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管分局自动转报系统的运行风险评估及控制对策

空管分局自动转报系统的运行风险评估及控制对策
空管分局自动转报系统的运行风险评估及控制对策

空管分局自动转报系统的运行风险评估及控制对策

发表时间:2009-12-07T15:59:42.76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1月上旬刊供稿作者:江荣珍

[导读] 自动转报系统是空管系统的通信基础设施之一,各空管分局的自动转报系统是空管自动转报系统中最基本的单元

江荣珍(民航江西空中交通管理分局)

摘要:自动转报系统是空管系统的通信基础设施之一,各空管分局的自动转报系统是空管自动转报系统中最基本的单元。本文根据作者的工作实践,具体介绍了对空管分局自动转报系统进行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和具体过程以及相应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自动转报风险评估控制对策

0 引言

自动转报系统是空管系统的通信基础设施之一,基于该网络开展的平面电报通信业务是保证民用航空安全和飞行正常的必不可少手段。自动转报系统的正常运行关系到自动转报系统业务的开展,关系到飞行安全工作的保障,关系到空管业务、运输服务、机场服务等民航多个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各空管分局的自动转报系统是空管自动转报系统中最基本的单元,定期对该系统进行运行风险评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对策,是确保自动转报系统信息安全,提高风险防范和应急保障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保障自动转报系统安全运行,从而进一步保障空管自动转报系统的安全运行。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空管自动转报维护工作的工作实践,总结了空管分局的自动转报系统风险评估及制定控制对策的一些基本原则。

1 自动转报系统的组成及风险评估范围

空管自动转报系统是根据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ACO)航空固定电信网(AFTN)和国际航空电信协会(SITA)通信网的相关标准建设的,系统从80年代开始建设。转报机、传输网络、用户线路和用户终端构成了空管分局自动转报系统,其中根据空管分局的实际,用户终端有分局所在地的本地终端和下属航站的异地终端。分局站自动转报系统的风险评估,将评估边界确定为直至自动转报系统的独立终端或与其它应用系统互联的端口。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和《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84-2007)为依据开展评估工作。风险等级一般设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2 威胁分析

2.1 确定威胁来源根据分局自动转报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必须首先的对自动转报系统的威胁来源进行确定,一般可划分为非故意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及故障两大方面。其中非人为因素主要可能来自于操作失误;环境因素及故障主要可能来自于机房环境(温、湿度、静电)和设备硬件故障。

2.2 具体的威胁分析

2.2.1 维护操作失误维护人员的业务技术能力,维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日常维护操作对于按照设备维护、维修细则的规范执行的情况,以及管理者对于运行规章制度的执行监控能力是影响维护操作失误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对上述因素造成的威胁意图和威胁能力的分析,可确定操作失误对于自动转报系统的威胁等级。

2.2.2 机房环境主要是指机房环境的温度、湿度、静电三因素,机房环境的监测装置和手段,机房温湿度环境是否在设备要求范围内,以及维护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操作时是否有专门的防静电措施,这些装置和措施对机房环境影响较大,通过对上述因素造成的威胁意图和威胁能力的分析,可确定机房环境对于自动转报系统的威胁等级。

2.2.3 设备硬件故障设备硬件的故障可能出现在系统服务器、前置机、系统路由等各个环节,甚至是交换机、终端等重要部件。系统配置情况,如主备系统配置的方式、重要部件的储备情况是威胁意图和威胁能力的分析的关键点,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分析造成的威胁意图和威胁能力的分析,可确定设备硬件故障对于自动转报系统的威胁等级。

综合以上三方面考虑,我们可以该系统的威胁等级处于什么级别。

3 脆弱性分析

脆弱性识别一般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

3.1 技术脆弱性分析分析技术脆弱性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自动转报系统是否通过网络协议于其它网络互联,一般要求不与其它网络互联;日常运行维护是否由专业维护人员执行,且系统登陆均采用用户帐号、口令策略;生产厂家是否提供后续服务如针对系统软件存在的缺陷,厂家也能够及时公布并进行软件升级;系统软硬件是否具备民航主管部门认可的入网许可。

3.2 管理脆弱性分析管理脆弱性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有健全的设备维护维修细则、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是否能够通过加强机房管理和人员管理提高环境的安全性等方面来提高对系统安全运行的组织管理;是否重视通过规范设备的定期维护操作、加强业务培训、岗位练兵及应急演练来提高对系统安全运行的技术管理。

4 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分析

自动转报系统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对维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手段,对设备的定期维护工作如周维护、月维护、年维护等及日常的设备巡检制度,具体的维护人员业务培训计划,详细的应急处置预案以及并通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值班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的相关制度。

可以通过上述控制措施的实施前后系统的运行状况,系统运行有无出现影响信息网络安全的事件,分析具体的维护记录,评估上述控制措施有效。对于措施有效性的评估既要单一措施的具体分析,也要统筹分析多项措施相结合使用后的综合影响,选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具体真实,分析客观。根据并结合系统前期运行状况,因此我们分析。通过分析确定控制措施有效性所处于的等级。

5 风险分析

经过上述过程,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风险分析结果。

首先是根据威胁等级和脆弱性等级分析结果确定风险概率分析过程中间结果。

6 风险控制对策

根据上述对分局自动转报系统运行情况风险分析的结果,可以确定风险处于什么级别。

对于处于风险低级别的自动转报系统,可以继续严格执行现有有效控制措施,如从管理、维护、培训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对自动转报系统的定期维护检查工作,提高设备运行稳定度。并针对可能出现的设备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训练。同时加强对重点系统设备(如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郑姝康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郑姝康 发表时间:2019-06-27T16:41:24.6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作者:郑姝康 [导读]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主要包括系统故障诊断和元件故障诊断两个方向,系统级故障诊断是指通过分析电网中各级各类保护装置产生的报警信息、断路器的状态变位信息以及电压电流等电气量测量的特征,根据保护、断路器动作的逻辑和运行人员的经验来推断可能的故障元件和故障类型的过程。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乌兰浩特市供电分公司内蒙古兴安盟 137400 摘要: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是近年来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主要包括系统故障诊断和元件故障诊断两个方向,系统级故障诊断是指通过分析电网中各级各类保护装置产生的报警信息、断路器的状态变位信息以及电压电流等电气量测量的特征,根据保护、断路器动作的逻辑和运行人员的经验来推断可能的故障元件和故障类型的过程。 关键词:电力系统;故障;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用电量的急速增加,整个电力系统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农业的生产之所以能够正常的进行都是依赖于整个电力系统能够稳定的运行。所以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是经济发展和人们正常生活最基本的保障。但是由于我国技术条件、气候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造成电力系统出现故障,这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在故障发生时,快速准确的判断故障发生的位置以及找出解决的办法并保证电路能够快速的恢复正常的运行以便将这种损失降到最小是对电力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现在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随之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出现故障的概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我国针对于电力系统中所出现的故障进行合理的快速的诊断很重要,并且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很有意义。 1 我国电力系统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故障 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存在的故障主要是指电力系统中的设备不能正常的实现它的功能,并且导致整个电力系统不能按照预期的指标进行正常的工作。在整个电力系统中任何一个设备或者元件出现故障,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都会造成的很大的损失。下面介绍我国电力系统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故障问题。 首先介绍的是电力系统中输电线路的故障。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输电线路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风吹日晒等原因造成输电线外露的绝缘体的破坏,再在遇到大风天气的时候引起线路的接触造成电路的短路,虽然当输电线分离开以后这些故障会暂时的解除,但是这种输电线的故障依然存在。其次是电力设备中变压器的故障。在整个电力系统之中变压器是核心。所以如果整个电力系统中变压器出现故障,那么这对于整个电力系统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计的,变压器所出现的故障主要是由于高电场强度所引起的。关于变压器的故障诊断是很复杂的。因此,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变压器中存在的各种故障隐患,这不仅是因为变压器价格成本昂贵,更重要的是变压器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在电力系统存在的母线故障和全厂或者全所停电。电力系统中存在的母线故障主要包括母线的短路、母线中所存在的保护误动作等等。当电力系统中核心变电站出现母线故障的时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比如:在使用这个电力系统的所有的用户都会停电,这种情况造成的损失时无法估计的。还有全所的停电、系统联络的跳闸等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2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关于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国外进行的较早,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已经有了对电站的一些设备的故障诊断工作在进行,也是自此之后,美国关于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逐渐成为各电力研究科研机构以及各发电站的研究项目,尤其是在发电站事故诊断和性能的检测方面,美国一直掌握着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技术。 相比美国,我国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研究起步就较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研究相比几乎晚了近20~30年,也正因为此,我国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研究工作很多方面都是在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第一个阶段是研究的起步阶段,大概从1980年到1990年,在这近10年代的时间里,主要是对国外电力故障诊断的一些基础技术和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认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快速傅里叶变换、谱分析、信号处理等等,通过对这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其次,第二个阶段主要是从1990年~1999年末,这一时期我国各项事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也取得了显著地成绩,各种先进的技术逐渐产生和并用,电力故障诊断技术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包括故障分类、模式识别、智能化专家系统和电脑计算机的应用等等,在这一时期我国对电力系统已经可以独立的进行全面的故障诊断研究,同时也摆脱咯受国外基础理论和研究成果的限制,也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相符合的故障诊断理论和技术。再次,就是现阶段的研究,我国的研究已经基本上跟上了世界的脚步,在研究内容上也与各国基本相同,主要是对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优化技术、Perti网络、模糊集理论以及粗糙集理论等。 3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所面临的问题与研究发展方向 目前针对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的几种趋势: 一是信息不完整情况下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现在的一些方法的更重要的情况是在很多是电力系统是不能满足的,应用这些方法必须给出一些假定,举例来说假定假定状态信息不可获取继电保护均处于未动作状态,这样做与真实情况可能会不相符的,有可能引起错误的诊断结果。到目前为止,对继电保护信息不完整情况下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还没有提出比较系统的解决方法,这是电力系统诊断领域中有待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 二是采用单一智能方法进行诊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将多种智能方法融合来实行故障诊断,将会变成故障诊断的一个趋势。比如可以采用多种智能的理论来构建电网诊断模型;在诊断知识提取(故障数据信息预处理)方面引入现在研究更多的数据挖掘理论、粗糙集理论等,以适应大量地故障信息、信息冗余以及被噪音污染等特性。 三是电网系统的复杂性使得从静态故障诊断到动态诊断成为故障诊断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随着Internet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故障诊断将成为现实,通过对设备状态的远程检测和网络化跟踪,可以实现故障设备的早期诊断和及时维修。 四是电网故障诊断理论的实用化方面的研究。由于诊断理论大多数是基于智能化方法的,所以实用化进程的推进不仅针对诊断领域,

空管自动化系统

1.国内研制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航空运输事业的发展,并带动了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我国民航事业还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国对空管自动化系统的需求是很必要的。国家高度重视国内空管自动化系统的研制。 空中交通管制是民用航空运输业安全和效能的中枢。空中交通管制水平对于保障飞行安全,加速飞行流量,提高空域利用率,促进航空运输业持续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是由空中交通管制员依赖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简称空管系统)来完成的。然而空管自动化系统是空管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且是空管系统的核心。它的主要功能是对多雷达信号进行融合处理,并将雷达信号与飞行计划动态相关联。这样管制员面对雷达显示器,就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空中交通的实时动态,和所管制的航空器的具体方位、高度和预计飞行方向等。随着空中流量的不断上升,管制员的任务越来越重,他们对空管自动化系统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为了适应空中交通流量的持续增长,保障飞行安全,空管自动化系统一直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着。 2.国内空管自动化系统发展的历史 一、第一代空管自动化系统 第一代空管自动化系统是70年代末从法国汤姆逊公司引进的,分别安装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上海虹桥机场。 由于这代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显示雷达目标数据,被称为“雷达终端显示系统”,其功能很简单。首都国际机场安装有两部汤姆逊雷达,一部是TA-10近程雷达,另一部是LP-23远程雷达,两部雷达信号同时送到这套雷达终端显示系统。由于受到当时计算机水平的限制,雷达终端显示系统只能分别接受和显示两部雷达信号,不能将两部雷达信号做融合处理后显示,也没有飞行计划处理和显示功能。这套雷达终端显示系统只能给管制员提供航空器的飞行高度、方位和二次代码等简单信息。 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中国民航的飞行流量不大,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方式采用程序管制方法。程序管制方式对设备的要求较低,主要依靠地空通话设备,不需要相应的监视设备的支持。管制员在工作时,通过飞行员的位置报告,分析、了解航空器间的位置关系,推断空中交通状况及变化趋势,同时向航空器发布放行许可,指挥航空器飞行。因此,这代雷达终端显示系统提供的信息基本上能够满足当时的管制需求。 二、第二代空管自动化系统 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航开始投入巨额资金改善空管基础设施,先后引进了雷神(RAYTHEON)、德里峰尼克斯(TELEPHONICS)和洛克西德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生产的雷达终端处理显示系统,分别安装在北京、广州和上海。第二代空管自动化系统相对于第一代雷达终端显示系统有了质的飞跃,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下面以北京雷神自动化系统为例,阐述第二代空管自动化系统的主要特点。 ①用分布处理的计算机技术。一个自动化系统的局域网包含雷达数据处理器、飞行计划处理器、数据库、网络监视和控制、网上记录和重放以及雷达管制员席位等节点,节点之间既相互隔离又相互关联。 ②用多雷达处理技术。一个自动化系统可以接入多部雷达数据,实现终端区多雷达覆盖的高可靠性要求,任何一部雷达故障不会影响管制人员的正常工作。

064民航空管自动转报系统设备配置规范(试行)

民航空管自动转报系统设备配置规范 (试行) 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二〇〇九年一月

目 次 前言 (2) 1 范围 (3) 2 引用标准和文件 (3) 3 组成 (3) 4 分类配置要求 (3)

前言 本规范依据《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4444《空中交通服务及航空规则》及ICAO《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0《航空电信》、《中国民用航空通信导航雷达工作规则》(民航总局第5号令)等有关标准和建议,并结合中国民用航空的实际而制定。 本规范的制定将为空中交通管理自动转报系统设备配置提供依据,为空中交通管理自动转报系统提供统一的设备配置规范。 本规范实施之日起,相关机场和空管系统建设中涉及空管自动转报系统设计、设备配备等应采用本规范。 本规范由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提出并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文档规范了民用航空空管系统使用的自动转报系统设备的设备配置最低要求。 本文档中对管制机构的划分仅适用于设备配置。 本规范适用于民用航空管制业务的设备配置。 2.术语和定义 ICAO《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0《航空电信》(第III卷)中已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自动转报系统(ATS Message Handling System) 负责处理(存储、转发、查询、统计、监控等)AFTN电报和SITA电报的系统,应用于民航的地面通信服务中,是地面通信网络中的核心系统。 处理系统:(Handling System) 在自动转报系统中承担电报的处理和存储的系统。 通信系统(Sub-Communication System) 在自动转报系统中提供可以接入的接口和协议,承担电报的接收和发送的系统。 同步接口(Synchronization interface) 采用同步传输方式的通信接口。在统一的时钟信号控制下,以同步字符作为开始,将字符一个接一个的通过同步接口传输。 异步接口(Asynchronism interface) 采用异步传输方式的通信接口。按比特划分为小组独立发送,发送方可以在任何时间发送这些比特组,而不需要同步时钟的控制。 转报终端:(AFTN End System) 是自动转报系统中的客户端。负责向转报系统发送电报,同时接收和处理转报系统转发的电报。 中继传输:(Communication Backbone Network) 连接各级自动转报系统,组成民航专用的地面网络。负责自动转报系统间的通信连接。 一类转报节点 网络控制中心、地区空管局级、自动转报处理的转报节点,或连续2年年电报收发量大于2500万份的大型机场转报节点。 二类转报节点 空管分局(站)自动转报系统,或连续2年年电报收发数量超过250万份的机场转报节点。 三类转报节点 航站或连续2年年电报收发数量低于250万份的机场自动转报节点。 3.组成 自动转报系统由处理系统、通信系统、传输系统和管理系统组成。 4.分类配置要求 4.1.转报节点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不仅关系到城乡百姓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将对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展开探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标签: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现状;发展 电力系统故障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气候的变化和人为因素都将导致电力系统故障的出现。今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电网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各个区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故障的发生几率也在不断增加。加强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是确保电网企业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 一、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概述 随着当前电网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量的增加,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在复杂的电网结构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各类故障。由于电网企业业务覆盖范围较大,故障的发生将给地区电力运营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加强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成为电网企业重要工作。变压器是电力系统的重要构成之一,是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中重点环节。在变压器故障诊断中,又有内部诊断和外部诊断之分,相比较而言,内部诊断更为复杂,主要对由于局部温度过高产生的故障和绝缘性能降低產生的故障进行诊断。 二、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技术也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由于我国此类工作开展较晚,依然存在较多的困难,但是在逐渐的探索中也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形成了一些符合我国电力系统实情的故障诊断理论。 (一)专家系统 1.专家系统的特点 我国电力系统诊断中专家系统理论被广泛应用,专家系统电力故障诊断利用了计算机技术,通过计算机程序对电力系统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特点,通过人工智能在一定的规则范围下进行推理,解决以往只有在专家层面才能够解决的现实问题。 2.专家系统的应用 随着我国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所应用的设备越来越复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给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家系统充分发挥了自

2012年民航机场实务真题.

2012年度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真题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民航机场工程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飞行区指标Ⅰ取决于( )。 A.跑道实际长度 B.升降带长度 C.飞机基准飞行场地长度 D.起飞着陆区长度 2.跑道磁方位角为135°~315°,机场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则跑道主降端的号码标志为( )。 A.13 B.14 C.31 D.32 3.在机场实际管理和维修时,飞行区包括( )。 A.跑道、滑行道和进场地面交通区域 B.跑道、滑行道和净空对应地面区域 C.站坪、滑行道和起飞着陆区 D.跑道、升降带和陆侧区域 4.在考虑航站区—跑道构形时,应首先考虑( )。 A.起飞飞机的滑行距离 B.着陆飞机的滑行距离 C.起飞飞机的滑跑距离 D.着陆飞机的滑跑距离 5.为了防止雨水渗入到下层土基,在碾压密实的湿陷性黄土土基上应铺设一层( )。 A.石灰土 B.粉煤灰 C.混凝土 D.粘性土 6.在处理机场场道内的膨胀土时,常在膨胀土土基面层加铺隔离水层和砂过渡层,厚度一般为( )m。 A.0.3~0.4 B.0.5~0.8 C.0.9~1.2 D.1.2~1.5 7.导航台的导航设备配置应根据( )的要求,选择能提供持续稳定导航信号、性能可靠的设备。

A.机场运行标准及飞行程序 B.机场运行标准及飞行区指标 C.飞行程序及管制方式 D.机场规划及机场运行标准 8.下列各组民航空管设备中,全部需要飞行校验的是( )。 A.甚高频语音通信设备、雷达、航路VOR B.卫星通信设备、甚高频语音通信设备、航路VOR C.卫星通信设备、雷达、航路VOR D.甚高频语音通信设备、雷达、卫星通信设备 9.从对飞机导航作用的角度考虑,PAPI灯提供的信息与( )相同。 A.航向信标 B.全向信标 C.指点信标 D.下滑信标 10.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需要配置的主要设备有:雷达、显示设备、计算机、( )等。 A.全向信标 B.测距仪 C.人—机对话工具 D.甚高频通信设备 11.第一代航站楼计算机信息集成系统是以( )系统为核心,实现各弱电子系统间的信息交换。 A.行李处理 B.离港 C.资源分配 D.航班信息显示 12.我国某机场在飞行区金属围界护栏距地面60cm处安装了入侵探测传感器,但到了夏季频繁产生误报警,后经调查是当地夏季温差较大造成的。该机场安装的探测传感器可能是( )。 A.泄漏同轴电缆 B.张力电缆 C.微波传感器 D.红外传感器 13.航站楼语音信号在双绞线中传输时,线缆的( )对信号衰减影响最大。 A.长度和绝缘层 B.绝缘层和屏蔽层

计算机化系统验证风险评估报告

计算机系统验证风险评估报告

目录 1.概述: (2) 2.风险评估小组成员及主要职责 (3) 3.基本定义和方法 (3) 3.1基本定义与概念 (3) 3.2风险等级: (3) 3.3计算机系统验证风险评估标准: (4) 4.风险评估: (4) 4.1风险管理流程图: (4) 4.2风险识别: (5) 4.3风险评估: (7) 4.4风险控制与沟通: (13) 4.5风险的沟通: (22) 1.概述:

运用风险管理的工具对质量控制实验室的计算机化系统进行风险评估,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前瞻将要发生的质量风险,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规避风险的发生,以保证质量控制实验室的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 2.风险评估小组成员及主要职责 3.基本定义和方法 3.1 基本定义与概念 严重性:危险可能后果的量度。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生的概率,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趋势的量化指标。 可检测性:发现或测定危险存在、出现或事实的能力。 3.2风险等级: 根据风险发生的严重性、可能性和可检测性的程度,将每一项标准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分别赋值以数字1分、2分、3分,则

每一项标准(严重性、可能性、可检测性)就会有一个对应的数字作为该项的风险得分。 3.3清洁风险评估标准: 根据该项目每一项标准(严重性、可能性、可检测性)的得分,用公式(风险总分=严重性得分×可能性得分×可检测性得分)计算出风险总分,按照风险总分将风险分为高、中、低、微小四个水平,其中低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中和高风险水平是不能接受的,需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 4.风险评估: 4.1 风险管理流程图:

民航空管系统通信导航监视设备使用管理规定

民航空管系统通信导航监视设备 使用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民航空管系统通信导航监视设备(以下简称“设备”)的管理,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设备使用年限指设备投入使用到退役所经历的时间。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民航空管系统各级空管单位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的运行、管理、维护、维修及保养工作。 第二章设备使用年限及更新计划 第四条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单位必须按照《中国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系统运行、维护规程》(以下简称《规程》)、《通信导航监视设备值班管理规定(试行)》等要求,做好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有关工作,使设备达到规定的使用年限。 (一)甚高频通信设备、高频通信设备、语音通信交换系统、仪表着陆系统、全向信标、测距设备、无方向性信标、雷达(包括SSR、PSR、SMR)、自动化系统、程控交换机和记录仪使用年限不少于15年。 (二)数据通信网的硬件设备使用年限不少于10年,卫星网的基带硬件设备使用年限不少于15年,室外单元设备使用年限不少于12年。 (三)自动转报系统设备的使用年限不少于10年。 第五条在设备达到使用年限之前应提前启动设备更新改造项目,以保证设备能够提供连续可靠的服务。 (一)甚高频通信设备、高频通信设备、语音通信交换系统等单点通信设备,仪表着陆系统、全向信标、测距设备、无方向性信标等导航设备,雷达、自动化系统、程控交换机和记录仪应在投入使用第13年启动更新改造项目。 (二)数据通信网的硬件设备应在投入使用第7年启动更新改造项目;自动转报系统应在投入使用第8年启动更新改造项目;卫星网的基带硬件设备应在投入使用第12年启动更新改造项目,室外单元设备应在投入使用第9年启动更新改造项目。

浅谈MATIP与BATAP协议及其在民航自动转报网络中的应用

浅谈MATIP与BATAP协议及其在民航自动转报网络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9-18T09:47:04.917Z 来源:《知识-力量》3中作者:陈鹏 [导读] 本文介绍了MATIP 及BATAP协议。 (北京天航信民航通信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192) 摘要:本文介绍了MATIP 及BATAP协议。 关键词:民航;MATIP;BATAP;TCP/IP; 前言: MATIP是RFC标准文档,适用于航空通讯的标准协议。它的英文全称为Mapping of Airline Reservation, Ticketing and Messaging Traffic over IP,翻译为航空流量服务IP组,它是基于TCP进行数据传输。其中MATIP分两类,分别是TYPE A、TYPE B,TYPE A主要应用于实时性较强的业务中,比如订票系统、离港系统。TYPE B主要应用于实时性要求不太高的业务中,如电子邮件。本文重点来讲解MATIP-TYPE B类型的传输机制。 BATAP是TYPE B APPLICATION TO APPLICATION PROTOCOL的简写,是应用层的协议,过去是由SITA声明,现在是由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发布,主要功能是提供端到端的报文确认。其实是对TYPE B报文传输加了一层保护。 1.MATIP协议 1.1介绍 MATIP是端到端的协议.它试图在TCP层和航空应用间建立一个与路由无关的映射标准 1.2 TCP 端口分配 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为MATIP TYPE A和TYPE B流分配了相应端口号:MATIP Type A TCP 端口: 350,MATIP Type B TCP 端口: 351,通过不同的TCP端口号就可以区分数据流是type A 还是B。 1.3 MATIP会话建立的方式 在两个应用进行数据交互之前,必须在TCP连接已经建立的基础之上,MAITP会话才能建立,用以确定数据流的属性,对不同的参数集,必须建立不同的会话和TCP连接,比如:两点间的P1024B和P1024C数据流需要建立两个不同的会话。然而,当关闭MATIP会话时,并不需要关闭TCP连接。MATIP会话的建立可以由任一端进行发起,在MATIP层面上没有keep-alive机制.会话超时由TCP的超时参数来控制。 MATIP会话的管理基于以下三个命令: 打开会话(SO) 用来发一个建立会话的请求。 确认打开(OC)用来确认SO命令。 关闭会话(SC)用来关闭当前的会话。 打开会话命令有可能会包含配置参数,在已经存在一个会话的情况下再收到一个打开会话命令,后发出的打开会话命令可以自动清除会话中的旧配置,而用新的打开会话命令中的信息来建立新配置。打开会话和关闭会话命令是成对出现的。 2.BATAP 协议 BATAP的本质是附加在MATIP数据包外的一层消息验证机制,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消息的封套,即信封。 2.1 BATAP 顺序号 BATAP顺序号(SRLN),它是一个三位十进制数,这三位十进制数从001到000循环。在会话被初始化时SRLN被进行重置,通常情况下,BATAP顺讯号按序递增。 由于BATAP使用顺序号(SRLN)来对收到的消息进行检测,所以TYP B服务可以接受任意顺序的消息。 2.2 BATAP 的包类型 2.2.1 数据包 如图所示,BATAP数据包分为两类,即NORMAL和PDM数据格式,这两种格式的区别在于首位的标志位,当报文重复时该位就会被置为P,表示此份报文为重复报文,否则,该位置为置空字符。当标志位为P时,该数信息格式为PDM MESSAGES FORMAT,置空时为

电力系统故障的智能诊断综述

智能电网技术及装备专刊·2010年第8期 21 电力系统故障的智能诊断综述 李再华1 刘明昆2 (1.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92;2.北京供电公司海淀供电分公司,北京 100086) 摘要 电力系统是人类制造的最复杂的系统,故障诊断是现代复杂工程技术系统中保障其可靠运行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故障的智能诊断是该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综述了电力系统故障的智能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几种常用的智能技术在故障诊断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新技术。最后,展望了智能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专家系统为基础,融合其他先进的智能技术,以提高诊断的速度和准确度,及其对电力系统发展的适应性,逐步实现在线诊断。 关键词:电力系统;智能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发展趋势 Review of Intelligence Fault Diagnosis in Power System Li Zaihua 1 Liu Mingkun 2 (1.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192; 2. Haidian branch Company, Beijing Power Supply Company, Beijing 100086) Abstract Power system is the most complex system by man-made in the world, fault diagnosis is a kind of very important methods to ensure the reliable operation of modern complex engineering system. Intelligence fault diagnosis (IFD) is the hot and difficult subject in this field. The paper reviews the actual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IFD in power system, and then summarizes some existing problems in application and new relation technology to resolve these problems. IFD technologies include expert system (E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decision-making tree (DT), data mining (DM), fuzzy theory (FT), Petri network (P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bionic theory (BT), etc. To adopt these kinds of methods synthetically is very helpful to improve the intelligence of ES. At last, development trends of IFD are expected: based on ES, integrates with other advanced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to heighten the speed and accuracy of fault diagnosis, and the adaptabi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system, so as to realize online IFD gradually. Key words :power system ;intelligence fault diagnosis ;expert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1 引言 电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对电网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电网故障的诊断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采用更为先进的智能技术来改善故障诊断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故障的智能诊断技术也被称为智能故障诊断技 术,包括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 ,ES )、人工神 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决策树(Decision Tree ,DT )、数据挖掘(Data Mining , DM )、模糊论(Fuzzy Theory ,FT )、Petri 网理论(Petri Network Theory ,PNT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仿生学理论(Bionics Theory ,BT )的应用等,其中前四种技术得到了较多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和常用。本文对电力系统故障诊断领域的智能诊断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并对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2 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现状 美国是对故障诊断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1961年美国开始执行阿波罗计划后,出现了一系列设备故障,促使美国航天局和美国海军积

某业务运维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报告

X X X业务运维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报告

文档控制 版本信息 所有权声明 文档里的资料版权归江苏开拓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开拓”)所有。未经江苏开拓事先书面允许,不得复制或散发任何部分的内容。任何团体或个人未经批准,擅自观看方案将被认为获取了江苏开拓的私有信息而遭受法律的制裁。

目录

1.评估项目概述 1.1.评估目的和目标 对XXX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系统的脆弱性、所面临的威胁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给出安全控制措施建议。 风险评估范围包括: (1)安全环境:包括机房环境、主机环境、网络环境等; (2)硬件设备:包括主机、网络设备、线路、电源等; (3)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监控软件、备份系统等; (4)网络结构:包括远程接入安全、网络带宽评估、网络监控措施等; (5)数据交换:包括交换模式的合理性、对业务系统安全的影响等; (6)数据备份/恢复:包括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等的数据备份/恢复机制; (7)人员安全及管理,通信与操作管理; (8)技术支持手段; (9)安全策略、安全审计、访问控制; 1.2.被评估系统概述 1.2.1.系统概况 XXX信息系统主要由HIS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以及医保、大屏、合理用药、折子工程等业务系统、内外网安全服务器、双翼服务器、OA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以及安全控制设备等构成,内外网物理隔离,外网为访问互联网相关服务为主,内网为XXX生产网络。 2.风险综述 2.1.风险摘要 2.1.1.风险统计与分析 经过风险分析,各级风险统计结果如下:

中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中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发表时间:2018-08-14T09:41:04.333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12期作者:贾闰情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现阶段我国的民用航空行业也在随之产生着变化,与此同时,我国民用航空的需求也随着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大。 民航山西空中交通管理分局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 摘要: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发展迈进,现阶段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也已经初具完备。但是在实际应用与工作当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等待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步伐趋势日益加快,我国民航管制这一问题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而针对民航空管的制度以及内容,必须依靠现有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从实际角度对我国民航管制方法做出系统的完善改革,以保证利用空中资源效益最大化,并保证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民航空管实际效益。 关键词: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应用发展;问题分析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现阶段我国的民用航空行业也在随之产生着变化,与此同时,我国民用航空的需求也随着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在民用航空空管管理上的力度也随之加大,在随之产生的一系列的空中交通管制变化中,摒弃了原有的雷达管制系统转而应用新一代的程序管制新系统。诸多空中作业方式的改变也为目前飞机冲突事件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现阶段我国民航空管中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也在不断演化更新,其中采取雷达来实现空中交通管制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重要手段。 2 中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2.1 发展历史 对于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的研究这在我国的空中交通行业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初,我国就已经开始了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的研制。而在当时,我国对于空管自动化系统建设还仅仅只是停留在一个初级的命题阶段。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相较以往也有了显著提升,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生着更新换代。追溯到我国自国外引入的首代空管系统起,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便已经使用在实际作业中,而且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也从一开始的简易雷达终端显示系统一路发生着变革,到最终发展为现阶段的雷达全自动化系统应用在空管自动化系统中。 2.2 矛盾冲突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现阶段不仅面临着陆上交通的拥堵,同样也面临空中飞行流量显著增加的威胁。在当前形势之下,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也需考虑更多更全面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我国空中交通安全问题,将安全问题作为一切问题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还需保证空中整体交通管制经济利益不受影响。现阶段,我国所广泛应用的空管自动化系统已经达到满足终端处理显示以及四维飞行、剖面处理等技术,并且为我国民航飞行员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后台支撑。但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态势来看,我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还需要解决更多在实际飞行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和麻烦,而这些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性。 3 中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3.1 单雷达处理 在我国空中飞行中,雷达不仅作为一种有力的监管设备,能够有效控制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部门的各项监控设备。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以至于雷达监测覆盖面积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所以在民航空管建设中,常常会采取向某一监管区域中集中放置多个雷达进行监测。并且根据单雷达的活动轨迹,跟踪新型航迹以及对老旧的航迹进行记录和对比,通过对比结果做出比较,并查看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联系,依照结果确认新航迹。 3.2 多雷达处理 多雷达处理是相对于单雷达处理的一种目标跟踪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的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多个雷达进行统一的目标跟踪,并进行结果数据处理,可在系统内部直接对跟踪的目标进行数据处理,还能够在系统内部直接形成目标航迹[1]。在实际应用中,多雷达综合信息作为空中交管系统基础依据,能够保证其所提供数据的准确信息。通过多雷达处理方法能够直接表达出空中交管的实际情况,并能够为日后的目标做出相关问题处理。想要保证测量目标航迹所具有的精准程度,则需严格按照系统中给出的数据进行推算。 3.3飞行计划处理 在我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中,除了能为飞行航迹做出数据推算,还能够对不同的飞行计划进行处理。或者依照飞机近期的飞行状态采取自动管理飞机的飞行计划[2]。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跟踪处理,一般来说,飞行计划处理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处理当天的飞行航线和内容,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阶段对于飞行计划的处理中满足和执行性以及重复性等诸多有利功能。而将这些飞行计划行迹做出归类将会在飞机行迹中结合实际,保证飞机的航向达到最好状态。 3.4 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功能 现阶段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中,主要是将空中交通管制监控系统进行严格把控。而空中交通管制监控对民航空中交通行业起到对交通态势实时监控的作用,通过显示屏上的数据进行观察,达到确认实际民航空中交通数据进行观察的目的,在观察的同时还能够将具体航迹进行点、线、面的详细划分,最终确定航迹的航线、跑道以及导航分布等等[3]。该系统也可以依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设置方式,这种方法对于规避飞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危险以及应对紧急突发飞行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中,通过对空中飞行信息化数据处理,能够对飞行过程中出现的数据信息通过查询和电报的方法来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接,而由此能够判断其飞行的情况。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进行飞行计划查询,还能够同时对飞行计划进行创建以及变更改动。 4 结论 自动化系统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保证我国空中资源合理的利用,而且也能够有效促进和保证我国空中交通的安全性。在研究我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的合理发展应用当中,应首先考虑空中交通安全,在保证了我国空中交通安全前提之下才将其引申到民航利益以及国民经济至上。此外,为保证我国民航空管自动化系统的顺利执行,可制定明确的民航空管安全制度,与此同时可大力宣传发挥先进民航航迹事迹,做到从多个方面由浅入深的进行民航空管合理管理,完成交管系统从最初的手工操作作业到全自动化系统操作的

计算机系统风险评估

计算机系统风险评估 概述: 我公司用于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计算机化系统。主要包括化验室的HPLC工作站、GC工作站等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系统以及IPC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多数为不可配置的计算机化系统。为确保将风险管理贯穿到计算机化系统,尤其是软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需要从患者安全、数据完整性和产品质量的角度考虑,对本公司的所有计算机化系统进行风险评估,通过识别风险并将其消除或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并以此作为后续的验证和数据完整性、评估纠偏措施或变更的有效性、确定定期审查的频率以及供应商审计方式等各系统选择适合生命周期活动的基础。 目的 本次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在理解业务流程与业务风险评估、用户需求、法规要求与已知功能领域的基础上,对GMP相关活动中使用的所有类型的计算机化系统进行的最初的风险评估,并确定系统的影响。根据不同系统的风险性、复杂性与新颖性,如进行的五步骤风险管理流程中的后续风险管理活动,均是以本风险评估的输出内容为基础进行的。正常情况下,该输出内容是一直有效并可在其他情况下适当利用。 本评估方案是在目前所有**套计算机化系统中进行的,对以后新增的计算机系统,应在制定用户需求同时或在其后,按照本报告的模式进行确认和评价,根据评估的结果,来确定后续的该系统生命周期内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包括使用供应商评估的结果来帮助制定计划以使系统符合法规和预定用途,包括决定是否需要供应商的参与。 人员组织 风险评估由公司成立计算机系统初步评估小组,小组人员的组成和所负职责如下:

组长:由质量负责人担任,负责组织成立评估小组,确定部门成员,参与风险评估,对评估过程的总体协调和评估结果的批准工作。 副组长:由质量保证部部长担任,负责对评估过程的组织协调,参与风险评估,风险的回顾与评价,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进行审核。 QA:参与识别、分析、评估风险,确定法规的符合性,确保满足公司产品的质量标准以及相关SOP的规定。 小组成员:由生产部、和质量控制各部部长和相关技术人员组成,具体人员由各部门部长指定,负责和参与各自业务范围以内的风险识别和分析、评价等,确保符合公司生产技术等相关规定的要求。各部门部长负责审核风险评估报告。 计算机化系统情况说明 本次评估涉及的计算机系统和其相关信息: GMP关键性评估 按照ISPE GAMP5(良好自动化生产实践指南),系统确定后,应对系统是否受GMP的监管,对系统进行GMP关键性评估后,再对关键系统实施GMP影响分级。故该步骤首先对重要的风险进行评估,如GMP和业务流程所面临的风险,而不是具体的功能和技术风险。按照以下问题以此进行说明和评估: 1.GMP监管与否的决定:是否在GMP要求的范围以内? 确定该系统是否接受GMP的监管,如是,应列出具体的法规条例,并说明系统的哪些部分受监管。

浅谈民航东北空管局路自动转报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

浅谈民航东北空管局路自动转报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 摘要近些年,随着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航班量不断增多,空管运行难度不断增大。如何保障好空管运行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自动转报系统在民航系统内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保障转报系统的正常运行就变得尤为重要。96路转报系统存在运行时间久,剩余用户空间不足等问题。2016年,民航东北空管局144路自动转报系统正式在沈阳上线,成为主用转报系统。本文先简单介绍了144路自动转报系统的组成及特点,随后着重讲述了144路自动转报系统的故障分析和处理过程以及如何解决系统中的单点设备隐患。 关键词民航;航班量;空管 1 系统组成及特点 1.1 系统组成 DMHS自动转报系统是一个AFTN与SITA电报自动交换的通信系统。它遵循国际民航组织附件十标准及国际航空电信协会SITA电报处理标准,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自动地将AFTN/SITA电报转发至一个或多个目的地。它提供各种报文格式的兼容,可以方便地同国内外各种标准转报系统相连,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软件技术,提供保证航空信息完整性的双机容错处理。它采用通用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易于升级及移植。DMHS航空电报和信息交换系统可靠性高、操作简单、方便灵活、自由。 144路自动转报系统由2台服务器、6台智能集中器(前置机)、2台交换机以及数台智能程控单元(同步、异步)、数台智能线路切换器等硬件设备组成。拓扑示意图如下(见图1)。 1.2 系统特点 144路自动转报系统相比于96路自动转报系统而言,利用1组智能集中器(2台)管理3台智能程控异步单元,完成异步单元与服务器主机间通信。 同步通信接口支持X.25/FR协议,目前,144路自动转报系统采用FR协议,通过ATM数据网与各地空管局通信。 异步通信接口支持RS-232接口,1台智能程控异步单元提供16个标准的RS232接口,RJ45接口模式。 144路自动转报系统内部采用双网模式,2台交换机级联,其他网络设备通过TCP/IP方式连接至交换机。 1.3 故障现象

电力系统风险评估综述

电力系统风险评估综述 引言 随着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电力系统取得了巨大联网效益,但是同时电网结构也日益复杂,进而导致发输电元件的故障率不断增加,电网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电力系统安全分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评估扰动事件对系统的潜在影响程度,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扰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一概念由CIGRE 于1997年在文献[1]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其目的是要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定量化分析。McCalley 在文献[2]中对运行风险评估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具体来所,其目的是为了让调度运行人员更好的了解电网的运行状况及采取每项决策所要承担的风险,首先是评估电力系统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建立风险指标体系,然后是研究在调度运行中如何应对风险、合理决策,例如基于风险的最优潮流等[3]。 基本概念 1 定义 文献[4]中,著名电力专家Vittal 给出了风险评估的基本定义,即对电力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给出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综合度量,其数学表达式为 ()()(),isk f r i ev i f i R X P E S E X =?∑ (1) 式中:.f X 表示系统的运行方式; i E 表示第i 个故障; ()r i P E 表示故障i E 发生的概率; (),ev i f S E X 表示在f X 的运行方式下发生第i 个故障后系统的严重程度;

() R X表示系统在f X运行方式下的运行风险指标。 isk f 文献[4]中指出,区别于电网确定性分析方法,运行风险分析实质上是传统可靠性研究与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有机结合与提升。 2 风险评估与传统安全分析的关系 对电力系统安全的研究经历了确定性评估方法、概率评估方法和风险评估方法三个阶段。 传统的能量管理系统(EMS)一直采用的是确定性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即最多在确定预想事故集时将最有可能发生的预想事故多考虑进来,按经验来考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但并未进行量化分析,但是实际上电力系统运行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采用确定性模型并不能严格描述电力系统的。虽然传统的EMS也是基于全局分析,但无法给出全网的不确定性量化指标,运行风险评估与之相比在于其科学性,运行风险指标既反映扰动发生的可能性又计及其影响后果的严重性,因而科学合理。 运行风险评估与传统电力可靠性分析都是用来研究电力系统的不确定性,所使用的不确定性模型是基本一致的,文献[5]中,从应用数学全空间认识的角度来看指出,风险评估问题与传统可靠性问题所要解决的模型是基本一致的。其主要区别是应用场合不同,基于概率的不确定性分析最早的应用是发电系统概率可靠性评估、发输电组合系统概率可靠性评估,其主要应用领域是电力系统中长期规划,适用于规划设计部门。运行风险评估面向调度运行部门,其主要功能是由当前的电网运行方式和设备信息来预测未来短时间内的运行风险信息并给出预防控制策略。 主要内容 电力系统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6]: 1.确定元件停运模型; 2.选择系统状态和计算他们的概率; 3.评估所选状态的后果; 4.计算风险指标; 5.依据风险指标进行辅助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