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特点论文
浅析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及其特征

浅析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及其特征作者:王东震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8期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研究的壁垒被打破,研究者来自世界各地并以刊物与会议为载体进行学术活动,研究的内容、主题与以往有着新的变化并具有多元化、导向性的新特征。
关键词:国外马克思主义;新特征;多元化世界形势不断变化与发展,苏东剧变后虽然给马克思主义研究带来了困惑,客观上却打破了以往较为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研究的领域、主题、结构都發生了相应变化并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一)研究的地域分布发达国家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集中在欧洲和北美,而发展中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也是研究热门的当为拉美国家;其中欧洲和北美在研究方面也有不同,欧洲和北美虽然理论渊源方面近似,但是欧洲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接受欧洲辩证法的传统且为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北美主要接受的是英美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传统且为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混为一谈。
(二)研究的载体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国家或组织形成一些年会或集会的传统,说明马克思主义存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德国因为历史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比较活跃,西班牙与意大利也在各自关注的问题中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
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较为典型,2007年俄罗斯学界展开了对十月革命的反思,但其中展现出来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及历史修正主义倾向值得反思。
俄罗斯因为历史修正主义的一些因素直至导致最后社会性质的转变。
民粹主义则极端强调平民大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对平民大众进行操作和控制,其表面以人民群众为核心,实际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权力观念,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极为蔑视。
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时需要避免民粹主义与历史修正主义。
(三)研究的主题目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对当代资本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分析批判,英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转向对资本主义道德规范进行批判并揭示其虚伪性。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征浅析.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征浅析作者:粟多树时间:2011-6-30 13:23:00论文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思潮。
他们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对资本主义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运动的出路等问题进行了批判和探讨。
本文试从整体上来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从六个方面概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以便于吸收和利用其合理的成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文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多样性批判性现代性开放性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兴起并在国际上颇有影响的一股哲学思潮。
它以时代的变化为借口,提出并企图用西方近现代的某些哲学思想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改造,使之“完善、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在整体上与马克思主义根本相反,但是我们也不能对它采取简单化的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扬弃的方法来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中吸取积极、有利的因素。
本文试从整体上来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从中抽取出其共同、一般的特征,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
一、学派的多样性这可以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林立、理论繁多,并不能纳入一个完善统一的“公理”和通用的模式,具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性与多变性。
这是一个只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稍微有所了解、接触就会感觉到的不争事实。
其中有影响的如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十多个学派。
而且有些大学派里面还套小学派,有不少分支。
可以说,在这众多的学派中也找不到两个观点毫无分歧的哲学家。
此外,各学派之间还不断相互影响甚至交叉。
因此,人们要准确地说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究竟有多少个流派可以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导致同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会出现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论西方马克思主 义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复杂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思潮,它在 20 世纪兴起并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独特的探索和解读。
要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首先得了解其产生的背景。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释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时面临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以及法西斯主义的崛起,都使得人们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新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不仅仅通过经济和政治手段来维持其统治,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控制来使被统治阶级接受和认同现有的社会秩序。
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指出文化工业通过标准化、商业化的生产方式,剥夺了大众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抗意识。
在哲学层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
例如,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人的主体性被削弱。
他强调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理论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了在政治斗争中,争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
他认为,统治阶级不仅依靠暴力和强制手段来维持统治,还通过在文化、教育、宗教等领域的优势地位来塑造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而获得合法性。
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些理论过于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而相对忽视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较为抽象和思辨,缺乏与现实政治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指导实际的社会变革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思想的研究述略

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思想的研究述略【内容摘要】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展开了研究,并就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思考,为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思想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发生在中国特殊语境下的文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化的重要环节和方面。
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兴趣,纷纷从文化层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关问题,深刻地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选择。
一、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思想的研究特点(一)从文化的个性维度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外学者大都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来切入研究。
澳大利亚尼克奈特指出:“像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传统那样宏大而迥然不同的知识传统本身就可能潜伏着解释的多样性。
”[1]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李瑞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乐哲强调,国外目前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仍然很不够,比如在美国大学的哲学系,《易经》是被当做东方宗教来学习的。
(二)从文化融合的视角透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英国韩素音认为:“辩证唯物论与中国民族特点相结合的这一过程,正在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2]美国施拉姆指出,毛泽东始终把一种西方血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视为他一心想编织的社会和政治织物的经线和纬线。
德国皮特·奥皮茨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从孔子的儒学出发到成为共产主义战士有一个自然的文化心理过程,是儒家学说促使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3] (三)多学科研究并举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
国外研究者广泛借鉴、使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该问题。
麦克法考尔、奇克、高德曼和史华慈等,就借鉴了文化学、文化哲学等研究方法,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
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点

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点近年来,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虽然处于学术边缘,但并未完全沉寂,从总体上看,学者们主要从六个方面多维度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及其与当代的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批判·创新”为主题;二是跨学科、多层面、整体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三是以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为标尺强烈关注现实问题;四是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观念。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质与命运的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质的问题,尽管德国学者的具体观点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反意识形态”(Antiideologie)、“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
他们认为,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体系内部存在某些分歧,但“多元的马克思主义”、“复数的马克思主义”(Marxismen)概念应予以抛弃。
豪克(Wolfgang FritzHaug)断言,宣称第一原理过时,“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是不能容忍的”。
根据霍尔茨(Hans Heinz Holz)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能抛弃的第一原理或范畴是:生产关系是决定性的社会关系;阶级矛盾是所有制关系的产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唯物主义思想总体性。
米勒(Eva Miiller)断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迄今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性”。
在扞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他们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并强调,只有对当今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例如,迈特舍尔(Thomas Metscher)指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理论体系,而是未完成的、不成熟的。
“无疑,语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亏空领域……这对美学领域来说同样也是适用的。
”在马克思主义命运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未来,因为没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关联,就不会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于是,特雅登(KarlHermannTjaden)主张把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枝节,而把恩格斯的文明形成理论、生产方式必然相互继承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学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
浅析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特征

1 8 2 1 人 民 论 坛
责 编/ 王坤娜
论说 纷呈 , 学派林 立 , 多元倾 向凸显
上左翼学者内部有着严重 的分歧 , 使得马克思主义在理论重建
过程 中分化 为 各种 思潮 学 派 和 团体 , 各种 马克 思主 义派 别 纷 纷
一
直存在, 所谓今 日马克思主义的危机 , 首先便是指工人 运动 本论》关系的多维分析, 还有缘于中国的快速 发展所 引起 的思 考,“ 北京共识” 、“ 中国经验 ” 、“ 中国道路” 和“ 中国模式” 己 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门词汇 。
与此 相 对 的是 , 世 界 社 会 主 义 运 动 在 苏 东剧 变 后 跌 入 谷
余人 , 该项目两年出版一卷, 预计将于2 0 2 2 年完成。
概言之 , 苏东剧 变后, 国外马克思主义 出现 了理论热运动
与此同时, 一系列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刊物, 如英 国的 冷的基本格局, 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断裂使马克
《 社会主义记录 》、《 新左派评论》、《 资本 与阶 级》, 美 国的 思 主义 思想 回到 了经 分 裂而 产 生 的知 识 分 子 学 派 当 中,“ 学 院
灵 》、 巴里 巴尔 的 《 马克思 的 哲学 》、 P ・ 勒 古尔德 的 《 马克 思 主 葡 萄牙 、 希腊 、 塞浦路斯、 捷 克、 摩 尔 多瓦 、 俄罗斯、 印度 、日 义 哲学 是 干 什么 用 的》、 M・ 瓦岱的 《 马克 思 : 可 能 的 思想 家 》 本、 以色 列 、 南非、 巴西 等 , 共 产 党 依然 还 在 , 并在 新 的条 件下
【2016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问题及评述【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问题及评述【正文】综观2005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热点仍集中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具体而言,其特征表现如下:一是继续追踪和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人物和问题的研究,如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和列斐伏尔等;二是扩展并加强了对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深度挖掘;三是对后马克思主义或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明显的进展。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和流派的研究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化的浪潮和全球范围内的科技革命景观,以及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迫切性,国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似有重“热”之趋向。
因此,整理并发掘已有的史料,立足于新的视野,重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流派,就成为一项摆在面前的重要工作。
就过去的一年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覆盖了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列斐伏尔和阿尔都塞等人,也包括了各个思想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英国的马克思主义等。
既有新译着的面世,也有立足新角度的深入挖掘。
1.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研究在过去的一年中,对卢卡奇、葛兰西、布洛赫和晚期列斐伏尔等人的研究是国内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首先要提及的是卢卡奇的一本重要著作《理性的毁灭》,于2005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从意识形态上对德国法西斯主义做了“追究既往”式的思想清算。
作者把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责追溯到了非理性主义的思想学说,对自20世纪起的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源流、演变和社会后果等做了系统的考察和批判。
作者认为叔本华、尼采等人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在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承担了不可推卸的“思想责任”。
卢卡奇的这一观点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也不一定完全赞同,但此书的出版为国内的卢卡奇研究提供了另一新的材料来源。
另外,其它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卢卡奇的思想做了分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2000字范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2000字范文马克思主义发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和道德风尚,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2000字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马克思主义论文2000字范文篇一:《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提要】人道主义是怎么来的?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弄清这些问题,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发展,又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最初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民主主义的理论基础。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用人道主义来反对封建统治和论证民主主义。
他们认为,民主主义才是符合人性的,即人道主义的,而封建专制是违反人性、人道主义的。
空想社会主义接过了人道主义论据,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这种制度也是违反人性、人道主义的,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符合人性、人道主义的。
这种以道德原则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学说,就是空想社会主义,或曰伦理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经历过从民主主义转变为空想社会主义的过程。
1842年前后,他们在哲学上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只限于自然观,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者,即人道主义者。
而在政治上,他们已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那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道主义已不同于民主主义的人道主义。
就马克思来说,他的人道主义不是人的理性异化论,而是人的劳动异化论。
马克思虽然以人的劳动代替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但仍然用人道主义方法来论证社会主义,未摆脱唯心史观,仍然停留在空想社会主义的水平。
不过这种观点已突破精神性的理性而过渡到物质性的实践——劳动,这就为他从唯心史观架起了通向唯物史观的桥梁。
因此当他和恩格斯发现生产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时,唯物史观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出现了。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道主义历史观转向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特点论文近年来,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虽然处于学术边缘,但并未完全沉寂,从总体上看,学者们主要从六个方面多维度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及其与当代的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批判·创新”为主题;二是跨学科、多层面、整体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三是以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为标尺强烈关注现实问题;四是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观念。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质与命运的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质的问题,尽管德国学者的具体观点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反意识形态”(Antiideologie)、“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
他们认为,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体系内部存在某些分歧,但“多元的马克思主义”、“复数的马克思主义”(Marxismen)概念应予以抛弃。
豪克(WolfgangFritzHaug)断言,宣称第一原理过时,“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是不能容忍的”。
根据霍尔茨(HansHeinzHolz)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能抛弃的第一原理或范畴是:生产关系是决定性的社会关系;阶级矛盾是所有制关系的产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唯物主义思想总体性。
米勒(EvaMiiller)断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迄今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性”。
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他们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并强调,只有对当今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例如,迈特舍尔(ThomasMetscher)指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理论体系,而是未完成的、不成熟的。
“无疑,语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亏空领域……这对美学领域来说同样也是适用的。
”在马克思主义命运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未来,因为没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关联,就不会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于是,特雅登(KarlHermannTjaden)主张把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枝节,而把恩格斯的文明形成理论、生产方式必然相互继承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学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未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intergrafiverMarxismus),应包括六个维度,即(作为辩证过程的历史)本体论维度,(作为自然本性的人与社会关系总体的)人类学维度,(统一理智概念的)认识论维度,(生产关系的)形态史维度,(世界形成、美学的)文化史维度,(反对压迫的表达、人权的)伦理与政治一实践维度。
那么,作为进步的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如何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重新获得影响力?泽普曼(WemerSepp-mann)指出,应该重构马克思思想的基础,放弃理论化世界观,并从实践哲学角度使之“再政治化”(Repoliti-Sierung)。
贝伦特(ManfredBrent)强调,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它才能获得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推动人类发展的强大力量。
因而,应该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一切已经或正在被证明为正确的地方。
二、比较视野中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在德国,一些学者试图通过对卢森堡与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理论的比较,发现新的洞见。
例如,施默尔(Hans-JorgSchimmel)指出,依卢森堡之见,马克思并没有就资本积累机制给出令人满意的描述。
于是,在《资本积累》中,她对资本积累机制进行了重新阐释:在扩大再生产周期结束后,每个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最初都以剩余产品的形式存在;但由于所有的人都想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不想购买别人的产品,这样就不可能把产品转化为实际的剩余价值,因而必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外寻找购买方。
如此说来,仅仅从资本关系角度就根本无法阐释资本积累过程。
实际上,只有当这些领域中的价值量被资本逐步吞并后,资本扩大积累过程的实现才具备了必要条件。
施默尔断言,“从卢森堡与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的不同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关于再生产过程问题的观点差异”。
他认为,卢森堡经济学的出发点就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论证资本积累的内在逻辑,而核心观点在于,“资本主义的生存与进一步发展需要把非资本主义生产形式作为自己的环境……需要使非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其剩余价值的替代市场”。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还对凯恩斯与马克思作了比较,并强调两者互补的必要性。
例如,莱比格尔(JurgenLeibiger)认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没有研究经济结构,以及不同民族经济环境的国际化问题,忽视了金融市场的影响、对劳动供给的必要干预以及生态问题。
在他看来,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基础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劳动价值论、剥削理论是其出发点;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分权的决策机构、平等交换与竞争、劳资交换特殊性、占有关系与分配关系为结构性要素;货币作为资本,通过G-W-G’’’’的运动形式实现其使用价值,则是体系的内驱力。
他认为,尽管马克思奠定了雇佣劳动理论和危机理论的基础,但危机的原因不是需求匮乏或消费不足,而是在G-W-G’运动中的高积累超过了需求。
马克思认为工资增长能够导致危机,连续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但事实上并未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危机也没有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
0概而言之,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相似之处,就在于提出了共同的财政、货币政策,但在权力、所有制、财富等观点上存在差异。
就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工人利益而言,马克思的理论是完善的,但只有与凯恩斯理论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克服近十年来经济政策转变导致的经济危机。
但是,关键在于,“欧洲凯恩斯主义”(Eurokeynesi-amsmus)能否解决欧洲经济问题?莱比格尔断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是描绘资本主义社会选择构想的基础,但他却很少主动谈及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可能性;相反,凯恩斯将宏观经济和社会维度再次引入经济政策中,对于经济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但他无法就现代反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提出更有利的理论支持。
因此,在当今经济政策选择中应借鉴凯恩斯与(或)马克思的理论,而不是简单地套用。
戈尔德堡(JorgGoldberg)指出,“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分析而言,两人最终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但并未进行详细论述:马克思的危机分析被视为空间膨胀的需求政策,凯恩斯关于资本主义的描述被视为对这一生产方式未来能力的批判。
由此可见,就上述问题而言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然而在我看来,两位‘经典作家’的理论只是被动地成为大众失业条件下的选择”。
尽管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左派政治的现实价值”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他们都试图借助凯恩斯主义论证“另外的经济是可能的”。
不过,过高估计凯恩斯主义的作用,显然是有害的,在当代社会中,左派还必须寻找超越凯恩斯主义的途径。
三、布莱希特、阿本德罗特、容克与马克思主义在布莱希特逝世五十周年之际,学者们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其戏剧理论与实践:一是反对将布莱希特肢解为早期“抒情诗人”与后期“政治剧作家”.而要求完整地理解其戏剧理论与实践,并以资本主义批判视角深入分析其戏剧作品。
就布莱希特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而言,他本人将自己视为马克思主义鉴赏家,但今天在德国,“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才允许上演布莱希特”。
二是对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与布尔迪厄的影视理论进行比较。
“间离效果”(Verfremdungseffekt)作为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与实践的概念,是指观众在描述过程中采取了研究、批评的态度。
在这个语境中,两者显然是对立的:对前者来说,批评意味着改变,戏剧是阶级斗争一部分;对后者来说,批评意味着理解,戏剧被抬高为阶级社会中高雅文化的表达。
但“如果人们将社会学的‘行为’范畴与美学的‘姿态’范畴进行比较,那么,两者的批评与间离理论的相似性是明显的”。
三是分析了布莱希特与布洛赫的关系。
“当布莱希特坚持资本主义分析并排除艺术时,布洛赫却开始把乡愁的目光转向生活改革的亚文化,以及世纪之交的社会主义与青春艺术风格的统一”。
“前者作为道德主义者,坚持防守、思考后面的事情;后者作为乌托邦主义者,期望拯救、思考最后的事情。
”为纪念阿本德罗特诞辰一百周年,德国召开了三次学术讨论会,并给予高度评价。
哈贝马斯指出,阿本德罗特对于民主法权国家基本法的解释是令人信服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人们也普遍认为福利国家是民主法权国家的合法性条件之一。
当然,阿本德罗特力图在宪法眶架内进行社会主义变革的理论已经过时。
德佩(FrankDeppe)强调,“阿本德罗特的法权概念以及对宪法的解释,同时引导我们把政治科学理解为政治社会学”;作为马克思主者,阿本德罗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将经济、政治、社会视为—个整体,承认政治法律关系、权力结构的自主性;并将经验研究的精确性置于意识形态批判之上,坚持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国家的变化过程进行重新分析。
在德佩看来,阿本德罗特政治理论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权力的不平衡,决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功能和危机周期。
不过,尽管阿本德罗特意识到了非极权主义暴力所伴生的“去民主化”(Entdernokratisierung)的危险性,但却忽视了新自由主义在经济、政治、社会关系中引起的根本变化,如“去国家化”(Eatstaaflichung)倾向。
为纪念《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创办人容克逝世十周年,该杂吉重新刊发他的《马克思主义左派:瓦解与新生》(1989-1990)—文。
在该文中,容克主张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开放、创新的态度。
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为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而悲观,反而坚信“如果马克思主义者能够成功地将‘旧的’阶级问题与新的社会、文化、全球问题结合起来,并创造新的政治、社会表达形式;并且,如果能够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民主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与当时第三世界解放运动之间的世界范围的进步联盟做出贡献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思潮在德国社会中就能发挥中期作用”。
四、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生命力在德国社会学中,阶级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甚至像德佩所说,出现了“阶级分析理论的亏空”。
不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阶级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出现了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基础的阶级分析趋势。
关于无产者回归与无产阶级状况、阶级结构与阶级意识、阶级与性别关系等问题成为左派的讨论主题。
例如,2006年9月“德国阶级研究”项目组第六次工作会议的任务就是,讨论在电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内部发生的变化对阶级理论研究产生的影响,以及阶级与阶级意识的形成问题。
泽普曼强调,阶级理论研究的核心在于讨论工人阶级是不是“不断变化的主体”。
他指出,社会结构转型使工薪阶层不断分化,从而导致“再无产阶级化”和“去身份化”。
不过,如果将“蓝领工人”视为工人阶级的标志,那么德国工人在数量和比重上就急剧下降。
所以,索恩(ManfredSohn)断言,对于大多数从业者来说,“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概念是过时的东西,但如果把工人阶级重新定义为“工作的雇佣阶级”,将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