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研究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第一课:建筑学报-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探究设计方法

第一课:建筑学报-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探究设计方法
83% 84% 87% 78%
图 2 精神病患者退院时的病情
0% 20% 40% 60% 80% 10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 3 精神病治疗的四个典型阶段及所需建筑空间
图 4 S 病院急性期病区平面图
图 5 急性期病区功能模式 I 型
图 6 Y 医院急性期病区平面图
图 7 急性期病区功能模式 II 型
2­1 急性期病区
图 4 为日本 S 病院急性期病区平面图[[注 2]],病区划分 为隔离室单元、单人室单元及多床室单元等三个单元,每个 单元内均设有独立的活动室及室外庭院,图 5 则显示了该病 区的功能模式。这种平面构成方式的最大不足在于病床管理 方式欠灵活,当不同发病阶段的患者人数与对应单元的病床 数出入较大时,易造成病床闲置或不足。为避免这种情况的 发生,考虑到处于消耗期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可能性已降至 很低,因而可在一个单元内同时设置单人室与多床室。这样 不仅增大了安置患者的灵活性,由于单人室不用区分男女性 别,也因此提高了在一个病区中同时安置男女患者的可能性。 基于上述分析,急性期病区的设计也可采用如图 6[注 1]所示 的布局方式,图 7 为其功能模式图。
一、引言
本文上篇指出构建我国精神医疗设施体系的关键在于 加强精神病医院的建设[文 1]。由于住院部在精神病医院中 处于核心地位且设计难度最大,因此提升精神病医院的建设 水平应从改进住院部的设计着手。
毋庸置疑,即使在倡导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今天,虽 然住院部医疗费用昂贵,但它对于精神病重症患者来说仍难 以替代。为了在确保医疗效果的同时能削减不必要的医疗开 支,有必要对精神病医院住院部的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住院部设计的首要任务在于找到合适的途径将其划分为若 干个规模适宜、功能明确且相互独立的病区。由于精神病种 类繁多且涵盖了不同的年龄阶层,因此我国大型精神病医院 的住院部通常被划分为一般精神科病区、抑郁症病区、老年 病区、儿童病区等病区,而且一般将男女患者分别安置在不 同的病区内。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病区划分除了考虑到精 神病种类外,出于提高治疗效率的目的,还十分重视所谓治 疗的阶段性。

浅谈精神病院建筑设计

浅谈精神病院建筑设计

浅谈精神病院建筑设计浅谈精神病院建筑设计 陈旧不合理的精神病院设计已经不适合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进步,随着我们的认知更新,全新的精神病建筑设计理念开始为⼈民服务,尽管在建筑设计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够从病患的⾓度出发,坚持做到以⼈为本,医⽣与设计师携⼿合作,从安全⾓度、环境设计及交通组织⽅⾯做出突破,相信未来我们的精神病康复中⼼设计会更有爱,更多患者会在良好的医疗环境中接受治疗,他们内⼼也会因为爱⽽变得阳光灿烂,康复速度也会得到提升。

克拉玛依精神病院的建设,在全疆都是领先⽔平,为北疆⽚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疗养场所,造福了新疆,推动了新疆和谐社会的发展。

精神病院建筑设计现状 ⼀直以来,精神病患者是被世⼈排斥的,⼤部分⼈因为担⼼精神病患者⽆辜肇事更希望将之禁锢在医院,传统的医院⼤部分也充分满⾜了这部分⼈的愿望,即在建筑设计时通常会因为种种原因,设计的简单粗暴,医院内部充满了关押、禁锢等设施,房间没有窗户或窗户很⼩,院门通通⽤铁栏锁住,这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们对精神病患者的疏离和淡漠,是不利于患者康复的。

随着医疗理念的更新、社会的进步,我们开始意识到医疗环境、医院建筑设计需要跟上⼈类发展的脚步,即通过设计的⼿段增加对患者的关爱,⾄此⼤部分精神病院的建筑设计开始考虑更多的舒适、温暖及环境因素等。

如今我国的精神病院建筑设计对⽐传统更加⼈道,既考虑帮助精神病患者缓解病症还考虑再治疗过程中保证患者⾝⼼愉悦,值得⼀提的是,随着精神病院建筑设计的改良,⼈们的社会意识开始重建,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淡漠态度有所改良,更多的'⼈开始接受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并愿意帮助他们⽣存⽣活和享受权利。

例如⾹港⾸富李嘉诚先⽣曾在汕头资助设计建设新型的精神病医院,将近⼆⼗年过去了,这所新型的精神卫⽣中⼼成为国内精神病院设计建筑的典范,为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带来福⾳。

项⽬设计常见的问题 精神病院建筑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多,设计细节不到位就会引发诸多不良后果。

如何做精神专科医院建筑方案设计

如何做精神专科医院建筑方案设计

精神专科医院建筑方案设计一、引言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患者和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建设一座现代化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的精神专科医院对于社会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精神专科医院的建筑方案设计,旨在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有尊严的治疗环境。

二、医院总体规划精神专科医院应该位于市区边缘或郊区,远离喧嚣的市区,环境宁静、空气清新,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医院整体规划应该合理,包括医疗区、住宿区、办公区、后勤区等区域。

医院建筑应该符合绿色建筑的原则,采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等技术,确保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医疗区设计1. 门诊部:门诊部通风采光良好,设有充足的候诊区和分诊室,方便患者就诊。

门诊部应该设有专门的精神科诊室,并配备精神专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服务。

2. 住院部:住院部应该设有独立的病房,每个病房都配有独立卫生间、阳台和休息区,提供患者私密的空间和宁静的环境。

病房应该采用柔和的色调和温馨的装饰,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

3. 治疗区:治疗区设有专门的心理治疗室、康复室、娱乐室等功能区,为患者提供各种治疗和康复服务。

治疗区应该采用舒适的家具、柔和的灯光和音乐等元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四、住宿区设计1. 医护人员宿舍:医护人员宿舍应该设有各种设施,包括厨房、洗手间、休息区等,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和工作环境。

宿舍应该与医院的其他区域相连,方便医护人员随时到岗。

2. 患者住宿:患者住宿区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设立不同等级的病房,包括普通病房、特需病房、隔离病房等。

每个病房都应该配备独立的卫生间、空调、电视等设施,并确保患者的隐私和安全。

五、办公区设计1. 医生办公室:医生办公室应该设有独立的工作空间、会议室、休息室等功能区,为医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办公室应该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信息技术设施,确保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 行政办公区:行政办公区应该设有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部门,提供全面的行政服务。

浅析精神专科医院的的建设规划及设计要点

浅析精神专科医院的的建设规划及设计要点

浅析精神专科医院的的建设规划及设计要点摘要:规范精神专科医院的建设,提高精神专科医院项目决策水平和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正确掌握建设标准,满足精神专科医院基本功能需要,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精神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精神专科医院;建筑规划;建筑设计Abstract: The specification psychiatric hospital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psychiatric hospital project decision-making and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level, rationally determine the scale of construction, proper understanding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psychiatric hospital, to improve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promote mental health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Key words: psychiatric hospit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应首先科学制定总体发展建设规划,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物力等条件,一次或分期实施,这是总结50多年来医院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其目的在于控制浪费、随意建设导致布局不合理、流程不科学、运行不经济等违反管理科学和医院自身发展规律的不正确作法。

精神专科医院的建设必须与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现状与发展的关系,力求使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在规模、功能、装备、建设水平等方面达到比较合理的水平。

精神病院建筑规划设计与管理

精神病院建筑规划设计与管理
精神病院建筑规划设 计与管理
目录
• 引言 • 精神病院建筑规划设计 • 精神病院管理 • 精神病院建筑与康复治疗 • 案例分析 • 未来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探讨精神病院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合 理的规划和管理,提高精神病院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 活质量。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度提高,精神 病院的建筑规划和管理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娱乐活动区
设置娱乐活动区,如图书 馆、游戏室等,丰富患者 的休闲生活,缓解他们的 压力。
康复治疗环境设计
色彩与照明
合理运用色彩和照明,营 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减 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室内装饰
室内装饰应简洁、舒适, 避免过于复杂和刺激性的 元素,以免对患者造成不 良影响。
无障碍设计
确保建筑物的无障碍设计, 方便患者行动,提高他们 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个性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重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 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家庭参与
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治疗过程,建立家庭支持系统,提高治疗效果和 患者康复水平。
06
未来展望
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精神病院的建筑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性化、舒适性 和康复性,以满足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实际需求。
03 病情监测与调整
定期评估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 疗效果。
医护人员管理
医护人员培训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 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 服务水平。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关 怀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
持和辅导。
医护人员考核

精神专科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完整版2024

精神专科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完整版2024

精神专科医院建筑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GB51058-20141总则1.0.1为规范精神专科医院建筑设计,满足医疗服务功能需要,符合安全、卫生、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精神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内的精神专科病区的建筑设计。

1.0.3精神专科医院的建筑设计应重视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尊重患者隐私,满足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疗工作要求。

1.0.4精神专科医院的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康复治疗Rehabilitation therapy指通过作业、音乐、职业培训等治疗方法,指导患者进行手工制作、音乐欣赏、美术书法、生活技能训练、体育活动等,用以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2.0.2隔离室Isolated room指用于收治急性期精神疾病患者的单人病房。

2.0.3电抽搐治疗Electro convulsive therapy指在监控条件下依照推荐剂量对患者头颅部位进行电刺激,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治疗方法。

2.0.4光疗Light therapy指利用人工强光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

2.0.5封闭区Close area指供急、重症精神疾病患者使用的住院病区及治疗区域。

3选址与总平面3.1选址3.1.1新建精神专科医院选址应符合当地城镇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并应按当地有关规定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工程地质灾害评估等。

3.1.2基地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交通便利;2便于利用城镇基础设施;3地形宜规整平坦,地质宜构造稳定,地势应较高且不受洪水威胁;4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储存区。

3.2总平面3.2.1精神专科医院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合理确定功能分区,并科学组织洁污、医患、人车等流线;2建筑布局宜紧凑,方便管理、减少耗能,交通组织应便捷;3住院、功能检查和教学科研等用房环境宜安静;4主要建筑物应有良好朝向,建筑物间距应满足卫生、采光、日照、通风、消防等要求;5宜预留发展或改建、扩建用地。

关于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的空间与细部设计要点的探讨任凤舞

关于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的空间与细部设计要点的探讨任凤舞

关于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的空间与细部设计要点的探讨任凤舞发布时间:2021-10-14T08:21:42.46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6期作者:任凤舞[导读] 精神病医院的主要目的,就是治疗精神病患者,帮助其尽快痊愈山西大学山西太原 030000摘要:精神病医院的主要目的,就是治疗精神病患者,帮助其尽快痊愈。

精神病医院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

所以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之中,一定要保证其安全性和科学性,为患者创设良好环境,促进精神病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进行探讨,阐述空间设计与细部设计内容,旨在发挥精神病医院的积极价值,提升病患的住院环境。

关键词:精神病医院;建筑设计;空间;细部设计和普通医院不同,精神病医院有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者,缺乏自理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较弱,偶尔还会做出危险行为。

为保证病患的人身安全,提升住院环境的舒适度,设计师在设计精神病医院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病患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注重建筑的康复性和安全性。

在保证为病患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的同时,优化住院环境,帮助病患尽快摆脱疾病困扰,走向正常人的生活。

1 整体设计思路一般医院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门诊楼,用于接待病患;另一部分是病房楼,用于治疗病患。

大部分的精神病人在接受门诊咨询以后,都会被医生要求住在病房楼进行长期治疗。

所以,在门诊部和病房之间,需要有连廊。

采用封闭式处理,以免病患突然发作,产生逃跑、跳楼等情况。

借助防护栏或者钢化玻璃,对连廊进行有效封闭,一方面可以保证病患的安全,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建筑的美观度[1]。

在设计活动区域的时候,可以将病房楼之间的空隙进行有效利用。

以庭院的形式进行设计,配以绿化建设,创设舒适环境。

病患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能够进一步的放松戒备,舒缓情绪,有助于病患的身心治愈。

庭院的形式,能够降低医院的刻板与威严感,家属可以陪同病患一起活动,让病患进一步的感受到家人关怀,对于病情恢复有良好效果[2]。

精神专科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精神专科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精神专科医院建筑设计规范1总则1.0.1为适应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发展需要,规范其建筑设计,特制订本规范。

1.0.2明确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1.0.3精神专科医院为诊治各类精神病患者的机构包括重性精神疾病、重症抑郁障碍等。

设计应满足其医疗流程,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心理特点,尊重患者隐私。

1.0.4本规范和其他标准与规范的关系。

2术语与略语本章列出精神专科医院特殊医疗术语。

3选址与总平面3.1选址3.1.1新建传染病医院,在选址时应依据当地城镇规划、区域卫生规划,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并符号环保要求。

3.1.2基地选址要求:1考虑患者就诊方便,新建院区宜靠近道路、公共交通及其他交通工具可及的地段。

2尽量靠近并利用现有给排水、供电、电讯、电话、热力、煤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条件。

3选择地形规整平坦便于布置,并选择地质构造稳定有利于结构安全与抗震,避免低洼易受洪水侵害地段。

4新选院址应远离其他有可能造成事故灾害的设施,如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加工储存等设施。

3.2总平面3.2.1精神专科医院的总平面设计应根据精神病专科的医疗效劳人群以及医疗效劳功用的需要,合理并有效组织、安排各类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

为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改善医疗环境,要求科学设计规划,做到功用与洁污分区明确。

3.2.2院区内人流包括病人、探视人员、医务工作人员等步行或使用不同交通工具,如公共交通、自驾车、出租车等,贷流含清洁供应用品、食物以及废弃物、回收物等。

交通运输及人员活动繁多,院区出入口宜设置两处或更多,使之分流。

3.2.3随着城市及经济发展,自驾车或使用出租车人数增加,城市医院停车位需求增加,可按照所在地区规划及交通部门规定配置。

3.2.4医院绿化可有效改善医院医疗环境,宜结合用地条件进行绿化规划。

3.2.5医院与环境关系密切,对涉及可能危害周围环境的医疗废弃物流以及污废水,应同步进行安全规划,并进行专项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病医院住院部建筑设计研究周颖1* 孙耀南2教育部“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编号NCET-07-0187)资助项目【摘要】本文从功能优化以及空间组合的角度论述了精神病医院住院部的建筑设计方法,指出合理的病区划分有助于确保医疗效果并降低医疗成本从而有利于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分析了基于治疗阶段的4类一般病区以及基于疾病种类的5类专门病区的医护要求、空间特征及功能模式;并阐述了从私密到公共的多层次空间构成的基本原则与设计手法,强调了单元空间及单元护理对于病区设计的重要性。

最后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空间分化与组合的具体手法。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present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 of psychiatric ward from the viewpoint of function optimization and space combination. It c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reasonable division of psychiatric ward can reduce medical cost while ensuring medical effects and finally achieve a rational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The medical requirements, 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patterns of four kinds of general ward corresponding to phases of psychiatric treatment and five kinds of special ward coping with disease classification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s and design method of a multi-level spatial composition from the private to the public, and the importance of unit space and unit care for ward design. At last, the approach of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of space is clarified by a case study.一、引言本文上篇指出构建我国精神医疗设施体系的关键在于加强精神病医院的建设[文1]。

由于住院部在精神病医院中处于核心地位且设计难度最大,因此提升精神病医院的建设水平应从改进住院部的设计着手。

毋庸置疑,即使在倡导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今天,虽然住院部医疗费用昂贵,但它对于精神病重症患者来说仍难以替代。

为了在确保医疗效果的同时能削减不必要的医疗开支,有必要对精神病医院住院部的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住院部设计的首要任务在于找到合适的途径将其划分为若干个规模适宜、功能明确且相互独立的病区。

由于精神病种类繁多且涵盖了不同的年龄阶层,因此我国大型精神病医院的住院部通常被划分为一般精神科病区、抑郁症病区、老年病区、儿童病区等病区,而且一般将男女患者分别安置在不同的病区内。

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病区划分除了考虑到精神病种类外,出于提高治疗效率的目的,还十分重视所谓治疗的阶段性。

图1显示了2005年9月间日本精神病退院患者的住院期间分布状况[数据来源:文10],64.2%的退院患者住院期间在3个月之内,16.3%的退院患者为4-6个月,7.3%的退院患者为7-12月,住院期间超过1年的退院患者则占12.2%。

再进一步考察住院部的治疗效果。

图2[数据来源:文10]显示了退院时患者的病情状况,住院期间在3个月内病情好转的患者比例可以达到80%左右,随后逐月递减,当住院期间超过18个月时,病情好转的比例基本上不超过30%,而死亡、恶化退院及病情不变的比例则大大增加。

可见对于这类长期住院的患者,住院效果已相当有限。

另外,住院为13-18个月的退院患者中好转的比例达到57%,说明这一期间内的住院效果仍值得肯定。

由于精神病的住院期间较长且不同治疗阶段的住院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因此发达国家的精神病医院普遍按照治疗的阶段把精神病医院的住院部划分为治疗型与疗养型等不同类型的病区。

一般对治疗型病区的患者进行高密度的医护与训练,期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并争取顺利回归社会;而对疗养型病区的患者则可降低医护与训练的要求,通过适当延长治疗时间等方式来保证一定的治疗质量,这种让不同患者各得其所的理念颇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从建筑设计的视点,在病区合理划分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空间与环境的创造来充分体现不同病区所特有的医护条件与疗养环境。

为此,本文特意结合笔者在日本参观调查的实际案例来探讨精神病医院的一般病区及专门病区的建筑设计方法。

二、基于治疗阶段的一般病区设计方法严格地说,不同医院关于精神病治疗阶段的分类标准并不完全相同。

在参考了日本多所精神病医院实际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文7-9],本文将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一般患者的入院疗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康复期及疗养期等四个典型阶段,相应的病区就划分为急性期病区、亚急性期病区、康复病区与疗养病区。

图3显示了各治疗阶段的治疗目标及对应的病区特征,下文就以此为基本框架来论述各病区的设计要点。

图1 退院时患者住院期间的分布图3 精神病治疗的四个典型阶段及所需建筑空间图2 精神病患者退院时的病情图4 S 病院急性期病区平面图图5 急性期病区功能模式I 型图6 Y 医院急性期病区平面图图7 急性期病区功能模式II 型78%87%84%83%77%70%67%57%25%33%25%29%25%25%25%0%20%40%60%80%100%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第4个月第5个月第6个月第7‐12个月第13‐18个月第19‐24个月第3年第4年4年以上好转不变恶化死亡其他退院时患者的住院期间2­1 急性期病区急性期病区的治疗方针是集中各方面的医疗资源,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高密度的治疗,力争在最短的住院期间内达到患者最大程度的康复。

根据日本的临床经验,急性期阶段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混乱期、消耗期与急性康复期。

通常患者在发病初期常处于混乱期,饮食、睡眠、排泄等日常行为失去规律,生活不能自理;病情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发生自杀、自虐、虐他等暴力行为[文7],因此必须将处于混乱期的重症患者安置在隔离室中。

另外急性期患者发病时容易引发身体并发症,因此也有必要设置配有抢救和监视设备的重症监护室。

处于消耗期的患者通常具有一定的行为控制能力,但常感到疲惫,因此为避免外界刺激以确保休息质量,宜安置在单人病室。

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改善,患者就进入了急性康复期,这一时期的治疗目标是调整生活规律、恢复社交能力、以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回归家庭做准备,此时患者宜安置在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多床室中。

为限制患者的自由出入,急性期病区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

图4为日本S病院急性期病区平面图[[注2]],病区划分为隔离室单元、单人室单元及多床室单元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内均设有独立的活动室及室外庭院,图5则显示了该病区的功能模式。

这种平面构成方式的最大不足在于病床管理方式欠灵活,当不同发病阶段的患者人数与对应单元的病床数出入较大时,易造成病床闲置或不足。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考虑到处于消耗期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可能性已降至很低,因而可在一个单元内同时设置单人室与多床室。

这样不仅增大了安置患者的灵活性,由于单人室不用区分男女性别,也因此提高了在一个病区中同时安置男女患者的可能性。

基于上述分析,急性期病区的设计也可采用如图6[注1]所示的布局方式,图7为其功能模式图。

2­2 亚急性期病区亚急性期病区主要为已经过3个月左右的急性期治疗且症状已趋于安定的患者继续提供医护服务。

该病区同时也可为躲避社会压力的患者、需要调整用药的患者以及接受康复训练再次住院的患者提供住院医疗。

该病区仍以患者退院后回归家庭为目标,因而主要训练患者的自己服药能力及必要的生活技能,同时也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并提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如图8[注1]所示,亚急性期病区与急性期病区在平面布局方式上颇为相近,但不需设急救室;另外为避免一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仍需设置少量隔离室及重症监护室。

图9为亚急性病区的功能模式图。

图8 Y医院亚急性期病区平面图图9 亚急性期病区功能模式2­3 康复病区康复病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急性症状消退后留下后遗症或病情已演变为慢性的患者,此外也包括一部分期望重新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患者。

康复病区以患者退院后赴“社会复归设施”继续疗养为目标,因此相对于急性期病区与亚急性期病区,康复病区中医护观察的需求明显减少。

图10显示了康复病区的功能模式,可以看出每个病室单元的规模有所缩小而单元数量则相应增加了。

这样便于根据患者病情将他们安置在不同的单元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位于护士站内侧的单元一般以单人室为主,供需密切观察的患者或患有躯体合并症的患者居住,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其它单元以4人室为主,通常采用开放式管理。

图11-12分别是日本N医院[文12]和F医院[文13]的康复病区平面图。

图11中护士站前设置了一个面积较大的活动室,可将整个病区内需要密切观察的患者集中在此进行日间活动或就餐,另外卫生间也集中设置,由护士统一协助患者就餐、如厕及洗浴,护理效率较高。

生活可以自理的患者则以各自单元内的起居室为中心展开日常生活。

图12中的集中活动室相对较小,并与音乐室、阅览室、小集团疗法室等共同构成了病区的公共部分来用作患者康复训练的场所,卫生间则设置在病室内。

所有患者的日常生活均以各自单元内的起居室为中心展开,这样的布局方式增加了患者自主性且与私人住宅极为相近,因而有利患者适应退院后的生活,但也增加了护理的工作量。

由于病区的平面布局与护理模式密切相关,因此在实际设计中采用上述方式的哪一种主要取决于医院所拥有的护理人力资源。

例如,若护理人员数量不足而贸然采用图12的病区布局方式,由于起居室私密性较高而不便于护理观察,难以发现患者发生的意外情况从而容易造成医疗事故;此时采用图11所示的将患者集中管理的方式则较为稳妥。

反过来,若护理人员充足,就宜采用图12的方式。

N 医院与F 医院的共同点是二者的康复病区都邻近于生活疗法部,反映出康复病区的患者使用生活疗法部较为频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