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建设实践研究为重点,吸取和借鉴当代国内外社会科学的新成果,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本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本学科点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较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各方面均达到合格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点博士学位获得者,必须系统深入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系统地了解当代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动向,具有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改革的素养和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二、学习年限脱产博士生一般为3年,在职博士生为3-5年。
三、研究方向1.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本研究方向属于学科的前瞻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研究。
本方向着重研究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问题。
重点突出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突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研究,即研究新时期发展的各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诸方面内容发生的历史演变及演变的特点和规律;二是突出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即研究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态势,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对策。
本方向的研究有助于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发展。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本研究方向属于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
本方向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国外各种意识形态理论;在上述基础上,研究国内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与教训,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问题。
本方向的研究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总体上依托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全面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四三三”的“四”指四个培养阶段,即预锁定、硕士生、博士生和弹性延长四个阶段;第一个“三”是指三个层次的质量指标体系,即全过程质量指标体系、培养条件质量指标体系和模式改革质量指标体系;第二个“三”是指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的激励机制。为此,南京大学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要点》、《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管理办法》、《南京大学关于在部分学科实行弹性学制(博士研究生)的意见》、《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抽查盲审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方案》等,这些措施为我系构建“四三三”培养体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在新培养模式下,我系相关博士改革措施均已到位,包括: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度,博士生招生名额分配上动态的管理机制、过程管理和择优分流相结合的博士生资格考核制度、博士学位论文“抽捡盲审”制度,选拔优秀拔尖博士在读生采取弹性学制延长在读年限加大资金支持。上述培养制度改革旨在优化生源,分层考核,过程管理,论文盲审,加大激励,健全监督,为提高哲学学科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硕士中期考核:为保证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学科组组织相关教师组成中期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硕博连读,对考核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对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博士资格考核:资格考核以考察博士生对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术素养、对专业研究动态和前沿领域的鉴别和把握能力、完成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等为重心,同时考察其学风和学术道德。考核通过方可作为博士候选人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考核从博士二年级上学期开始,首先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单位进行预考核,然后是二级学科的正式考核和全系考核。预考核内容以资格论文(或研究综述)为主,要求体现出对所研究领域或主题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核心范畴、主要观点、经典研究、前沿动向等的理解和把握。正式考核皆以面试为主,或结合笔试。考核内容及比例为:学位课程的完成情况占%;开题综合报告占%;完成的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占%。最终以全系为单位,做出暂缓通过率不低于%、优秀率不高于%的考核结果,并予以公示。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详细细节参看《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30503)一、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胜任本学科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者。
具体要求是:1.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仰,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深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和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开展高水平研究,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范围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3-6年,基本学制为4年。
博士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非全日制博士生或同等学力、跨专业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最低修业年限为4年。
提前毕业的条件:博士生在读期间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成绩优异,且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在答辩前完成了不少于2次的学位论文进展报告;至少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1篇或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因学习、工作或身体等原因,申请延长学习年限者,须经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同意并上报学院、学校批准。
四、培养方式1.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尤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学习要体现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宗旨,要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培养博士生的学科专业意识、素养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课程实施以学术研讨、专题报告为主。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10101 )一培养目标1、本专业培养具有高深哲学理论素养,热爱祖国文化,品德优良,学风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实际工作者。
2、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广博、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初步掌握第二外语。
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状况,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和现代学术方法,对复杂课题进行独立地原创性研究。
3、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理论宣传和实际工作。
二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2.马克思哲学观研究3.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4. 制度理论5.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学制与学习年限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达到正常毕业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
学习年限为3-7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其中必修课12学分,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由导师自行安排,学分记入总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 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计2学分。
专业外语,计2学分学位专业课,3学分第二外国语(英),计2学分。
第一外语为非英语的学生必修。
前沿讲座5学分(1)形式:本专业的前沿讲座主要就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使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趋势有清楚的了解,以便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或重大课题的研究。
前沿讲座采取主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即主讲人提出问题,阐明观点,随之进行讨论。
博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9次,其中个人主讲不得少于2次。
(2)考核方式:每参加三次前沿讲座计1学分,主讲一次计1学分。
2 选修课可选修1至2门课程,计入总学分。
第二外国语,2学分。
博士研究生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第二外国语必修英语。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第1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基础、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博士研究生。
通过严格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训练及学术交流,使研究生在所学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二、培养要求1. 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性解决学术和实际问题;3.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交流能力;4.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三、课程设置1. 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2. 专业课程:涵盖本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研究方法及前沿动态;3. 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实验方法、学术研讨等,拓宽学术视野。
四、科研训练1. 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2. 定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3. 申请并承担校级、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4.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达到高水平学术论文标准。
五、培养过程1. 第一阶段(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确定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2. 第二阶段(第二年):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学术交流;3. 第三阶段(第三年):深化课题研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科研项目;4. 第四阶段(第四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论文答辩、总结学术成果。
六、考核评价1. 课程考核:采用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评估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2. 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3.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评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4. 毕业评价: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培养质量。
七、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指导作用;2. 完善科研条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资源;3.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与国际一流学术水平接轨;4. 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5. 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aacc33f0bb4cf7ec4bfed03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30501,授法学学位)一、培养目标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和良好学风;2.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比较宽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3.能够较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5.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党政工作。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4.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5.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管理6.马克思主义与大学德育三、学习年限本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5学分。
注: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博连读、直攻博贯通设置)1.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根据需要,可以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博士生指导小组由3—5名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组成。
2.博士生专题研讨课是培养博士生综合能力和进入学科前沿的重要环节,博士生应在导师确定的专题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专题研讨课。
每完成一次研讨内容,得1学分。
3.科学研究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部分,为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应积极组织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
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1次国际学术交流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会议论文,记研究环节1学分。
4.博士论文资格审查。
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思想道德方面: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团结敬业,立志把自己的理论研究献给祖国的现代化事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
业务素质方面:1、硕士研究生: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
在专业研究领域应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具备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研究的能力。
学位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2、博士研究生: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并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与写作能力。
在具体的专业研究方向上应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并具有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内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学科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是在良好的学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支撑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建立。
当时刘林元教授的《唯物辩证法与社会调查》一文就曾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充分肯定。
70年代,胡福明教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对当时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80年代孙伯鍨先生的《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堪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作品之一。
作为本学科点的重要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点,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点,1994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2005年正式批准成立。
经过多年努力和积累,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点已经形成一个老中青结合、结构梯队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
现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6名。
主要研究方向有:1.“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2.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3.当代国外左翼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本学科的鲜明特点是,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学解读,确立科学评价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流派的理论尺度;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最新发展作原创性的研究;批判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成果来剖析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中出现的最新理论问题。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10101,授哲学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格规范的学风,2.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当代发展,具备坚实的哲学功底和广阔的视野。
3.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本领域做出富有创造性的成果。
4.熟练地掌握一到两门外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二、本学科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2.社会认识论与人文社会科学哲学3.社会认识论与社会信息论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三、学习年限本学科专业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
四、学分要求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生总学分要求≥29学分。
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总学分要求≥53学分。
注: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六、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1.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根据需要,可以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博士生的培养和考核工作。
博士生指导小组由3—5名教授(含副教授)组成。
2.博士生专题研讨课博士生专题研讨课是培养博士生综合能力和进入学科前沿的重要环节。
博士生应在导师确定的专题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并公开做学术报告。
每完成一次研讨内容,得1学分。
3.博士生申请论文资格审查博士论文资格审查由博士生指导小组负责进行。
博士生申请论文资格的基本条件是:(1)必须修完所有规定的课程;(2)完成博士论文选题报告。
博士论文选题报告应包含的内容有:(1)选题的由来、理论和实践意义;(2)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包括成就、问题、原因及发展趋势等;(3)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4)研究中的难点、重点与创新之处;(5)在论文资格考核时已完成的相关工作;(6)主要参考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30504授予法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是在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其中主要包括指导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指导越朝古老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
二、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国外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教学,科学研究,理论宣传的高级人才。
基本目标和要求是:1、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掌握系统、宽广而深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知识。
3、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发现、把握并解决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同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
三、研究方向简介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3年,在职博士生可延长1—2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总学分为15-18学分。
六、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形式包括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和参加学术会议等。
调研工作结束,研究生必须写出调研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
调研时间为四周左右。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本专业博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3篇学年论文。
其中应至少有3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2、本专业博士生在第4学期通过中期考核后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论文选题应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学位论文必须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科学性、理论性。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导师全面负责与专业指导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制度。
在培养方式上坚持四个结合:1、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学习结合;2、重点讲授与课堂讨论结合;3、教学与科研结合;4、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
培养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博士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实行博士生自学为主、导师指导为辅的指导原则。
九、其它
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生课程至少3门。
并且考试须与硕士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本专业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
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3、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单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4、每位博士生必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六周内,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根据个人培养(学习)计划每学期都要完成“在线选课”。
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5、本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博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依据。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简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