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情绪的发展及其特点45667

小学生情绪的发展及其特点45667
小学生情绪的发展及其特点45667

小学生情绪的发展及其特点45667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节小学生情绪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情绪与情感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的。人类的情感现象,即广义上的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不同与认识过程的反映形式,是指通过体验,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和事物与主观预期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具有过程、状态、内容、性质等不同的侧面,可分为情绪、情感和情操。

情绪是最基本的情感现象,它代表着感情性反映的过程。它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所以是不学就会的,并常具有高度的紧张性。当有机体的某种需要获得满足时,则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愉快、喜悦等;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焦虑、愤怒等。情绪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反映形式,具有外显性和即时性,常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有许多种类,人类最原始的四种情绪就是愉快、愤怒、恐惧和悲哀。

情感是广义情感中的一种,是较高级的情感现象,它侧重于情感现象的内容方面。情感与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所以并不是与生俱有的。情感也是多种类的,但具体可分为两类: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感,如害羞、骄傲、谦虚等;与他人有关的情感,如爱、恨等。相较于情绪而言,情感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和稳定性。

情操是最高级的情感现象,它与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如与人交往中产生的友谊感、与遵守法规法则有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联系的美感及理智感。情操发生得较晚,为人类所特有,是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进程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情操比情感具有更稳定和含蓄的特点,它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然而,以上情绪、情感与情操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实际上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不同侧面。

在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情绪与情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与情感对个体的行为既有促进作用,也会产生干扰作用。一定的情绪、情感往往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如果一个人缺乏热情,表现冷漠,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中去,也难以

取得好成绩。适度的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从而推动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心理学有关研究证明,适当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成功解决任务,但是如果个体产生的消极体验过多,如不满、消沉、情绪低落,或者个体由于动机因素而产生过高的焦虑或紧张,则会干扰个体的行为,妨碍活动的进程,降低活动的效率。

情绪、情感在人际关系的调节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借助于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表情,人们彼此可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通过察颜观色,可以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使人际交往得以正常进行。如果个体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愉快、开朗,则在人际交往中较受欢迎;相反,如果个体的情绪困扰长期不能解决,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不能与人正常相处,难于适应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不仅影响活动效率,而且也有损于身心健康,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焦虑、压抑,及一些身心疾病,如偏头疼、高血压、胃溃疡等,甚至引起神经症或精神病。

二、小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平时我们所说的小学生的情绪是就广义而言的,它包括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是指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小学生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要对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抱有一定的态度,以获得某种主观体验,这便是小学生的情绪。进入小学以后,儿童从无拘无束的、天真无邪的幼儿转变为受校规学纪约束的小学生,其主要活动形式也从游戏转变为学习。而与幼儿时期的游戏相比,学习属于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儿童在学习活动中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需要同更多的人相处,所有这些都使得小学生需要比幼儿时期承受和体验更广泛的情绪情感反应。儿童在学习活动中更经常地产生种种情绪体验。已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识会产生满足感,考试获得好分数会因成功而带来喜悦。相反,如果学习不好,则可能产生挫折感等情绪。他们有时喜悦,有时郁闷,有时兴奋,有时焦虑,有时愤怒,有时急躁……。大量的研究证明,儿童的情绪、情感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生情绪发展及其特点

人们认为“头脑”和“心灵”是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两大重要部分,“头脑”是认知的领域,它给人的行为以方向,“心灵”是情感的领域,它给人的活动以色彩。就是因为“心灵”世界的存在,以及有情绪、情感这样的染色剂、催化剂的存在,所以人类的生活才那么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在小学阶段,情绪、情感使这一特殊时期的主角——小学生也有了这样色彩斑斓的生活,领略着人生五味。但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儿转变为一个初探人生规则、初识人生百味的少年郎的过渡时期,所以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情绪、情感所呈现的特点是别具一格的,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

(一)小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他们各种高级情感或社会性情感也在初步发展着。但是,在整个学龄前期,儿童由于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局限,情绪丰富性、深刻性和稳定性都还很差,并且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也很弱。进入小学后,生活环境的改变、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其情绪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1 .情绪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在集体生活和独自学习活动的锻炼和影响下,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虽然小学生的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已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而且小学生尚未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因而其基本情绪状态是平静而愉快的。

上述的特点是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而言的。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绪仍还很不稳定,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很弱。表现为:第一,情绪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常。一种刺激激起的情绪反应很快就会被另一种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所代替。第二,情绪的迅速转化。当出现新异刺激时,最初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但随着这类刺激的反复出现,情绪就会迅速减弱,甚至产生相反的情绪。

2 .小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大量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有关的事物构成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如写作业、背诵课文等成为小学生最主要的需要。学习任务完成地顺利,满足了需要,小学生就会迅速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而且,小学生是在学校、班级这样的集体中学习和生活的,所以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老师之间的关系,学校、班集体对个人的要求和评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的复杂多样的情绪体验。

同时,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中,高级情感的加入及不断丰富更加充实了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小学生在加入少先队前后,逐步接受一些共产主义道德观念的教育,加上学习了思想品德、社会和自然等学科,他们的情感体验就和国家、民族、社会等大集体联系起来。他们也会被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舍己为人、模范人物的坚毅顽强、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等崇高精神所感染,产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小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班集体活动、少先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中,能感受到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逐渐养成团结、友爱、互助、爱劳动、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小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起来。

3 .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例如,有关的研究证实,同是惧怕的情绪体验,学前儿童主要是怕人、怕物、怕黑、怕吃药打针等具体的事物,小学生虽然也同样怕这些具体的事物,便更多的是对学校的恐惧,如怕学习不好,考试成绩太差,怕受家长、老师的批评,怕受同学的讥笑、歧视,等等。研究还发现,同样一种消极的情绪,如愤怒,小学生对其的体验比学前儿童要现实得多。如学前儿童会因为父母因有事而取消去游乐园的计划而感到愤怒,小学生则可能了解到实际原因即父母工作忙等而产生失望感;学前儿童常因父母的一些日常生活规定如饭前洗手、常剪指甲等而产生不愉快情绪,而小学生则常因在同伴交往中或在学校中受到讥笑、不公平待遇等而产生不愉快情绪。

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也在不断地深化。例如在评价他人时,已不再像学前儿童那样把人仅仅分为“好人”和“坏人”,仅仅根据表面的东西来把人界定为“好人”或“坏人”,而是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他人,评

价事物的好坏;也不再似学前儿童那样只看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而是能够把事物同他人、同集体的利益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到了小学高年级后,在独立学习和集体生活的锻炼下,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能克制自己的一些欲望,努力克服困难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形成一定的理智感;也已逐步开始理解自己对集体、对他人、对社会负有的一定责任。这些都表明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正在不断地增加。

(二)小学生表情识别能力的发展特点

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指表达情感状态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模式,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三种。其中,面部表情尤为重要,是人类适应自然、适应社会的产物。面部表情是额眉、鼻颊、口唇等全部颜面肌肉的变化所组成的模式。例如愉快时额眉平展、面颊上提、嘴角上翘;悲伤时额眉紧锁、上下眼睑趋近闭合、嘴角下拉等,形成各种具体的情绪模式。由于面部表情能最精细地区分不同性质的情绪,所以这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在情绪的通讯交流中起主导作用。

人们认为面部表情既具有先天预成性又具有后天习得性。就前者而言,许多研究明确证实。首先,婴儿生来就具有表情,如新生儿的“落地哭”所出示的痛苦状。在出生后一年内,婴儿逐渐出示喜怒哀乐等基本面部表情,而这些表情是按照其生理成熟的程序而逐渐显现的。其次,研究发现,先天盲婴与正常婴儿在发展早期所显现的面部表情一样。再次,跨文化研究表明,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通用于全人类,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就后者而论,是由于表情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面部表情的展现从先天预成性向整合性、随意性转化。加上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文化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的需要,面部表情经常被主体所修饰,所以面部表情具有了后天习得的性质。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是先产生个体的情绪体验,而后才逐渐发展起个体的情绪识别能力的。儿童通过对他人表情的识别,来了解或推论他人的情绪状态,所以儿童表情识别水平也反映了儿童对情绪认知理解的发展水平。在面

部表情的识别方面,儿童期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一直处于不断发展提高的阶段。到了 10 —— 14 岁即小学高年级以后,个体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并渐趋于成熟。也就是说,小学生的情绪认知理解能力到了小学高年级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已渐趋于能够正确地辨别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

1 .小学生对照片中表情模式的识别

黄煜峰等( 1986 )对小学生辨别基本情绪面部表情的彩色照片的研究中,将高兴、惊讶、恐惧、愤怒、厌恶、轻蔑等六种面部表情的彩色照片作为实验材料,让儿童进行辨认,结果发现:①小学生对不同性质的面部表情识别的速率是不同的,最早趋于成熟的是高兴、愤怒,其次是轻蔑、惊讶、恐惧、厌恶等。可见小学生面部表情的识别是遵循着从简单的面部表情的识别开始,随后逐步分化出对相对复杂面部表情的识别。②小学阶段儿童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的时期,到了小学高年级后,儿童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才渐趋于成熟,如小学生对轻蔑表情的识别是从五六年级起才进入正确识别阶段;对惊讶表情的识别是从六年级起才进入正确识别阶段;对恐惧表情的识别是从六年级起才进入正确识别阶段;对厌恶表情的识别是从六年级起才进入正确识别阶段。

黄煜峰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小学生对面部照片表情的识别能力一直处于发展、提高的过程之中,从小学五、六年级以后,他们的表情识别能力才基本达到成人水平,这也说明小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是在小学高年级以后才渐趋于成熟的。

2 .小学生对声音表情和活动录像表情模式的识别

在小学生识别声音表情和活动录像表情模式的实验研究中,主试先以高兴、惊讶、恐惧、愤怒、厌恶、轻蔑等六种感情诵读“你这个小家伙真淘气”这句话,让小学生通过诵读的声音来识别这六种感情;随后再将上述六种感情的面部表情进行录像,让小学生通过录像的视觉作用来识别。结果发现:①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小学生对声音表情的识别就进入了正常识别阶段,即达到了

日常生活中成人通常理解的水平;而活动录像表情识别则要在六年级以后才基本达到成人水平,即声音表情识别的发展早于视觉表情识别的发展。这可能是因为声音表情识别和视觉表情识别它们各自有相应的正常标准,在识别的时候是有差别的,一般情况下,视觉条件下的识别标准相对要高一些,精确性要好一些,所以儿童要达到这样的标准相对要困难一些。②小学生对活动录像表情的识别成绩明显高于对声音表情的识别成绩,即小学生对视觉刺激条件下的识别成绩高于声音识别条件下的成绩。这是因为视觉表情信息比声音信息可以提供更精确丰富与更为完善的识别信息。

专栏 6— 1 情绪稳定性测验

每个问题都有三种答案可供选择,你可以将题目看清楚一点,至于选择哪一种回答倒不必斟酌不定,只要选择与自己实际情况最相近的一种便可。

看到自己最近一次拍摄的照片,你有何想法。

a. 觉得不称心 b.觉得很好 c.觉得可以

2 .你是否想到若干年后会有什么使自己极为不安的事

a.经常想到 b.从来没想过 c.偶尔想到

3.你是否被朋友、同事、同学起过绰号、挖苦过

a.这是常有的事 b.从来没有 c.偶尔有过

4.你上床以后,是否经常再起来一次,看看门窗是否关好、炉子是否封好等。

a.经常如此 b.从不如此 c.偶尔如此

5.你对与你关系最密切的人是否满意

a.不满意 b.非常满意 c.基本满意

6.你在半夜的时候,是否经常觉得有什么值得害怕的事

a.经常 b.从来没有 c.极少有这种情况

7.你是否经常因梦见什么可怕的事而惊醒

a.经常 b.没有 c.极少

8.你是否曾经有多次做同一个梦的情况

a.有 b.没有 c.记不清

9.有没有一种食物使你吃后呕吐

a.有 b.没有 c.记不清

10.除去看见的世界外,你心里有没有另外一种世界

a.有 b.没有 c.记不清

11.你心里是否时常觉得你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a.时常 b.没有 c.偶尔有

12.你是否曾经觉得有一个人爱你或尊重你

a.是 b.否 c.说不清

13.你是否常常觉得你的家庭对你不好,但是你又确知他们的确对你好a.是 b.否 c.偶尔

14.你是否觉得没有人十分了解你

a.是 b.否 c.说不清楚

15.你在早晨起来的时候最经常的感觉是什么

a.秋雨霏霏或枯叶遍地 b.秋高气爽或艳阳天 c.不清楚

16.你在高处的时候,是否觉得站不稳

a.是 b.否 c.有时是这样

17.你平时是否觉得自己很强健

a.否 b.是 c.不清楚

18.你是否一回家就立刻把房门关上

a.是 b.否 c。不清楚

19.你坐在小房间里把门关上后,是否觉得心里不安

a.是 b.否 c.偶尔是

20.当一件事需要你作决定时,你是否觉得很难

a.是 b.否 c.偶尔是

21.你是否常常用抛硬币、玩纸牌、抽签之类的游戏来测凶吉a.是 b.否 c.偶尔

22.你是否常常因为碰到东西而跌倒

a.是 b.否 c.偶尔

23.你是否需用一个多小时才能入睡,或醒的比你希望的早一个小时a.经常这样 b.从不这样 c.偶尔这样

24.你是否曾看到、听到或感觉到别人觉察不到的东西

a.经常这样 b.从不这样 c.偶尔这样

25.你是否觉得自己有超越常人的能力

a.是 b.否 c.不清楚

26.你是否曾经觉得因有人跟你走而心里不安

a.是 b.否 c.不清楚

27.你是否觉得有人在注意你的言行

a.是 b.否 c.不清楚

28.当你一个人走夜路时,是否觉得前面潜藏着危险

a.是 b.否 c.偶尔

29.你对别人自杀有什么想法

a.可以理解 b.不可思议 c.不清楚

以上各题的答案,选 a得 2分,选 b得 0分,选 c得 1分。请将你的得分统计一下,算出总分。得分越少,说明你的情绪越佳,反之越差。

总分 0-20分,表明你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具有较强的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你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能理解周围人们的心情,顾全大局。你一定是个性情爽朗、受人欢迎的人。

总分 21-40分,说明你情绪基本稳定,但较为深沉,对事情的考虑过于冷静,处事淡漠消极,不善于发挥自己的个性。你的自信心受到压抑,办事热情忽高忽低,瞻前顾后,踌躇不前。

总分在 41分以上,说明你的情绪极不稳定,日常烦恼太多,使自己的心情处于紧张和矛盾中。如果你得分在 50分以上,则是一种危险信号,你务必请心理医生进一步诊断。

(采自张力、张钦,《情绪智商自测与咨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第二节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辅导

处于身心飞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由于学校学习的压力、生活节奏的高度紧迫感、父母过高的期望、不良的同伴交往关系等诸多因素,使他们不时经历情绪、情感上的困扰,受到孤独、失望、忧郁、焦虑、愤怒、嫉妒等不良情绪的侵袭。虽然这是成长过程中所避免不了的,但若不及时调整,将会使这些不

良情绪转变成严重的情绪障碍,从而阻碍个体身心的健全发展。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小学生情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一、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一)焦虑

焦虑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其核心成分是恐惧。详而言之,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象是某种危险和和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当焦虑状态严重和持续存在时就可能导致神经性焦虑的病理状态。经常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可能养成一种焦虑特质,其特点是性格脆弱。

1 .焦虑的表现

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焦虑使人不愉快,因此人们常避开引起焦虑的事物。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焦虑具有保护性意义。然而过度的、无端的焦虑则是不正常的,它会对儿童的行为、智力和人格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儿童的行为,如会使儿童变得退缩、过度顺从,或暴躁、恐惧上学等。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和智力,如会使他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活动丧失信心。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如会使儿童过分敏感、自我评价过低、自卑感重,依赖感强、做事优柔寡断、抑郁沉闷,并有自我攻击行为。就因为焦虑的儿童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病,所以同伴往往不喜欢他们,焦虑的儿童在行为举止上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过分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常因一些微小的事而烦躁不安、担心害怕。例如,他们会因同伴的一句戏言、会因别人的一记白眼、会因一次小小

的考试失误,而终日惴惴不安。这类儿童平时表现良好、温顺、遵纪守法,且自制力强、自控力强、自尊心强,对等事物常常一丝不拘、十分认真,但仅显得过分紧张。特别在陌生的环境中或对待不熟悉的事物,他们更易出现焦虑反应。他们在生理上也常因此出现一些不良症状,如睡眠障碍、做恶梦、食欲不振、心跳多汗、头昏眼花、恶心呕吐、腹痛、便秘、尿频等。

2 .焦虑的原因

焦虑的发生和成因与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影响都有关系。而不良的环境因素、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即后天的因素则是引发或加重儿童焦虑反应的重要原因。后天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1 )老师或家长自身有焦虑的情绪反应倾向,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受到其的感染或对其进行不自觉的模仿,最终导致儿童也产生了焦虑。

( 2 )老师、家长或学校对儿童的要求过高或过严,常常超出儿童的实际能力水平,使得儿童因为总是不能达到要求而产生焦虑情绪反应。

( 3 )老师或家长对某些危险或事物估计过高,反复要求儿童提高警惕或反复给予儿童劝告、威胁等,也会使儿童在他们的语言压力下产生焦虑情绪反应。

( 4 )家长经常向儿童诉说家中的问题,而年幼儿童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理解或者无法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样的矛盾下,就容易产生焦虑。

( 5 )儿童缺乏母爱或被过分溺爱,易导致早期的分离焦虑和期待焦虑。

( 6 )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喜怒无常、奖惩无度,常使儿童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才能处理好与家长、老师的关系,因而容易引发焦虑情绪。

3 .焦虑的防治

对小学儿童焦虑的防治,可以参考下列的几种措施:

( 1 )改善环境、教育方式及父母、老师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特点等,施加适当的压力,给予恰当的要求,不溺爱,不苛刻,从而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增强抗挫折的能力。这些对防治焦虑都极为重要。

( 2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以身作则,成为儿童的榜样。父母应认识到自身就是儿童观察学习或模仿的对象,自身的个性特点可能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所以要注意自己在儿童面前所表现的言行举止,防止儿童不自觉的模仿。

( 3 )父母和老师应注意与儿童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儿童只有向可依赖的人倾诉了自己的积怨、委屈等以后,心情才会平静下来,否则心里就不会得到平静,焦虑就不会消除。但只有在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父母和老师才能引导儿童说出自己所担忧或焦虑的事情,帮助他们抚平创伤,消除焦虑情绪或者平缓儿童的心境。可见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对儿童焦虑消减的重要意义。

(二)恐惧

恐惧是指儿童对某事物或特殊环境产生的惧怕、害怕的情绪反应,如对动物、黑暗、社交或某种情境感到害怕。恐惧在儿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具有的情绪体验,是儿童对周围环境事件的一种必要的、往往也是健康的反应。但不同年龄的儿童其恐惧的内容也常不一样。恐惧大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而消失,但若对某特定的事物、环境恐惧过度或持续的时间过长,则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专栏 6— 2 婴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常见的恐惧

(采自 Klein& Last,1989,《儿童异常心理学》, Eric J Mash 等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

1 .小学生恐惧的表现

儿童恐惧的对象多种多样,按其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对身体损伤的恐惧,如怕死、怕出血、怕登高、怕打架等;第二类,对自然事件的恐惧,如怕黑暗、怕火、怕小动物、怕电闪雷鸣、怕洪水等;第三类,对社交的恐惧,如怕陌生人、怕上学、怕人多的场合、怕离开父母或家等。小学儿童的恐惧对象也逃不脱以上的三类,但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害怕上学、害怕受伤、害怕电闪雷鸣、害怕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害怕社交、害怕亲人去世。

小学儿童在恐惧时,会出现下列的一些反应:判断力和理解力降低,甚至丧失理智和自控力,同时可能还伴有惊慌、哭闹、回避等的行为反应及心跳加快、呼吸变速、出汗、面色苍白、发抖等的生理反应。

一般而言,儿童的恐惧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随着儿童体力与智力的发展,恐惧会不断地变换。如一岁以内的婴儿,怕巨大的声响、突然的声音、身体失去支撑、生疏的人和事物等;幼儿期的儿童,怕黑暗、动物、想象中的怪物、医生、与亲人分离、受伤等;小学儿童,怕上学、受伤、打雷闪电、自然灾害、亲人分离、社会交往等;青少年,怕受伤、社会交往、死亡、没有同伴等。一般来说,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恐惧为时短暂,多数恐惧在三个月之内即消失,很少有持续一年以上的,它们几乎不会对儿童将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但如果恐惧的表现较为严重而持久,且没有明显的恐惧刺激

或原因也惧怕或对该年龄本已不该害怕的事物仍极为害怕,则应该引起注意,这种恐惧已成为一种情感障碍。

2 .恐惧的原因

引起小学生恐惧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具体可参考下列四点:

( 1 )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有的儿童本身的性格特征就是:内向,胆小怕事、害羞、孤僻、自主性差、退缩、过分敏感、依赖性强等,如果再遇上一些突发事件或冲击力较强的事件,就极易引发恐惧情绪反应。可见,这种类型的儿童其本身的性格因素就是其恐惧情绪产生的重要潜在因素。

( 2 )小学生对幼年时暗示引起的恐惧的记忆。在儿童年幼儿时,有些父母为了安抚夜晚他的哭闹,听到外面一点动静,就吓唬他:“再哭,大马猴来了!”这种暗示如果使用不当会使得儿童害怕黑暗中的任何声响,怕黑、怕一些动物。如果家长总以这种方式来吓唬儿童,慢慢地儿童即使长大了明知不应该再有这种恐惧情绪,也会控制不了自己,不自觉地对黑暗、对某物产生恐惧情绪。

( 3 )观察学习和模仿而习得的恐惧。儿童的恐惧很多是源于幼年时的观察与模仿而习得的,如儿童看到某个幼儿被玻璃划了一下,出血了,哭了,当把玻璃放到他跟前时,虽还没划到他,他也会哭起来。家长的榜样作用尤其重要,如害怕小猫的妈妈,其女儿很可能也会害怕小猫;害怕耗子的妈妈,其女儿很可能也害怕耗子。幼年时的这种恐惧行为如果一直被保持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定势的恐惧情绪反应模式。

( 4 )经验得来的恐惧。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恐惧,主要来源于儿童自身直接的体验。例如,儿童不小心被蛇咬了一口,以后一

看到蛇甚至是像蛇形的绳子都会胆颤心惊;儿童曾失足落水,以后一见水就害怕,一到河边就心惊肉跳。

3 .恐惧的防治

小学生恐惧的防治,关键在于教育:

( 1 )培养小学生乐观、开朗、坚定的良好性格。家长和老师应鼓励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活动,以及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逐渐去接近他们害怕的事物,以培养其坚毅勇敢的精神。扩大儿童的交往范围,让儿童多与外界事物接触,在与他人交流、接触中逐渐培养其乐观、开朗的性格。家长不应过分保护儿童,也不应勉强儿童做不愿或不敢做的事,应教给儿童有效的适应各种情境的各种方法,有意识地增强儿童的应变能力,使儿童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能体验到适应性的轻松感,从而促进其自信心的树立。

( 2 )对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采用讲道理、讲事实、讲科学的教育方法,决不要采用各种恐吓手段随便吓唬儿童。在与儿童交流时,不应使用过多、过于严厉的谴责和惩罚,这也会使儿童产生恐惧情绪。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不应在儿童面前毫不避讳出示自己的恐惧反应。

( 3 )丰富小学生的知识、扩大其视野。很多恐惧是由于无知而产生的,所以家长应向儿童多做些浅显、科学的说明和解释,并多让儿童接触自然、社会,多让儿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或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儿童通过

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一些不必要的恐惧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三)抑郁

抑郁是指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人人都有

过抑郁的体验,所以抑郁可视为正常情绪反应。但是对于

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暂时的,属正常范围,也

有少数人会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并伴有严重的躯体不适和

睡眠障碍等问题,这时的抑郁可能已转化为病态情绪,即抑郁症。有关资料显示,儿童期真正的抑郁症并不多见,但是由于其他身体或精神问题而伴有的抑郁情绪反应则很多。如在有关的调查中显示,抑郁症在 8 岁以下的儿童中很少见,多发生在青少年期,一般女孩多于男孩,而就 7 ——12 岁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抑郁症的儿童只占 1.8% ,而有抑郁体验的儿童则占20% 左右。

1 .抑郁的表现

正常儿童在遇到某些不佳情境或事件时,会表现为情绪抑郁、心境压抑,但能很快适应。而某些先天素质不良,早期经验坎坷的儿童,其抑郁表现可能会持续甚久,对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及身心的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应注意抑郁儿童的表现特征,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虽抑郁多发生在学龄期的儿童身上,但婴儿期的儿童也存在一种特殊的抑郁表现,主要是由于婴儿期的母子分离所导致的。其表现先是情绪激动,啼哭不断,或不停地四处寻找父母;然后约一周后,这类活动减少,不再嚎啕大哭,但常低声哭泣,面部表情沮丧,表现出绝望、退缩、对周围事物没有兴

趣。有的婴儿食欲不良,体重不再增加,甚至可能出现某身体疾病。但几周过后,大多数婴儿能从这种抑郁状态中恢复过来,对周围的事物重新产生兴趣和反应。

小学儿童的抑郁表现与成人的抑郁表现、婴儿期的抑郁表现各不一样,有其一定的年龄特点,如情绪恶劣,易激怒、敏感、好发脾气、好哭闹、焦躁不安、孤独、常伴有自责感和自罪感,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笨拙、愚蠢、丑陋,对周围的人和事丧失兴趣,对一切活动不感兴趣,伴有退缩行为,没有愉快感等等。除此之外,抑郁儿童还可能有行为障碍,有时甚至以行为障碍为突出的表现,如多动、攻击行为、学校恐怖、逃学等。同时,还可伴有多种身体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低下、浑身疲惫无力、胸闷心悸、周身痛疼等。

一般而言,儿童期的抑郁愈后效果较好,到成人期时多数可以痊愈。而且,研究发现,儿童的抑郁与成人的抑郁并无明显关系。

2 .抑郁的原因

引起儿童抑郁情绪的原因很多,有生理上的原因、心理上的原因以及环境上的原因等等。具体如下所列:

( 1 )有些儿童因本身健康状况不良好,身体较弱,如突然遇到不幸的事件,心理承受的压力超重,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 2 )儿童本身的性格因素,如性格内向、不合群、不爱交际、不喜欢热闹场合、文静、孤独、敏感、自卑感强、自信心低、悲观等,常使儿童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只注意事物的消极而不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客观世界。如遇到一些挫折,则容易想不开,钻进了牛角尖,而出现抑郁情绪反应。

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意志特点是在其克服困难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随着学习活动逐渐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儿童的意志品质也迅速发展起来。首先,学习是有一定目的和要求的复杂活动,学生必须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如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等;其次,学习任务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不但要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但必须学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付出意志努力,坚持学习;再次,班级、少先队和学校等要求小学生的行为必须符合集体的利益,从而使小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最后,小学生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义务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活动的任务都有一定的严格要求,小学生必须约束自己遵守活动的要求,完成活动任务。此外,在小学时期,儿童的情感与意志有密切地联系,儿童的情感常成为行为的动机,并在意志行为中起很大的作用。小学生在这些新的活动过程中,使自己的意志特点日趋明显。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意志力是通过意志品质表现出来的,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具有四个特点。 1 .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人在行动中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充分理解所采取行动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一定要求的良好品质。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等不良品质则是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特征。容易受暗示的人,只能在得到提示、命令、建议时才表现出积极性,而且很快就受别人的影响,不假思索地接受他人的思想。行为具有独断性的人,表面上似乎是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但实际上从不考虑自己所采取的决定是否合理,执行决定时也听不进任何劝告,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一般说来,小学生还不善于自己提出活动的要求,常由老师和家长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他们的监督和协助下完成。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仍在发展。 实验中,研究者给各年级学生分别设计一份有相当难度的语文试卷,包括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等客观性试题。当所有学生被试答完一半以上的试题时,

小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小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1. 小学生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 入学后,学习成为了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小学生通过对各门功课的学习,他们的情绪也受到了陶冶。在班级中,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评价,也会引起他们复杂的态度体验。因此,小学生的情绪渐渐变得复杂起来。 2. 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发展 一般所讲的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乃是指他们的情绪涉及有关事物本质特征的程度而言的。小学生的情绪越能涉及有关事物的本质,就愈富于深刻性;反之,越不能涉及有关事物的本质,则越缺乏深刻性。小学生情绪深刻性的品质是和他们对有关事物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的,而这种认识水平,又决定于他们对该事物的知识经验。 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和他们情绪的强烈性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深刻的情绪并不等于强烈的情绪,随着年级的增高,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会出现递增的趋势。 3. 小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小学生情绪的稳定性是指他们的情绪唤醒所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程度。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他们总会提出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因此他们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也逐渐提高。小学生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日益减少,情绪的稳定性则日渐增强。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情绪和情感 1、将各种活动与其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 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学习活动中,常常要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是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无疑会成为其新的活动动机,是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相反,如果经常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打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畏惧心理害怕学习。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材与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时期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教师海因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与鼓励。 2、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 在校学生的各种情绪活动中,令人瞩目的是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绪迅速发展,并在校学生的生活中明显的表现出来。高级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注意鼓励儿童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学习的动力。 3、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也是社会性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控制和调节情绪的策略是逐渐掌握的。如果成人能经常抓住机会,教会儿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有助于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表现,如愤怒情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一、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步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大量的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来掌握概念,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这些大大促进了儿童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儿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一切使得儿童在心理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小学生心理诸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影响着他们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小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和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两个方面。 (一)想象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儿童入学后,想象的创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再造想象占很大比例,随着经验的逐步丰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想象的创造成分也随之增加,想象的内容也更细致、丰富,并且能在词的水平上进行生动和形象的联想,初步具有了创造想象的能力。有人在研究小学生作文中想象能力的发展中发现,一、二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必须以具体形象作为支柱,谈不上什么创造;三、四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以真实为主,适当地加工修饰,有创造想象的因素;五、六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创造力。 (二)思维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初步的完善和发展。随着小学生思维的整体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在不断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有人根据对创造性水平较高的小学生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有如下特点。(1)思维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85%的小学生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受到成人的帮助,但每篇小论文都凝聚着他们独立思维的智慧。(2)思维的深刻性与肤浅性的矛盾。小学生的思维还十分肤浅,但思维深刻性在创造活动中也时有体现。(3)思维的流畅性与滞涩性的矛盾。小学生联想自然、想象活泼,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但在创造活动中,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思维方法的单一、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也常有思路中断或进展缓慢的滞涩现象。 (4)思维的发散性与单一性的矛盾。发散思维与单一思维在小学儿童的活动中往往此起彼伏,有时思路较广,有时钻人死胡同,很难自拔。(5)思维的能动性与不随意性的矛盾。一方面他们都能使思维始终指向于明确的创造对象和研究主题;另一方面,他们还不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创造活动,不随意思维、被动思维的惰性仍占有较大的成分。 (三)创造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一个受各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过程。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一致发现,小学生的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地前进。其进程为:小学一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的状态;小学四年级不再上升或略有下降;小学五年级又回复上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再次出现不再上升或有所下降的态势。

小学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学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日14月4年2014时间小学生因为年龄小,一般都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尤其难以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比如,当有同学不小心得罪你了,你或许就会与他争论不休,越吵越凶,直到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等老师教育以后你才感到后悔莫及,后悔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下面就教你几招,不妨一试。、先说在情绪激动的现场怎样控制好自己。1当情绪将爆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话暗示自己:“不能再””“我不会发怒的。”“我现在心情很平静。”“不要发怒。继续了。这样的自我暗示比别人劝你作用好得多。听着自己心中这样的声音,你的情绪自然就会渐渐缓和,最终把激动的情绪控制好,从而避免与同学跟同学发生冲突,情绪不能控制,有时往往只是为了自己的的冲突。一点面子,觉得在这个时候已经下不了台了。在这种时候,我们要善于看准时机,为自己寻找下台的机会。比如,当时如果有好心的同学前来相劝,那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跟自己说:“我可以利用同学的相劝体面地下台了。”这样,将要爆发的情绪自然就会控制。我们如果总是想着眼前发生的事情和跟你发

生情绪激动的时候,矛盾的人,那我们本来激动的情绪会越来越厉害。如果能采用注意转移的方法,激动的情绪就会逐渐平稳下来。、注意转移的方法有好多种,比如可以把目光从对方身上移开,2看看远处的景物;想想自己最喜欢的小吃,那味道有多美;默默地在心 里哼唱最近流行的歌曲,回忆昨天看过的动画片等。这样,你流动的情激动的情绪往往因为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绪就能得到有效的缓冲。在和同学闹矛盾的时候,如果总是想着自己,这样就会越想越生气。、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也就是把自己看作对方,就会觉得与自3己闹矛盾的同学也是很有理由的,他也受到了委屈,如此换位思考后,如果在离开现场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我们的情绪就不会那么冲动了。离开现场,当我们的情绪不久久不能平绪,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静的话,我们可以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缓和情绪。比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动画片,听音乐,唱喜欢的歌曲等。这种自得其乐的方法能这是一种以紧张对付激动情绪的好起到很好的“抚慰心灵”的作用。方法。、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以后,情绪如果还没有稳定,那就投入到4紧

小学生认知及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认知及个性发展的特点 认知:感知觉、思维、记忆个性: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克制)人格及情绪发展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有人把学习、记忆、语言也包括在内。认知能力是指认知的水平而言,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就是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3、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4、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5、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个性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自尊。自尊高的小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自尊低的小学生往往自暴自弃。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 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小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1)身体生长发育 6~9岁儿童体格发育基本上是平稳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年增长2~ 3.5公斤。10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格发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时身高男孩一般每年可增长7~9厘米,个别可长10~12厘米;女孩一般每年可增长5~7厘米,多的可长9~10厘米;体重每年可增长4~5公斤,有的可增加8~10公斤。 这一时期儿童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钙、鳞等无机成分少,所以骨骼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 学龄儿童的心率约为80~85次/分,明显低于新生儿时的约140次/分和学龄前儿童时的90次/分左右;这时儿童的肺活量也明显增加,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增强。 (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儿童到6岁时脑重约1200克,此时,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所以当身体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很快的速度准确地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间增加了暂时联系的可能性,条件反射也比较容易建立。7~8岁大脑继续发育,脑重约1400克,已接

近成人脑重。同时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基本完成,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出现。此时大脑额叶生长迅速,其运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强。9~14岁小学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主要进行着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复杂化的过程。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这是联想的、推理的、抽象的和概括的思维过程的物质基础,也说明这一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身体的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着头尾法则和远近法则,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 小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例如,3岁前后和13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

小学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

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有何特点?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调节控制能力的发展,保证了儿童情绪的稳定性,使小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学校的课堂生活和完成学习任务,并保证了他们与同伴的友好相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儿童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不懈地给予引导,帮助他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转化为由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情感体验。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5.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有何特点? 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集中表现在: (1)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一是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二是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对友谊的认识,如赛尔曼的儿童友谊发展的五阶段:未形成友谊阶段、单向帮助阶段、双向帮助阶段、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A.亲子交往。儿童入学以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儿童与父母的交往时间、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都有所改变。 在交往时间上,与学前期相比小学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相对减少,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和依赖程度减弱。 在交往内容上,小学儿童的父母更多关注孩子学业和品德。如辅导学习、检查作业,与孩子讨论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讨论日常行为举止的适当性等。 在交往方式上,父母的控制性在小学阶段开始减弱,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

小学生情绪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情绪的发展特点 人们认为“头脑”和“心灵”是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两大重要部分,“头脑”是认知的领域,它给人的行为以方向,“心灵”是情感的领域,它给人的活动以色彩。就是因为“心灵”世界的存在,以及有情绪、情感这样的染色剂、催化剂的存在,所以人类的生活才那么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在小学阶段,情绪、情感使这一特殊时期的主角——小学生也有了这样色彩斑斓的生活,领略着人生五味。但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儿转变为一个初探人生规则、初识人生百味的少年郎的过渡时期,所以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情绪、情感所呈现的特点是别具一格的,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 小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他们各种高级情感或社会性情感也在初步发展着。但是,在整个学龄前期,儿童由于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局限,情绪丰富性、深刻性和稳定性都还很差,并且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也很弱。进入小学后,生活环境的改变、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其情绪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1.情绪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在集体生活和独自学习活动的锻炼和影响下,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虽然小学生的

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已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而且小学生尚未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因而其基本情绪状态是平静而愉快的。 上述的特点是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而言的。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绪仍还很不稳定,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很弱。表现为:第一,情绪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常。一种刺激激起的情绪反应很快就会被另一种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所代替。第二,情绪的迅速转化。当出现新异刺激时,最初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但随着这类刺激的反复出现,情绪就会迅速减弱,甚至产生相反的情绪。 2.小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大量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有关的事物构成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如写作业、背诵课文等成为小学生最主要的需要。学习任务完成地顺利,满足了需要,小学生就会迅速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而且,小学生是在学校、班级这样的集体中学习和生活的,所以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老师之间的关系,学校、班集体对个人的要求和评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的复杂多样的情绪体验。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教育 (一)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 小学阶段的时间跨度约六年之久,儿童的具体成长过程在不同的年级及年龄阶段具有明显的差异,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是三个具有相对独立特征的阶段。 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经步入学校,却不可避免地延续着幼儿时期的一些心理发展特征,他们依然很喜欢游戏,同伴交往、社会性发展都在游戏中继续发展着。此时的儿童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还处在以成人标准为标准的阶段,对成人的依赖开始从对父母的同一转向对教师的同一,明显地表现为对老师权威的服从,最典型的特色就是“打小报告”。教师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引导,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做好幼小衔接的入学教育工作。 低年级的儿童还保留着幼儿期“口语时代”自我中心的特征,他们在倾听或与别人对话时,总会拼命地讲自己想说的话,却不大关心对方所讲的内容。他们的思维有时显得很散,回答问题常会答非所问,或者说许多不相关的话,课堂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大约二年级时起,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在逐渐减少、弱化。刚入学的儿童正经历着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的转化,最初在进行书写训练时常费劲而又没有把握,因此学龄之初的孩子会有一段“橡皮时代”。如果教育者能深刻地理解儿童的这些内心世界,就不会觉得孩子的这些行为令人费解、“无聊”

和“徒劳”了。 (二)小学中年级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小学中年级的儿童已经完全脱离了幼儿时期的发展特点,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他们一边继续服从着教师的权威,一边开始重视伙伴之间的真诚与法则,伙伴规则时代悄然而至。 这一时期的儿童对成人的意见或命令不再那么唯命是从,而是试图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家里他们总是试图摆脱父母的管束,开始讨厌保护和命令,喜欢独立,进入了“不听话时代”、“歪理时代”。其实这正是儿童“见解形成期”的典型特征,这种“见解”并不像青春期那样完全独立,而主要是情感方面的独立。对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指导,要关注他们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而不能简单地滥用权威;应允许儿童适当地坚持自己合理性的“见解”,当然也不能让不合理的“见解”肆意扩张,毕竟此阶段孩子的“见解”还不够成熟。 小学中年级儿童正处在对成人的认同向对朋友的认同的转化期,进入了伙伴规则时代,他们内心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开始形成小团体,团体内的人际关系既凝聚又排他,在某些情况下同伙的规则比父母和教师更有控制力。在此阶段,学校应不断增加集体生活,鼓励同伴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强团体气氛,为儿童今后社会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doc资料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8.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9. 简述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10. 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劳动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11. 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教育的阶段性依然存在。在近代西方国家,教育的世俗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2.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1)重视早起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发展学前教育,实施早期教育、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目前,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13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六七岁的儿童,情绪基本具有人类所有的各种情绪的表现形式。 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从游戏转入学习,与游戏相比,学习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情绪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在学习活动中,儿童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因此,儿童在学习活动中,更能经常地产生种种情绪体验。比如,学习活动的成败,带来强烈的情绪体验,掌握某方面的知识产生满足感,考试获得好成绩,会因为成功而喜悦。相反,如果学习不好,则可能因此产生挫折感,体会到痛苦、悔恨、羞愧等各种情绪。除了学习之外,小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同伴之间的关系,都会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同时,小学生的各种社会性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充实儿童的情感世界。 ②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情感表现还是比较外露的,容易激动,但是,他们的情绪体验正在逐步深刻。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比如,父母因为天气不好取消了交游、野餐的计划,5岁儿童会因此对父母发怒,谴责父母说话不算数,而小学生则可能因为了解到实际原因而产生失望、沮丧的感觉;学龄前儿童常因为父母有关吃饭、睡觉、洗澡等各种规定而产生愤怒,小学生则经常因为在同伴交往中或在学校情境中受到戏弄、讽刺、不平等待遇等而产生愤怒;学龄前儿童常用哭泣等直接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小学生则逐渐学会以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③情感更加富有稳定性。小学生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不善于掩饰,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与学龄前儿童相比,他们的情感已经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逐渐能意识到自己 的情感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的能力也逐渐加强。随着儿童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他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小学生尚未面临升学、求职等重大压力,因而其基本情绪状态一般是平静而愉快的。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意水平有限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 兴趣的对象。他们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 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 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 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给与指导。 3、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 在小学低年级,不随意记忆占有比较主要的地位。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随意记忆明显得 到发展。但在整个小学阶段,他们的不随意记忆始终占主要地位。 4、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如果没有考虑到儿童想 象发展

的这种特征,会经常在成人眼中被当作“说谎”“欺骗”。对此,

家长要充分的理解。想象力是十分宝贵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 萌芽,家长应当着力保护和慎重对待。 5、 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发展。开始时,思维依赖于具 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 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 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 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 象的概念等。但从总体而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6.情绪情感较 稳定且比较单纯:与学前儿童和青春期学生相比, 小学生的情绪情感 都比较稳定,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时甚至能够 将真实的情绪隐蔽起来。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是比较单 纯的。 6、 自我意识更加明确: 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 存在。 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 ――主要是教师和家长。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而对于同学的意见则不太在乎。 从总体上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不够客观、全面,带有明 显的主观色彩。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 1、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如下: 感知觉充分发展,注意力有限,记忆力逐步提高,想象力丰富,但幻想的成分较高, 以形象思 维为主。 2、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这一时期是发展和谐个性、 随着 根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如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当代小学生情绪问题研究论文

当代小学生情绪问题研究论文 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儿童最大的特点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邪,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好奇和幻想。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漫漫人生旅程中最为无忧无虑的时期。然而, 在“无忧无虑”之中却还潜藏着危机,那就是小学生的情绪问题。 与学习成绩、身体健康等相比,小学生的情绪问题常常被老师、家长忽略。人们总是 认为小孩子赌个气、发个小脾气是情理中的事,甚至根本不算事。的确,“六月天,孩子脸”,情绪多变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由于教育 方法不当、家庭重大变故等种种原因,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情绪问题,如果不及时地加以 教育、引导,则很可能会引发性格的偏执,对其人格的形成及人生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 影响。如果情绪问题过于严重,还会导致小学生的各种逆反及过激行为,如说谎、逃学、 打架,甚至自残和自杀。因此,小学生的情绪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小学生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产生的情绪问题也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有两种: 冲动和胆怯。 1、冲动 冲动是一种因微小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不能接受的情绪,它经常伴有冲动 性的行为。小学生情感不稳,自控能力较差,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会因点滴小 事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难以自控,事前不顾后果,发作后对自己的行为虽懊悔,但不能防止再发。强烈的冲动情绪会给小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等,过度的冲动甚至还会使人丧失理智,引发犯罪、自残、自杀或其他严重 后果。 2、胆怯 胆怯是一种轻视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消极情绪。拥有这种情绪的人往往十分敏感、自尊心极强,却又胆小怕事,一不小心就会受到伤害。在小学生当中,胆怯主要有两种表 现方式,一是自卑。自卑的学生总是喜欢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做比较,觉得处处不 如人,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敢跟老师说话;二是冷漠。因为胆 怯而心生戒备,从而对生活丧失了热情和兴趣,这样的学生对学习漠然处之,对同学冷漠 无情,对班级漠不关心,对老师的批评麻木不仁,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胆怯的学生一般 不太合群、精神萎靡,甚至会导致自闭症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二、引起小学生情绪问题的原因

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人们过去见过的、听过的、嗅过的、尝过的、触摸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对象及动作等,都可以在头脑里留下痕迹,以后还会再现或回忆出来,这都是记忆现象。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记忆就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是人们进行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记忆在智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人的智力结构中的诸因素都离不开记忆,没有记忆,无论是观察、想象、思维或注意都无法进行,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小学生记忆力的辅导,以提高小学生的智力水平。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有意识记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小学生入学时,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长,有意识记效果赶上无意识记效果,最后有意识记的效果超过无意识记的效果,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2、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 从记忆方法上说,小学生意义识记正在逐步发展乃至占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中高年级小学生比较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对学习材料不易理解,也不会进行信息加工,因而在学习功课时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右脑。到了中高年级,由于他们知识经验日益丰富,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意义识记的比例逐渐增大。 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从识记的内容上说,小学生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对词的抽象记忆也在迅速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在头脑中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容易记住。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掌握的语词量不断增加,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逐渐占优势,所学课本的内容大多是些抽象的词、数字或符号,所以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渐渐地占主导地位。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10个方法 一、分类记忆

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高而提高,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出由低到高的不同阶段 我国学者丁祖荫(1964)通过对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学生观察图画能力发展的研究,认为儿童观察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的阶段,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 (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联系;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属于(2)、(3)、(4)阶段。 二、小学生观察品质在逐渐发展 1.观察的目的性 初入学的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在观察活动中往往受刺激物的声音、形态、颜色等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中高年级小学生有所改善,但提高不多。 2.观察的精确性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的精确水平很低,他们观察事物不细心、不全面,常常笼统、模糊,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不能表述细节。中年级小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高年级小学生的观察略优于中年级小学生。 3.观察的顺序性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凌乱,不系统,没头没尾,看到哪里算哪里。中高年级小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系统地观察,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而且在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表述,即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到的内容更加系统化。 4.观察的深刻性 低年级小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难以从整体上作出概括,他们往往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不善于揭露事物的有意义的本质特征。中年级小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有较大的提高。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高年级小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更有显著发展,表现为观察力中的分辨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如何帮助小学生管理自己的情绪

摘要:小学生是人生阶段中最为天真烂漫的时期,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表情是丰富多彩的,可能前一秒在笑下一秒钟又会哭,这就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最为真实的一面。小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也会在学校生活中,遇到更种各样的问题与烦恼,这也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应该对孩子多一点关系,注意他们情绪的变化的含义,对于情绪的管理也是一项心理健康指标的一个衡量标准,因而为了学生更加的积极向上的快乐成长,就应该帮助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关键词:帮助;小学生;管理;情绪 一、情绪的含义 一般而言,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涉及的范围较为的广泛(生理活动、外部行为、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等过程,也具有着几个工作功能包括会对个体的心理调节、环境适应、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有着重要的作用[1]。实际的生活中,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当个体与社会与他人在进行交往的、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喜、怒、哀、乐)。小学生对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有着强烈的探奇心理,因而在遇到问题时候,会积累一些情绪,这也就需要进行及时的疏导与调节,例如:抑郁、自卑、恐惧、焦虑、紧张、厌恶等。 二、小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情绪是人们的面部表情中最为直观的一种表现,也是一面镜子能清晰的透漏显露出人的心理活动[2]。小学生会通过一些行为进行情绪的宣泄,有时候外界与自己主观上的冲突很大的时候,就会使得他们的情绪失去平衡,有时候会选择逃避、极端等方式,对社会与周围人际关系也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在不断的增长,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提高。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努力的去学习了,就会取得优异成绩,心理上得到一种被肯定的获满足感,竞争意识也便进一步加强,上课不好好学习,学习没有兴趣,就会使得学习成绩很差让自己体验到无能感,也会产生自卑心理,也会认为世界里东西都是消极的灰色的,对以后的生活期望都不高,并且长期的积压在心理得不到很好的发泄,就会给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情绪管理的常见方法 (一)对情绪有所了解 了解情绪就是要清楚自己的各方面的感受与看法。只有先对自己进行全面的了解,认识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之后,去尝试着接纳自己,以自己为骄傲,才能更加的自信[3]。同样,时刻的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变化,而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开导,是每一位老师的承担的责任,密切的关注着学生的情绪变化,积极情绪会使得学生更加的自信、更加向上更热爱学习,对消极的情绪漠不关心甚至“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对学生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例如生活中,帮助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情绪的了解时候,?这样提问:现在感觉怎样?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帮助高年级学生,让他们将询问自己的情绪当成一种习惯,认识到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及时的调整,也会很快雨过天晴。 (二)将情绪表达出来 社会的发展,孩子是家长的心肝宝贝,因此孩子的一举一动也引动着父母的心情。生活当中很多孩子都或少的当情绪出现了偏差,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也会让教师和家长十分的不理解,具体怎么打开孩子的心扉呢? 一方面,在开导低年级学生时候,可以用温和的方式与学生去交流,可以使用动作、手势、图画、语言等进行沟通,换位思考,去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让他们不断的认识与接纳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另一方面,在教育高年级学生时候,也要亲切的预他们去沟通,因引导他们将心理的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