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odiment_认知科学以及传统意义理论的发展

合集下载

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

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

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摘要】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的根基是身体与环境的互动。

身体与认知密切相关,感知运动理论指出,认知过程不仅仅是大脑的活动,还包括身体的运动与感知。

情感和认知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绪状态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

语言和具身化的关系也备受关注,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也受到身体经验的影响。

在社会交互中,具身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进行交流和沟通。

认知的具身化对人类认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更多关于身体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来优化认知能力和改善人际关系。

【关键词】认知的具身化、身体与认知的互动、感知运动理论、情感和认知的关系、语言和具身化、社会交互中的具身化、人类认知、影响、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是指认知过程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传统上,人们认为思维是一种独立于身体的过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身体与认知之间存在着紧密相互作用。

具身化理论强调了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感知的过程,认为身体不仅是思维的媒介,还可以塑造我们的认知能力。

具身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情境依赖”,即我们的认知和感知是受到身体环境和经验的影响。

人们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往往会利用他们的身体经验和空间感知能力。

身体运动和感官输入都能够影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这种身体与认知的互动关系已经成为了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研究认知的具身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的本质,并且有助于改善认知科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身体与认知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具身化理论来推动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创新。

2. 正文2.1 身体与认知的互动身体与认知的互动是认知的具身化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大脑中的信息处理,而是与我们的身体密切相关的。

G认知语言学

G认知语言学

15) Please read Lakoff, G. & M. Johnson's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 (1999) and give your comments.(杨玲加注,仅供参考)G. Lakoff & M.Johnson 于1999年出版了一本惊世著作《体验哲学》(Philosophy in the Flesh),尖锐地批判了在西方流行了多年的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和唯理主义(rationalism)的传统哲学观(classical philosophical view),如客观主义(objectivism)、形式主义(formalism)、二元论(duralism)、天赋论(innatism)等,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philosophical theory):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 ,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Embodied Realism, the Philosophy of Embodied Realism)被认为是一种新理论,与英美分析哲学(Anglo-American Philosophy)和乔氏基于混合哲学(mixed philosophy)的心智观(mentalism)针锋相对,它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观点,对西方传统思想是一个巨大挑战,对哲学、认知科学以及认知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watershed),同时被视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philosophical basis)。

该理论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basic principle):心智的体验性(mental embodiment)、认知的无意识性(cognitive unawareness)、思维的隐喻性(metaphorical thinking)。

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_具身理论

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_具身理论

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_具身理论引言:旅游作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成为人们追求休闲和文化体验的重要途径。

旅游体验研究旨在揭示旅游者在旅行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并为旅游业提供发展和改进的指导。

然而,传统的旅游体验研究往往过于注重理性层面的分析,忽视了旅游者在具身(embodied)方面的体验。

本文将介绍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具身理论(embodiment theory),并探讨其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应用。

一、具身理论的概念与特点具身理论源于哲学和认知科学,强调个体在感知和行为过程中的身体参与。

具身理论认为,人的身体不仅是感知世界的工具,也是借助于身体的动作和感觉来理解和参与世界的。

在旅游体验中,旅游者通过身体感知和行动来感受与参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环境和活动,从而构建独特的旅游体验。

具身理论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感知-行动循环:具身理论强调个体通过感知和行动的循环来建构对外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旅游中,旅游者通过感知到的信息和行动来完善对目的地的认识,这种感知-行动循环不仅实现了对目的地的了解,还使得旅游者的体验更加主动和丰富。

2. 借助情感和情境理解:具身理论认为,人的情感和情境对感知和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旅游体验中,旅游者的情感和情境与目的地的文化、景观和活动密切相关,通过情感和情境的互动,旅游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目的地并融入其中。

3. 身体意义的建构:具身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身体感觉和行动来建构意义。

在旅游体验中,旅游者通过身体感知和行动来建构对目的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身体意义的建构不仅使得旅游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入,还提供了对旅行的反思和诠释。

二、具身理论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应用具身理论为旅游体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其应用前景广阔。

以下是几个具身理论在旅游体验研究中的应用: 1. 感知和行动的分析:通过具身理论,可以研究旅游者在感知和行动过程中的身体参与和体验。

例如,可以分析旅游者在景区游览中的感官感知和行为表现,进一步揭示旅游者与景区的互动和关系。

物质身体_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_唐_伊德的_三个身体_理论之简析

物质身体_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_唐_伊德的_三个身体_理论之简析

2007年1月第14卷第1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J an.,2007Vol.14 No.1 收稿日期:2006204212作者简介:杨庆峰(19742 ),男,陕西白水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科学与文化。

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杨 庆 峰(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随着“身体性”理论的逐渐成熟,技术哲学家伊德提出“三个身体”理论建立起了他的身体性理论。

在他看来,身体一是以胡塞尔、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派提出的作为肉身建构的身体,即物质身体;身体二是以批判现象学为主的福柯等提出的作为文化建构的身体,即文化身体;身体三则是考虑到技术的因素而作为技术建构的身体,即技术身体。

技术的意义凸显而出。

这一观点实质上是技术工具论批判的又一新的进展。

关键词:唐·伊德;物质身体;文化身体;技术身体 中图分类号:B261,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522(2007)0120012206 在科学哲学中,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已经为大家所知。

在技术哲学中,一种可以称得上与波普尔相并列的理论存在着,但却被人们所忽略,这就是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Don Ihde )所提出的“三个身体”理论。

也许这样说会存在着一定的误会,伊德并没有像波普尔那样说到有三个身体存在着,他只是在综合前辈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身体三。

在他的《技术中的身体》一书中不由自主地把这三个身体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我们这里即将说到的“三个身体理论”。

[1]其他学者,如A.芬伯格、Melissa Clarke 等对其三个身体理论提出了批评意见,[2]他本人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3]但是,这一身体理论却引起了我们的思索。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基础教育学习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基础教育学习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基础教育学习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摘要:将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具身认知理论融入学习空间的设计,强调认知、身体、环境的相互融合与不可分割,将会给学习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本文通过梳理具身认知和学习空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增强性、趣味性、和谐性三个方面分析基础教育具身化学习空间设计原则,并从以学习者为主体、关注教学过程、虚实相生提出具身化学习空间设计策略,以期为学习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具身认知;学习空间;具身化学习空间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的变革过程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发生变化的同时,学习空间也在逐渐演变。

在承载传统学习空间优势基础上,在技术与设备的支持下,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连接,助力学习者打破现实围墙的限制,感受躯体感知与环境交融所产生学习体验,重视通过感知觉和身体体验来建构赖以思考的概念和范畴,这与具身认知的理念相契合,故本文以此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分析基础教育具身化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提出学习空间的设计策略。

一、具身认知及学习空间起源与发展趋势1.具身认知的起源与主要观点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称具身化(Embodiment),最早可以追溯到哲学视域下的“身体”和心理学视域下对于身体与思维的认识。

早期的哲学漠视身体存在,认为人的意识是主要的,身体是可有可无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死亡是身体的毁灭,而灵魂却因此得以复生,原本居住在天国的灵魂掌握真理,具备美德,与肉体结合以后,忘却了原有的知识。

学习过程是要克服身体欲望所带来的障碍,恢复在天国的记忆。

后来随着哲学的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身体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身体不仅仅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肉体”或“躯体”,同时还承载着人的思想、意志及其他的一切思维和活动形式。

哲学视域下的“身体”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自我与躯体的不可分离性,体现身心因素的融合;二是身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是理解世界的仅有出口。

具身认知的特点及哲学基础概述

具身认知的特点及哲学基础概述

具身认知的特点及哲学基础概述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称“具体化”(embodiment),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

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

简言之,就是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开心。

中文名具身认知外文名Embodied cognition应用学科心理学应用范围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

最初,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的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支配地位,其后,以神经的网状结构和并行加工原理为基础的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

同行为主义相比,这两种模式都把心理学家注意的中心转向内部心理过程,著力探求调节行为的认知机制,因此被称为“认知主义”(cognitivism)。

然而有证据表明,受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哲学、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影响,认知心理学正在经历著一场“后认知主义”(postcognitivism)的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一个幽灵盘旋在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上空,这个幽灵就是"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成为一个焦点论题,代表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

概念编辑播报换言之,认知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认知。

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

它不是一个运行在“身体硬件”之上并可以指挥身体的“心理程序软件”。

“具身认知的研究纲领强调的是身体在有机体认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同传统认知主义视身体仅为刺激的感受器和行为的效应器的观点截然不同,它赋予身体在认知的塑造中以一种枢轴的作用和决定性的意义,在认知的解释中提高身体及其活动的重要性。

传统认知主义的基本信条是“认知是可计算的”。

依据这种观点,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符号加工过程,都是一种对信息的处理、操纵和加工。

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叶浩生

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叶浩生

心理学报 2014, Vol. 46, No.7, 1032−1042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4.001032收稿日期: 2013-08-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113)资助项目、打造“理论粤军”2013度重大资助项目(LLYJ1323)。

通讯作者: 叶浩生, E-mail: yehaosheng0817@1032“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叶浩生(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006)摘 要 “具身”是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其基本涵义是指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

经典认知科学主张“非具身”, 认为认知是一种信息的表征与加工, 从本质上讲与承载它的身体无关。

“弱具身”强调了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 但是却保留了认知的计算和表征功能。

“强具身”则极力主张认知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塑造出来的, 身体的特殊细节造就了认知的特殊性。

在怎样理解“具身”方面, 存在着不同的解释。

从本文作者的观点来看, 具身的性质和特征表现在4个方面:(1)身体参与了认知, 影响了思维、判断、态度和情绪等心智过程。

(2)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知觉依赖于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 身体的活动影响着关于客观世界表象的形成。

(3)意义源于身体, 抽象的意义有着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基础。

(4)身体的不同倾向于造就不同的思维和认识方式。

有关具身的研究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心理学产生冲击。

关键词 具身; 具身认知; 具身心智; 身体; 心理学 分类号 B84-09“具身”或“具身性” (embodiment)是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Aschwanden, 2013; Kiverstein, 2012; Meier, Schnall, Schwarz, & Bargh, 2012)。

那么, “具身”的本质涵义究竟是什么?具身是一种直觉?是一种身体经验?还是一种新的建构、认知世界的方式?在经历了经典认知科学的“非具身”, 即心智在本质上不依赖于承载它的身体这样一种观点之后, 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学者们就心智以怎样的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身体展开了讨论。

体验哲学下的_具身化_Embodiment_概念分析

体验哲学下的_具身化_Embodiment_概念分析

体验哲学下的“具身化(Embodiment)”概念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陈 燕[摘 要]具身化(Em bo diment),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仅讨论以L ako ff和Johnson为首的体验哲学下的具身化这个概念,通过分析他们的相关著作,探求此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揭示其丰富内涵。

[关键词]具身化 身体 认知 1、引言根据李福印(2004)对第八届认知语言学国际会议宣读的三百三十七篇论文题目的统计分析,具身化(Embodiment),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L akoff,1987;L akoff&Jo hn-so n,1999;L i,2005)。

在认知科学领域,对具身化的理解与解释因人而异,内涵也不尽相同。

本文仅讨论以L ako ff和Jo hnso n 为首的体验哲学下的具身化。

尽管具身化这个概念频繁出现在他们的著作中,他们却未对此概念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L akoff和Jo 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及《肉身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以下简称《肉身中的哲学》)和L akoff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以下简称《范畴》)这三部著作,探求此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揭示其丰富内涵。

另外,正如认知科学界对具身化的认识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在国内学术界,对Embodiment的中文翻译也不一致,如“具身化,缘身化,体验性”等。

李恒威(2006)等将其翻译成“具身化”,他们认为:“从发生和起源的观点看,心智和认知必然以一个在环境中的具体的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为基础,因此,最初的心智和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心智始终是具(体)身(体)的心智,而最初的认知则始终与具(体)身(体)结构和活动图式内在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智与计算114心智与计算, V olume 1 (2007), 114 -121文章编号:MC - 2007-008收稿日期:2006-09-30出版日期:2007-01© 2007 MC– 厦门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Embodiment、认知科学以及传统意义理论的发展*孟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matthewmw@摘要:智能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认知科学与意义理论之间存在有效的互动。

概念/命题的传统意义理论是传统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Embodiment支配的涉身认知科学研究是对基于规则演算的传统认知科学的现实修正。

涉身认知科学与相应的哲学思想产生了一种更为全面的涉身意义理论。

涉身意义理论提供了全面揭示和了解智能的一条可能路径。

关键词:意义;智能;认知科学;Embodiment(涉身性);涉身意义理论中图分类号:B017 ;H0-05 文献标识码:AEmbodiment,Cognitive Science and the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Theory of MeaningMENG Wei(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matthewmw@Abstract: Intelligence is an activity of “meaning”; there is an effective influence between the cognitivescience and theory of meaning. Conceptual/Propositional Theory of Mean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cognitive science. The cognitive science of Embodiment is the revision to traditional cognitive science that isbased on computation by rules. There’s a fully embodied theory of meaning depended on the embodiedcognition. It offers an possible way to entirely disclose the intelligence.Key words: meaning; intelligence; cognitive science; embodiment; embodied theory of meaning在西方科学与哲学传统中,语言是意义的外壳并且是生成和理解意义的根本途径,这种观点一直是占据主流的看法。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逻各斯”(自然规律)是通过语言呈现的;亚里士多德依赖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探究存在的意义;笛卡尔提出“普遍数学”的构想;这种倾向在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国内对于Embodiment概念的翻译尚不一致,本文采用涉身性一词,同时相应采用了涉身认知科学、涉身意义理论等译名。

就是对语言的批判”中达至极端。

相应地,基于规则的符号演算的现代认知科学研究与这种意义理论相互呼应。

德雷福斯说:“支持符号信息加工的,不仅是笛卡尔和他的传人们,而且是全部西方哲学”。

[1]难道唯有语言才能揭示意义吗?在说者没有说出语言,在听者没有听到语言的时候,是不是“说者”就不能表达意义或者“听者”就不能理解意义?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么至少我们可以说,语言对于意义的产生和接受就没有严格的决定性。

事实上,西方哲学传统不乏对于严格语言意义理论的批判。

譬如非理性主义通过直觉、体验等揭示意义的非语言存在状态。

但是,这些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批判并不足以说服理性主义者以及克服形式理性主义的偏见。

那么,是不是可能通过一种科学以及相应的哲学来充分地揭示意义呢?基于现象学哲学以及当代涉身认知科学研究的涉身意义理论(Embodied Theory of Meaning),为我们充分揭示意义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1 基于规则的符号演算不能完全表现智能1.1 概念/命题意义理论与传统认知科学基于语言以及相应逻辑演算的意义理论是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传统认知科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约翰逊把传统意义理论称为概念/命题意义理论(Conceptual/Propositional Theory of Meaning)。

他把这种意义观的主张概括为:只有语句或者言说(以及我们言说使用的语词)才具有意义。

语句通过命题表达获得意义,而命题表达是意义和思想的基本单元。

命题的典型特征是具有一种主词-谓词结构。

命题(以及命题包含的概念)构成了我们的所有言语活动,例如对外部世界的断定方式、询问、发布命令、祈求、调侃、悔恨表达等等。

我们理解意义和推理的能力依赖于我们对符号表征的有意识使用,这些符号表征存在于心灵内部并且以某种方式与外部世界相关。

这些符号表征(通常被看作概念)通过句法形式规则被组织成命题结构,同时这些命题通过逻辑形式规则被组织成思想和论证。

按照这种客观主义语义学,句法规则、逻辑关联以及命题自身与人类身体都不存在任何内在关联。

[2]传统认知科学接受了概念/命题意义理论(特别表现为分析哲学的意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认知科学的强计算主义研究纲领。

强计算主义研究纲领主张:通过符号化的演算,我们就可以完全呈现意义以及再现人类的智能。

西蒙和纽韦尔(Simon and Newell)所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就体现了这一研究纲领,他们主张数字计算机完全可以通过形式规则操作符号来生成智能行为。

强计算主义长期以来都是认知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纲领。

1.2 强计算主义认知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计算主义的认知科学研究纲领不断地受到来自科学家以及哲学家的挑战,相应地,这些挑战和批判也动摇了传统的意义理论。

(1)理解力更能体现人类的智能物理学家彭罗斯认为,除了计算力之外,人类智能可能更多地体现为某种理解力。

从人类的进化历史来看,理解力对于人类的自然选择可能更关键。

他说:“对我们遥远的祖先而言,会做复杂数学问题的特殊能力很难构成选择优势,而所需要的是一般的理解能力。

”[3]从认知科学对于智能的主流研究来分析,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证明一些复杂的数学定理,但是机器并不能“理解”定理本身。

就拉格朗日定理的证明而言,计算机可以不停地运转下去,但是机器永远不会“使自己相信”(洞察)计算是无休止的。

因此,彭罗斯说:“数学洞察力是不能够用一些我们明知正确的计算进行编码的。

”[3]当然,彭罗斯并不是否认人类智能的计算特征,他只是不赞同“一切事物都是可计算”的强观点,他主张“一定有某种不能计算的活动”的弱立场;或者说,意义绝不是单单通过符号与逻辑演算活动呈现的。

(2)意向性意义的不可计算性哲学家塞尔通过分析人类心灵的意向性活动批判了传统认知科学的研究纲领。

他认为,基于图灵演算的传统认知科学把思想看作是“处理信息的过程”,同时,把信息过程看作是“符号操作”,总之,通过基于语言规则的符号操作来理解人的心灵和智能。

塞尔认为,人类心灵的意向性活动呈现的意义是不能通过这种符号操作得以呈现的。

塞尔设计了一个中文屋的想象试验:一个从来不认识中文的人可以通过规则回答中文问题,但是,我们却不能说这个人“理解”中文,或者说具有理解中文的意向心理状态。

他说:“计算机具有的是一种语法,而不是语义。

‘汉语屋子’这个比喻的全部用意就在于提醒我们注意到一个为我们所熟知的事实。

要理解一种语言,以至要完全具有心理状态,就要具备比仅仅一套形式符号更多的东西,就要具备一种释义,或者说那些符号都要有意义。

”[4]塞尔对于基于语言规则的符号操作的批判是比较极端的,但是不可否认,他的确有力地抓住了强人工智能主义者们的命门。

(3)意义的整体性和身体性造成的计算困难哲学家德雷福斯从意义的整体性以及身体性两个角度批判了传统认知科学的工作假设。

德雷福斯认为,原子主义的意义理论是以基于规则的符号演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

“关于世界可以全部分解成对上下文环境无关的数据和原子事实的假想,是AI研究及整个哲学传统中隐藏的最深的假想。

”[5]但是,原子主义的假想并不符合事实,例如说“我在家里”,就有可能指“我在屋子里”、“我在我家的院子里”等等,这说明我们必须考虑说到“家”时的各种情境。

基于后期维特根斯坦以及早期海德格尔的思想,德雷福斯指出,基于情境以及整体性的日常语言的复杂性,可能使传统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完成其任务;或者说,面对常识性理解的困难,我们可能会转而求助于“日常技能”,而“所谓‘技能’,并不是指过程的规则,而是指在众多的特定场合知道该做什么。

”[1]这就是说,意义可能产生于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某种更深层面的日常实践和处境互动。

此外,德雷福斯利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点明了身体对于理解智能可能具有的更为关键的作用。

他说:“给人工智能招致麻烦最多的,正是智能的躯体性方面。

……如果中枢神经系统要取决于运动系统,那会怎样呢?或者从现象学的角度说,如果‘高级’、确定性的、逻辑的和独立形式的智能必须从全局和复杂的‘低级’形式中衍生出来并受它的引导,那又会怎样呢?那么,西蒙建筑在支撑人工智能和传统哲学的那三种假想之上的乐观主义观点,可能就无法实现了。

”[5]这样,针对传统认知科学的困难,德雷福斯指出了产生意义的深层机制可能是人类的身体活动。

1.3 修正传统认知科学的现实途径来自科学与哲学多重视角的挑战,这使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有必要修正传统认知科学的核心研究纲领。

基于规则的符号演算研究范式对于理解人类智能的某些能力是必须的、有效的,但是,对于充分地理解人类的智能、构筑完备的意义理论而言又是不充分的。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认知科学研究进行修正。

但是,修正传统认知科学的研究纲领并不意味着彻底的弃绝,相反,我们需要一种包容传统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更为全面研究纲领。

对于理解人类的智能而言,一种更为现实的选择可能是:“倡导基于‘认知是算法不可完全的’理念的新纲领……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模式(如‘算法+自然机制模式’),以解决认知科学的深层问题。

”[6]也就是说,在充分尊重传统意义理论以及智能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某种新的自然机制、研究模式的引入,最终完善人类的意义理论以及对于智能的认识。

2 Embodiment与涉身认知科学研究对于传统认知科学的批判导致了Embodiment主导的新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