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国外马克思主义几个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综述。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在探讨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现实困境以及未来发展。
最后在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提出了相关启示,并展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发展。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全面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为我们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和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现实困境,未来发展,讨论总结,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作用,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都成为亟待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对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全球体系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贡献力量。
1.2 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备受关注。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在于拓展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格局下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指导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综述

∞ 第8 第 JNLo H AT SH O FL H NM NC 新 M c. 理 论百 家 Vl o 卷 期 JU A F RY CO LO  ̄ A U C o . 工 I=口 弧 o E T中 O E . 壬 l M FP 舳E C C o. 8 o . N6 o P = . 6 O F P I
近年来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重点。特别是 19 97年中共 十五大提代表” 重要思想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并分别把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 党章以后, 关于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更掀起高潮。现将近年来对于这一问题探讨的主要 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命题研究 1 关 于马 克思主义 中国化与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有 的学者把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与中 国化 . 的马克思主义等同起来, 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的学者不同意此 一 种看法 , 为中国化 的马克思主 义只是 马 克恩主义 中国化 的“ 大最显著 的结果 ” 认 最 。有 些学 者认 溶 为 , 两个 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强调过程 , 这是 主要 指实践 , 动态 的; 是 中国化 的 马克思 口 主义强调结果, 主要指理论 , 是静态的。有些学者认为, 后者应该从属前者 , 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 是前者蕴涵后者。 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同组成部分的关系。有部分学者认为 , 马克思 目 主义中国化主要是理论上的,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些学者则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普
.
共 乐 山 市 晏 党 杭 学
近来克主中化题 年马思义国问研
克 思主义与传统 文化 的关 系等问题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综述 中嗣分类号 :S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92 20 )6 0 — 3 A1 A 1 9 62 (060 — 3 0 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研究日趋深入。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材编写取得显著进展,各高校纷纷编写出版了与时俱进、理论严密、应用性强的教材,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和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学科的理论体系。
再次,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得到广泛关注,例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不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研究深入。
二、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国外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经典著作进行了翻译和研究,促进了留学生和国外学者对中国学术研究的理解和认同。
再次,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国际研究合作不断扩大,形成了国际学术社群的共同关注和研究焦点。
三、研究趋势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需要进一步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需求,关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
其次,跨学科研究的需求日益增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对接,形成学科融合的新模式。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可以实现大数据分析和模型推演,为理论研究提供更为准确和丰富的支撑。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其国内外研究现状不断发展和积累。
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

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模块一:研究概况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外左翼学者开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为此,他们组织了不下几十次的国际大型学术会议,著名的有:“国际马克思大会”。
1995年9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
全世界有500多名代表参加,加上各界人士的参加,总人数达1000余人。
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震动,《世界报》惊呼:“马克思又卷土重来了、”“96马克思主义大会”。
1996年7月英国《社会主义者评论》杂志等单位组织召开,是一次规模空前的马克思主义者集会,与会者达6000余人,大会举行了260多场报告会和讨论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讨论会。
1998年5月由法国“马克思世界协会”等单位主办,总人数达1500多名,来自世界五大洲的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人士汇聚一堂,共同讨论有关《共产党宣言》和内容十分广泛的问题。
场面十分热烈。
“全球化与人类解放—建立公民世界”国际讨论会。
2000年11月由法国“马克思世界协会”等数家单位发起,与会者也有1000多人,大会讨论了构建公民世界的可能性和初步规划,讨论了全球化与人类解放的道路等问题。
“世界社会论坛”。
这是 1990年以来拉丁美洲各国左翼政党和组织举行的国际性理论讨论会,最初称“圣保罗论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圣保罗论坛”发展成为拉美甚至世界性的左派重要聚会。
2001年,“圣保罗论坛”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与会者一致赞同将论坛的性质确定为“左派、反帝、反对新自由主义、反对一切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团结互助和参与制定替代方案的空间”,并决定更名为“世界社会论坛”。
2002年,“世界社会论坛”吸引了来自世界1000多个组织的5000多名代表参加。
与会者骄傲地将论坛称为“百姓论坛”、“穷人的联合国”,他们响亮地提出:“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世界是可能的、”至2003年,“世界社会论坛”已经举行3届会议,基本成员组织达74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对当代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和流派进行研究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世界性现象,因此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我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和发展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和思想材料。
借助各国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的较为深入的和系统的研究,已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将大大推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所谓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是指产生和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西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后逐渐拓展到70年代的分析学、生态学和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通常理解。
产生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又不同于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归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所谓国外马克思主义则应该是国外出于各种目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各种思想流派的总称。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曲折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当今世界已经并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苏东剧变后,世界历史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正站在世界的战略全局,进一步阐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1.研究重心转移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领域开始由西欧大陆向英美转移。
早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植根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走下坡路之前的西欧大陆,目的在于探索一条不同于俄国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既批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又批评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但是随后相关研究开始走向衰落,与此同时,英美却不断涌现新的颇具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逐渐取代西欧大陆成为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心领域。
2.研究领域扩大,注重与实践结合现当代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左翼知识分子,他们与所在国的共产党联系较远,且大都是各个学科的知名学者,他们的研究不再受到过多的政治限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哲学,而是扩展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众多领域。
【2016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问题及评述【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问题及评述【正文】综观2005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热点仍集中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具体而言,其特征表现如下:一是继续追踪和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人物和问题的研究,如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和列斐伏尔等;二是扩展并加强了对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深度挖掘;三是对后马克思主义或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和流派的研究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化的浪潮和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景观,以及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迫切性,国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似有重“热”之趋向。
因此,整理并发掘已有的史料,立足于新的视野,重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流派,就成为一项摆在面前的重要工作。
就过去的一年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覆盖了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列斐伏尔和阿尔都塞等人,也包括了各个思想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等。
既有新译着的面世,也有立足新角度的深入挖掘。
1.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研究在过去的一年中,对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和晚期列斐伏尔等人的研究是国内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首先要提及的是卢卡奇的一本重要著作《理性的毁灭》,于2005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从意识形态上对德国法西斯主义做了“追究既往”式的思想清算。
作者把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责追溯到了非理性主义的思想学说,对自20世纪起的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源流、演变和社会后果等做了系统的考察和批判。
作者认为叔本华、尼采等人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在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承担了不可推卸的“思想责任”。
卢卡奇的这一观点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也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此书的出版为国内的卢卡奇研究提供了另一新的材料来源。
另外,其它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卢卡奇的思想做了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从两个角度界定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以及后人对它的发展。
我们现行党章上规定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广义上说的。
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在我国,我们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经列宁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21世纪为什么还要研究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1、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2、要认真研读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
3、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最丰硕的时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我国理论界从此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理论界最活跃、形成的成功也是最多的一个时期。
2、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
以20世纪70、80年代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紧接着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产力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和较为深入地研究。
从90年代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
世纪之交,理论界又就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调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 外 克 思 主 义 ; 国模 式 : 球 化 国 马 中 全
一
、
关 于 马 克 思主 义 的 历 史命 运 问题
没 有 马 克 思 , 有 对 马克 思 的 记 忆 , 没 没有 马 克 思 的 遗 产 , 就 也
苏 东剧 变 后 ,关 于 马克 思 主 义 历 史 命 运 问题 一 直 是 国外 马克 思 主义 研 究 中的 焦 点 问题 , 时 , 于 这 一 问题 的争 论 在 同 关
要:0世纪 9 2 O年代是 一个重要 的年代。苏东剧变无疑是这个年代最重要 的事件之一。此 时, 马克思主义 的
研 究和 发 展 遭 受 了 巨大挫 折 , 度 转 入 低 潮 。 0年代 中期 。 克 思主 义 的研 究 和 发 展 又 趋 向 回升 , 一 9 马 并延 续 至今 。新 技 术 革命 的迅 速 扩 张 。 不仅 改 变 着 人 类 的 生 产 方 式 和 生 活 方 式 , 时推 进 了全 球 范 围 的现 代 化 进 入 一 个新 阶段 , 给 同 也 马 克 思 主 义 带 来新 的挑 战 。 克 思 主 义 的 研 究 议 题 也 愈 来 愈 广 泛 , 文 试 就近 2 马 本 O年 来 国 外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的几 个
2 1世纪的社会主义仍 有着广 阔的前 景。英 国学者 拉尔 夫・ 密
利 邦德 (  ̄ h l b n ) 回 答 面 对 社 会 主 义 未 来 所 表 现 出 R p Mi— ad 在 i
来 的怀 疑 时 指 出 . 管 资 本 主 义保 持着 持 久 的 活 力 。 管 现 实 尽 尽
21 0 0年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u l fHu e iest f o o cf ma i e n o ilS in e T ma b i 0 o Unv ri o n misHu nt sa d S ca ee c s y Ec i
对 新 自 由主 义 及 帝 国 主义 的研 究 与 抵 制 是 当前 国外 马 克 思 主义 及 左 派 活 动 的 主 题 。 为 一 种 经 济思 潮 。 自由主 义 于 作 新 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后 问世 。 14 9 4年 , ・ 耶 克 发表 了 《 往 奴 冯 哈 通 役 之路 》 这 部 著 作 被 认 为是 新 自 由主 义 的 宪 章 。然 而 在 随 后 , 的2 0年 中 , 方 资 本 主 义 国家 经 历 了 经 济 的 黄 金 时 代 , 没 西 并
态度 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驰 们指 出: I 一 第一 . 苏联东欧社会 主
义倒 塌 , 不是 马克 思 主 义本 身 造 成 的 , 是 这 些 国家 的 领导 人 而
偏 离 了 真 正 的 马克 思 主 义造 成 的 . “ 大 林 主 义僵 化 模 式 ” 是 斯 的 结 果 。第 二 , 马克 思 主义 的基 本 原 理 没 有 过 时 , 克 思 主 义 马
义过时了” 。为 了 探求 苏 东 社 会 主 义 失败 的原 因 , 国外 马克 思
主义 各 流 派纷 纷 重 新 讨 论 马克 思 主 义 的历 史 命 运 问题 。否 定 马克 思 主 义生 命 力 的观 点 集 中 表现 在 两 个 方 面 :一是 把 苏 联 东 欧 社 会 主义 的失 败 全 部 归咎 于马 克 思 主 义 本 身 ,从 而 否 定
有 接受 新 自由派 的 观 点 。17 94年 的 “ 油 冲击 ” 现 了战 后 世 石 展
的社 会 主 义 政 权 有 这样 那 样 的缺 陷 和 不 足 。但 是 社 会 主 义 和 马 克思 主 义 并 不 是 在 消亡 中 , 为 “ 会 主 义 确 实代 表 对 资 本 因 社 主 义 的惟 一 合 理 和 人 道 的另 一 种 选 择 ” 。
马克 思 主 义存 在 的合 理 性 。 为 马 克 思 的 共产 主义 是 “ 认 乌托 邦
S p2 0 e .01 V0 . No9 1 . 7
第 7卷 第 9期
近 2 年国外马克思主义 0 几个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杨 慧
(. 建 师 范 大 学 , 建 福 州 3 0 0 ;. 建 省 委 党 校 , 建 福 州 3 0 0 ) 1福 福 5072 福 福 50 1
摘
20 0 8年 全 球 经 济 危 机 的爆 发 ,各 种 资 本 主 义 弊 端 的 暴
露 , 富差 距 大 的拉 大 , 贫 国外 马克 思 主 义 研究 转 向社 会 主 义 寻 找 出路 , 出 了各 种 社 会 主 义 改革 及 解 决 方 案 。 提 三 、 于 新 自由主 义 及 帝 国 主 义 问题 关
全 世 界 范 围 内达 到 前 所 未有 的激 烈 程 度 。 方 主 要 国家 , 其 西 尤 是 美 国的 政 要 们 大 肆 宣 扬 . 马克 思 主 义 终 结 了 ”“ 克 思 主 “ ,马
没 有 将 来 ; 论 如 何 得 有 个 马 克 思 , 有 他 的 才 华 , 少 得 有 无 得 至 他 的某 种 精 神 。嘲 贝 马 斯 把 苏 东剧 变 看 成 是 一 场 “ 正 的革 哈 矫 命 ”并 指 出, 欧 剧 变 和 苏 联 的变 化, 不 意 味着 社 会 主 义 的 , 东 并 失 败 。 败 的 只 是 苏 联 模 式 的 “ 会 主 义 ”即 官 僚 社 会 主 义 。 失 社 ,
空头 支票 ” :二 是 认 为 马 克 思 主义 的理 论 在 今 天 已失 去 了效 用 , 不 能指 导 今 天 的 社会 现 实 。 已 面对 上 述 这股 否 定 风 , 多 学 者 并未 随波 逐 流 , 是 冷 静 许 而 理性 地 分 析 形 势 , 思 自 己的 理 论 观 点 、 仰 , 唯 物 史 观 的 反 信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