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应用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社会心理适应的影响分析
延续护理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延续护理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自我护理,延续护理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延续护理在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中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延续护理可以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医疗资源、患者自身条件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水平。
实证研究案例也证实了延续护理的重要性。
延续护理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是至关重要的,未来研究应该继续深入探讨延续护理在该群体中的作用,并提出更好的护理方案。
【关键词】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延续护理、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影响因素、措施和建议、实证研究案例、重要性、未来研究、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直肠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部分病例需要进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
这种手术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需要进行持续的护理和管理。
延续护理是指在患者出院后,由专业医护人员提供的持续性护理服务,旨在帮助患者适应新的身体状况,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受到延续护理的影响。
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和监督,患者可以更好地掌握造口护理的技巧和方法,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延续护理还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营养指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保持身体健康。
1.2 研究意义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直肠癌手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需要面临长期的自我护理和生活质量保障,延续护理对于这些患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延续护理可以有效提高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促进其身心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延续护理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影响及意义,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肠造口患者社会心理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肠造口患者社会心理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肠造口患者社会心理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為此类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的改善提供前提条件。
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5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100例肠造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OAI-20量表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其中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及经济状况)、造口相关情况(造口并发症、造口时间、造口接受程度、造口自护能力及造口知识认知度)及其他情况(社会支持程度、情绪状态、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医疗费用支付情况)患者的OAI-20量表评分结果进行分别比较,并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处理上述因素与肠造口患者社會心理适应状态的关系。
结果100例肠造口患者的OAI-20量表评分较差,其中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经济状况、造口并发症、造口时间、造口接受程度、造口自护能力、造口知识认知度、社会支持程度、情绪状态、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患者的OAI-20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0分为高支持[7]。
Zung量表包括焦虑和抑郁两方面情绪的评估,每个方面均包括20个评估问题,其中>50分表示存在焦虑和(或)抑郁,≤50分为无焦虑抑郁[8]。
GSES量表是评估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量表,包括10个评估指标,分值越高表示效能感越高,其中>21分表示较高及偏高,≤20分为较低及偏低[9]。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研究因素与患者社会心理适应状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所有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数据见表1。
2.2 不同个人基本情况患者的OAI-20量表评分比较100例肠造口患者的OAI-20量表评分较差,其中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及经济状况患者的OAI-20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024年肠造口患者自我照护的循证护理实践》范文

《肠造口患者自我照护的循证护理实践》篇一一、引言肠造口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通常用于治疗肠道疾病。
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自我照护和护理,以避免并发症和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肠造口患者自我照护的循证护理实践,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二、循证护理实践的背景和意义循证护理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实践方法,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最新的临床证据,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方案。
对于肠造口患者而言,自我照护和护理是术后恢复的关键。
因此,开展循证护理实践,可以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自我照护方法,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三、肠造口患者的自我照护需求肠造口患者的自我照护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伤口护理:肠造口术后,患者需要掌握正确的伤口护理方法,包括清洁、消毒和更换敷料等。
2. 饮食调整:术后患者需要调整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康复。
3. 心理支持:肠造口术对患者心理造成一定影响,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关怀。
4.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身体康复和预防并发症。
四、循证护理实践的实施1.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伤口护理、饮食调整、心理支持和运动锻炼等方面的内容。
2. 收集临床证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收集肠造口患者自我照护的最新证据,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护理指导。
3. 实施护理措施:根据护理方案和临床证据,对患者进行护理措施的实施,包括伤口清洁、饮食指导、心理支持和运动锻炼等。
4. 定期评估和调整:定期评估患者的自我照护情况和身体状况,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护理方案和措施。
五、肠造口患者自我照护的注意事项1.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
2. 遵循医生的饮食指导,避免过度进食或暴饮暴食。
3.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家人和朋友沟通交流,寻求心理支持。
4. 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避免长时间卧床。
5.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六、结论肠造口患者自我照护的循证护理实践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自我照护方法,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结肠造口患者的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

8.刘砚燕,袁长蓉肠造口患者术后适应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12(04)
9.文莎丽,张静平直肠癌结肠造口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结肠造口患者的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
作者:胡爱玲
学位授予单位:中山大学
被引用次数:16次
1.冯先琼,成翼娟,余蓉,宋锦平全喉切除病人术后适应能力的相关因素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1(09)
2.李翠淑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护理管理杂志 2006(09)
3.虞佩志 2002(06)
4.张俊娥,郑美春,颜君结肠造口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自我护理状况的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01)
1.阮卉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学位论文]2007
2.张利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患者早期自我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学位论文]2007
3.张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生存质量的调查研究[学位论文]2005
1.李慧,王建东,黄晓辉直肠癌肠造口病人不同造口时间与适应程度和造口压力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14(32)
5.李武平,江会,苏春联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教育探讨[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2(08)
6.周红玲肠造口患者自我形象与社会支持的调查[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3(32)
7.张俊娥,郑美春,叶新梅结肠造口早期患者的自尊和社会支持评估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1)
8.高晓敏,万敏雀,段艳侠,李金娜,刘海燕,唐亚萍,李谧宁结肠造口术患者社会支持与术前焦虑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外科版) 2005(16)
延续性护理在提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中的应用研究

延续性护理在提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诊断并接收的永久性肠造口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自我护理能力。
结果:延续性护理干预组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为80.57%,明显优于对照组54.84%;结论: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永久性肠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延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是为满足患者出院后的实际需求而提供的一种开放式的、协调有序的、不间断的医疗服务[1],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我国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
目前我国肠造口患者已超过100万,并且每年增加10万余人[2]。
我科从2014年至2022年造口总人数为 1215人,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除了面对癌症,还需要面对出院后由于自我护理能力差带来的造口及周围皮肤并发症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肠造口患者住院日的缩短,患者出院时不能完全掌握造口护理相关技能,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3]。
国外研究表明[4],患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护理需求,主要分为4个阶段,即出院前、出院后一周、出院后2周、出院后1-2个月,因此对肠造口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尤为重要。
为研究延续性护理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对我科收治的50例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总结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21年3月份至2022年10月份诊断并接收的永久性肠造口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纳入标准:均在miles式实施永久性造口术,手术时间在1周以上,意识清楚,无沟通障碍,自愿参与本研究。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社会关系质量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社会关系质量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永久性结肠造口是一种外科手术,它使得结肠的一段被拉出,与皮肤缝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造口,从而使粪便能够直接从体外排泄出来。
这种手术的患者需要长期或者永久地依靠造口进行排便,因此,对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来说,社会关系质量和希望水平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社会关系质量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需要依靠造口进行排便,这种依赖性会影响到其社会关系质量。
根据Craven和Boyd的研究,在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进行交流时,许多人会对他们感到不适或者不愉快,从而造成患者面临孤独、隔离和社交困难等问题。
身体上的改变也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性格、情绪和自尊心,从而影响到和他人的相处方式和社交能力。
然而,有些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和他们的周围人对造口的接受程度会逐渐提高。
例如,Macleod在其研究中发现,大多数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认为他们的造口不会在公共场合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因此,他们对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社交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此外,研究还表明,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于患者的社会交往有着积极的影响。
如果患者能够与医护人员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他们可能会感到更自信和更愿意与他人交往。
Hardenberg等人的研究表明,医生在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进行交流时,应该采取一种倾听、理解和支持的态度,而不是只关注患者的生理状况。
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希望水平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希望水平指的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信心。
面对一个永久性的生理改变,患者可能会感到沮丧、无助和失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没有希望。
事实上,许多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仍然能够过着健康、积极、有意义的生活。
研究表明,患者的希望水平与其心理状况密切相关。
如果患者能够接受自己的状况,并且积极地寻求支持和帮助,他们就会对未来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然而,如果患者感到自己被排斥在社会外,或者自己的状况让他们感到自卑或者尴尬,他们的希望水平就会下降。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分析及护理干预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分析及护理干预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分析及护理干预杨翠丽,王云展,陈树军,孙梅华.赵惠香,韩霞(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滨州256603)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们收治56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并分析其存在的不良心理反应,以采取有效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35~78岁,平均6l岁.学历均在高中以下,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住院天数18~25d.2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分析2.1恐惧,焦虑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大多是恶性肿瘤所致,其在担心造口带来不便的同时,对疾病本身充满了恐惧.此外,经济负担,手术并发症以及治疗效果的不确定,也增加了患者的焦虑情绪.2.2悲观,失落患者一方面担心疾病愈后,另一方面对术后由排便方式改变而导致生活质量的降低产生极度的悲观情绪.虽然意识到做肠造口的必然性,但对术后恢复没有信心,对将来的生活没有把握,尤其术后看到自己的肠管裸露更加失落.2.3自卑造口患者由于改变了排便方式,需长期佩带造口袋,活动不方便,早期排便不规律,以及对造口护理不当而产生的异味,漏粪水现象,污染衣服,使其认为自己是残废,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均可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2.4无所适从造口是一种残障状态,涉及到患者心理,生理,生活等多方面,对患者是一种全新的,冲击很大的生活事件,有些患者会感觉无所适从.2.5抵触术前部分患者会拒绝接受手术方案,不肯配合手术治疗;术后在面对永久性造口这一事实时,无法接受现实, 对造口产生抵触心理.3护理干预3.1做好心理疏导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不良心理反应,及时给予安慰,开导,消除其不良情绪.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取得患者的合作,因此,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人性化的关怀,术前由分管护士向患者和家属介绍造口的原因,造口产品及护理方法,让造口人士现身说法,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尽快从极度的绝望,痛苦中摆脱出来, 恢复做人的尊严.3.2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支持系统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在主观上要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在情感上有满足感;在客观上让患者得到实际的帮助,如家属无微不至的照顾,婚姻的稳定,社会团体或产品商家的援助』.向家属讲解有关疾病和造口的知识,使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尤其是患者配偶,要获得其充分理解和尊重.另外积齐鲁护理杂志2009年第15卷第1O期?心理护理?极与造口产品商家联系,使患者和家属及时获得产品的信息, 有机会参加造口人士联谊会.通过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让患者时时感受到自己没有被抛弃,而是得到大家充分的尊重,以增强其回归社会的信心.3.3做好术前指导术前通过讲解,看宣传画或幻灯片,让患者和家属了解造口及其护理,在心理上对造口不再陌生.让他们了解造口只是改变了排便方式,对消化道的功能无影响,通过学习可以掌握造口的自我护理方法.3.4术后指导家属和患者正确使用造口产品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造口患者出院后完全自理者占75%,部分自理者占17%,完全依赖者占8%.在术后至出院这段时间里,要教会家属和患者护理造口的方法,采用示范一参与一自我护理的模式,先由分管护士进行造口护理,患者和家属观看全过程l~2次,再让患者或家属自己操作,由分管护士指导,待家属中至少有一人对造口的护理非常熟悉,再让患者自己具体操作,直至熟练掌握.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若不能重返术前的社会生活,康复的机会大为减少.因此,必须让患者尽快正确使用造口产品,及早参与社会活动.3.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肠造口患者术后常伴有各种并发症,因此术后应及时观察造口及周围皮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造口狭窄者要每天扩肛;造口旁疝者用腹带加压捆扎, 避免咳嗽等动作;造口周围皮肤溃烂者要保持清洁,干燥,使用护肤粉加以保护;皮肤切口过大者,先不要用造口袋,待皮肤长到与肠黏膜接近时,再粘贴造口袋.3.6做好生活指导应指导患者饮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形成规律排便.患者的饮食应富含营养,适量粗纤维,且不易产气和异味.日常生活中,根据患者的排便形态指导饮食.另外,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冷,易产异味食物或饮料.为促进排便规律形成,可应用灌肠法来协助,以便尽早规律排便.3.7建立档案与随访建立造口患者档案,患者出院后若有问题或出现并发症,可随时拨打我们的电话,同时我们也会定期随访.访问是一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之树立生活信心的有效方法.4讨论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由于排便方式和自身形象的改变,其生活存在诸多不便,甚至危及婚姻,家庭,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不免产生各种负性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安慰,鼓励和支持;同时建立良好的家属和社会支持系统,给予患者理解,帮助及生活上的照顾,这对增强患者的自尊心极为重要;做好围术期护理,使9l齐鲁护理杂志20o9年第15卷第10期患者和家属了解造日及其护理,及时掌握造口的有关知识.让患者在心理和行为上接受造口,做好自我护理,增强自信心, 及早复归社会.参考文献:[1]张华,李峥.肠造口患者的分期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9):17O0.[2][3]李翠淑.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及护理对策[J].中国康复,2006,21(3):205.张海林,郭蕾蕾,周玉洁.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4089.本文编辑:牟丽洁2009—02—10收稿梅毒孕妇6O例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武晓华(泰安市中心医院山东泰安271000)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对临床诊断为梅毒的6o例孕妇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本组60例,23~39岁.均为在我院产科门诊行产前检查及住院待产的梅毒孕妇.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孕周在28~4|D周.1.2方法1.2.1调查方法调查工具包括:①基本情况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本次妊娠疾病的有关情况两个方面.②症状自评量表…:由90个条目组成,包括9个因子,用于评定梅毒孕妇的心身症状水平.③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J:包括3个个性维度(内外向性,精神质,情绪稳定性或神经质)和1个效度维度(掩饰性).④简易应对方式问卷J:包括20个项目,用于测定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消极的应对方式.由经过严格培训的主试人员按统一的指导语言进行测试.发放问卷63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1.2.2'护理干预根据以上测验结果,对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主管护理人员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首先让梅毒孕妇知道护士不会歧视,嘲笑她们,并且会尊重其隐私权,系统地讲解梅毒的病因,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治疗,愈后情况以及对胎儿的影响等,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在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要注意听取患者提出的问题和疑虑,耐心细致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该项护理干预采用小组学习和单独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实施,1次/d,50min/次.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x检验.检验水准为仅=0.05.2结果2.1本组基本情况差异比较见表1.2.2本组护理干预前后身心症状水平差异见表2.2.3本组护理干预前后个性特征,应对方式比较见表3.3讨论评定结果示,梅毒孕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躯体强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方面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①妊娠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刺激,不同的个性可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②梅毒孕妇害怕别人会歧视,嘲笑, 92表1本组基本情况差异比较表2本组护理干预前后身心症状水平差异(i±sJ注:与干预前比较,'P<0.O1表3本组护理干预前后个性特征,应对方式比较(i±s)疏远自己,非常担忧,焦虑和难过,心理上承受很大压力.③对本病及卫生知识了解甚少,由此产生恐惧,孤独无助,苦闷烦躁等负性情绪.④妊娠合并梅毒对围产儿危害极大,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感染,常为全身受累的多器官感染, 甚至造成胎儿死于宫内,由此产生怨恨,自责,负罪等心理反应.面对梅毒孕妇存在的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在对其进行治疗护理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其实施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干。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随着临床诊疗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使得全球每年因结直肠癌、外伤、先天性畸形等疾病而接受肠造口手术患者的数量呈现明显的升高趋势,然而永久性肠造口手术较为特殊,会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产生不利影响,虽然此类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获得良好的护理干预,但在出院后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的护理干预服务,不仅会导致患者无法正确解决永久性肠造口所出现的问题,而且还会导致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水平下降,影响手术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医疗护理服务重视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对非住院环境下的护理干预的开展。
延续护理是现代临床重要的护理组成内容之一,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是院内干预到院外干预的延续,将住院护理通过合适的途径与方法向社区、家庭进行有效延伸并能够获得满意效果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评价玻璃体积血中西医治疗的应用进展,以及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特进行此次综述。
1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以及实施的意义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对护理措施非常重视,一方面是由于永久性肠造口本身手术的特殊性,使得患者对基于生理、心理上的护理服务需求度升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永久性肠造口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并发症,通过护理干预的延续服务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的、长期的干预措施。
相关研究在一项国内调查报告中指出:电话、门诊和家庭随访是当前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方式最渴望的需求,而在服务人员的需求方面依次是跨学科团队、医生和造口治疗师;此外调查报告还显示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的具体期待内容如下:持续时间3~6个月,时间段在18:00-20:00;电话随访集中为1-2次/周,家庭随访集中为1次/2周,门诊随访1次/2周或1次/月。
延续性护理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家庭指导等多项延伸式服务,国内研究指出通过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开展延续护理服务,不仅有助于优化护理质量,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应用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社会心理适应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在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中应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术后早期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
方法68例接受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治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
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
对比两组术后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
结果护理干预3个月后,两组的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性提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分的负性情绪、正性情绪、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分别为(16.87±2.23)、(23.87±3.69)、(27.12±5.1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3.02±2.14)、(20.01±3.72)、(24.14±4.96)分(P<0.05)。
结论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能够增强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会心理适应;结肠造口术;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Abstract】Objective To research influence by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pplied in permanent colostomy patients on postoperative early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8 patients receiving permanent colostomy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3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ostoperative therapy and nursing,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Postoperative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care abi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3-month nursing intervention,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higher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 (ESCA)scores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and the research group had bett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ll P <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scores of negative emotion,positive emotion,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n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scale as (16.87±2.23),(23.87±3.69),(27.12±5.18)points,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13.02±2.14),(20.01±3.72),(24.14±4.96)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can enhanc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in permanent colostomy patients and accelerate their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mprovement. This method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Psychosocial adaptation;Colostomy;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低位直肠肿瘤患者在实施根治术后,由于全部直肠以及部分结肠被切除,需要进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
虽然该术式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由于患者的排泄方式以及功能均受到严重的破坏,势必影响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状况[1]。
同时,术后长期佩戴结肠造口袋对于患者的自护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患者克服自身心理及生理障碍,还要掌握科学合理的自我管理技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造口术后不适感,改善术后生活质量[2]。
因此,如何增强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促进患者早期实现家庭与社会的全面回归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院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患者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研究内容与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5月~2015年9月期间本院接受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治疗患者68例,均符合临床直肠癌诊断标准,且无其他器官转移,均在本院胃肠外科第1次实施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排除合并精神神经疾病、语言及认知能障碍、其他身体伤残或严重疾病(如脑卒中、脏器功能衰竭等)。
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
研究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56.79±8.41)岁;文化程度:7例小学,18例中学,4例中专,5例大专及以上。
对照组男25例,女9例,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57.02±6.67)岁;文化程度:9例小学,16例中学,2例中专,7例大专及以上。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参照《外科护理学》[3]中大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执行。
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患者在入院初期确定将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时,即由科室护士长、护理骨干若干组成的自我管理教育小组,小组成员均经过系统的专科护理知识培训,实施全程规范化造口护理管理。
教育前均对患者的健康知识状况、自护能力与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评估,制定科学的自我管理教育方案,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如下。
1. 2. 1 住院阶段1. 2. 1. 1 术前自我管理教育①入院确定造口手术时: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评估其心理状态,并针对性予以帮助、安慰、支持及鼓励等心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②术前3 d:向患者及其家属展示造口袋及其造口护理附属产品,并介绍其名称、性能、用法、安全性及价格等。
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配合口头讲解,结合术后造口的目的、功能、部位及护理等相关知识,以提高患者对造口术的正确认识。
③术前第2天:讲解标准的造口护理流程(ARC流程)宣教,术后造口的护理问题,使其初步掌握造口袋的使用及日常健康知识,落实更换造口袋物品准备。
④术前1 d:讲解心理因素与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关系,介绍常见心理问题、症状、危害及其干预方式,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掌握心理调试方法,开展术前定位。
⑤术日:手术当天让患者及其家属观察或触摸患者的结肠造口,并鼓励患者主动表述其内心感受,针对性予以心理疏导和安慰。
1. 2. 1. 2 术后自我管理教育根据科室的造口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制定造口护理宣教及造口用品更换制度,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4~5次的护理宣教。
①术后第1~2天:仔细观察并评估患者结肠造口部位以及周围皮肤情况,鼓励患者主动触摸造口。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标准的ARC造口护理流程(佩戴-揭除-检查),使用造口袋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更换造口袋时,应以温水或温盐水清洗造口周围皮肤,柔软纸巾抹干,适当涂抹皮肤保护粉、3M液体敷料,以保护局部皮肤。
②术后3~4 d: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造口袋清洁与粘贴方法、造口周围皮肤情况观察与评价(有无粘胶残留、红肿、破溃等)、掌握术后衣着及饮食注意事项,并针对性予以心理干预,使其逐渐参与更换造口袋。
③术后5~6 d:强化造口袋使用技巧与注意事项指导,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细致的心理护理,并鼓励患者家属主动帮助患者,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讨论并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方案,如造口袋更换、造口及周围皮肤并发症观察及预防、日常饮食、活动、心理调节以及自我保健等方案。
④术后7 d直至出院: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标准的ARC流程,独立完成造口袋的更换,护理人员判断其自护能力,评估其对造口的认识,同时以书面和口头形式对患者做好细致的出院指导,告知出院后造口门诊定期复诊,做好电话回访等后续工作。
1. 2. 2 院外康复期阶段患者出院后1周,1、1.5、2、3个月各1次专科护理门诊复诊、电话回访、微信或邮件访视等,了解患者的造口护理能力、术后排便习惯及能力重建情况等,详细记录和分析患者的情况,并耐心解答其自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其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
定期组织患者参与每个月1次的造口人阳光之家健康知识讲座和造口联谊会等,增强其对疾病自我监测、并发症预防、情绪调节、活动以及饮食等方面的健康知识,使其不断巩固和更新相应的知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参照ESCA量表[4]评价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护理技能、认识、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四个方面,得分越高则表示自我护理能力越好。
参照Kingsley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价量表[5]进行评价,分为社会适应能力(0~30分)、负性情绪(0~20分)及正性情绪(0~30)分三方面,总分0~80分,得分越高表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