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颅面形态信息学研究与应用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三、项目简介:
颅骨和面貌是人最重要的部分,该项目始于 96 年公安部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计算机颅骨面貌复原技术”,历时 21 年,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颅面形态变 化规律和应用技术,形成了颅面形态信息学系统研究,解决了面貌复原、身份认 证、人种溯源、颅面手术等关键技术,成果应用改变了涉及颅面的法医认证、人 类学与考古、医学等传统技术方法,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国际优势地位。
建模、复原重构、面貌评价等关键技术,提出颅颌面修复的统计及有限元混合仿 真模型,支持颅颌面虚拟手术修复。将黎曼流形几何度量用于颅面评价,解决复 原客观评价方法缺失难题。提出知识分析和统计学习两种颅面形态学习计算模 型。可视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用于相关医学领域,推进了传统医疗技术的进 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在下列工作中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 1、发明研制了根据颅骨的计算机面貌复原方法和颅骨人像重合技术,解决 了法医尸骸面貌复原、刑侦的遗骸与遗像的身份认证问题,为公安刑事侦查破案 提供了新技术;应用互联网+公安尸源认定的云计算平台,建设了覆盖全国的颅 骨人像复原识别认证网络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公安刑侦认证和身份识别的效率。 20 余年从事颅面形态的基础研究和社会安全事业,将传统手工复原变成了科学 数据计算、虚拟现实展示、3D 打印制作的信息工程,使颅面复原的效率与效果 达到国际先进。研究成果推动了公安法医刑侦的科技进步,形成国家标准《法庭 科学颅骨面貌复原技术规范》2014 年在公安部行业实施,有效维护了公共安全, 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2、研制了颅面三维数字测量、碎片修复和可视分析的技术,应用于古人类 和考古遗骨数字测量和头颅面貌复原,改变了传统的古人类遗骸研究和考古名人 遗骸面貌复原方法,实现了复杂遗骸可视量化分析和计算面貌复原,完成 138 例 古人面貌计算复原;应用破碎颅骨虚拟修复与三维测量实现 30 万年以来古人头 骨分析复原和面貌重现,初步建立了系列中国考古遗骸面貌演化图系。为古人类 学研究和考古学提供了数字分析和可视计算平台,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 3、提出了颅面数据采样新方法和颅面数据组织新技术,构建了精度和数量 国际领先的中国人颅面数据库。针对蒙古人种(中国人)研究,发现了在颅面、 性别、种族的关键特征数据群,揭示了多项人类学种族和性别特征差异。本成果 突破了传统人类学研究缺乏科学数据、主观性强的局限,填补了我国在计算体质 人类学的领域空白,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研究成果(发表在领域国 际顶级期刊)处于国际领先。 4、将复杂的颅骨面貌变为可计算对象,攻克了器官建模、模型配准、关系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模板】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一、项目名称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科学院提名意见:本项目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7个项目为依托,通过近10年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布局优化决策方法;开发了宏观尺度的城市群空间集约拓展与布局仿真决策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观尺度的城市生态-生产一生活空间功能识别与集约利用决策关键技术,研制了微观尺度的城市中心区空间集约优化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与优化决策的理论和技术空白。
成果被鉴定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5项,出版著作11部,发表论文201篇,其中SCI收录60篇,EI收录45篇,论文被下载29.49万次,被引用10827次。
先后在7个典型城市群和50多个典型城市空间集约利用中成功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成果原创性强,技术推广价值大,对推动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的贡献突出,应用前景广阔。
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0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21项。
被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用的重要报告26份(其中被中央总书记、总理等批示15份),为推动中国城市群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决策支持贡献。
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题报道或现场直播50余次,社会效益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技术领域。
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本项目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7个项目为依托,将地理学(宏观)、城乡规划学(中观)、建筑学(微观)三大不同空间研究尺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有机融合起来,通过12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决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我国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和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的技术难题。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要求,现对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予以公示。
项目名称:小型化高性能基站天线关键技术与应用提名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移动通信网络铁塔共建共享的基站选址难题、多系统天线设计和应用难题,攻克了小型化高性能基站天线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其主要创新点包括:一、小型化宽带辐射单元:提出多频空间重叠复用技术方案,原创性设计出环形辐射臂,单元面积减少20%,天面资源节省60%,创新产品的多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扁平化高集成宽带移相器:原创性设计出免螺钉、免焊接端子的移相功分一体化移相器,实现了扁平化、小型化,增益效率提升10%、上旁瓣抑制提升3dB、三阶互调小于-110dBm,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线性传动机构与孔轴耦联接口:提出线性螺杆螺母及齿轮齿条组合传动机构,创新设计了孔轴耦联接口,RCU体积减少60%,为业内最小;四、一体化联合仿真设计平台:提出场和路模型自动互联构建方法,实现了天馈的级联求解,研发出可编辑等效数据模块,计算速度提升百倍,该平台简捷易用、快速高效、指标完整,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0项,其中美国7项,欧盟3项。
科技成果鉴定意见为“打破本行业国外的专利壁垒和技术垄断,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基站天线的辐射单元、移相器和传动机构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成果曾获多项科技奖和专利奖,产品在国内外80多个国家获得大规模应用,为解决国家通信铁塔共建共享的技术瓶颈做出了巨大贡献。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无线网络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之重要发展领域。
随着多制式多系统无线网络的启用和快速发展,网络面临基站选址困难、用户感知差等难题,基站天线的共建共享亟待突破。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二、提名单位意见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
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CI、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
经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建设运行对国家安全、绿色发展关系重大。
国内外曾有多座因建管缺陷导致渗漏甚至溃决的案例;俄罗斯萨扬水电站因设备健康状态无法及时诊断,致75人死亡,直接损失130亿美元;美国奥罗维尔水电站因维护和调度不当引起溢洪道破坏,紧急撤离18.8万人。
国家能源集团在大渡河流域开发居于主体地位,已建在建电站16座,电站群装机2700万kW,库容158亿m3。
2018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典型高风险条件下地下工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二、提名单位意见本项目针对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高海拔”、“高富水”和“高敏感”——“三高”风险条件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四川雀儿山隧道(海拔4378m长7108m)、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中梁山隧道等工程,开展了专门研究与实践。
通过研究,研发了高海拔地区特长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解决了高海拔低氧、低压、低温条件特长隧道施工面临的洞内独头长距离通风供氧、结构混凝土全周期保温防冻、施工机械效率降低等技术难题;研发了高压富水地段城市隧道动态信息化注浆成套技术,实现了高压富水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施工地下水限量排放和洞内安全掘进;研发了高敏感环境下隧道工程微扰暗挖施工控制关键技术,解决地下大断面隧道施工对周边结构和地层的变形与爆破地震动效应控制难题。
项目成果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累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企业标准1部;国家级工法3项;省部级工法13项;软件著作权4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SCI/EI学术论文60余篇;培养博、硕士10人;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相关成果已陆续推广应用于汶马高速狮子坪隧道、重庆中梁山隧道、深圳地铁9号线等地下工程中,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13亿余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下工程修建技术的进步。
提名书、附件材料全部真实有效,各单位对该项目的拟提名情况按要求进行了公示。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高海拔地区”、“高富水地质”和“高敏感环境”是隧道工程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三种典型高风险条件。
本项目针对“三高”风险条件下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技术,依托承建的国家重点工程四川雀儿山隧道(海拔4378m长7108m)、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中梁山隧道、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小什字车站隧道(断面430㎡)等典型工程,进行了“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取得了系列创新性关键技术成果。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在我国长期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巨大压力,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态服务需求的形势下。
该项目针对城镇绿地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效用难以发挥,建设管养理念技术落后导致绿地建设生态化水平低下、管养消耗浪费严重等问题,以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为主题,集中了全国风景园林界权威的25家高校、科研与规划设计院所,投入428位科研人员,研究资金7258万元,进行了广泛、前沿、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完成综合示范工程6项。
该项目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科学技术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1.城镇绿地生态规划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生态绿地网络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规划原理,从信息采集、分析评价、动态模拟、决策支持四个方面集成创新了城市绿地规划的信息化综合支撑技术和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构建、评价与优化技术,有效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精准化、动态化、综合化科学技术水平。
(1)形成了基于标准化和精确化的城镇绿地生态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包括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多点-多源数据采集和多维空间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城镇绿地时空信息快速、实时获取与更新关键技术,构建了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于一体的城镇绿地生态价值综合评估与管理信息系统。
(2)形成了城镇绿地生态空间扩展动态模拟预测技术,识别了影响城市绿地扩展的智能体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城市绿地时间和空间配置规则。
(3)形成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技术,提出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分析评价技术、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模式与优化构建技术、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空间增效与构建技术;开发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管理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4)首次构建了完整的郊野公园规划技术体系,对于改善我国城镇生态环境、丰富人民群众游憩活动类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docx

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一、项目名称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科学院提名意见:本项目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7个项目为依托,通过近 10 年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布局优化决策方法;开发了宏观尺度的城市群空间集约拓展与布局仿真决策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观尺度的城市生态 -生产一生活空间功能识别与集约利用决策关键技术,研制了微观尺度的城市中心区空间集约优化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与优化决策的理论和技术空白。
成果被鉴定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5项,出版著作 11 部,发表论文201 篇,其中 SCI 收录 60篇,EI 收录 45 篇,论文被下载 29.49 万次,被引用 10827次。
先后在 7 个典型城市群和 50 多个典型城市空间集约利用中成功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成果原创性强,技术推广价值大,对推动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的贡献突出,应用前景广阔。
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0 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21 项。
被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用的重要报告26份(其中被中央总书记、总理等批示 15 份),为推动中国城市群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决策支持贡献。
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题报道或现场直播 50 余次,社会效益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 2018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技术领域。
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本项目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 7 个项目为依托,将地理学(宏观)、城乡规划学(中观)、建筑学(微观)三大不同空间研究尺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有机融合起来,通过12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决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我国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和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的技术难题。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一、项目名称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二、提名意见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是实现农林剩余物资源高效利用、缓解木材资源短缺、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途径。
该项目针对人造板易燃烧、防潮性能差、释放甲醛以及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技术难题,系统开展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该项目研发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绿色胶黏剂及高效制备、锌锡掺杂液固双相环保阻燃抑烟、多元体系坯料分级节能快构、高效节能成形技术及装备,构建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技术体系,突破了农林剩余物人造板绿色环保、阻燃抑烟、防水防潮等关键技术,为我国人造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重大的技术支撑,对保障木材安全、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该项目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鉴(认)定成果4项,主持或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2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3件,发表学术论文133篇。
该项目整体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成果先后在大亚人造板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保丽森实业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近三年主要应用企业新增销售额39.09亿元、新增利润4.03亿元,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成果材料属实,符合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人造板年产量超过3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
木材年消耗量6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超过52%,严重制约人造板行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国农林剩余物年产量超过15亿吨,其中农业秸秆约9亿吨,大部分被直接焚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人造板行业正面临着生产能耗高、环境友好性差、产品功能单一、附加值低等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项目简介
临床路径源于工业领域,1990 年起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引入医疗领域并普遍 使用,具有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安全、促进费用合理化等作用。我国于 2009 年 起系统推动相关工作,至今已发布西医临床路径 1212 个,覆盖 7000 多家医院。
中医临床路径与西医相比,存在医学信息来源多、且较多信息被现有证据 分级及推荐方法忽略、需融合辨证论治等技术难点,面临着医学信息难转化为实 践、医师间诊疗难规范、路径难推广等困境。基于循证实践理念的临床路径,是 优化和规范化医疗过程的最佳途径,可获取当前最佳证据并形成最优诊疗方案, 使众多中医信息转化为证据并指导中医个体化诊疗决策,缩小医师间的诊疗差异, 使中医更好地融入当代专科专病为主导的医学模式,二者并不矛盾。
2
客观评价
1、部门机构认同采纳
项目多次被主管部门所关注和认可。项目单位的 22 个病种路径被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医政司纳入推广并作为全国技术牵头单位,数量居中医药行业之首。
1 慢性肾衰 2 慢喉喑 3 绝经前后诸证 4 腰椎间盘突出症 5 尿血病
6 脚湿气病 7 四弯风病 8 经期延长病 9 肩锁关节脱位
项目历经十余载,创新提出基于循证的解决个体化与规范化矛盾的中医临 床路径研发思路,并建立推广相关技术体系,系统性地促进了中医药的循证实践 转化,保障医疗质量和提高临床疗效。主要科技创新有:
一、首次提出“多源证据、核心权重、层次共识、逐级递进”的中医临床 路径研制思路与技术策略,解决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原则与临床路径规范化之间 的冲突。基于中医多来源证据(含古籍、名医及自身经验等),结合证据等级与 推荐强度,通过专家咨询达成差异化的层次共识,确定中医核心内容与权重(中 医病种选择、切入点、证候共识、同病异证干预方案等),形成“病证结合”模 块化应用、“同病异证”分支结转及“理法方药”式逐级递进的决策法则,促进 古今病名一致化、同病异证操作化,并依据共识层次差异,以中医治则为起点, 逐级推荐和规范到治法、方药或非药物疗法,实现在路径中的辨证论治决策,并 有效兼顾其规范性和适用性。
patient outcomes, length of stay, and hospital costs: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val Health Prof. 2012.
2.焦雅辉.临床路径管理对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影响作用研究.中国医疗保险.2013.
5
推广应用情况
1、促进临床路径在全国的试点推广工作。项目从 2002 年起开展工作,2007
年在全国进行应用研究,并结合医改需求形成共性技术方法,多次被国家卫生主
管委、中医药管
理局从 2009 年起推进全国临床路径试点、推广应用工作,并将其作为医改重要
心对全国二/三级医院的评估结果相比,部分指标相对更优。
比较内容
国外
国内
该项目
年份
1985 首见于美国,后发 展覆盖欧美等发达国家
1998 年引入概念,无全 国性大型研究;2009 年 卫生部启动临床路径试
点工作
2002 年推动系统研究与应 用,2007 年开展首个全国
范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应用范围
常见多发病和外科
2018 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 中医临床路径技术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
提 名 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提名意见:
确保医疗质量、合理费用和满意度良好是群众对医疗服务最直接的评价标准, 也是各国医改的目标。我国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愿景,而诊疗行为 欠规范、诊疗经验差异大、医疗成本控制难等不利问题亟需解决,使得看病难看 病贵成为社会焦点。“以病人为中心”包含质量保证、整体护理、成本合理化控 制的临床路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力抓手,当前已经成为国家医改工作重点, 而中医药领域在制订和应用临床路径时,需要突破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
项目于 2002 年首先在中医药领域引入临床路径,10 余年来致力于研究中医 临床路径相关的技术方法,针对在临床路径中融入辨证论治、古籍文献、名医经 验、理法方药等中医特点的关键技术问题,首次提出了中医临床路径的构建思路 与策略,建立了相应的中医临床路径技术体系,示范研制一批集成当前最佳证据 的中医临床路径,创建了临床路径信息系统与技术协作平台,并在全国范围开展 多中心临床研究且取得成效。
构建路径
术构建路径
点的技术体系
人均住院费 文献系统评价显示:可减 呈持平或减少趋势
减少 2274 元
人均住院日 少并发症、提升医疗质量
减少 0.5-2.6 天
减少 2.81 天
患者满意度
等
提高
提高
参考: 1.Rotter T.The effects of clinical pathways 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三、建立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协作平台,辐射推广全国,促进中医临床路径 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建立了涵盖全国 16 省市 41 家单位的技术协 作平台,纳入 2913 例患者开展中医临床路径应用研究,取得人均减少住院费用 2274 元和住院天数 2.81 天的效果。项目受到国家卫计委关注,多次被中医药管 理局指定开展全国技术培训,并与协作平台成员共牵头制订了 42%的国家中医临 床路径(129 个/全国 304 个),促进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发展与推广应用。基于上 述效益,按在全国 1919 所二甲以上中医院推广估算,则每年可为国家节支医疗 费 131 亿元,减少住院日 1618 万天,增加入院 164 万人次,提升行业服务能力 6.4%,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参考 2016 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
展培训达 30 余次,包括 2009 年“中医临床路径制定工作座谈会”、2010 年“贯
彻落实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方案暨全国医院临床路径应用研讨交流会”和“国家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临床科研方法学培训会”等。
2、国内外技术比较
项目是我国首个中医药领域临床路径的方法学与应用研究。该项目与国外
研究以及 2012-2013 年间我国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后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
二、建立中医临床路径技术体系,制定系列技术规范,突破中医临床路径 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技术瓶颈。以常见病证为示范,筛选超 30 万条中医古籍及 现代文献,分析 22000 例电子医疗数据、质控评价和调研 2900 多例临床路径个 案、开展 300 余次专家共识等工作,构建了中医临床路径技术体系,包括 3 部中 医临床路径技术标准 37 项规范、2 部中医临床路径信息化标准 31 项规范、1 套 临床路径信息系统,规模大、难度高,实现该领域的重大技术跨越与突破。
3.赵琨.全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效果明显:来自第三方的独立评价.中国卫生经
3
济.2012. 4.吕玉波.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研究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成果辐射范围 (1)前期合作研究的 41 家协作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中 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海南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四川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 院等),随后共牵头 42%国家中医临床路径制修订工作,在全国指导约 2000 多个 专科协作组开展临床路径工作。(2)项目组在主流国际、国内会议/培训班做中 医临床路径共性技术方法主题发言 23 次,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地区专家会议、美 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圆桌会议、国际补充医学研究学会年等。(3)项目成果被人 民日报、新华网、中国中医药报、南方都市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超过 10 余次,社 会影响广泛。 4、项目验收意见 项目组承担 2007 年度公益性(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2 年通过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验收并获专家组高度评价:项目组织管理规范,内容涉及中医临床路 径的关键共性技术、路径管理及质量控制方法,可推广;11 个病种路径可供医 政司参考;中医临床路径评价指标体系可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首先推广使用。 2013 年,项目被遴选纳入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绩效评估试点项目,综合评级结 果为“成功”。2014 年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审定会,专家组高度评价:该标准首 次对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制定了基本原则,技术方法先进,工作流程规范,体系完 整,可操作性强,符合中医临床路径实际情况,具有创新性和引领作用。 5、同行评价 相关论著被陈可冀院士在《稳步促进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文中正面评 价和引用(2011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 年美国普林斯顿会议的创始人之 一、中国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CNHDRC)顾问、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 究所(NICE)顾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的医疗卫生政 策专家 Tsung-Mei Cheng(郑宗美教授)在项目单位交流时,充分肯定和高度评 价了该项目。 6、成果奖励 (1)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4 年度) (2)项目单位与三星电子、丰田汽车等国际企业一起获得亚洲区“最受尊 敬的知识型组织”(简称 MAKE 大奖,国际最为权威的知识管理“奥斯卡”奖), 成为中国地区首家获该奖的医院。(2013 年) 7、科技查新结论 国内外有关于临床路径的研究报告,但均未见与该项目相同的中医临床路 径研发、实施、评价技术、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信息系统、报告规范等研究内 容。
项目有明显突破与创新,达到同类技术领先水平,解决了在中医药领域应用 临床路径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和 绩效,促进中医临床路径在全国的广泛应用,对实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费用合 理化等具有积极作用,助推医改进程,促成人民、政府、医院和员工满意的医疗 新局面,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常见多发病和外科
常见多发病和外科,及中 医药有优势疗效的病种
技术领域
以现代医学为主,为技术 起源地
以现代医学为主,属技 术引进
突出中医药特点与中医管 理与评价技术要素,属技 术引进、吸收,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