1 0 g 、 麦冬 1 0 g 、 石斛 1 0 g 、 玉竹 1 0 g 、 沙参 1 0 g 、 石 膏 3 0 g 、 甘草 1 0 g 。 同时 用剩 余 药汁 冷 湿敷 2 0 分 钟 以上 , 并外 涂 乙 氧 柳 胺 软膏 ( 山东新 华 制 药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和 氟芬 那 酸 丁酯 软 膏 早 晚各一 次 。1 4 剂后 3 月2 6日复诊 , 患 者 下唇 肿胀 基本 消 失 , 脱 屑
外剥内扎术配合抗生素及中药坐浴治疗混合痔162例

外剥内扎术配合抗生素及中药坐浴治疗混合痔162例【摘要】混合痔是指在齿线附近,为皮肤黏膜交界组织覆盖,由痔内静脉和痔外静脉丛之间彼此吻合相通的静脉所形成,有内痔和外痔2种特性。
[1]临床上多以便血、痔块脱垂、疼痛为其主要症状,其发病较广,急性发作时症状重,可引起坏死或感染,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2009——2012年我们采用外剥内扎手术,配合术后抗生素治疗及中药坐浴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外剥内扎术;抗生素;中药坐浴;混合痔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47-011 临床资料本组共162例,男95例,女67例;年龄20-71岁,平均41岁;病程3天-20年,平均3年。
均有便鲜血和痔核脱出,伴有肛门痛者52例。
2 治疗方法2.1 手术治疗取肛门截石位,行局部扇形麻醉,麻醉生效后扩肛。
肛门松弛后手法充分扩张肛门至可容3-4横指,查清混合痔分布、数目、大小、脱垂程度及齿状线关系。
手术采用采用外剥内扎法:选取较明显三处痔核各为一段之中心,共分三段,段与段之间以痔核两侧自然凹陷处为界,用组织钳提起混合痔外痔部分,向外牵拉暴露内痔部分,在痔块基底部两侧皮肤用小剪刀做尖端向外的“v”形切口,用剪刀以钝锐结合方法分离外痔部分静脉丛,沿外痔静脉丛和内括约肌之间向上分离,并将痔块两侧黏膜切开少许,充分显露痔块蒂部和内括约肌下缘,直至齿状线上0.5cm,于内痔蒂部用弯血管钳钳夹,10号丝线贯穿“8”字缝扎,于距结扎线约0.5cm处剪除痔块,修整外痔剥离后多余的皮赘,使创面细长而敞开,便于引流。
注意保留肛管皮桥和直肠黏模桥,内痔结扎位要尽量高低不一,呈齿状互错,避免皮肤愈合瘢痕形成后发生肛门狭窄。
术毕检查肛门能容两指通过,肛管内填人无菌油纱布卷,创面用可吸收数字纱布覆盖止血。
2.2 抗生素治疗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选用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应用3-5天。
防治局部术面感染。
2.3 中药坐浴从手术次日开始,每日用中药汤剂熏洗、坐浴局部,时间10-20分钟。
改良分段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观察

传 统外 剥 内扎术 治 疗环 状 混合 痔时 常破坏性 地
切 除 了齿状 线 、 移行 区组织 , 以手 术后 常常会 出现 所
一
些并 发症 。为此 我 们 结 合 临 床 经 验 , 传统 外 剥 在 内扎术 的基 础 上加 以改 进 。分 段结扎 加 内括约肌 侧
关键 词 环状 混合痔
改 良分段 外 剥 内扎 术
疗 效观 察
核 。合并 肛 裂患 者行 肛裂 扩创 术 。术后 处理 同上 。
3 治 疗 结 果
20 0 5年 ~ 0 9年 我 们 采 用 改 良分 段 外 剥 内扎 20 术治疗 环状 混合 痔 2 5例 , 效 满 意 , 道 如下 。 疗 报
~
后 易形成 皮 赘 者 ) 予 切 断 , 剪 多 余 组 织 后 吻 合 给 修 处 理 。同法处理 其 它痔 核 。处理 完毕 后 选择 截石 位 5点或 7点 做 切 口 , 小 弯 钳 由切 口顺 内括 约 肌 外 用
侧 向上分 离 , 当钳尖 到达 肛 白线 内括 约 肌下缘 时 , 将 内括约肌 切断 0 5 m 及 部 分切 开 外 括 约肌 , 后 置 .c 然
照组 , 但无统 计 学意 义 , P>0 0 。术 后并 发症 : .5 治疗
程 1~ 0年 ; 发急 性嵌 顿 8例 , 3 伴 肛瘘 3例 。对 照组 2 5例 , l 男 5例 , 1 女 0例 , 年龄 2 7 6~ 0岁 , 均 5 . 平 53 岁, 病程 5~ 0年 ; 2 伴肛 裂 3例 。
外 痔两 侧 皮 肤 作 V 型 切 口, 离 至 齿 状 线 上 约 剥 0 3 m处 , .c 用组织 钳 夹 内痔 基 底 部 , 7号 丝 线 行 8 用
混合痔工作总结

混合痔工作总结
混合痔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困扰。
作为一名肛肠科医生,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接诊了不少混合痔患者,通过治疗和观察,我对这一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我在混合痔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希望能对同行和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混合痔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和病情。
对于轻度的混合痔,可
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加强锻炼等非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而对于严重的混合痔,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其次,对于混合痔患者来说,除了治疗疾病本身,我们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
健康。
混合痔会给患者带来疼痛、不适等不良感受,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
最后,预防混合痔同样重要。
饮食习惯不良、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
混合痔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他们改善生活习惯,预防混合痔的发生。
总的来说,混合痔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治疗和预防都需要我们医生在工作
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新知识,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帮助混合痔患者,让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重获健康和幸福。
外剥内扎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体会

外剥内扎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体会目的探讨外剥内扎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方法,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风险系数。
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自2002年10月~2013年10月968例外剥内扎治疗环状混合痔手术方法,讨论肛门松解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无1例伤口感染及愈合后疤痕形成。
平均愈合时间12.3d,亦无其它术后并发症,排便通畅。
结论本术式对预防术后肛门狭窄,避免二次扩肛,防治术后肛门失禁有明显效果。
亦无其它并发症,排便通畅。
标签:外剥内扎术;环状混合痔我院自2002年10月~2013年10月我们采用指法扩肛,外剥内扎,保留齿线的手术方法,治疗环状混合痔9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体会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968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男565例,女403例,年龄23~78岁,平均42.5岁。
主要症状:鲜血便合并痔427例,单纯鲜血便125例,单纯痔核脱出416例。
1.2 术前准备①术前1d流质饮食,番茄叶10~20g泡茶饮用,术前4h用肥皂水500ml,清洁灌肠。
②术前半小时肌注安定10mg,阿托品0.5mg。
1.3 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常规消毒铺巾,肛管肌肉松弛,痔核即可全部翻出,选择1枚混合痔,距离肛缘2.0~2.5cm 将外痔作V形切口,钝性剥离过齿线,左手食指插入肛内,右手用中指插入肛内,将双手中食指插入肛内扩肛,手指指背相对,分别向3、9点方向扩肛,以容纳3~4指为度,肛管不再有紧缩感。
于齿线下0.5cm处沿外痔边缘将皮肤剪开,游离外痔及曲张静脉,注意避免拉损肌层。
用大号止血钳剥离外痔及曲张静脉钳夹,触及内痔后用组织钳将其拉出,同外痔一同钳夹,7号丝线结扎。
结扎线在齿线上方,避免损伤齿线,齿线贯穿于内外痔之间,剪除多余结扎组织,注意剪除不要过多,防止结扎线脱落引起出血,处理其它痔核时使结扎点不在同一平面,呈齿状形排列,注意混合痔间尽量留有皮桥,防止术后肛门狭窄、黏膜外翻。
术毕,创面应用止血粉,肛内填塞适量的油沙条以防止术后出血,覆盖无菌纱布。
探究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的方法对混合痔进行治疗

探究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的方法对混合痔进行治疗发表时间:2015-12-28T14:24:28.0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9期供稿作者:周峰[导读] 广西平南县人民医院对患者进行麻醉后,保持侧卧位姿势,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肛门镜检查。
周峰(广西平南县人民医院广西平南 537300)【摘要】目的:探究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的方式对混合痔进行治疗的临床观察。
方法: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治疗方法可略有不同。
结果:我院全部200例患者都完全被治好,并且在治疗的患者当中,无1例发生刀口感染、肛门水肿和伤口裂开等现象。
结论: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显著,没有术后复发现象,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混合痔;改良外剥内扎术;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65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12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way of modified external strip internal tied in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reatment of mixed hemorrhoids. Methods Using modified outside strip in surger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ituation of different patients, treatment can be slightly different. Results Our all 200 patients were cured completely, and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no wound infection, 1 case of anal edema and the phenomenon such as wound dehiscence. Conclusion Modified within the outer peel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mixed hemorrhoids significantly, no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phenomenon,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Mixed hemorrhoid; Modified external plunge into operation in peel; Clinical treatment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4年1月对200例患者进行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结果较为满意,具体情况如下。
外剥内扎术治疗嵌顿痔160例体会

外剥内扎术治疗嵌顿痔160例体会目的探讨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急性嵌顿痔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160例急性嵌顿痔患者,采用内痔逢合、外痔小切口切除剥离加扩肛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160例均一次手术治愈,术后无内痔脱出、大出血、肛门直肠狭窄及肛外残留物,创口平均愈合时间13.5 d。
结论改良外剥内扎加扩肛术治疗急性嵌顿痔,具有疗效确切、损伤小、操作简单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标签:嵌顿痔;内痔缝合术;外痔切除剥离术由于痔脱出后内括约肌痉挛,不能自行复位,因而淤血、水肿于肛门外称为嵌顿痔,又叫痔绞窄。
内痔嵌顿后数小时外痔区就会出现明显水肿,引起疼痛,使患者不能坐。
1~2 d后肿胀加重,血清样分泌物增多,局部可有血栓形成,明显压痛,脱垂痔体可在齿线处发生缺血性坏死,若并发感染,痔体肿胀可十分严重,表面出现溃疡,全身不适,大便秘结,发热和肛门剧痛。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0~2008年收治160例嵌顿痔给予外剥内扎术加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60例患者中,男70例,女90例,年龄27~65岁,平均43.5岁。
按照1975年全国肛肠衡水会议所规定分类均为第三期,符合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本组160例均行切除分段结扎加内括约肌切断术,骶管麻醉成功后,取右侧卧位,肛门外碘伏消毒,铺无菌洞巾。
肛管直肠内碘伏消毒,若为单个嵌顿痔给予外剥内扎术,若为环状嵌顿痔则合理设计结扎分段面,根据环状混合痔的形态大小,按照痔体自然凹陷处两侧作为选择分段切断线,一般以4~5段为宜,以3个母痔区为重点设计切割线,切断线应与肛管平行。
齿线分离结扎,在切断线的两侧各夹持一把血管钳,在两钳之间切断痔核组织,并分离相邻痔核下端,再分别从齿线上下0.5 cm处开始至痔核基底向上分离至齿线上0.5 cm,以间隔保留部分齿线上方组织,便痔核下端的分离线呈锯齿状曲线,而不使创面下缘在同一水平面上。
改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在混合痔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改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在混合痔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高尚明;郭海;赵耀;赵晓峰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3(000)019
【摘要】将收治的混合痔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32例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愈率等进行比较。
试验组患者在术后大便时出血、疼痛、创缘水肿、肛门溢液的发生率以及治愈率、平均愈合时间等各方面的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改良外剥内扎术在混合痔治疗中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4449-4450)
【作者】高尚明;郭海;赵耀;赵晓峰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江苏淮安 2233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江苏淮安 2233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江苏淮安 2233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江苏淮安 22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18
【相关文献】
1.改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三、四期环状混合痔238例 [J], 刘涛;王峰
2.改良外剥内扎结合消痔灵注射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观察 [J], 梁
戎
3.改良外剥内扎术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临床比较 [J], 黄晓东;胡立群;李一兵
4.改良外剥内扎术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比较 [J], 屈鹏
5.改良PPH术加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J], 陶琴;张伟;胡汉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良外剥内扎术式治疗混合痔162例的体会
目的:探讨Ⅲ度及Ⅳ度痔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
方法:用改良外剥内扎术式治疗混合痔162例,即在传统外剥内扎术式的基础上,缝扎内痔并固定,且将切口两侧的小痔核和扩张静脉丛逐一剪除或剪破。
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30 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 d。
术后常见并发症:尿潴留94例(58%),肛门部疼痛125例(77%),大便带血78例(48%),术后1个月5例肛门轻度狭窄,扩肛后恢复。
无大便失禁发生,无复发病例。
结论:与传统外剥内扎术相比改良外剥内扎术式治疗混合痔具有术后痛苦少、恢复正常生活早、复发率、费用低、并发症少的特点,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标签:混合痔;改良外剥内扎术;肛垫保存与固定
痔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痔如Ⅲ度及Ⅳ度痔(痔诊治暂行标准)仍需手术治疗。
痔的手术方式较多。
国内多采用外剥内扎法,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国内三级医院已广泛开展肛门镜下吻合器痔切除术(PPH)。
其目的是尽量保留正常组织及肛垫。
由于其费用昂贵,基层医院尚难开展。
笔者2000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式治疗混合痔162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2例中,男126例,女36例,年龄22~68岁,一般混合痔64例,环状混合痔98例。
病史1~18年,主要表现为大便时内痔脱出还纳困难或同时有大便带血。
其中54例曾因内痔出血接受局部硬化剂注射,30例曾接受传统外剥内扎手术,但术后复发。
1.2 手术方式介绍
采用骶管麻醉或低位腰麻,取折刀位,分别于痔核所在皮下及黏膜下注入适量肾上腺素普鲁卡因或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提起外痔皮肤自肛缘外约2 cm,向肛门锐性分离,切除或剪破痔核血管,注意避免切除过多的皮下和黏膜下组织, 分离至内痔根部后(切口成棱形,最宽处为黏膜皮肤移行处)。
用可吸收线贯穿缝扎痔根部,并用同一缝线于根部稍下方黏膜进针至黏膜皮肤移行部皮下出针,使局部肛垫组织得以固定,用同样方式切除其余部位痔,最多不超过4个痔核。
提起切口处皮肤、黏膜,于皮下、黏膜下清除小痔核和扩张静脉丛,并使各切口互相贯通,有明显活动性出血,用电凝止血或“8”字缝扎止血,手术结束时于肛门内置圆椎形凡士林纱布填压,1 d后拔除。
1.3 术后处理
手术当日禁食,适当输液,术日晚给予杜冷丁等肌注以止痛,以后多不需要止
痛药物,术后可酌情使用抗菌药物。
术后第1天即可进半流质饮食,同时可适当给予缓泻剂或痔疮片以通便,排便后每日用中药液坐盆2~3次。
3 d后予神灯局部照射。
1.4 术后效果
大多数患者于术后3~5 d出院,术后第1次排便多有肛门疼痛及少量出血,数天后消失。
尿潴留94例(58%),肛门部疼痛125例(77%),大便带血78例(48%),50例患者术后早期有肛门牵引感或紧迫感,均在2个月内缓解。
5例术后1个月出现肛门轻度狭窄,经扩肛后缓解。
11例形成肛门皮赘。
门诊局麻下切除。
全部患者2个月内肛门不适感完全消失,排便及排气辨别及感觉良好,未见复发病例。
2 讨论
2.1手术的彻底性
本术式采取3~4个母痔区为主棱形的切口,由于切口较长,切缘两侧皮肤、黏膜可翻起。
易将两侧小痔核剥除,一般混合痔取3个切口多可将痔核处理完毕,有多个较大痔核时,采用4个切口处理。
环状混合痔用本术式同样可以一次处理。
由于分离彻底,同时缝扎了痔上动脉,且切口周围的小痔核可一并切除。
故本术式复发率低。
本组无复发,与随访不完全及随访时间不长有一定的关系。
2.2术后恢复的满意性
本组患者痛苦小,多为手术当晚使用一次止痛剂,以后不再需止痛,术后饮食恢复快,第1天即可进半流质饮食,生活可完全自理。
术后第2、3天排便后如无特殊,即可出院。
部分患者在术后短期内有肛门紧迫感或牵引感等排便不适,此类肛门不适,多在2个月内消失。
与传统外剥内扎术比保留了较多黏膜皮瓣;与高野正博术比少了黏膜皮瓣的缝合。
因此疼痛小,手术时间短。
术后肛门塑形好。
2.3操作要点及体会
2.3.1本术式采用棱形切口,目的在于尽量多地保留肛管上皮及黏膜,肛管是排气的高度敏感区,对排便的控制及气便的辨别起很大作用。
如肛管上皮损伤或缺损过多可导致敏感度下降,引起漏便、溢液等现象。
另外也可因瘢痕的增生引起肛门狭窄,棱形切口对痔的切除无影响。
游离切口两侧的黏膜皮瓣后,母痔区两侧的痔核及扩张的静丛可一并处理,且各切口黏膜皮瓣相通,易于引流及塑形。
2.3.2肛垫的保存与固定。
母痔切除后,提起两侧黏膜皮瓣,用手指抵于皮瓣外侧,将侧方的痔核及血管丛逐一剪除或剪破,创面用电凝充分止血。
齿线稍上方黏膜下组织称为肛垫。
肛垫是关闭肛门的动力组成部分,参与协助肛门的正常关闭,有助于控便,如损伤过多,肛门的自制功能将会受到损害,可出现肛门关闭不全,导致污便、溢液等,如周围组织损伤过多,可引起Triz肌的功能受损,引起肛垫下移,日后可形成新的痔。
故在剥离痔核时,需注意避免切除过多的皮下及黏膜组织,将
痔根部缝扎固定。
可避免传统的外剥内扎过多导致的狭窄及肛垫下移。
2.3.3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本组5例术后出现肛门轻度狭窄,为早期病例切除黏膜过多所致,经扩肛后缓解,应注意尽量避免过多切除黏膜。
术后局部肿胀的原因多为手术切口过短、术中止血不彻底、黏膜皮瓣宽大、引流不畅。
术中应注意必要时在两切口之间切一小口以利引流。
神灯照射、中药液坐盆对局部肿胀消退有促进作用。
另外中药液坐盆对局部渗血有活血止血作用。
笔者认为3 d 后神灯照射,过早使用神灯照射有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出血的危险。
肛门皮赘形成后除非手术切除,否则不能自行消除,本组8例较大皮赘患者行再次手术切除后愈合良好,肛缘平整,对于术中观看到黏膜皮瓣松弛,笔者认为常用“8”字缝合一针固定,利于止血及防止皮赘形成。
[参考文献]
[1]张东铭.肛肠外科解剖生理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46.
[2]菜文升.中华肛肠病学图谱[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9.
[3]张东铭.肛垫的感觉功能及临床意义[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3,19(3):205-207.
[4]韦物,唐宗江.高野术式治疗混合痔190例临床体会[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5,11(2):143-144.
[5]田振国.肛门良性疾病外科治疗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8,11(6):515-517.
[6]傅传刚.痔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8,11(6):518-519.
[7]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5):4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