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N-2015-胸腺瘤指南 (1)
2015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非小细胞肺癌更新要点

2015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非小细胞肺癌更新要点丁香园【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1页(P55-55)【作者】丁香园【作者单位】丁香园【正文语种】中文●推荐Nivolumab用于肺鳞癌患者。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Nivolumab(商品名:Opdivo)作为二线药物治疗黑色素瘤取得良好疗效后,研究人员将该药用于治疗晚期肺鳞癌取得重大突破,鉴于其临床疗效,该指南推荐Nivolumab作为为数不多的肺鳞癌靶向治疗药物。
●肺部结节的诊断临界值达成一致。
该指南指出,当发现肺部结节时,首先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吸烟史、既往肿瘤史、家族史、职业暴露、其他肺部疾病等;其次要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中结节大小、密度等情况制定下一步诊疗措施。
对于≥8 mm的肺部结节或≤10 mm的固体结节,NCCN指南建议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
对于>8 mm的固体非钙化结节或部分固体结节,可考虑行PET-CT检查以明确诊断,若PET-CT检查结果提示不首先考虑恶性肿瘤,3个月后行低剂量CT复查即可,若PET-CT检查结果提示首先考虑恶性肿瘤,则需进行活检或手术切除。
对于>10 mm的非固体结节,可在3~6个月后行低剂量CT复查。
若结节无改变,可在6~12个月后继续复查,也可行活检或手术切除联合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若结节体积增加或(部分)固体化,需及时行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此外,该指南还强调,对于临床考虑为Ⅰ期或Ⅱ期的肺癌患者,可不进行活检而直接采用手术治疗。
●首次提出在初始化疗后1~2个周期后评估患者缓解情况,之后每2~4个周期评估1次。
●Ramucirumab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肺鳞癌的证据等级从2B提升至2A。
●继将原发肿瘤同一肺叶中出现的其他癌结节从T4降为T3后,该指南将其定义为达到N1。
胸腺瘤化疗方案

胸腺瘤化疗方案第1篇胸腺瘤化疗方案一、背景胸腺瘤(Thymoma)是一种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胸腺瘤可分为A型、AB型、B1型、B2型、B3型和C 型。
胸腺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本方案主要针对胸腺瘤患者的化疗部分,旨在为患者提供合法合规的化疗方案。
二、化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病理类型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化疗方案。
2. 联合化疗:采用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3. 规律化疗: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化疗,确保药物在体内维持一定的浓度。
4. 安全性评估:在化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毒性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
5. 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医疗法规和政策,确保化疗方案的合法合规性。
三、化疗方案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病情、病理类型和药物敏感性,选择以下药物进行化疗:-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阿霉素(Doxorubicin)- 顺铂(Cisplatin)- 长春新碱(Vincristine)- 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2. 化疗方案:- 方案一: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CAP)- 方案二: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阿霉素(VAD)- 方案三: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顺铂(VFP)3. 化疗周期:每个周期为21天,共进行4-6个周期。
4.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年龄和药物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进行调整。
四、化疗期间管理1. 定期检查:化疗期间,定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病情和药物毒性。
2. 毒性反应处理:根据患者出现的毒性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3. 营养支持:化疗期间,注意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4.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化疗结束后随访化疗结束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毒性反应和生活质量,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中文版NCCN指南(2015_v 2版)

T4: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和/或皮肤(溃疡或 皮肤结节) N2: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为固定或相互融 合;或缺乏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但临床 上发现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 pN2:4~9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或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 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转移,转移病灶>2.0 mm pN2b: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 转移 任何T N3: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或临床上发现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或内乳淋巴结 转移 N3a: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N3c: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pN3:≥10个腋窝淋巴结转移
原发肿瘤≤0.5 cm或 原发肿瘤微浸润 pT1, pT2,或 pT3; pN0或pN1mi(腋窝 淋巴结转移灶≤2 mm)
pN0 PN1mi
组织学类型: 导管癌 小叶癌 混合型癌 化生性癌
BINV-5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浸润性乳腺癌
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的全身辅助治疗
原发肿瘤≤0.5 cm 或原发肿瘤微浸润 pT1, pT2,或 pT3; pN0 或 pN1mi(腋窝 淋巴结转移灶≤2 mm) 组织学类 型: 导管癌 小叶癌 混合型癌 化生性癌 pN0 PN1mi 考虑辅助内分泌治疗(2B类) 辅助内分泌治疗(2B类) ±辅助化疗(2B类)
• • •
专家普遍认为,大于10 mm的切缘属阴性(但此切缘宽度也许过大,而且可能影响美观) 小于1 mm的切缘被认为不足够 对于范围在1~10 mm之间的切缘,一般切缘越宽,局部复发率越低。但是对于位于乳腺纤维-腺分界部 位(如靠近胸壁或皮肤)的肿瘤,手术边缘不足1mm并不一定要进行再次手术,但可以对肿块切除部 DCIS-1 位进行较大剂量推量照射(2B类)。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胸腺瘤诊疗指南或共识

胸腺瘤诊疗指南或共识流行病学1.胸腺上皮肿瘤起源于胸腺,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胸腺瘤的发病率约0.13/1 0万-0.15/10,是前纵隔常见的原发肿瘤。
男女发病率相似,40-70岁是好发年龄,儿童和青少年很少发生胸腺瘤。
酒精、烟草、电离辐射都不是胸腺瘤发病的高危因素。
2.前纵膈肿块包括肿瘤病变:胸腺瘤、淋巴瘤、胸腺癌、胸腺类癌、胸腺脂肪瘤、生殖细胞肿瘤、肺转移瘤等(只有胸腺瘤、胸腺癌和胸腺脂肪瘤来源于真正的胸腺成分)。
3.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约占50%,病程常呈缓慢发展(除外淋巴瘤和生殖细胞肿瘤)。
诊断1.CT扫描是诊断胸腺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其表现为:位于前纵隔的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不伴有淋巴结的肿大。
常邻近大血管、心脏,在左侧无名静脉下方,邻近胸骨;若病灶较大可包绕纵膈大血管,CT表现:中等软组织密度,少部分患者可表现囊性化和钙化。
2.MRI主要用于制定手术计划时确定切缘边界,尤其对于在术前考虑有大血管、心脏侵犯的病人更有价值;不能耐受碘造影进行增强CT扫描的患者,可进行胸部MR I。
3.低剂量CT不能用于胸腺瘤或胸腺癌筛查,因为没有数据证实胸腺瘤或胸腺癌的筛查可以提高生存期。
4.PET-CT能更好的提示解剖结构的情况,能更好的提示解剖结构的情况;有研究显示胸腺癌的最大SUV值明显高于胸腺瘤,与胸腺瘤相比,胸腺癌呈均匀性摄取。
(PET-CT对于胸腺瘤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明确)5.纵膈肿瘤需要查AFP和β-HCG检测以便于排除生殖细胞肿瘤;查T3、T4、TSH 排除纵膈甲状腺肿。
6.胸腺上皮样肿瘤:①胸腺床部位界限清晰的纵膈包块并不与甲状腺连续;②肿瘤标记物AFP或β-HCG阴性;③无淋巴结肿大表现。
7.FNA可以引起针道肿瘤细胞的种植,因此在考虑胸腺瘤时谨慎使用FNA。
8.若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都强烈提示胸腺瘤为可切除病灶(例如重症肌无力和影像学典型的占位病灶),没有必要进行手术活检,避免经胸膜的方法进行活检,以防止肿瘤的种植转移。
2015年NCCN指南解读

乳腺癌
非侵袭性乳腺癌(原位癌) 小叶原位癌 导管原位癌
侵袭性乳腺癌: I-IIIA(T3N1) IIIA(T0-3N2)-IIIC IV
辅助治疗
局部辅助治疗(放疗) 全身辅助治疗(化疗、内分泌、靶向、双磷酸盐)
新辅助
化疗、内分泌、靶向等
1-3个阳性腋窝淋巴结,全乳放疗(+/-瘤床推量) (1 类),建议锁骨上下淋巴结引流区、内乳淋巴结放疗(2B类)。
≥4个阳性腋窝淋巴结,全乳放疗(+/-瘤床推量) (1 类),及锁骨上下淋巴结引流区放疗。建议内乳淋巴结放疗(2B 类)。
I-IIIA(T3N1)保乳术后 高龄低危患者:70岁及以上、雌激素受体(ER)阳性、临床腋 窝淋巴结阴性、T1肿瘤并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可以不用乳 腺放疗,即他莫昔芬可替代放疗。
J Clin Oncol (Meeting Abstracts) June 2011 vol. 29 no. 18_suppl LBA1003
侵袭性乳腺癌
I-IIIA(T3N1)全乳切除术 ≥4个腋窝N+:胸壁放疗(1类)及锁骨上下淋巴结引流区放 疗;建议内乳淋巴结放疗(2B类)。 1-3个腋窝N+ :胸壁放疗、锁骨上下淋巴结引流区放疗;强 烈内乳淋巴结放疗(2B类)。 腋窝N-,但肿瘤直径>5cm或切缘阳性:胸壁放疗+/-锁骨上 下淋巴结引流区放疗;建议内乳淋巴结放疗(2B类)。 腋窝N-、肿瘤≤5cm,但切缘距肿瘤<1mm(切缘不足): 胸壁放疗。
1-3个阳性腋窝淋巴结,全乳放疗(+/-瘤床推量) (1 类),建议锁骨上下淋巴结引流区、内乳淋巴结放疗(2B类)。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胸腺肿瘤分类(中文版)

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胸腺肿瘤分类(中文版)1、胸腺瘤1)概念的连续性胸腺瘤大部分亚类的命名由字母和数字组成(A型、AB 型和B1-B3 型),新版无变化;胸腺瘤分期使用修订后Masaoka-Koga 系统,也没有变化,新的TNM 分期由国际肺癌研究委员会(IASLC )和ITMIG 联合制定,但只是初步分期提议,在国际癌症联盟(UICC )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批准之前不应用于临床。
2)概念变化第四版的一个新特征是胸腺瘤的某些HE 染色的组织学改变是诊断的必备条件,其它的则根据对诊断的重要性作为可选条件。
这种变化是希望减少概念上的模糊,有助于改善诊断的可重复性。
另一个概念的变化是>30% 的胸腺瘤不只具有一种组织学改变,不再使用名词「复合胸腺上皮肿瘤」,而是要在诊断中列出所有组织学改变,以最突出的组织学改变作为开始,比例较低的组织学成分依次列出。
但这一原则不适用于AB 型胸腺瘤和含有癌成分的肿瘤。
第三个概念变化是在组织学特征比较模糊的胸腺瘤诊断标准中加入免疫组化特征性变化,如A 型和AB 型胸腺瘤的区别在于不成熟TdT+T 细胞是缺乏还是大量存在;AB 型和B1 型胸腺瘤的区别在于细胞角蛋白网络是粗大还是纤细。
在难以分类的胸腺瘤和胸腺癌中常规推荐的免疫组化标志见表1。
表1 对鉴别胸腺瘤和胸腺癌有帮助的常规免疫组化标志标志表达靶位细胞角蛋白正常胸腺、胸腺瘤、胸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部分生殖细胞肿瘤、少见的肉瘤和树突细胞肿瘤的上皮细胞;纵膈肿瘤细胞角蛋白19正常胸腺、胸腺瘤和胸腺癌上皮细胞细胞角蛋白20正常胸腺和胸腺瘤中阴性;罕见的胸腺腺癌、畸胎瘤或转移性肿瘤中阳性P63正常或肿瘤性胸腺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畸胎瘤、转移癌)、原发纵膈大B 细胞淋巴瘤的核内表达P40正常或肿瘤性胸腺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畸胎瘤、转移癌)的核内表达TdT正常胸腺的不成熟T 细胞;大于90% 的胸腺瘤和T 淋母细胞性淋巴瘤的肿瘤性T 细胞中表达CD5胸腺不成熟和成熟T 细胞和90%的胸腺瘤;部分T 淋母细胞性淋巴瘤的肿瘤性T 细胞;70% 胸腺癌上皮细胞CD20正常和肿瘤性B 细胞;50%的A 型和AB 型胸腺瘤的上皮细CD17 80%胸腺癌的上皮细胞;大多数精原细胞瘤的肿瘤性细胞。
胸腺瘤诊疗指南或共识

胸腺瘤诊疗指南
胸腺瘤概述
胸腺瘤是一种发生在胸腺上的肿瘤,通常为良性。
胸腺是位于胸廓中部的负责
免疫功能的器官,胸腺瘤的发生往往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有时会导致胸腔器官受压、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
胸腺瘤的诊断
1.临床症状:胸腺瘤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2.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CT或MRI能够显示胸腺瘤的位置、大小等
情况。
3.病理检查:通过活检获得组织标本,进一步确诊为胸腺瘤。
胸腺瘤的治疗
1.观察治疗:对于小体积、无症状的胸腺瘤,可选择定期观察,不积极
干预。
2.手术治疗:对于有症状、快速生长或可能为恶性的胸腺瘤,需要进行
手术切除。
3.放疗或化疗:在胸腺瘤恶性程度较高时,可以考虑辅助放疗或化疗。
胸腺瘤的预后
大多数胸腺瘤是良性的,手术切除后患者往往能够完全康复。
但部分患者可能
会出现术后并发症或肿瘤复发等情况,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干预。
胸腺瘤的注意事项
1.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胸腺瘤的存在。
2.避免吸烟和其他有害因素,预防胸腺瘤的发生与恶化。
3.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
应治疗。
以上是关于胸腺瘤的诊疗指南,如有相关疾病疑问,请及时就医咨询。
2015NCCN指南解读

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化疗指征
有保乳意向患者 指征:T2-3N0-1或除肿瘤大小以外,符合保乳手术的其他标准。 化疗前原发病灶活检,以及腋窝淋巴结活检(淋巴结阴性时行前哨 淋巴结活检)。 3-4个周期,缓解则行肿块切除手术,否则换方案继续3-4周期,不 管疗效如何均行手术(肿块切除或全乳切除)。
专家认为大于10mm的切缘属阴性(过大可能影响美观)
小于1mm的切缘被认为不足够,但是对于靠近胸壁及皮肤,手
术切缘不够的,可对术区进行较大剂量推两照射弥补。(2B类)
侵袭性乳腺癌
I-IIIA(T3N1)术前诊疗指南
1.检查常规推荐乳腺X线摄片检查及碱性磷酸酶检测。
2.术前穿刺的诊断的患者,需要ER、PR、HER2状况。
10年 10年OS 1% vs 5%(P<0.001) 67% vs 66% ( P=0.64)
PRIMEⅡ研究
保乳术后, 5年 ≥65 岁,T1-T2(≤3cm), 1.3%vs4.1% ( P=0.0002) N-,ER+或PR+,切缘(≥1mm) 注意:1.组织学分级3级 或有脉管侵犯也符合入 组标准,但两者同时存 在时剔除;2.HER2状态 未知。
三阴乳腺癌
T≤0.5cm,pN0 不用化疗。 T≤0.5cm,pN1mi或T0.6-1cm,考虑化疗。 T>1cm (1类)、淋巴结阳性(>2mm的淋巴结转移灶) (1类) 辅助化疗
侵袭性乳腺癌
组织学类型良好(小管癌,粘液癌) 激素受体阳性 T≤1cm,pN0或pN1mi ,不用辅助治疗。
T ≥ 1cm, pN0或pN1mi,辅助内分泌。 淋巴结阳性(>2mm的淋巴结转移灶):辅助内分泌+/-辅助 化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YM-C 2 of 2 z 删除了 2013 版第 9 条参考文献
MS-1 z 2014 版讨论部分已经更新,以反映指南最新修订
首次评估
纵隔肿瘤
胸部增强 CT
血清β -HCG,AFP,如需要 血常规,血小板 PET-CT 可选 肺功能检查,根据临床指征 胸部 MRI,根据临床指征
疾病复发(见 THYM-4)
胸腺癌
放疗 d ± 化疗 e
b 见手术切除原则(THYM-A) c R0=无残留肿瘤,R1=镜下可见残留肿瘤,R2=肉眼可见残留肿瘤 d 见放疗原则(THYM-B) e 见化疗原则(THYM-C) f 监测随访期限尚未明确
局部晚期,晚期或疾病复发
治疗
局部晚期
化疗 e
重新行手术评估
卡铂/紫杉醇(胸腺癌优先考虑) 卡铂 AUC 6 紫杉醇 225mg/ m² 每三周循环一次
二线可选化疗方案 足叶乙甙 异环磷酰胺 培美曲塞 奥曲肽 (包括 LAR)+/-强的松 5-FU+亚叶酸钙 吉西他滨 紫杉醇
分期
表 1 修正 Mosaoka 胸腺瘤临床分期
Masaoka 分期
诊断标准
I期
肿瘤局限在胸腺内,肉眼及镜下均无包膜浸润
留的患者(类似不能手术切除的疾病),应给予 60Gy 或以上的总剂量 3,4。常规分割剂量为每日 1.8-2.0Gy/次。 见放疗靶区与放疗技术(THYM-B2)
放疗原则(2 / 2)
放疗剂量 1. 大体肿瘤体积应包括任何肉眼可见的肿瘤。术中应在肿瘤残留灶上标记金属夹以利于术后辅助放疗。 2. 临床靶区(CTV)进行术后放射治疗应包括整个胸腺(局部切除术病例),手术夹,和任何残留病灶。 临床靶区应与胸外科
胸腺恶性肿瘤化疗原则
ADOC 顺铂 50mg/m² IV d1 阿霉素 40mg/ m² IV d1 长春新碱 0.6 mg/ m²IV d3 环磷酰胺 700 mg/m²IV d4 每三周循环一次
PE 顺铂 60mg/m² IV d1 足叶乙甙 120mg/ m² IV d1-3 每三周循环一次
VIP 足叶乙甙 75mg/m² d1-4 异环磷酰胺 1.2g/ m²d1-4 顺铂 20mg/ m²d1-4 每三周循环一次
THYM-3 z 胸腺癌在 R0 切术术后,新增为 I 类 z 监测建议中“每年随访胸部 CT 监测复发”修改为“CT 随访两年内每 6 个月 1 次,然后胸腺癌每年 1 次,随访 5 年,胸腺瘤每年 1 次,随访 10 年” z 脚注“f”新增为“监测的持续时间尚未确定”
THYM-B 1 of 2 z 放疗一般原则,第 2 条修改为“未手术切除的患者或侵袭性胸腺瘤及胸腺癌不完全切除术后应予以放疗”。2014 年版本将“失败后”改为“如果诱导
胸腺肿瘤可能
见初始治疗(TH有需要 (参考 NCCN 目录)
初始治疗
胸腺肿瘤可能
所有患者都应该 由具有治疗胸腺 瘤和胸腺癌经验 的多学科团队来 治疗
手术可切除 a
局部晚期, 不可切除 a
手术切除 b(全胸腺 切除和肿瘤完全切除)
见术后治疗 (THYM-3)
N0 区域无淋巴结转移 N1 前纵隔淋巴结转移 N2 除外前纵隔以外的其他胸腔内淋巴结转移 N3 前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 远处转移 Mx 远处转移不能评估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分期 I期 II 期 III 期
IV 期
T1 T2 T1
T2 T3 T4 任何 T 任何 T
N0
M0
N0
M0
NCCN 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NCCN 指南)
胸腺瘤与胸腺癌
2014 第 1 版中文翻译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翻译
翻译人员: 项忆瑾: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硕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基地学员; 刘 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博士; 上海市第一届肿瘤学规范化培训基地毕业(二年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治医师; 作为主要获奖人之一,“胰腺癌基因组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 2012 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审阅人员: 顾喜喜: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治医师; 丁建勇: 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指南更新概要:
2014 年第 1 版胸腺瘤与胸腺癌指南同 2013 年第 2 版相比,主要更新内容包括:
THYM-1 z 首次评估中删除了以下部分:“TSH,T3,T4 作为临床证据” z “胸腺恶性肿瘤可能”修改为“胸腺肿瘤可能” z “胸腺恶性肿瘤可能性不大”修改为“胸腺肿瘤可能性不大” z 限定词“如适用”新增在“见疾病的具体准则”之后
组织诊断采用粗针活检或 切开活检(活检不应侵犯 胸膜腔
见治疗(THYM-4)
a 确定手术可切除性应该由一个委员会认证的胸外科医生判定 b 见手术切除原则(THYM-A)
可切除病灶 b
术后治疗
R0 切除 c
病理 评估
R1 切除 c
R2 切除 c
胸腺瘤,无包膜侵 犯或胸腺癌,I 期
胸腺瘤或胸腺癌,存 在包膜侵犯,II-IV 期 胸腺瘤 胸腺癌 胸腺瘤
IIA 期
肿瘤镜下超出胸膜包膜
IIB 期
侵犯或大块紧邻周围脂肪组织,但未穿透纵膈胸膜
或心包膜
III 期
肿瘤侵犯邻近组织或器官,包括心包、肺及大血管
IIIA 期
肿瘤未侵犯大血管
IIIB 期
肿瘤侵犯大血管
IVA 期
肿瘤广泛侵犯胸膜和(或)心包
IVB 期
肿瘤扩散到远处器官
表 2 TNM 分期 T 原发肿瘤 TX 原发肿瘤不能评估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1 包膜完整 T2 肿瘤浸润包膜外结缔组织 T3 肿瘤浸润邻近组织器官,如心包、纵膈胸膜、胸壁、大血管及肺 T4 肿瘤广泛侵犯胸膜或心包 N 区域淋巴结 NX 区域淋巴结不能评估
N1
M0
N1
M0
N0,1
M0
任何 N
M0
N2,3
M0
任何 N
可切除 ab 不可切除 a
手术切除原发 病灶和孤立转 移灶
放疗 d±化疗 e
胸腺瘤或胸腺癌: 所有患者都应由 具有治疗胸腺瘤和 胸腺癌经验的多 学科团队来治疗
孤立单发 转移瘤
化疗 e 或手术 b
考虑化疗 e 或放疗 d
远处转移
化疗 e
a 确定手术可切除性应该由一个委员会认证的胸外科医生进行 b 见手术切除原则(THYM-A) d 见放疗原则(THYM-B) e 见化疗原则(THYM-C)
术后两年内每 6 个月随访 CT, 然后胸腺癌 5 年内每年随访, 胸腺瘤 10 年内每年随访 f
疾病复发(见 THYM-4)
考虑术后放疗 d (2B 类)
术后放疗 d
术后放疗 d + 化疗 e 放疗 d ± 化疗 e
两年内每 6 个月随访 CT, 然后胸腺癌 5 年内每年随访, 胸腺瘤 10 年内每年随访 f
胸腺瘤和胸腺癌小组成员名单:见英文版第 1 页,此处略
指南更新概要 初始评估(THYN-1) 初始治疗(THYM-2) 可切除性疾病(THYM-3) 局部晚期,晚期或复发性疾病(THYM-4) 手术切除原则(THYM-A) 放射治疗原则(THYM-B) 胸腺恶性肿瘤的化疗原则(THYM-C) 分期(ST-1)
考虑术后放疗 d
手术切除原则
1.手术切除前应由委员会认证的胸外科医生认真评估患者情况。局部晚期(不可切除)和手术切除≥II 期的病例 应由多学科团队进行讨论和评估。 2.如果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特点高度怀疑为可切除胸腺瘤,则应避免手术活检 3.应避免采用经胸膜腔的方法对可疑胸腺瘤进行活检 4.手术前,应对患者重症肌无力的表现和症状进行评估,应在手术切除前接受药物控制 5.手术目的行全胸腺切除术,及完全切除相邻及不相邻的病灶。 6.完整切除可能需要切除邻近结构,包括心包,膈神经,胸膜,肺,甚至大血管结构,行双侧膈神经切除术时应 避免发生严重呼吸道疾病。 7.胸腺切除术时,应检查胸膜表面有无转移。在部分病例中,为实现肿瘤的完整切除而切除胸膜转移灶是合适的。 8.微创手术由于缺乏长期数据不被常规推荐。但是,如果能满足标准治疗下的所有肿瘤学目标,并且在专门的治 疗中心由具有相关经验的外科医生来实施,可以考虑微创手术。
放射治疗原则(1 / 2)1,2
一般原则 1. 放疗方面建议应由一个委员会认证的放射肿瘤学家进行。 2. 无法手术切除(或是肿瘤在诱导化疗时进展)或未完整切除的侵袭性胸腺瘤或胸腺癌患者应当予以放疗 3. 放射肿瘤医生需要与外科医生沟通,复审手术结果并且帮助确定具有复发风险的目标靶区。同时还需与病理科医生共同探讨详细的
见一般原则和放射剂量(THYM-B 1of 2)
参考文献 5-7 见英文版,此处略。
一线联合化疗方案 CAP(胸腺瘤首选) 顺铂 50mg/m² iv d1 阿霉素 50mg/ m² iv d1 环磷酰胺 500 mg/m² iv d1 每三周循环一次
CAP+强的松 顺铂 30mg/m² d1-3 阿霉素 20mg/ m²/d IV d1-3 环磷酰胺 500 mg/m² d1 强的松 100 mg/m² d1-5 每三周循环一次
组织病理学及疾病范围,例如包膜外侵犯和手术切缘。 4. 放疗缩略语和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原则所列出的缩略语相似。见非小细胞肺癌 NCCN 指南
放疗剂量 1. 放射治疗的剂量和分割计划是根据放疗指证和手术全切除术后情况下制定的 2. 无法切除的病灶,放疗剂量为 60-70 Gy。 3. 作为辅助治疗,对于切缘清晰完整的,放疗剂量为 45-50 Gy,镜下切缘肿瘤残留的病灶,给与 54 Gy。对于术后有可见大体肿瘤残