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程简介

政治经济学课程简介
政治经济学课程简介

课程号:10209430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课程英文名:Politicai Economics

学分:3 学时:51

考核方式:

期末闭卷理论考试,期中堂下理论开卷考试,平时成绩以学生上课出勤率、回答问题、平时作业等综合评定。

先修课程:无

基本面向:经济类专业本科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政治经济学》(上册)朱方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书:

1、马克思:《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理的研究》商务出版社1979年版

4、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出版社1979年

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

6、[美]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

课程简介: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课程是经济学院所有经济类专业必考的共同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作为基础课,是为各种经济类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对其他经济学科都具有指导作用和意义。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经济理论课程,具有理论性和逻辑性强、主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的特点,主要依靠抽象思维能力,透过现象去认识经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因而学习政治经济学课程,最好应具备一定的哲学、社会发展史、自然科学和经济发展及经济运行方面的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马克思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方法、一种思维的技巧,培养学生用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来思考问题。

微观经济学《第八章分配理论》

第八章分配理论 总体介绍:本章的中心是用价格理论来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生产要素共同造了社会财富。分配就是把社会的财富分配给这四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租金,企业家才能得到正常利润。收入分配理论就是要研究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收入到底是如何决定的。 生产要素的收入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要素的数量. 二是要素的价格,当拥有的要素数量既定时,要素的价格越高,则得到的收入也就越多。和普通商品一样,生产要素价格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因此,分配理论实际上就是一般价格决定理论在收入分配中的运用。 第一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性质 1.派生需求(也叫引致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需求者是厂商不是消费者 2.联合需求。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二)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因素 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 2.生产技术状况。 3.生产要素的价格。 分析生产要素需求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产品市场的类型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 第二,一家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整个行业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变动与多种生产要素变动的情况。 第四,生产要素本身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的。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1.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是要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即:MC=MR=P。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一家厂商来说,要素价格是不变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2.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如果以实物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物质产品(MPP),如果以货币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收益产品。 边际收益产品不同既不同于边际收益,也不同于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反映的是产出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 ▲边际收益反映的是产品销售量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边际收益产量反映的生产要素投入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概论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金融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64课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的基础。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金融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阐述的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以及货币银行方面有关基本理论、基本业务的基础知识。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内容构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2、重点难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三、主要内容 (一)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二)货币流通 (三)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 (四)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五)参考书籍介绍 四、思考题 1、列举你所遇见并希望求得理论解释的货币银行领域中的问题,现在你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2、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3、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与货币制度。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理解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制度的定义、本位货币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演变。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形式、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2、重点难点:货币的定义、货币制度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一、古代货币起源说 二、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第二节货币的形式 一、古代的货币 二、币材 三、铸币与纸币 四、存款货币与电子货币

社会统计学讲义

《社会统计学》讲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常用的统计方法,并且学会如何将统计分析知识应用于社会调查研究之中,掌握统计方法的灵活运用。本课程偏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而非其数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不同统计分析方法适用条件的说明,统计公式的讲解,以及对于统计值意义的说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不同统计分析方法所适用的条件以及统计值意义的解释。难点是统计公式的讲解以及不同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应用。 教法特点说明: 课堂讲授为主,注重对实例的讲解。 教材和参考书目: 1、卢淑华著:《社会统计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李沛良著:《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柯惠新等著:《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4、风笑天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 5、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一章统计学简史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发展历程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国势学派与政治算数学派的差异,难点是文字记述与数字记述各自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一、统计学的起源 统计技术:古埃及、古中国(大禹治水) 统计学:17世纪中叶Status(拉丁词汇,国家、状态)——Statistics 研究国家的宏观状态①国势学②政治算术 二、国势学(17世纪的德国) 德国大学学派:H·Coring 用文字记录一个国家的状况和制度 G·Achenwall 第一个定义——把国家的显著事项全部记录 下来的学科 三、政治算术(17世纪的英国) 英国的经验主义者:用数量或数字的方法说明国家的特征 J·Graunt 《关于伦敦死亡表的观察》用数量分析社 会、政治问题 William Petty 《政治算术》 四、概率论(数理特征更加明显) 1.J Bernoulli(贝努里)瑞士大数法则借助大数法则可以从社会现象复杂 不定的偶然性中寻找规律,它说明了社会现象的稳定性 2.Gauss(高斯)德国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基础) 五、数理统计学 Adolphe Quetelet(阿道夫·凯特勒)法籍比利时人 数理统计学派的创始人“经验社会学之父”《社会物理学》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02修订)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英文)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课程性质:必修课层次:专升本 学时:64 学分:4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 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学方法:讲授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货币银行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银行问题。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内容提要: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货币的产生过程;货币的定义及其本质;货币的职能;领会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关系;了解我国人民币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明确人民币的性质和在流通中的地位;掌握国际货币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和理解货币起源理论、货币的职能,掌握货币形态的演变,理解其演变规律,并能运用货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解释和理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 一、代用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异同 二、货币起源的本质 三、为什么要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优缺点 五、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1.1 货币的产生(1学时) 一、货币的定义 二、货币的职能 三、货币的形式 四、货币的度量

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

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理论的教授,使学生对市场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培养经济学直觉,培养运用基本的微观经济学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后续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同时实践性也很强。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理论的教授,使学生对市场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培养经济学直觉,运用基本的微观经济学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将内容庞杂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清晰、明确的掌握并做到学有所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在对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对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的系统性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十分适合本科生学习。该教材共有11章。首先简单介绍西方经济学,然后介绍了消费者理论,包括需求、供给理论、均衡价格和效用论,生产者理论,包括生产论和成本论。接下来讲述不同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如何生产和定价,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的经济效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行使职能避免这一情况。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理论的抽象性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的弹性这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理论,如寡头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等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再者,属于社会科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非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再现,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积极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具体落实,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受传统心理学影响,课程在教学内 容设置上偏重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疾病的预防 等消极心理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习惯于在单位时间里传授更 多的知识,致使教学形式机械单一,充斥其间的是太多的讲解,师生 双方缺乏教学热情和互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且多数学生养成 了被动的性格,缺乏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查阅统计 了14个出版社1998~2010年出版的20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 或专著。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标主要定位于心理问题的评估 和矫正上,往往重心理疾病的诊治轻心理问题的预防,重心理障碍的 咨询轻心理发展的咨询,对学生心理发展教育不足。然而,消除负性 心理品质不等于培养起了正性心理品质;知道了怎样避免负性情绪, 不等于学会了如何增进正性情绪;知道了怎样克服悲观、自卑、嫉妒 等不良人格,不等于学会了如何发展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人格。 这种状况不仅与课程以体验性为主、加强自我教育的课程性质不相融,也违背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 二、国内外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应用现状 国内外积极心理学课程主要有以下两大目的: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署 名性格力量;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性格力量的运用。它旨在 三个层面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第一个层面是情绪层面,即,帮助学 生多体验正面、积极的情绪,并减少负面、消极情绪的体验。第二个 层面是生活投入的层面,即帮助学生全心投入他们从事的事情中,尽 量体验“心理流畅”。第三个层面是生活意义的层面,即帮助学生在 各种生活事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通过这一系列课程设置更关注人生

【货币知识】货币银行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作为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和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应用经济学的特征,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能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经济变量间的随机因果关系。 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理论的新发展有概念性的了解;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使用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具有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基础和能力。 四、授课方法 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课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理论讲解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讨论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实际运用,对计量模型

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检验方法和补救措施,如何在计算软件上实现各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运算;上机实验是对所学课程内容、基本方法的验证性实验;课外研究则是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的拓展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与研究能力。 五、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和内容体系,了解计量经济研究的基本步骤,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主要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了解EViews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计量经济研究的基本步骤;难点是课时紧,教师要处理好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计量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学科交叉后所形成的新学科,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门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学科,计量经济学与数量经济学的区别。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关系。 第三节:计量经济研究的步骤 建立理论模型:模型的经济理论依据、确定模型变量、确定模型的函数形式、确定变量的统计指标并搜集整理数据、计量经济研究中常见的数据类型(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统计学 英文名称:social statistics 课程编号:12600722j 使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大纲撰写人:文法学院社工系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主干课之一,与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完整地介绍了当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和资料处理技术。社会统计学则侧重介绍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处理技术。从事社会工作研究理论和实践的人都有必要掌握社会统计学这门有用的工具。 本课程共7章。第一章导论,介绍社会统计学和相关概念,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第四章到第七章是统计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描述统计,第六到第七章是统计推断,第六章概率论是统计推断的基础,统计推断有两个基本内容:假设检验第七章。 一、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社会学研究和统计分析(2学时) 第一节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 第二节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和统计学的运用 第二章单变量统计描述分析 第一节分布统计表统计图 第二节集中趋势测量法 第三节离散趋势测量法 第三章概率(3学时) 第一节基础概率 第二节概率分布、均值和方差 第四章二项分布及其他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3学时) 第一节二点分布 第二节排列与组合 第三节二项分布 第四节多项分布 第五节超几何分布 第六节泊松分布 第五章正态分布、常用统计分布和极限定理(3学时) 第一节什么是正态分布 第二节标准正态分布 第三节标准正态分布表的使用 第四节常用统计分布 第五节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 第六章参数估计(4学时) 第一节名词解释 第二节参数的点估计

第四节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 第五节大样本区间估计 第七章假设检验(4学时) 第一节统计假设 第二节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 一、建立假设 二、求抽样分布 三、选择显著性水平和否定域 四、计算检验统计量 五、判定 第八章单总体假设检验(4学时) 第一节大样本假设检验 第二节小样本假设检验 第九章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大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三节小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十章列联表(4学时) 第一节什么是列联表 第二节列联表的检验 第三节列联强度 第十一章等级相关(定序变量之间)(4学时)第一节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第二节Gamma等级相关 第三节其他等级相关系数 第十二章回归与相关(6学时) 第一节回归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与最小二乘法 第三节回归方程的假定与检验 第四节相关 第五节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第十三章方差分析(3学时)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一元方差分析 第三节二元方差分析 第四节多元方差分析 第十四章非参数检验(4学时) 第一节非参数检验 第二节符号检验 第三节符号秩检验 第四节累计频次检验 第十五章抽样(4学时)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Microeconomics) 课程代码:(06110170)学分: 3 总学时数:51理论时数:51实验(实践)时数: 先修课程:无开课对象: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的性质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 2.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3.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基本理论模型和政策主张,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熟悉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经济学十大原理(第一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十大原理,并简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发展脉络,使学生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先有大致的了解,引起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2.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典型问题及提出的相应概念。 [教学内容] 1.1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1.2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十大经济学原理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 2.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二讲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2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并掌握经济模型的含义、构建过程和运用方法 2.明确经济学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够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加以甄别。 [教学内容] 2.1作为经济学家的科学家 2.2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2.3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构建经济模型的过程和步骤 3.如何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 2.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3.当堂完成第一次作业 第三讲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4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 2.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3.理解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

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1325-0 课程学分:3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课程名称(中/英):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课程总学时:51讲授学时:51实验学时:0 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专业 开课学期:4 主讲教师:吴继霞 指定教材:《积极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雪主编,2014 一、课程目标: (1)课程设置知识要求 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2)课程设置能力要求 不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信念、激情,它更应该也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 (3)课程达成目标 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方面的内容。(4)课程简介 需要良好的愿望、信念、激情,更应该也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 二、课程内容 绪论 1、教学内容 课程介绍&教学目标

第一节、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第二节、积极心理学研究什么 第三节、积极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 2、教学要求 了解:积极心理学诞生的背景和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理解:什么是积极,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意义和价值; 掌握:积极心理学的涵义、研究主题、应用领域。 3、重点 积极心理学的涵义、研究主题、应用领域。 4、难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应用领域。 第一章幸福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积极情绪 第二节、幸福 第三节、增进幸福 2、教学要求 了解:幸福的心理机制、作用和测评方式; 理解:幸福的概念及障碍; 掌握:幸福的影响因素及增进幸福的策略; 应用:能够运用增进幸福的策略; 课程教育性:通过学习,增强自身的幸福感。 3、重点 幸福的影响因素及增进幸福的策略。 4、难点 幸福的心理机制和测评方式。 第二章积极特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格特质理论和个性优势 第二节、奉行价值观―性格优势和美德分类体系 2、教学要求 了解:特质和特质理论; 理解:积极特质的作用; 掌握:积极品质的动机; 应用:运用相关理论,培养积极品质。 3、重点 积极特质的作用、动机。 4、难点 积极特质的作用、动机。 第三章希望和乐观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积极幻想

微观经济学习题答案1-3章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 1.欲望: 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 2.稀缺性: 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3.机会成本: 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市场上的机会成本。 4. 生产可能性曲线: 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5.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场上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等。 5.宏观经济学: 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以及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6.实证分析: 实证经济学是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指在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时,只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成因、效果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分析、证实或预测,用以回答现实的经济现象“是什么”,或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为何会如此,其发展趋势如何,而基本不涉及价值判断问题,即对某种经济现象好不好,该不该如此,不作评价。 7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规范分析有三个特点:它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它分析问题只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它得出的结论无法依据经验事实进行检验。 8.均衡分析: 所谓均衡,指的是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方法叫做均衡分析法。 9.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就是完全抽象掉时间的因素和经济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货币银行学课程英文名称: Finance and Banking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020110j011 课程归属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制定时间: 2006年 12月3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货币银行学》课程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的基本要求: 1)注意与各先行课程内容的联系,系统掌握《政治经济学》、《西 方经济学》等的内容。 2)在把握《货币银行学》理论基础、构成内容的基础上,应该能 分析经济生活中与货币银行相关的客观经济现象中与货币银 行相关的客观经济现象。 3)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指一 般把握的内容;理解是指在了解的基础上把握概念、原则、方 法,及其理论依据;掌握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经济类各专业及学时数:72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简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货币银行学》 6、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属于大学本科课程,教材和讲授以文字表达为主,辅之以图表、模型和案例,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授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内容构成。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银行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理解货币银行学的理论基础。 二、内容及重点难点 1、内容:经济生活中的货币现象、货币流通、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学习货币银行学的意义、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2、重点难点: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学习方法、货币银行学的内容构成。

周飞舟《社会统计学》课程大纲

《社会统计学》课程大纲 讲授教师:周飞舟Email: sociologist@https://www.360docs.net/doc/519596769.html, 助教:廖勤樱Email:liaoqinying@https://www.360docs.net/doc/519596769.html, 课程介绍 统计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按照变量的四个测量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和定比),课程详细阐述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的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并结合生动的实例说明了统计分析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作为一门初中级社会统计学课程,本课程内容限定在单变量和双变量统计范围之内。 教学大纲 指导思想: 社会现象的独特性和社会研究方法的特点决定了统计在社会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统计也因此而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近十几年来,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深入这一领域建立一个基础和平台,即对统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方法、程序、作用等有基本的和概括了解与把握,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对研究问题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本课程的教与学强调:第一,社会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和严谨的工作,从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各个步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统计分析作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放在社会研究过程的背景之下,注重其与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的联系,才能更准确地掌握每一种统计类型和统计方法的特征,才能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 第二,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本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列举和分析大量研究和应用实例,深化学生对统计原理的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不断运用到对实际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去。为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讲授的知识的同时,认真完成每一讲后面所指定的“实践性”的练习。 第三,在实际的社会研究中,资料的统计分析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各种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方法被制作成用于计算机的专门的和通用的统计软件,如SPSS、SAS、STATE等。本课程将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上述统计软件作为本课程教与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程所指定的各种“实践性”练习(包括作业)要求尽量在计算机上完成。 第四,课程中介绍的各种具体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都有其优点和某些局限性,适用于一定的研究目的和分析要求。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每一种方法和技术的特点、实施程序和适用范围有清楚的了解,而且也需要认识各种方法与技术之间的异同点,以便能够在面对不同的社会现象和不同的研究目的时,正确、灵活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方法与技术。 第五,统计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对于统计结果的理解和解释需要联系其它调查资料,如研究对象所处社会的背景状况、所研究问题的特定意义、调查对象的特点等等来进行。对统计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杜绝弄虚作假,这是每一个从事社会研究的人员均应该严格遵循的规范。 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方法、程序、作用以及应用等。能

《管理经济学》(一)-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经济学》(一)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企业不同成本对决策的影响 2、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其他目标分析 3、量本利分析的应用 4、运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某一商品的价格趋势 5、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6、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 7、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 8、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定价战略 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决策 10、需求法则与需求预测 11、论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 12、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13、机会成本与决策 14、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15、生产三阶段与管理决策 16、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17、总利润、平均利润与边际利润 18、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9、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20、盈亏平衡点与企业决策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题——第7题可以加副标题。比如,第7题,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以钢铁企业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管理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1.需求理论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不同价格水平的产品的需求量,以及在价格、收入和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的需求改变率。它的作用是支持企业的价格决策和市场预测,帮助企业确定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2.生产理论生产理论主要涉及的内容是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和生产要素的组合。 3.成本理论成本理论涉及的内容是各个不同成本的性质,成本函数,包括规模经济的选择和最佳产量的选择。 4.市场理论市场理论分析在不同性质的市场条件下,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内容上是完全一样,如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但是管理经济学更侧重于厂商和消费者行为分析,而微观经济学则侧重于市场均衡分析,所以管理经济学当中还包括有厂商的定价理论等,而微观经济学则包括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理论等内容 而管理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很少,除了管理学当中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那部分之外,几乎没有太多交集,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研究方法都是如此。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文名称:货币银行学 英文名称:Money and Banking Theory 学时数: 51 学分:3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以货币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济学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财经学科相关专业学习、了解金融理论与实践的选修课,该课程是在假设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进行讲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基本知识,熟悉银行、资本市场运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金融活动及其宏观金融调控的理论、运行机制和方法、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投资理念。 二、教学方式 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教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系统地讲授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介绍本学科理论的前沿性课题,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 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金融活动及金融调控的问题。它试图通过对货币运行的研究,来说明现代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课程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讲概述(1学时) 基本内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基本介绍、 教学基本要求:从微观、中观、宏观的三个层次系统介绍货币银行学知识体系 重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基本框架、 难点:货币银行学体系构成 第二讲货币与货币制度(5学时) 基本内容:货币的起源及形式、货币职能、货币制度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对于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了解货币的五大职能以及货币的定义,掌握货币的层次划分及货币制度的构成和演变阶段 重点:劳动价值论、信用货币形式、货币职能、货币制度演变的历程

《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 社会统计学是“统计学”与“社会研究”的结合,它是从数量方面描述社会状况,旨在探讨如何将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研究当中,是一门宏观性方法论学科。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是以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综合研究为重心,以区别于专业统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过的传统的统计方法,从数量方面描述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有关的社会问题,能够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从宏观角度说明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够从宏观口径出发研究社会发展某一具体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 社会统计学是行政管理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在社会研究当中,最常用的结构化的经验资料是问卷调查数据,本课程主要关注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本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如何描述变异、如何解释变异以及如何将这种描述和解释由样本推论至总体展开。分为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两个部分。 基本要求: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并尽量将统计分析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强调统计法的应用性而非数理基础,力求让学生在现实中会用这些统计方法,并初步了解这些统计方法在SPSS中的操作过程。 (二)重要知识点 主要包括:社会统计的方法、社会统计工作的程序、描述统计与推论统计;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信度和效度、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统计误差;穷举与互斥、频数分布数列、变量数列的编制;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全距与全距的性质、四分位差、平均差及其性质、标准差及其性质、方差、标准分、变异系数、异众比率;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列联表、消减误差比例(PRE)、λ系数、τ系数、同序对、异序对、同分对、G系数、相关表与散点图、极差系数及其性质、线性回归、判定系数;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数学性质、概率分布、数学期望;点估计值的标准、区间估计、简单随机抽样;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总体均值和成数的单样本检验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 第一章导论(4学时) 知识要求:熟练掌握社会统计的方法、社会统计工作的程序、描述统计与推论统计,掌握总体与单位、标志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大学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授课专业:金融学 授课教师: 职称/学位:副教授 开课时间:二○二○至二○二一学年第一学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要求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一级学科下属各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是广大学生顺利完成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学业和今后继续深造的重要基础。其基本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概论,供求理论,消费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和市场失灵及政府的微观决策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学习和理解各章节术语指标分析,熟练掌握思考和研究各类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和能力,并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引入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取得的成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政策实施的认同感,帮助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作为社会主义爱国青年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最终达到专业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达到以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理解和掌握有关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和分析逻辑; 课程目标2: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课程目标3:初步培养学会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4: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框架,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课程目标5: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学习和理解掌握课程内容重点,引入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取得的成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政策实施的认同感,帮助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2)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认清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及其局限;(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微观经济学,吸收微观经济学中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对市场机制运行的正确看法;(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5)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选用教材:《西方经济学》上册.《西方经济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版。 二、课程教学环节及基本要求 教学进程安排表、课程教学详细内容与要求如下: 表1 教学进程安排表

幸福心理学大纲

课程编号: 《幸福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总学时:32(其中理论32学时) 学分:2 制定单位:生命科学系执笔者:侯冬花审核人:高平编写日期:2012年4月30日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该课程从大学生所需具备的各种积极情感入手,内容涉及幸福学理论、幸福的心理学策略、人格与幸福感、人际关系与幸福感、金钱财富与幸福感等的关系,训练大学生具有更乐观的性格和策略,用积极的方式构建生活情境,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从而拥有幸福人生。属于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通过幸福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对幸福有深刻的理解、掌握控制与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完善人格,幸福生活。 二、课程安排、课程要求和课程内容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讲授32学时。

第一章探讨幸福(4学时)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幸福的含义; 2、理解与掌握环幸福的理论; 教学重点:幸福理论 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幸福概论(1学时) 1、快乐论 2、实现论 3、综合定义 第二节关于幸福的理论(1学时) 1、认知决定论 2、判断理论 3、态度协调论 4、体内生化论 5、目标理论 6、活动理论 7、社会标签论 8、状态理论 第三节幸福的公式(1学时) 1、美国经济学家的幸福公式 2、美国心理学家的幸福公式 第四节幸福的测量(1学时) 1、生活满意感量表 2、情感满意感量表 作业的要求、布置情况: 作业题:幸福前探讨 第二章幸福的心理基础(2学时)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幸福感的生理基础; 2、理解生理局限 3、掌握超越生理局限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超越生理局限的简单方法 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幸福感与生理基础(0.5学时) 1、多巴胺 2、内啡肽 第二节增加神经递质的自然疗法(0.5学时) 1、运动 2、音乐 3、使用右脑 4、大笑 5、食物 第三节反思生理局限(0.5学时) 第四节超越生理局限(0.5学时) 1、活在当下 2、静坐冥想 作业的要求、布置情况: 作业题:反思自己的生理局限 第三章幸福的心理基础(2学时)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幸福感的生理基础; 2、理解生理局限 3、掌握超越生理局限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超越生理局限的简单方法 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幸福感与生理基础(0.5学时)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 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手段。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能充分了解金融与一国经济的相关性以及金融固有的独特性,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我国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实践;培养学生具有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来识别、阐明、分析、研究、探索当前金融主要问题,特别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能独立思考、比较正确的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切实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这一总的指导方针。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是一国至关重要的宏观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出现了新的现象和问题,金融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领域。货币银行学研究的对象是金融,主要分析、研究宏观领域中一国货币和货币运动的规律,这些货币运动所涉及的金融业务及其经营机构,以及由于这些货币运动而形成的各种金融关系和由此产生的金融现象、问题。 货币银行学的内容结构:从货币及货币制度入手,按逻辑顺序,逐一阐述信用、利率、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及货币政策、货币供求与均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一国金融领域的各个重要课题,同时结合我国实际,重点讲解我国信用、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利率市场化、银行商业化改革,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运用,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范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金融发展和改革问题。 1、货币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种类,货币形式的发展与未来趋势,货币制度及其发展历史等,掌握货币的职能、本质及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尤其要深刻理解货币的概念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信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